会计做账是有很多假设前提的,我们学了会计主体、货币计量、持续经营、会计分期这几个。学会了资产折旧摊销有加速折旧、直线折旧、双倍余额递减法,固定资产残值外资企业定10%,内资定5%。
我说的你都知道,但实际工作了十几年,慢慢开始怀疑这些做法的靠谱性。虽然我们按照准则做了,可是结果让我们自己都开始怀疑。
从今天开始,我会陆续给大家讲一些具体的案例:
第四回,应收账款,真的能收回那么多钱么? 俗话说:钱在别人手,讨到要壶酒。 记得2007年以前,我所在的工厂要么做OEM,要么做那种前T/T的销售模式。慢慢才开始有了月结30天。直到2013年7月份第一次出现坏账。我才意识到货款收不回这个事真的存在。 现在很多行业,账期都特别长,月结90天。然后还会来一个6个月的承兑汇票。如果算上备料生产,以及对账开票(有些客户采用按发票日计算账期),10个月算是比较保守的了。
思考与辨识: 应收账款要9个月后才收得到,我们在账上按合同约定确认收入。合适么? 其一,关于汇率 有人说我外币的应收账款我每个月都有调汇,那你每个月汇率调整的损益计入了当月,这似乎像刻舟求剑——收入就是刻在船舷上的记号,而船的位置移动像汇率变化。 其二,关于资金占用 如果我为了这一笔收入要垫付的资金都需要通过融资来满足,那融资成本是不是要分摊给这一笔收入?现实中我们不是,成本按当月结转了事,而利息支出每月发生又计入了当月的财务费用,做成了当月损益。如果说一年里公司贷款的金额会变动,融资成本不好计算,我们不妨计算该笔销售业务会产生多少资金成本,按公司内部核定的资金成本来计算。 其三、关于坏账损失可能性 IPO的时候,坏账准备是按普通账龄,要求企业一年内的应收账款要按5%计提,2年以上则100%计提。有些企业有投信用保险,如果真的出现收不回,信保公司会理赔80~90%。然而IPO的时候不会考虑企业有信保的这些因素。而非上市公司,应收账款大多选择按超期账龄比例法计提。无论怎样,我们是否有专门的判断方法,来对企业应收账款做估值?假如应收账款打包出售,接收方一定会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可收回的比例、催款的费用、潜在的客户索赔、售后维修成本。
各位同仁,我们真正认真思考过我们的工作么?大家都在用的理论和方法,也许结果只是牵强人意,而这种方法是否阻碍了我们把工作做得更细致,是我们不得不去思考的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