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伦·凯(Alan Kay)(born May 17, 1940),现代图形用户界面(GUI)之父,个人电脑领域最重要的先驱人物和技术大师之一,Smalltalk面向对象(OO)编程环境语言的发明人之一,也是面向对象编程思想的创始人之一,他还是笔记本电脑最早的构想者和现代Windows图形用户界面(GUI)的建筑师(architect)。
Alan Kay
姓名(中文)
阿伦·凯
姓名(英文)
Alan Kay
机构与职务
现为惠普实验室资深研究员(Senior Fellow),从事基于开放源码的新软件平台研究开发
出生年月
1940年
出生国家、地点
美国麻省Sprinfield
教育背景
1966年,获科罗拉多大学数学和分子生物学学士学位;
1968年,获犹他州大学计算机科学硕士学位;
1969年,获犹他州大学计算机科学博士学位
职业背景
2003年,惠普实验室资深研究员
1996年-2001年,迪斯尼公司数字媒体项目研究员
1984年~1986年,苹果电脑公司研究员
1981年~1984年,担任美国Atari公司首席科学家
Alan Kay
70年代,施乐公司PARC中心部门主任
1970年,斯坦福大学人工智能实验室教授
名言(著作)
“预测未来的最好办法,就是把它创造出来。”
电子邮件(网址)
Alankay@hpl.hp.com
联系地址
Alan Kay,Senior Fellow
HP Labs 1501 Page Mill Road
Palo Alto, CA94304-1126
Phone: 650-857-1501
目录
[显示部分][显示全部] 《IT史记》相关章节:阿伦·凯(Alan Kay):现代图形用户界面(GUI)之父回目录
大师级的天才
近年来,国内有一句话挺流行:“预测未来的最好办法,就是把它创造出来。”不少人误以为此言出自尼葛洛庞帝之口。实际上,这句话是阿伦·凯的名言。有很多人说布兰德是第一个使用PC一词的人,但布兰德说自己也是顺手牵羊,最早提出“PC”概念的是阿伦·凯。90年代程序员设计的基本范式就是“面向对象(OO)”,发明这一术语的也是阿伦·凯。在70年代的一份备忘录上,阿伦·凯还正确预言到,90年代将有成百万的个人计算机,而且都将连接到全球公用的信息设施上(类似今天的互联网)。
Alan Kay
阿伦·凯究竟是什么传奇人物?他不是一位公众人物,但在计算机界,尤其是技术圈内,他是能让大家都心服口服屈指可数的大师之一。成为硅谷的又一位亿万富翁或授予他MIT主席职务,都无法激起他的兴奋。但他会有足够的耐性与一群八岁左右的孩子一起玩电脑。他最大的乐趣就是发明他喜欢但还不存在的东西。
过去二十多年,他的目光主要集中在具有立体音乐、人工智能和信息演示的便携玩具。而且不是一个两个,他希望能有成万上亿个这样的玩具。因为他对现有的计算机会成为“某种大众鸦片”这一潜在的问题感到忧虑。“如果你生产出计算机却没有价值体系——这就象生产出钢琴却没有作曲一样——你获得的只是一种筷子文化。你应该让孩子们有自己的传播媒介。”
阿伦·凯是PC革命最重要的预言家,但他更是一位技术天才,终身都在实践中摸索。近几年,他的目标是创造一种“梦幻放大器”(Fantasy Amplifier),这是一个创造性思想的动态工具,功能强大,体积轻巧,真正易于使用,而且价格廉宜,使世界上每一位学生都能拥有一个。
阿伦·凯的形象既不符合傲慢自大、反社会的黑客,也不同于一夜暴富的计算机富翁,甚至不象象牙塔里的计算机科学家。他时常穿着跑鞋和灯心绒裤子。一小撮小心翼翼的胡子,短短的、略微零乱的头发,使他看上去极为普通。即使他是你的老板,可能也留不下多深的印象。但这也不是说他很谦逊,他喜欢引用自己的话,经常以这样的词作为发言的开端:“阿伦·凯的第一法则指出……”
“艺术”和“科学”
1940年,阿伦出生在麻省的Sprinfield。1岁时,全家到了他父亲的出生地——澳大利亚,他在那里度过了早年生活。他很喜欢这个新环境,屋子里有6000本书和大量的绘画和图片。由于二次大战日本入侵的威胁,全家又迁回到了美国。1945年至1949年,他们住在麻省海德莱城外的约翰逊农舍。他天资聪颖,三岁时在澳大利亚就学会了阅读,而且不断开拓视野,增加知识。这也注定了他不会是一个安分守己的“好”学生。
Alan Kay
“到我上学时,我已经读过几百本书。那时我已经有了许多自己的观点,我知道一年级所教的许多东西都很幼稚和虚假,老师在撒谎。但学校只能有一种观点――那就是老师的观点或者课本的观点。他们不喜欢与他们相左的观点,因此那就象是一场战争。当然我已经可以用五岁的声音维护自己的观点”。
阿伦·凯很早就受音乐熏陶,他母亲是音乐家和艺术家。阿伦·凯在学校唱诗班是童声高音独唱,小时候他还是一名十分出色的吉他手。实际上,他曾经萌生念头,要成为一名职业音乐家。但同时,他父亲又是一位设计假肢的生理学家,因此他的早年生活氛围中充满了各种各样的想法和表达它的方式。他从未把“艺术”和“科学”区分开过,这一点一生没变。
阿伦·凯的外祖母是一名教师、学者和女权运动者,外祖父则是一位相当有名气的书籍配图师、摄影师和作家,还是一名音乐家。阿伦·凯正是在外祖父去世的那一年出生,大家都认为阿伦·凯是最像外祖父的后代,不仅在兴趣上而且表现在性格上。
阿伦·凯从音乐家母亲那学来的音乐,使他在十几岁就可以靠弹吉他为生了,并且他看到了音乐与计算之间的直接联系。在阿伦·凯看来,一个计算机程序中同一段指令序列重复了许多遍,这很象一段格列高里圣歌中包含着主旋律的多个变奏。
1949年,阿伦·凯的父亲到纽约的一家医院工作后,全家又迁往长岛。阿伦·凯在布鲁克林技术中学学习,却由于有不服从学校的行为,被暂时停学。不久又得了风湿病,他以为得重读毕业班了,但其实已拿到了足够的学分,足以毕业了。而此后,在1961年他因抗议学校犹太人限额问题,而被维吉尼亚的Bethany大学驱逐。他凭借自己的音乐天才,在丹佛讲解吉他课程,以此维生。当他加入志愿兵服务时,又发现了自己另一大潜在的天分。在一次计算机的能力倾向测验中表现出众,他被美国空军派遣到 IBM K101 工作。
“当时程序员设计是一种地位很低的工作,大多数程序员都是女的。我的老板就是女的……这的确是一个有趣的群体。”
Alan Kay
阿伦·凯离开空军后,被科罗拉多大学录取,学习数学和分子生物学,虽然他曾认真考虑过是否从事音乐工作。1966年毕业后,他又一次面对择业问题,他说:“我考虑过从医,但我觉得自己责任心不够。直到现在我仍这样认为。”他还考虑过哲学,但也放弃了。最后他还是进入了犹他大学学习电气工程。
“关于犹他大学我只知道它在海拔4000英尺以上,有一个博士点。我喜欢高山的气候。……因此,我只带了一毛钱硬币就来到了犹他。”
面向对象编程思想的创始人之一
针对日趋复杂的软件需求的挑战,软件业界发展出了面向对象(OO)的软件开发模式。目前作为针对“软件危机”的最佳对策,OO技术已经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最初被多数人看作只是一种不切实际的方法和满足一时好奇心的研究,现在得到了人们近乎狂热的欢迎。许多编程语言都推出了支持面向对象的新版本。大量的面向对象的开发方法被提出来。关于OO的会议、学术研讨班和课程极受欢迎。无数专业的学术期刊都为这一话题开辟了专门的版面。一些软件开发合同甚至也指明了必须使用OO的技术和语言。面向对象的软件开发对于90年代,就向是结构化的软件开发对于70年代那样让人着迷,而且OO的发展势头还在日益加速。
诸如“对象”和“对象的属性”这样的概念,可以一直追溯到1950年代初。它们首先出现于关于人工智能的早期著作中。然而,OO的实际发展却是始于1966年。当时Kisten Nygaard和Ole-Johan Dahl开发了具有更高级抽象机制的Simula语言。Simula提供了比子程序更高一级的抽象和封装;为仿真一个实际问题,引入了数据抽象和类的概念。
大约在同一时期,阿伦·凯正在尤他大学的一台个人计算机上努力工作,他希望能在其上实现图形化和模拟仿真。阿伦·凯开始使用由伊凡·苏泽兰(Ivan Sutherland)开发的“写生板”(Sketchpad)程序,并开始用Simula仿真语言编写程序。“在犹他大学,开始工作以前你先得读一大堆手稿,是关于“写生板”系统的。你得先明白这些,然后才能成为一名真正的犹他人。他们还有一个传统,就是由新研究生干最近最烦的活。我的任务就在我桌子上——一堆磁带和一张纸条,上写:‘这是UNIVAC 108机的Algol语言,如果它不能运行,把它弄好。’这就是后来的第一个Simula语言。”受这些程序思想的启发,再加上自己生物学的背景,他提出了“生物学类比”理论。阿伦·凯假定理想的计算机将象生物体一样工作,为完成某个任务,每个“细胞”都要与其它“细胞”协同完成,而每个“细胞”又有自己的功能。为了解决另外的难题或试验另外的功能,“细胞”们可以实现重组。1967年,他为Flex机设计界面,由于过于复杂而没有成功。他开始用图标编程。
Alan Kay
1968年秋,阿伦·凯在MIT人工智能实验室第一次见到SeymourPapert,开始对Logo语言产生兴趣。当他观看了 Papert和他的同事教孩子们如何用 Logo时,阿伦·凯有关计算机社会作用的整套观念受到极大冲击。
“1968年,我目睹了两三件事,它们彻底改变了我对计算机的全部观念。我过去的观念就象道格·恩格尔巴特(Doug Engelbart)所言:大型机就象铁路,由专门机构所拥有,他们决定了你能做什么以及什么时候做。恩格尔巴特想努力成为享利·福特这样的人。而个人计算机正如六十年代所想的,是一辆汽车。1968年,我首次看到SeymourPapert为孩子开发的产品以及Logo,我看到了第一个真正的手写体识别系统。这是一套今人难以置信的系统。它对我产生了巨大影响,因为我有种心有灵犀的感觉。当我将这些观念综合起来,计算机的概念就象是一种超级媒体,一种超级纸张。”尽管由于软硬件的限制,阿伦·凯的尝试没有成功,但他的这些想法并没有丢失。
写完一篇有关图形面向对象方面的论文。阿伦·凯获得犹他大学的博士学位,接着在斯坦福人工智能实验室担任教学工作。这两年工作期间,他开始构想一本象书本大小的计算机,用户(尤其是儿童)可以用它来代替纸张。他将这个项目称之为“Kiddie Komp”。
在70年代初期,他加入PARC中心,再次将这些想法付诸实施。在PARC,他所在的研究小组坚信计算机技术是改善人与人、人与机器之间通讯渠道的关键。在这信念的支持下,并吸取了Simula的类的概念,他们开发出Smalltalk语言;1972年,PARC发布了Smalltalk的第一个版本。大约在此时,“面向对象”这一术语正式确定。Smalltalk被认为是第一个真正面向对象的语言。
Smalltalk 的目标是为了使软件设计能够以尽可能自动化的单元来进行。在Smalltalk中一切都是对象-----即某个类的实例。最初的Smalltalk的世界中,对象与名词紧紧相连。Smalltalk还支持一个高度交互式的开发环境和原型方法。这一原创性的工作开始并未发表,只是视为带浓厚试验性质的学术兴趣而已。
Alan Kay
Smalltalk-80是PARC的一系列Smalltalk版本的总结,发布于1981年。1981年8月的《BYTE》杂志公布了Smalltalk开发组的重要结果。在这期杂志的封面图上,一个热气球正从一个孤岛上冉冉升起来,标志着PARC的面向对象思想的启航。该是向软件开发界公开发表的时候了。起初,影响只是渐进式的,但很快就跃升到火爆的程度。热气球确实启航了,而且影响深远。早期Smalltalk关于开发环境的研究导致了后来的一系列进展:窗口(window),图标(icon),鼠标(mouse)和下拉式window环境。Smalltalk语言还影响了80年代早期和中期的面向对象的语言,如:Object-C(1986)、C++(1986)、Self(1987)、Eiffl(1987)、Flavors(1986),面向对象的应用领域也被进一步拓宽。对象不再仅仅与名词相联系,还包括事件和过程。1980年Grady Booch首先提出面向对象设计(OOD)的概念。然后其他人紧随其后,面向对象分析的技术开始公开发表。1985年,第一个商用面向对象数据库问世。1990年代以来,面向对象的分析、测试、度量和管理等研究都得到长足发展。目前对象技术的前沿课题包括设计模式(design patterns)、分布式对象系统和基于网络的对象应用等。
Smalltalk就是按照阿伦·凯的单独个体(即“细胞”)生物学模型来设计的,个体之间可通过“信息”相互交流。他的Smalltalk成了面向对象语言的鼻祖之一。
Alan Kay
入选梦之队
1970年,施乐建立了一个长期的研究中心,聘请了曾是ARPA的空想家鲍勃·泰勒负责,简称PARC研究中心,阿伦·凯成了他的第一个雇员。泰勒给阿伦·凯提供了“按照自己直觉工作”的机会。阿伦·凯组建了学习研究工作组(LRC),自己勉强出任经理。他在教学研究中使用Smalltalk,让小孩坐在计算机前,分析他们的反应。阿伦·凯发现,声音和图像要比单纯的文本,更能让孩子们学到东西。他和PARC的同事一起,开发了一种简单的计算机补充,大量使用图形和动画,许多小孩都能熟练地使用。阿伦·凯也参与Alto计算机的开发,许多人认为Alto是第一代现代计算机。阿伦·凯为Alto开发了一个画板程序,用字母识别来改变画图方式 。如果用户用鼠标写“D”,他们就可直接徒手来画;如果画“L”,他们就能画直线。Alto也是最早实现字处理中文本在屏幕上的图标可拖动功能。Alto对苹果电脑和Mac的开发有很大影响。
在领导PARC研究小组期间,阿伦·凯也做出了一个笔记本电脑的模型名为Dynabook(动态图书),可以像笔记本一样轻松自如地读写信息。阿伦·凯的Dynabook是现代笔记本电脑的先驱。第二年基于这种构想的试制机“Alto”亮相。但受这种构想影响最大的个人电脑是Macintosh。
当时个人计算机技术尚处于襁褓期,但阿伦·凯的设计中却已包含了许多未来的技术,比如平板显示器和无线通讯系统。1993年,阿伦·凯的Dynabook理念终于成为现实,化为了苹果公司的Newton,但是这个产品距离阿伦·凯的梦想还是太遥远了。Newton成了一件缺陷百出的产品,并且成了苹果公司的噩梦。虽然Newton是世界上第一个商品化的PDA,然而1993年苹果总共只售出了8万台。如今PDA产品正在全球市场开花,作为先驱者,阿伦·凯应该感到欣慰。阿伦·凯还在以太网现代工作站、激光打印机以及客户机服务器网络的开发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但由于技术所限,当时Dynabook笔记本原型还不能付诸现实。阿伦·凯极力促使施乐投入资金,开发新技术。但施乐的管理层却对阿伦·凯的远见不太感冒,不愿投入过多人力、物力进行开发。
1979年,在阿伦·凯的邀请下,乔布斯、Teff Raskin以及其它苹果公司的元老们来到PARC参观。他们一下子被阿伦·凯的理念所吸引,认为这就是未来之路。他们对视窗图形用户界面印象深刻,对Smalltalk 语言的灵活性也大为惊奇。阿伦·凯在PARC的工作就是苹果Macintosh的种子,甚至今天最流行的操作系统——微软Windows ——也是阿伦·凯理念的孙子。
Alan Kay
梦想与茫然
进入80年代,作为技术圣地的PARC中心分崩离析。1983年,阿伦·凯离开施乐,担任Atari公司首席科学家兼副总裁。在美国任何一个在八十年代成长起来的儿童,都会对Atari的游戏十分熟悉,但他们并不知道这些游戏后面有阿伦·凯的功劳。在Atari,阿伦·凯与他领导的小组在极其隐秘的状态下工作,有传言说该项目投入达5000万至1亿美元。连大多数公司内部人员也不知道在开发什么产品。但可以肯定阿伦·凯是在造梦,将他多年的梦想变成现实。但不久,Atari陷入困境。
1984年,阿伦·凯加盟苹果,这使阿伦·凯有时间和金钱开始研究他那长期以来的梦想。同一年,一台以图形界面为中心并为市场广泛接受的计算机——Macintosh诞生。接下来几年中,阿伦·凯住在洛杉矶,但在全国各地四处奔波。在MIT担任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工作,也间或为苹果工作。而大多数时间则在加州西好莱坞的自办的学校中教学,教孩子们使用计算机。
1991年,在接受《Byte》杂志的采访中,阿伦·凯透露他在研究“基于代理的系统”,且在编写一种新的计算机语言,可在计算机中构建仿真智能,使机器能够自己告诉自己,下一步要干什么。一个“代理”就是计算机的智能内核。在这篇文章中,阿伦·凯预言基于“代理”的商用系统将在2000年出现。他预想了计算机能够通过用户来学习,并且适应用户的需求。同时他也迫切希望他的“Dynabook”最终能够得到大规模的推广。
革命尚未完成
阿伦·凯是现代计算机业的先驱,而且在这个瞬息万变的行业中总是永立潮头。他改变了产业的发展方向和人们对计算机的认识。在阿伦·凯之前,计算机只是一台人性化的盒子,只向你提供文本。如果你想与计算机交流,你必须首先学会计算机的语言。而阿伦·凯由于对儿童的关注,以及对专利证书的热爱,加上他广泛的知识面、多样化的兴趣,以及他的天才,彻底突破了这一束缚。无疑他是现代PC的缔造者之一。
阿伦·凯开发Dynabook的理想是小孩子也能够用它来测试理解力、玩游戏,和重组传统课本中的静态信息,以培养创造力。在某种意义上阿伦·凯是失败了,因为这种交谈式的电脑从未实现。但是这个“愿景”改造了电脑产业。在这个研究中心开发的电脑雏型所创造的一些功能,如视窗、下拉式目录、滑鼠控制、图像显示等,10年之后被麦金塔(Macintosh)电脑系列产品部分实现了。如今,离Dynabook构想的提出已经整整过去30多年了。现在,实现“Dynabook”理想所必须的所有技术要素终于真正准备就绪了。当然将这种梦想最终成为理想的真实,依然是整个产业界的一大艰难的挑战。
Alan Kay
面向对象的技术也是如此。借用MauriceWilkes在他图灵奖颁奖仪式上的演讲的话:“对象是软件界从70年代以来最激动人心的革新之一”(1996)。然而,面向对象的开发并非是包医百病的灵丹妙药,其发展还远未成熟。可是尽管OO技术的未来还未确定,但在90年代初期的一些预言都已实现。(Winblad 1990) 类库和应用程序框架在市场上已经可用。应用和环境之间的透明信息存取业已实现。支持用户在应用之间通信的环境以及面向对象的继承多媒体工具包正在涌现。随着经验的积累,OO的发展将日渐流行,OO技术也将日趋成熟。当然,OO技术也有可能为某种处理更高一级抽象的开发技术取代或融合。这些都只是猜想。虽然在不远的将来,谈论对象无疑会显得过时,但现在,还有许多的问题等着我们去付出真正的热情。
计算机硬件体系结构的进步,性能价格比的提高和硬件设计中对象概念的引入都对OO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OO的程序通常要更加频繁地访问内存,需要更高的处理速度。他们需要并且也正在利用强大的计算机硬件功能。哲学和认知科学的层次和分类理论也促进了OO的产生和发展。最后,计算机系统不断增长的规模、复杂度和分布性都对OO技术起了或多或少的推动作用。
因为影响OO发展的因素很多,OO技术本身还未成熟,所以在思想和术语上有很多不同的提法。所有的OO语言并非生而平等,他们在术语、概念的运用上也各不相同。尽管也存在统一的趋势,但就如何进行面向对象的分析、设计而言还没有完全达成共识,更没有统一的符号来描述这些活动(说明:UML正在朝这方向努力)。但是,OO的开发已经在以下领域被证明是成功的:空中交通管理、动画设计、银行、商业数据处理、命令和控制系统、CAD、CIM、数据库、专家系统、图像识别、数学分析、音乐合成、操作系统、过程控制、空间站软件、机器人、远程通讯、界面设计和VLSI设计。毫无疑问,OO技术的应用已经成为软件工业发展的主流。
为计算机的未来担忧
1996年,在全世界都在向互联网大规模发展时期,阿伦·凯加入了迪斯尼公司,任Imagineering公司的副总裁。他加入迪斯尼是为了给公司开发Squeak软件,这种软件是一个小巧的、使用很方便的编程语言。试用于教育软件、合作游戏等。
Alan Kay
但是,互联网低潮也使这位先驱人物难以幸免。2001年6月,迪斯尼公司的发言人宣布,阿伦·凯将在9月份离开迪斯尼,他的六人开发小组的其他成员将在6月自愿离开公司,这是迪斯尼决定淡出互联网业务的4000人裁员计划的一部分。公司发言人认为,阿伦·凯只是觉得这正是他换一个环境继续自己研究的机会。
该发言人表示,阿伦·凯的小组只是迪斯尼的软件开发部门中相对很小的一部分。他和他的小组的离开并不会给公司带来很大变化。迪斯尼正在一些学校测试Squeak语言,六岁的小孩都可以用它来编程。公司还在掌上电脑上测试这种语言编写的程序。
作为超级程序员,阿伦·凯始终活跃在第一线.追求自己的专业,不停的吸收新东西,并创造出独自的新东西。因此,离开迪斯尼后,阿伦·凯很可能还会继续Squeak的研究,这是一种目前还没有其他公司和人掌握的开放源代码语言。
2001年,是第一台IBM PC诞生的20岁生日。在技术创新博物馆,众多PC创始人济济一堂,回想过去,展望未来。从各方面看,四个小时的纪念仪式是产业巨头间的同学会,嘉宾中有:微软主席比尔·盖茨、英特尔主席安迪·格罗夫(Andy Grove)、惠普CEO卡莉·菲奥莉纳(CarlyFiorina)、康柏电脑创始人罗德·肯尼恩(Rod Canion)、Gateway创始人特德·威特(Ted Waitt)等等。当然,里面不可能缺少阿伦·凯。
在一张桌子上,微软公司官员阿伦·凯展示了微软新近研究的Web tablet。阿伦·凯看过以后说,这正是我们一直想要的。但是当时不可能这样便宜。阿伦·凯回忆说,施乐在1964年就有了同样产品的原型。
如今,尽管人们大谈特谈互联网时代日新月异的变化,但是,阿伦·凯却表明了相反的看法。他说,5000多年前,在古代Sumaria,人们要完全掌握一门新技术,如楔形文字,大约需要400年。而现在,我们的社会要完全接受电脑这样的新发明大约只需40年。所以,他说,事实上,在过去的5000年中,我们的技术进步已经增长了10倍。阿伦·凯说,我们还得等上二、三十年才能从这种速度中走出,而随新技术一道成长起来的人们才能取代我们的位置。
考虑到整个社会对计算机潜在的能量茫然无知,阿伦·凯也十分担忧,因为计算机有可能对社会产生负面影响,并且论为第二台电视。阿伦·凯希望计算机能扮演更有益的角色。阿伦·凯曾为计算机技术的潜在影响而欣喜,但他对专利证书更感兴趣,他希望这项技术能够创造更多“好怀疑的人”,而不是成为计算机的奴仆。他把个人计算机比如现代的书籍,他相信如果每个人都能用上计算机,人们很可能会用信息来玩“What-if”的游戏。他说:“未来的信息检索系统不仅仅是检索观点。数据库的弱点就是只能让你检索事实。而我们千百年文化的力量就在于我们具有吸取各种观点的能力。”
“苏格拉底抱怨书写。他觉得书写强迫人接受意见,而不是参与它。计算机远比书本更生机勃勃。世界各地每一个孩子都要检测他所获得东西究竟是来自与别人论争的结果还是计算机仿真的结果。问题在于:社会将鼓励这种能力这是压制这种能力?”
Alan Kay
回首往事,现在的软件很无聊
目前,阿伦·凯的职务是非营利组织视点研究协会(Viewpoints Research Institute)公司的首领,主要从事开放源代码的Smalltalk-80处理类“Squeak”的开发等。
2001年10月25日,阿伦·凯在东京都内做了题为“个人电脑革命已经结束了吗?”的讲演。回顾了他于1960年代后半期提出理想的个人电脑“DynaBook”构想的过程。
“受到LOGO(连小孩子也可以使用的编程语言)的启发,我开始考虑设计一种能让孩子们也可简单使用的电脑。由于孩子们好动的天性,因此不能给他们用台式电脑,而需要一种可以携带的笔记本型的产品。而且如果不将重量控制在1kg以下,就不会有人愿意随身携带。当时还考虑到了网络的必要性,而且最好是无线网络”。
为了实现DynaBook,Kay从1970年代初期开始便在美国XeroxPARC开展了研究。
“在PARC时,我们发明了很多至今还在个人电脑中使用的技术。其中包括对象概念、GUI、文字处理、DTP(桌面印刷)、动画以及用来连接这些的以太网络。此外还设计了激光打印机”。不过他认为,“20年前在PARC试验制作的许多技术时至今日仍在被使用,并不是件令人高兴的事情”。
另外,与印刷技术的发明促使众多的人们共享知识相比较,阿伦·凯认为,“真正意义上的电脑革命尚未发生。真正的革命可能要等到21纪的某个时候,或者更为遥远的将来才会发生”,暗示今后的电脑需要成为一个媒体来促进知识共享,并且需要成为参加型媒体。他又表示,为了实现这一类的电脑他正在开发“Squeak”软件。
当被问到有关开放源代码的问题时,阿伦·凯指出,“现在的软件开发形势十分严峻。但是,真正希望制作优秀的软件的人应该十分希望实现软件共享。Linux与Squeak便是其中的典型的例子。在100万名开发人员中可能只有一个人愿意将制订好的开发软件项目、编写好的程序免费提供给人们使用。不过即便如此,在互联网上至少还有200个像这样的非常优秀的人士。如果这些人能够齐心协力地共同制作软件,那将会形成一股十分巨大的力量”。并且他还预测,“真正有趣的东西不是来自供应商(Vender),而是出自有才能的团体”,“因此,今后商界应该向‘org’投资而不是向‘com’投资”。
在谈到现状时,他批评说,“现在的软件开发很无聊。Windows XP的代码也太多。软件太过庞大,而且是像古代埃及建立金字塔那样进行组装”。不过,对于.NET还是给了一定的肯定,他说,“(采用了分布式应用软件构思的)微软的.NET是一个进步。”
加盟惠普
2002年11月26日,一则消息吸引了业界的目光:“计算机界大师级人物艾伦.凯加盟惠普”。惠普公司宣布,惠普实验室已经聘请到了计算机界大名鼎鼎的大师级人物阿伦·凯。凯将作为惠普研究所的高级研究员从事基于开放源码的新软件平台研究开发工作。
消息中如此写道:在施乐公司的帕洛阿尔托研究中心工作时,凯曾参与了一些有重大影响的。他还一直在从事使计算机对普通人更有用的功能的研究。例如,他发明了屏幕上窗口重迭的概念,这表示着用户正在运行不同的计算任务,它也是苹果公司Macintosh计算机的基本功能。他还努力使编程人员的工作更轻松,帮助发明了面向对象的Smalltalk编程语言。
在惠普公司,凯将继续他最近的研究,使计算技术更贴近儿童,使计算机成为象如今的笔、纸那样,成为一种基本的文化工具。他相信,计算机将使我们的下一代具有更高超的数学和科学技能。多年来,他一直在向着这一目标努力。他曾设想出作为现代笔记本电脑原型的“Dynabook”,并于上世纪70年代在施乐公司PARC成功地开发出了面向对象的编程语言“Smalltalk”。凯曾先后担任美国Atari公司首席科学家(1981年~84年)以及美国苹果电脑公司研究员(1984年~86年),1996年他作为研究员进入美国迪斯尼公司,2001年,与该公司的合同期满结束。最近,他则为非盈利组织“观点调研所”工作,为使儿童能够得到更好的教育而奔波。即使加入惠普公司后,他也不会放弃这一工作。
惠普司研究所主管研究部门的高级副总裁迪克·兰普曼(Dick Lampman)表示:“能够聘请到具有凯这样有才能的人物,我真的感到非常高兴”,他还补充道:“凯的能量、创造性以及观察力始终都在给业界带来无法预知的影响”。
“凯的兴趣与我们公司的努力方向是一致的。这就是开发21世纪全新的软件平台”(惠普研究所负责互联网和计算平台技术部门的副总裁Patrick Scaglia)。
凯本人则表示:“我非常赞同惠普采取的支持基于标准规格的模块型系统的态度。因为这对于用户和整个业界来说都非常有意义”。
凯没有透露更多的有关他在惠普公司工作的细节。尽管对惠普公司的研究方面赞赏有加,但凯将自己确定研究项目。他和惠普公司公司签订有“君子协议”,他将极尽所能地为惠普公司服务,而在一些细节问题上。惠普公司也不干预他的研究活动。
轰轰烈烈的商业之火下,阿伦·凯这样的技术理想主义人物的确很难找到很好的安身之地。加盟惠普,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但愿,我们能够时常听到他的最新消息,他的最新进展。毕竟,一个旧的时代已经永远结束了。
惠普裁员,Alan Kay离开 回目录
Matthew Fordahl [2005/7/22]
Alan Kay
惠普试验室发言人Dave Berman昨天说“一些项目不再继续下去并不是因为他们没有价值,当公司对资源进行优先安排时,总希望将资源放到能对公司产生最大影响的方面”
作为惠普大重组,全球削减14,500个工作职位的一部分,惠普公司将停止惠普试验室的四个研发项目,其中包括科技先驱Alan Kay领导的项目。
全面重组
星期二,惠普总裁Mark Hurd表示在18个月内惠普将裁去相对于151,000名全球员工总数的一定比例的员工。
具体有关研发的裁员在昨天的San Jose Mercury News上首次被报道,其中有一封惠普试验室总监Dick Lampman给内部员工的电子邮件。
Herd在周二时说过将尽量减少重组对研发的影响。被停掉的研发项目包括Alan Kay领导的高级软件研发团队。这个项目正致力开发一个新的互联网应用系统。Kay在上个世纪70年代在施乐研究实验室工作期间曾以图形用户界面的研究而闻名。Kay还是现代编程语言的先驱。
Kay昨天并未立即回复电子邮件做出任何评论。他于2002年加入惠普任高级名士。
和Kay的高级软件研发团队同时被砍掉的其他研究项目是:位于马萨诸塞州剑桥的惠普剑桥实验室,这个实验室主要从事与健康医疗技术相关的研究;惠普消费者应用和系统实验室和新兴技术实验室。除了剑桥的实验室,有三个被砍的实验室位于加州的帕洛阿图市。
建立优先级
惠普试验室发言人Dave Berman称: 公司正在调整研发目标,集中到最有可能对惠普发生长期影响力的方面。
Berman昨天说到“一些项目不再继续下去并不是因为他们没有价值,当公司对资源进行优先安排时,总希望将资源放到能对公司产生最大影响的方面”
惠普的其他研发项目还将继续,包括它著名的纳米技术及量子计算技术研究。另外,惠普将继续其在企业计算技术、影像和打印技术、IT服务等业务领域的研究。
Berman说“所以这些都将继续进行下去,现在我们将能够更集中地使用资源。”
笔记本诞生四十年 Alan Kay再谈笔记本 回目录
今天的笔记本电脑无论体积、重量或是用途,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起源,Alan Kay的Dynabook概念笔记本。
Alan Kay是前施乐公司PARC计算机研究中心科学家,他在1968年时开始提出了便携式计算机概念。在当时,一台典型的计算机重量超过50公斤。既便如此,Alan在当时就对便携式计算机作出了定义:轻薄、可便携、重量不超过1公斤。
不过依照当时的技术水平,他所谓的Dynabook并没有研发出来。不过这在很大程度上为后续的笔记本计算机树立了标准,我们现在的笔记本虽然经过了四十年科技发展,还是基本上还是与当时Alan提出的标准相吻合。
为了纪念他的成就(Dynabook),位于Mountain View的计算机历史博物馆特地把今天作为了笔记本诞生40周年的纪念日。
Alan Kay
而Alan当时的同事,PARC的研究员Chuck Thacker是当今以太网标准的共同创立者之一。Alan Kay也曾与OLPC的设计者Mary Lou Jepsen进行过讨论,而这些理念在后来被用于在OLPC的XO笔记本上。
时隔40年,Alan在近日接受了媒体的采访,又再次谈到了他当初的Dynabook的故事。
记者:你为什么想设计笔记本呢?
Alan Kay:我第一次提出Dynabook的想法是在1968年,当时我在考虑什么意义才是真正的便携。我最初用纸板制造出了模型,并使用铅粒来模拟重量。本人对“便携”的定义是:你可以同时携带其他东西。我对“手持”的定义是:你还可以帮别人拿东西。
我当时计算,屏幕至少要支持100万像素。而且屏幕较大,可以显示真正的文件页面。另外机器需要轻薄,重约2磅。
后来我尝试说法高层制造一台这样的机器,不过施乐提出的则是一些规格较大且较重的设备。
记者:你觉得Netbook如何,就是那些重量轻,体积小的上网本。这是不是你所定义的Dynabook。
Alan Kay:我认为这只是一个外形和重量更合适的机器。他们可以做更大的机器,如果只是使用笔记本上网和使用简单的小程序,那么一些手机和PDA就能做到。
记者:你认为是否有厂商按照你的期望来制造移动设备?
Alan Kay:我只看到很少几家厂商,唯一真正付出努力的是OLPC项目。这是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量小巧的机器,不过OLPC还有待改进。
Amazon Kindle是一个不错的想法,不过屏幕有些小,没键盘。不过有些服务的想法还是不错的。
记者:你怎么看待未来的笔记本的?
Alan Kay:我觉得现有的笔记本均会消失,未来的笔记本应该是使用头戴式显示器的便携式设备。因为头戴式显示器比平板显示器更容易使用。
获得荣誉一览表回目录
Alan Kay has received many awards and honors. Among them:
Other honors: J-D Warnier Prix d’Informatique, ACM Systems Software Award, NEC Computers &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Prize, Funai Foundation Prize, Lewis Branscomb Technology Award, ACM SIGCSE Award for Outstanding Contributions to Computer Science Education.
参考文献回目录
《IT史记》,方兴东、王俊秀,中信出版社,2004年
http://en.wikipedia.org/wiki/Alan_Kay
http://tieba.baidu.com/f?kz=497629436
http://ei.cs.vt.edu/~history/GASCH.KAY.HTML
http://www.umlchina.com/News/Content/21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