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爱民主、我们爱自由、我们也爱财富!我们尊孔子、我们尊老子、我们同尊管子!

安德管仲网管仲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扫一扫 分享朋友圈

已有 2590 人浏览分享

开启左侧

一个移民了加拿大的华为中层透露的华为内幕…

[复制链接]
2590 0
 俺在国内时,在HW公司(再往后稍微看看,大部分人就知道HW是哪家公司了)干了若干年(就不说多少年了,茶余饭后的热闹一下,就别人肉我了)。

  先给大家一点数字,刺激一下,有人气了,再慢慢说:

  我从应届本科毕业开始,在HW公司十年时间远不到,一共拿了约400万人民币的税后收入。

  (而且如果我不辞职,后面每多干一年,大约分别能多120,180,240万人民币,税后)

  20年了,HW公司现在看来仍然非常成功,而且保密工作做得好,很多具体的帐务,公司不公开,旁人不知道,当事人又不愿意说。好在3721给大家一个匿名的机制,咱就扯一扯吧,你们既不要人肉我,也别对其他非3721听众乱说啊。

  HW公司是民营企业,资金链一直非常紧张,市场好的时候,R老板又想给大家发钱,又怕报表不好看,又怕大家拿了钱跑,更怕有时世道不好大家跑得更快。在这样的综合考虑下,R老板集思广益,搞了一整套股票激励措施。

  凡是人物,那一定得会忽悠。成者王,败者寇。成功了,就是R巴菲特,失败了,就是R道夫。

  R老板,那是大人物,忽悠人的本事绝对比什么小唐强一百倍。强在哪里?主要是气势上。忽悠人的讲话内容都是差不多的。R老板说过的话包括:

  1、NND的,市场太好,公司今年赚了好多钱,我最近特别苦恼的就是怎么把钱发给大家,然后帮大家逃税。

  (新东方的俞敏洪用塑料袋装钱发工资也不是忽悠倒了一批人吗?凡是不会忽悠的,那一定不会成功。)

  2、以后,公司员工的老婆就不用上班了,那在家干什么呢,就坐在阳台上数钱就行了。

  3、公司要成为全球500强。

  4、公司对国内客户宣传时,没敢把报表直接放上去,因为赚钱太多了,他们看了会眼红,来压我们的价格。

  HW公司和小唐有几个相似的地方:

  1、帐务绝对不公开,只给你个大概数:今年公司销售额XX亿,净利润XX亿,股票价格涨到XX元,每股分红XX元。讲完了。

  比小唐还狠的是:发奖金配股的时候,都是2个领导找1个员工进小房间,然后告诉你:今年给你发了XX万年终奖,然后配XX万股票,股票价格是XXX元。然后说:你拿个笔写到废纸上就行了。

  也就是说,你有多少钱在公司,全凭公司一张嘴说。什么凭据都没有。

  2、分红特高:

  比小唐高多了,最开始的时候回报率最多达到每年120%,后来每年100%,再后来每年70%。再后来人太多了,回报率降到现在的每年30%上下。

  除了回报率高之外,比小唐更牛的是:公司还借钱给你买股票。或者后来帮你找银行借钱买股票。

  有一年,买1万元的股票,只需要交8000元,过3年,这剩下2000元就算无条件送给你了。

  要知道,这可是正宗的驴打滚啊。用学术一点的话说,这叫指数式发展,就是2×2×2×2×2×2式的发展。还有一年,号称叫MBO,那年就不乘2,改乘3。这速度比小唐那破公司牛B多了。

  开始几年,公司还有个内部银行,就是随时可以去存取钱的地方,不需要预约,这比小唐的公司更便利,当然利息就低一些,大约10~30%的年息。

  后来国务院清理非法集资,公司就把内部银行取消了。

  3、从公司兑现股票的限制比小唐严多了

  那叫专治,所以控制得好,至今没发生小唐那样的大规模挤兑事件。

  开始时,只能辞职时取,而且拖个半年才给(世道不好,就拖长一点)。后来不辞职,也每年允许取一次,最多取10%~25%(高级经理股票多,不给多取)。

  买股票,也是公司说让你买多少,你就只能买多少。想买多是不可能的,想少买,那相关领导也一定会软磨硬泡,死活让你买。反正R老板想好的事情,就按计划来,不许左,也不许右。
咱写这篇的用意主要不是讲故事,而是总结一下成功者和失败者之间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HW还能活多久不好说,至少现在活得还行)

  再讲讲我的具体情况吧。

  HW论资排辈的情况还是蛮严重的,特别是早期的,早来一年的,无论是发展机会,股票,还是其他各方面的情况,都比迟来一年的爽很多。很重要一点就是人脉。

  我算干得中上的。辞职的时候股票大约1M(价格不是1元,税前),手下有一个比我早来两年的,股票比我多几W,还有个比我早4年的,还比我少。我也见过一个和我同时到公司的,股票是我的1.5倍。至于那些既来得早,又干得好的,股票比我多个几十倍、几百倍,那是很正常的事情。90年代末,部门总监(就是手下有100~200号人那个级别)公司每年无偿奖励股票0.5M。

  从这些疯狂的迹象看,HW很象一个骗子公司。

  -------------------------

  大学时虽然也不是很穷,但整个算起来花钱缩手缩脚,基本没有什么预算外的钱。一个月200~300元,都是饭钱,省个10元20元买个打口磁带听听就不错了。到公司报到是第一次坐飞机,公司报销,太爽了。到深圳第一天,公司没安排好宿舍,就说先住公司报销的宾馆吧,大约100元一个人。我说这么贵,接待我们人力资源部的笑笑说:100元小意思了。

  记得2000年前后吧,一个大学同学还在念博士,到蛇口,3、4个人吃了300元。他还吃惊的说这么多,估计他当时也就1000多一个月的补助。

  钱多,也就那么回事。少着化也够,多着化也永远是不特别够。

  -----------------------------

  我是一个很惊的人(不是精明,而是惊恐)。刚进公司满一年,7月份,公司要发奖金配股票了。就算4万元奖金吧(这么多年,具体数字真忘了),然后全部用掉,再加向公司借点钱正好买股票。之前认识一个在公司干了几年的生产线工人(工人没股票),劝我说:你还是不要把钱放在公司比较安全。我就在领导谈话的时候死活不愿意把奖金变成股票放在公司。当时所有周围的人都认为公司股票是好东西,我当时的直接领导说你5年之内肯定能买得起房。

  后来总监没办法,看看我的考评还不错,还有几个季度是S(最高),就说他来想办法。最后我写了个材料,讲讲家里的困难,找了一个公司副总签字,做到了奖金全部拿回家,然后全额借公司钱买股票。

  可以说,一开始,我对HW是没有什么太大的信心的。

  就像所有人一开始也对唐道夫没有信心一样。

  但是3人成虎。

  (HW和唐道夫的区别究竟在什么地方,究竟机会和陷阱的区别是什么???)
天天在这个公司上班,究竟要不要信任这个公司?

  这是当时挺困惑我的一个问题。明年还要配股,还会遇到这个问题呀。

  真是苦恼。

  有一点,对投资者来说,HW和唐道夫不一样。那就是我在HW上班,天天可以接触到各个部门的人,而公司那么大,不可能R老板自己一个人做所有的事情,所以风可以透过墙。

  第1,公司增长速度确实快,销售额和净利润快速增加,看报表的大数字,确实每年增长70%~100%。也就是说公司的实业增长速度和股票分红是成比例的。那么究竟这个报表是真是假,水分有多少呢?

  第2,我在研发部,经常和市场部打交道,就我所在的产品看,确实销售额都是一层一层统计上来的。销售人员热火朝天,确实有销售额。生产需要物料,做生产计划我们也是参与的,这些原始数字确确实实是真实的,我是亲眼看着他们累加成不断增长的大数字。而且市场部、研发部内部也是通的,不可能我们这个产品部门数字是真的,其他产品部门数字是假的。

  第3,公司大多数部门之间是open的,唯独有一个部门非常封闭,那就是神秘的财务部。(后来IT部门也有点神秘,那是后话)

  财务部好几个核心人员都是R的亲属,例如郑Li是R的妹妹。我手里还有一张古董级的通讯录名片,上面有个名字叫R晚舟,是R老大的女儿,后来,她改姓梦了。

  市场签单是内部公开的数据。但究竟公司现金流的细节是什么样子的,回了多少市场款、借了多少银行债、还有工资、股权结构的细节,那都是公司核心层的事情。即使是李YiNan那样的执行VP中的老大,也不要关心太多。

  后来有那么一次机会,和一个朋友的朋友吃饭。那个人是财务部的,他到了被R老大骂的级别,但不属于核心层。也就是这个层面的人能打听点消息。再基层一些的人,不知道总的情况。再核心一些的人,又根本不会说真话。

  就说财务部老大J总吧,即使你是他的爸爸或者儿子,她都不会说实话。即使是老公,把XX放在XX里面的时候逼着,也最多会回答:我不想骗你,但那是公司秘密,我不能说。

  经过我旁敲侧击的询问了一些情况,基本得到肯定的答案,公司的大的业绩数字的水分很少。

  但股权结构那一块,水很深。后话是:一直到MBO,借着世道好的机会,R用×3诱惑了大家一下,才算理清了历史包袱。

  那时,R老大已经打定主意不上市了。

  4、公司长期发展问题。

  过去好,现在好,未来好不好?

  那是实业经营的范畴,和投资理财没什么关系,我就不多说了。

  但是身边那么多牛人,那么多让我佩服的决策和结果,我逐步的相信HW他就是老虎。
关于HW的流言蜚语从来就没有断过。

  特别是2000年之前,离职员工矛盾比较激化。(即使是现在,仍然有很重的文化:HW以外的人就是阶级敌人。)

  当时有个财务部的离职员工,每年都在网上写文章,攻击HW,揭露内幕,渲染HW即将破产。

  据说就是这个人,向税务部门举报HW。

  要知道,刚去HW的时候,每月工资分两次发,1号发一半,交税,15号再发一半,逃税。

  被举报查账后,工资就改成一次发,足额交税。

  市场部,相对来说旁门左道的消息比较多。我有个哥们在亚太区做一个产品经理,天天和亚太区老大打高尔夫。他的消息诸如:

  1、亚太区老大对HW很悲观,说公司不行了。

  2、董事长S总最近压力很大,天天不想工作,经常打高尔夫,就剥削我们这些底层员工。

  3、最近R总和财务部J总去了新西兰,据说正在办新西兰移民,要把公司的钱转过去;

  4、虽然今年公司号称微利,而且分红了,但公司实际亏损了。

  有次,我家领导看到网上的评论,很担心,问我怎么办。

  我说:有什么好担心的?咱们是空手套白狼。比比咱们那些同学,我们银行存款几十万,即使HW是骗子,即使HW明天破产,我们也比我们大多数同学情况好。更何况,短期内,还看不到明显的特别严重的问题。再说了,咱们有其他更好的选择吗?

  所以:本都回来了,就剩下利息在里面,还怕啥?(小唐也是说99%在外面,1%在里面)

  好,咱们总结一下,但也不给答案:

  1、从HW看,投资回报高也不一定都是骗局;

  2、从杨俊的案子看,投资回报低(不是有个女的就是寻求高一点的利息)也不一定就安全;

  3、从HW看,人云亦云可能就是机会;

  4、从小唐看,人云亦云可能就是陷阱;

  5、人家巴菲特虽然报表清清楚楚,但从来不让你坐他办公室看;

  6、人家唐道夫让你坐办公室看细节,你也看不明白。

  7、HW从来不告诉你细节,因为你早就回本;

  8、有时候,人和人差不多,你能得90分,别人也至少能得89分。所以很难你每周1%,别人每年5%;

  9、有时候,人和人差很多,你做生意亏本,别人轻轻松松赚几十万一个月。

  ---------------------------

  再随便闲扯几点:

  接触过一些风险投资经理,他们无一例外的观点,投资80%是投资人。

  我有个朋友买了云南的一个做微硬盘的公司的股票,开始赚了一倍。然后他就跑了。问他为什么?他说我跑到赛格市场,看不见他们公司的产品,我就不相信这个公司能一直红火下去。

  R老大忽悠人的胆子很大。有次国家领导人到实验室参观(据说都是钱买来的),R老大指着一台设备说:这就是我们最新的产品1000,通信容量世界领先......旁边人捏吧汗,因为设备正面明明白白用斗大的字写着“500”。

  2000年之后,新员工股票就少了,记得给2001年进公司的员工第一次配的时候。一般都在1000~3000股。虽然股票增值和分红不影响报表,但人太多了,还是分不过来。

  后来涨工资也非常少见,往往五十个人的部门一年也就十个人左右每人涨1000的指标(加班特别多的部门指标多)。想当年,我曾经有次连续3个月每次涨1000,涨了就不降了。还有一次,本来计划辞职,准备英语和移民的事情。突然查了一下工资感觉很不对劲,周围一问,原来工资普调30%,我居然涨了50%,当即给家里的领导同志打电话,我还是缓缓再辞职吧--我也是俗人啊。

  所以很多说法是:现在去HW工作有点迟了,不过说实在的,我当年刚去前面几年也是明显感觉来迟了。记得工作3年后,7算8算,勉勉强强也就存了10万块。

  ----------------------------

  再8两点对HW经营方面的看法:

  1、HW开始快速增长主要源于市场的非理性增长,导致了很多边缘的空间,这样小公司才能发展起来;

  2、开始时,李YiNan,黄YaoXun那时,公司是二维拓展

  一方面,R老大、Sun老大加上市场部的精兵强将,不断横向拓展市场;(县城->城市->第三世界->欧洲->北美)

  二方面,李黄带着研发不断纵向拓展产品。(代理->自己开发小交换->大交换->光网络->接入网->无线)

  两个方向结合起来,就是乘法。

  后来几个研发牛人跑了,R老大甚至把市场部的领导调到研发部做头,走向另外一个极端。

  结果市场范围不断扩大,产品线却纹丝不增加。一不小心,CDMA、小灵通还搞错了,3G还不断烧钱。

  -----------------------------

  李YiNan后来的事情我就不清楚了。不过前面,包括HuKe那几个被逮捕的,我的内幕消息很多,绝对内幕。
我接触过不少做风险投资的经理。也有相当多的朋友自己创业(高科技和传统行业都有)。
  
  总的来说:
  1、不熟不做:
  要么你很熟悉一个领域,例如做餐馆,自己有多年从业经验。或者某个特别亲、关系特别好的人有若干年成功经验。
  要么你非常熟悉一个人,例如与委托投资者有若干年的交情;
  例如开店,那得对开店的location比较熟悉。
  
  熟并不能完全杜绝风险,即使一个几十年交情的朋友,也会有不为人知的一面,也会有蜕变的可能。
  但熟能尽可能的降低风险。
  
  就像我,对电脑的安装维护很熟,虽然不能百分之百解决所有问题,但基本上90%的常见问题手到病除,即使解决不了,也基本上能很快定位问题的位置。
  
  2、确实把稳才出手
  在HW公司,我曾经在一个创造新机会点的部门工作了若干年。
  这个部门捕捉了约50个新产品进行前期研究。每个项目一般也投资几个十几个人,每个项目几十万甚至上千万的投资,若干年后,只剩下2~4个项目走到真正的产品开发阶段,其他全部砍掉了。
  
  也就是说,即使有实力的投资者(不仅是钱,还有经验知识),对于主动出击的项目,90%甚至更高的失败率。
  
  那些风险投资,平均也是在80~90%的失败率。当然,对风险投资,往往一个项目成功,要赚20~100倍。这样总的还是盈利。
  
  这是指新项目,旧的成功项目,往往继续成功的可能性就大很多。复制成功项目,只要准备充分,也相对来说更容易成功。
  
  就象种苹果,好苹果树第2年结好苹果的可能性很大,从好苹果树上嫁接也容易成功。但从种苹果籽开始,往往需要几十颗树,才能碰到一颗树结的苹果好吃。
  
  所以旺旺说:经济不景气,出手一定要慎重。稍微不爽,宁可错过机会,也不要做失败了。
  
  3、管理要慎重
  对于合伙做生意,需要非常慎重。不熟的人,不要在一起做生意。100%会出现分歧。
  即使是多年的朋友,正在开始合伙之前,也要考虑清楚,对方的性格是否适合驾驭分歧,驾驭利益冲突。
  合作做生意,公司治理结构也很重要,最好是一人为主,其他人为辅的模式。或者参考规范的公司结构,在表决等方面规范化。
  
  4、准备要尽可能充分
  不仅是资金,还有经验。
  一旦开始动手,现金流的压力、日常琐事的工作、方方面面的风险就随着而来。
  就像开车,事先计划好路径(经验机会),再加上GPS(熟人指点),就效率很高。但如果一边开车,一边查地图,走走回头路,效率就低了。
  
  什么事情都可以做,成功的诀窍在于销量的高低。
  资金、精力、时间都是有限的,而且可能是非常紧凑的。
关于纪总,再回来818
  J总总的来说是那种比较安分的的,也不是特别能干,但绝对可以信任。让他做财务,真是人尽其用。
  
  (R跟J总说过一句经典的话:你终于有进步了,你已经从非常差提升到了比较差.....)
  
  那年MBO,其他所有员工股份都收到HW投资里面了(这是高招,有空再8),但唯独J总持有7%的HW技术的股份,也就是说,HW技术上市的话,HW其他员工股份不可以拿到市场上抛售,唯独J总那7%可以。
  
  J总在公司算个屁,公司那么多年,股份不断稀释,为什么他还持有7%那么多?
  
  一定另外有原因:
  想一想,历史上,有很多政府官员帮助过HW,HW也给了这些人很多回报,这回报主要是干股(白送股票)加每年分红的形式。
  
  这些人很可能仍然在位,或者虽然退位了,仍然很有势力。也就是说稀释不能稀释他们的股票。
  
  R总是比较讲义气的说。有个给HW生产部门做模具的供应商,价格奇贵,但一直找他买东西,原来那个老板是R总以前的战友,R总给采购部打过招呼。
  又说以前HW电气给电信普通职工很多股票,每年分红,后来意义不大,就找个接口赎回了。
  
  这些政府官员不能明着持有HW的股票,那么怎么办?挂在J总的名字下面,J总就是一个信托责任人。反正J总又不可能跳出来兑现带着钱跑掉。
1、很流行的一句话是:HW绑架了ZF。
  这话非常想当然。HW和ZF是比较疏松的关系。即使有一些金钱上的来往,那也是互相利用的关系,树要倒,猢狲难道非得死在这颗树上不成?举个例子,你是多伦多大学优秀学生,如果你没钱交学费了,多大顾及你品学兼优,可以想想办法。但假如你杀了人,多大会挺你吗?你得了艾滋病,多大会给你几十万维持生命吗?
  
  说HW倒闭意味着改革开放的失败,那更是扯蛋。那不还有ZTE吗?少你HW,谁还不能活了?国内几千万下岗职工,再多几万人也不怕,再说这几万人是饿不死的,也不会上街闹事。HW是民营,不是国有,ZF即使想帮帮HW,也不能拿到台面上操作,名不正言不顺。
  
  2、ZF能扶得起HW吗?
  如果HW几百万的规模,扶一下小意思。如果HW几个亿,员工几万人,扶一扶还是应该的。但上了这么大的规模。要扶,就是一件很难的事情了。
  
  HW目前在深圳那几十家银行,每家借了几十亿。但HW开销多大呀,人员工资一个月就需要几十个亿,事务性开支也是几十个亿。HW要是销售不行了,哪个银行敢担这么大的风险。
  
  银行目前对HW的贷款,除了直接贷款之外,很大一部分是卖方信贷。比如深圳电信局要买设备,但缺钱,平安银行就有额度借一笔钱给深圳电信,HW提供担保,并承担利息。另外上次MBO,是员工直接向银行借钱买HW股票,HW提供担保。这些贷款的风险相对比较小。
  
  三大车厂不行了,美国政府要扶,但你看看,那多吃力啊,一个月几十亿美元的开销。阿斗要不是自己能站,光靠扶,是扶不起来的。
  
  3、HW最大的风险是R
  目前看,HW的股权结构、公司内控、市场业绩、现金流和收支平衡、产品组合等等都还比较稳健。但这是一个巨大的石头,被推着往山上跑,R“暴戾”的推力是前进的根本动力。他施加的压力沿着管理链层层传递下去。董事长S务实绝对没有问题,但务虚方面相差不少。就像邓小平死了,很多人心里就少了一块东西。
  
  R在HW的作用,比乔布斯对苹果的作用更大。R不在的话,即使HW短期不出问题,1~3年后也很容易出现问题。所以一旦R不在了,持有内部股票的,即使股票短期没有问题,也应该想办法在一~两年内兑现比较稳妥,哪怕需要辞职。
  
  4、股权结构和内部股票挤兑的风险
  这在MBO之前,这块有相当大的问题,一不小心,出现大规模辞职,都出来挤兑股票。不立刻兑现又会触发信任危机,导致更大规模的辞职。一个突发的事件,本来可能可以翻过来,结果触发了雪崩,整个就死掉了。
  
  但MBO之后,HW对退股的控制手段更加到位。HW所有员工的持股都集中放到一个单独的控股公司HW投资里面了。HW投资里面出现的股权变动,对HW技术的日常经营和现金流不再有很大的影响。
  假设HW投资进入房地产行业亏钱了,也不会对HW技术造成很大的冲击。
  HW投资属于私募性质,股权的条款可以制定得非常苛刻(例如三个人合伙办公司,可以写一条公司章程,不允许退出股份,只允许放弃股份)
  
  政府官员持有的一些干股以前也比较麻烦,那么乱(表决权、分红权、所有权的规则都是自己定的,不符合公众公司的要求),股东数量上万人,不管是哪个咨询公司也搞不定上市的事(股权的风险、规则、控制风险的手段说不明白、理不清楚,摆到市场上,谁敢买?)
  MBO之后,HW技术的董事结构非常简单,董事会决策也不会容易出现问题。要拿去上市,主要就剩下价格的问题了。
  
  5、海外市场的风险
  这是业内比较关注的风险。就是海外经营的成本非常高,对现金流和盈利的压力非常大。
  这块目前看还是正向的,如果分盈利、亏损、骗子这三个投资等级的话,现在还属于盈利这块。
  特别是2000年之前,HW在海外设置了70~80个办事处,那时花钱很凶,一个最小规模的办事处平均一年要几百万美元的开销,还签不到项目。
  后来,压缩了一次,把不好的国家的办事处撤掉或者合并到附近国家去,基本上压缩到30~40个办事处。开销就小了很多,而且现在合同签了不少。相对来说,研发在中国,成本低。销售和维护在国外,而且大部分是派国内的人去,成本可以控制。
  
  6、其他的,方方面面都有很多风险,但那个公司没有风险?
  总而言之,HW是一家实业公司,正在滚动式的创造财富。
  而唐道夫,是一家老鼠会形式的融资公司,没有创造任何财富(包括投资盈利)。 再回来818HW上市的事情
  国内企业都一窝蜂想上市,为什么?

  因为那么多企业都想去资本市场圈钱,或者直白一点,去骗钱。

  而国外很多历史悠久的企业都很自豪的说:俺们是家族企业,family企业,私有公司。搜狐的老大也说过:我们到纳斯达克上市这步是走错了----融资才融回来1亿美金,手续费交了一大堆,然后每年的繁琐的事情一大堆,美国的财务规矩那么多,每年审计一下就是一大堆钱。

  在MBO之前,HW是想上市,又不想上市。

  前面十几年,HW的财务一直非常紧张,特别是开拓海外市场,前面几年又没收获,那真是烧钱啊。能从资本市场上借一笔不要利息的钱回来那是比较好的事情。这是R看在眼里的好处。

  对普通员工来说,上市的传说已经流传了很多年。股票在上市之前的市值按净资产计算,上市后按市盈率计算。大家都心巴巴,眼盼盼,希望至少1元能变成10元。这对员工来说是好事,但对公司来说反而是坏事,因为可能有那么一批人就可能拿着股票兑现了。(当然也有限售若干年等控制手段,ZTE上市的实际影响也不是很大)

  想归想,还有能不能的问题。在MBO之前,HW的股份比较乱,历史遗留问题非常多,SZ市政府、国安,还有一些头头脑脑都有相当部分股份。内部股份的分类当初也比较混乱。总之,找了几个最牛的咨询公司,研究了半天,都答复说:做不了。

  HW早就有了香港分公司,海外市场的帐务全部在香港走,不回到国内。HW在大陆以外有不少钱,大陆的金融管制倒不是特别大的障碍。

  R分给大家股票,目的不是希望大家发财,而主要是希望捆住大家。就像美女勾引小伙子,在“上”之前,那诱惑力才是最大的。所以,我个人认为,HW找咨询公司研究上市的事情更多的是做秀,表演给大家看,R并不想真正去上市。

  (R绝对是老狐狸,是又大气,又有各种想法的“人才”)

  在MBO之后,公司的资本结构完全理顺,按理说能上市了,R却不再提上市的事情,公开吹上市的弊端。

  上市最大的好处是融资,但这个好处在HW电气(安圣)和3Com之后,就完全看不到了。

  即使到现在,看HW电气,也是大手笔。看看国内其他的企业,小护士化妆品卖给欧莱雅才买了2亿RMB。HW电气卖了7.5亿USD,简直无法相比。

  回头想想,R的手法非常高明,R在3、4年前就开始筹划卖子公司的事情,旁人都不懂:(李YiNan曾经担任HW电气老大,还捅了纰漏,给降薪调走了)

  1、把HW电气分给电信职工的股份全部赎回;

  2、建立独立的市场平台(两个市场平台、两套办事处,花钱肯定多);

  3、HW电气的市场占有率约50%,面对竞争对手,不打价格战,避免利润下滑。HW电气相当比例的产品卖给HW技术,属于关联交易,但就是这样的关联交易,让HW电气的财务报表非常好看;

  4、在HW电气执行严格的工资和人员数量控制,力求成本的数字好看。

  有传言,当时艾默生的底线是10亿USD,报个7.5,就把R给吓倒了。

  HW电气卖的钱,是非常大的一步险招,是HW度过IT泡沫的救命钱。而且恰恰赶在泡沫破灭前卖了个好价钱,真是HW走运啊。

  当时,作为附加条款,R给爱很多承诺,有点香港回归与台湾回归的关系的感觉。例如HW电气的员工股份分4年×7赎回,这样就把员工在被收购之后捆4年。反正我认识好几个人都是4年一到就辞职了。

  在这之后,HW算看到了一条融资的光明大道。后来R还曾经打算卖多媒体部门,可惜部门太烂,卖不掉。3Com卖得不错,现在华赛、海思等非核心业务纷纷成立子公司,一方面让几个骨干过过当“老板”的瘾,二方面随时待价而沽。

  (HW的帽子逐年下放,二级部门老大,开始叫经理,后来叫总经理、总监、副总裁、总裁。有一次,我在HW大门口,听到一声清脆的女生“老板”,回头一看是R总。当时猛然醒悟,原来“老板”这个词才是最尊贵的。现在老板这个帽子也下放了。)

  至于运营商那一块的业务(光网络、固网、移动),每年挣那么多钱,在竞争对手中的地位不断提高,当然是不会拿出去卖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0

关注

0

粉丝

7142

主题
精彩推荐
热门资讯
网友晒图
图文推荐

小黑屋|Archiver|安德管仲网 ( 粤ICP备20002412号 )

GMT+8, 2024-12-22 16:52 , Processed in 0.060966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