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9-21 17:00转型/成功学/企业家
大家好,今天和大家分享一篇兔哥——也就是水月创投合伙人兼总裁阚雷的文章。 这些年,他跑过的制造企业已经有1135家了,从汽车制造、装备制造、生物医药、基础材料,到食品饮料、服装制造、图书印刷、软件电子,还有创业孵化器,基本跑了个遍。 今天这篇文章,兔哥跟我们分享了制造企业都是怎么在转型升级中把自己玩死的,请看: 1 第一、巨婴病 在兔哥走过的1000多家制造企业里,70%都是自己感觉四面楚歌,渠道、店铺全军覆没,人力、材料成本日日攀升,靠打鸡血、跳励志操、给员工洗脑、给客户送钱,拉着代理商加盟商吃吃喝喝,但这些老办法已经没啥希望了。 很多人以为传统企业不懂互联网,其实说起工业4.0、CPS、C2M、互联网+、智慧工厂、工业互联网这些新词,他们比谁都明白。 于是纷纷开始“转型”,做吸尘器的改做机器人,做农机的改做无人机,做衣服的改做定制互联网平台,天下熙熙攘攘,皆为贴上互联网。 可进车间一看,乱七八糟一塌糊涂,连20年前的基本精益生产都没有,你只要问一句,他们就会说“国内这个行业都是这样的,我们还是比较好的呢!”。 所以兔哥觉得,传统制造企业的困境与其说是因为外部环境的挑战,还不如说是自己内部作死。 2 现在中国的传统制造企业总是在两个极端上来回摆动: ·一个是一拍脑袋可以豪掷千金,我就见过一个做钢管的公司,给员工连个口罩都不舍得买,却扔几千万去开发APP互联网平台的。 而这些“跨越式”发展的企业,一旦遇到挫折,又立刻缩回来,变得比任何人都保守,你跟他说什么他都认为你是忽悠、不切实际。 ·另一种作死就是认为好像自己什么都不做,反而活得还好一些,而这种看起来的“好一些”,麻痹了他们对于现状和未来的判断。 如今上至政府下至企业,人人都在谈转型升级,但中国的很多制造企业就像一个巨婴,大多数都是“高举红旗,原地踏步”,要么根本不动,要么项目夭折,要么深陷泥潭不能自拔,总是不能根据自己的现状制定一个行之有效的战略。 3 第二、文盲病 去年一个做轮胎设备的老朋友给我介绍自己转型升级的经验时,讲了一堆“互联网+”的理念,然后加上乐视贾总的跨界颠覆生态化反理论,最后告诉我他准备进军医疗行业,跟日本专家合作做一家高端的、牛叉的、带有互联网思维的……医院。 回来后我就买了本新华字典送给他,扉页上写了“转型”两个字,想让他自己查查那个词是怎么写的,是“转型”,不是“转行”。 一个企业冒然转到全新的行业,既没有行业的经验,又没有客户的基础,也没有熟悉监管的团队,失败是大概率事件。而转型是指在自己熟悉的行业和领域内闯出一条生路,在熟悉的轨道上做创新。 转行是以己之短攻人之长,转型是要在自己最熟悉的领域中,跳出原来的框架去思考,从而改变现状、求得生路。 只有在一个行业内专注地去经营,长期地去耕耘和积累,才能发现那个行业中的痛点问题是什么,才能够针对这些痛点的问题找到有效的解决方法。 转型和创新都需要专注执着的“笨人”,专注在自己的行业,要像华为那样专注,几十年来如一日做通信设备,不炒股、不卖楼、不做金融、不上市。 传统制造企业没必要妄自菲薄,觉得自己所在这个行业没什么前途,一定要跨界到云里雾里的高科技行业去。 并不是所有人都非要去搞什么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你是炸油条的,就把油条炸好,炸成全世界最好的油条,生意不见得比阿里巴巴小。 如果遇到瓶颈要转型,可以跳出原有路边炸油条的框架,看看能不能标准化,能不能做成写字楼外卖,能不能配上特制豆浆,或者能不能联合附近的油条摊、煎饼摊整个小吃一条街,这才是真正在转型。 转型的关键在于价值创新,为整个产业链赋予新的价值,没有了价值创新,“转型”只能沦为“转行”。 4 第三、模式病 今天我们的传统制造企业非常热衷于搞各种各样的“模式”,线下代理商不行了改电商,电商不行了换微商,再不行就做直播,做社群营销,做IP营销,C2C、C2B、C2M、O2O、OAO等。 最后发现,无论建了多少个平台,用了多少种模式,自己的品牌、产品还是不值钱。 其实最终让一个企业屹立不倒的,还是你的品牌,无论模式如何变迁,渠道如何改变,品牌都能平移、跨越这些障碍。 而品牌的背后,归根到底还是你的产品,能不能给客户,给消费者以信任感。 5 比如我走访的一家德国隐形冠军企业,叫罗森伯格。它是个小企业,生产一种汽车上用的连接器。 如果在国内,这种不过就是个乱糟糟的五金加工厂,而这个德资企业,生产管理体系、人才培养体系、质量控制体系之完善,让自认很有见识的兔哥都要竖起大拇指。 我去看车间的电镀环节,这一般是污染比较重的,在北京都要尽量疏解的环节,但是它那里居然一丝异味都没有,而且连电镀泥都要拉回德国二次提炼。 它的负责人很自豪地跟我说,建厂十几年,没有污染过中国一寸土地。 在整个汽车里,它占的成本恐怕连千分之一都未必有,但是它的品牌认知度高,产品品质好,看起来这是个门槛不高的行业,但事实上被替换的可能性极低。 所以它在车市不景气的情况下,还能维持每年百分之三四十的增长,靠的不是高科技、不是新模式,而是把小东西做到极致,让你换无可换,这就是德国隐形冠军的“模式”。 中国制造企业不要迷恋各种模式,在卖货的道路上一往无前的狂奔,而忽视掉品牌和产品的建设,归根到底,我们卖的是产品,不是模式。 ▲罗森伯格车间图 6 第四、牛人病 如今的制造企业面临一系列困境时,很多老板想到的解决方法就是找大神,上阿里巴巴挖人、上同行业大企业挖人、再不行去美国挖人。 引入了牛人大神之后,各种大会小会的开,一下推动这个项目,一下推动那个项目,各种发散各种头脑风暴,结果哪个项目也讨论不出结果,会议结束,大家做鸟兽散,一切归零,然后再来一轮。 一轮又一轮的引进牛人大神后,制造业的企业家们得出一个结论:这些家伙都是大忽悠、大骗子。 于是马上反攻倒算,数落别人的各种不是,接着在企业内部穿小鞋,使绊子,搞批斗,明里暗里各种敲打。最后,不欢而散。 我们的制造企业极少有在自己身上和企业内部找问题根源的,客观来讲,你今天做企业面对的困难,从来不是因为缺少牛人,不是因为你的人不行了,而是因为人的协作方式不行了,也就是你的内部组织架构和沟通机制出了问题。 当你的体制不行的时候,用一群牛人,还不如用一群怂人,至少他们不打架。 7 第五、老板病 前两年,有一个制造业企业家想给干股拉我入伙,老实说他的产品还不错,我觉得挺有前途,企业规模也不算小,拿干股总是不吃亏的。 但是参加了一次他们的公司例后会,我就决定不要股份,也不参与他的业务了——因为我觉得帮他做事是浪费时间。 在整个下午三个多小时的会议中,除了我这个外人说了两句,全是他一个人在讲话,讲业务想法,讲发展方向,讲人员分工,整个公司的高管团队,居然没有一个人说话。 这种公司可想而知,除了老板一个人拼死拼活,其他人都是旁观者,团队肯定是没有战斗力的。 事实证明,这个公司的发展果然不是很好,2年过去了,原来的转型项目没了下文,蜷缩回传统业务苟延残喘去了。 ▲老板一人拼累死 8 在我们很多传统制造企业里,老板、领导都是全能选手,无所不能。 公司内大大小小的会议都可以成为老板个人成功经验的交流会,成为他传授成功致富秘笈的函授班,你还不敢提不同意见,要么说你不切实际,要么说你不服管,再给你穿点小鞋,保证你混不下去。 当然不可否认,传统企业家很多都是筚路蓝缕的发展,依靠个人的聪明才智、人脉关系逐渐壮大起来的。 但悲剧就在于,这种成功对于企业家自身的束缚,已经成为了企业转型升级最大的障碍。 他们相信“道”,相信万变不离其宗,以为自己三十几年前的成功经验可以指导如今新时代下的一切工作,所以,就导致他们既看不到变化,也不愿意变化。 更可怕的是,这种成功的老板,会在企业内部培养出一个依赖于这种成功的生态系统,也就是跟着老板一起筚路蓝缕开创成功的元老团队,他们是这种成功的既得利益者。 所以任何人都不能质疑这种成功经验,改变就意味着威胁他们的地位,这股强大的保守力量,足以扼杀任何外来的新鲜血液。 这个时候,就算老板们痛下决心想要变革,也只能有两种选择: ·要么内部进行大清洗,清出元老,落下个无情无义的骂名。 ·要么内部进行妥协,在新晋者和元老中间和稀泥,这能解决眼前的问题,但长远看必将引发更大的冲突。
对于这些带着成功光环的制造业老板们而言,这就是一种骑虎难下、进退失据的局势。 所以,对于传统制造业企业家,尤其是曾经很成功的企业家,转型升级的第一步,就是要学会破除自己的权威,摘掉自己的光环,这个过程很痛苦很艰难,但是必须去做。 因为只有突破过往成功的束缚,我们才能迎来更大的成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