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财融合是指将企业成员,包括高管、各级经理和普通员工的行为与财务数据结合,或者从财务数据中挖掘企业成员的行为规律。
按照心理学的说法,人的行为是环境因素与个体特征综合的结果,可以用数学公式表示如下:
f(e, p)=Y
其中,Y=个体行为;e=环境因素;p=个体特征,主要是个体的需求、认知和技能。综合起来说,就是个体行为是环境和个体特征的函数,当其他两个因素不变,调节一个因素就可以调节或者固定个体行为,进而调节个体间的互动行为。
个体特征主要有三点:需要、认知和技能。比如一个饥饿的人,看到馒头就有吃的需要,他是否真的吃馒头既取决于他的认知即该不该吃的判断,又取决于是否有手段或技能得到馒头。
人才融合的基本原理是:未满足的需要才能驱动行为。财务数据首先是企业成员的环境因素之一;当财务数据及其动因与奖惩资源挂钩时,财务数据又代表着个体需求。当事人通过正当或非正当手段改变财务数据的动机在于满足自己的需求,通常是金钱或其他物质利益的需求。
将心理学个体行为的原理推广到管理会计,就可以得到如图3的框架。
该框架中我们将管理会计系统拟人化,因为管理会计系统是由人来操作的。根据这个框架来分析管理会计理论和应用,评价管理会计应用状况和水平,就非常容易理解了。例如管理会计在实务上就是要取得经济后果、心理后果和社会后果,管理会计理论就是帮助管理会计师成功地取得这些成果,没有这些后果的管理会计应用和理论,都是没有意义的。但现实上确实有没有后果的管理会计应用和研究,其原因在于管理会计系统本身的设计、在于管理会计系统运行的环境,或者兼而有之。
于增彪教授1993年完成通过的博士论文《行为会计基础研究:一个基本的理论框架》,就是讨论会计信息与人类行为的关系。牛津大学教授安东尼·G·霍普伍德曾说过:会计信息的有用性归根到底在于它能够影响企业成员的行为。简单来说,一个会计政策、方法、原理、观念、程序的实施,制定者必须期待当事人的反应:反应积极,成功了;反应消极或者没有反应,就失败了。厦门大学教授余绪缨也指出:财务数据的分析只是入门向导,真正发现和解决问题,还必须以财务数据为线索,挖掘那些“活情况”。“活情况”就是人的行为。哈佛大学教授罗伯特·S·卡普兰认为,没有绩效考核,就没有管理。一旦考核指标与奖惩资源挂钩,考核指标是什么,被考核者就关注什么、就为什么而努力。很显然,考核指标成了指挥棒,“指到哪儿打到哪儿”。
在管理会计研究、教学和实务中将人财融合,不仅提高了管理会计档次,使之昂首挺胸地走进人文社会科学的殿堂,而且将管理会计研究、教学和实务打造得更加有效、有趣、有故事。
作者:于增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