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爱民主、我们爱自由、我们也爱财富!我们尊孔子、我们尊老子、我们同尊管子!

安德管仲网管仲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扫一扫 分享朋友圈

已有 2058 人浏览分享

开启左侧

易中天根本不懂《老子》

[复制链接]
2058 0
系列之一:无为之辩

  (一)

  对于易中天,我还是很喜欢的。自从他在《百家讲坛》从"汉代风云人物"到"品三国"开始,我就开始欣赏起这个会讲故事的"学术超男"来。我觉得,能讲故事,尤其是能通过讲故事的形式,来吸引这么多人的注目,能让自己赚得名利双收的人,可称得上是智者。

  然而,当《百家讲坛》遭遇七年之痒,人气低落,不得不重新抬出"易大佬"寄希望能够力挽危局时。易中天,这位研究历史学的教授,却偏偏要去解读《诸子百家》里的哲学思想,则必将遭遇"晚节不保"了。

  对于百家讲坛的系列讲座,我是没那么多时间去听的,只不过有时赶巧了,顺道听上一两集聊解无趣。最近,自从易中天讲解儒道之争后,据说网络骂声一片,究竟老易说了些啥?我才忍不住找出他对于道家思想的有关解读,耐着性子地看了下去。

  (二)

  易中天认为,道家思想的核心是"无为"。而老子和庄子虽然都谈无为,但二者的"无为"是有区别的。这个观点,我认同。

  易中天说:"庄子是真无为,老子是假无为"。他认为,庄子的无为,那才是透彻,而老子的无为,则是为了有为,而先装着无为。一句话说到底,老子是在"装","装孙子"。

  老易啊老易,你也可真会"装"。你明明"无知"却偏偏要装做"有知",难怪你对老子之道,有如此这般的解读。

  易中天认为,老子所谓"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就是不去做为,不去做事,也不应该存在什么成就感,因为没有了成就感就自然不去做事情。于是,易中天得出一个结论,道家的无为,是"消极无为"。

  在《道德经》一书中,老子曾多次提到"无为"。例如"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为无为,则无不治","道常无为,而无不为","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老子也多次提到"不争"。例如:"夫惟不争,故无尤","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争","夫惟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老子"无为",难道是真的劝人要无所作为吗?老子"不争",难道是真的要人放弃"争取"吗?历史上某些对老子学说一知半解的所谓"学者",断章取义地抓住了老子劝人"无为"和"不争"的论言,肆意地指责和攻击老子和道家学说"消极"、"倒退",实在是非常无知和可笑。

  老子在《道德经》中仅谈"无为"的妙处,因为无为可以通向无不为,但是,老子却隐藏了无为的前提避而不谈,这个无为的前提就是有为。老子谈到"不争",并非叫人真正不争,因为"夫惟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不争是为了更好的争。但是,老子在"不争"这个概念上也隐藏和省略了一个前提,那就是"有争"。

  为什么老子要省略和隐藏这个"有为""有争"的前提呢,原来,老庄学说本来就是"君人南面之术",老子之学为君王之学,庄子之学为真人之学。老子他针对的对象并非是普通大众,而是"侯王"和"圣人"这些特殊身份的成功人士。因为老子在《道德经》中多次提到:"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侯王若能守,万物将自化","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或"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对于"侯王"和"圣人"而言,他们已经"为"过了,也"争"过了,根据道的循环律,如果此时不知节制和转换,就很可能遭来失败。因为"有无相生,高下相盈,祸福相随,成败相连"。但是对于普通人来说,你连"有为""有争"都没有经历,连人生第一步都没有跨出,是没有资格去奢谈"无为"和"不争"呢。所以,老子讲"无为",讲"不争",是有客观前提存在的,而这个客观前提,却往往被我们的解读者所忽视。

  太史公早就说过:"老子,隐君子也!"已经讲明了老子隐藏了自己"无为论"的一个前提。所以,易中天道听途说地将道家"无为"简单理解为"消极无为",是非常幼稚和可笑的。

  (三)

  道家讲"无为",还有第二层意思。这就是老子说的,也曾被易中天引用讲述的"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易中天宣称,"老子和庄子都主张把所有的欲望都消灭掉"。他认为这是老子要统治者带头清心寡欲,让大家都能够小富即安,如此,则可以天下太平……

  易先生的解读,虽说老庄连读,对比分析。可是,我不得不认定,易中天先生不但对《老子》一书他没有看进去,对于《庄子》,他也是一知半解的,甚至他连孔子,都没有读懂。

  孔子其实也非常推崇"无为而治"。《论语·卫灵公》说:"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意思是说,能够以无为而使天下太平的人,大约只有舜吧?他做了什么呢?恭敬、端正地坐在朝南面的天子位上罢了。但是,舜真的是整天就坐在"南面之位",什么事情也不做,天下就自然和谐了吗?然而,作为一国之君,坐在庙堂之上,就能对天下形势了如指掌,其奥妙之处在哪里呢?

  庄子在《天道篇》中明确地告诉我们:"夫帝王之德,以天地为宗,以道德为主,以无为为常……上必无为而用天下,下必有为为天下用。此不易之道也。故古之王天下者,知虽落天地,不自履也;辩虽雕万物,不自说也;能虽穷海内,不自为也。天不产而万物化,地不长而万物育,帝王无为而天下功。"

  要想大为者,必须以"无为"为行为标准。但是,"无为"并不是适合所有人的行为标准,而是适用于"上者"、"主者"。而"下者"与"臣者"的行为标准应该是与"无为"对立的"有为"。只有为君为王者的"无为"与为臣为民者的"有为"相结合、相统一,才能国泰民安。皋陶虽然是个哑巴,但他为帝舜主管刑法时,天下没有酷刑;师旷是个瞎子,但他做了宰相后,晋国没有乱政。不言语就能发号施令,不观望就能无所不见,这就是有道之士需要效法的。这也是黄老道学的理论根源。

  欲大为者必须"无为"。大为者行于可行,止于当止,审时度势,其智若愚。而那些善小为者,却总是以不知为知,新官上任三把火,处处显示自己的小聪明,喜欢与人进行政绩比赛炮制所谓"大手笔",以其有为之心而劳民伤财。

  (四)

  道家的"无为",还有第三层意思,那就是因循自然、顺应规律去作为,而不是去胡作妄为。

  司马迁在《史记·老子列传》中说:"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

  在太史公的记载中,我们可以知道,当年的孔子,作为一名热血青年,看到周礼的废弃,世道的衰落,于是胸怀文艺复兴的宏伟目标,千里迢迢从鲁国赶去中央政-府,向老子咨询:该如何策划才能恢复周朝的"礼制",而回复昔日的盛世。

  老子却站在宏观的角度,用发展的眼光明确的告诉他:周礼的衰落,是社会发展时代变迁的必然结果,现在,连那些制订"礼制"的人都不复存在了,我们还停留、倒退回去,又能产生什么实际的意义和价值呢?同时,老子针对当前孔子的状态,给出了孔子几条真诚的建议:首先我们应该顺应时机,时机来了,就要把握和发展(则驾);时机不到,就应该稍息与等待(则蓬累而行),把握"科学发展观",而不能人为的强行和冒进。其次,应该去掉自己的"骄气"、"多欲"、"态色"、"淫志",这些都不利于你未来的发展。

  孔子曾周游列国,见识的人也不可谓不多。可见过大世面的孔子在面对老子这位智者时,却感到难于把握对方,老子根本不是那种一眼就能望到底的人。面对老子这样一位伟大的思想大师,孔子感到了自己学识的不足。然而,孔子发自内心地盛赞老子,把老子比作神通广大、变化莫测的龙,这既突出了老子学识的深厚,思想的高超,也表现了孔子的伟大,充分展示了孔子谦虚豁达的品德。

  "得时则驾,不得时则蓬累而行。"这是决定君子是否"有为",是否"无为",何时"有为",何时"无为"的时代大前提。

  比如说,创立于2001年的央视《百家讲坛》,转瞬已整整7年。七年之痒,在易中天、于丹等学术明星的火爆之后,目前的《百家讲坛》已陷入后继无人的尴尬境地,收视率下跌幅度惊人:刚刚过去的9、10月份,其收视率已经被挤出央视科教频道的十名之外。同时,其娱乐化庸俗化的倾向也一再被学界和观众所诟病。

  对于《百家讲坛》的衰微气象,《百家讲坛》主讲人之一、北京大学教授孔庆东表示,任何事物都有其高潮低潮,这是自然规律。这就是符合于老子之"道"的演变法则。然而,尽管61岁的易中天已经过了退休年龄,尽管易中天先生明白"我现在已经快退休的人了,我凭什么要这么累?已经够了,我想过一点没有计划的生活。"但是,他却逆时势而动,承担着重出江湖,以"诸子百家"来"救市"的艰巨任务。

  易先生,你认为你现在的这种"有为",能带给你什么呢?势风日下,大气已泄,你若是君子,就当韬光待时,认清形势。然而,遗憾的是你却还在如此"妄为"地不知进退,难道老子对你这种所谓瞎折腾式的"有为",对你的这种"多欲"表现的批评,还不够深刻,还不足以让你猛醒、回头吗?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0

关注

0

粉丝

378

主题
精彩推荐
热门资讯
网友晒图
图文推荐

小黑屋|Archiver|安德管仲网 ( 粤ICP备20002412号 )

GMT+8, 2024-12-22 17:17 , Processed in 0.058594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