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爱民主、我们爱自由、我们也爱财富!我们尊孔子、我们尊老子、我们同尊管子!

安德管仲网管仲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扫一扫 分享朋友圈

已有 13614 人浏览分享

开启左侧

告诉你经济帝国的真实故事:用经济学的眼光看世界

[复制链接]
13614 22
一场出人意料的金融风暴开始席卷全球,它如同一股来自华尔街的寒流,煽动着“蝴蝶的翅膀”从华尔街蔓延到全球,地球上的每个男男、女女、老人、孩子,似乎都感到了这场“暴风雪”的寒意,仿佛一夜之间,我们的生活被打乱了……

  在美国密苏里州,一名绝望的失业父亲为了资助两名双胞胎女儿上学读书,竟然铤而走险连抢了12家银行;在西班牙,这个欧盟曾经离婚率最高的国家,人们为了省钱却不敢离婚;比利时的人们发动进行了一整天的全国罢工来表达对政府的不满;而冰岛,这个曾经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一夜之间却破产了……

  假如你这时恰巧是从火星回来,当你目睹了地球上发生的一切,你会发出这样的惊诧:这里没有山洪海啸,也没有蝗虫袭击,机器和厂房完好无损,可是很多人却失去了工作,无家可归。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们还必须再次面对经济学——这门古老而又年轻的学问,这门充满辩论的学科,这门不精确的学科,这门和政治密切相关的学科……

  要想走出经济上的困境、摆脱压力,人们最需要的就是用经济学的思想武装自己的头脑,采取有效的措施和正确的方法,来应对这场危机。

  当我们面对这个世界时,画家看到的是缤纷绚丽的色彩,音乐家听到的是美轮美奂的音乐,然而在经济学家们的心中,或许没有这么浪漫,他们看到的是一个更加真实的世界。

  我们将借助经济学家的双眼,揭开宏观经济神秘的面纱,告诉你这里曾经发生过的有趣的故事和精彩的思想,在这里,我们将了解一个国家经济是如何运转的?汇率,利率,税率,物价指数背后有什么秘密?通货膨胀是不是政府的把戏?财经新闻和娱乐新闻,究竟哪个更加有趣?

  伦敦劳埃德保险公司,波罗的海贸易海运交易所,古罗马拍卖市场,写在奶牛背上的支票,石头货币,真正有价值的经济理论正是来源于这些有趣的故事……经济学中充满了智慧的故事,它们使得理论更加生动,并且充分传达经济学的强大洞察力,这种洞察力来自对抽象经济体制的概括,理论把经济学家的术语和经济机制的知识结合到了一起。

  当然,经济学是一种方法,但不是教条,它是心灵的一种辅助设备,一种思考方法,帮助人们得出结论,这里,最重要的是“方法”,而不是“教条”。我们的首要任务不是记住答案,而是学会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懂得如何在社会的框架下进行思考。真正有意义的事情并不是记住明确的规则,而是通过自己的观察,发现最好是改进这些规则。

  当然,你大可将它作为侦探故事或者小说来阅读,因为经济学本身就是一门令人激动的学问,这里充满了知识和挑战,学习经济学的过程更如同一次惊心动魄的航海,或许这种惊心动魄的经历我们一生中只有一次。
成本领先:成本体系的建立与实施

评论 22

cfoteam cfoteam  管理员  发表于 2010-1-29 17:49:22 | 显示全部楼层
宏观经济学的圣杯

  今天的危机似乎很奇怪,没有蝗虫侵袭和山洪海啸,我们的工厂还和过去一样,机器仍然完好无损的躺在那里,可工人们却失去了工作,这一切究竟是怎么了?宏观经济学的殿堂究竟是什么样,这里聚集的是严肃的思想家,还是江湖骗子,为什么他们时而被奉若神明,时而又被另一些人深深的踩在脚下……

  1929年的那一场危机席卷了全球,也正是这次危机中诞生了现代宏观经济学,让我们顺着历史的足迹,去探求那座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圣杯。

  一种很好的清醒剂

  2008年9月16日,雷曼破产,标志着这次金融海啸正式开始了,美国华尔街经历了百年来最黑暗的一天,这场源自美国的金融危机已经演变成波及全球的金融海啸,人们面对着自1929年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危机。这场危机席卷了我们的生活,世界各地的人们都在议论危机,仿佛一夜之间我们就回到了1929年那个令人难忘的萧条的冬季……

  人们在英国诺森罗克银行门前排队取款的情景与1929年时的场景如出一辙,黑白的场景,似乎在敲打着这个世界对于未来的仅存的那份期待。

  在人们的印象里,但凡经济危机,总是会出现下面的典型特征:经济剧烈波动、失业率暴涨、价格水平剧烈波动、货币存量下降、国际贸易萎缩,人们经常开玩笑的说:“如果你的邻居失业了,那么就是衰退;如果你失业了,那么就是萧条。”

  在大萧条期间,美国的工业生产降低了50%,德国降低了40%,失业率史无前例的上升,美国有1/4的人找不到工作,几乎整个世界的生产都急剧滑坡……1929年,一个美国失业者留下了这样的自白:我申请去盖屋顶,可他们不要我,没有那么多的工作岗位。我寻找一份工作机会,从清洗汽车到任何事情,但结果令人失望。回到家里,每个人也都变得有些紧张,我们开始为一些蠢事而相互争吵,每个人都成天被囚禁在那个空间里,整个家庭气氛被破坏了……

  可我们真正好奇的是,在这场危机中,我们的灾害不是来自于物质的失败,我们的工厂还和过去一样,机器仍然完好无损的躺在那里,可是工人们却失去了他们的工作。蝗虫并没有袭击我们,山洪海啸也没有光顾,战争也被我们遏制了……尽管我们却变得贫穷了,可我们脚下仍有大量的财富,正如美国胡佛总统曾经说过的:“尽管经济萧条,国家的基础资产并未受到损害,单许多地方,用于生产和分销的巨型设备和无可比拟的组织甚至比前两年更坚强。”

  经济学家解释说,大萧条真正的危害在于,破坏了人们对市场的信任,使现代宏观经济学开始关注经济的需求方面。

  同时,我们也是幸运的,尽管灾难给人类造成了难以磨灭的痛苦,但是,大萧条比任何其他事件都更有力的刺激了宏观经济学的发展。1932年是大萧条的谷底,而宏观经济学正是在这片腐熟的土壤,慢慢生长了出来,因为正是这次大萧条,促成了当代宏观经济学的创立。

  今天的宏观经济尽管还在处于争吵之中,实际上它反映了经济理论和经济政策之间的矛盾,我们要做的是,尽可能全面理解经济的运行方式和它是如何对特定的政策和可能引起动荡的各种需求和供给的冲击做出反应。

  所以,危机是不应该被轻易浪费的,因为它能转化成机遇。因为我们的世界就是在危机中不稳定的前行,这些危机不可避免的创造充分需求的问题,当我们在一次次面对这些危机的时候,我们对于经济的理解就会前进一步。即使在1929年的大萧条的时候,熊彼特在哈佛大学的讲堂上还是风度翩翩的说道:“先生们,你们在为萧条而担忧,这大可不必。对资本主义来说,萧条是一种很好的清醒剂。”
宏观经济学的圣杯

  关于大萧条产生的原因和蔓延的机制,并不存在一个标准的答案,相反,存在集中不同的解释,每一种解释都来自于危机的一个不同方面,每一种解释都表达了复杂宏观经济现象的一个部分,人类对萧条解释的历史同时就是宏观经济学发展的历史,下面我们就回顾一下这简短而又充满斗争的历史:

  古典学派的没落:

  大萧条之前,关于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可以看作是一个知识的大杂烩,这里有奇异的思想,富有洞察力的观察,但更多的是混乱的表达。在斯密的时代,经济学家对大萧条的解答是:工会阻碍了价格信息的传达,影响了价格因素对市场的调节,因此如果政府解散工会,那么工资会下降,失业会消失,大萧条就会结束。显然,这样的说法无力圆满的解释产出和就业的暴跌。

  凯恩斯革命开始:

  凯恩斯的中心观点是,市场经济不能平滑的自我调节,而投资者信心不足是造成大萧条爆发的主要因素,因而这样的经济萧条一旦出现,单靠市场的力量是不能迅速消除的,只有依靠政府支出和税收政策的调整,才能阻止经济衰退,保持经济稳定。

  凯恩斯的这种观点逐渐被大家接受,在凯恩斯的理论的帮助指导下,美国渡过了大萧条的难关,他的思想被公认为“凯恩斯革命”,然而随着资本主义社会滞胀的到来,人们发现凯恩斯主义不能解决……

  货币主义兴起:

  货币主义者将经济波动看作是货币供应发生变化的结果,因此,只有稳定的货币供应才是宏观经济稳定的真正关键,而萧条的发生是人为制造的繁荣时期投资过度的必然结果,因此他们建议让萧条自生自灭。认为大萧条不是政策的决定者应注意的问题,以刺激总需求的方式干预只能使事态变得更加糟糕,只能在现在的萧条和政府不恰当的干预下未来更严重的萧条之间做出选择。

  因此他们认为,市场经济是自我调节的,如果不加干预,经济会自行恢复到充分就业,并且,他们认为积极的宏观经济政策只会造成问题,而不会解决问题;货币主义者恰恰将凯恩斯的稳定经济政策看作是发生不稳定的主要原因。于是,他们提出了“反凯恩斯革命”,纷纷指责积极的政府政策本身是滞胀的罪魁祸首,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弗里德曼。

  政治中心交替学说:

  麻省理工大学的查尔斯•金德尔伯格做出了更加新颖的解释,在他看来,主要国家没有能够阻挡住20世纪末的经济衰退,是因为没有一个经济上具有领导地位的国家,因此,衰退变成了大萧条。

  按照金德尔伯格的观点,大萧条发生的年代,英国正在失去世界的领袖地位,而美国在20世纪30年代还未能接过领导者的责任,因此,这种领导地位的缺乏是历史的偶然,并且,当时也没有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这样的国际机构来为处于困境中的国家提供经济援助,因而这次萧条持续了10年……

  战争延续说:

  麻省理工大学的彼得•特朗则提供了另外一种有趣的解释,他认为,大萧条时第一次世界大战及战后持续冲的迟到的结果。换句话,战争的冲突变成了和平的冲突。

  战争的获胜国与战败国就战争赔款、国际贷款和其他金融问题争吵不休,脆弱的战争欠债和战争赔款使得大部分欧洲国家财力耗尽。因而解决这些冲突很困难,因为这些冲突在相当程度上是欧洲冲突各国之间的更深的恐惧和敌意的表现。

  如果真如特朗教授所说,那么又是什么力量使得萧条在这些国家之间蔓延呢?特朗认为,当时的金本位国际货币安排,使使得经济崩溃得以蔓延的主要因素。因为金本位制妨碍了各国独立的货币政策,或许最早摆脱金本位的国家也最先从大萧条的深渊中走向复兴。

  让我们再次明确一下,大萧条原本是一次极为特殊的历史事件,关于大萧条的原因及讨论至今仍然没有停止,保罗•克鲁格曼曾经不无感慨的说:“理解大萧条是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圣杯。”

  今天的宏观经济学仍然是一个富有争议且引人入胜的题目,从长远的角度看,人们今天对宏观经济学的认识不过是未来经济理论教科书的一段新的章节而已,因为经济学家们一开始认识的过程就不平坦,因此许多谈论宏观经济学历史的书中都充满了“革命”和“反革命”这样的字眼。而我们对宏观经济学的了解也在这场争论中不断前进,正如经济学家马克•布劳格曾经说过:

  “经济学的知识是由历史决定的……今天我们所有的关于经济体系的知识并不是今天早晨发现的东西,而是我们过去所有的洞察、发现和错误出发点的总合。

  没有庇古就没有凯恩斯,没有凯恩斯就没有弗里德曼,没有弗里德曼就没有卢卡斯,没有卢卡斯就没有……”

  相对于微观经济学,人们又很强的共识,然而宏观经济学内部,战争状态一直存在,并且会持续下去。因为正确的答案显然不会来自任何一种纯粹的经济理论,因此经济学家的任务就是通过推进研究进入新的而且必须是争议性的领域,而创造新的理论。在特定的问题上人们可能达成共识。

  今天的宏观经济学更像是一场登山比赛,不同的登山队从不同的路线攀登。没有一个登山队看到过这座山的山顶,因为它一直处在云雾遮掩之中。不同的登山队有时会在不同路线的交会处相遇,简单交流信息后又分手继续前行;在除去尘霜之后,各队还可能偶尔发现前人留下的足迹;有时一个队员走失了,或从此失去踪迹,或加入攀登速度看起来更快的另一队;有些路线后来证明是死路,但这也是有用信息,因为后来者不需重走;有时一个队宣布登顶,但云开雾散后发现前面还有更高更险的山峰;各队经常不得不改变路线……

  那么如果是这样,我们学习经济学还有什么用呢?请不要着急,让我们先看看下面这个故事:
国会山托儿合作社

  直到今天,经济学家们仍然无法完全阐释经济危机和萧条的本质,尽管他们依然为此不懈的努力着……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么我们的努力岂不是毫无用处,学习宏观经济学不就是浪费时间。

  请先别着急,让我们随着200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保罗•克鲁格曼,去看看曾经在国会山托儿合作社中的发生的故事,或许这会让你改变对宏观经济学得看法。

  斯威尼夫妇参加了这样一个托儿所,孩子的父母大多是在国会上班的人,总共约有150对夫妇,大家彼此都愿意照顾孩子,这些年轻的夫妇们共同组成了这家工会山托儿所,故事也就从这里发生了。

  这么大的组织管理起来也不容易,最大的难点在于,必须确保每对夫妇都公平地作贡献,像许多类似机构一样,这家国会山合作社以发行凭证的方法解决管理问题。

  托儿所使用的凭证是一种票券,每张票券的持有者有权得到一小时的照顾婴儿服务,代人照顾婴儿的人在完成工作后,会根据工作时间从婴儿家长那里得到相应数量的票券。显然,这样做的好处就是避免有人推卸责任,它会自动确保,随着时间的推移,每对夫妇提供的托儿服务时间,恰好等于他们得到的托儿服务时间。

  真正有意思的故事情节刚刚开始……

  很快人们发现,这一体系需要有大量的凭证投入流通。连续几天晚上有空又暂时没有外出计划的夫妇,将会努力积累票券,以备未来之需,而在他们积累的时候,其他夫妇的票券储备肯定会相应减少。时间一长,各对夫妇一般都想保留足够多的票券储备,以便在不代人照顾婴儿的时候,能够连续外出几天。

  另一些夫妇担心自己的票券储备将会不够,于是很想代人照顾婴儿,而不大愿意外出。于是代人照顾婴儿的机会变得稀少了,这使各对夫妇更加注意维持自己的票券储备,除非情况特殊,否则不愿意轻易使用,这又使得让代人照顾婴儿的机会更为稀缺……

  结果,突然之间,票券的流通量变得不够了,婴儿仍然是同样多,父母也没有变化,可是流通的票券却变少了,少得难以满足合作社的需要了,国会山托儿合作社,这个最微小的经济体,陷入了“通货紧缩”和“衰退”之中……

  真实世界里发生的各种经济现象其实一点都不离奇,尽管经济学家构造了各种各样的复杂数学模型,但是当我们用简单的故事描述出来时,你会发现其实原本是如此简单和有趣……国会山托儿合作社就是这样一个例子,我们可以借此来洞察,真正的经济体为何会繁荣或衰落,

  国会山托儿合作社为何陷入衰退呢?并不是社员们不会照顾婴儿,这家合作社的“产能”没有出问题;它的问题只不过是“有效需求”不足:由于人们竭力积累现金(托儿券),因而花在真实商品(托儿时间)上的消费太少了。那么,合作社的管理者是如何面对这场“衰退”呢?这才是经济学家们最感兴趣的内容。

  起初,合作社的管理者规定,每对夫妇每月至少外出两次,这样的做法就如同经济学家所称的“结构性”问题,可是这个由律师们组成的合作社似乎很难接受这样的方案。

  后来,具有“经济扩张”意味的意见占了上风,管理者们开始增加票券的发行量。这个措施带来了神奇的结果:有了更多的票券储备,社员变得更愿意外出了,于是代人照顾婴儿的机会充裕多了,这又让社员更加愿意外出,如此循环不已。由于得到别人照顾的婴儿人数大大增加,这家合作社的“托儿生产总值”也突飞猛进。

  实际上,这也不是因为社员更会照顾婴儿了,托儿合作社也没有经历什么根本性变革,原因不过是托儿券的发放政策发生了变化。换句话说,印钞票就能对抗衰退。有时,解决衰退的方法简单得令人吃惊。

  然而,一个问题解决了,另一个问题又来了……

  因为大家都愿意在夏天使用票券,因此这就需要积累一定数量的票券,结果谁也不愿意再冬天使用票券,最终等待大家只能是一场冬天里的萧条,因为尽管利率是零,但人们依然希望将冬天代人照顾婴儿赚来的票券储存下来,留到夏天使用。

  面对这种情况,所有经济学家都会马上意识到,解决办法在于用合理的价格来调整“供需”,应该明确规定,如果把冬天赚到的点数保留到夏天,它就会贬值,比如说,冬天赚到的5小时请人照顾婴儿的权利,到夏天就会缩减为4小时。这将促使人们及早花费票券,从而使代人照顾婴儿的机会增多。

  或许你会想,这样做有点不公平,这意味着剥夺人们的储蓄。但是作为一个整体,合作社无法将冬天的照顾婴儿服务留到夏天使用,因此,如果允许冬天的点数与夏天的点数等额交换,那其实是让社员产生错误的预期。

  这里,托儿所里似乎上演了与现实经济中相同的一幕,最初我们用通货膨胀的方法缓解了衰退的发生,但随后,我们又遇到了流动性的问题,情形依旧很严峻。请不要着急,在后面的章节里你就知道人们是如何在实际的经济生活中解决这些难题的。

  而这里我们要明白的是,学习宏观经济学的过程就如同我们剖析这个托儿合作社,尽管宏观经济学不是真理的体现,但却是能够发现真理的完美引擎,即使我们用经济学知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遇到困难时,也不应当懊恼,或许是我们还没有认识到那个真正的原因,我们需要做的就是辨别出究竟哪个因素导致了这种现实对规律的背离。

  学习宏观经济学的过程能够为我们提供一个基点,或者说是掌握一个理解经济事件的框架,有了引擎、基点和框架,我们能够从容面对现实中的许多问题。
cfoteam cfoteam  管理员  发表于 2010-1-29 17:49:41 | 显示全部楼层
 伊索寓言中有这样一句话:现实的细节可以遮盖事实的真相,真相往往能够在虚构的作品中揭露出来。就如同我们从国会山托儿所中发现的经济规律一样,这些所谓的寓言就变成了经济学家的模型。

  要理解任何复杂的系统,无论是全球气候还是全球经济,唯一的途径就是利用模型来分析。模型就是以简化的方式来呈现复杂的系统,这样的简化也许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复杂系统的运行机理,因此,模型是现实的简化,它必须反映实际世界的复杂性。

  经济学家常将宏观经济模型与蒸汽机相比较,内燃机通常是由活塞、阀门、点火系统等构成的,同样,在经济体系中,企业、家庭、市场等各个要素共同形成了这个复杂的经济体系。与内燃机的模型相似,一个宏观经济模型复制了一个交互式系统的基本机构,它就如同蒸汽机的机械示意图,它显示了消费者、企业和政府这些不同的经济单位是如何相互作用的,它重点强调系统的主要功能部分,它告诉我们消费者、企业、政府——是如何相互作用来决定总开支、价格、生产、就业这些变量是如何在我们的生活中变化的,并如何影响我们和其他人的生活。

  最早为人类绘制经济示意图的人是叫魁奈,这位路易十五的私人医生,由于医生的缘故,对血液循环理论非常着迷,魁奈将这一理论引申到了经济学中,他制作了第一个经济流程图——《经济表》,它说明了商品在经济中的循环正如血液在人体中循环一样。

  1758年,魁奈设想出了天才的《经济表》,这被认为是部门间流量分析的开端。这是一部描述开支和收入如何在不同经济部门流动的表格——就像血液在人体的各个器官流动一样,经济表示宏观经济模型中最为根本的基础。

  《经济表》描述了开支和收入是如何在不同的经济部门中流动——就像血液在人身体的各个器官中流动,这也成为宏观经济模型构建中最为根本的基础。

  魁奈的《经济表》大大启发了后来的经济学家,著名的经济学家兼工程师菲利普斯就建立过一个活生生的简单经济的国名收入决定模型,Moniac (Monetary National Income Automatic Computer),这台1940建造的计算机非常像家庭作坊制作的古怪装置,它是由一系列水槽和水管组成,里面装着花花绿绿各种各样的水,它使用有不同颜色的水在水管中流动的情形,来模拟收入和支出在不同经济单元中的流动,生生的简单经济的国名收入决定模型使用彩色的水流来模拟收入和支出,这个美妙的模型曾经被用来作为教学工具以演示英国经济的动态,并在很长时间里都为伦敦经济学派添光加彩。

  根据现代宏观经济学的理论,一国的宏观经济中有四个部门,家庭、企业、政府和其他国家,而人们对经济的认识程度也是逐渐深入的。

  在最初的古典经济学中,只有家庭和企业的循环,如果要平衡,那么就要家庭的钱全部花了,企业的产品全部卖了,这样宏观经济就能够正常运行了。其中,家庭的角色是,将劳动出卖给企业,并以此获得收入,再用收入去购买企业得产品;而企业生产出产品,把产品卖出去,收回钱来继续生产。这样,当经济平衡时,家庭的花费等于企业的收入,而企业的产品又全部卖给家庭。

  紧接着,我们的经济循环中增添了政府的角色。政府为经济提供公共物品,并以此向社会征税,而政府以支出的形式向企业购买商品和劳务,这样,在三部门经济中,如果要求经济循环正常,则要求政府税收=政府支出。

  最后,现实经济中,国内各经济部门通过贸易、资本流动、劳动力流动与国外部门发生联系,进口意味着国外部门对本国的供给,而出口意味着国外部门对本国的需求,当经济平衡时,则要求进口=出口。

  最后,我们再次回顾一下整个这张经济运行示意图,知道了一个国家经济平衡的要素,就是要使得经济的血液在家庭、企业、政府、其他国家,我们的经济就像血液一样在上面的这四个器官中流动。

  宏观经济学模型是对真实经济活动的高度简化抽象,建立模型的过程就是一个凸显最主要的因素,忽略掉所有不重要或次要因素的过程。同一经济现象,根据不同经济模型很有可能推导出不同的甚至是相反的结论。是否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来判断模型的好坏呢?

  凯恩斯说过:“经济学理论,与其说是一种教条,不如说是一种方法,一种思维的工具,一种思考方式,意在帮助使用者得出正确的结论。”理论是现实世界的简化,它必须反映实际世界的复杂性。经济理论充当了我们在社会科学中的实验室,它们帮助经济学家在进行各类经济时间的起因和结果的思想试验时,分析了各种因素的属性。经济模型是对经济组成部分进行的简化的描述。

  经济理论是经济模型与现实经济之间的桥梁。建立宏观经济学模型的基本准则:实践数据检验,经济数据是对经济运行的真实的客观的记录。计量经济学家运用各种数学的和统计的方法来检验经济学理论模型,考察这些模型与真实相吻合的程度,并由此定量预测未来经济的发展。

  当然,我们建立模型是为了更好的理解经济的本质,但是我们却不能被这些模型所困惑,

  事实上,人们很多时候总是轻易的弄错很多经济现象的因果关系。比方说,人们通常发现股票高涨后的几个月,经济开始扩张,然后工作岗位和收入增加,难道是股票市场高涨引起了实体经济扩张吗?真实的原因可能是,许多降低成本的新技术得到应用,企业开始计划扩大生产,股票市场对预期做出了反应,因此,我们必须对经济体中的各个部分有全面的了解,懂得各部分相互之间的作用,这样才能获得全面而正确地结论。
cfoteam cfoteam  管理员  发表于 2010-1-29 17:50:01 | 显示全部楼层
萧条中的经济学

  1929年的一场大萧条催生了现代宏观经济学的诞生,凯恩斯曾经这项形容了人们在危机到来时候的窘迫:“我们使自己陷入一场巨大的混乱之中,我们笨手笨脚,没有控制好一架精密的、我们不明白其运行原理的机器。”的确,凯恩斯提出了一个极富创意的框架,他的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分析框架仍然是现代宏观经济学的核心,尽管很多分析方法已经被我们摒弃了,但是宏观经济学却蓬勃发展起来了。

  今天的宏观经济学宛如一座战场,不同旗帜下聚集着一群群经济学家。在这个战场上,人们更加关注的整个系统是如何运行的,古典方法、凯恩斯主义、货币主义、新古典主义、供给学派、理性预期学派等等……这里似乎充满了江湖骗子和严肃的思想家,萨伊、凯恩斯这些人的理论都被奉若神明,也有时都被另一些人深深的踩在脚下……

  不得不承认,宏观经济学是一门非常不精确的学问,而是一门应用科学。概念、理论和模型不断的依据事实而得到评估,并且经常被变更或者舍弃……因此宏观经济学是一个建构,一个理论与事实相互作用的过程。布兰查德(Blanchard)曾经说过:

  “宏观经济学不是一门精密科学,而是一门应用科学。概念、理论和模型不断的依据事实得到评估,并经常被变更或者舍弃……因此宏观经济学是一个建构,一个理论和事实相互作用的过程。

  今天,宏观经济学家所相信的是一个进化过程的结果,在这一过程中,他们清楚了那些失灵的思想,保留了那些似乎能更好地解释现实的理论。”

  骗人的统计数字

  假定月球派遣军队进攻地球,世界各国的GDP又怎么变化呢?当家庭中女保姆摇身变成女主人,为什么会引起GDP的大幅缩水?技术变革究竟是会提高失业率,还是降低失业率呢?你知道“洗钱”这个词的来历吗?

  今天,无论是经济学家还是普通大众,几乎所有的决定都是通过统计数据来进行分析和判断的,在GDP、失业率、CPI这些统计数字背后埋藏着什么秘密,本章将一一为你揭晓。

  在我们这个靠事实说话的社会里,电视、广播、报纸里充满了各种各样的统计数字,经济趋势、商业状况、失业人数、通货膨胀这些指标总是最能吸引我们的眼球,可是一提到统计数字,我们中的很多人就会打瞌睡,这足以说明,统计数字是非常枯燥乏味的。

  经济学家们似乎最懂得统计数字的奥秘,通过这些数字,他们不必繁琐的记录市场中记录每一笔交易的金额,工人工资的变化,税收微小的差异,同样能够了解整体经济运行的情况,经济学家们使用各种指标来确定经济的运行状况……

  有了这些宏观经济指数,我们就能像阅读天气预报一样,了解一定时期内经济成长的结果;懂得了这些指标的含义,我们每个人才能对经济形势进行正确地判断,做出正确的决策;更有趣的是,如果我们具备了这方面的知识,那么我们会惊喜的发现,报纸上的财经版面将是最有意思的新闻……

  想致富,就要懂得政府政策和统计数字,多看看财经杂志,了解利率、汇率、股指这些信息的变化,就如同天气预报一样,“晴”和“雨”的区别,翻一翻最近的报纸,在财经版面,每天的天气都能够一目了然,这样你就能够在很短的时间里根据天气的情况做出自己的投资决策。请记住肖伯纳的这句话:“一个真正受过教育的人能的标志是他能够深深的被统计数字打动。”
cfoteam cfoteam  管理员  发表于 2010-1-29 18:48:21 | 显示全部楼层
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发现

  最早开始这项工作的人是威廉•配第,这位充满传奇色彩的经济学家是一个靠个人奋斗而成功的典型代表,他一生精力充沛,先后成为过内科医生、外科医生、数学家、理论工程师、国会议员、政府官员和商人,不仅如此,配第也总能在各种政治斗争面前获得胜利,而且配第的贡献也可说是眼花缭乱,除了经济学之外,配第还是统计学的发明人,并且是杰出的发明家(据说是抽水马桶的发明人)。

  威廉配第在《政治算术》中,第一次用统计的方法分析了国民财富的构成及其增长的原因,还对不同国家国民财富的差异作了比较,他对英国国民收入进行了第一次估算,这被看作是经济学总量分析方法的最早运用。

  而今天的人们追随配第的脚步,完成了对国民收入的准确计算。为了能够把锤子、榔头、土豆、手表这样五十亿的产品进行统计,人们的做法是把所有最终产品的货币进行加总,从而得到了一个概括经济产出的单一数字,这个数字成为国内生产总值就是GDP,即国内生产出来的所有物品的总量。

  在我们已经知道的所有的经济指标中,GDP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个开始。它是一个国家经济情况的晴雨表,从经济学家到家务工作者,每个人都密切关注着这个晴雨表。

  按照专业的说法,GDP指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和提供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总和。也就是说,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在一年内究竟创造了多少新的物质财富。

  GDP,这的确是一个伟大的发明,有了它,我们就能将国与国之间经济实力进行比较,知道一个国家为什么富,另一个国家为什么穷了。美国商业部长威廉•戴利说过:“当我们要寻找商务部的先驱们创造的对美国影响最伟大的成就的时候,国民经济账户——今天称之国内生产总值或GDP——的发明则当之无愧。”,而保罗•萨缪尔森更是总结说:“GDP是20世纪最伟大的发现之一。”

  一个容易模糊的概念是GDP和GNP的区别。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指一定时期内,一国家领土内所生产的所有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总和。国民生产总值GNP是指一定时期内,利用一国家所拥有的生产要素所生产的所有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总和。

  比方说,中国诺基亚公司归芬兰人所有,所以该公司在中国经营得到的利润,虽是中国GDP一部分,但不被统计为中国GNP,而应归入芬兰GNP;同时,中国海尔在美国工厂的利润,应作为美国GDP一部分,但应被统计为中国的GNP。

  科威特的公民和企业拥有大量的外国收入,大大高于外国人在科威特的收入,这就意味着科威特的GNP高于它的GDP。但对于美国来说,美国企业和美国公民在国外的产出基本上根外国人在美国的产出相当。

  两者的区别在于:GDP是有国土原则的,凡在本国领土上所创造的收入,不管是否本国国民创造;GNP是有国民原则的,凡是本国国民所创造的收入,不管生产是否在国内。

  今天的人们能够如此广泛的使用GDP,这都要归功于一位经济学家西蒙•库兹涅茨(Simon Kuznets),他从小出生于俄国一个皮毛商人家庭,很小的时候随父亲移居美国后,1927年,西蒙•库兹涅茨进入国民经济研究局(NBER),并因为在国民收入核算研究的突出成绩而声名鹊起,他提出了今天我们常常使用的国民收入定义,并且建立了完整的计算方法,被经济学家们誉为“美国的GNP之父”。

  GDP虽然一向被认为是衡量国民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但实际上却存在一个重大缺陷,那就是它只是反映了经济总量的增长,因为,尽管GDP是一个国家经济活动和收入水平的重要指标,但不是完全反映一国经济福利及生活质量的唯一指标和完全准确的指标。因为GDP度量的既不是快乐程度,也不是经济福利,而是市场经济活动。

  事实上,GDP上升时,经济福利可能在下降。假定外星人派遣了100万名盗贼到地球,那么结果会怎样,世界各国的GDP很有可能都会上升,因为每个国家都将出动军队和警察,购买数以万计的****弹药保护人民的安全,但经济福利则会同步下降。同时,GDP的统计还忽视了自然资源的稀缺性,而且,破坏性活动同生产性活动一样,都被计算在了GDP内。

  横扫新奥尔良的卡特里娜飓风也增加了美国的GDP,尽管它造成了重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而其他如预防犯罪开支、离婚费用、医疗费用和国防开支等等也都被记入GDP内。“艾克森-瓦尔迪兹”号油轮漏油事故就增加了美国的GDP,因为美国人必须花钱雇人清理。人们在经济活动中污染了环境,消耗了自然资源,尽管获得了GDP,但却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总不能在自己的头上敲了一个大包,就说自己长高了1厘米。

  中国也是如此,尽管我们改革25年来,GDP年均增长9.4%,但是这是付出了艰辛的代价,沙漠扩散、河流污染,土地荒漠化以每年2600多平方公里的速度,GDP高速增长,实际上是用生态赤字来换取的,据估计,我国每年因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而造成的经济损失起码有4000个亿,我国GDP的平均社会成本比世界高25%。

  当然,尽管GDP有这样或者那样的不足,但目前为止,它仍然是目前我们了解经济增长情况最好的统计指标。
cfoteam cfoteam  管理员  发表于 2010-1-29 18:48:55 | 显示全部楼层
那么,GDP究竟该如何统计呢?

  经济学家确定GDP最普遍的方法是,核算给定年度一国境内生产的所有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那么实际中的GDP如何统计呢?让我们从下面这个家具的例子开始:

  林业公司的任务是采伐树木,并将木材以1000元的价格卖给家具公司;接下来,家具公司将木材截取,打磨抛光后制成桌椅,然后以2500元的价格卖给家具零售商。最后,家具零售商以3000元的价格卖给消费者。那么在这个过程中,创造了多少GDP呢?

  如果在计算总量的时候将每一项交易的价格累积起来1000+2500+3000=6500,显然,这样的结果夸大了实际的产出,因为它将木材的价值计算了三次,而将木工工作的价值计算了两次。

  避免重复计算的一个好办法就是只关注每个生产阶段的附加值:

  由于林业公司将自己砍伐的木材以1000元的价格售出,并未购入任何原材料,所以它为整个经济增加了1000美元的价值。

  既然家具公司支付了1000元的原材料投入,并最终产出了2500元的家具,因此家具公司增加了1500元的价值。

  最后销售公司花费了2500元购买家具,又以3000元出售从而增加了500元的价值,因此最终价值500元的产出被创造出来。

  因此,根据每个部分新增价值就是:1000+(2500-1000)+(3000-2500)=3000。

  聪明的经济学家想到了一个更为简便的办法,只关注最终的销售额。既然消费者为最终产品的桌椅而支付了3000元,那么价值3000元的总产出被创造出来。这种方法被称作支出法。今天的经济学家们发现了很多统计GDP的方法,但是上面这种支出法是最常用的一种,得到了最为广泛的应用。

  当然,在核定GDP的时候,有很多有趣的话题。比方说在二手车交易中,你以3万块钱卖给二手车交易商,而交易商又以3.5万块钱转手,那么这个过程中,GDP增加值是多少?

  你可能会说,当然是5000元啊,因为在这个过程中,创造了5000块的增加值,把汽车从不需要的人手中转移到需要的人手中,这5000元是二手车交易商付出的努力的回报。可是,经济学家的回答是,这笔交易对GDP的贡献是零。因为这笔交易跟现有产出无关,没有增加值,GDP是度量最终商品的手段。

  那么进一步,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假定你出售了一份去年购买的债券,面值1000元,你以1250元售出,付给交易商的佣金为100元,对于最终产出的附加值是多少?如果你说增加值是250元,原因是债券的价值上升了250元。那么你可能犯了同样的错误,因为GDP只是生产或服务的结果的增加值,而不是金融资产的价值变化。因此你购买或者售出债券的价格和我们的问题无关。

  销售的增加值只是把该债券从不需要他的人手中转移到需要他的人手中,据此,由于经济活动的结果而产生的增加值是交易商的佣金100元,其余的1150元时资产从某人手中转移到另一个人,这样的转移不能计入GDP。因此,不管哪种方法,核算GDP的目的就是为了估算产品或产出的价值。因此,所有与新产品或劳务生产无关的交易,同样,股票、债券的买卖交易所获得的金额也不能算进GDP,因为这些收入并不会增加最终的产出。

  那么,我们真的能将社会生产的GDP都统计准确吗?很不幸,答案仍然是否定的。

  我们仍然无法准确统计GDP,因为实际经济活动中有很多因素在GDP中无法体现。比方说,假如有一天,如果男主人娶了自家的女佣人,女佣人的年收入是15000元,当她摇身一变成为家里的女主人时,同样作这些家务,却没有任何报酬,尽管整个社会的经济状况一点变化都没有,但GDP的总值却减少了15,000元。

  GDP对妇女的偏见却是显然的,通常维系一个家庭的正常运转是不记入GDP的,因为这无须支付薪水。如果女佣人完成照顾孩子,擦地板、洗盘子、洗衣服这些家务劳动,GDP中将会体现出来。甚至有人做过这样的估计,如果把家务计入国民账户,将使GDP提高34%以至54%。

  当然,经济学家对妇女的歧视由来已久,比方说诺曼•卡森斯曾经在大萧条时说过的:“今天,美国约有1000万失业人口,也有超过1000万的已婚或未婚妇女在工作。如果把妇女都解雇,反正不让妇女干活,转而雇佣男子,一下子,失业就消失了,萧条问题也解决了……”。

  另一方面,地下经济的存在也使得我们无法完全统计出GDP的总数,地下经济是所有合法但却未申报的经济活动,其目的是为了逃避安全管制、最低工资法、社会保险的支付、所得税及其他对自身不利的法律和规章。根据经济学家估计,美国地下经济约为美国经济总量的10%,比利时和西班牙约为30%,泰国的54%,尼日利亚的地下经济总量则高达70%。

  就像一句笑话说的:统计数字就像女人身上的比基尼,你看到的内容都不重要,更重要的是那些你看不到的内容。犯罪活动占据了地下经济的大部分,在毒品交易、卖淫、赌博这些非法交易中,涉及数量巨大的现金,这些都没能计入,这些非法的金额很少被统计出来。

  过去,那些从事毒品交易和卖淫非法活动的人为了将他们的收入合法化,经常采用的途径就是购买自助洗衣机,并声称这些钱是从自助洗衣店获得的,而“洗钱”一词也因此得名。尽管今天的洗钱手段高明了许多,但是洗钱的名称却保留了下来。难怪财经作家Eric Schlosser曾经写道:“地下经济很好的衡量了一个国家的进步和健康程度,因为许多东西是错误的时候,就会被隐藏起来。”
cfoteam cfoteam  管理员  发表于 2010-1-29 18:49:05 | 显示全部楼层
CPI、PPI,媒体的最爱

  娱乐记者们总喜欢用绯闻来吸引粉丝们的眼球,也许受到他们的传染,财经媒体喜欢用危言耸听的词语来描绘宏观经济,而CPI指数就成了他们最娴熟的武器。

  所谓CPI,是指政府收集了能够代表普通居民支出其收入的物品组合的物价数据,比较这些物品里的价格变化信息,从而确定消费物价指数CPI。所有这些都是因为,CPI普遍被当作衡量通货膨胀的指标。但是,CPI度量通货膨胀真的准确吗?很不幸,这是非常不可靠的。

  CPI无法解决对新产品的处理,新产品只有在投入市场足够长的时间之后,才被并入CPI的计算中,因此,CPI经常无法捕捉到急速下降的产品价格。个人电脑替代了打字机,新物品替代了旧物品。

  如果想比较2008年与1998年的物价水平,必须用某种方法比较今天电脑的价格与10年前打字机的价格,由于个人电脑比打字机昂贵,这些新物品的出现倾向于使CPI大于通货膨胀。汽车、CD等许多物品都是一年比一年好,这些物品部分价格上升是为质量改进的支付而不是通货膨胀,而CPI把价格上升算作通货膨胀,因此,CPI指数往往高估了通货膨胀。

  其次,CPI没有充分考虑到质量的提升,这对于服务的价格来说尤其重要,诸如医疗保健的成本虽然会成本上升,但是现在的医师能够在1次会诊后就治愈病人的疾病,而不是之前的4次,在这样的情形下,价格指数记录的是100%的医疗保健成本。新发明的处方药,尽管开始的时候价格很高,但它们的出现的确使我们的生活更加快乐。

  与之相对应,人们常常用PPI 生产者物价指数描述对生产产品和服务的国内生产厂商长期获得的销售价格的平均变化的度量,这些商品大多消费者不会购买,而是从卖主的角度衡量价格的变化,由于补贴、税收和分销成本,卖主价格跟购买者价格不一定相同。实际上,商品在不同生产阶段具有三种不同的生产物价指数:原材料、半成品和制成品。

  虽然PPI指数并不时直接度量消费者物价的指数,它仍然非常重要。由于它包括生产阶段之初的半成品,因此可以用来对通货膨胀进行初期预测,理由很简单,企业成本上升时,企业通常会提高价格。

  紧接着的一个有趣的问题是,通货膨胀能否提高GDP呢?

  假定一个岛国按照美元统计价格,并且这个奇怪的小岛只生产两种商品:椰奶和水稻,2005年它生产100万加仑的椰奶(每加仑椰奶10美元)和200万磅的水稻(每磅水稻4美元),只要稍微计算就知道,这个岛2005年的GDP为1800万美元。到了2006年,这个岛国的生产能力没有发生变化,而椰奶和水稻的价格上涨一倍,那么很自然2006年该岛的GDP将上涨到3600万美元。

  因此,尽管名义GDP可能由于价格或数量的变化而增长,实际GDP却只会随着数量的变化而增长。换句话说,实际GDP衡量了给定年度内一国生产所有最终产品和服务的数量。在CPI提高的帮助下,尽管这个小岛的名义GDP增加了100%,但它的实际GDP并没有发生变化。

  在前面国会山托儿所的例子中,由于票券的增加,家长们照顾孩子的积极性提高了,托儿合作社又繁荣了。同样的道理,通货膨胀为我们带来了价格的普遍上升,因为即使生产出来的产品没有任何变化,GDP也会增加,这是因为GDP是按照当前价格计算出来的。
cfoteam cfoteam  管理员  发表于 2010-1-29 18:49:25 | 显示全部楼层
生命攸关的信号

  经济发生衰退时,为什么失业率会上升呢?你或许觉得这是个无聊的问题,经济衰退了,那么工作岗位当然减少了,自然失业率上升啊。

  可是,如果当我们仔细想想,原因似乎并不这么简单。从逻辑上讲,经济衰退也并不一定引起失业,也可以造成每个人的收入下降。在农业社会里,并没有失业的问题,那时的农户们并不领取工资,他们获得的是净收益,当支付完所有的成本之后余下的收入,这意味着他们每小时跟工作相当的平均净收入不是固定不变的,在收成好的年份里,他们每小时收入很高,在歉收的年份里,他们每小时的收入很低,而失业是工业化时代以后的产物。

  工业革命改变了工作的本质,并导致了作为社会问题的失业的产生。因为伴随着工业革命,生产单位由家庭转变为企业,进而产生了工人和失业,而失业问题也由过去的家庭问题转变为社会问题,这种“对饥饿的恐惧”变得成为社会稳定的重要威胁。

  经济学家进一步,提供了很多种失业的情形,有时,失业只是个暂时的问题,不会是永久性的。滑雪救生员只有在冬天才会被雇佣,而某些庄稼也是季节性收割,经济学家把这种失业称为季节性失业。1948年印刷机发明之后,欧洲对抄写员的需求就一落千丈,从而引起该行业的大量失业,经济学家把这称作结构性失业。还有很多失业是特殊原因造成的,比方说,美国黑人青少年经历的失业率平均为白人的三倍,而且青少年的失业率远高于20岁以上的人。

  任何社会总有人要失业,技术变革创造的工作岗位比它消灭的多,它提高了劳动上产率并引起劳动需求的增加,从经济角度看,失业的存在是件好事,但从政治角度看,消除失业则更安全。

  经济学家解释说,失业率是衡量想要工作劳动力中没有得到工作者所占的比例,这是一个很有趣的指标,它能够告诉我们,有多少劳动力可以用于增加生产,这样,就使我们清楚了解经济发展可望达到多快。对于经济学家而言,失业率还是一个重要的指标,它可以告诉我们还有多少劳动力可以用于增加生产,这样我们可以清楚经济发展能达到多快。

  不仅如此,细心的经济学家还发现了失业率与GDP的关系,奥肯第一个做出了开创性的工作,人们将他的研究成果命名为“奥肯法则”:失业率每改变1个百分点,产出将反向改变两个百分点。

  1962年,美国著名的经济学家阿瑟•奥肯发现了周期波动中经济增长率和失业率之间的经验关系,即当实际GDP增长相对于潜在GDP增长(美国一般将之定义为3%)下降2%时,失业率上升大约 1%;当实际GDP增长相对于潜在GDP增长上升2%时,失业率下降大约 1%。

  奥肯定律表明了劳动力需求水平在动态意义上决定于经济增长,经济增长速度快,对劳动力的需求量相对较大,就业岗位增加,失业率低;反之,经济增长速度慢,对劳动力的需求量相对较少,就业水平低,失业率高。

  奥肯定律,这是一条经验定律,它表明了一国的失业率与其实际GDP具有负相关关系,例如,美国数据表明,GDP相对于潜在GDP每下降3%,失业率将上升1%。根据这个公式,当实际GDP的平均增长率为3%时,失业率保持不变。当经济扩张快于3%时。失业率下降的幅度等于经济增长率的一半。例如,如果GDP到第二年度增长5%(高出正常水平2%),奥肯定律预期失业率下降1%。

  奥肯定律的一个重要结论是:为防止失业率上升,实际GDP增长必须与潜在GDP增长同样快。如果想要使失业率下降,实际GDP增长必须快于潜在GDP增长。当然,今天看来,奥肯定律真正的意义在于揭示了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之间的关系,而不在于其所提供的具体数值。
cfoteam cfoteam  管理员  发表于 2010-1-29 18:49:45 | 显示全部楼层
不准确的经济学

  物理学家能够通过数字能够告诉我们,100米以外的子弹能够射穿多厚的钢板,因此物理学家能够准确的预测出,一个躲在钢板后面的人是否会在一次枪击中受伤。然而经济学家却不能得出这样的结论。

  经济增长、物价水平、国际收支是衡量宏观经济的三大指标;国内生产总值、利率、失业率等常被看作衡量宏观经济变化的因素。GDP、失业、通货膨胀率,这是媒体使用率最高的三个经济学指标。当然,一种经济现象的出现,一个经济数据的得出,没有绝对的好,也没有绝对的怀,有的只是一个选择,在什么样的条件下,选择什么对本国经济最有利。

  事实上,尽管对于很多经济学家而言,统计数字就是生命线,他们从事的大部分工作都是与数字打交道,所有的了解、诠释和推理都是建立在统计数字基础上的,然而真正的数字来自哪里呢?让我们回味一下19世纪末英国税务部部长约西亚。斯坦普的一段话吧:

  “政府常常热衷于收集统计数据……政府收集数据,加加减减,计算n次方,开3次方……最后做出美妙的图表。但是决不能忘记,其中的每一个数字首先都来自于村里的看守人,天知道,他只会随心所欲的记下自己喜欢的什么玩意儿……”

  供给自动创造需求

  “供给能够自动创造需求”,这个亚当斯密时代,人们普遍信奉的萨伊定理,但是关于萨伊定理得真正含义,我们大多数人的理解似乎并不正确,那么“萨伊定律”的核心到底是什么呢?

  萨伊法则宣称,市场过剩是不可能发生的,因为供给自己能够创造需求。在萨伊看来,劳动者只有使自己就业才能获得收入,而收入是用来购买生产出来的产品的。换句话说,生产行为同时造就了收入和购买能力,因此不可能出现由于总需求不足而引发的充分就业不充分状态。萨伊的原话是这样的:“一个产品一旦被创造出来,从那一刻起,它就以自身的全部价值为限,为其他产品提供了市场……一个产品创造的细小状态立即为其他产品开启了一个出口。”

  事实上,萨伊定理真正的精髓就是我们熟知的瓦尔拉斯定理,他认为,经济整体均衡是确定无疑的,因为向市场上出售商品和劳务换来的收入是购买资金的来源。每个生产者都希望拿产品换取货币,仅仅是为了能够拿着这个钱,并立即购买另一种产品,因为我们不能消费货币,因而,人们通常不愿意刻意储藏货币;因此,每个生产者期望用他的产品去换取货币时。事实上,他们却是用他们生产的商品换锁需要的商品,因此萨伊认为,产品的供给总数必然同需求总数相等,因为需求总数只是已经生产出来的商品总量。

  进一步,萨伊认为,货币供给过度扩张必然引发通货膨胀。在商品和服务数量不变的情况下,货币的增加并不会创造真正的需求。“供给创造自己的需求”这一句格言把握了萨伊定理的本质,它的目的是描述在一个特定的经济体系中交换的本质特征。因为生产行为同时造就了收入和购买能力,因此,就不可能出现由于总需求不足而引发的就业充分的不能实现。

  有一点要特别注明的是,萨伊定律来自于实物交换的经济中,因为在这样的经济体中,一种商品的供给行为无疑意味着需要其它一些商品,因为货币不过是方便的交换媒介而已,它使得市场参与者避免了实物交换带来的麻烦和不便,但这并不妨碍萨伊定理得本质,古典经济学家很清楚,市场经济有可能偏离产出与就业的均衡,但是他们坚信,这种扰动只是短暂的,市场机制能够相对迅速的运作,以使得经济恢复到充分就业前的均衡状态。

  古典经济学家们对萨伊定律深信不疑,他们相信市场有能力通过看不见的手进行自我调节,而萨伊定律的目的是描述一个特定的经济体系中交换的本质特征,然而,凯恩斯在有些方面模糊了萨伊的真正意思,因为他准备好了发起一场革命……
cfoteam cfoteam  管理员  发表于 2010-1-29 18:50:02 | 显示全部楼层
节约的悖论

  这是一个流传许久的寓言故事:

  小镇上,一个荒淫的富人死了。全镇的人都为他哀悼,当他的棺材被放进坟墓时,四处都是哭泣、哀叹声,就连教士和圣人死去时,人们都没有如此悲哀。第二天,镇上的另一个富人也死了,与前一个富人相反,他节俭禁欲,只吃干面包和萝卜。他一生对宗教都很虔诚,整天在豪华的研究室内学习法典,当他死后,除了他的家人外,没有人为他哀悼,葬礼冷冷清清。

  一个陌生人对此迷惑不解,就问道:“请向我解释一下这个镇上的人为什么尊敬一个荒淫的人,而忽略一个圣人。”

  镇上的居民回答说:“昨天下葬的那个富人,虽然他是个色鬼和酒鬼,却是镇上最大的施舍者。他性格随和、开朗,镇上的每一个人都从他那儿获益。他向一个人买酒,向另一个人买鸡,向第三个人买奶酪。出手还十分大方。可死去的另一个富人又做了什么呢?他成天吃面包和萝卜,没人能从他身上赚到一文钱。当然没有人会想念他的。”

  勤俭,这个古老的美德也被带入到我们的讨论当中,在这里似乎经济衰退的罪恶之源, 在古典经济学家眼中,节约是一种美德,因为储蓄的增加意味着投资的增加,将促进增长。

  然而凯恩斯却提出了相反的观点,他认为储蓄的增加可能导致支出的减少,因而引起产出的下降,并引发衰退。一时间,我们无法用过去的常识来捍卫我们选择的理论。如果说储蓄的增加导致支出的减少,那么消费的增加又是如何增加产出的呢,让我们看看凯恩斯是如何回答的。

  假设联想公司决定用1000万元建一座新的办公大楼,这1000万元最终会以工资和利润的形式到了建筑工人和建筑公司的手中。建筑公司老板却不会把1000万元存入银行,相反,他们会花掉大部分钱,假设他们花掉了750万元,剩余的钱存起来,这750万元就是支出,与联想公司最初的1000万支出一样,因此在这一阶段,1000万投资已经增加了GDP约1750万元。商店老板获得了建筑工人花掉的750万美元,然后,他们自己也用掉了新收入的75%,如此循环下去,假定在这个支出链的每个环节,人们都支出了他们收入的75%,在每一轮中,消费也随之增加了。有点数学常识的人都知道,在这样的过程中,原始支出是1000万元,通过不断的乘数效应最终带来了4000万元的GDP,是原来的4倍。

  美国2.47,德国1.79瑞典1.40

  现实世界的乘数效应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比方说当我们决定增加对汽车的需求,首先那么机动车辆和工业装置的部门会增加相应的需求,紧接着金属制品、机床、电子设备、纺织品、橡胶等相关行的产能随之增加,随后这些相关的企业又会带动更多地行业,最终,我们也无法知道经济体中某一部分的改变是如何从一个部门传导到另一个部门。经济学家列昂惕夫在这一点上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这位来自前苏联的经济学家的初衷是为整个苏联设计一套庞大的经济引擎,结果他的数学统计为我们理解乘数效应提供了绝佳的平台,列昂惕夫将整个国家的经济活动划分为42个部门,并以此深入研究了经济中供给者的变化是如何一步一步对整个社会的经济运转产生的影响。

  真正令人吃惊的是,列昂惕夫的投入——产出表甚至能准确地计算出凯恩斯的开支乘数,他计算出了这样一个事实——对机动车辆最终需求增长1000美元,需要价值133.60美元的黑色金属,44.90美元的铁/钢制品,29.20美元的电子设备。

  当然,这只是众多“乘数效应”中的一宗,并且无数宗“乘数效应”会互相抵消,会互相排斥,其结果更加无法预测,尽管我们不可能根据列昂惕夫的模型知道知道你多买一个鸡腿汉堡,会带动麦当劳的收入、商业区的租金和农场的养殖业多大的发展,但至少,列昂惕夫为我们解开乘数之谜提供了途径。

  根据列昂惕夫的分析,我们甚至会得到一些吃惊又有趣的结论,比如当人们决定增加教育开支时,那么硫磺酸的厂产企业迅速应该增加产能,为什么呢?因为,增加支出就需要教科书,教科书需要承印物,而承印物又要木板纸浆,而木板纸浆生产中的一种必备原料就是硫磺酸。

  1929年的大萧条中,太多的商品压在仓库里积压,大量的劳动力过剩,但当时人们的做法就像美国胡佛总统说的那样:“什么也别做,站在那儿别动!”他们坚持认为,失业是由工人争取过高的工资引起的,那些排着长队领取面包的工人使他们的家庭已经处在挨饿的边缘,他们甚至把这些顽固的工人称作傻瓜。

  凯恩斯的核心思想在于,人们在萧条严重的时期,不应该死抱着萨伊定律不放,他重新将需求看作是振兴经济的法宝,他提出政府应该刺激总需求,使总供给等于总需求,为了让宏观经济平衡发展。

  1933年凯恩斯在《泰晤士报》上发表了题为“繁荣的方法”的四篇文章,首次阐述了关于乘数的概念,在今天看来,乘数的概念仍是“凯恩斯主义魔法中最著名的部分”。至此,萨伊的观点逐渐被凯恩斯取代了,人们接受了凯恩斯的观点。政府开始出面解决这些问题,应该刺激消费,发行国债,进行基础设施建设。

  凯恩斯不仅将乘数效应看作是国家繁荣的秘密,他还引用曼德维尔的蜜蜂寓言来形容这些浪费活动对人类经济的贡献,人类社会就好比一个蜂巢,在这个蜜蜂的国度里,每只蜜蜂都在近乎疯狂地追求自己的利益,虚荣、伪善、欺诈、享乐、嫉妒、好色等恶德在每只蜜蜂身上表露无遗。令人惊异的是,当每只蜜蜂在疯狂追逐自己的利益时,整个蜂巢呈现出一派繁荣的景象。后来,邪恶的蜜蜂突然觉悟了,向天神要求让他们变得善良、正直、诚实起来。主神终于愤怒地发出誓言:使那个抱怨的蜂巢全无欺诈。神实现了誓言……接着,在整个蜜蜂的王国中,一磅贬值为一文,昔日繁忙的酒店渺无人迹,不再有人订货,全国一片萧条景象。。

  据记载,岳阳楼的兴建的原因是这样的:唐朝初年,天下大旱,很多地方粮食颗粒无收。百姓背井离乡,四处逃荒。岳阳地区也遭此大灾,县令见了忧心如焚。他茶饭不香、朝思暮想,终于想出了一条妙计。 县令请来了所有的豪门富户,对他们说:“我们守着八百里洞庭,应该好好地观赏游玩。如果造一座高楼,可以一览洞庭全景。诸位大人在楼上吟诗作画,听歌赏月,举杯极目,岂不是风流千古?”有钱人听了,大喜过望,纷纷出钱建楼。县令立即找人设计、施工。大批农民有了工作,很多行业也沾了光。岳阳人有了谋生之路,非常顺利地度过了荒年,这就是后来的岳阳楼。

  用今天经济学的语言解释,岳阳楼的修建正是政府扩大财政支出最好的例子,县令想要维持一个令人满意的总产出和就业水平,为了调节总需求,积极地政府干预就必不可少,而且是不可避免的,这正是凯恩斯经济学的核心。而凯恩斯主义所主张的,正是通过对总需求的调整来调节经济,而乘数效应就是其中的秘密武器,因为人们能够相信,他们能够通过自己的反措施来进行控制。

  夸张的经济学家们甚至用这样一个形象地比喻来理解乘数效应:如果财政部把用过的瓶子塞满钞票,并把这些塞满钞票的瓶子埋在废弃矿井里面,然后用城市垃圾把矿井填平,并听任私有企业根据自由放任的原则把钞票再挖出来,那么失业问题将不再存在。

  事实上,凯恩斯亲自就用古怪的行为实践着乘数的效应,下面是经济学家卡尔文•B•胡佛教授记录的一个小故事:1934年在华盛顿的一家饭店里,当我准备与凯恩斯共进晚餐时,他善意的讽刺了我从搁架上挑选毛巾而避免将其弄乱的优雅举止,他用胳膊扫了一下,将两三条毛巾扫到地板上,并且开玩笑的说:“我确信与你非常谨慎的避免浪费相比,我对于美国经济更加有用,因为弄乱这些毛巾可以刺激就业。”
cfoteam cfoteam  管理员  发表于 2010-1-29 18:50:23 | 显示全部楼层
战后繁荣之父

  今天的经济学家们总是习惯这样介绍凯恩斯:他从小聪明,是一个著名的经济学家,在政界和学术界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与俄国的漂亮芭蕾舞演员结婚,担任过政府高级官员、银行管理机构的成员、新闻工作者,并且还担任几家公司的董事。

  在同时代的经济学家眼中,凯恩斯是那样光彩夺目,熠熠生辉,他总坐在一把扶手椅上,旁边的桌子上有草稿,但他几乎从来不看,他的演讲极其精彩,每个句子都好似一句英语散文,每一段都抑扬顿挫……伯特兰。拉塞尔回忆说:“凯恩斯的智慧是我所见过的最敏锐最有条理的,当我和他争论时,很多时候我都觉得自己有点傻。”

  作为他那个时代最伟大的经济学家,凯恩斯一生对经济学做出了极大的贡献,他反对放任自流的经济政策,首次提出国家直接干预经济,一度被誉为资本主义的“救星”、“战后繁荣之父”,他的这种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为核心的思想后来成整个宏观经济学的核心,人们给与这位经济学家最高的褒奖,称他是一位把操纵经济大权从神灵手中夺回交给人类的经济学家。

  不过真正使凯恩斯的思想付诸实践的并不是凯恩斯本人,尽管他曾经与美国总统有一次会晤,但这次失败的会晤却给两个人都留下了坏印象。1934年6月,凯恩斯受哥伦比亚大学之邀访问美国,罗斯福总统专门安排会见了凯恩斯,但会面结束后,罗斯福却很失望,在他看来,“他应该是一个数学家,而不是一个政治经济学家”,因为他觉得凯恩斯只是留下一整套废话,同样,凯恩斯也对罗斯福感到失望。

  或许这次会面正预示了经济学家与政治家之间合作的困难,而真正的困难在于表述方式。很明显,凯恩斯高估了罗斯福的经济学修养,政治家们无法理解这些用数学方程描述的经济思想。更重要的是,经济学家只是从经济本身来看问题,而政治家在制定政策时必须考虑到政治和社会等各种更为复杂的因素。经济学是选择的科学,它的任务是认识世界,而不是改造世界,经济理论是制定政策的依据之一,但不是惟一依据,而制定经济政策是一门高深的艺术。

  真正将他的思想付诸实践是一个叫阿尔文•汉森的美国人,据说,这位原本的古典主义者,是在乘火车从威斯康辛到马萨诸塞的路上转变为凯恩斯主义者,不过真正的情况至今还是个谜。

  当然,汉森从来不相信经济必定会萧条,他也不认为古典主义的说法是萧条的最好解释,汉森不仅接受了凯恩斯的观点,更加伟大的地方在于,他发现仅仅谈论供给和需求并不能为决策者提供最好的答案,决策者需要的是数字,而凯恩斯的研究并没有提供详细说明,于是汉森和他的学生们开始了深入的研究,最终,汉森完成了这项卓越的工作,顺便说一句,汉森有一个著名的学生,他的名字叫保罗•萨缪尔森。

  当然,根据今天的观点来看,人们似乎存在着对凯恩斯和他的《通论》有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有些人极为认同凯恩斯的伟大创举,《通论》开创了宏观经济学的先河。

  而在另一些经济学家眼中,凯恩斯的通论仍然是一个“怪物”,这本书草草成书,并且无法阅读,它仅仅表达了对萧条的政制反应而已。他们甚至觉得,《通论》受到追捧看起来是个有趣的错误。他们无法理解,在到凯恩斯时代的人们是怎么了?怎么会有那么多的人被哄的团团转?这个叫“凯恩斯理论”是……什么?原创理论?

  事实上,让我们公平客观的理解一下,凯恩斯的主要贡献在于帮助人们摆脱了旧观念,承认有非自愿失业的存在,首次提出国家干预经济的主张,对整个宏观经济学学的贡献是极大的。尽管后来人们发现,当时的崇拜似乎是一个错误,但人们总愿意接受这样的事实,凯恩斯为整整一个时代的经济学家们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因为是凯恩斯掀起的这次思想革命。

  凯恩斯革命就好比一次突如其来的疾病,袭击了一个与世隔绝孤岛上的大多数居民,有趣的是,真正感染的都是35岁以下的经济学家,而超过50岁的经济学家总的来说没有受到凯恩斯的影响,对此,加尔布雷思曾经说过,“读者总能找到他们想相信的东西,这也就赢得了追随者。”

  事实上,凯恩斯自己在给乔治•肖伯纳的信中,也骄傲的这样写道:“我相信自己将写一部经济理论书,它将彻底改变——我猜想不是马上而是今后的十年里——世界思考经济问题的方式。”那么,如果非要用一句话形容凯恩斯,那么我想应该是:凯恩斯,是他,深深地搅动了陈腐的经济学泥塘。

  最后,我再花一点时间,为大家讲述一下凯恩斯奇特的投资理论。这位名副其实的投资天才在26年间资产增长了大约26倍,然而这位大经济学家秉持这样一种奇怪的投资逻辑“相反理论实力主义”,并且他从不做任何预测,从不阅读经纪行的股票分析,也不肯与“投资者”谈论市道。

  凯恩斯坚信投机群众是盲目的,是永远错误的,因此,他的投机哲学是:人无我有,人弃我取,如此而已。

  凯恩斯认为,投资的智慧不在于能科学地预测投资本身的未来收益,而在于能先发制人,把坏东西推给别人。凯恩斯无论何种投资,他只预测群众心理和他们将要采取的没有道理的行动,并不预测事件的真正趋向,不管群众是否有道理,只要能比群众领先一步就是赢家,正是凭着这种“博傻理论”,这位经济学家每天在键盘上敲几下就可以赚进大笔的财富。

  接下来,我们来面对凯恩斯的第一个敌人:供给学派。
cfoteam cfoteam  管理员  发表于 2010-1-29 18:50:42 | 显示全部楼层
乱花钱的孩子

  有孩子的家长都有这样的经验,为孩子选合适的礼物是家长最头疼的事之一,他们自己买的担心孩子不喜欢,而把钱给孩子又担心孩子白白的花冤枉钱。专家们提出了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可以把买礼物的钱给孩子,而大人们在后面跟着孩子就行了。令人吃惊的是,孩子们不再像以前那样胡乱花钱,家长们也非常满意孩子们买的礼物,这其中有什么道理呢?

  这就好像政府和国民,为了让经济尽快复苏,政府增加支出还是减免税收呢?政府直接支出,就好像不相信孩子的父母,非要直接买礼物给孩子,而减免税收的作法就是把选择权交给孩子……从各国的实践来看,减免税收比政府直接投资的效果要好,因为国民有时更像一个不懂事的孩子,一看到钱就去买泡泡糖了。

  1998年,日本政府完成了当时世界上最长悬索桥的建设,6500米的跨度把淡路岛和神户市连接在一起,美国人这样形容日本人的浩大工程,“这可能是自从古埃及法老之后规模最大的公共工程了。日本已经花费了大约1.4万亿美元来修筑建设一条回到经济健康的路。”在日本,像这样的故事太平常了。这些饱受非议的工程建设开支的主要目的不是提供有用的基础设施,它们主要是为了增加需求。

  这项耗费73 亿美元的工程,每天大约承载得交通量却非常小,平均一天只有4000辆汽车通过,而且制造这座大桥将消耗大量的钢铁、器材、以及若干工程师的劳动,那么这笔钱必须从市场中的某个地方挪出来,或许,市场上的汽车、厨房电器将不得不减少。事实的确如此,扩张性财政政策并没有推动日本经济完全恢复。甚至许多金融专家担心,多年依靠赤字维持的支出已经大大提高了政府债务与GDP的比率,那么,真实的情况我们将在下一章中为你分析。

  供给学派认为,降低税率会提高一国的总供给,因为降低税率会保持甚至扩大税收收入,因此,不会造成政府预算赤字,较低的税率会使偷税漏税行为减少。

  1974年,在华盛顿的两大洲餐厅,来自南加利福尼亚大学的经济学家拉弗正在与一群记者以及政府官员共进晚餐,他受邀来解释相当新奇的税收和动机理论,在谈论的过程中,他在餐巾纸上第一次做出了这条曲线,乍一看,这条曲线好像是麦当劳标志中的拱形转了个方向。

  这条漫不经心的曲线就是后来著名的拉弗曲线,它表达了这样的思想,政府的收入不可能随着税率的提高而无限增加的,在税率为零的时候,政府没有收入,税率不断上升时,政府收入也相应上升,但与税率不成比例,这是因为税收有两种效应,首先,带来财政收入,其次是一致工作和投资,从而减少货币收入以及由这些收入产生的税收。由于税率上升,人们为了避税,会将更多的时间花在非税收活动上,这回使休闲代替工作,消费代替投资,这就是拉弗的论点。

  在拉弗曲线的启发下,人们最终建立了供给学派,该学派的核心思想是:减税会增加总供给。例如,减税可以提高工作、储蓄和投资三者的收益,如果人们真的对这些激励做出反应,那么这样的减税就会增加经济中劳动和资本的总供给,从而增加总供给。

  似乎萨伊早就预见到了供给学派诞生的这一天,他甚至早早的就准备了这样一个例子:“税率增加而税收不会同比例增加。相反降低税率时,税收却有可能增加。1775年,杜尔格将巴黎鲜海鱼的营业税和进口税减低一半时,鲜海鱼的生产并没有减少,鲜海鱼的消费因此翻了一倍,而渔民和鱼贩的销售和利润必然也翻了一倍;无疑生产的增长会增加其他部门的税收收入……”

  20世纪60年代肯尼迪和约翰逊的减税政策,是减税政策取得成功的范例;20世纪80年代里根政府的减税政策的惨败,是减税政策失败的范例。

  罗纳德•里根,曾被誉为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总统之一,他的主要功绩有两项:第一个是发动“星球大战”计划拖垮苏联,第二个是通过推行“里根经济学”奠定美国经济复兴的基础。里根经济学的核心就是通过减税和财政支出来降低通货膨胀,这套经济政策的理论基础通常被认为是“供给学派”。

  供给学派认为持久地降低税率,能刺激人们储蓄,提高储蓄率,从而增加商品和劳务的供给。从长期来考察,由于商品和劳务的增加,将会开辟新的税源,使税收总额随总产量的增加而增加,财政将会保持收支平衡,一切经济活动都将正常地、顺利地进行,所以减税政策就是长期的经济稳定政策。然而,减税政策并非万能的灵丹妙药,实行时必须审时度势,适应当时的具体条件,并需要相关政策的配合,才能取得预期效果。

  事实上,供给学派随里根的执政而走红,随里根的失宠而衰落昙花一现。里根上台后所奉行的是大规模扩张军事开支与大面积减税并举的政策,这使得他在第一个任期内创造了累计高达6002亿美元的赤字,于是里根总统不得不在第二个任期内通过庞大赤字来创造需求。
cfoteam cfoteam  管理员  发表于 2010-1-29 18:56:26 | 显示全部楼层
没有方向盘的汽车

  让一个国家变得更为富有的究竟是生产,还是消费呢?浪费真的能够造就繁荣吗?经济学家的回答从来就不仅仅是一个声音。

  经济就像一辆没有方向盘的汽车,在一条宽阔的、两边都有路缘的公路上前行。汽车将会撞向一边的路缘,为了防止经济周期波动,使经济在一条更平稳的路线上运行——社会必须给汽车装备一个方向盘。而国家对经济的控制就是在萧条和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两个极端之间进行驾驭。

  1979年,美国总统卡特起初采取过扩张性的政策来刺激经济,但是当通货膨胀出现的时候,他又不得不执行紧缩的货币政策,结果担心经济危机再一次爆发,1980年他又迅速采取了宽松的货币政策,结果又一次使得通货膨胀再度飞升,短短两年中他先后三次改变这两汽车的方向,难怪人们把当时美国的经济比喻成一个喝醉酒的司机驾驶着一辆没有方向盘的汽车。

  我们来理清一下思路,经济生活有两个方面:一面是供给,另一面是需求。总需求,整个经济社会在每一总价格水平上对产品和劳务的需求总量。总供给,整个经济社会在每一总价格水平上对产品和劳务的供给总量。国家经济究竟是如何平衡的?

  这里,我们似乎面对着两种截然相反的态度,在供给和需求不平衡的时候,凯恩斯主张加大需求,也就是要增加支出和直接投资,而供给学派提出了相反的观点,减免税收;那么究竟哪个方法更加有效呢?

  事实上,政府每天所做的工作,正是通过宏观调控使得总供给等于总需求。供求公式的左边代表总供给,右边代表总需求,就像人的左手和右手,这二者一定要相等,政府在经济中要做的事,不是动左手就是动右手,让总供给等于总需求,设法求得经济的平衡,从而保证经济的发展。宏观经济学的目的在于分析各种因素影响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动态均衡的机制,以作为政府宏观经济政策的依据。

  任何一项决定都是有利有弊的,政府开支可能造成挤出效应并带来不必要的浪费,但减税政策同样可能会引起财政赤字,因此究竟采取什么样的政策是需要我们反复衡量的。

  不过,政府动总需求相对容易,动总供给相对困难。因为动总需求,政府只要出台政策就能刺激消费,刺激投资,增加出口;但是动总供给,政府却不那么容易做到。通常,一国政府在短期内调整的是总需求,在长期内调整的是总供给。如果总供给和总需求实在调整不好,就用价格来找平。

  这一章是整个宏观经济学中最充满挑战的一章,因为凯恩斯说过这样一段话:“经济学家和政治家们,通常比一般的百姓有力量的多,事实上,这个世界是被少数其他人所控制的……”

  供给学派们提出了这样的观点,由于低税率能够使得私有部门的人获得更多的净收益,因此减税能够提高人们工作的积极性,鼓励他们将更多的钱用于投资,因此,美国供给学派主张将减税作为促进GDP长期增长的重要手段。

  与此相反,另外一些经济学家则倡议完全相反的观点,他们认为,政府投资可能是构建资本存量、增加劳动力并促进增长的最佳方式。虽然他们也强调供给,他们在推动潜在产出增长过程中如何实现公共政策的最佳运用方面有着不同的见解。

  在供给上做文章,还是在需求上做文章?经济学家的争论从来就没有结束,新古典认为经济是处于供给约束下,而凯恩斯主义认为经济处于需求约束当中。古典经济学家赞同放任自流的经济政策,而凯恩斯却反对这些,提倡国家直接干预经济。

  凯恩斯论证了国家直接干预经济的必要性,提出了比较具体的目标;他的这种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为核心的思想后来成整个宏观经济学的核心,甚至可以说后来的宏观经济学都是建立在凯恩斯的《通论》的基础之上的。

  30年代大危机的爆发和“古典”理论的破产,促使凯恩斯极力主张“国家调节”,而供给学派反驳说,即使30年代经济危机,也不是由于“需求”不足,而是由于供给方面受到严重干扰,象各国之间的关税战、货币供给过紧等造成的。至于经济中的滞胀,更是 “国家干预”破坏市场机制、过度膨胀“需求”和损害 “供给”造成的。从中可以看到,供给学派从根本上否定了“国家调节”经济的必要性。

  争论还将继续下去,可是本章内容就要结束了,最后,让我们重温一句毛主席语录:

  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
cfoteam cfoteam  管理员  发表于 2010-1-29 18:56:46 | 显示全部楼层
税收越多越好吗?

  养活一个国家究竟需要多少钱?似乎你觉得这是一个可笑的问难,或许你从来没有认真思考过。配第,这位医生、化学家、土地测量家、制图家,食品、住房、衣服以及一切必需品的费用,他认为对英格兰和威尔士,这个数目为4000万镑,并且它估计说,如果国家每年提供的财富有1500万,那么人们的劳动必需提供另外的2500万,事实上,这个古怪的问题就是人类关于财政最早的摸索。

  财政,Finance,起源于13-15世纪的拉丁文Finis,古典哲学家们将财政看作是“国家的神经”,他们认为,人们为公共事业缴纳的税款,无非是为了换取和平而付出的代价。

  国家为了实现其职能,依靠政治力量,强制占有和支配一部分社会产品,以保证国家机器的运行和社会的发展。最初它是为了满足政府的日常开支,但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社会稳定及健康快速发展的期望提高了对政府职能的要求。政府需要利用财政来调整社会资源的配置和收入的分配,进而实现社会的健康、快速、稳定发展。现代财政学认为,国家应干预经济,而且财政政策的实施对总体经济活动水平有相当大的影响。

  财政收入从哪来?财政收入主要有四个来源:

  第一是税收收入。这是最大的一块财政收入。任何一个国家,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政府的财政收入主要都是从税收中来的。我国现在税收占财政收入的比重已达90%以上。

  第二是债务收入。当政府的钱不够花的时候,它可以去借债,这就如同我们借钱一样,最终要还本付息的。

  第三是企业收入。国有企业是国家出资办的企业,因此企业的利润,应该有上缴给国家的部分,这就是企业收入。

  第四是其他收入。比如,国家拥有的森林、地下资源等,政府出让土地获得的收入等等。

  在四项收入中,其中最核心的收入是税收,关于税收,似乎有一个没有人问过的问题?

  政府为什么拥有收税的权力?经济学理论到今天都解释不了这个古老的问题。我们只能说税收是一种社会的契约,社会全体成员为了获得政府的保护,而税收是一个政府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没有税收收入,政府难以维持运转,所以纳税是每个公民的义务。

  税收是一个政府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没有税收收入,政府难以维持运转。简单的说,税收就是国家为实现其职能,凭借其政治权力,并按照法律规定,强制地、无偿地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形式。 请记住美国最高法院法官奥利弗.温德尔.霍尔姆斯曾经说过的一句话:税收是我们对文明社会的付出。

  配第最早提出了“公平、便利、节省”等税收原则,随后,先哲亚当斯密最早系统的提出了“税收四原则”:公平,确实、便利、节省。经过几个世纪的发展,现代税收原则归结为三点:财政原则、公平原则和效率原则。

  首先是财政原则:一国税收制度的建立和变革,都必须有利于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亦即保证国家各方面支出的需要,因为自从国家产生以来,税收一直是财政收入的基本来源。拉弗曲线告诉我们,税率与税收收入、经济增长之间存在一种特殊的函数关系:当税率为零时,市场经济活动或税基为最大,但税收为零,税率稍有提高后,税基会相应缩小,但其程度较小,故税收总额还会增加;当税率上升至某一最适度的点,税收极大化,找到最佳税率。

  效率原则是告诉我们,税收应当尽可能不干扰经济系统配置资源的方式,这是因为税收显然改变了人们的支出习惯。比方说,政府为当地的图书馆征收了5元钱的税用来雇佣新的管理员,这些钱从什么地方来呢?如果汤姆多交了5元钱的税,因而他就会少买两只糖果,结果图书馆的工作机会增多了,然而糖果业却受到打击。

  在新奥尔良展现了一种独特风格的建筑——“驼背房屋”,因为19世纪下半叶,房屋税根据前排楼层数征税,因此就有了驼背的设计:前排是一层,后面是多层,多么有魅力啊。在英国有很多非常暗的房屋,因为英国政府曾经在1696年到1851年,根据房屋的窗户数目向人们征税。欧洲有些国家,房子建造的就像保龄球道,因为当地政府会按照房子临街的面积来征税。在亚洲有些国家,房子永远像是建造中,因为政府向已完工的房子所征得税远远高于未完工的房子。
cfoteam cfoteam  管理员  发表于 2010-1-29 18:57:07 | 显示全部楼层
债券是净财富吗?

  先哲李嘉图明确表示,税收和借债这两种做法对经济的影响是一样的,他在《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中表述了如下思想:政府为筹措战争或其他经费,采用征税还是发行公债的影响是等价的,政府无论选用一次性总付税,还是发行公债,来为政府筹措资金,均不会影响消费和投资,这是著名的“李嘉图等价”:

  “如果为了一年的战费支出而以发行公债的办法征集二千万镑,这就是从国家的生产资本中取去了二千万镑。每年为偿付这种公债利息而征课的一百万镑,只不过是由付这一百万镑的人手中转移到收这一百万镑的人手中,也就是由纳税人手中转移到公债债权人手中。实际开支的是那二千万镑,而不是为那两千万必须支付的利息。付不付利息都不会使国家增富或变穷……政府可以通过赋税的方式一次征收二千万镑;在这种情形下,就不必每年征课一百万镑。但这样并不会改变这一唯一的性质。”

  解释一下,如果政府筹集4000万英镑的战争经费,通过征税的方式每人每年缴纳100英镑,他会从收入中节省下来。战争结束,课税就结束。如果政府举债,假定每年只付利息5镑,人们会认为自己和以前一样富足。本来可以节约4000万镑,现在只节约了200万镑。这样,生产资本的损失就不仅仅是4000万镑,而是还要加上3800万镑。

  李嘉图等价定理的核心思想在于:公债不是净财富,政府无论是以税收形式,还是以公债形式来取得公共收入,对于人们经济选择的影响是一样的。财政支出无论是通过目前征税还是通过发行公债筹资,没有任何区别,即公债无非是延迟的税收,在具有完全理性的消费者眼中,债务和税收是等价的。

  本质上说,李嘉图等价隐含了这样一种推测,表面上看,税收筹资和以债券筹资并不相同,但是,政府的任何债券发行都体现着将来的偿还义务;如果人们意识到这一点,他们会把相当于未来额外税收的那部分财富积蓄起来,结果此时人们可支配的财富的数量与征税的情况一样。

  李嘉图等价定理告诉我们这样一个结果,征税和借款在逻辑上是相同的,在一定条件下,公债既同于税收又不同于税收。税收与公债相同,是因为公债的清偿需要增加向公众征收税收才能实现,公债无非是以公众未来的税收替代了眼前的税收,消费者的纳税义务并没有消除,只是推迟了而已。为此,李嘉图有一个形象的比喻:公债只是右手欠左手的债,不会损害身体。

  20世纪70年代初,卢卡斯将理性预期的概念引入宏观经济理论,由此引发了一场革命,罗伯特•巴罗在这场革命中吸收了理性预期的思想,重新复活了“李嘉图等价”的思想,让人们重新回到了公债和税收的话题中。

  1974年,巴罗在《政治经济学》上发表著名的《政府债券是净财富吗?》一文,用现代经济学理论对李嘉图的上述思想进行重新阐述,他用消费者的利他性重新证明了“李嘉图等价”这一问题。巴罗认为,公债的持有人是关心后代的,他们不仅从自己的消费中得到满足,还从其子女的消费中获得效用,因此他们在消费的时候会考虑到现时消费对其后代将会产生的收入影响。因此,他提出了一个独创性的论点:具有利他动机的消费者会将其财产的一部分,以遗产的形式留给他的后代。

  遗产的确是一件有趣的事情,人们在临终时,常常将财富留给孩子们,财富的这种转移称之为遗产。对于遗产的动机,经济学家们始终没有达成一致,比如,有人认为,父母的这种行为是出于对子女的爱,另外一些人则解释说,父母似乎以此说,如果你在我活着的时候好好照顾我,我就会把钱留给你。

  在罗伯特。巴罗看来,遗产来自于父母对于后代的特定品质,人们之所以把遗产留下来是因为利他主义的原因——他们关心他们的孩子,并试图通过收入转移来提高孩子的生活水平。那么,当政府发生赤字时,人们认识到将由他们或他们的后代来偿还这笔债务,或者将持续为这笔债务支付利息,而他们并不希望在他们的后代身上十佳这样的重担,因此,他们将增加储蓄,直到足以使得后代的生活能与原先的水平一样。为此,他们将减少与政府赤字等两的消费。

  结果,赤字并不能增加收入。当然,这样的论点在很多经济学家中引起争论,他们认为人们没有那么深谋远虑,对赤字的了解不会那么清楚,也不会如此关心后代。巴罗认为,既然消费者具有关心其后代效用的利他动机,则消费者就不会将政府为替代征税而发行的债券作为财富的增加,因而即期的消费不会改变。

  事实上,直到今天,关于李嘉图等价的讨论至今都没有停止,毫无疑问的是,罗伯特•巴罗是上个世纪80年代~90年代最为杰出的宏观经济学家之一,尽管他的某些观点还存在着与现实情况的偏差,但其具有独创性的见解却为经济科学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一个经济学家最大的贡献莫过于在对前人成果研究的基础上开辟新的研究领域吧,可喜的是,巴罗做到了这一点,直到今天,各国的经济学家们还在不断质疑、批评、验证巴罗-李嘉图等价定理。
cfoteam cfoteam  管理员  发表于 2010-1-29 18:57:27 | 显示全部楼层
赤字究竟应该有多大?

  赤字和负债在报纸和新闻报道中经常会出现,但是人们很容易混淆赤字与债务这两个概念,下面我们首先看一下它们的区别:

  赤字是在一定时期内(通常是指一年),政府支出大于它得到的税收。赤字数额在公布的时候通常会指出是在什么期间,如:“美国在2004年度财政赤字为4120亿美元”。而负债是在某一时点上政府所欠债务总额。负债额通常指具体的时点,如美国在2004财政年度结束时的负债为4.3万亿美元。

  赤字和债务是有关系的,当政府出现赤字的时候政府的负债就会增加。不同之处在于,赤字是一个动态概念,它是流入与流出之间的差值,而债务反应了一个国家财政状况的概括,与债务对应的是资产,因此,评价某一个国家债务的多少,关键的一点是看它有多少资产?

  先让我们看一个具体的比较,假定这里有两个国家:

  国家一拥有3万亿元的债务,资产为50万亿元;而国家二拥有1万亿元的债务,但资产也只有1万亿元,其中那个国家的财政状况更好呢?显然是国家一,因为它的资产大大超过了它的债务,在判断某一政府的债务时,我们必须看到它相对于资产的负债。

  在实际中,经济学家们偏爱的一种衡量赤字方法是“相对GDP”的度量方法,因为这样能够更好的度量政府处理赤字的能力。国家的偿付能力取决于它的生产能力,GDP对政府的意义,相当于收入对个人的意义。它度量的是政府能够处理的债务和赤字的规模,因此,如果GDP上升,政府可以担负的债务自然也可以增加。

  那么真实国家的赤字究竟有多大规模呢?根据2004年的统计结果,在美国,赤字占GDP的62%,如果在意大利,这一数字将高达106%。事实上,我们说有能力支付债务,仅仅是说有能力支付债务的利息,美国政府有能力支付高得多的债务,这也是美国债券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安全的资产的原因。很少有人会担心美国政府会坏帐。

  那么关于财政赤字的规模,国际上有两条通用的警戒线标准:

  第一条警戒线是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不能超过3%。一旦超过,就会出现财政风险。例如,我国GDP总量在2001年时是10万亿人民币,10万亿的3%是多少?就是3000亿。如果我国的赤字要大于3000亿,它就超出了警戒线。我国2002年财政赤字是3098亿,只超出一点点。

  还有一条警戒线:政府的财政赤字不能超出财政总支出的15%。这是在说,如果政府的钱不够花,可以去借债;但不能借债太多,一国政府的财政赤字不能超出15%。还有一点很重要,当一个国家实际经济增长时,政府的负债能力将提高,整个经济更加富裕,这样就能处理更多的债务。如果说一国的经济保持5%的增长率,那么该国的债务也能够以5%的幅度增长,同时不会影响债务与GDP比率,但债务增长的话,政府就必须面对赤字,因此,在债务/GDP比率不增加而经济增长的条件下,不断出现赤字是正常现象。

  那么,这种发行国债的做法对经济有没有拉动?作为一国政府,是否可以总靠发债来拉动经济增长?冰岛破产的秘密究竟是什么?下面让我们用这个苹果欠条的故事告诉你答案:

  农场主史密斯种植橙子,另一位农场主琼斯先生只种植苹果,他们通过交换剩余的水果而彼此满足,两人就都从比较优势和自由贸易中获益。

  有一年,琼斯的苹果园遭遇了洪水,颗粒无收。这时,琼斯不仅没有了水果可以出售,而且连吃饭都成了问题。于是,他向史密斯先生建议自己用“苹果欠条”来交换他的橙子。

  而史密斯先生知道自己无论怎样都吃不完自己的橙子,再加上琼斯还愿意为欠条还支付他10%的利息,当然是以苹果的形式,史密斯便欣然接受了。显然,这些欠条本身并没有价值,当琼斯承诺支付额外的苹果时,这些欠条才具有价值。

  可不幸的是,第二年琼斯的苹果园又遭遇了飓风,同样颗粒无收。这次,他和农场主史密斯先生又达成了和上次一样的协议:琼斯继续用苹果欠条交换史密斯的橙子。这样,琼斯就得到了史密斯更多的橙子,而史密斯也就收到了琼斯更多的苹果欠条。

  坏天气连续不断,结果琼斯的苹果园屡遭破坏,一直颗粒无收,可这时,琼斯突然发现自己即使不劳动也能够衣食无忧。于是,琼斯先生突发奇想,他打算将自己的苹果园改建成高尔夫球场。这样一来,他不仅可以享用史密斯先生提供的橙子,而且还可以整天打高尔夫……

  相反地,农场主史密斯则一直在忙于经营他的果园,从没有机会到琼斯先生的高尔夫球场打球。事实上,由于长期以来一直收到琼斯的欠条,他甚至忘记了最初接受这些欠条的原因。现在,农场主琼斯的那些欠条便成了他惟一的财富。

  那么,这个故事的结局究竟如何呢?我为大家写两个可能的结局吧。

  结局一:苹果欠条变成废纸,像冰岛那样倒下。

  原本琼斯先生经营着不错的高尔夫球场,可谁想到天不遂人愿。一场罕见的危机袭击了琼斯所在的小镇,镇上有钱人纷纷节省开支,没有人愿意光顾高尔夫球场了,于是琼斯先生不得不面临破产的危机,他不仅要偿还高尔夫球场的经费,还要偿还史密斯先生的“苹果欠条”。

  事实上,刚刚在金融危机倒下的冰岛就是我们最好的例子。这个曾经是全球人均收入最高的国家之一,在金融海啸前是金融自由化的模范生,小小的一个海岛国家可以如斯繁荣,实在令人羡慕。但在金融海啸下,小小的冰岛首当其冲,成为全球第一个破产的国家。

  冰岛的股票市场主要为银行业,而其中八成为外国所持有。银行业的总资产是冰岛国内生产总值的八倍,因此冰岛的经济比较倚重其他国家的发展,而不是主要靠冰岛本身。

  冰岛传统的捕鱼业在1980年占国内生产总值16%,到了2006年,捕鱼业的GDP份额则减至6%,相反财务及房地产则从1980年的17%升至26%,但冰岛金融业的发展只有短短十年的历史,可见冰岛金融业发展的速度是何等惊人。

  冰岛的金融业发展速度惊人,2004年前,该国每年的经济增长皆有8.2%,这么大的升幅,通常只会在快速发展的新兴经济体系出现,而不会出现在成熟的经济体。金融海啸前,冰岛三大银行的外债是国内生产总值140亿欧罗的六倍,以冰岛人口32万计算,每个冰岛人平均要负担近27万欧罗的债务。

  10月6日,冰岛总理哈尔德通过电视讲话,对全体国民发出警报。“同胞们,这是一个真真切切的危险。在最糟的情况下,冰岛的国民经济将和银行一同卷进漩涡,结果会是国家的破产。”这个过去世界上最美丽干净、金融高速发达的天堂,而是一个外债超过1383亿美元、本国货币大幅贬值的黑色乌托邦,昔日在全世界过得最幸福的冰岛人生活在国家破产、朝不保夕的恐惧中。

  结局二:变换项目不断经营,像美国那样支撑。

  尽管经营受到各种困难,琼斯先生凭借着自己在社区中的声誉,不断更新高尔夫球场的精英业务,先后开辟了旅游、餐饮、娱乐项目,并利用这些项目从其他农场主那里借到了大量的苹果和橙子。

  然而,在这场风暴中,琼斯先生尽管损失惨重,但仍然凭借着自己的声誉勉强经营,事实上,尽管他的苹果园已经改建成了高尔夫球场,琼斯已经没有苹果来赎回那些欠条。

  有人或许会说,现在整个社区都依赖琼斯和他那些毫无价值的欠条。这样一来,史密斯和其他农场主就会无限期地使用下去,以避免承认他们先前所犯的错误。当然,一旦事实明了,那么任何持有琼斯欠条的人都会不得不承认他们的损失。如果他们就此放弃继续积累这些欠条,那么他们真正的财务状况就会好转,而绝不是恶化。

  美国经济是离不开负债的,就像吸毒者离不开毒品一样。在过去的几年当中,美国的外债规模有了显著的增加。除了商品和劳务贸易赤字,美国现在还面临着日益沉重的利息负担,这使得美国在对外贸易上的赤字逐年增加。目前,美国经常项目收支赤字为其国内生产总值的7%。2006年初,美国的外债超过了31亿美元。那么,美国究竟什么时候会开始为外国人工作呢?

  到2007年,美国的外债数额将达到其国内生产总值的30%以上。这差不多相当于拉美发展中国家在1982年爆发拉美债务危机前的债务水平。

  在大洋彼岸的美国,似乎这里的人们既不从事生产活动,也不具备从事生产活动的条件,更没有从事生产活动的意图,但亚洲人还是接受了,这些毫无价值的欠条也越攒越多。这些亚洲人会因此而变得更富裕吗?他们的生活有改善吗?当然没有。

  短期来看,似乎美国这个庞大的高尔夫球场还将经营下去,那些苹果欠条似乎也要不回来了。但是,当下一次风暴来临的时候,这些苹果欠条是不会消失的,而最后的这张欠条将成为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冰岛上演过的一幕并不遥远,这就好比是农奴从农奴主那里得到了解放一样,该来的迟早会来的。
cfoteam cfoteam  管理员  发表于 2010-1-29 18:57:45 | 显示全部楼层
当你随意走进一家小店,无论是想要一杯咖啡或者一张报纸,你只要拿出一张小小的纸片就能从小店得到,但是你是否想过,营业员为什么收进那一片纸就把咖啡或者报纸给你呢?

  事实上,你每项实际交易的背后,都有一笔如影随形的金融交易。在我们的社会,已经为所有人创造了一整套完美的系统,以确保那张小纸片能够顺利的使用,假如你是一位木工师傅,当你用20元钱购买一杯咖啡,交易表现为咖啡的转手,而在另一面,你可能通过自己加工的一把椅子购买了你的20元。

  这张小小的纸片之所以能够兑换咖啡、报纸,背后的原因是信用。在今天的经济社会中,金融对于实体部门来说是如此重要。每次商品和服务的流动,背后就会发生金融部门的反向流动。如果金融部门不能顺利流动,那么实体部门也就无法顺利运行,你有没有问过自己,这个庞大的金融体系是如何建立的呢,这张小小的纸片又是怎么发明的呢?

  钱的起源

  让我们回到最开始的地方,假设这里是一个没有货币的世界,那么,我们的生活可能是这样的:

  农夫彼特恰好有一把锄头,他想要一些面包和衣服,他该怎么做呢?将锄头大卸八块,一部分交给裁缝,其他交给面包坊?农夫杰克是一个种植小麦的农民,他打算带着全家去饱餐一顿,为此他不得不找到一家愿意接受小麦的餐馆,否则就要揣摩饭店老板究竟想要什么,比如说几把椅子,然后再去寻找那些愿意用椅子来交换小麦的家具制造商。更不幸的是,恰巧我路过此地,饥寒交迫的我只懂得一点经济学道理,那么我该怎样才能获得一块面包呢?

  当然,在货币出现之前,人们采取的是物物交换形式,这样直接的物物交换是极其麻烦和令人不快的,人们不得不花费几乎一半的时间为最琐碎的结果而讨价还价,简单一句话,物物交换是不可能造就任何经济文明的。

  为了加快贸易的速度,人们发明了“钱”,货币的出现帮助我们克服了易货贸易的原始性,它还提高了运输和信息处理的效率,正如哲学家大卫休谟所说,货币并不是贸易的一个车轮,它是润滑油,使得贸易车轮转动得更加顺畅。流通的货币就好像一条公路,尽管它们可以流通,可以把所有的牧草和谷物从农村带到市场上,但货币本身不会产生任何东西。

  按照现代经济学的解释,货币是交易的手段,制度化的信用象征,它能有效降低交易的成本。货币是一种网络现象,它是经济网络动态现象的自然体现,货币是一种有效制定规范的工具,它是一种规定的语言,一种对个人信用的社会替代物。

  显然,最初被当作货币的依旧是商品,西印度的糖、阿比西尼亚的盐、古希腊的牛群、苏格兰的钉子都曾经被当作货币。人们只是要出售货物和劳动来“买”钱,再把钱“卖掉”来买货物和劳动。为了方便起见,人们找到了一种为大家所普遍接受的商品,它可以同其他任何商品和服务进行交换,这就是货币。

  当人们将货币引入经济系统之后,任何商品的价格都可以用这个自由度来表示,由此经济系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根据荷马史诗的记录,当时的人们经常用牛来代表物品的价值,一个工艺娴熟的女奴值4头牛,而第一名角斗士的奖品值12头牛。

  最后,我们简单了解一下经济学家总结的货币的功能:

  一、计价单位。所有的交换都以货币为媒介,于是人们拥有了一项衡量任何一种商品的标准了,通过货币,我们可以轻松地将一种商品或服务同其他商品或服务联系起来,由此诞生了伟大的价格体系,人们能够从经济的角度计算得失,一台电视要2盎司黄金,而一辆汽车要80盎司黄金,最愚蠢的商人也明白40台电视能换一辆汽车。

  二、交换媒介。货币的引入消除了物物交换中的各种弊端,货币充当商品交换的中介,为商品和服务交换提供便利,不仅提高了交换的效率,也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

  三、价值贮藏。货币可以作为社会财富的代表被贮藏起来,即“把现在的购买力转变为未来的购买力”。

  四、延期支付。暂时不需要的货币可以借贷出去,以获得利息或回报社会,赊欠行为的发生都是源自于货币的延期支付功能。

  下面这个货币体系是来自二战时纳粹收容所里的真实记录:红十字会给俘虏们送来各种各样救援物资,粮食、衣服、香烟等等。市场自然而然的在俘虏收容所里形成了。俘虏们通过交换选择自己物品,如衣服换香烟,面包换衣服,大家在交易中找到两情相愿的交易方法。香烟是大家都愿意接受的商品,因此很快成了交换的媒介物,也就是收容所里的货币。渐渐的,收容所里形成了以香烟为货币的价格体系:

  一件衬衣=5包烟,洗一次衣服=1包烟。

  一块肥皂=2支香烟;一包糖=4支纸烟;一片剃须刀=6支纸烟。

  有趣的是,当红十字会的供给中断,作为流动的香烟会减少,这会导致剩下的香烟价值上升,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通货紧缩,同样,集中营周边地区的空袭也会突然显著的增加通货紧缩,因为焦虑不安的烟民会减少流通货币的数量。
cfoteam cfoteam  管理员  发表于 2010-1-29 18:58:05 | 显示全部楼层
闪光的不一定是金子

  究竟什么样的东西适合做货币呢?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中为我们描述了人们的要求:这种东西可以在人们之间彼此平等交换,自身必须有价值,出于生活的考虑,它应如铁和银或其他类似性质的物品一样有防备携带的额外优点。

  人们选择最适合充当货币形式的商品时,而且几乎无一例外地选择了金银。在欧文。希夫所著的《最大的欺诈》书中,就诠释了黄金成为货币的先天条件和优势:

  首先,黄金色彩鲜艳,有光泽,是惟一不褪色、不生锈的金属。其次,黄金价值高,便于携带。试想一下,如果以羊作为货币,那么在匆忙之间我们又该如何携带呢?再次,黄金易于分割,便于锻造,可以满足不同数额的支付需求。最后,黄金易于识别,便于测量。

  黄金作为货币,似乎是自然选择的结果,但是金币的产生似乎是一个有趣的话题。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货币都是国家“垄断”呢?私人为什么不能铸币呢?

  在最初的时候,铸币行业本质上与其他行业没有什么区别,19世纪初资本主义开始时期,铸币权都是分散的,每一个铸币者生产最讨顾客喜欢的钱币——大小或形状讨顾客喜欢,其价格经市场自由竞争后确定。古希腊几乎每个城邦都有自己铸造的货币,中世纪的德国各封建领主的铸币机构有600多所。

  人类用货币欺骗的历史和人类最早使用金币的历史一样久远,在坦桑尼亚,牛曾经被用来当作货币,可不幸的是,人们发现交易中所支付的牛都是瘦弱的病牛,因为价格只是用牛的数量来表示,价格在优质牛和劣质牛之间没有区别,因此将劣质牛作为支付,而将优质牛保留起来就是很自然的事。即使在纳粹集中营里,劣币也会驱逐良币,手工卷烟很快就将机器卷烟驱逐了出去。

  古罗马时期达到了最疯狂的时候,这里曾铸造仅含白银2%的银币。渐渐的,那些足值得货币会离开市场。

  这种现象被称作“格雷欣法则”,16世纪英国金融家、商人托马斯•格雷欣提出来了“格雷欣法则”,市场上流通的是金属铸币,人们发现足值与不足值的铸币可以一样使用,于是,人们就把成色好的足值货币储藏起来,而把不足值的铸币赶紧花出去。

  为了避免劣币充斥市场,人们开始反对私人铸币,他们更愿意信赖政府铸币,并相信政府能够防止或者惩罚那些私人铸币的欺诈行为。于是,政府渐渐的垄断了铸币权。

  可是政府就真的值得信赖吗?公元1世纪,在臭名昭著的尼罗皇帝时期,这些铸币的贵金属含量开始减少,金币和银币中越来越多的掺进了合金,紧接着用这种计量单位表示的价格出现了前所未有的上涨,罗马帝国的衰落也就从通货膨胀开始了。

  关于金币的话题,似乎渐渐的远离了我们,那么你又真的了解我们手里的纸币吗?纸币究竟有什么用呢?
cfoteam cfoteam  管理员  发表于 2010-1-29 18:58:32 | 显示全部楼层
黄金的仓单

  最早在以黄金为货币的交易中,人们每次交易的必须携带大量的黄金或者金币,即麻烦又不安全,渐渐的,人们开始使用金匠给他们的收据,证明他们在金匠库里存放着足量的黄金。

  渐渐的,黄金不再是唯一的货币,黄金收据也成了货币,因为在商品交换中它也可以被使用,比方说:史密斯和杰克都拥有100盎司黄金的仓单,获得100盎司黄金,那么原本的交易流程是,史密斯先将仓单换成黄金,然后将黄金运到杰克的办公室,杰克再把黄金重新存起来,那么更简单的做法是,史密斯直接把100盎司黄金的仓单交给杰克就可以了。

  事实上,黄金仓单就具备了纸币最初的功能。越来越少的交易是转移实体黄金,越来越多的交易以黄金仓单的方式进行。没过多久,聪明的金匠们很快发现,广泛接受的仅仅是黄金的仓单而并非真正的黄金,而那些存放在金库里的黄金都闲置了,但是无需担心,因为每个人希望得到的都是黄金收据,而不是黄金,金匠拥有的黄金足够满足一小部分交换的需求。

  通常情况下,只有很少量的黄金被存放或者换回,这是多么大的浪费,当一位好朋友需要贷款时,于是金匠们说:“我可以把黄金收据借给你,只要你支付我一点利息。”,于是金匠铺子就成了最早的银行。事实也是如此,中世纪的商人,往往辗转于不同的城市之中。而每到一座城市,他都会向当地的金匠交纳一定数额的费用,以便存放自己的黄金。这样一来,由金匠出具的收据便成为最早意义上的纸币。

  关于银行是怎么创造货币的,将在下一章为你揭晓,但有一点是肯定的,信用是货币的基石。黄金仓单能够作为货币是因为它背后有黄金的支撑,人们对黄金仓单的信任来自于背后的支付承诺,最终,理论上作为后盾的黄金数量是如此之少,以至于人们都清楚,货币供应的后盾不是黄金,而仅仅是承诺。

  下面,让我们看一个有关信用的有趣故事吧, Hilaire Belloc在《真主的仁慈》 记载了这样一个手写货币的故事:

  战争开始了,我们缺少黄金,于是我们发行纸币。

  一开始,我们允诺以黄金进行偿还,他们按照我们的建议做了,钱花完了,但战争仍在继续。

  然后,我又想出一个惊人的计划,“命令他们,将纸币视同货币。”紧接着我又说,“不再写兑换黄金,而写这就是一块黄金”。

  他照我的话做了。

  第二天,他急匆匆来到我这里并告诉我,一个无理的家伙得到了五十张这样的纸币作为骆驼的支付,但却没有送来一头骆驼,而是给我了另一张纸币,上面写着“这就使一头骆驼”。

  砍下他的头,我简直怒不可遏。
cfoteam cfoteam  管理员  发表于 2010-1-29 18:58:52 | 显示全部楼层
要繁荣,发纸币

  马可波罗曾经惊叹中国的纸币,曾经热情洋溢的写道:“大汗是如何使树皮变成了类似纸的东西,并传变全国各地用作货币。”尽管他早已把纸币从中国带到了欧洲,但直到18世纪的欧洲大陆,各国货币还是采用金属货币,市场上不是金币就是银币,因为欧洲人民都觉得跟黄金白银相比,纸币太不可靠了。

  纸币在欧洲大陆的流行的历史是由一个叫约翰•劳(1671-1729,John Law)的人改写的,这位身材伟岸、风度翩翩的少年从小就展现了非凡的数学天才,可是在财富欲望的诱惑下他开始迷恋赌博,两年后,劳因为和邻居为了女人而决斗,在决斗中他失手杀死了对手,然而就在法院即将对他执行死刑的时候,劳逃脱了,从此开始了他奇迹般的人生。

  劳开始辗转欧洲大陆推行他的纸币,初期并不成功。苏格兰议会首先拒绝了他的建议,紧接着,卢森堡大公对他说,我的国家太小,实行不了阁下的宏大计划,不过我觉得法国人会对你的计划感兴趣,你可以去法国碰碰运气。

  当时的法国,路易十四去世不久,新当政的摄政王奥尔良公爵为了清偿债务公然使用伎俩,宣布重铸货币,金币面值不变,但是含金量减少20%。这样一来,政府债务立刻也跟着减少20%。但是,尽管这样明目彰胆地掠夺人民,法国财政还是被债务压得奄奄一息,在货币频繁变更之下,政府失去了公信力,贸易极度萎缩了,法国经济危在旦夕。

  这时,劳先生出现了。奥尔良公爵立刻听从了劳的建议,授权劳组建法国历史上第一家银行,发行纸币。在开业初期,劳先生坚守承诺,任何他的银行发行的纸币都可以立刻兑换相当于面值的金币。法国人民由于政府的朝令夕改而恨透了金币,因此老百姓纷纷转而相信他的纸币是有价值的,并争相持有。

  以黄金为后盾的纸币甚受大众欢迎,投资者对纸币信心十足,却对减轻的金属硬币丝毫没有信心,因而,他们开始用101里弗尔的金属硬币来换100里弗尔的纸币。纸币胜过了黄金!不过短短的一年时间内,纸币的价格就涨到了115里弗尔。新货币的繁荣极大地刺激了商业。劳有能力迅速扩大业务了,中央银行发行的纸币很快风靡法国全境。

  之后,劳实施了他这一生最疯狂的计划:这也许是最天才的一步,但这也是走向终点的第一步。这就是臭名昭著的“密西西比计划”,劳说服腓力二世,用密西西比河的独家贸易权和法国在路易斯安那的所有权来支持一家贸易公司,这家贸易公司的股票在市场上公开发行,而投资者只能用国债来购买该公司的股票。

  劳的这一新冒险后来发展成为印度群岛公司。印度群岛公司统领几大公司,包括塞内加尔公司、中国公司以及法属东印度公司—该公司独家享有法国在密西西比河、路易斯安那、中国、东印度和南美洲地区的贸易权。该公司还享有独家铸造法定硬币的权利长达9年;同时,它还充当了国家的征税部门;并且它还被授予法国的烟草专卖权。

  以投资者的眼光来看待这只股票:票面股价50万里弗尔的股票,预期年分红为20万里弗尔,那么该项投资的实际收益为(0.2×100/0.1)%=200%!每年的实际回报率高达200%!200%啊!

  实际的情况简直无法用语言形容,申请购买印度群岛公司股票的认购要求就源源不断,多得让银行职员需要花好几周才能理清。商人、公爵、伯爵和侯爵等涌进甘康普瓦大街,甘愿排队等候数小时,为的不过是确认他们的股票认购是否成功。因为认购人数是股票发行数量的足足6倍!

  这时,腓力二世渐渐注意到,纸币如同万能药。劳的理论不只是实验—而是一场了不起的胜利,人们对纸币充当交换手段充满了信心。这种崭新的货币很快在市场上流通,商业欣欣向荣。

  满怀着复兴法国的梦想,腓力二世决定将中央银行国有化,并改名为法兰西皇家银行,1719年年底,皇家银行又发行了10亿纸币,纸币的发行量一下子提高了16倍。再加上印度群岛公司股票的狂热,疯狂的阶段到来了,印度群岛公司的股价攀升到了发行价的10倍,甚至更高。

  当然,此时的法国经济都像是完全苏醒了。短短四年间,法国民众已经摆脱了绝望的情绪,呈现出兴奋和激动。繁荣的中心巴黎,人们熙来攘往。从欧洲各地涌来的商品、奢侈品和人络绎不绝。巴黎的人口急剧增加。物价也开始上涨。精美昂贵的织品,如丝绸、缎带和天鹅绒成为时尚。艺术品和家具从世界各地进口,而使用者不再仅限于贵族。中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这在法国历史上还是第一次。一个新的时代似乎已经到来:工匠的工资翻了4倍,失业率下降了,新的住房拔地而起—每一个人都将变得富有!

  据说当时有一个投机商病了,就让他的仆人以8 000里弗尔的市价抛售250股。当那个仆人到达交易市场时,股价已经升到了1万里弗尔。于是他抛售了250股,把原定的400万给了他的主人,而把多出来的50万留为己用,然后他收拾包袱离开了。

  而劳自己,成为法国最具知名度的外国人。对于法国人来说,他是英雄,甚至比任何法国国王更伟大,不仅如此,他还是一名金融奇才,为法国这块土地恢复了繁荣。他的马车出入都由皇家警卫队护卫,每当他经过时,总有倾慕者为了争夺一睹其风采的机会而大打出手。圣西蒙在其回忆录中这样写道:“劳被股票申购者和怀有各种野心的人团团围住。这些人不是破门而入,就是爬着花园的窗户进入,再不然就从烟囱钻入他的办公室。”由于他的“密西西比计划”取得了“巨大胜利”,1720年,约翰•劳成为全球最富有的人。

  腓力二世坚信约翰•劳的纸币是这个国家迫切需要的万能药,所以他拼命印刷更多的纸币。在他们看来,货币就如同是经济这台轰隆隆的机器的油,油越多,机器运转得更好!

  不过,过眼云烟尽管非常美好,但终归有烟消云散的一天!

  约翰•劳惊人的胜利刺激了别人的嫉妒心理,1720年初,孔蒂亲王想要插手印度群岛公司的事务,但遭到劳的拒绝。孔蒂亲王于是聚集起手中所有皇室银行发行的纸币—堆起来大约能装满两个四轮马车—然后拿去银行。“瞧,先生!这些都是你的纸币,不是说‘即时赎回’吗?那给我硬币吧。”银行照做了。后来腓力二世知道了此事之后暴怒,并下令孔蒂亲王将其中三分之二的金属硬币还给银行。

  但是,伤害已经造成了,民众对纸币体系的信心已经动摇。渐渐的,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要求将纸币兑换成金属硬币,投资者也地涌进皇家银行的大门,想要赎回他们手中的股票。普通投资者则开始囤积黄金硬币,把这些金属硬币塞到床下,或者秘密偷运出国。

  腓力二世只能依靠政令来重拾信心,1720年2月,他下令禁止法国公民使用金属硬币,接着,他颁布政令—任何人持有500里弗尔以上的金属硬币,一旦发现,金属硬币将被没收充公,而持有人将受到法律制裁。

  但是,投资者的信心却如同退潮一样隐去。很快,劳的公司以及皇家银行的纸币大势已去,随着1720年密西西比公司倒闭,法国中产阶级、上层社会中数千人破产,法国货币体系也因此动荡不安。

  几个月前,法国还像是欧洲最富裕、人口最密集、最有自信心的国家;几个月后,它就彻底破产了。从国王到普通平民,法国上上下下都因为密西西比公司的股票一事遭受了巨大的损失。时至今日,法国人仍对投资股票市场反应冷淡。

  劳一度曾被大家认为比国王更伟大,但那之后,他把自己关在皇宫中,出入都由皇室警卫队护送。他的马车经过时,人们不再像以前那样争相观看,而是对马车发起攻击,恨不得将马车砸个粉碎。幸好当时劳不在马车里。1729年劳死于意大利威尼斯,这位曾经拥有“冷静的深思熟虑和光彩夺目的创意”的强人,从外表来看,“不复往昔之风采……已垂垂老矣,说话时声音都在颤抖”。

  劳的一生都试图向人们传达这样一个思想:由于货币供给量太少,所以货币的利率就太高,而解决的办法就是增加货币供给量。他声称,扩大货币供给量能够降低利率,而且,只要国家以全部生产能力运行,就不会导致通货膨胀。

  1705年,劳出版了《论货币和贸易:兼向霍家供应货币的建议》,他将经济不景气的原因归结为货币问题,书中劳写下了这样一段话:商品交换的目的不是获得货币,而是获得商品的价值,货币的用处就是购买商品,而白银作为货币并无更多的用处。从劳的代表作中,我们就能知道这位赤裸裸的货币至上论究竟是怎么想得:

  * 一国的实力和财富,与人口、军火和外国商品的数量有关。这些东西依赖于贸易,而贸易又依赖于货币。

  * 没有货币,再好的制度也不能动员人民、改进产品、促进制造业和贸易。如想和这个国一样强大富有,就必须拥有与这个国家数量相等的货币。

  劳最初的成功在于,他发现当商品货币短缺时,可以通过发行信用或纸币来从新达到最优,这样就弥补了货币不足对经济的影响。这就如同在国会山的托儿所里,增加的托儿券能够带来更大的流动性,人们会愿意外出。

  但劳后来的错误在于,他将创造货币就等于在创造财富。然而,对于国家而言,重要的不是创造货币,而是创造财富。否则,任何国家只要开动印钞机,一切问题就都解决了。用今天的眼光来看,劳先生错在纸币发得太多,没有足够的准备金,是不能发行那么多纸币的,否则只能产生通货膨胀。

  后来的银行家们解决了劳的困惑,当人们完全理解了有关货币供给、货币流通速度与资本市场的理论后,后来的银行家们掌握了解如何影响有效的货币供给,这不仅取决于发行多少货币,还取决于货币的流通速度,关于详细的内容将在后面深入讨论。

  当然,就像拿破仑曾大败于滑铁卢但仍是伟大的军事家一样,尽管约翰•劳最终失败了,但是我们无法忘记这位一流货币理论家。就如同熊彼特在《经济分析史》中这样写道:“他以卓越的才华和深奥的知识体系,给出了他的经济学理解,这使他得以跻身一流货币理论家之列。”而马克思更评价说约翰•劳有一种“令人愉悦的特质,混合了骗子和先知的角色”。

  最后让我们用劳的名言缅怀一下这位忠诚的货币主义者:要繁荣,发纸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0

关注

0

粉丝

7142

主题
精彩推荐
热门资讯
网友晒图
图文推荐

小黑屋|Archiver|安德管仲网 ( 粤ICP备20002412号 )

GMT+8, 2024-12-22 09:55 , Processed in 0.075592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