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爱民主、我们爱自由、我们也爱财富!我们尊孔子、我们尊老子、我们同尊管子!

安德管仲网管仲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扫一扫 分享朋友圈

已有 2005 人浏览分享

开启左侧

唐闸镇:踏着张謇的足迹走来

[复制链接]
2005 0
每隔一段时间,60多岁的大生纱厂老员工姜平,就会从河口村来到大生纱厂旧院张謇曾经办公的地方,面对这位实业家的石像,凝神注目,“原来这里有一座张謇的铜像,很逼真,文革的时候,被拔了,现在这石像是后来做的。”出厂门之后,他会沿着运河走走,望望河西的厂房,还剩多少没有拆,看看河东的民居,有多少已经消失……
    前几年,姜平和其他几个老朋友一起,成立了一个民间组织,叫张謇研究中心,他们奔波、寻找、阅读、撰写,想把张謇留下的文章集结成册,想把张謇留下来的历史遗迹介绍给后人。他们担心,再过几十年,行走在唐闸,穿行于南通,看到那一尊尊雕像,没有人能认出,那是张謇,更不会有人记得,张謇在唐闸镇创办的实业,即使是土生土长的南通人,这样的记忆也在慢慢地淡去,甚至消失。
    在他心里,寻找张謇的足迹,是一件价值重大的事情。


大生纱厂的百年变迁
    1895年,甲午战争的迷雾还没有散去的一年,3个中年男子在思考过后,分别作出了自己人生中最重要的选择:康有为选择了变法,孙中山选择了革命,张謇选择了实业。他们选择的终极目标是,救国。
当时,南通素以棉产著称,唐家闸一带尤以种植优质黑籽大陆棉擅名,且周边农村皆以家庭手工织布为唯一副业。通州土布,名扬四方。通海地少人多,每遇灾歉,被迫从土地出走的农业人口“几累至十万百万”。这些流落他乡有着娴熟手工纺织技术的破产农民,无疑为办厂提供了理想的产业后备军。
    张謇敏锐地意识到:“洋纱”是当时中国的“漏卮大宗”。花往纱来,仅棉纱一项,我国每年损失的白银就达2亿两以上,倘若一任本地优质棉花源源外流,再以“洋纱”倾销中国,日复一日,结果必然是“利之不保,我民日贫,国于何赖”。张謇认定棉纺工业是维系国计民生的基础工业,于是辞官归乡创设纱厂。
    张謇在筹设大生之初,对沪上纱厂有过用心的考察:“下走以为,上海纱厂之病,正坐拥挤。”对这种由近代工业引起的城市拥挤、工厂倾轧现象,他有过这样的分析:“自上海洋商始设纱厂,接踵而起者九家。各不相谋,人自为计。时乎买花,则九家争买,而价必抬高;时乎卖纱,则九家争卖,而价必落贱;且工人朝夕彼此,工价动辄奇居。以是上海纱厂之利,往往不及他处。”可见,将大生纱厂选址农村,是张謇对城市工业化形成的弊端的主动规避与撤离。
    “大生”取自《周易·系辞》“天地之大德曰生”。服务社会、造福民生,被认为是大生企业的办厂宗旨和光荣传统。继大生一厂之后,大生二厂、三厂也都扎根在偏离城区的乡村。据统计,从1895年至1920年,中国资本万元以上的104家工矿企业,除大生纱厂外,投资区域都集中在滨江沿海的通商口岸城市,唯独张謇把工厂建在了农村。
    出南通城约十多公里,便是大生一厂的旧址,通扬运河边,后修的“大生码头”的牌坊十分显眼,往里看,便是那个按原样修复的钟楼,“过去它是最高的建筑,现在因为周围盖了很多高楼,所以它就变矮了。” 张謇研究中心陈炅说。
    新中国成立后,大生一厂更名为国营南通第一棉纺织厂,作为江苏省重点骨干企业,它为地方经济和国家创造了巨大的财富。如今,它又有了一个新的名字:“江苏大生集团”,是一家国有控股的纺织企业。历经118年的风雨沧桑,已成为国内连续化生产时间最长的企业。
    行走在大生集团的院内,有一种跨越时空的感觉,张謇当年建造的厂房还在,而里面被浓厚的现代气息包围:10多米高的仓库内,由美国红松大梁支撑,掺入糯米砌成的墙壁上钉了很多狭长的横木,用来防潮,仓库外设有自动排水系统和消防水池,并预留了集装箱通道。“在当时经济拮据、内忧外患的背景下,张謇先生克服了资金不足等困难,以独到眼光与超前胆识,引进了当时最先进的机器设备和原材料,建成了那个时代中国最好的厂房,也为近代第一城留下了一笔宝贵的工业遗产。”大生集团党委书记王春曾说,他清晰地记着大生纱厂创下的多个第一:开创了中国机器纺织的先河、采用股份制开启了中国企业组织方式的变革之路……
    苍茫暮色中,浑浊的运河上还有不时停靠的货船、清淤船,进出大生纱厂的车辆一个接一个,院内,来往于厂房与库房的运货车忙个不停,一车车白白的纱布和那显得有些陈旧、低矮的厂房,似乎在诉说着什么。
    其实,大生纱厂红火的时期,不仅是在张謇的年代,还在上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当时,家里能有一个人在大生上班,是一件无比体面的事情。可谓一个大生女工养活一家老小。”王春说,大生集团不仅生产产品,还培养出了数以百计的管理人才、行业专家和骨干。
    唐闸街道的姜晓晴清楚地记得由大生纱厂衍生出的另一种红火,每到纱厂职工领工资的那天,大生纱厂的周围就被各种小商贩占据了,他们知道大生纱厂的职工有钱,而且还能拿现金,就都来摆摊做买卖,这便自然形成了一个热闹的集市,像庙会一般。2003年非典的时候,该集市被取消了,之后再没恢复起来,“人们赚钱的渠道多了,大生纱厂的工资也不是最高的了,而且发工资都直接打卡里,也不会再像以前那样一起领现金了,大家买东西也都去超市了,那个集市自然也就没了。”姜晓晴这样解释原因。
    如今,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和纺织行业的下滑趋势,大生集团选择转型,“尽管118岁的大生创下了无数的辉煌,但不能一直沉湎于过去,唯有重新‘归零’,再创辉煌。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要做的事才刚刚起步。”江苏大生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沈健宏曾说。他表示,棉纺织是大生的主业,但不是全部,大生将积极向其他产业拓展。


“明星工业重镇”的荣耀
    同济大学城市规划教研室编写的《中国城市建设史》中这样描述的:“……唐闸形成一个完整而独立的工业区,工厂外围面向运河的一段,留有空地建成以两层商店为主的商业街,支河与工厂之间空地建有仓库推栈,工人住宅区则建于工厂附近,多系砖木结构平房。运河的另一侧设有唐闸公园”。
    张謇在成功创办大生纱厂后,又建立了与纱厂相配套的一系列工厂和企业,并形成了一条从源头到终端的产业生产链。开办阜生蚕桑染织公司,经营缫丝、染织,品名为“通绸”“通绉”,年产绸绉4300多匹。广生油厂,利用纱厂轧花下来的棉籽为原料,生产棉油、棉饼。大兴面厂,利用纱厂多余动力,用石磨制面粉。大隆皂厂,用广生油厂下脚做原料,制造皂、烛。大昌纸厂,收购通州竹园纸坊的旧生产设备,以大生纱厂下脚飞花做原料生产纸张。此外,张謇还在唐家闸创办了颐生罐洁公司,收购吕四海产,加工成罐头。20世纪初,唐闸逐步成为新兴的工业城镇。工业的原料和产品,进进出出;各类人员忙忙碌碌;水陆车船来来往往;上下班的工人如水似潮。
    如此大规模地建厂,唐闸镇的职工队伍势必很庞大,除众多本地人外,还有许多外来人员。1897年大生纱厂动工兴建时,在厂基地陶朱坝的港北沿岸,盖起了一排排简陋的芦棚茅屋,时称工棚。一大帮赤膊短褐、脚穿草鞋的外来建筑工匠成为工棚的首批住户。工厂落成,纱厂开机,工棚又转而成了纱厂工人的临时住宅。最初的大生工房,由此诞生。
    1906年,张謇在西市建了60套标准较高的工房,中式砖木结构两层楼房4排,每排12开间,单层平房2排,每排12开间。楼房每一开间为一单元,内有楼梯上下相通,楼上睡人,楼下起居烧煮,这就是唐闸现在历史最长的工房遗存,也就是人们说的“老工房”,其规模不大,但是开了唐闸工房建造的先河。同时,这批集体公寓的建成,如同筑巢引凤,稳定了外来人才队伍,保证了纱厂的生产。
    工棚宿舍的推倒、大规模联排式工房建筑群的兴造,始于1918年。促使这场职工住房大变革的直接动因,是1897年发生在厂北工棚区的一场大火。那是一个寒冷干燥的冬日,一批工人下班回来休息,刚入梦,一处工棚突然冒出一股浓烟,接着凶猛的火苗窜上了屋顶,数百家的竹木草棚瞬间火烧连营,燃成一片火海,女工们饱受惊吓后,嚎啕大哭。
    这场大火对张謇为首的大生企业领导层震动极大,为了保证工厂的稳定生产,张謇将改善工人生活作为企业发展的根本之计。由大生纱厂牵头垫资,各工厂迅即赈济,在高岸一带扩买土地重建工房,1920年竣工,有420套,解决了工厂职工的住宿问题,人们称这些工房为西工房。后来,为了满足更多职工的住房需求,唐闸又先后建成了南北两个工房区。这些构成了唐闸镇整个的工房景观。
    建成后的大生工房,张謇曾取《易经》中“元、亨、利、贞”四字,分别为之冠名,寄希望于企业与地方大展鹏程,万事亨通,职工与市民安享其利,自强不息。年久月深,朝代更迭,张謇时代的工房老名大都已被遗忘,即使是唐闸年迈的老人,可确认的也只有老工房、贞字工房、联益里、纺织里,其余皆一头雾水,茫然不知应答。
    姜平带我走进了那从历史走来的弄堂。当年的工房,整洁有序,容不得任何私人搭建,除了户户门前的储水缸罈、屋后的树木盆栽略有差异外,其他设施别无二致,都是一排排高大整齐的青砖瓦房, 一条条纵横通达的人行道,弄头弄尾有照明路灯,房前屋后有排水阴沟,夜间不摸黑,雨天不积水。除非礼拜天,白日里的喧哗与吆喝是一概拒绝的。周遭都是三班制工人,谁家夜班在卧,谁家白班无人, 邻居们个个心中有谱,该蹑足轻声处,无人敢亮嗓门,否则准招来迎头痛斥。
    任自谈笑的场所也有约定俗成,一是公用水塔子,一是公厕。居民们每天的淘米洗菜汰衣服都在后河边,两块并列伸向河中的水踏板,成为大妈、大姑、大嫂们议论家长里短、评说儿女公婆的水上交流平台,一边洗汰,一边拉家常,日日翻新,乐此不疲。再就是公厕,当年的公厕尚不多见,其建造高大宽敞,一排式朝阳带栅格的廊檐大宅,东西隔半,男左女右,三级台阶登高入座,飞流直下不遗余臭。
    工房的清晨是喧嚣忙碌的。最早传出的是大生一厂的早班汽笛,头汽催促起床,二汽提醒进厂。早班的匆匆脚步刚过,董叔的熟悉吆喝已接踵登场,全工房的便桶都得由他拖着粪车条条弄堂倒遍,如果不早点忙活就会糟践了门前的空气。接下来户前弄头便陆续响起一片劈柴、生火、刷马桶的市井忙碌声,一天的日子就此拉开序幕。
    晴好的礼拜天,工房呈现另一番热闹景象。家家门前都在洗刷晾晒,大摆龙门阵,多日未谋面的三班姐妹们聚首弄堂,翻箱倾柜地赶着太阳曝伏翻晒,腾出手来还要粘衬、剪样、纳鞋底,一家老少的冬棉夏单、鞋头袜脑、针线缝补,都在这礼拜天的阳光下未雨绸缪着。
    每逢礼拜,工房对外开放。修伞磨剪的、补锅箍桶的、紧棕绷修藤椅的、挑担叫卖换旧货的……一摞跟着一摞的手艺人、小商贩走家串弄、吆喝不停。三百六十行,唯一吆喝不上的是土木营作。工房者,租赁也。凡屋漏墙倾、门窗损坏,一应归大生纱厂派工修缮。大生的工房维修管理有很严格的制度规范。每逢夏季,排排住房都要扫瓦捉漏,逢时到期,家家门窗也要油漆见新。
    2008年,从南通市规划局传出消息,一个旨在复原张謇近代民族工业遗迹的“南通·1895”遗产修复工程,在南通市唐闸镇启动。厂房、工房、仓库、码头以及近代外国建筑群,都在保护之列,不仅想重现南通近代工业的历史,更瞄准了申报“世界工业遗产”的目标。
    2012年7月,“南通·1895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工程”一期工房动迁正式启动。该工程涉及唐闸历史文化核心保护街区的老工房、东工房、高岸街共计430幢(户)政府挂牌保护的历史建筑群以及数千名原住民搬迁。随之而来的搬迁、保护和开发问题,正在考验着今日的唐闸。
    “唐闸镇的工业遗迹,与天津、上海不同的,是除了工业厂房外,还形成了一个与之相适应的周围居民的小社会,比如码头、宿舍、民居、剧院等,还有工厂工人们的生活习俗,这是一种生态,保护的应该是这种生态,而不仅仅是那几间厂房。”姜平说。


一度兴盛的唐闸教育
    “唐闸实业,名满全国,纱、铁、油、面、茧,创设三部,普及教育,树人兮百年……吾侪到此,饮水思源,努力须自勉。”这是张謇1906年创办的通州第一所职工子弟学校——唐闸私立实业小学校(简称“实小”)的校歌。当年,每天晨操的时候,全校性集会以及大街上集体列队行进中,全校师生们都要放声齐唱这首校歌,嘹亮的歌声一浪高过一浪,引来镇上居民驻足欣赏。上述歌词,鲜明地表达了张謇办教育的   理念,这也成了日后唐闸教育的灵魂。
    唐闸既是近代南通工业的发祥地,又是近代职业教育的策源地。
    在唐闸实验基地,继创办纱、铁、油、面、茧诸厂后,张謇又设桑蚕讲习所、镀镍传习所、艺徒预教学校、保姆传习所、纺织染传习所、高级纺织职业班……张謇在唐闸办教育,不求“奇花异草”,但求“布帛菽粟”。他把教育和当时工业化思潮的社会需要结合起来,发展以倡导科学技术为特征的职业教育。
    张謇认识到,仅靠自己及少数人办学是有限的,要满足广大民众就学需求,适应长知识、启民智、以救国所需,必须在自己带头作样的同时,发动全社会的力量办学,就得扶持和树立民间办学的典型。从小学、中学到大学,从普通基础教育到专业教育、职业教育、特殊教育,张謇一生,办了数以百计的学校。建国前,唐闸就形成了普通教育、成人教育、高等教育完整的教育体系,这在全国行政镇制中首屈一指。
    唐闸教育体现出张謇超越时代的办学理念和睿智眼光,近百年来,从唐闸走出来的创新人才数以千计。南通学院纺织专科毕业生1793人,大多成为我国纺织工业发展的骨干力量。上世纪60年代,通棉一厂举办全国80多家“一棉”的技术人员联谊会,其中总工程师85%以上是从南通纺织大学毕业的,因此,唐闸有“中国纺织工程师的摇篮”之誉。
    行走在今日港闸区实验小学的校园里,依稀可以感受到张謇当年在唐闸留下的教育氛围,进门便是一尊张謇的塑像,即便这是一所小学,但在校园奔跑的孩子们,都知道校园里这位“爷爷”的名字,也经常会听到老师讲他创办实业小学校的故事。
    站在“张謇楼”前,当年高大宏伟的建筑现在已经变得比较矮小了,因为周围任何一幢教学楼都比她高,但是这幢历经风霜的小楼,散发着的魅力和底蕴,是其他现代性的楼都无法比拟的。
    “死后求活,惟恃教育。”张謇生前“播于九幽之下,策效百岁而遥”的教育事业未能广被天下,却在他曾经踏足过的地方,留下了“中国一个理想的文化城市”。张謇留下的丰厚的文化遗产还将继续在这块土地上发扬光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0

关注

0

粉丝

7142

主题
精彩推荐
热门资讯
网友晒图
图文推荐

小黑屋|Archiver|安德管仲网 ( 粤ICP备20002412号 )

GMT+8, 2024-12-22 16:12 , Processed in 0.062241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