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爱民主、我们爱自由、我们也爱财富!我们尊孔子、我们尊老子、我们同尊管子!

安德管仲网管仲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扫一扫 分享朋友圈

已有 2191 人浏览分享

开启左侧

分析历史学与演化经济学

[复制链接]
2191 0
陈平教授

第一部分

历史的发展好像一个钟摆——市场VS政府

今天我们的要涉及的跨度实际上是和上次接着。以前我们讲了大英帝国的兴起,然后讲到日本,稍微缺了一点十九世纪的过程,但十九世纪的历史和第一次世界大战差不多,只不过一战的规模要大很多就是了。所以你马上就会发现一件有趣的事情:如果你读现在的经济学的话,经济学告诉你说,市场是天生稳定的,但是你看资本主义发展的过程里面,和马克思批评的一样,资本主义内部是非常不稳定的,而且战争是不断的。那么我们来看一下这是什么道理。
从上个世纪初到现在,历史的发展好像一个钟摆。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接近于自由资本主义,政府几乎没有regulation(规则),中央银行的作用还很弱,股票市场基本没什么监管,国际组织还没出现。各个国家竞争越来越厉害,自由竞争到后来成了垄断竞争,垄断竞争到后来就成战争了。所以一战的爆发让所有人感到惊奇。一战前世界是非常繁荣的,那时全球化的情形远远超过现在,甚至在一战以后也是。我听我的老师严济慈讲过,以前到法国勤工俭学不需要签证的,只要买一张船票就走了。现在北大同学要考TOEFL,GRE,还要去领馆interview(面试)。所以你就会发现,西方一天到晚在讲freedom(自由),freedom,但整个历史的trend(潮流),freedom是越来越多了还是越来越少了?是越来越少了!而竞争越来越厉害了,所以我们大致看一看钟摆是怎么摆的。
电影的标题非常有意思,来自列宁的话,列宁说过,什么是制高点?就是国家要掌握战略性的工业,就像铁路、矿山。这部电影把概念换了一下,全都在讨论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谁胜谁负,谁能使国家强大,这个问题该怎么回答呢?就是像钟摆一样。从1910年到1960年,差不多半个世纪,两次世界大战加上大萧条,西方大部分经济学家,包括哈耶克本人,都觉得当时资本主义的形态实在不行。但是争论在于,替代的到底是什么。但到了80年代后——请你们注意,有一点非常有意思,电影本身很客观,但解说词并不客观——其实从70年代开始,美国和苏联的增长同时放慢,美国在打越战,同时要搞福利社会,苏联在扩张军备,后来在打阿富汗,两个国家经济状况基本一样——尽管制度不一样但增长都是放慢的。到了八九十年代都开始改革,改革从英国的撒切尔夫人开始,到美国的里根,改革的高峰实际上在80年代,但改革的结果,我们现在知道,那个钟摆又摆回去了,(自由化)又不灵了。电影里讲到很多当年撒切尔夫人改革的成果,现在都倒退回去了。最近英国大选谁赢了?工党赢了。工党即使打了伊拉克战争,非常不得人心,但在国内政策上仍然席位比保守党多很多。原因是什么呢?基本上撒切尔夫人搞的那套自由化政策在英国是被否定的,否定到什么程度呢?撒切尔夫人辉煌的时候,把原先国有化的铁路私有化,工人裁了一半,效率比以前更糟,结果又要开始国有化了。所以钟摆摆得很快。我给你们看这个电影的目的是,我们中国自己拍的电影材料不够,所以我希望能培养你们观察事情,思考问题的能力,不要轻易接受任何现有的理论,OK?我们下周看的,西方对现在中国崛起没有解释,我们自己觉得中国的市场化很成功,但西方根本不承认我们的市场化,不承认我们是市场经济。不是市场经济怎么那么有竞争能力呢?这就搞糊涂了。

究竟市场为什么失败——两次世界大战和大萧条分析

这是有争论的:究竟市场为什么失败,两次世界大战一次大萧条,原因是什么呢?我这里点几个最重要的说法。第一个解释,也就是电影开头的说法,是为了替现在的美国辩护,因为影片一开始就是九一一。一次大战的时候也相当于九一一,为什么呢?一个南斯拉夫刺客暗杀了奥地利大公,就把全球化的失败和恐怖分子联系起来了,但恐怖分子的所作所为都是国际上大国对小国的压迫逼出来的,有哪个人愿意自杀?我想没有几个人的,除非是逼到绝路。所以我认为这个是最不科学的解释,但是是美国媒体的解释。第二个解释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解释,就是竞争演变成垄断,垄断如果没有抑制,就演变成战争,国内的垄断有办法,可以通过反垄断法,国际的垄断,就像现在美国垄断,你怎么办?通过一个法律让它解除垄断?你没有办法,除非你有更强大的power(力量)来跟它竞争。所以现在欧盟要罚微软,美国不罚那欧盟罚吧,所以欧盟越来越成为一个抑制美国的power(强国),但它原来属于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却是一个同美国一起反对苏联的军事同盟。第三个是凯恩斯的解释。凯恩斯有两个观察非常精彩,我们前面看过《走向共和》,很少有人能把中国为什么会爆发义和团运动,为什么会爆发辛亥革命,为什么会爆发国共内战这些问题归罪于帝国主义的财政政策。当然凯恩斯明确地指出,希特勒为什么上台?一战以后,英、法想从战败的德国榨取不合理的赔款,把德国逼上梁山。所以希特勒是经过民主程序上台的,他之所以能上台是英法逼出来的。你想一想这件事情的话,亚洲国家的一系列革命,实际上也是西方国家打败中国,要我们的赔款,给逼出来的。在《走向共和》里,清政府要修个颐和园,要几千万两银子都拿不出来,后来赔款一赔几亿两——没有人去算过,这个几亿两和一次大战德国的赔款比,到底哪个更重。凯恩斯是头一次一个很好的经济学家讨论战争的原因——当然不是第一次,我认为列宁也是一个很好的经济学家。战争的原因,这是一个。
为什么会有大萧条呢?这个争论就很多了,最有代表性的观点就是凯恩斯的观点,认为过度投机,animal spirit(动物精神)导致金融市场的不稳定,因为股票市场首先崩溃。美国没有打仗,太合算了,一次大战就是在发洋财,国内繁荣的不得了,哗,就崩溃了。所以这个大萧条的案例是一切为市场经济辩护的人最最难逃脱的一个诅咒。

关于奥地利学派,及其对大萧条的解释

但是呢,也有例外的解释,请你们注意,天下历史的解释永远不会是唯一。所以你怎么辨别这里面的解释,就是看这里面有没有矛盾的地方,看历史上有没有其他的例子可以佐证,哪一派是对的?哪一派是不对的?所以我给你们另一派的解释,另一派的解释是什么呢?就是奥地利学派的解释,奥地利学派认为是什么呢?奥地利学派非常有意思,因为我们的结论和奥地利学派的结论有一半都是一样的。第一,奥地利学派对市场经济的复杂性研究的是最深刻的,比现在资本主义研究得深刻的多。他就发现了资本主义生产的特点,他不是用马克思资本主义的说法,他是讲round about production,就是迂回生产。怎么样迂回生产呢,比如我们中国人讲要种棉花,那种棉花就种棉花好了。资本主义生产不是这样,种棉花要打锄头吧,打锄头要发展另一套机械的东西来把这锄头做的很复杂,所以你要弄了一圈才能做到一件很小的事情——就是把棉花收下来做成织布就完了。所以你就会发现资本主义劳动分工的链非常长。因为非常长,所以生产过程里面的协调就成了重大的问题。所以奥地利学派非常重视劳动分工里面的信息的复杂性。但是他却认为劳动分工里所有的分工都是自己组合起来的,不需要任何的干预。
在这个问题上呢,如果讲方法论,奥地利学派要比新古典学派先进很多。但是在二次大战以后,奥地利学派完全丧失了这个影响。原因在什么地方?两条原因。一条原因,奥地利学派能事先预言大萧条的出现,天气预报一样,但预报完了以后没有药方,为什么呢?奥地利学派是比弗里德曼还要彻底的自由学派,认为市场自己会复原的,政府什么也不用干,弗里德曼起码还认为政府对货币市场可以有所作为,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没有一个国家的领导人在危机来的时候能熬得住什么也不干,如果政府什么也不干那它可能就下台了。所以对奥地利学派的实施这条有很大的影响。但第二条也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三十年代后经济迅速数学化,奥地利学派的理论太复杂,不相信经济学可以用数学描写,就讲历史讲哲学讲故事。后来,人家越做简单的事情,他那边越讲哲学,于是曲高和寡,市场就没有了。后来就知道哈耶克的理论有短时期的复兴,后面好像说他和奥地利学派在里根,撒切尔夫人来了以后又得势了,其实没有。只是在政界,在政治人物里面,因为哈耶克也作为一个批评社会主义的旗手,《通向奴役的道路》拿来引用。政治家很喜欢,可经济学家没有多少人去研究哈耶克,没有模型,你要想在美国拿学位不做模型没有戏。
八五年我们发现货币是混沌的时候,奥地利学派自己找上门。弗里德曼认为货币是外生的,奥地利学派认为货币是内生的。如果说混沌的话,货币是内生的。后来我们在方法论方面证明了奥地利学派原来是直觉的理论。他们也很实用啊,原来是反对数学的,看我们数学用那么好,马上就倒过来,说数学也很好啊。那么这里面有小的分别。奥地利学派怪罪大萧条的产生认为所有的银行和咱们现在的房地产业一样,一看能赚钱,就过度扩张,到处放贷,这是资本主义经济一下扩张一下收缩的主要原因。但是他们的处方又倒过来了。认为正因为这样,源头在于中央银行一会儿收紧银根,一会儿放松银根,认为中央银行都不应该要。每个私家银行发自己的钞票,让银行商品一样自己竞争。这个事情没有国家敢实行,中国以前有这私人钞票情况,有的钱庄自己可以发行钞票,但货币不光是一种交换的媒介,实际上是一种权力,最后货币如果要能够通用,就需要枪杆子里出政权。货币的另一方面和权力联系在一起。奥地利学派是否认这点的。

弗里德曼的解释,社会主义VS资本主义

弗里德曼的解释要简单的多,大萧条的时候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错了,一旦股票市场崩溃,则应放松银根,而不是收紧银根,这个理论是弗里德曼获得诺贝尔奖的最重要原因。他写了很厚的一本货币史,关于大萧条的解释,但后来被麻省理工的教授彼得坎宁经过严格的考证完全推翻。所以现在在经济学界里再也不提弗里德曼关于大萧条的解释,关键在于他在分析时颠倒因果关系。股市垮掉了,银行破产了,bankrupt,老百姓慌了,想从银行提钱,于是再怎么印钞票,钱逃去的速度要高于银行投放的速度,这是一个竞争关系,而源头呢,还是经济本身垮下去了。
弗里德曼采用计量经济学的提出非常多的问题,在那段时间,过程发展很快,所以时间序列很短,这个regression,非常不可靠。两个非常有名的讲演都否定弗里德曼,这是做经济学的人需要讨论的。如果你不做经济学你看看大的picture,就是关于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竞争,优点在什么地方,缺点在什么地方。
他们关于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辩论,到底在辩论什么东西?很简单,赞成政府管制的人实际还是采纳了马克思的观点。认为市场竞争是无序的,会导致生产过剩,导致周期性的经济危机。反对的人,认为没有竞争的话,实际则没有更新的,我已经把他们夸奖的够可以了,这是熊彼特的观点,熊彼特实际还是社会主义学派。真正主要观点还是哈耶克的观点。他认为价格是生产里面最重要的一个信号,价格是不能完全取消的,这里举了一个例子,我认为是一个错误的例子。他将价格比做交通信号灯,如果没有交通信号灯则交通不畅,交通信号灯是计划经济还是市场经济?这是计划经济,因为交通信号灯不可以一会亮绿亮红,交通信号灯可以随机一会亮绿一会亮红吗?这是不可能的,所以你的就知道问题在什么地方,我认为社会主义的一方认为价格是可以设计的,可以分配来定的。一方认为完全不可以定的,所以问题在中间。

争论的中心——价格是否可以设计?稳定VS创新

社会主义一方存在的问题是它认为价格是完全可以设计的,可以分配来定的,而资本主义一方认为价格是完全不可以设计的,其实问题正在于这两者之间。那么原因在什么地方呢?你们不需要看理论只需要看实践。以跨国公司为例,它们的内部各个子公司,各个部门之间有经济核算,也就是说有价格存在,不是市场价格,不是市场经济,只是内部的计划价格。其实就是说竞争很重要,问题是么样的竞争是适度竞争,企业太多的话,假如有一千家企业竞争,大概有几百家的企业都不能存活,但只有一家企业的话就不能形成竞争,而变成垄断了,所以要找到适当的竞争很重要。例如苏联末期经济崩溃的原因是最后剩下了很少的跨国公司了,一旦出现错误的决策就会引发很严重的结果。可见适度性的掌握十分重要,例如飞船上天美国的计算机系统有两套备用的,而俄国大概有六套,这样的话俄国的安全性就比美国的高,但也会导致效率较低,费用太高,所以安全性和费用是能互相转化的。中国最近的煤矿事故的频繁出现的原因就是为了最求高的利润而进行了承包制度,导致了安全性的大大下降。但是安全和利润中,怎样选取更合适是很难衡量的。价格也是一样,如果完全没有市场性,那么技术人员就很难预测技术测新陈代谢,没办法给新产品定价,只有通过在市场上的试错才能定价,而传统产品则可以根据成本定价。
所以我认为,社会主义基本生存的效率比资本主义高,但不鼓励创造消费品的多样性,即有稳定性而没有创新性。西方资本主义却正好相反,大力鼓励创新,却失去了稳定性,隐藏着很大危机,但是却能够出现新的技术,即使其中有好多的创新是garbage,是有害的。所以对于一个社会来说,想要有变化的潜力就必须承担一定的危机。在中国往往是根据道德来评价,实行赏罚分明,但邓小平开始了新的思想,他认为应该允许试错,这样鼓励了学习和试验是很重要的。我认为,为了实行全面的计划经济,一定要独裁,不然就没办法控制。但他对凯恩斯的批评一般是失败的,西方搞的混合经济中,有产业国有化,要求政府要大,这一定导致独裁,但西方却没有独裁,说明混合经济不一定需要独裁的。但是哈耶克的辩论就引入了意识形态的东西,他在《通向奴役的道路》中批评的是对还是不对?说大政府一定导致独裁,一定导致没有自由。为什么丘吉尔打赢了二战却输掉了之后的竞选?他说:如果我们英国要搞社会主义,我们也需要盖世太保。英国人说,我们英国怎么会有盖世太保?!把他一挖苦就选输掉了。哈耶克对一半。

关于通货膨胀——应对之策

关于通货膨胀,我想说的是:赤字财政一定会使通货膨胀不断加速么?不是,美国和西欧就是反例,它们只是有一点点的加剧。然而这样的通货膨胀会使经济垮掉么?不一定。他为什么这么害怕通货膨胀呢?因为一战的时候奥地利垮于通货膨胀,熊彼特自己担任财政部长的时候,他的银行都bankrupt,奥地利经历过一次大战的人对通货膨胀恐惧得不得了。美国的经济就不是由于通货膨胀而是由于太大的财政赤字垮掉的。当时通货膨胀没起来,赤字却起来了。所以你们不要以为里根的改革是成功的,真正把美国搞垮的也是他,电影里把里根说成英雄,因为美国的经济还没有垮苏联的经济却垮了。这里面有非常大的偶然性,如果戈尔巴乔夫再支持一段时间的话,里根就要垮了,因为美国的产业输出完全是因为里根又减税,又搞星际大战,又抑制通货膨胀,还维持高利率,美元变得很强,产业做不了都跑掉。所以经济的政策要比政治的政策有力的多,但怎么把经济搞好是很难的一件事。其中对通货膨胀的治理大概有三种方法,然而每种方法都不是一定能成功的。
第一,价格管制。这种方法局部管事,局部不管事,但绝对不像弗里德曼所说的绝对不管事。战争的时候这种方法一定起作用,美国和英国在战争是也都实行的价格管制;和平时期的市场经济下,这种方法就不起作用,像尼克松一样,这是根本管制不了。然而只有在全面的计划经济下,价格管制才能实施,控制通货膨胀最成功的案例就是中国共产党的计划经济,统购统销,取消市场,很有效的控制了价格,非常成功的保证了政府的稳定。但是混合经济体制下实施价格管制是很难的。
第二,价格自由化。二战以后德国的通货膨胀很严重,没有人用钱交易,都用美国的香烟。货币失去了作用,完全以物物交易,价格放开后,立刻开始好转。但其他国家都没有象德国一样成功。
第三,国有化。但是国有化是有代价的。中国的国有化使价格稳定了二十几年,社会是稳定的,工业方面虽然在量的方面有增长,但是在技术方面却是停滞的,70年代比40年代的工业规模大的多,但是技术方面没有什么进步。可见计划经济最大的问题是抑制技术更新。      
先讲到这儿吧,其他的放完电影再讲。



第二部分

解决眼前的问题时,是否考虑到了将来?

电影里讲的那个英国的故事,其实是很典型的,把它放在中国或是苏联来说都是一样的。就因为煤矿开采了好几十米,越深就越贵嘛,政府就没钱补贴。所以问题就出来了:你是把它关掉还是继续维持?我们中国也有这样的事情,在大兴安岭伐木工人把树木都砍光了,为了生存怎么办呢,就到云南去砍,云南也砍光了就到缅甸去砍。所以生态是怎么破坏的?为了解决眼前的问题,很少去考虑将来的问题。
但是在不同的背景下解决问题的方式还是不一样的。关于西方社会,我们有很多人喜欢他们的民主。西方的工会是非常强大的。工会要保护的话,比如纺织业就限制进口,煤矿的话就不让关门,进行大罢工。欧洲和美国二次大战以后,苏联和西欧竞争,苏联是完全没有失业的,工人从生到死都有社会保障的,所以迫使西欧都在执行福利政策。而电影中提到德国价格放开以后,抓自由市场。自由市场加上福利社会,使德国的福利社会从那时开始就不行了。德国的市场经济非常科学化,德国人从来都重视科学,和苏联的社会主义科学相同,西德确实是以价格系统为基础的。

对于英国落后的分析

英国呢实际上就比德国要差,不是因为二次大战时差,而是一次大战时就差。就是因为英国掀起的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纺织机,铁路蒸汽机等,到第二次的时候,电力啊,化学,到后来原子能,德国人全都上来了。但那时殖民地是被英国人占了,一次大战和二次大战就是用战争来打破国际垄断。英国的落后不是因为二战后实行大政府开始的,而实际上它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时候就落后于德国了。而且在一次大战以前呢殖民主义是垄断原料,现在我们的宝钢可以买澳大利亚的矿石,为什么呢?因为打了两次世界大战以后,没有人再想用老的办法用军舰来垄断原料供应,所以我们中国现在可以发美国人的财,实际上占了什么便宜呢?经过那么多次战争和革命,使得那些老牌的工业国家靠殖民主义垄断市场,垄断原料走不通了。潜台词就是:英国的落后实际上是long time ago。英国到二战后,殖民地也没有了,工业也落后了,经济发展越来越慢。撒切尔夫人认识到,到底你是维持肯定要死的行业,还是把钱投到新的产业中去。这个转变对英国来说是非常非常痛苦的。

民主一定意味着和平,大政府一定意味着战争?

现在美国人有一个疑问,就是说民主一定意味着和平,大政府一定意味着战争。他正好说反了——民主就意味着战争。大萧条使得罗斯福也没有办法。我研究了美国的经济波动,就会发现美国每次的战争包括越南战争都是伴随着经济增长的。一谈判股票市场就跌,经济就跌。只有一个例外就是,但是后来就不行了。所以你看现在完全是没有战争的情况下,不需要搞导弹防御系统,里根要搞星球大战为什么?说白了就是工业国家的竞争能力,高科技的发展要靠政府用军队来补贴。撒切尔夫人有一句话讲的很对的,民主的社会多数人是工人还是多数人是资本家?多数人是工人。所以如果多数工人投票将政府选掉,这个政府是很难站的住的。所以只有开始的时候你给他一个假象,投我票等我上台你就好过,这个政府能够撑的住的情况是很难。撒切尔夫人勉强撑住是因为打了阿根廷的战争,也就是马岛战争。打完以后过了一段时间她实际上就下去了,直到现在为止,她在英国也很难赢得民心。然后呢你们下个礼拜看到的事情就更有意思。瓦文萨搞的那个团结工会,上了台把共产党政权推翻了以后,他自己的经济衰退,造船厂关闭他的总统也当不了。所以你就知道这个民主制度的好处是防止发生荒唐的错误,但是也很难讲,因为希特勒就是民主上台的。但是我说希特勒上台不能算是完全的民主,实际上是英国法国的战争赔款把德国的经济搞跨了。实际上希特勒上台以前的政府,魏玛,是德国历史上最民主的政府。
这里面讲的混合经济有好几种,计划经济最强的地方打仗,包括中国。这里面很奇怪,基本不提朝鲜战争,也几乎不提越南战争。如果再倒过去十年美国历史一定要讲这个越南战争。当然美国也很奇怪很少提朝鲜战争,不愿意提。等到再过十年中国强大了一定要提朝鲜战争,现在中国人莫名其妙经常冒出来一个强大,不知道为什么又很不愿意提朝鲜战争。实际上西欧的问题在于他搞福利社会保证了很大程度的社会稳定,但失业率又很高,而且国际竞争能力就不如美国,现在就更不如中国,这就是一个差别。美国的经济还是非常自由化的,政府的部分很少。但是政府是靠那些补贴。所以如果美国要出问题就是金融危机。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中国与美国

市场系统呢我也很喜欢,因为它有活力有创新,但是非常难做的好。所以天下做的好的是市场经济,做的坏的也是市场经济。社会主义的计划经济全世界经验看处于中上。
这堂课的问题就是讨论这个issue,follow这个建议。把经济问题政治化,就是自由和民主的问题,但是你把它变成经济问题的时候,有几个层次,市场是很重要的。邓小平说的很对,社会主义系统里面应该有市场,当然资本主义系统里面更有市场。反过来说,社会主义是不是只有社会主义国家才能搞,也不是。实际上西方很多国家社会主义的程度在很多方面比我们高很多。我给你们讲一个很简单的例子。美国政府的雇员远远超过中国,所以我那次给美国人讲,你们比我们社会主义多了,中国人比你们资本主义化。还有,美国的合作社是非盈利机构,免去所得税的。中国的农村信用社为什么经营不良,老是想改制成自由化的资本主义。政府收税太高了。中国的股票市场也起不来,而美国的股市兴旺,是因为美国给公司减税,政府与民让利。而中国政府还想从股票市场中套点钱出来。从这里面可以发现很有趣的事情。

市场与政府的作用孰轻孰重?——钟摆

哈耶克这派人是不相信有宏观经济的,宏观经济是凯恩斯的发明。但在实际生活里面,宏观经济是不是一个有机体还是光靠企业就行了?我告诉你,宏观经济是个有机体。这个问题到现在经济学里还在争论。有学派根本就不承认宏观经济,他们讨论具体问题,一定会和政府讲要提高利率,放松兑换率之类,意识形态和实际操作经常脱离。大家回顾来看一下,市场的优越性就是鼓励创新和技术发展。如果政府管的太严一定抑制技术创新。而你们可以看这个历史,现在把功劳都归于里根。实际上deregulation的起点在卡特。卡特是一个非常社会主义化的人,卡特是下台以后最好的美国总统。他象一个雷锋一样,下了台给人家当木匠,修房子,到中国来搞乡村选举。卡特是一个基督教社会学者。实际上政府管的太大了回摆,只不过有些人是从实际去做比如卡特。所以第一个做航空工业的人是卡特。但是呢变成一个社会思考,就是要玩意识形态游戏,这点里根是玩的最好,但他的经济最不好。里根在共和党里的竞选对手是老布什,老布什就说里根是糊涂经济学。他问里根,你要减税,又要搞星球大战,扩大军费开支,你怎么平衡你的预算?里根是从来不回答这种问题。他讲笑话一笑了之。他是一个非常好的演员,但是完全不懂经济学,上台时就许诺,减了税后经济就起飞,经济起飞以后税率降低了,交的费是增加的,可这样造成了美国最大的赤字。通过这件事情也说明,政治家要是想不吹牛的话,很多事是做不成的。所以你们看尼克松上台的时候是保守派,竞选连任的时候石油危机来了,价格控制不来了,他马上就变成凯恩斯派了。所以对政治家讲的话不要太较真。但是你要去想想他为什么要讲这个话。政治者作经济政策是像绕迷宫一样,他们也不确定怎样的政策最好,只能根据情况不断改善,这个政策不起作用,就改成另一个。

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一些对比——教育,环境,平等,“人情味”

但是这样就创造了许多的思想,因此保守派认为一定要实行思想控制,才能保证权利,但里根却要实行完全没有管制的市场经济,知识分子首先起来批评他。在完全的市场经济下,总会伴随着周期性的经济波动,而且会导致金融危机;而且市场经济总会出现不平等的现象,问题是不平等到什么程度社会可以容忍,如果想要抑制不平等,除了社会主义,没有别的办法,但社会主义的“劫富救贫”不一定就是对的。现在就已经很不平等了,连教育都倾向也富人,当今西方已经开始注重这方面的改进了,无论经济待遇上再怎么奖励创造发明,但在教育上一定是要扶贫的,靠教育来让穷人摆脱贫困,我国还做不到这样。另外回到市场经济上来,它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如果不管制一定会破坏环境,为了短期的利润,就以环境的破坏为代价,在这方面,计划经济是破坏环境的,例如我国80年代大炼钢铁,必然导致环境的破坏,公平的讲,只要是没有抑制的竞争就一定带来环境问题。农业革命到工业革命产生的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人类能够认识到在这个问题,但是解决这个问题很难,因为每个利益集团和政府都是短时间的控制,他们都希望在自己的掌权期间创造最大的利益,这样就一定要付出代价。社会主义国家内部相对比较平等,而市场经济常常会导致民族矛盾的激化,然而民族矛盾是国家动荡的最大原因,也是最大的危机。那么为什么市场经济会导致民族矛盾的增加呢?这主要是经济发展的区域化导致的。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宗教,导致了不同的地域互相歧视,例如温州地区的经济特点。在这方面市场经济能达到一般均衡是错误的,其实市场经济下越是竞争越是偏离均衡的,所以在市场经济下要维持稳定的发展,就要靠一定的政治手段。英国由盛到衰的过程和我国东北重工业的情况相类似,工业落后了,最后怎么办怎么转型?如果政府和工人能“顾全大局”,互相体谅才能解决。在这点上,亚洲文化和西方文化是不同的,包括泰国,日本的亚洲文化下,在经济萧条时,宁愿从总裁开始减工资,也不会实行企业裁员,但西方的第一方案就是裁员,这样就会给政府带来负担,政府负担不了的时候,整个经济就垮掉。所以在分析经济问题时,虽然西方中心的社会学家会否认亚洲价值,但实际就是存在亚洲价值的,亚洲方面,就像中国人,所谓的“人情味”重,不会轻易的裁员。所以我国国有企业效益怎么衡量?现在国有企业的建立目的就是解决失业的问题,“一个人的饭,五个人吃”。所以国有企业怎么能提高效益呢?根本不难,只要解雇一定的工人,立刻就能见效,扭亏为盈,但这样工人不会接受。西方原先就是私有化国家的问题还比较小,但是社会主义国家要想要搞私有化,搞休克疗法,所引起的社会矛盾太大,造成的损失甚至超过二次大战。为什么社会主义会在30年代到50年代普遍的兴起?因为30年代时主要工业力量是靠钢铁运行的,没有大的资本是做不了的,这就要求强而大的政权,全世界的国家都在搞政权力量,而在50年代以后,计算机的出现后,使投资相对变的很小了,不是靠大的资本,而是靠创新的时候了,大的工业的生存力就不行了。例如搞编程行业,有几个高技术人员就够了,但是要想搞一个“导弹公司”,没有国家的投资是不可能的。所以对中国来说是很幸运的了,因为中国就是缺乏大的工业的,农业占主导地位,在50年代以后的发展就没问题了。

中国的教育问题,和东亚对西方的挑战

我们讲的这些历史故事到底哪些是新的,哪些是老的?前面说的基本是老的,而我后面说的那些东西,很多是经济学家完全没有预言到的。现在我们中国人特别崇拜诺贝尔经济学奖,去年有一个获奖者说:中国的教育经费太少,应该增加教育经费,让更多穷人上学,并且发展教育会使经济增长更快,政府应该采取市场的办法发展教育。他的心肠是很好的,但全世界的发达国家,教育水平如果提高,GDP增长速度一定下降。中国现在比较成功的企业家,很少有名牌大学的研究生、博士生,很简单,你学的越多冒险精神越少。其实这就是经济学无法解释的问题。我们老说教育重要,如果只注重知识方面的教育,那么越教育越没有创新精神。教育应该重视创新精神和生存能力的培养,我认为要把学生下放到乡下或者军队去,这虽然比较残酷,但进入社会后日子会好过得多。我知道这些事,因为我是经历过的。但是如果能自己选择,我当然是想坐在家里吹吹空调啦。
有一件经济学家完全想不到的事情,就是对西方的挑战来自东亚,来自中国,这些地方人口太多资源太少,儒家思想又突出,没有自由精神,产权又搞不清楚,裙带关系又多,everything is wrong! 我给你们一个着眼点。一个典型的说法是亚洲国家欺负labor(劳工),那么亚洲国家的制度成本是高还是低?协作成本是高还是低?我现在在北大上课,要么打的要么坐车,要么骑自行车过来,如果要开车的话,那么养活我要花多少钱?我讲这事情隐含的意思就是要修理修理产权理论。J这都是乌托邦的理论。
我们今天就到这儿吧。(众鼓掌)



附录:电影内容

市场还是政府?——两种经济思想的斗争

Chapter 1: Prologue

        人类社会在充满希望并面临巨大的挑战中送走了20世纪,迎来了一个新的世纪。当今世界已进入全球化的时代,各个国家、经济体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人类世界有史以来第一次形成了一个统一的全球市场,市场经济成为了世界经济的主角,资本主义成为了世界经济的领头羊。然而,自从资本主义与市场经济诞生以来,就已经出现主张国家干预与主张自由放任两大思潮之间的分歧与论战。20世纪西方经济的发展依然是紧紧围绕着这个主线展开的,两种思潮此消彼长,兴衰交替,直到今天。

Chapter 2: The Old Order Fails

        1776年,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出版了鼎鼎大名的<<国富论>>,书中详细阐述了他的经济观点,其中最核心的思想就是经济应当是自由竞争的,政府不应加以干预。它最早系统地阐述了政治经济学的各个主要学说,标志着自由资本主义时代的到来,也奠定了未来一个多世纪资本主义的发展方向。
        19世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自由经济政策的引导下,实行自由竞争与自由贸易,工业蓬勃发展,生产力达到了有史以来最大幅度的增长,科技不断推陈出新。这一时期,大部分经济学家都相信自由经济,认为自由竞争是一种“自然规律”。自由竞争产生生产集中,而生产集中发展到一定阶段就导致垄断。垄断企业彼此商定销售条件和支付期限等等。它们彼此划分销售地区。它们规定所生产的产品的数量。它们确定价格。它们在各个企业之间分配利润,等等。于是,资本主义发展初期的自由竞争逐渐转变为大型托拉斯的垄断。自由资本主义逐渐演化为垄断资本主义----帝国主义。也是从这时候开始,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19世纪后期起,西方国家开始出现所谓的经济危机与萧条。各国为争夺市场,开始进行全球范围内的竞赛,争夺殖民地的行动愈演愈烈。帝国主义间发展的不平衡终于引爆了一场争霸战争,成为人类历史上的浩劫。

Chapter 3: Communism on the Heights

        20世纪20年代苏联开始了计划经济。奥地利学派和信奉自由主义经济的人从来就不相信苏联的计划经济奏效。在他们看来,经济活动中的一切几乎都被政府控制,甚至包括工资与物价,这是不可想象的。因为没有市场调控的物价系统无法反映出每件商品的价值,因此整个经济系统也无法健康的运行,必然不会持久。
        苏联刚建国后面临着经济建设的严峻形势,奥地利学派的预言似乎逐步变为现实。为了振兴经济,列宁果断的采取了新经济政策,允许对农民开放市场,条件是重工业要完全掌握在国家手中。列宁逝世后,斯大林为俄国量身定做了计划经济政策,通过几个“五年计划”的实施,苏联工业实力迅速崛起。苏俄的成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共产党政权对经济的控制越来越大,一种完全不同于西方自由主义的经济发展模式诞生了。此后几十年,东欧、中国纷纷采取了类似的经济政策,整个世界1/3的人口将生活在这种经济模式下。

Chapter 4: A Capitalist Collapse

        1920年代初欧洲与美国呈现出两种经济景观。在欧洲,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初期, 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陷入危机,政治动荡,失业严重。战争的巨大破坏导致了经济衰退,物资紧缺,通货膨胀居高不下,许多民众的积蓄化为乌有。作为战败国,德国的境况尤其悲惨,其经济发展水平倒退回20世纪初。与欧洲的萧条相比,美国却在经历一个黄金时代——“柯立芝繁荣”。美国人不停的消费,股票市场异常繁荣。但由于过度消费,经济积累了大量的泡沫,终于在那个“黑色星期四”破灭了。大量财富瞬间就从股市上蒸发了,银行挤兑成风,昔日的百万富翁穷困潦倒,美国有一半的银行破产,失业人口达到了1500万。美国的风暴很快刮到了欧洲。在英国,在法国,在德国,到处都是失业的大军,倒闭的银行,曾经是百万富翁如今穷困潦倒的人们。由于各国经济相互影响,经济的衰退引发了恶性循环,一场世界性的经济危机就要到来了。
        经济大萧条(the Great Depression):1929年世界经济的不稳定因素终于累积到极限,从而引发了一次资本主义诞生以来空前规模的经济衰退。从华尔街的股市崩溃开始,经济危机迅速席卷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世界的工业产值下降了1/3,各国为了保护本国工业,纷纷设置贸易壁垒,国际贸易减少了2/3。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失业人口高达3000多万。经济危机导致了政治动荡,民主政府受到了威胁,极权主义如法西斯的阴影开始显现。

Chapter 5: Global Depression

        一战的惨痛教训,特别是1929年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使人们开始对古典自由主义进行反思,人们逐渐意识到无止境的疯狂竞争的危害。就在这时,产生了一种提倡国家干预、但又不是共产主义计划经济的新经济思想-----凯恩斯主义。
        凯恩斯主义  凯恩斯(1883—1946年)英国经济学家。他主张采用国家干预经济政策以实现充分就业和经济增长,建议政府要经常干预市场,特别是经济衰退时期更要采用赤字预算和灵活的财政政策。凯恩斯的经济思想抨击了古典经济学的理论基础,解释了资本主义国家发生周期性失业的原因。认为资本主义并不是一个能够保持繁荣的自我调控系统,政府干预必不可缺少。指出在某些时期并不是所有的收入都会用于消费生产出来的产品。经济的波动不仅仅与非正常的外部力量有关,相反引起失业与通胀的原因是某些根本性经济决策的不同步,尤其是储蓄和投资决策。另外产品价格与工资的下降空间不大,具有一定的刚性。因此,是内部因素加上外部因素,导致了经济的不稳定性。
        国家干预主义的对手就是以哈耶克( Hayek )为代表的自由主义。自由是哈耶克永恒的理想。他继承了18世纪启蒙思想家的思想,以个人主义出发,强调维护人的自主。这种自由包括政治自由,思想自由和经济自由。其中,经济自由是自由的基础。实现经济自由的途径是实行市场经济,让市场机制充分发挥调节作用,让人们在市场上进行自由竞争。因此,市场经济就是一种由个人主义出发而形成的,能保证人的自由的“自然秩序”,是一种最符合人性的经济制度,自由市场经济是最有效率的。主观价值论、知识论和方法论的个人主义是哈耶克自由市场思想的三大基石,三者在实践中是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它们在价格机制的作用下,相互推动、转化。
        长期以来,凯恩斯的理论和政策都是哈耶克批评的目标。哈耶克认为,判断一个社会好坏的标准不是经济福利,而是人的自由程度。哈耶克特别反对把经济福利作为理想社会的目标。他认为追求经济福利的目标必然导致国家干预经济,这将无可避免的使国家滑向社会主义和集权主义。而凯恩斯认为:奥地利学派的结论(个人出于他们自己的利益独立地行动将会带来最大的财富的总量)是建立在种种不现实的假设上的。只有依靠集体行动的力量,对现代资本主义在技术上做尽可能的改进,才能避免经济危机。他把经济危机的原因归结为国民经济的需求不足。不论这种需求不足是由于企业家减少投资,还是由于利率上升,消费者边际消费倾向下降带来的,都会使市场经济停滞在就业不足的状态。他认为由于价格刚性和工资刚性的存在,政府只有通过通货膨胀,才能达到充分就业。或者政府通过注入资金或人为调节利率,使实际利率降至自然利率以下,使企业增加投资,从而拉动经济增长。
但在哈耶克看来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它只能产生短暂的繁荣和充分就业。随后会引起更大的经济周期波动,产生更多的失业。他说:(以公平为目的)干预主义再分配体系或许可能成为一个选择方案,但它将会阻碍全社会的繁荣,而且从长远角度看,他还将剥夺那些力量最薄弱的社会成员的机遇。
        然而,在世界经济大萧条的背景下,自由主义开始力不从心。美国胡佛政府采取对经济放任自流的政策,无力挽救崩溃的经济。正是在这一背景下,“罗斯福新政”开始对古典自由主义进行改革,国家干预政策粉墨登场。
        “罗斯福新政”是对自由主义的第一次重大变革。所谓“罗斯福新政”,是美国新中产阶级精英在20世纪30年代世界经济大萧条的背景下发动的一场重大改革,其目的是改革资本主义制度,重新确定以中产阶级为核心的美国现代化道路。民主党人富兰克林·罗斯福认识到,大萧条是由于美国经济的弊端造成的,而要克服这些弊端,政府就必须对社会生活进行干预,而不能只靠市场的自行调节,从而提出一系列国家资本主义的政策:一是调整经济结构,以改革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与社会财富的增长;二是合理分配社会财富,防止扩大两极分化;三是政府承担解决社会福利的责任,不允许企业自行其是。总之,主要是通过加强政府职能来完善资本主义。
        凯恩斯认为,在对抗经济危机中,政府应发挥主导。在经济的增长期政府应减少开支,而在衰退期,政府应提高开支甚至不惜出现赤字罗斯福新政是凯恩斯主义的第一次大规模的实践,不久就开始起效。美国经济从谷底恢复并开始增长。从此之后,凯恩斯的国家干预思想开始在各国生根发芽。

Chapter 6: Worldwide War

        罗斯福新政是国家干预的理论第一次大规模的实现,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凯恩斯的理论发挥出了更大的效用。在美国,政府增大开支,并用于军工生产,刺激了就业,终结了大萧条。在战时,国家实行了物价与工资的控制,国家经济终于从谷底反弹。
        凯恩斯主义在美国开创了资本主义的改革之路。为了完善资本主义制度,它突破了亚当·斯密以来自由主义的传统模式,大胆地借鉴社会主义的计划经济和福利制度的优长之处,并部分地将其纳入制度框架,形成了不同于苏联“战时共产主义”的国家资本主义的新形式,确立了美国式的“政府干预—福利国家”的改革模式。它在不违背自由主义根本精神的基础上,扩大了政府干预的成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几乎整个欧美世界都在学习“新政”,西方资本主义各国纷纷采用凯恩斯主义的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和措施,“凯恩斯时代”取代了自由放任时代。

Chapter 7: Planning the Peace

        二战结束之后,英国结束了国家的战时经济政策,现在英国面临一个重要的抉择,是采用哈耶克的自由市场经济,还是凯恩斯的国家干预。以鼎鼎大名的丘吉尔为代表的保守党希望采纳自由市场经济,而他的对手、以艾德里为首的工党则要求实行国家干预,进行国有化。然而,两次恐怖的世界大战与大萧条彻底击碎了人们对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的信念,人民要求改变,而且在二战中,英国饱尝战争创伤,整个社会经济处于严重的混乱和瘫痪状态,私人资本和私人企业也受到空前削弱,要指望私人来承担恢复和重建经济的任务是不大可能的,这是英国在二战后进行国有化的客观要求。
英国大选显示了人民的选择,战时英雄丘吉尔下台,艾德里组阁。艾德里领导的劳动党不久就开始了大规模的国有化政策以实现国家干预,推行其以经济计划化为主体的“社会主义”改革政策,而国有化是其改革政策的主要内容。于是在英国兴起了战后的第一次国有化高潮。国有化的对象主要集中在基础设施产业,英国政府通过有关法令,强制性地收购非国有企业的资产,实行国家所有制,把一批分散的小型私有企业组织成为少数大型国有企业。这样,英国经济开始了相对比较缓慢但稳定的经济增长。

Chapter 8: Pilgrim Mountain

        20世纪40年代末开始,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采纳国家干预甚至是中央指令的计划经济,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和资本主义开始后退。但对信奉自由经济的经济学家而言,他们忧心忡忡,因为他们相信,没有自由市场经济便没有自由民主的政治体制。他们的代表人物哈耶克认为,竞争是人类已知的最有效率的方法,而且是唯一可以使人们活动相互协调又无需强权干预的方法。他看重自由,看重竞争,反对集权,反对专制。哈耶克在他著名的<<通向奴役之路>>中认为,趋向集体主义是通向奴役之路,因为市场的自由活动所受的阻碍一旦超过一定程度,计划者就不得不将管制范围加以扩展,直到无所不包为止。把一切生产资料移交国家时,就意味着把一切收的权力交给了国家。剥夺了个人主义制度中个人私有的权力,并将其转交国家,并不能消灭权力,反而无限扩大了权力。它所造成的依附性与奴隶制无异。
因此哈耶克在其一生中都反对国家干预,反对计划经济。

Chapter 9: Germany's Bold Move

        在德国,哈耶克的自由市场经济思想出乎意料的取得了胜利,并创造了经济奇迹。
        二战之后,德国的经济彻底崩溃,市场萧条的景象甚至胜于一战后。德国的货币彻底成为了废纸,德国的经济完全掌握在占领军手中。美英在其占领区内实行对工资与物价的控制,但无法阻止愈演愈烈的通货膨胀。新上任的路德维希·艾哈特是一个信奉哈耶克市场经济理论的经济学家,他认为占领军的行动只会进一步恶化局势。在成为经济部长后,艾哈特在未经占领军同意前作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实行私有化,彻底放开物价控制。德国政府进行了国企改革,通过股份制改造,将联邦与国企分离,打破行业垄断,引入有效竞争。同时,引进社会福利制度,改善人民生活。
艾哈特相信,与国有企业相比,私营企业能更好地运用金融法则,而国有企业,其所有权受国家控制,制约了国有企业改善经营,也很难引入有效竞争。就这样,在二战后世界大多数国家都采纳凯恩斯的国家干预主义时,德国却另辟蹊径,实行了以有效竞争和私有化并上社会福利为核心的市场经济政策。德国实践证明,资产由公营部门转向私营,在市场化的机制下,国家经济可以释放出巨大的能量。从此之后,德国开始了经济腾飞。

Chapter 10: India's Way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帝国主义的殖民体系土崩瓦解。第三世界纷纷掀起了独立运动,新生国家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由于长期受帝国主义的剥削,这些国家大多面临着生产力落后,人民生活贫困的严峻挑战,因此发展经济的要求更为迫切。这里以印度为例,来分析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二战后的经济发展。
        1947年印度从大英帝国手中赢得了独立,随即面临着发展经济的迫切任务。在印度未来的发展方向上,甘地希望印度成为一个以农业经济为主,农村自给自足的国家,而尼赫鲁则希望实现工业化,振兴印度的经济。后来尼赫鲁成为了印度第一任总理,从此印度开始了工业化。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惨痛教训,大部分经济学家对自由主义的经济政策彻底失去了信心,美国的新政与苏联的计划经济提供了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因此印度在发展经济的道路上选择了国家干预,并且学习了苏联的计划经济政策。独立后不久印度就提出了实行公私营经济并举的混合经济体制,建立社会主义类型社会的目标,并开始了“五年计划”。
        在第一个五年计划结束时,印度形成了经济战略,通过优先发展重工业与实行进口替代方针,迅速将以生产消费资料为主的印度工业结构改变为具有门类齐全的重工业、轻工业均衡的工业结构,建立完整的工业体系,保证工业的高速增长;大力发展国营工业,使之尽快占据国民经济制高点位置,在比重上逐渐超过私营资本,成为社会主义类型社会的坚强物质基础。虽然印度实际实施的仍然是资本主义制度,但强有力的国家干预是其经济发展的显著特点。
        印度的经济发展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代表了许多第三世界国家的经济发展模式,成为了新诞生国家经济发展的样板。这种经济发展模式抛弃哈耶克一派倡导的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政策,代之以凯恩斯主义中的国家干预思想。在20世纪50至60年代的发展中国家,中央计划、政府主导甚至共产主义成为经济发展的主流,凯恩斯主义在发展中国家取得了辉煌的胜利。
从20世纪初到二战后,世界各国纷纷由自由主义转向国家干预与计划经济。然而,就像自由经济发展过度引起大萧条一样,国家干预的弊端也开始积累,最终在20世纪70年代爆发,于是自由主义与国家干预又开始了新一轮的较量。

Chapter 11: Chicago against The Tide

到了1950年,当哈耶克在美国的学院寻找一个全职工作的时候,他的理论已经完全过时了,只有一所大学愿意雇用他。
芝加哥大学总是有些例外,在这个出过8位教授以及11位经济学家得到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地方,最强的是他的学术气氛。弗里德曼成为了芝加哥学派最关键的代表。芝加哥学派强调小政府以及自由的市场,强调自由与个人主义,所以在有些凯恩斯主义者看来,这些可能代表着公平的缺失。
但是在华盛顿,凯恩斯主义仍然占据着绝对的主导地位,在五十年代,大部分的经济学家仍然深受凯恩斯主义影响,并对其深信不疑。
直到肯尼迪总统的上台,这位深信凯恩斯主义的领导人似乎为争论画上了句号。
在接下来的三十年的时间里面,欧洲、日本和美国都经历了一个经济高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急剧上升的时期,人们在这场争论结束之后享受着经济繁荣带来的生活。

Chapter 12: The Specter of Stagflation

当哈耶克在七十年代回到奥地利的时候,混合经济的成功,使得他和他的理论变得与现实没有关系,没有人愿意去听他的,没有人同意他的观点,经济学界更像是将他当成了一个无希望取胜的人。
但是这时,出现了新的现象,通货膨胀与失业率同时上升,于是有了新词来描述它:滞胀。
当美国经济经历了三十年的繁荣后,经济出现问题。在弗里德曼看来,这是幼稚的凯恩斯主义的结果,因为在凯恩斯看来,高的失业率与高的通货膨胀率同时发生是不可能的事情。
当尼克松总统上台以后,似乎芝加哥学派就成为了主导的学派,弗利德曼成了专门的顾问,乔治·舒尔茨则负责政府预算。
但是实际上,在上台后,尼克松则成了一个凯恩斯主义者,这些让那些原先支持他的保守派人士非常不满。
当价格不断上升的时候,尼克松决定开始对价格实施控制,这些对于价格的政策的目的是为了解决失业和通货膨胀的问题,这些政策最终使得尼克松总统成功的再次当选美国总统,但是经济却变得更糟了。

Chapter 13: A Mixed Economy Flounders

英国的混合经济,也遭受着同样的问题,他的保守党首相特德希思以及智囊团,在理论上相信市场,单是在实际中,他们同样使用了价格管制来对抗滞胀,但是经济却陷入了崩溃。一场煤炭工人的大罢工和石油价格的危机使得整个国家进入了黑暗中,人们投票将保守党推下了台。
基斯·约瑟夫在这个时候,再次提出了自由市场的理论,他认为英国需要更多的风险,更多的银行倒闭以及更多的百万富翁。他的这一理论对公众的普遍共识提出了挑战。
基斯·约瑟夫最重要的支持者与继承者是后来成为保守党领袖的玛格丽特·撒切尔夫人。撒切尔有一个市场经济的良好的直觉,在学生时代,哈耶克的《通往奴役之路》就给她留下了长期、深刻的印象,也是她相信的理论。
到了1974年,哈耶克感觉到,世界将开始向他理论的方向发展。这场争论的平衡也由凯恩斯主义向哈耶克倾斜。

Chapter 14: Deregulation Takes Off

美国经济出现了自大萧条以来最为严重的低迷,工业减速,失业上升,价格也急剧上升。
在芝加哥学派看来,过度的政府管制压制了竞争,而不是鼓励竞争。据美国航空业的例子来说,其在大萧条时期制订的管制的法案仍然在发挥作用,虽然它是对于资本主义的管制,但是它也是对于空中行业的竞争来说,需要取消的是管制。在接下来的几年中,出现了对于航空业开放的一个巨大的司法程序。最终的结果是航空业的开放,每个美国乘客都享受到了更加低廉的价格和更加优质的服务。

Chapter 15: Thatcher Takes the Helm

     1979年,持续的罢工还在继续,而且情况更加激烈。几乎大部分的行业都处于停滞的状态。
     当撒切尔被选为英国首相的时候,就决心开始一场关于经济的一场革命。她认为,英国企业的精神已经在社会主义下、在高的税收、高的管制、过度的公共支出下消退了,最终导致的将是国有化、中央集权化、管制与控制。这些情况都需要结束了。
撒切尔控制了政府的支出,消减了对于商业的补贴。这些行为的直接后果就是银行的纷纷倒闭以及高的失业率,许多人认为她不关心公众的利益,英国从没有这么分离过。
在这种情况下,凯恩斯主义者催促她利用货币政策来减轻这些经济上的影响,但是对于撒切尔来说,她没有时间来适用这些惯例。
当时,有364个经济学家写信给Times,认为撒切尔的行为将人们推入绝望中。但是,在撒切尔事后回忆中,她说从事后看,那364个经济学家都错了,只有少数支持她的人是正确的。尽管人们要求她对于其经济行为进行补救以缓解经济的不景气,但是,撒切尔选择了坚持。
在英国,这场争论以及再次结束了,但是在美国,争论即将开始。

Chapter 16: Reagan Rides In

在美国,情况依旧很糟,卡特总统表示了对于经济的信心的缺失,伊朗的革命导致了第二次油价的巨幅波动以及美国在德黑兰的人质问题。除了取消管制的最开始一段时间,通货膨胀率依然很高,卡特对凯恩斯模式的尝试似乎已经没有出路。
在卡特任期的最后阶段,随着通货膨胀率失去控制,保罗·沃尔克被任命为新的美联储主席。沃尔克在上任以后紧缩了货币的供给,经济随之急剧下降,面临着总统大选的压力,卡特勉强支持了这样激剧的措施。
对于卡特的竞争者,共和党的里根,他有着与撒切尔共同的关于经济的哲学,他是弗里德曼、哈耶克等人坚定的支持者,同时他又能够通过易懂的语言以及简单的例子向公众解释这些经济理论。
在1981年,里根被选为美国总统。
弗里德曼对于通货膨胀的解释是你唯一能做的就是对货币进行管制,所以会出现一个短时期的经济衰退。
当沃尔克紧缩货币供给之后,经济出现了一个减速,失业率达到了10%,没有人意识到了会这样的严重,美国普通的民众在受到伤害。
这样的情况维持了三年,民众的反对情绪在这三年中不断地高涨,数百万美国人过着艰难的日子,但是到了1982年,通货膨胀率终于降下来了。
里根和沃尔克将美国的经济带上了一条新的经济道路上。人们将里根的经济政策归为四个方面:第一,健全货币概念的提出;第二,发松管制;第三,降低税率;第四,限制的政府支出。尤其是里根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减免税收,导致了巨大的政府赤字,却使经济开始稳定健康的增长。

Chapter 17: War in the South Atlantic

1982年,阿根廷从英国手中抢过了马岛,撒切尔夫人于是派出了英国的舰队,意图从新夺回对于马岛的控制。在战争之前,她的声望降到了历史的最低点,战争的胜利使得她的政府得以继续。可以说,马岛战争的胜利给了撒切尔以喘息的机会,在英国国内极大的增进了她的声望。

Chapter 18: The Heights Go Up for Sale

     在1945年,艾德礼的劳动政府国有化了英国的经济,将核心的产业国有化,对于撒切尔来说,这些行业成了最主要的目标。撒切尔认为,有些没有效率的行业倒闭是正常的,它们以前拥有效率是因为有政府的大量补贴。撒切尔想取消这些补贴,将这些行业放到自由市场的竞争规则中去。
这些国有的工业变成了碎片,但是无论如何却没有办法获得利润,它们没有为顾客做好工作。煤炭工人成了撒切尔最大的挑战。对于英国来说,煤炭行业是社会主义最后的阵地,对于撒切尔政府来说,怎么样面对矿工成了一个世界经济以及政治上的大事件。
撒切尔坚持将没有盈利能力的工业关掉,坚持拒绝向这些行业中投入政府的财政。对于煤炭行业,75%的矿井处于亏损状态,政府每年要投入30亿英镑保持这些行业的运行。这是一场历史上的战争,双方都知道矿工曾经将特得·希斯的政府推下了台,甚至有马克思主义者说在矿没有被采完之前,任何矿都不应该被关闭。这样的一场战争是一场观念的战争,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的战争,自由市场对抗国家所有的战争,关系到一个权力的问题,谁统治英国?
一年以后矿工们结束了这场战争,英国开始转变,到今天为止,只有不到3000人在矿井中工作。但是,这场大罢工,对于许多矿井家庭来说,是一个灾难。
一个又一个地撒切尔政府将英国经济销售出去,电力,电话,石油,天然气,煤炭,钢铁,铁路,飞机,甚至水,不久之前,二分之三的政府拥有的行业被私有化了,谁来控制主动权呢?是政府还是市场?在英国,这场争论已经结束了。

Chapter 19: The Battle Decided?

     撒切尔在英国所作的一切包括她的基本想法已经被世界广泛的模仿,亚洲拉美,非洲甚至某种程度上的中东。哈耶克,这个人通过他的智慧,透过他的思想对撒切尔和里根的影响,影响了整个世界。
     当我们回顾整个二十世纪的时候,可以看到一个巨大的循环,小政府是世纪初各国的情况,在中期则是大政府占主导作用,到了新的世界,我们又回到了世纪初的起点,当然要归功于哈耶克,弗里德曼,以及里根,撒切尔之类的人将这些理念不断前推。
     在十年中,各国政府将会从经济中占主导的地位中退出,在这场观念的战争中,钟摆最终由政府摆向了市场,从凯恩斯摆向了哈耶克。只有时间能够说明人们会在新的衰退、萧条或者是战争要求政府采取什么行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0

关注

0

粉丝

7142

主题
精彩推荐
热门资讯
网友晒图
图文推荐

小黑屋|Archiver|安德管仲网 ( 粤ICP备20002412号 )

GMT+8, 2024-12-23 03:47 , Processed in 0.062853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