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爱民主、我们爱自由、我们也爱财富!我们尊孔子、我们尊老子、我们同尊管子!

安德管仲网管仲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扫一扫 分享朋友圈

已有 1756 人浏览分享

开启左侧

反转人生,亨利•福特的另一面

[复制链接]
1756 0
  
  亨利·福特作为“汽车大王”和传奇性的企业家,长期以来在中国的出版物上扮演者一个“完人”的角色,但实际上亨利·福特在他所生活的那个年代的美国人看来,一直是一个毁誉参半的角色,其人生剧本完全就是一出反转剧。
  
  亨利·福特1863年出生于美国密歇根州韦恩郡的史普林威尔镇(今德宝市)的一个普通农户家庭,父亲是一个爱尔兰移民——福特一家是奔着美国西部大开发政策来到美国的,感兴趣的读者要想了解这段美国历史的背景,可以去看一部在汤姆·克鲁斯和妮可·基德曼还是夫妻时,共同主演的第一部夫妻档电影《大地雄心》——毫无疑问,可世代相传的土地,是这些移民宁可漂洋过海来到当时美国西部不毛之地的主要驱动力。
  了解了这个背景,不难想象福特一家在美国最初落地生根时的生活状态,也许用“困苦”来形容并不过分——而且还是毫无医疗保障的困苦——福特的母亲在福特幼年就因难产去世了,因此福特的童年过的是怎样的生活不难想象。
  以中国人的逻辑,按说以亨利·福特的家境,他应该很早就为家庭分忧解难,努力干农活才对,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嘛!更何况其父一直希望他来继承家业——那块靠一家咬紧牙关、不辞辛劳漂洋过海,搏命换来的土地。但现实中,亨利·福特却是一个对农活不感兴趣的孩子——在他成为“汽车大王”之后,美国记者们到其家乡挖掘其类似于华盛顿与樱桃树,或是爱迪生与蠢老师等类型天才故事时(这是当时美国新闻界的时髦手段),却失望地发现亨利·福特的家人和其幼年的时的伙伴,对其的记忆大都局限于亨利·福特如何在“干活时想尽一切办法偷懒”的观点上——虽然这只是他人生中众多反转剧的一个小小开端。
  了解了这一背景,相信人们能比较容易理解为何亨利·福特16岁就不顾父亲的反对离家出走,甚至有人说是步行去了底特律,去追寻他自己的理想了。当然,从结果上看,亨利·福特确实走对了路——他从小就对机械感兴趣,自孩提时代起就将大发明家爱迪生作为偶像,而且他来到底特律后,经过近12年的努力,终于于1891年作为一名工程师进入了爱迪生电力公司。
  亨利·福特在爱迪生的电力公司干得很不错,很快就成为了发电机方面的总工程师(Chief engineer)。但据他后来自己透露,这期间他的主要精力并没有放在“电”上,而是放在了汽油机上——但他自己也不敢说,哪种才是未来动力能源的主要方向,为此他一直渴望能亲耳听听偶像爱迪生的意见——很显然,他开始有意识地导演自己的反转人生了。
  在电力大王、大名鼎鼎的爱迪生的电力公司里,却总是希望制造一个可以代替电力能源的汽油机——这个想法已经够离经叛道的了,如果再加上周围所有同事的反对和亨利·福特希望就此与爱迪生谈谈的想法,笔者已经不知道应该用什么词汇来形容福特了——也许读者们能找到一个更合适的词来形容。
  亨利·福特为此等了5年,终于在1897年亨利·福特有了一个与爱迪生单独谈谈的机会(一说1896年,但亨利·福特本人认为应该是1897年,甚至时间更晚一些),后来亨利·福特是这样回忆自己一生中首次与孩提时的偶想单独会面时的情景的:
  “我第一次见到他是很多年以前的事了,那是我在底特律爱迪生公司工作时——也许是1897年或稍晚一点。当时电力方面的相关人员在亚特兰大市举行一次会议,爱迪生作为电力科学的领导者,在会上作了一次演讲。我那时正忙于我的汽油发动机,大多数人,包括我在电力公司的所有同事,都苦口婆心地劝我说把时间花在汽油发动机上纯属浪费,因为未来的动力将是电力。这些劝阻对我没有产生任何影响,我只是全心全力地继续工作。但由于此时和爱迪生同在一个屋子里,这使我想起,要是知道电力大师是否认为电力将成为未来唯一的动力,这倒是一件有意思的事。因此,在爱迪生先生作完演讲之后,我设法和他单独呆了一会儿,我告诉他我正在干什么。
  “他马上就表示感兴趣,他对每一种知识的每一种探索都有兴趣。然后我问他是否认为内燃发动机会有前途,他用他特有的方式做出了回答:‘会有的。任何重量轻、能发动大马力并能自动补给的发动机,都会有极光明的前途。没有任何一种动力能把全国的所有工作都干好。其实我们并不知道电力能做什么,但我自认为它并不是万能的。继续做你的发动机吧。如果你能做到你想做的,我看会有远大前途的。’”
  很显然,偶像的肯定让亨利·福特做出了下一个,也许是人生中仅次于步行到底特律的另一个重大决定——亨利·福特于次年就离开了爱迪生的公司,创办了一家汽车公司——只是不知如果爱迪生知道自己的一番话将会导致失去自己的发电机总工程师,并任由其开始折腾自己的反转人生,会作何感想。
  亨利·福特很快推出了自己的产品——汽车,亨利·福特本人也亲自上阵推销这个产品,当然其策略也很离经叛道——就是作为赛车手亲自驾车参赛。可以想象,在那个将汽车作为点缀上流社会优雅生活方式的年代,人们还不了解什么叫速度与激情——亨利·福特的第一次很自然地失败了,公司也因之倒闭。
  但亨利·福特很快又设法说服了一些投资人给他投资,于1903年开创了以亨利·福特命名的第二家公司,但因其推销策略仍无太大变化,而社会也没变,所以结果可想而知——尽管一位赛车手驾驶“福特999”能在40秒之内跑完1英里,并带着这辆车周游了美国,使得亨利·福特成为了小有名气的名人,但仍不能改变投资人们誓要将亨利·福特赶出公司的态度——福特一离开,这些投资人马上将汽车公司的客户目标锁定在富有的上流社会群体身上,并将公司名字改成了凯迪拉克。
  但作为一个16岁就离家出走,敢于向电力大王爱迪生请教内燃机市场前景的反转人生狂人,很显然亨利·福特是不会认输的,于是他设法筹到一笔钱开创了第三家公司,产品路线仍是以平民化、重视速度和效率为主,不过这次他反转成功——全球资本主义世界的大萧条和第一次世界大战,使得欧美长期以来由贵族主导的社会结构有了很大改变,亨利·福特的平民用户终于有能力站出来消费他的T型汽车了,亨利·福特也由此成为了“从贫民到富翁”(rags to riches)的美国梦代表。
  一战在欧洲爆发后,美国是否应该参战,成为社会各界激烈争论的焦点。作为离经叛道的代表,亨利·福特很自然地表示反对,而且矛头直指“将美国带进战争”的威尔逊总统,他认为这是华尔街犹太人金融势力鼓吹的结果,而受苦的则是普通老百姓。他接受各大报纸采访,反对美国参战,抨击威尔逊政府,还斥巨资印制各种反战的小册子,免费在美国各地发放。
  由于亨利·福特是美国梦的代表,且一直坚持员工高福利、产品平民化的经营策略(当时福特公司工人的日工资高达5美元,而那时一辆福特T型车的价格也不过360美元),让他在美国劳工阶层(labor class)中的影响非常大,因此其举动让美国政府比较头痛,但畏于亨利·福特在民众中的声望,不好明着下手——但这不代表长期以来把持美国政坛的“蓝血家族”们(盎格鲁撒克逊人)不会来阴的,他们只是在等待时机而已。
  终于时机来了,1916年威尔逊对墨西哥用兵,理由是帮助墨西哥政府清剿游击队,亨利·福特当然表示反对,而美国的主流媒体也早已准备好了“子弹”:首先发难的是《芝加哥论坛报》,称他是“愚昧的理想主义和无政府主义者,是美国的敌人”。
  亨利·福特是一个没受过多少教育的粗人,对这样明显的鱼饵居然没有多想,立刻就一口吞了下去:他要求《芝加哥论坛报》撤销这一评论并且向他公开道歉,在遭到了当然的拒绝后,他将《芝加哥论坛报》告上法庭,要求向他赔偿100万美元的名誉损失。
  但亨利·福特不知道的是,美国上流社会和主流媒体们早就准备好了,就等着这一天的到来。在经过充分准备之后,这个案件于1919年正式开庭。由于这是一场笔墨官司,于是庭审的焦点很快聚焦在“无政府主义”到底是个什么意思,适不适用于亨利·福特的言行。
  亨利·福特请来了俄亥俄州立大学的政治学教授作证,称亨利·福特的言论和马丁·路德、伏尔泰、雨果这些思想家的看法接近,同无政府主义不沾边。但《芝加哥论坛报》不但请来了更权威的密里根大学的教授作证,说亨利·福特的言行是典型的无政府主义者对政府敌视的表现,而且还把墨西哥游击队在美国进行“恐怖活动”的“受害者”搞来作证,加强陪审团对亨利·福特的负面印象。
  这还不算,《芝加哥论坛报》还听取了非常专业的律师团意见——他们知道亨利·福特受教育程度不高,于是在他法庭陈述时,专门挑一些法律上的“基本的常识”作为问题来诘难亨利·福特。而且为了确保成功,他们还通过种种手段让这个过程持续了8天——在这8天里,他们成功地将亨利·福特塑造成了一个白痴形象。
  例如,论坛报的律师故意盘问亨利·福特美国在建国前的状态,亨利·福特回答说“我想是土地”,引来下面观众的一阵大笑。论坛报的律师于是乘胜追击,一股脑的盘问 “美国革命于哪一年发生”、“美国为何独立”、“门罗宣言的含义”,亨利·福特要么根本回答不出,要不答案离题甚远——最后论坛报的记者抛出了杀手锏,问亨利·福特对本尼迪克特·阿诺德有何看法(美国历史上最有名的叛徒,Benedict Arnold),大字不识几个的福特居然想当然地回答说这人是个作家……
  但这不是庭审的高潮,高潮是论坛报的律师看到美国观众对这样独具美国特色的对口相声表演已经难以自抑情感时,迫不及待要表达亨利·福特等于文盲加白痴的意见之时,抛出了最后的杀手锏——他请亨利·福特自己找本书,给大家朗读几段,好向大家证明,自己不是文盲——一般人肯定会拒绝——但亨利·福特选择了很诚实的回答,“你们可以有这个印象。我不太会读书,而且我现在患有枯草热病,因此很可能读不好。”
  于是庭审结论毫无争议,亨利·福特是个白痴,很显然他不懂“无政府主义”这一高大上名词的含义,所以《芝加哥论坛报》败诉,但只需要向亨利·福特赔偿6美分的名誉损失费——也就是说,亨利·福特的名誉就值6美分,这简直比判他败诉对他的侮辱还甚。
  1919年亨利·福特从公司退居二线,把总经理的位子让给了儿子,且逢人便说,“有什么问题和埃德塞尔谈。”但事实上公司真正的决策者还是福特自己——据很多福特公司的老员工回忆,亨利·福特经常让埃德塞尔做决定,等开始执行后,再进行干预,将决定推翻。有一次,埃德塞尔批准了一个增建碳焦炉以扩大钢产量的计划,亨利·福特明明心里想反对,但他一直憋着不说,直到焦炉建成后再反对,并命令将焦炭炉都给毁掉。
  福特公司的设计工程师霍华德曾说,他觉得这一切都是出于亨利·福特对权力绝对控制的欲望,因为只要挑动埃德塞尔和公司其他高级管理层矛盾成功,导致争吵,那么他自己的权威就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从而成为福特公司永远不可或缺的角色。这导致这对父子之间的关系不断恶化,到30年代末期,埃德塞尔对乃父的态度逐渐由忍耐变为了憎恨。相反,亨利·福特与哈利·博奈特反倒更像父子,他甚至不许埃德塞尔在他面前批评哈利·博奈特。
  1941年,埃德塞尔的两个儿子(其中之一就是后来接手福特公司的亨利·福特第二),来到福特公司工作。几个月之后,没有任何理由,亨利·福特就下令开除他们。埃德塞尔和公司元老索伦森为此一起找到福特,最终在索伦森不达目的就辞职的威胁下,亨利·福特同意撤销命令。但索伦森后来回忆,说他一生都难以忘记,他和埃德塞尔走进亨利·福特的办公室时,所看到的亨利·福特脸上的仇恨表情。
  从1942年开始埃德塞尔开始身患重病,但亨利·福特依然故我,甚至还强逼索伦森找到病重的埃德塞尔,要后者承认哈利·博奈特在劳工问题上的权力,并强迫埃德塞尔同他的妻弟也是好朋友断绝一切关系——连索伦森都觉得亨利·福特这么对待病入膏肓的儿子实在有些残忍。
  不过,反转的人生无需解释——反转剧马上又将在亨利·福特的人生中上演:1943年4月,埃德塞尔突然晕倒,昏迷不醒,他的妻子告诉亨利·福特埃德塞尔得的是胃癌——亨利·福特再次反转了。他疯狂地在各地找医生,希望能治好他的病。他每天逢人便像祥林嫂一样的念叨,“埃德塞尔不会死的,他不会死的”,但埃德塞尔仍然于1943年5月去世,年仅49 岁。
  也许是这出反转剧转的弯太急,以至于亨利·福特再次反转——由于爱子的死对亨利·福特的打击太大,以至于他又变成了另外一个人:在埃德塞尔葬礼的前一天,福特找来索伦森,说他要重新担任福特公司的总经理,于是在接下来的这两年时间里,被福特公司员工称为“疯狂时代”来临了。
  这两年里,福特公司的管理层接近完全混乱。公司开董事会,他往往与董事握一圈手后,就对哈利·博奈特说,我们走吧,反正不管他们做什么决定,我们都能变过来。1944年,哈利·博奈特甚至迫使索伦森辞职,缘由仅仅是因为《财富》杂志对索伦森的管理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却对亨利·福特只字未提。
  也许是造物主觉得亨利·福特的反转人生剧本若就此结束的话,那还不够精彩——因为剧本若不反转,哈利·博奈特注定将在亨利·福特死后,成为福特公司实际掌控者——估计造物主对此结尾不够满意,于是再次修订了剧本,于是亨利·福特的人生再次反转,只不过考虑到亨利·福特的年事已高,难以再次承担主演的重任,于是将其妻子、儿媳和长孙的戏份加大了。
  由于亨利·福特的妻子和儿媳担心福特公司落入哈利·博奈特手中,于是利用关系(别惊讶,美国人也搞关系,而且很在行),让埃德塞尔的长子亨利·福特第二从海军提前退伍,回到福特公司。虽然哈利·博奈特想尽一切办法在公司里孤立亨利·福特第二,致使大多数员工都不敢和他说话。由于亨利·福特第二为人很低调,其因作弊被耶鲁大学开除、对福特公司业务的不熟悉成为了他最好的伪装,哈利·博奈特逐渐对他放松了警惕。
  但事实上,亨利·福特第二在奶奶和母亲的支持下,在身边慢慢建立起一个有经验有能力的智囊团,他们偷偷地在底特律俱乐部会面,开始谋划扳倒哈利·博奈特,但在公司却装作毫无瓜葛。
  1945年,亨利·福特再次中风,亨利·福特第二偶然发现了爷爷的遗嘱,遗嘱附注里规定亨利·福特死后10年内,公司由以哈利·博奈特为首的理事会来运行,理事会名单上都是哈利·博奈特的亲信,没有一个是福特家族的人。
  亨利·福特第二发现后,立刻威胁如果这份附件不销毁的话,他就会给全国的福特车经销商写信,让他们离开福特,迫使哈利·博奈特把这份遗嘱销毁。接下来亨利·福特的妻子和儿媳则联合起来不间断地向福特施压,让他退休,把位子让给长孙。在妻子威胁如不能如愿就将卖掉她所拥有的福特公司股票后,亨利·福特终于让步了——在1945年9月的董事会上,亨利·福特第二被选为公司的总经理。会议一结束,亨利·福特第二马上就把哈利·博奈特叫到办公室将其解雇。
  而亨利·福特此时,已经进入了人生的最后阶段——他已经不能清晰地思考和完整地说话,故此他的人生反转剧就此结束,并于1947年4月7日,因脑溢血在家中去世,享年83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0

关注

0

粉丝

7142

主题
精彩推荐
热门资讯
网友晒图
图文推荐

小黑屋|Archiver|安德管仲网 ( 粤ICP备20002412号 )

GMT+8, 2024-12-22 16:14 , Processed in 0.061976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