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讲的墨学基础知识,是讲的一般原则,因为墨家分上、中、下三门,这里指三家均认同的主旨。
在具体用词上以《墨子》原著为准。因本人仅为墨家初学者,主要以自己思辨为主,在身体力行上尚有所欠缺,故文中肯定有不少错误,恳请大虾不吝指正:)
1、什么是“天”
墨家信仰的天,也可理解为现在讲的大自然或自然规律。天是无所不在、唯一的、全能的、永恒的,他视天下所有人都是平等的,无论贫富、贵贱、强弱和智愚,具备最真最善最美的性质,又是仁爱慈悲的。天是积极向上,不断前进的,是谦虚的,是公平、公正的执法者。我们必须遵从天的规律,学习天的品德,维护天的秩序,不可触犯天条。为恶或是为不义之事,天必罚之。
2、人类为什么要“兼相爱”
墨家认为,人类全体在天面前是弱小的,和其他物种相比,人类要发展必须制止互相残杀,天的旨意在于让人互相爱护,因为天对一切物种都是平等对待,公平的施以博爱,那么人更要相濡以沫,有钱人要帮助没钱的,强者要扶助弱势群体,精英分子要为尚未启智的贫民大众谋福利。
在墨子眼中,官是一种责任的体现,应该是为平民百姓服务的群体,不应该有特权,不应该高人一等,儒家要民爱官,提倡有差别的仁,其实成为维护统治秩序的帮凶。
现看社会,人们含辛茹苦,奔忙啊奔忙,为什么?很多时候想想,其实,我们都成了物质的驱使品有了房子,还想车子,为了满足个体或是小家的欲望,迷涂了自己的眼,这也是许多贪官全家落马,奸商不择手段的根本出发点。社会讲失去了诚信,为什么会失去?怪就怪太爱自身,而忘却了博爱。
兼相爱,是互动的爱,爱别人的兄弟象爱自己的兄弟,把别人的困难当成自己的困难,自己的价值才可得以升华,施比受更有福,自己同样可以得到大家的关爱。
墨家对信徒的要求是:要敬天,要爱人如己。要对畏惧天道,要对天怀有希望,坚信天的公正。相信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凡是施行兼爱的人,都会得到天的恩赐,近报在自身,远报在子孙。凡是不义作恶之人将为天抛弃,得到惩罚远超过他得到的小利,近报在自身,远报在子孙。
墨家子弟应该不畏惧人间的险阻,以博爱和宽容对待可爱之人,维护天道,铲除恶人,为民众的利益不惜牺牲生命。不把自己的幸福建筑在别人的痛苦之上,不遗余力帮助自己的同胞。
3、人性如丝
人性本来是恶,还是善呢?人性如丝,墨子这么说。
有一天,他走到山东滕州的染山上,看到染丝的作坊里染蚕丝,感叹人性就象蚕丝一样,“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后来也有“孟母三迁”的美谈交友宜慎,择其善者而从之;
选人以德,德才兼备者才可亲近。他说人生世上,从来是环境改变人,但人一旦修养到可以改变周遭的环境,那么天下还有什么事做不到吗?所以,圣人不去征服天下,先征服自己不见得人人都要成为圣人,从小事做起,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每个人的行为都会影响到周遭的环境。
一滴水看出一片海洋,一片树叶可以闻到一缕森林的清香。
4、墨家团体
矩子就是墨门的领袖,也就是墨子指定的接班人,有点类似尧舜禹时的禅让制度让贤产生的。所谓“矩”是指规矩的矩,匠人用来衡量尺度的一种工具,矩子实际就是指“掌握标准的人”的意思。墨家最讲制度,靠制度约束人是墨门的传统,有严格的纪律。矩子是类似于法官一样解释和执行制度的人。
墨子讲的是一种群体的生存方式,互敬互爱,相濡以沫,这就是团队的力量。因为基于“人性如丝”的理论,这种群体实际是未来社会的一种尝试,推己及人,不求普通人全都理解这一思想。
只是大家团结在一起互相鼓励,创造环境,一个真正的加油站,才好不被外界的环境所同化的。
5、分清“兼爱”与“别爱”
兼爱是相对于别爱提出的别爱,也即“仁爱”的落脚点最后还是爱自己这样在伪道学家们手中,“礼义廉耻”便坠落为一块遮羞布大批封建官僚更成为“满口仁义道德,一肚子男盗女娼”的独夫民贼。
人们常常将这一历史的退化归罪于后世假道学身上,殊不知排除后世对孔孟之道的肢解与改造的因素,我们便能明显发现原始儒家人伦道德的固有内在矛盾。
在孔子那里,虽然“仁”被定义为“爱人”,但由于“人”与“民”的划分(前者是士阶层的人物,后者则是下民百姓),更由于“亲亲为大”的宗法制先天基因,于是这种推己及人的“忠恕之道”便发生了扭曲:
“仁”与“直”就必然产生矛盾,社会道德标准的公正性就被大大地打了折扣,“天理”便与“人道”对立,从而产生出双重价值标准:一般地强调“直”(正),而特定地倡言“曲”(隐),这明显在《子路》中的一个断语上:“父为子隐,子为义隐,直在其中矣。”
在一个法制社会中,“父攘羊而子证之”应该是公民的义务,否则就是做伪证。而孔子则毫不迟疑地肯定这就是“直”,这实际上导致了“爱人”之“仁”坠落扭曲为爱亲不爱民、爱己不爱人的非仁状态。
后来孟子还以舜对待他弟弟象的态度进一步肯定孔子的这种说法:据说舜为平民,象屡次要谋害他,但对这样一个“至不仁”的坏人,舜做了天子后却把他封在有庳之国做诸侯,万章便质问道:“仁人固如是乎!”
然而孟子却振振有词地说:因为舜是仁慈的天子,所以尽管弟弟象是一个恶人,仍然要亲爱他,并且使他“富贵”。否则人们要说自己是个“天子”,而弟弟却只是一个百姓,这就不符合“仁亲”的“亲爱”之道。有了这样的先例,在后世国君那里就有了刑不上大夫,当遇到情与法、爱亲与爱民不能两全之时,当然他们也就理所当然地选择前者,于是法律、公平、正义就成了一句空话。
墨子则正好相反。作为一位“为天下兴利除害”的平民斗士,墨子坚决反对这种以亲疏贵贱划分等级的观念,否定在现实社会中的人类不平等关系,尤其反对官僚的无限特权。爱是“不党父兄,不偏富贵,不嬖颜色”(《尚贤中》),这样在政治上的终身制自然也就行不通。他主张将“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 不肖者抑而废之,甚至不要将他们“贫而贱之,以为徒役”,以示赏罚分明。这样才能达到鼓励上进,政治清明的效果:“是以民皆劝其赏畏其罚,相率而为贤者。是以贤者众而不肖者寡。”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墨子爱无差等的“兼爱”,其政治上的真正含义在于:在天下公义面前,人人平等。这就赋予了每个人同等的爱和被爱的机会。
兼爱不以亲情损害公义,也不因生与俱来的身份限制人未来的发展。这对诊治儒家“亲亲”的偏颇无疑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6、墨家的门派
墨子是中国历史上彻底的“民本主义”的创始者,这一思想挑战了统治者的地位,可见在封建时代不可能成为官学。
其实墨学的精义在于经世致用,主张投身到社会这个大染缸里去磨炼,对理论的理解不用一步到位。
墨家分为上、中、下三门,所以《墨子》书上的文章都分“上中下”三种,有《大取》《中取》《小取》,是讲三门的思想内容取舍的问题。
上中下是墨子对弟子理解程度的一个评价,也是日后学墨的人参照自己行为的三面镜子。
对理论理解程度不同从事不同的“义”就可以了,同样是为社会、为民众服务。
因材而用,比因材施教又进了一步。
“下”是指钻研专门科学学问、有爱心而疏于行动的人,做些普通的好人好事。后期有专门钻研逻辑学的名家就是墨家的传承,还有柄笔直书的史家,以及各种精益求精的匠人、医家等。
“中”是指笃信墨学的苦修者,以自苦为极,损己利人,完全不同于社会的价值标准,为了所有正“义”的事大声疾呼,嫉恶如仇。中华”侠“文化的源头就是墨家。
“上”是指跟外表、价值和普通人无任何区别的大墨,为了世上最大的“义”,有时候会放弃小“义”。两利相较取其大,两害相较取其轻。这些人更不易被人理解,甚至于招来骂声一片。但历史会证明他们的价值的。
谭嗣同是身体力行墨学的先行者,本来可以离开不至被杀,却一定要留下,“去留肝胆两昆仑”。而梁启超执着于对墨学的学问研究,在实行方面就打了折扣,取的都是唤醒民众的思想,采取的方法不同。
墨学要发展必须要投身于社会实践,在生活中体会发展墨学,而不是只限于研究个别的词句这就是墨子现代版的“与时俱进”
7、神——心=神;神——民心=你的心=神
墨子认为,神是存在的.天道的维护必须由神来执行.笔者以为,神就是我们常说的圣人或是不朽之精神.
世界是广泛联系着,一个平常的人通常都能或多或少地影响到历史社会环境的改变.曾有一个农妇当年看韩信挨饿得快不行了,拿出自己的泡饭给他吃。一连几天,他终于恢复了,出走闯出了一片天地。还有萧何月下追韩信的佳话。试想没有那个农妇和萧何,历史该怎样书写呢,还有没有刘家王朝呢?历史不能假设,但确是由许许多多普通老百姓共同书写出来的。
人们常常讨论:是英雄造就历史,还是历史造就英雄。这里讲的英雄其实就是掌握了历史发展规律的人,他们顺应潮流,稍微加下力,历史就能迈出崭新的一步。当然也有枭雄,还有奸雄。真正的英雄,是为圣人,不去便服天下,先征服自己,不出门能知预知天下大事,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圣人是天道的维护者,是民众的守护神。圣神无所谓善恶,已出脱俗世的羁绊,悟出大道,也就是墨家讲的“义”。为了行“义”,圣人有千万种神通,无所不用其极。神介乎天地之间,以正气充塞于环宇。
神是一种特殊的存在形式,既不是物质,又不是虚空。这是一种物质的虚空,就是不朽。古代的三不朽之说,立德,立言,立功。此三不朽的前提都是要合乎天道,圣人已成为这些不朽的化身,已出脱身形,只有心在“砰砰”跳动。当这种律动与天道合拍之时,也就是与绝大多数民众的利益合拍之时,会渗透到许多人灵魂的最深处。当天时逆转之时,这些不朽神力,必会迸发,推动历史前进,消灭腐朽,催生新芽。他们存在于民心之中,长久挥之而不去,必得到民众的衷心拥护,凝聚起亿万人的力量,化作催枯拉朽的巨潮,吞没一切罪恶。
神真正的威力是通过人民群众的力量显示出来。因得到了天的启示,神因而未卜先知,有自己唯一的行事标准——义。取大义可以舍小义,取真义可以抛弃名誉地位财富。鱼和熊掌不可兼得,既然如此,都可不要。小隐隐于野,大隐隐于市,融入尘世之中,大智若愚,上善若水,无固定之模式可循,看起来与平常人无任何差别。要么什么都不做,要么就做出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举,再退而归隐,淡泊名利。然而他的影响却无处不在,他到过的地方,必结出善的硕果,莲花满地,彩云齐飞。
圣人不怒而威,不言而教,不要天下,而拥有天下,得民心者得天下,才是这个道理。得天下其实就是得道,也是墨子讲的行义。在千里救宋的故事里,鲁班被墨子说服不攻宋国后,说了一番话。他讲,听了您的话,现在就是给我宋国,我也不会要了。墨子微笑着,呵呵,这样一来实际上你已得到了宋国呀。你已得到了“义”,我可以给你宋国啦。不但如此,如果你认真行义,我还要给你天下呢。
每个凡人都可以修成正果,要成为神,必须先悟道。也就是说,闭上你的眼睛,捂紧你的耳朵,关上嘴巴,真正用心与天来交流。只有你的心变成了神,你才可以修成神明,你才能拥有雷霆万钧的神力。心要从哪些渠道去悟呢?诸子百家先哲圣人之言,也就是神的谒语。他们留下了宝贵的遗产,他们不朽,他们生长在每个人的心目中,当然也在你的心中呀。我们要结合他们的作品,他们的一言一行,他们立下的不朽功勋来综合思辩。即是反复的探讨,反复的运用,反复的总结。当然不是照搬照抄,是要灵活处置,更紧要的,时时不离“天道”二字。
公道自在民心,人人心中有杆秤。民心向背,只有智者才能开悟,才可象审那样不受表面现象,眼前利益迷涂了心脏。心随道行,道随德显,上德无影,下德无踪。上德与下德不断践行,道生于中。道是说不清,看不到,听不见,心也一样,神也一样。
真心英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才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