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核算并不是一蹴而就,哪怕是推行阿米巴,也要分清楚轻重缓急。先把一些重要的要素的分摊原则定下来。细节的东西可以以后逐步细化。
领导说的成本准确率百分比,就是成本会计或其他财务同仁也不知道如何量化的。所以应承下来,再做推进计划,强调业务端的实际困难。不搞情绪上的对立。“阳奉阴为”其实不一定是贬义,而是一种职场与领导相处之道,也是作为下属的生存方式。 利润没有准确率的量化指标。这个概念不能有,我们也不去提这个话题。外部审计他们会有自己的计算逻辑,一般是影响金额5%以上的就要做调整了。
成本核算,做出的结果只是分析逻辑是否有问题,系统是否可靠,分摊方法选择是否合理,结果(库存和结转的成本)是否真实。 因为财务本来就是各种假设前提下做的估计。即使上市公司按照规范去做核算,也不能保证结果是真实合理的。 比如固定资产,可能要打7折甚至更低;比如存货,很多上市公司都有大窟窿;比如应收账款,坏账计提的可能根本无法覆盖。 成本核算这块,只要稍微规范一点的公司,一般差错不会超过1%的。因为一年过去,最后会通过盘点来验证。有差错年度结束的时候会发现并调整。 至于每月要做到准确,就要做好关键节点的控制。方法选择对结果影响其实并不大。 如果有一个大工单没有及时办理入库,而人工制费又全部分摊给完工产品,可能两个月之间就有几十万甚至几百万的出入。这就完全不可以接受了。
如何去管控这些费用,投入产出跨期的问题,才是最重要的。 比如我们到了月底不允许大量领料,月末要尽量安排完工入库——PMC自己去控制。损坏一定要及时退库做好计提。呆滞老化也要及时分析对策。 这一方面是为了让成本费用真实,另一方面是不希望藏雷等年底才爆。
上市审计,包括上市公司,四大审计最后发现都是:收入确认节点尤文图和单据不规范 其次是跨期费用。 到了三四月份,就很容易发现上年好多费用跨期没有计提。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固定资产到了预定可使用状态没有及时确认资产,这样几个月的折旧可能就构成了重大影响。这还是关系到了费用跨期的问题。
要去了解上市审计和上市公司他们遇到的问题,才能抓住重点。成本算得再准。收入确认和费用有问题的话,成本的工作全白做了——审计不认为是做得优秀的。 费用计提,不一定单纯用金额去判定。而是要通过公司业务类型去管控。
我们最大的问题就是PR采购的东西。 零用金报销,那个已经有要求,发生一周内必须报账。但PR采购这块,有些供应商是月结3个月。可能有上千万的采购。如果这块不及时计提,就会出大问题。所以我要求PR在采购监督审核签字后,要求他们把申请提供给财务,财务留一联计提,给报账联卡一个戳:财务已计提财务会根据申请单上的交货月份做账,确认费用和应付。这样从源头上控制,根本跑不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