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爱民主、我们爱自由、我们也爱财富!我们尊孔子、我们尊老子、我们同尊管子!

安德管仲网管仲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扫一扫 分享朋友圈

已有 2186 人浏览分享

开启左侧

《大家的经济学》茅于轼

[复制链接]
2186 0
第1章 人性的根源 (1) 黄朝婴 作于 01-09 14:35 分类:金融知识 这天,皮皮准备去上学.出门前,他要和妹妹分两个苹果.因为他们每天各自要带 一个苹果到学校去吃. 盘子里的苹果一个大,一个小.皮皮对妹妹说:"你先拿吧."于是妹妹就拿了那个 大苹果. 皮皮说:"你真是个自私鬼!" 妹妹眼睛骨碌一转,问他:"如果让你先拿,你拿哪个?"皮皮说:"当然拿小的." 妹妹得意地说:"现在我不是把小的给你了吗?你为什么不满意呢?" 皮皮被问住了,不知道说什么好.他冲着妹妹瞪了一眼,又说了一句"自私鬼",便 急匆匆上学去了. 到了学校,皮皮越想越不对劲.他心想:老师和父母都说过,一个人不能自私,要 向无私的人学习.可是什么是无私,什么是自私呢? 如果心里想要大苹果,但拿的是小苹果,这就叫无私,那岂不是说明无私都是违心 的?如果有人本来就想要小苹果, 拿的也是小苹果, 那又有什么理由批评拿大苹果的人 呢?拿小苹果和拿大苹果不是一回事吗? 老师和父母经常教育我们要学习无私的人, 但从来没有叫我们学习自私的人, 难道 说自私是天生的吗?如果是这样的话, 第一个无私的人是从哪儿来的?既然号召大家要 向无私的人学习,是不是所有人都变成无私的,我们的生活就会完美起来呢? 皮皮越想越糊涂,于是把这些问题拿去问老师. 老师听完后,微笑着递给他一本书说:"这是我们新开的经济学课程,书上的第一 章就有你说的问题,你拿去看看吧." 1.1 人类是一种自利的生物浩瀚宇宙,茫茫太空,有一颗缓缓转动的蓝色星球,恬静而美丽,这就是人类繁衍 生息的家园——地球. 据科学家估计,地球起源于银河系中的一次大爆炸,距今已有46亿年;大约30亿年 前,地球上诞生了生命;几百万年前,地球上出现了人类.此后的漫长岁月里,这些聪 明而不安分的家伙出于好奇和对自身命运的关注, 时常在星空下自言自语: 我们是谁? 从哪里来?要去向何方? 直到有一天,一个叫达尔文的人知道了答案.他告诉大家:人是一种动物, 他和其他的动物, 植物有着共同的祖先. 最初, 地球上的生命是从原始细胞开始的, 这些细胞经过分裂,复制,组合,遗传,变异,产生了从海洋到陆地,从树林到天空的 各种各样的生物.这些生物要活在世界上,必须依靠充足的食物和养料,还要经历各种 严酷环境的考验.在长期的生物进化中,那些不适应环境变化的生物灭亡了,而那些在 生存竞争中得到食物和养料的生物就幸存下来一一其中包括人类. 关于人类的起源,有很多种说法.除了宗教传说以外,还有人认为人类很可能来自 其他星球.但到目前为止,"猿转变成人"是最令人信服的说法. 在生物演变中,遗传和变异 遗传和变异发挥着关键的作用.这就是说,在生物繁殖中下一代 遗传和变异 总是继承上一代的主要特征, 但有时会发生一些变化. 比如一只鹿妈妈生下了一只奇怪 的鹿宝宝,它的脖子比它的兄弟姐妹都要长.刚开始大家都嘲笑它.但有一年灾荒,树 叶特别少, 普通的鹿因为缺乏食物饿死了, 而这只长脖鹿却因为能吃到高处的树叶而存 活下来.它的后代又继承了长脖子的特点,边样,一种新的物种一一长颈鹿诞生了.而 原来的那种动物就消失了. 达尔文的进化论告诉我们, 生物进化是一个优胜劣汰的过程. 那些不适应环境的物 种和特征,就不能在生存竞争中繁衍下去;而那些有利于物种生存的生物特征,会在生 物进化中得到保留. 这样, 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 我们看到了现在千姿百态的生物世界. 自从1859年被提出后,达尔文的进化论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验证.今天,对进化论提 出疑问,就好像怀疑地球绕着太阳转的理论一样. 通过达尔文的生物进化原理,我们得出一个重要的结论:趋利避害是包括人在内 趋利避害是包括人在内 的各种生物能够生存在世界上的前提. 的各种生物能够生存在世界上的前提.或者说,自利是一切生物的基本特征.因为大 自然中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危险,灾变,疾病和饥饿时时环绕在每个生物的周围.如果他 们不愿自利,或者不会自利,就必定从这个世界上消亡.幸存的生物都是自利的. 根据一些生物学家的观点, 生物的自利行为是由基因决定的. 基因是影响生物个体 行为的基本单位.为了争取生存,基因要和它们的等位基因发生你死我活的竞争(等位 基因就是争夺彼此在后代染色体上的位置的对手) 获胜的基因会把自利的原则带到下 . 一代生物体上,从而延续这种本能. 所谓自利,是指追求自身利益的行为和倾向.从生物学的角度看,它和自私是同一 个意思. 对于动物来说, 利益就是指生存的机会, 它的一切行为都是为了增加这种利益, 说它自私和自利都是一回事.但在人类社会中,利益的内容更加广泛.一个人的利益既 可以通过损害他人的利益来实现,也可以在不损害他人利益的前提下达到.而"自私" 在日常生活中往往被赋予了贬义的色彩.所以,在-般场合下,可以把自私理解为损人 利己,而自利则是指不损害他人的利己行为.但在生物学或经济学上,"自私"和"自利" 都是中性概念,可以互相替用. 为了理解人的自利行为, 我们来看一看人类的祖先是如何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生存 下来的: 人类的祖先是一些矮小,奇特的猿类.他们生活在潮湿,黑暗,广袤的森林中.当 他感到饥饿时,会吃植物的果子,或者找到一只鸟蛋,给自己的孩子作食物.偶尔地, 经过浸长而耐心的追逐,他也能抓到一只麻雀或兔子. 白天, 这个原始人四处游荡, 寻找食物. 当夜幕降临大地, 他把妻儿藏在空树干里, 或藏在某些大石头的后面. 因为他周围都是凶猛的野兽, 天黑时这些野兽就要开始游荡, 而且它们喜欢人肉的滋味. 夏天,他要忍受日光的暴晒.冬天,他的孩子会在他的怀里冻死.当他受了伤"捕 猎的时候总是容易弄断骨头,或者扭伤脚踩),如果没有人照顾他,他必定惨死.在那 个世界里,要么吃,要么被吃,充满了恐惧和灾难. 除了对付凶猛的野兽, 早期人类还遭遇了冰川和好多个世纪的寒冷天气. 为了生存, 人类的大脑全速运转起来. 他们学会了用陷阱狞猎, 用兽皮御寒, 用火取暖和烧烤食物. 在与寒冷,饥饿斗争的过程中,不断有人死去,只有那些具备最聪明头脑的人才能生存 下来. 几千几万年过去了. 聪明而强壮的人不仅活过了浸长的冰川世纪 (许多野兽都灭绝 在这个时期),而且当地球再次变暖,变舒适时,他们已经掌握了很多其他动物没有的 技能,灭种的危险终于消除了. 由此可见,如果不懂得自利,不想尽一切办法躲避来自大自然的侵害,并从自然界 中获取食物和资源, 人类在与自然界抗争和与其他动物进行生存竞争的过程中就会彻底 消亡.从这个角度理解,"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是一句至理名言. 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到了经济社会中,人与自然界的关系变得疏远起来.他不用担 心一场暴雨会摧毁自己的住所, 也不用担心晚上走路的时候被一只老虎吃掉. 他的衣食 住行,生老病死统统跟经济利益联系起来.这时候,自利的行为主要表现为最大限度地 争取自己的经济利益.中国古代著名的历史学家司马迁曾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 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这是对大千世界芸芸众生时刻追逐自身利益的生动写照. 在经济社会中, 每个人需要的生活物品要通过金钱去购买, 而金钱又要通过向社会 提供有价值的劳动才能换取.人们只有去工作,才能有饭吃,有衣穿,有房住.一个人 如果不劳动,或者他不会适当地支配自己的劳动收入,就无法满足自己的生活需要.为 了最大限度地满足自己的需要, 他必须做一个勤奋的生产者和精明的消费者. 那些不能 自食其力或是缺乏经济头脑的人,是无法在社会中生存下去的. 从前,有一群人,每个都是笨蛋,对做生意一窍不通.这些人听说开加油站可以赚 钱,于是每个人都去开办加油站.因为是笨蛋,他们之中有些把加油站建在荒山上,有 些建在森林中, 也有些建在海上. 这些加油站不靠公路, 没有汽车经过, 结果都倒闭了, 它们的主人都变成了乞丐. 但他们当中有几个同样的笨蛋, 却糊里糊涂地把加油站建在 公路旁边,生意非常兴旺.到最后,这些建在公路旁边的加油站赚到了钱,它们的主人 都成了大富翁. 这个故事说明: 每个人都会按照自己的理解去追求自己的利益, 他们的做法可能对, 也可能错,但社会能够鉴别正确的自利行为.一个企业家如果在生产经营中乱作决策, 就会在无情的竞争中破产; 一个人如果不会挣钱, 不精打细算, 就会在社会中寸步难行. 最后,错误的行为必然被淘汰,正确的行为会受到模仿,社会中剩下的只可能是愿意自 利并且按照正确方法追求自利的人. 从生物进化原理和社会竞争的现实出发, 我们得出人性自利的结论. 但喜欢刨根问 底的人或许会问:人的自利有没有例外?人类会不会在某一天突然变得不自利? 一般来说, 人们都畏惧死亡, 要想方设法逃避死亡一一这是人追求自利的一个重要 表现.但人类学家发现,在地球上的某些部族中,死亡往往被看作一件无足轻重的事. 自杀没什么了不起, 而且经常发生, 或许还被看作是一个聪明人得以善终的高尚而又悲 壮的行为. 在古代印度,有一种殉教仪式:巨轮上装载着印度教保护神的塑像,沿着城市的街 道滚动前进. 那些愿意献身的教徒抢步上前, 置身于巨轮之下, 心安理得地被碾得粉碎. 从对待死亡的态度来说,这些行为似乎打破了自利的规律.但要记住,这样的人是 极少数.这些看上去脱离了自利规律的人,只会偶尔和零星地出现.在他们的身体死亡 之后,他们的基因也随之消失,因此他们不会作为一个固定的群体延续存在. 人类作为一个整体会不会在某一天突然变得不自利?可能会, 也可能不会. 但这些 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如果有一天人类放弃自利的本性,就会在短时间内迅速消亡.这 样一来,讨论他们就毫无意义.不自利的人只不过是一种逻辑上的可能'性而已,他们 的存在就像传说和想象一样虚无缥缈. 最后的结论是:作为一种现实存在的生物,人必然是自利的. 思考和练习 l.不自利的生物是否一定会消亡?自利的生物是否一定不会消亡?为什么? 2.你是否同意人都是自利的?不同意的同学请举出反例;同意的同学请批驳这些 反例. 转载】茅于轼的《大家的经济学》——第 【转载】茅于轼的《大家的经济学》——第1章 人性的根源 (2) 黄朝婴 作于 01-10 08:37 分类:金融知识 1.2 利他行为的表现和原因学完上一节的内容后,很多同学产生了困惑.一方面,如果不会自利,任何生物都 无法生存,这个道理是显而易见的.另一方面,人性自利的结论跟大家在生活中看到的 一些现象和平时听到的说法不太一样. 于是, 一个叫小雪的同学和一个叫东东的同学展 开了一场争论: "我不同意人都是自利的."小雪说,"我认为父母对子女的爱就是无私的.""父母 爱子女是有原因的."东东分析,"他们知道子女长大之后一定会报答自己的养育之恩, 所以才会对子女特别关爱. 如果明知道子女会对自己不敬不孝, 父母还会那么疼爱子女 吗?" "那我们在公共汽车上给不认识的老人让座又怎么解释?"小雪问. "那是学校和家长教我们的.如果我们不那么做,老师和父母就要批评我们."东东 干脆地回答. "如果没有老师和家长批评,你就不让么?"小雪追问. "让也是有原因的."东东强调,"一个年轻人给老年人让座,等他老了以后别人给 他让座,相当于他年轻的时候给自己年老的时候让座,对他来说同样有好处." "那我们在历史书上看到的那些英雄人物,为了多数人的利益,宁愿放弃安逸的生 活,甚至牺牲自己的生命,难道也是自私的吗?"小雪又问. "英雄当然是造福社会的.但是他同样能得到大家的敬仰和感激,流芳百世,名垂 青史.如果他这么做的结果是被人指责,唾骂,他还会去当一个英雄吗?"东东反问.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人做好事都是为了让别人感激.有很多人默默地做好事,帮助 别人,但从来不求回报,也没有向任何人提起."小雪继续说. "我承认有这样的人."东东申明,"但这些人往往是有某种信仰,相信好人有好报, 甚至相信做好事来世会升上天堂.说到底,也是在为自己的利益打算." "你这是狡辩!"小雪大声说. "我说的有什么不对吗?"东东毫不退让. …… 这是一场有趣的争论.在这场争论中,小雪认为人并不完全是自利的,而东东则指 出无私的行为都包含着某种自利的因素. 通过这场争论, 我们可以对无私行为的特点作 出一些总结: 首先,相对于一般的自利行为,有时候人们会作出一些对别人有利,对自己不利的 行为.比如冒着危险搭救落水的人,牺牲休息时间照料孤寡老人,向灾区群众捐献自己 的积蓄等.通常我们把这种情况称为利他 利他(主义)或无私 无私行为. 利他 无私 其次,仔细研究各种利他行为,你会发现,利他行为总是有条件,有限度的.比如 一个人作为父母肯为自己的子女作出很多牺牲, 但对别的孩子就不会这么关照; 一个企 业家愿意为慈善事业捐款, 但绝不会捐得自己一分钱都不剩; 一个见义勇为的英雄会在 你房间着火的时候冲进来救你,但你不可能要求他每个星期都来给你洗衣服做饭. 最后,利他行为在总体和长期的范围内是对每个人都有利的.比如帮助穷人和弱 利他行为在总体和长期的范围内是对每个人都有利的. 利他行为在总体和长期的范围内是对每个人都有利的 者是社会中最常见的利他行为.表面上看,这会给帮助者带来一定的损失.但在变幻莫 测的世界上, 每个人都有可能遭遇困难和不幸. 如果大家在幸运的时候去帮助那些不幸 的人, 而自己不幸的时候又有人帮助, 相当于每个人为自己不幸的生活增加了一份保险, 对每个人都有利. 其实不光是人类社会, 在动物世界中也存在一些奇特的利他行为. 鸟类中有这样的 现象:当有捕食飞禽(如鹰)飞近时,最先发现敌人的小鸟会发叫起来,其他的鸟一听 到这种警告声,就赶紧逃避.很显然,发出这种警告声的鸟要冒很大的风险,因为它把 捕食者的注意力引到了自己身上. 许多在地面筑巢的鸟会用"调虎离山计"化解危险.当捕食动物(如狐狸)接近时, 母鸟一瘸一拐地离开巢穴,同时把一边的翅膀展开,好像已经折断.捕食者一看,以为 猎物就要到口,于是就舍弃那个有雏鸟的鸟巢去抓母鸟.,但在狐狸的爪子就要抓到母 鸟时,它突然腾空飞走.这样,通过冒险,母鸟保护了一窝雏鸟的安全. 最明显的是工峰的刺婪行为. 当有侵略者靠近蜂蜜时, 工蜂像敢死队队员一样对敌 人执行刺婪的任务. 这时候, 它的一些性命攸关的内脏通常要被拖出体外. 它很难活命, 牺牲了自己,却把蜂群储存的重要食物保存下来. 对动物界的利他现象,生物学家的解释是:一个群体,比如一个物种或一个物种中 的一个种群, 如果它的成员可以为了本群体的利益牺牲个体的利益, 这样的群体生命力 较强,要比那些没有任何利他主义行为的群体的灭绝可能性要小.因此,具有利他主义 行为的生物群体会在自然选择中生存下来.这就是生物学中的群体选择 群体选择理论. 群体选择 根据群体选择理论,在人类社会中,利他主义虽然会牺牲一定的个人利益,但从整 体上看,会增加这个群体的利益,有利于这个群体的生存和发展,所以这种行为被演变 和保留下来. 群体选择理论指出个人的利他行为有利于集体的生存和发展,这是很容易理解的. 比如有一艘在海上的客船,因为风浪袭击,不能负载原来的重量.这时候,如果有人愿 意跳海,就可以挽救大多数人.如果大家都不愿意这么做,只好一起葬身海底.类似的 情节我们可以在电影, 小说和历史故事中经常看到. 而且故事的结果往往是少数人牺牲 自己,保全大家.但群体选择理论并没有告诉我们:为什么有人愿意牺牲自己,造福别 人? 对这个问题的初步回答是: 为了鼓励利他主义, 社会演变出各种对利他行为的奖励 机制.比如说小孩子拾金不昧会受到表扬,见义勇为的市民会得到嘉奖,企业家捐款会 受到尊敬,拯救世界的英雄要被载入史册等等,几乎所有无私行为的背后,都有某种 几乎所有无私行为的背后, 几乎所有无私行为的背后 特殊利益的支持. 特殊利益的支持.虽然我们不能说每个人做好事的时候心里都想着这些好处,但可以 肯定,如果这些利益从来都不存在,利他行为就不会在社会中出现,或者即使出现,也 不可能延续. 但接下来的问题是: 为什么有的人愿意要这些利益, 有的人就不愿意要?如果说冒 险搭救落水的人会成为一个英雄一一这是一种好处的话, 为什么大部分人都不去争取这 种好处?为什么利他主义和无私行为只会在少数人和少数场合中出现?为了回答这个 问题,我们来介绍一个人: 马斯洛,美国人,生于1908年,1970年逝世,是一位伟大的社会心理学家.他在20 世纪40年代创立了著名的需求层次理论,对人类行为的动机作出了精辟,准确的概括, 成为迄今为止最令人信服,最有影响力的社会行为理论. 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但总的来说,可以分为几个层次,它们从低 到高依次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受人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一个人 一个人 同时具有多种需要,他的每一种行为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某种或某几种需要, 同时具有多种需要,他的每一种行为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某种或某几种需要,但大致 来说,这些需要是从低到高得到满足的. 来说,这些需要是从低到高得到满足的.请看下面的图: 自我实现:献身于自己独特的理想 受人尊重:助人,行善,为公众服务 社交需要恋爱,交友,娱乐,聚会…… 安全需要加班,学习,锻炼,储蓄…… 生理需要吃饭,睡觉,喝水,生育…… 一个人活在世界上, 首先要满足自己的生理需要. 他必须获取维持生命延续的各种 物质条件,如食物,衣料,住所等.为了这个目的,大部分人要去工作——当然,也有 人去乞讨,甚至有人去偷盗抢劫. 生存问题解决后, 一个人要考虑人身安全, 生活稳定以及防备各种意外灾害的威胁, 这就是安全需要.为此,他要努力工作,加强学习,赚更多的钱,进行储蓄,购买保险 等. 之后,一个人会萌发社交和审美的需要.他希望与人交流,找到感情的寄托, 追求精神上的愉悦.为此,他要去交友,恋爱,参加集体活动,从事各种娱乐和艺术欣 赏活动. 在此基础上,他还希望别人对自己的工作,人品和才能给予较高的评价,希望被别 人尊重,对他人发挥一定的影响力.为此,他会拓展事业,帮助他人,积极行善,展示 自己的才能和爱心. 最后, 一个人可能发展出某种特殊的理想和价值观, 他可以为此投入全部的时间和 精力,放弃其他个人利益,甚至牺牲生命.比如很多人献身于科学研究,公众利益,环 保事业甚至宗教信仰,都是出于自我实现的需要. 在理解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时候要注意, 大多数人的需求很复杂, 人的行为往往 是由多种需求同时驱动的.但在某个阶段,只有一种需求占主导地位.在不同时期,人 的需求结构会变化,一般来说,只有在较低层次的需求得到满足之后,较高层次的需求 才会出现.但也不能排除需求出现跳跃和停滞的情况. 根据需求层次理论,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利他行为会在少数人和少数场合中出 现.由于人们具有受人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而利他行为又可以满足这样的需要, 由于人们具有受人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而利他行为又可以满足这样的需要, 由于人们具有受人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因此人们就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利他主义行为. 因此人们就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利他主义行为.但是导致利他行为的这两种需要都属于 高层次需要, 而人们在大多数情况下首先要考虑的是满足自己的低层次需要, 况且很多 人根本没有机会发展出高层次的需要, 所以与一般的自利行为相比, 利他行为只会在少 数情况下出现.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学说是一种非常有用的理论. 它不仅能解释利他主义的原因 和本质, 而且能解释几乎所有的人类社会行为. 它说明利他行为是一种特殊的自利行为, 人的一切行为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某种需要.从这个角度理解,所有人,除了那些神智 不健全的人,都是追求自利的. 思考和练习 1.无私行为的特点是什么?为什么说无私行为是一种特殊的自利行为? 2.举一个利他行为的例子,分析这种行为对利他者有什么好处,有什么坏处. 3.回忆今天给你印象最深的一件事,用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说出当事人的行为 动机. 转载】茅于轼的《大家的经济学》——第 【转载】茅于轼的《大家的经济学》——第1章 人性的根源 (3) 黄朝婴 作于 01-11 08:38 分类:金融知识 1.3 想象中的无私社会 18~19世纪之间,我国文学家李汝珍写了一本小说,名叫《镜花缘》.书中讲述一 个叫唐敖的人,由于在官场上受挫,就辞职跟他的妻弟林之洋到海外去旅游.他们途中 经历了许多国家,见识了很多奇风异俗,对人生和社会产想象中的无私社会生了新的 认识. 这天,他们来到一个叫"君子国"的地方(因为这里的人个个以自己吃亏,让人得利 为乐事而得名).在集市上,他们看到了一次奇怪的买卖. 买东西的是一个士兵,只见他拿着要买的东西在跟货主讨论. "老无的东西这么好,价钱又这么低,真是价廉物美."士兵感叹着说,"你一定要 把价钱加一倍,我才能买.要不然买了我也不心安." 卖主连连接手:"我开的价钱已经太高了,自己都觉得不好意思.想不到老兄还说 我价廉物美,实在让人惭愧.你不但客气,还要加倍给钱,我无论如何不能接受." "明明是价廉物美,你反而说我客气,这不是颠倒黑白吗?"士兵愤愤不平地说," 凡事都要讲究公平合理,你可别把我当傻瓜."…… 接下来,士兵要加倍给钱,但货主怎么也不答应,两个人争执起来.最后,?兵精 气,照货主的开价给钱,但只拿了一半的东西就要走.货主急了,一边嚷看"给多了, 给多了",一边拦住他不让走. 无奈之下,只好请路边的一个老人来坪理.好说歹说,最后决定让士兵以八折 的价钱把东西拿走,这才算平息了纠纷.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买东西的时候,总是希望价钱越低越好;而卖主总是希望价钱 越高越好.但上面故事里的人正好相反,买东西的人要抬价,卖主却要压价,确实是名 副其实的"君子国". 按照通常的想象,如果一个社会中大家都无私谦让,时刻替别人的利益着想,那一 定是一个和睦安康的社会.但在"君子国"里我们看到,为了让自己吃亏,让别人受益, 人与人之间同样出现了纠纷和争执. 故事中幸好有一个老人做裁判, 才勉强平息了纠纷. 前面我们讲到,作为一种生物,人必须懂得自利才能生存在世界上.另一方1面, 在生物进化中,舍己为人的无私行为有利于一个群体的生存与发展.这样一来,就会产 生这样的问题: 人能不能仅仅在面对自然界的时候才讲自利, 而在人与人之间都讲无私 奉献?既然利他主义是值得鼓励的,是不是把所有人都变成利他主义者,祛除一切私 既然利他主义是值得鼓励的,是不是把所有人都变成利他主义者, 既然利他主义是值得鼓励的 心杂念,就能把世界变成美好的人间? 心杂念,就能把世界变成美好的人间? 不要小看这个问题. 历史上的很多有识之士, 正是因为看到追求自利给人们带来的 纷争和痛苦,所以提倡大公无私,舍己为人,希望以此建立一个和谐美满的社会.他们 中甚至有人根据这样的思路,进行了各种形式的社会试验.这些试验都以失败而告终, 但是很多人并没有认识到这种努力遭到失败的根本原因. 现在我们来设想一个社会:在这个社会中,每个人都是真诚的,纯粹的慈善家,他 们的一切行为都是为了让别人过得更好; 他宁愿牺牲自己的利益, 也要促成别人的幸福; 他们这么做是发自内心的,全心全意的.在这样一个社会里会发生什么? 每天, 当一个人醒来, 他首先想到的是如何对别人行善, 同时不让别人为自己受累. 起床之后, 他会慌慌忙忙地寻找别人头一天换下的睡衣来清洗, 还要把自己的脏衣服藏 起来,以免让别人找到. 接下来是,你掏钱为我买饭菜,我掏钱为你买饭菜.结果钱没有少花,饭菜却浪费 了很多.吃完饭之后,没有一个人会把碗放下,那样的话会有人抢着帮他洗碗.为了避 免让别人帮自己洗碗,每个人都把碗拿在手里,一直到下一顿饭. 如果遇上灾荒,粮食歉收,那么大家在吃饭的时候一定是你推我让,谁多吃一口就 会惭愧得比死还难受.于是大家就会比赛看谁吃得最少.这样一来,后果肯定是二个个 面黄肌瘦,身体虚弱,疾病缠身. 到了医院,如果是公费医疗,一定要少吃药,尽可能不住院,这样才能为国家节省 医药费.如果钱不是问题,那么每个人也会时刻关心着其他的病人,不断把医生和护士 赶去照顾其他的病人.这样,每个人推三阻四,延误治疗,最后很可能病情恶化,光荣 牺牲. 即使没有生病,每个人也会面临自己的终身大事.为了促成别人的幸福,每个人都 会争先恐后地替别人介绍对象.如果别人没有结婚,自己就绝不结婚.因为每个人都要 把别人的幸福放在自己的幸福的前面. 但所有人都同时找到满意的对象是不可能的.于是,为了坚持让别人先找到幸福, 每个人都不结婚.这些人慢慢变老,有一天他们都去世了,没有留下后代,这个社会就 消亡了. 通过上面的事例,我们可以看出:在一个社会中,如果每个人都大公无私,奉行 在一个社会中,如果每个人都大公无私, 在一个社会中 完全的利他主义 不仅避免不了纠纷,而且这个社会根本就无法运转和生存. 主义, 完全的利他主义,不仅避免不了纠纷,而且这个社会根本就无法运转和生存.所以说 想通过改变人的自利本性来追求美满社会的想法是行不通的. 先不说人的自利本性能不 能改变,就算可以改变,想象中的幸福生活同样不会出现,社 灾难. 为什么会这样呢? 首先,每个人的利益只有他自己最清楚,如果人们以利他为原则,往往找不到利 每个人的利益只有他自己最清楚,如果人们以利他为原则, 每个人的利益只有他自己最清楚 益的落脚点. 益的落脚点. 因为别人想要什么,你不可能完全清楚.你根据自己的想象去为别人追 求利益,往往会张冠李戴,甚至颠倒是非.在这个世界上,有的人喜欢安静,有的人喜 欢热闹; 有的人喜欢吃素, 有的人喜欢吃肉……如果每个人都坚持用自己的标准去为别 人谋利益,往往导致的是灾难.打个比方,在一个由狗和兔子组成的社会里,如果奉行 利他主义, 狗就会把自己找来的每一块骨头都塞给兔子, 而兔子总是把自己得到的青草 硬推给狗,结果双方都无法存活下去. 进一步分析,你会发现,完全的利他主义存在逻辑上的内在矛盾.拿"君子国"的 故事来说, 一个人如果把钱看作利益, 为了利他, 就要不停地给别人送钱. 另一个人呢? 如果也把钱看作利益,他就不能收这份钱,如果收了钱,他就不再是一个利他主义者. 如果他不把钱看作利益,他可以收下了第一个人给的钱,但这样一来,第一个人又不能 再称为利他主义者,因为他做的事并没有给别人带来好处.除非两个人喜欢钱,并把所 有的钱不停地推来推去, 才能称之为真正的利他主义. 但这样的情况不可能长期持续下 去.可见完全的利他主义社会是一种不切实际的空想. 利他主义要成为现实, 必须有一个接受利益的对象. 如果人人都要奉献出自己的利 益,只好把这些利益扔到大街上.所以说利他主义是和自利行为相辅相成的,有一次利 他行为,就必然有一次自利行为.不仅如此,利他行为必须有条件,有限度地施行.如 会反而会陷入混乱和 果无条件,没有限度,利他行为就不能维持下去.比如说有两只兔子,第一只兔子是利 他主义者,它总是把得到的青草全部塞给第二只兔子,而第二只兔子只是接受恩惠,永 不回报,那么第一只兔子一定会死去,利他行为也就停止了.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 无条件的利他行为将为另一批人提供白占便宜的机会. 比如一 位学雷锋的好心人为附近群众免费修理锅碗瓢盆,于是在他面前排起了几十个人的长 队,每个人拿着一个破损待修的器皿.这样的场景经常被当作宣传好人好事的典型,可 事实上除了那个修理人,其他几十个人不是来学雷锋做好事的,而是来捡便宜的.这时 候如果有人再找一位做好事的人义务替他排队,他就更捡了便宜.由此推论,一个社会 中如果大多数人都做到无私奉献,舍己为人,就很可能被少数人利用,肆无忌惮地满足 自己的私欲. 总之,利他行为只能根据双方自愿的原则,有条件,有限度地施行.人们不仅要在 面对自然界的时候讲自利,在社会交往中也要讲自利.纯粹无私的社会不可能存在,追 求完全的利他主义将导致社会的混乱和灾难. 但最后要强调,虽然不能把无私奉献作为社会交往的根本原则, 但最后要强调,虽然不能把无私奉献作为社会交往的根本原则,生活中仍然需要 无私谦让的精神. 无私谦让的精神.因为现实生活中的很多情况下,利益的界限并不清楚,或者人与人 之间处于不对等的地位.这时候,只有有人暂时牺牲自己的利益,奉行利他主义,才能 避免人与人之间的冲突,使社会和谐地运转. 例如几个人一起, 共同完成一项工作或科研成果时, 我们很难分清楚谁的贡献到底 是多少.这时候,如果有一笔科研奖金发下来,要分配奖金时就没有一个精确的标准. 如果人人都想多得一点而不是少得一点,就会发生纠纷.这样的事例多得不胜枚举.如 果大家各不相让,最后只能不欢而散,事业垮台. 再有,当人们处于不对称的地位时,牺牲自己帮助别人就成为一种必要.一个不识 水性的人落水遭到危险,他需要别人来救助.这种情况在日常生活中处处可见:青年人 对于老年人或儿童, 男人对于女人, 健康人对于生病的人一一更一般地, 强者对于弱者, 地位都是不对称的.这就需要前者照顾后者,因为每个人都可能落到弱者的地位. 正因为在一个社会中存在人与人的处境,条件不对称,舍己为人,先人后己才成一 种道德要求.一个处处克己奉公,把别人的利益看得比自己利益还重的人,是一个高尚 的人,值得尊敬的人. 思考和练习 1.为什么完全无私的社会行不通?找一个机会把这个道理跟父母说一遍. 2.如果让你选择,你愿意生活在"君子国"还是现在的社会?为什么? 转载】茅于轼的《大家的经济学》——第 【转载】茅于轼的《大家的经济学》——第1章 人性的根源 (4) 黄朝婴 作于 01-12 08:32 分类:金融知识 本章总结 人的本性是自利(也可以说是自私)的.这是人作为一种生物生存在世界上的前提 条件. 有时候人会表现出一些无私的行为, 但这些看似无私的行为其实有着深刻的自利动 机.通过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人的无私行为是一种特殊的自 利行为. 有条件, 有限度的利他行为有利于人类群体的生存和发展. 但如果人类奉行完全的 利他主义,整个社会就会陷入混乱和灾难. 人性自利是经济研究的起点.经济学强调人是"经济人",意思是说,人总是要想尽 一切办法增进自己的利益.有了这个前提,才会有经济活动和经济原理.经济学就是研 究人如何实现自己最大利益的学问. 强调人的自利性,并不是说人和动物没有区别,也不是说人应该随心所欲,不择手 段地追求自己的利益. 同样是为了自利, 可以用多种方式. 动物世界的方式是残酷争夺, 你死我活——这也是人类社会早期阶段谋求利益的方式. 但在往后的社会里, 情况逐渐 开始变化. 变化是如何发生的?下一章的内容将告诉你. 转载】茅于轼的《大家的经济学》——第 社会秩序的发展( 【转载】茅于轼的《大家的经济学》——第2章 社会秩序的发展(1) 黄朝婴 作于 01-13 08:28 分类:金融知识 这天,在放学回家的路上,你发现附近的商店里来了一种新款的电动单车.它样式 新颖,结构精致,浑身闪耀着漂亮的金属光泽,正是你梦寐以求的东西. 你很想得到它.可是你有什么办法呢? 你可能会想,如果自己是孙悟空就好了.这样的话,吹一口气,让单车变小,飞到 你的口袋里,然后就带着它高高兴兴地回家.或者干脆,你大摇大摆地走进商店,骑着 羊车就走,谁敢拦你,让他尝尝金箍棒的厉害. 这样的话,东西很容易到手.但是你没有给钱,所以你是在偷和抢. 你说,算了,既然偷和抢都是犯法的,还是给钱吧!于是你拿来几张废纸,吹一口 气,变出几张钞票,拿着它们把单车买下来. 但这时候你的钞票是自己造出来的,店主并不知道,所以你这是骗. 如果你不想通过偷,抢,骗得到这辆单车的话,你就要打工挣钱,或者把父母给的 零花钱攒起来,直到能买下这辆单车.这需要你付出更大的艰辛和努力. 人都是自利的,但追求自利有多种方法.就像你面对的这辆单车,如果没有人管, 去偷去抢走最省事的办法.但事实上这不太可能,因为这是犯罪,要受到法律的制裁. 所以大部分人都要靠工作去换取自己想要的东西. 但根本的问题是, 为什么会有法律?如果说一个普通人不敢犯罪是因为害怕警察的 话, 为什么警察不去偷和抢?如果说警察也有人管, 那管警察的人为什么不去偷和抢? 既然偷和抢走获取利益的捷径的话,为什么大家都不靠偷和抢来实现自己的利益? 这些问题看似可笑, 其实蕴含着人们为了追求利益从掠夺走向合作, 从混乱走向法 治的历程,就是下面要讲述的内容. 1.1 为什么会有法律和道德在上一章,我们反复强调,人都是自利的,人的各种行为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某种 需要.这样一来,有人会问: "既然人都是自利的,难道说人和动物都一样吗?这样的 话好人和坏人又有什么区别呢?" 如果今天来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当然要说,人和动物不一样,好人和坏人增有区别 的.好人就是那些遵纪守法,道德高尚的人;坏人就是那些违法乱纪,有讲道德的人. 但前面说过,人起源于动物,在人类历史的最初阶段,人和动物没有区别.他和其 他动物一样,为了生存在世界上苦苦挣扎.他的全部生活内容就是捕食猎物,同时避免 自己被别的动物吞食,就像我们现在看到的动物世界一样. 可以想象,在那样一个残酷争斗,你死我活的世界里,人与人之间可能发生任何事 情:他们可能会进行一些简单的合作(就像猩猩,大象);也可能独自捕食,互不干扰 (如老虎,狮子);甚至可能自相残杀,同类相食(例如在原始古落中有人吃人的习俗 记录).但无论如何,我们今天所说的法律和道德,在人类初期是不存在的. 不仅是在人类历史的初期, 在人类社会的很多特殊时期, 我们平时称为道德和法律 的东西,都会荡然无存.例如在战争,动乱,自然灾害等情况下,会发生大规模违反道 德和法律的行为,如杀人,抢劫,偷盗等.这种情况我们都认为是野蛮和不人道的.然 而奇怪的是,它们确实是人做出的,而且也是人为了追求自利或维持生存做出来的. 于是就要问: 为什么会有道德和法律?为什么人们既有道德和法律, 又会违反法律 和道德?道德和法律到底是什么东西?对此,我们下面将要论证:道德和法律是约束 道德和法律是约束 人们盲目自利的行为规则,它限制人的短期利益,但却能维护每个人的长远利益 远利益, 人们盲目自利的行为规则,它限制人的短期利益,但却能维护每个人的长远利益,是 人们追求自己最大利益的结果. 人们追求自己最大利益的结果. 拿偷盗来说,可能有各种各样的原因.有的人可能是因为好吃懒做;也有人可能是 偶遇天灾人祸,难以维持自身生存,不得不去偷盗.无论如何,与从事生产相比,偷盗 是获得利益的捷径.从人的本性出发,如果不受任何约束,一个人在社会中必定选择偷 盗作为自利的行为模式.但在一个不受约束的社会里,如果人人都去偷盗,会发生什么 呢? 从前,有一个地方生活着两个人.一个叫罗贝,一个叫希富.那时候没有国家,没 有法律,没有道德,每个人都凭自己的天性行事.他们为了自己的利益,既可以专心生 产,也可以互相偷盗. 本来,如果他们各自专心生产,每个人每年能生产1000斤粮食.但有一次,喜欢喝 酒的罗贝从希富的仓库经过,看见周围没有人,就偷走了100斤粮食,准备用来酿酒喝. 两天后,他发现自己的仓库少了200斤粮食.原来,希富趁他不在的时候,不仅拿 回了自己的100斤粮食,也偷走了他的100斤粮食. 罗贝不甘心,决定再把粮食偷回来.这天晚上,他趁着夜色摸到希富的仓库.正当 他越来越靠近大门的时候,突然脚下一软,掉进一个坑里,摔得头破血流.原来,为了 防止他的偷盗,希富白天什么也没干,专门挖了这个陷阱. 罗贝连滚带爬地回到家里,气急败坏.第二天,他什么也没干,去砍了木材,做成 一架梯子,准备晚上从仓库的背面去偷希富的粮食…… 就这样, 他们互相偷盗, 还要花时间防止对方偷盗. 原来他们每年每个人能生产1000 斤粮食,现在不能专心生产,每个人只能生产600斤粮食. 由此可见,为了贪图便宜,人与人之间出现了偷盗行为.但偷盗行为最终会降低生 产效率,使每个人的利益都受到损失.所以说偷盗是一种盲目的自利行为.这时候,为 了避免损失,有两个可能: 一个可能是他们双方约定,从此不再偷盗,专心进行生产,这样每个人每年还能收 获1000斤粮食.但这个规定没有强制力,只能靠自觉遵守. 另一个可能是,突然出现一个非常强壮的人,他警告罗贝和希富,从此不许偷盗, 否则就会受到他的惩罚.这样,他们不敢再偷盗,每年仍然能收获1000斤粮食.但作为 报酬,他们每个人要向他上交200斤粮食(这样他们还剩800斤,也比偷盗的时候好). 道德和法律就是这样发展起来的.直观地看,道德和法律就是指示人们在社会交 道德和法律就是指示人们在社会交 往中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的规定. 往中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的规定.在上面的例子中,在禁止偷盗这件事上,如 果人们仅仅在口头和思想上达成约定, 这就是一种道德. 平常我们要求一个人不能撒谎, 不能忘恩负义,不能歧视残疾人等,都属于这样的情况.而如果这种规定形成了文字和 案例,并由暴力来监督执行,这就是法律.例如不能杀人,不能抢劫,不能盗窃等,往 往都有明文规定,并由法律机构监督执行. 从上面的例子中还可以看出, 如果大家都自觉遵守不偷盗的约定, 就不需要付出额 外的成本.但如果需要一个暴力机构来监督大家,就要给监督者专门的报酬(每人上交 200斤粮食).所以说遵守道德比法律监督更节约成本. 遵守道德比法律监督更节约成本. 遵守道德比法律监督更节约成本 但问题是,如果仅仅从道德上规定人们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往往无法保证 这种规定得到实施.只有在暴力的监督下,规定才能严格地执行,这就形成了法律.这 里的矛盾是: 如果大家都遵守道德, 就能节约成本, 使每个人受益. 但如果没有强制力, 道德往往被破坏,所以不得不求助于法律. 至此,可以对道德和法律作出比较规范的定义:所谓道德 道德,就是人们通过观念认 道德 同,靠每个人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而法律 法律是以暴力做监督,由专门机构颁布执行的 法律 行为准则. 道德和法律的最大特点是: 它们是为了遏制盲目的自利行为而作出的规定, 但结果 是使每个人的利益得到更多的保证. 例如杀人,抢劫,偷盗,是典型的犯罪行为.之所以发生这些犯罪,是人们追求某 种利益而导致的.但如果人人都去杀人,抢劫,偷盗,则每个人的利益都会受到损害. 为了避免这种损害,法律规定,不许杀人,抢劫,偷盗. 再如欺骗,违约,歧视,一般认为是不道德的.这些不道德的行为,往往也是由某 种自利的动机引起的. 而如果人人都奉行这种不道德的行为, 则社会的效率会大大降低. 所以说讲道德是对全社会有利的. 道德和法律不仅禁止人们做某些事情,也要求人们做某些事情.例如,乐于助人, 见义勇为,救济贫苦,这都是讲道德的要求,这么做的人会受到公众的赞誉.相应地, 为了救济贫困,社会可能制定出救济法;为了鼓励人们捐助公益事业,法律可能规定税 收减免,等等.这些要求在总体上对每个人都是有利的. 法律和道德的另一个共同点是:违反之后都会受到惩罚.犯罪要受到处罚,这是毫 无疑问的.而另一方面,违反道德同样要受到惩罚.只不过惩罚的形式不同.一个违反 道德的人,会受到家人的责骂,社会的谴责,导致名声扫地,众叛亲离,没有人愿意跟 他交往.这最终会损害到他的精神和物质利益. 1994年,美国发生了轰动一时的辛普森杀妻案.当时,橄榄球运动明星辛普森的前 妻妮可和她的一位男友被人杀死在她的住宅门前. 警方认为辛普森有重大嫌疑. 他们在 案发现场找到了与辛普森血型一样的血迹,接着在对他的住所进行的搜查中发现了血 迹,并找到了手套,球鞋等与出事现场留下的痕迹相吻合的物证. 但最后辛普森并没有被定罪, 原因是他高薪聘请的律师指出, 警方在办案过程中使 用了刻意编造的证据和不可靠的证词. 人们普遍认为,是警方工作的失误和法律程序的漏洞使辛普森逃脱了制裁.但是, 由于辛普森的犯罪证据非常明显, 大多数人认定他是真正的凶手. 虽然他没有受到法律 的制裁,但在道德上他遭到了社会的唾弃.以辛普森为标志的商品再也卖不出去,他的 "名气"最终变得一钱不值. 作为人的社会行为规范,与法律相比,道德是更为根本的要素.法律和道德是为了 更好地维护每个人的利益而产生的,如果人人都遵守道德,就用不着制订法律.但由于 很难保证每个人时刻都遵守道德,所以才需要法律.正因为如此,法律的精神和道德的 要求在大部分情况下是一致的. 现代社会的法律非常繁琐, 即使是法律专业的博士也不 可能全部记得住,但普通人只要讲道德,不学法律也不至于犯法.一个人到了外国,不 用专门研究外国的法律,只要遵照日常的道德教育去行事,基本上也不会触犯法律. 另一方面,与人们道德不相符的法律,往往难以执行,也不可能长期存在.例如, 盗版不好,这在西方国家是大部分人的共识,所以盗版犯罪并不多见.但在中国,由于 信息技术起步较晚,人们往往认为无形的东西可以随便使用,所以盗版活动屡禁不止. 再如,我国在改革开放初期有一项罪名叫"投机倒把",其实就是长途贩运,后来大家都 认识到有益无害, 所以这项法律就废除了. 可见道德和法律不会长期背离. 甚至可以说, 道德是制订法律的根源和依据,而法律是形式化,精确化,强制化的道德. 道德是制订法律的根源和依据,而法律是形式化,精确化,强制化的道德. 道德和法律是维护社会利益的行为准则, 但对于如何才能增加社会利益, 人们的认 识是不断变化的, 所以道德和法律会发生变化. 现代法律都禁止杀人, 但是在远古时代, 把一些人作为祭品杀死却很正常.中国古代讲究君臣父子关系,"君要臣死,臣不得不 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还说什么"女子无才便是德",女性守寡不能改嫁等等, 这些在今天来说已经不再是道德.古代人鄙视商人,甚至认为清心寡欲也是道德,但现 代人显然没有这种道德. 总之, 人们在生活中无时无刻不受到道德和法律约束, 法律和道德指引着人们的各 种社会行为,法律和道德是社会秩序的两大支柱. 思考和练习 1.法律和道德的共同特点是什么?它和人的自利本性有什么关系? 2.法律和道德有什么不同之处?两者之间有什么关系? 3.举例说明两件事:道德会发生变化;不符合道德的法律无法存在. 转载】茅于轼的《大家的经济学》——第 社会秩序的发展( 【转载】茅于轼的《大家的经济学》——第2章 社会秩序的发展(2) 黄朝婴 作于 01-16 08:46 分类:金融知识 2.2 国家产生之后人的自利行为几百万年前,地球上出现了人类.设想从那时候开始,有一个外星人一直在太空中 注视着地球上的人类活动,他会看到什么呢? 他看到原始人在固捕猎物,茹毛饮血;看到人们组成了氏族部落,为了争夺猎物拼 命厮杀;看到埃及的几十万奴隶,在皮鞭的驱使下,为法老修建金字塔;看到古罗马的 竞技场里,贵族们让角斗士互相搏杀,以此取乐. 他看到秦始皇统一中国,焚书坑儒;看到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天下大乱;看到楚 汉相争, 三国演义; 看到唐代的太平盛世, 清朝的穷途未路; 他看到一次次的横征暴敛, 一次次的农民起义,一次次的改朝换代. 他看到一次又一次的战争: 从十字军东征到成吉思汗西讨, 从美国独立革命到拿破 仑征战欧洲,从非洲种族仇杀到两次世界大战……他看到烽烟四起,战祸连绵,有无数 的人在战争中死去,也有人因此得到荣华富贵. 回顾人类社会五彩斑斓的历史,我们可以发现一个特点,那就是人们追求自利的 人们追求自利的 本性从来没有改变,但追求自利的方式却不断在变. 本性从来没有改变,但追求自利的方式却不断在变. 在上一节,我们说过,在追求利益的过程中,为了避免盲目自利带来的损害,社会 产生了道德和法律. 道德可以靠每个人自觉遵守, 但法律必须有专门的机构来监督执行. 下面我们就来考察执法机构是如何在历史上产生的. 在人类历史早期,没有法律,也没有执法机构,但却有群居生活.群居生活之所以 存在,是因为群居生活要比单独行动更有利于生存.比如在捕猎的时候,许多人的围追 堵截肯定要比一个人更有效.如果要挖陷阱,集体的力量也更能发挥作用.再如一个人 单独行动,难免有运气不好一无所获的时候.但如果是在一个集体中,不可能每个人都 空手而归,这样就减少了挨饿的机会.到了晚上,每次派一个人站岗,其他人就可以睡 个安稳觉,等等. 由于群居生活的种种优势, 人们结成了以血缘和区域为纽带的部落. 在原始部落早 期,由于存在广泛的血缘关系,并且生产力水平较低,人们只有齐心协力才能解决基本 的温饱问题,所以人与人之间呈现出非常平等,团结的合作关系,依然不存在国家和法 律. 但情况很快发生了变化. 原因是人们懂得了更好的生产方法. 聪明的人发现了种植 粮食的奥秘.他们还发现,把捕获的猎物驯养起来,让它们生育繁殖,比立即就杀死它 们能得到更多的肉食.这样一来,不仅每天填饱肚子的问题解决了,而且有了剩余的粮 食和牲畜. 这导致了两个变化. 首先, 在部落内部, 各种偷盗, 偷懒行为和利益纠纷逐渐增多, 因为有了剩余产品, 人们不用每天全力以赴地从自然界中获取食物, 而可以从剩余产品 中争夺利益.另一方面,可以设想,山那边的部落还没有学会种植和养殖的技术,他们 在琢磨,从这个部落的仓库里抢些粮食和牲畜,要比到野外捕猎要容易些.这样的事迟 早会发生一一而且终于发生了. 于是,建立起某种专门的暴力机构就成为必要.一方面,要用来抵御外部的侵袭和 掠夺.另一方面,要用来执行法律,制止内部偷盗行为和各种纠纷.这样的机构可能通 过推举产生,也可能是通过武力斗争产生——但无论如何,只要它一出现,就一定会存 在下去, 因为它符合人们制止纠纷, 专心生产的共同利益. 而一旦出现专门的执法机构, 国家的雏形就出现了. 国家之所以产生, 是因为在一个社会里, 法律的存在对大家都有利. 为了执行法律, 必须建立专门的暴力机构,包括警察,军队,法庭,监狱,官员等.为了供养这些执法 机构的人员及设施,受法律保护的人必须上交一部分劳动产品,也就是赋税.在一定区 域里发挥作用的法律,赋税和暴力机构,就构成了国家. 在出现国家之后的几千年里, 围绕国家政权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战争和屠杀, 但国家 的两个重要功能——抵御外部掠夺和维持法律秩序, 却一直没有改变. 一旦丧失这两个 功能,国家的统治者就必然垮台.因此,尽管历史上的大部分国家都出现过剥削甚至奴 役的记录,但与无政府状态的混乱相比,国家秩序是一种进步,是人们不得不选择的社 会生活方式. 据统计,从公元前3200年到20世纪80年代,在有文字记载的5000多年间,人类共发 生了大大小小的战争14500多次,平均每年2.6次,大约夺去了36.4亿人的生命.在这期 间,真正没有战争的和平年份只有290多年.这些战争大多是以国家的名义或是由于争 夺国家统治权引起的. 为什么围绕国家政权发生了无穷无尽的战争?下面来看, 在社会需要法律和国家的 前提下,人们将如何追求自己的利益. 在需要法律的社会中,一个人有三种追求利益的方式:一是去偷盗和抢劫,这是实 现利益的捷径,但要受到法律的制裁;二是当个普通老百姓,专心生产,但要向执法者 上交一定赋税;三是充当执法者,维护社会秩序,以此享受广大民众上交的赋税. 直观地看,第三种角色最有利.作为执法者,拥有合法的暴力,可以向社会大众征 税,在这个过程中,可以保障和随时扩大自己的权益.因为征税的标准是由执法者单方 面决定的,谁不服从,就会受到暴力的处罚.也可以说,在人类社会早期,执法者和盗 匪类似,他们之间并没有一条不可逾越的界限.当执法者不顾民众的感受,利用合法暴 力大肆搜刮民财的时候,就变成了盗匪.而当盗匪愿意放弃对民众的掠夺,转而向他们 收取合理的保护费的时候,就变成了执法者. 这并不奇怪.不要忘记,人是由动物转变来的.在不受约束的情况下,人会采取各 种各样的自利行为,因此才需要制订法律.现在虽然有了法律,但出于自利的本性,制 订和执行法律的人当然也会利用执法的权力来谋求自己的最大利益. 于是, 在人类社会 早期,出现了两个显著现象:一是人与人之间通过暴力来决寇谁能充当执法者;二是执 法者利用合法的暴力为自己谋求私利. 在古代, 以皇帝为首的统治集团就是法律的制订和执行者. 而皇帝的地位都是靠暴 力斗争得来的,死后还要传给自己的后代.中国有句古话:"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 土之滨,莫非王臣."意思是说,天底下的土地都是皇帝的,天底下的百姓都要昕皇帝 的话.在古代西方,长久以来也有"君权神授"的说法,宣扬皇帝的权力是上帝赋予的. 总之,不管普通人愿不愿意,因为有了军队和警察,皇帝就成了国家的主人. 这导致了两个倾向:一是皇帝可以随心所欲,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二是人人都想当 皇帝.由于第一点,往往会导致皇帝挥霍无度,横征暴敛.例如我们经常在历史书上看 到,皇帝吃一顿饭要花几万两银子,过一次生日要挪用一支部队的经费,修一座陵墓要 征用几十万人的劳役等,都是这样的事例.但过度的横征暴敛会使民众无法承受,这往 往导致有人通过起义,政变等手段,推翻以前的皇帝,然后自己做皇帝.这就是历史上 纷争不断,王朝更迭的原因. 有了绝对的权力,皇帝就很容易发动对外扩张的战争.我们说过,在没有限制的情 况下,偷盗,抢劫是一个人获得利益的捷径.而一个国家的皇帝想占领更多的土地,征 收更多的赋税, 最直接的办法是对另一个国家发动战争. 况且很多时候皇帝发动的战争 也会得到本国民众的支持.因为一个国家人口增多,土地有限,在发动战争后,战胜国 的领土扩大, 民众也能得到好处. 在战争胜利之后, 皇帝往往把掠夺的一部分战利品 (如 土地,粮食,牲畜等)分给下属和士兵,这也使对外战争得到了更多的支持. 2001年,《亚洲华尔街日报》进行了一次评选,评选的内容是:谁是过去一千年历 史中最富有的人?在经过一系列统计和调查后,这家报纸公布了评选的50位"千年巨富 ". 在这50个最富的人中,有七种身份.其中以暴力为后盾的统治者最多,占22位;贸 易商或金融商与生产商并列第二,各有9位;官场上的贪污受贿者第三,共有4位;并列 第四的有三种身份:殖民者2位,教皇2位,官商2位. 在入选的50人中,有6名是中国人,他们分别是成吉思汗,忽必烈,和坤,刘瑾(明 朝太监),伍秉鉴(清朝商人),宋子文. 据介绍,明朝武宗年间的太监刘瑾被处死后,人们从他家中搜出黄金37万公斤,白 银805万公斤.而清朝的贪官和坤被查出贪污的白银竞然有2.2亿两. 按照《亚洲华尔街日报》 的统计,如果按征服土地来计算,在职业一栏是"征服者", 财富来源一栏是"掠夺"的成吉思汗是历史上最富有的人.在他的统治下,蒙古骑兵横扫 亚欧大陆,打下了130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仔细分析人类社会早期的历史, 你会发现: 人们在很长的时间里并没有走出盲目自 利的怪圈.前面说过,在不受约束的情况下,人会选择偷盗和抢劫作为自利的方式,这 将损害到每个人的利益,因此出现法律和国家.但是在出现国家之后,偷和抢并没有从 人的行为方式中消除. 只不过这种行为的形式和规模发生了变化, 转化为争夺国家政权 和对外征服扩张的斗争. 之所以说早期的国家政权是一种有组织的掠夺, 关键在于, 古代的统治者在向民众 收取赋税时根本不进行协商, 不需要征得民众的同意, 他用暴力来保证自己的要求得到 满足. 而对外的征服扩张更是赤裸裸的掠夺行为, 战胜的国家会将战败国的一切财产据 为己有,战败国的所有人只能让对方随意处置.例如在古罗马,每次打完胜仗后都要展 示掠夺来的黄金和奴隶(俘虏),以此作为凯旋的仪式. 或许有人会问: 广大民众为什么要任由少数统治者剥削和掠夺?对此只能回答: 社 会进步需要时间.我们可以想象,在古代,一个普通民众或许会对统治者的横征暴敛感 到不满,但他不会考虑去改变整个社会制度.作为现实中自利的人,他考虑的是如何能 成为那个高高在上的统治者,或者,在已有的国家政权中谋得一官半职,或者在对外征 服的战争中杀敌立功,得到赏赐,等等.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大部分人都持这样的观 念,所以这样的制度不会改变. 总之,古代的国家政权相对于无政府状态是一种进步,但它依然是一种掠夺制度. 在这种制度下, 少数掌握国家政权的人可以用合法暴力对民众进行掠夺, 也经常发动对 外征服扩张的战争.而其他遭受掠夺的人,尽管不情愿,也只是希望改变自己的角色, 由掠夺对象变为掠夺者.这就是古代社会中人们追求自利的图景. 思考和练习 1.什么是国家?国家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它的基本功能是什么? 2.为什么说国家的出现是历史的进步?为什么又说古代国家政权是一种有组织的 掠夺方式? 3.你是否同意国家统治者跟盗匪相似的观点?为什么? 转载】茅于轼的《大家的经济学》——第 社会秩序的发展( 【转载】茅于轼的《大家的经济学》——第2章 社会秩序的发展(3) 黄朝婴 作于 01-17 08:32 分类:金融知识 2.3 囚犯难题和社会进步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城市里发生了一起凶杀案:一个富人在家中被杀,他的财物 被盗. 警察迅速赶到现场.在警犬的帮助下,警方抓到了两名嫌疑犯——吉米和迈克,并 在他们的住处搜出了被盗的财物.面对证物,他们声称:确实到过案发现场,但当时那 个富人已经死去,他们只是顺手牵羊偷了一些东西. 于是警方把他们分别关起来,单独审讯. 一位警官对吉米说,因为偷东西证据确凿,他至少要被判刑2年;如果他承认,而 迈克抵赖,法官可以算他戴罪立功,撤销对他的一切指控;如果迈克也承认杀人,虽然 法官不能撤销对他的指控,但可以从宽处理,只判10年监禁;但如果他拒不承认,而迈 克承认的话,他就会因为认罪态度不好被判刑20年. 警官说完这些话就走了.吉米开始考虑:如果迈克坦白,我抵赖,我将被判20年监 禁;如果他坦白,我也坦白,我将被判10年监禁.这样看来,在迈克坦白的情况下,我 最好也坦白.如果迈克不坦白,我也不坦白,我需要在监狱里呆2年;如果迈克不坦白, 而我坦白,我就可以无罪释放.这样,在迈克抵赖的情况下,我最好也是坦白. 为了避免弄错,吉米还把自己面临的选择和判罚在地上画成一个表: 对方 自己 承认 不承认 10年 20年 0年 2年 承认 不承认 面对这张表,吉米再三推 导,最后确定:不管对方承 不承认,对自己来说最好的 选择都是承认杀人.这样, 想好之后,他要求见警官. 而在另一间牢房,警官对迈克说了同样的话,迈克也经过一番深思熟虑,也要求见 警官. 最后,他们两个都承认杀人,各被判刑10年. 在这个故事里,吉米和迈克都经过了利益的计算,最后决定承认杀人.奇怪的是, 有一个更有利的结果——两人都不承认杀人,各被判刑2年,却没有发生. 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关键在于他们不能交流.面对指控,他们可以承认,也可 以不承认,但他们不知道对方会怎么做.如果他们选择不承认,而对方选择承认,那么 自己将被判刑20年,这是他们所担心的.如果他们可以见面,互相商量,他们多半会约 定,都不承认杀人,最多只被判刑2年. 但他们也会想,在约定好之后,如果自己临时反悔,承认杀人,那么对方将被判刑 20年,而自己可以无罪释放.这是一个诱人的选择.另外他们也担心,如果自己遵守约 定,而对方临时反悔,又该怎么办?这两个囚犯处于左右为难的境地,这就是所谓的" 囚犯难题". 要注意,囚犯难题只是一个比喻.这里说的杀人,坦白,抵赖,判刑,都是一种比 喻,用来比喻选择和利益的关系.这里所说的结果的好坏,只是针对故事中的囚犯来说 的,并不是针对现实社会而言的. 囚犯难题具有非常典型的社会意义.它表明,在社会交往中,如果人们短视地追求 自己的利益,将会导致对双方都不利的结果.如果双方都能暂时克制自己的利益,就能 得到对双方都更好的结果.但如果一方克制自己的利益,而另一方不克制,又会出现一 方吃亏,另一方占便宜的局面. 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跟囚犯难题类似的情况.例如,在没有红绿灯的十字路口开 车,如果别人抢行,你不抢行,你就永远也过不去.但如果人人都抢行,就会造成交通 堵塞,结果谁也都走不了.只有大家都懂得克制,按一定的顺序行车,才能让每个人都 尽快地通过.再如,在剧院看演出的时候,如果某个人从座位上站起来,就能比别人看 得更清楚,但如果每个人都站起来,不但没有人能看得更清楚,反而会站得腰酸背疼, 不如坐着的时候舒服. 囚犯难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分析工具. 从这个模型出发, 我们可以深刻地理解道德, 法律的发展过程和社会进步的基本原理. 在前面我们说过,为了避免盲目自利带来的危害,社会产生了道德和法律.但建立 道德是一个艰难而漫长的过程. 因为人都是自利的, 在刚开始出现某种道德萌芽的时候, 大家都能从中得到好处,但如果有人破坏这种道德,他能得到更大的好处,所以道德很 容易遭到破坏.而一旦有人破坏约定,其他的人也会改变自己的行为,使社会回到没有 道德的状态. 拿囚犯难题来说, 上面提到的情况是吉米和迈克各被判刑10年, 这是一个不利的结 果. 如果下一次出现这种情况, 他们多半会吸取教训, 都不认罪, 得到一个更好的结果: 各被判刑2年.但如果再有下一次,吉米可能会耍心眼,他利用迈克的不承认,自己承 认,这样他无罪释放,而迈克被判20年.再下一次,迈克也学乖了,他也主动承认,这 样他们又各被判刑10年,回到了第一次的状况.这样的过程也许要重复许多次,最终使 他们意识到,无论如何,不承认比承认要好,这个行为模式才会作为规则固定下来.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把偷盗,抢劫,欺诈等看作不道德和不合法的行为,似乎是理 所当然的.但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以人类的动物状态为起点,这些观念的确立也许经过 了几百万年的时间. 因为人们能真正认识到自己的长远利益并不容易, 这是一个曲折的 过程.这就是建立道德和法律的艰难之处,也是道德和法律会发生变化的原因. 以我们今天的眼光来看, 在现代社会中, 有很多行为规则都比古代要先进和文明得 多.但这些东西并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交往中不断摸索,反复试 错的结果,是人们通过知识积累,抛弃了道德和法律中对每个人都不利的因素,保留对 每个人都有利的因素而得来的. 拿奴隶制来说, 大家都认为这是一种野蛮残酷的制度. 但奴隶制是如何产生和消灭 的呢?最初, 奴隶主要来自战争中俘虏——也就是战胜方把俘虏作为劳动力卖掉. 如果 不是这样,战胜方就要把俘虏杀死.可见奴隶制在历史上有一定的进步意义,这是它能 得到社会允许的原因.但是,从奴隶的处境来看,他就像一架干活的机器或牲口,待遇 相当悲惨.由于奴隶的悲惨遭遇,激发了越来越多的人的同情.这种同情包含着一种利 益的考虑,那就是:如果自己或自己的亲人,朋友卷入战争,成为俘虏,就面临着奴隶 的悲惨命运,所以奴隶制对每个人都不利.于是,反对奴隶制成为一种道德要求,当这 种道德逐渐上升为法律,禁止买卖和使用奴隶的时候,奴隶制就走向了终结. 进一步看, 人类社会在确立了某些道德和法律之后, 并没有立即走出盲目自利的怪 圈.正如前面所说,在出现了法律和国家之后,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里,人们为了追求 自己的利益,围绕国家政权展开无穷无尽的斗争,这实际上还是一种掠夺行为. 根据囚犯难题的模型,我们可以推想,随着时间的推移,围绕国家政权展开的掠夺 行为会逐渐减少.因为这是一种短视的自利行为,其结果对大家都不利.一旦越来越多 的人认识到这一点,就会改变自己的行为模式,把自利的方式由掠夺改为合作. 事实上,今天的社会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这一点.在很多国家,制订法律的权 力已经不再掌握在少数人手中, 而掌握在由民众选举的议会手中. 决定国家事务的人不 再是皇帝,而是民众选举的总统或政府.他们不能随意征税,更不能利用警察和军队伤 害守法的公民.换句话说,国家政权不再通过暴力斗争产生,掌握国家政权的人也不能 利用合法的暴力牟取私利. 在国与国之间, 贸易代替了战争. 很少有哪个国家会通过侵略战争来增加自己的利 益. 发动侵略战争的国家往往会受到国际社会的谴责, 甚至会有联合国部队出面制止大 逆不道的侵略行为. 总之, 在如今的世界上, 使用武力来掠夺财富的行为已经不得人心, 而且越来越少. 当然,人类社会取得今天的文明成就并不容易.在很多情况下,一种先进的道德观 念和法律制度只是在世界上的某个地方开始萌芽. 但由于国家和地区之间连绵不断的战 争,具有先进制度的国家往往会被落后的国家吞并,这就扼杀了社会进步的可能.例如 现代社会所采用的民主选举和议会制度, 在古代希腊和罗马也曾经出现过, 但因为他们 的国家政权被其他国家消灭,这样的制度也就随之消亡了. 但在更多的时候, 先进的道德和法律会随着国家与地区之间的斗争扩展开来. 在中 国古代, 汉族地区多次被北方民族的国家吞并, 但汉民族的儒家文化和科举制度却没有 从社会中消失,反而随着国家领土的扩大传播到更多的地方.像蒙古族统治的元朝,满 族统治的清朝都是如此. 再如西方国家从16世纪开始向全世界的殖民扩张, 目的是为了 寻求更多的利益, 由此导致很多残酷的战争, 但客观上也促进了西方先进文化和制度在 全世界的扩展. 总之,社会进步既是曲折的,又是不可逆转的.历史之所以曲折,是因为在社会交 往中盲目自利的一方会采用野蛮和不道德的方法来实现自己的利益, 而与之对应的文明 和讲道德的一方往往会吃亏, 他们的失败就意味着社会的倒退. 但道德观念不会轻易从 社会中消失, 况且很多时候先进的社会制度也会在国家之间的斗争中取得胜利. 随着时 间的推移, 越来越多的人们认识到文明和道德的行为模式对自己有利, 并使它们在社会 交往中占据主导地位,这就推动着社会不断向前发展. 思考和练习 1.【课堂试验】把全班同学分为两个人数相同的小组,介绍囚犯难题的案情和规 则(可以写在黑板上).介绍完后,从两个小组中各指定一名同学(座位相距较远的), 让他们扮演囚犯,把自己的选择写在纸上.注意,不能说话,只能写.之后,公布他们 的选择,按事先介绍的规则给他们判罚,把判刑结果写在黑板上.之后,重新指定两名 同学,让他们再扮演囚犯,把自己的选择写在纸上,再公布他们的选择和判罚.以此重 复,让所有同学都作一次选择,并把他们的判罚都写在黑板上.在这个过程中,也可以 适当变动竞赛规则.例如把两个小组的判罚累加,以累加的结果评定胜负,或者累加超 出一定限度,就集体改判死刑等. 2.阐述囚犯难题的根本含义,它和社会进步之间的关系如何理解? 本章总结 人们在追求自利的过程中发现, 遏制某些盲目的自利行为, 反而更能增进彼此的利 益,于是就产生了道德和法律. 所谓道德, 就是大众认同但靠每个人自觉遵守的社会行为准则. 而法律是以暴力为 后盾,由专门的机构监督执行的社会行为准则. 由于执行法律的需要,产生了国家政权.由于国家政权具有合法暴力,为了追求进 一步的利益,发生了争夺国家政权和对外征服扩张的斗争. 但随着道德观念的进步, 国家的统治形式和法律制度也在进步. 进步的主要表现是 统治者的特权减少,民众的自由和权利得到保障. 道德进步的原因是人们通过不断试错, 积累知识, 发现了更能增加彼此利益的行为 模式. 这些行为模式通过优胜劣汰扩散到更多的地方. 这就是囚犯难题和社会进步的原 理. 随着人的权利趋于平等, 诞生了一种以惊人速度创造财富的社会制度. 这种制度在 300多年里创造出比历史上总和更多的财富. 下一章的内容将向你介绍这种神奇的制度. 转载】茅于轼的《大家的经济学》——第 市场经济的建立( 【转载】茅于轼的《大家的经济学》——第3章 市场经济的建立(1) 黄朝婴 作于 01-18 08:39 分类:金融知识 1723年,在英国诞生了一位律师和海关官员的儿子.他对求学有很浓的兴趣.14 岁时,他开始进入大学学习,17岁获得硕士学位.16岁的时候,他得到一项奖学金,来 到牛津大学攻读哲学,法律,伦理学. 在旁人眼中, 他是一个神情恍惚, 心不在焉的人. 他自称"除了书对其他一无所求". 因为专心思考问题, 他会表现出一些奇怪的举动. 人们经常看到他在做礼拜的时候独自 发笑.有一天早晨,他沉浸于所想的问题,穿着睡衣走出宿舍15英里,直到附近教堂的 钟声把他惊醒.还有一次,他一边走路,一边跟朋友讨论问题,结果不小心掉进了一个 深坑里. 这个人叫亚当?斯密,后世的人称他为经济学之父.1776年,他出版了花10年时间 撰写的《国富论》,奠定了他无可争议的经济学创始人的地位.在这本流传了200多年 经久不衰的伟大著作中,有一段广为传诵的话: "一般来说,每个人并不打算去促进公共的利益,也不知道他能促进多少公共利益. 他所追求的仅仅是他自己的利益. 但在这么做时, 有一只看不见的手指引他去达到一个 意想不到的目标.由于追求自己的利益,他实际上促进了社会的利益,这种效果甚至比 他专门去增进社会利益时产生的效果还要大." 这就是著名的"看不见的手"的论断.它揭示了人们在市场活动中,由于追求自利而 导致社会财富增加的奇妙原理.亚当?斯密的这段话和整部《国富论》,因此成为经济 学理论的核心和源泉.后世的经济学家的大部分工作,都是围绕"看不见的手"的作用而 展开的. 在这一章, 我们将介绍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和前提条件, 说明它们是如何从历史上 产生并发挥作用的.如果没有这些基本条件,"看不见的手"就无从谈起,人的自利就不 可能导致社会财富的增加. 1.1 市场经济改变世界时间来到18世纪, 如果你是前面提到的那个在太空中注视人类活动的外星人, 你会 发现,在地球上称为西欧的地方,人类社会发生了剧烈的变化.这种变化从西方国家开 始,逐渐扩散到全世界,并一直持续到今天. 如果你是生活在几千年前的一个古希腊人, 由于某种奇迹进入时光隧道, 跨越时间 来到1750年的英国,你会发现有许多东西似曾相识.但是,如果你再往后跨越时间,你 就会觉得来到了一个"不真实"的世界中.在这里你能够认识和理解的东西已经很少.因 为在两个世纪以来,人类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1.人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长.据估计,1650年世界人口是5亿左右,1750年达到 8亿,1804年为10亿,1930年20亿,1975年40亿,1999年达到60亿.与此同时,人口的 平均预期寿命从18世纪的30岁增长到1900年的45岁, 再增长到1996年的76岁. 出现这种 改变是因为人们的食物和居住环境大大改善,卫生条件和医疗技术飞速进步. 2.大部分人的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现代普通公民享受的奢侈品即使以往社会最 富有的人也不一定能得到.作为一种对比,我们知道,在2200年前,只有极少数富人才 能喝得起酒; 而在中国唐朝, 皇帝为了吃到荔枝, 要用快马一匹接一匹地辗转千里运送. 这些东西对现代人来说都是很普通的消费.更不用说飞机,空调这样的发明,就是古代 的皇帝也享受不到. 3.社会上出现了成百上千的新职业.在古代,社会中的绝大部分人都是农民.但 近两个世纪以来,农业在经济活动中的统治地位已经结束,工业和服务业迅速崛起.在 美国,5%的农业人口能够养活95%的非农业人口,并且还有大量富余用于出口.这样, 人们不再为吃饭发愁,转而关注旅游,娱乐,艺术和各种各样的新奇享受. 4.新发明不断涌现.新能源和各种机器代替了人工劳动,新材料和新物质不断被 创造出来.煤,电,石油,天然气,以及其他人们从未听说过的新技术,驱动着各种机 器,包括机床,电器,汽车,火车,电话,电报,直到广播,电视,互联网,从衣食住 行,吃喝玩乐各个方面全方位,高质量地改善着人们的生活. 世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为什么?简单地说, 是因为出现了一种新的社会制度. 这种制度跟以前的社会制度有很大的不同: 在过去的社会中, 人与人之间主要靠掠夺来 实现自己的利益,而在这种制度下,人们靠创造财富来增加自己的利益.于是,整个社 会的财富以惊人的速度增长. 这种制度叫"市场经济".当然,在我们提起这个名称的时候,不要误认为这是某个 人的发明,也不要以为它是一夜之间来到这个世界上的.正如前面所说,社会进步是一 个曲折的过程,它往往从某个国家的某种变化开始,然后扩散到越来越多的地方,逐渐 形成一种社会秩序.所以首先要记住,市场经济,是16世纪在西欧开始萌芽,此后逐渐 完善并向全世界扩展的一种新的社会秩序. 但直到今天, 世界上有很多国家还没有完全 实现市场经济.我们中的大部分人,都生活在程度不同的市场经济社会中. "市场经济"是一种称呼,是对某种社会状况的概括.这种社会状况可以有几个类似 的名称,例如"市场制度","市场社会","市场体制"等,都是一样的意思.这一点在后 面的内容中要注意理解. 接下来你可能会问: 市场制度到底是什么东西?为什么在市场制度下社会财富会以 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长? 市场,你一定去过,那是人们买卖,交换商品的地方.市场经济,就是以交换为主 要特征和内容的社会制度. 这个定义很简单, 却足以说明市场经济为什么能成为一种具 有巨大财富创造力的社会制度. 前面说过,人都是自利的,但自利可以有多种方式.在市场制度之前,人获得利益 的主要办法是去掠夺别人已经创造出来的财富. 所以每个人要争当有权有势的人. 处于 社会底层的平民百姓,迫于生活,不得不辛苦劳作,但他们的劳动果实随时可能被官府 或有权势的人用或明或暗的手段夺走. 那时候, 人类社会的历史基本上是由统治者压迫劳苦大众和劳苦大众群起反抗的故 事构成的.由于统治者的横征暴敛,穷人不堪忍受,揭竿而起,成功之后少数穷人成为 统治者,他们再去剥削压迫其他穷人,然后再被别人革命,这就历史的基调. 为了夺权,纷争不断.一旦战乱来临,几十年苦心经营的财富顿时化为乌有.绝大 多数的年代里,人们颠沛流离,挣扎在死亡线上.有几年太平光景,就算历史上罕见的 盛世. 在这种不断动乱的背景下, 人们的聪明才智和时间精力很大一部分用在了人与人 争斗的非生产性活动中,创造财富完全是一句空话. 而在市场制度下, 交换取代掠夺成为人们追求利益的最主要方式. 在这样的社会里, 一个普通人不用担心自己的财产会无缘无故地被皇帝或官府没收, 也不用担心会在连绵 不绝的战乱中丧失生命或自由, 他不需要通过攀附权贵来获得安全和财富. 为了获得更 多更好的享受,他必须用自己生产的商品去交换.这样,所有人都把精力放在增加生产 和改进技术上面,使得整个社会的生产力大大提高.在短短三四百年间,市场制度创造 出过去几万年人类社会也不曾创造的财富, 每个人都享受到过去的皇帝也无法享受到的 舒适生活. 自1978年起,中国开始了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的改革开放.此后的20多年,我 国的经济实力空前提高, 绝大多数人的物质生活都得到了显著的改进. 市场上的商品堆 积如山,商品的质量和品种比20年以前提高了几个档次.只要有钱什么都能买到.而且 百姓确实比过去富裕多了, 银行里的存款比20年前增加了20多倍. 这样的经济发展的成 就是我国几千年历史中从来没有过的. 回顾中国过去几千年的历史, 除了"文景之治", "员观之治"等几个有限的太平盛世, 基本上不是兵荒马乱就是饥荒瘟疫. 小孩子生下来就在死亡线上挣扎, 相当一部分人活 不到成年.解决温饱是大部分人面临的主要问题,食肉衣锦是生活中最大的幸福.很多 人的一生不是享受生活,而是痛苦煎熬. 在西汉,中国的全国人口为6000万人,到了1000年后的宋朝,人口反而降为2000 万人.这期间不是没有人口增加,而是一次战乱就会消灭人口的一半,甚至3/4以上. 最近的一次人口大灾难发生在100多年前的太平天国时期, 中国人口从1850年的4.3亿下 降到1863年的2.3亿,13年的时间消灭了2亿人.不难想象,这其中上演了多少血淋淋的 人间惨剧. 在市场制度出现之前和之后的社会,是两个极不相同的世界.如果可以选择,每个 人都愿意生活在市场经济社会中. 但这个制度如何建立?它有哪些基本的要求和特征? 我们放在后面详细讨论.在这里,我们还要强调市场制度对技术进步的重要作用. 直观地看,人类生活之所以得到改善,社会财富之所以增加,是因为有人发明了各 种先进的机器和技术. 所以很多人都认为科学技术是社会进步的根源. 但这种观点是片 面的.实际上,科学技术的提高,跟市场制度的建立分不开. 首先,科学技术的发展需要激励.也就是说,发明新技术的人要得到一定的奖赏. 在市场制度之前,出于好奇心和偶然性,人们也会有一些科学发现,但这种情况下科学 技术的进步是零碎和间断的.而在市场制度之后,发明新技术的人能从自己的发明成 而在市场制度之后, 而在市场制度之后 果中得到巨大的经济回报,这就激励了人们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发明创造中. 果中得到巨大的经济回报,这就激励了人们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发明创造中.科学研 究成为一种有组织, 有目的的专门活动, 结果导致了源源不断的科技创新. 18世纪开始, 对人类历史影响深远的工业革命之所以从英国发生, 跟英国最先颁布专利法, 使发明创 新者的经济利益得到保证是密不可分的. 1624年,英国出现了《独占法》,这是历史上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专利法.1689 年, 伦敦的托马斯 萨弗里为抽水机申请了专利; 1730年, 约翰 凯发明了"飞梭"; 1770 年,詹姆斯哈格里夫斯为自己的"珍妮纺纱机"申请了专利;1777年,瓦特发明了世界 上第一台具有实用价值的蒸汽机.工业革命的序幕由此拉开. 其次, 科学技术要转化为生产力, 需要市场制度的指导. 科学技术要促进社会进步, 改善人类的生活,必须转化为各种有用的产品.但什么是有用的产品,什么是有用的 什么是有用的产品, 什么是有用的产品 技术,要在市场制度中才能分辨出来. 技术,要在市场制度中才能分辨出来.市场的这种作用是通过价格来实现的,这一点 我们后面详细介绍.在这里要指出,如果没有市场制度,科技术的研究就会失去正确的 方向.就像在古代,为了给皇帝炼制长生不老的"仙丹",出现了炼丹术,但这种技术在 浪费大量人力和资源之后,除了废药渣,什么也没有生产出来. 总之,市场制度的出现,是人类历史的一个转折点.它使人们追求自利的手段从掠 夺变成了创造. 每个人都尽最大的努力去增加生产和提高效率, 由此催生出大量的发明 创新, 有力地推动着科学技术的进步, 结果导致了几个世纪以来社会财富飞速发展的奇 迹.| 思考和练习 1. 市场经济的根本特征是什么?它为什么能够改变世界, 创造出巨大的社会财富? 2.为什么说社会的科技进步要以市场制度为基础? 转载】茅于轼的《大家的经济学》——第 市场经济的建立( 【转载】茅于轼的《大家的经济学》——第3章 市场经济的建立(1) 黄朝婴 作于 01-18 08:39 分类:金融知识 1723年,在英国诞生了一位律师和海关官员的儿子.他对求学有很浓的兴趣.14 岁时,他开始进入大学学习,17岁获得硕士学位.16岁的时候,他得到一项奖学金,来 到牛津大学攻读哲学,法律,伦理学. 在旁人眼中, 他是一个神情恍惚, 心不在焉的人. 他自称"除了书对其他一无所求". 因为专心思考问题, 他会表现出一些奇怪的举动. 人们经常看到他在做礼拜的时候独自 发笑.有一天早晨,他沉浸于所想的问题,穿着睡衣走出宿舍15英里,直到附近教堂的 钟声把他惊醒.还有一次,他一边走路,一边跟朋友讨论问题,结果不小心掉进了一个 深坑里. 这个人叫亚当斯密,后世的人称他为经济学之父.1776年,他出版了花10年时间 撰写的《国富论》,奠定了他无可争议的经济学创始人的地位.在这本流传了200多年 经久不衰的伟大著作中,有一段广为传诵的话: "一般来说,每个人并不打算去促进公共的利益,也不知道他能促进多少公共利益. 他所追求的仅仅是他自己的利益. 但在这么做时, 有一只看不见的手指引他去达到一个 意想不到的目标.由于追求自己的利益,他实际上促进了社会的利益,这种效果甚至比 他专门去增进社会利益时产生的效果还要大." 这就是著名的"看不见的手"的论断.它揭示了人们在市场活动中,由于追求自利而 导致社会财富增加的奇妙原理.亚当斯密的这段话和整部《国富论》,因此成为经济 学理论的核心和源泉.后世的经济学家的大部分工作,都是围绕"看不见的手"的作用而 展开的. 在这一章, 我们将介绍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和前提条件, 说明它们是如何从历史上 产生并发挥作用的.如果没有这些基本条件,"看不见的手"就无从谈起,人的自利就不 可能导致社会财富的增加. 1.1 市场经济改变世界时间来到18世纪, 如果你是前面提到的那个在太空中注视人类活动的外星人, 你会 发现,在地球上称为西欧的地方,人类社会发生了剧烈的变化.这种变化从西方国家开 始,逐渐扩散到全世界,并一直持续到今天. 如果你是生活在几千年前的一个古希腊人, 由于某种奇迹进入时光隧道, 跨越时间 来到1750年的英国,你会发现有许多东西似曾相识.但是,如果你再往后跨越时间,你 就会觉得来到了一个"不真实"的世界中.在这里你能够认识和理解的东西已经很少.因 为在两个世纪以来,人类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1.人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长.据估计,1650年世界人口是5亿左右,1750年达到 8亿,1804年为10亿,1930年20亿,1975年40亿,1999年达到60亿.与此同时,人口的 平均预期寿命从18世纪的30岁增长到1900年的45岁, 再增长到1996年的76岁. 出现这种 改变是因为人们的食物和居住环境大大改善,卫生条件和医疗技术飞速进步. 2.大部分人的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现代普通公民享受的奢侈品即使以往社会最 富有的人也不一定能得到.作为一种对比,我们知道,在2200年前,只有极少数富人才 能喝得起酒; 而在中国唐朝, 皇帝为了吃到荔枝, 要用快马一匹接一匹地辗转千里运送. 这些东西对现代人来说都是很普通的消费.更不用说飞机,空调这样的发明,就是古代 的皇帝也享受不到. 3.社会上出现了成百上千的新职业.在古代,社会中的绝大部分人都是农民.但 近两个世纪以来,农业在经济活动中的统治地位已经结束,工业和服务业迅速崛起.在 美国,5%的农业人口能够养活95%的非农业人口,并且还有大量富余用于出口.这样, 人们不再为吃饭发愁,转而关注旅游,娱乐,艺术和各种各样的新奇享受. 4.新发明不断涌现.新能源和各种机器代替了人工劳动,新材料和新物质不断被 创造出来.煤,电,石油,天然气,以及其他人们从未听说过的新技术,驱动着各种机 器,包括机床,电器,汽车,火车,电话,电报,直到广播,电视,互联网,从衣食住 行,吃喝玩乐各个方面全方位,高质量地改善着人们的生活. 世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为什么?简单地说, 是因为出现了一种新的社会制度. 这种制度跟以前的社会制度有很大的不同: 在过去的社会中, 人与人之间主要靠掠夺来 实现自己的利益,而在这种制度下,人们靠创造财富来增加自己的利益.于是,整个社 会的财富以惊人的速度增长. 这种制度叫"市场经济".当然,在我们提起这个名称的时候,不要误认为这是某个 人的发明,也不要以为它是一夜之间来到这个世界上的.正如前面所说,社会进步是一 个曲折的过程,它往往从某个国家的某种变化开始,然后扩散到越来越多的地方,逐渐 形成一种社会秩序.所以首先要记住,市场经济,是16世纪在西欧开始萌芽,此后逐渐 完善并向全世界扩展的一种新的社会秩序. 但直到今天, 世界上有很多国家还没有完全 实现市场经济.我们中的大部分人,都生活在程度不同的市场经济社会中. "市场经济"是一种称呼,是对某种社会状况的概括.这种社会状况可以有几个类似 的名称,例如"市场制度","市场社会","市场体制"等,都是一样的意思.这一点在后 面的内容中要注意理解. 接下来你可能会问: 市场制度到底是什么东西?为什么在市场制度下社会财富会以 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长? 市场,你一定去过,那是人们买卖,交换商品的地方.市场经济,就是以交换为主 要特征和内容的社会制度. 这个定义很简单, 却足以说明市场经济为什么能成为一种具 有巨大财富创造力的社会制度. 前面说过,人都是自利的,但自利可以有多种方式.在市场制度之前,人获得利益 的主要办法是去掠夺别人已经创造出来的财富. 所以每个人要争当有权有势的人. 处于 社会底层的平民百姓,迫于生活,不得不辛苦劳作,但他们的劳动果实随时可能被官府 或有权势的人用或明或暗的手段夺走. 那时候, 人类社会的历史基本上是由统治者压迫劳苦大众和劳苦大众群起反抗的故 事构成的.由于统治者的横征暴敛,穷人不堪忍受,揭竿而起,成功之后少数穷人成为 统治者,他们再去剥削压迫其他穷人,然后再被别人革命,这就历史的基调. 为了夺权,纷争不断.一旦战乱来临,几十年苦心经营的财富顿时化为乌有.绝大 多数的年代里,人们颠沛流离,挣扎在死亡线上.有几年太平光景,就算历史上罕见的 盛世. 在这种不断动乱的背景下, 人们的聪明才智和时间精力很大一部分用在了人与人 争斗的非生产性活动中,创造财富完全是一句空话. 而在市场制度下, 交换取代掠夺成为人们追求利益的最主要方式. 在这样的社会里, 一个普通人不用担心自己的财产会无缘无故地被皇帝或官府没收, 也不用担心会在连绵 不绝的战乱中丧失生命或自由, 他不需要通过攀附权贵来获得安全和财富. 为了获得更 多更好的享受,他必须用自己生产的商品去交换.这样,所有人都把精力放在增加生产 和改进技术上面,使得整个社会的生产力大大提高.在短短三四百年间,市场制度创造 出过去几万年人类社会也不曾创造的财富, 每个人都享受到过去的皇帝也无法享受到的 舒适生活. 自1978年起,中国开始了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的改革开放.此后的20多年,我 国的经济实力空前提高, 绝大多数人的物质生活都得到了显著的改进. 市场上的商品堆 积如山,商品的质量和品种比20年以前提高了几个档次.只要有钱什么都能买到.而且 百姓确实比过去富裕多了, 银行里的存款比20年前增加了20多倍. 这样的经济发展的成 就是我国几千年历史中从来没有过的. 回顾中国过去几千年的历史, 除了"文景之治", "贞观之治"等几个有限的太平盛世, 基本上不是兵荒马乱就是饥荒瘟疫. 小孩子生下来就在死亡线上挣扎, 相当一部分人活 不到成年.解决温饱是大部分人面临的主要问题,食肉衣锦是生活中最大的幸福.很多 人的一生不是享受生活,而是痛苦煎熬. 在西汉,中国的全国人口为6000万人,到了1000年后的宋朝,人口反而降为2000 万人.这期间不是没有人口增加,而是一次战乱就会消灭人口的一半,甚至3/4以上. 最近的一次人口大灾难发生在100多年前的太平天国时期, 中国人口从1850年的4.3亿下 降到1863年的2.3亿,13年的时间消灭了2亿人.不难想象,这其中上演了多少血淋淋的 人间惨剧. 在市场制度出现之前和之后的社会,是两个极不相同的世界.如果可以选择,每个 人都愿意生活在市场经济社会中. 但这个制度如何建立?它有哪些基本的要求和特征? 我们放在后面详细讨论.在这里,我们还要强调市场制度对技术进步的重要作用. 直观地看,人类生活之所以得到改善,社会财富之所以增加,是因为有人发明了各 种先进的机器和技术. 所以很多人都认为科学技术是社会进步的根源. 但这种观点是片 面的.实际上,科学技术的提高,跟市场制度的建立分不开. 首先,科学技术的发展需要激励.也就是说,发明新技术的人要得到一定的奖赏. 在市场制度之前,出于好奇心和偶然性,人们也会有一些科学发现,但这种情况下科学 技术的进步是零碎和间断的.而在市场制度之后,发明新技术的人能从自己的发明成 而在市场制度之后, 而在市场制度之后 果中得到巨大的经济回报,这就激励了人们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发明创造中. 果中得到巨大的经济回报,这就激励了人们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发明创造中.科学研 究成为一种有组织, 有目的的专门活动, 结果导致了源源不断的科技创新. 18世纪开始, 对人类历史影响深远的工业革命之所以从英国发生, 跟英国最先颁布专利法, 使发明创 新者的经济利益得到保证是密不可分的. 1624年,英国出现了《独占法》,这是历史上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专利法.1689 年, 伦敦的托马斯 萨弗里为抽水机申请了专利; 1730年, 约翰 凯发明了"飞梭"; 1770 年,詹姆斯哈格里夫斯为自己的"珍妮纺纱机"申请了专利;1777年,瓦特发明了世界 上第一台具有实用价值的蒸汽机.工业革命的序幕由此拉开. 其次, 科学技术要转化为生产力, 需要市场制度的指导. 科学技术要促进社会进步, 改善人类的生活,必须转化为各种有用的产品.但什么是有用的产品,什么是有用的 什么是有用的产品, 什么是有用的产品 技术,要在市场制度中才能分辨出来. 技术,要在市场制度中才能分辨出来.市场的这种作用是通过价格来实现的,这一点 我们后面详细介绍.在这里要指出,如果没有市场制度,科技术的研究就会失去正确的 方向.就像在古代,为了给皇帝炼制长生不老的"仙丹",出现了炼丹术,但这种技术在 浪费大量人力和资源之后,除了废药渣,什么也没有生产出来. 总之,市场制度的出现,是人类历史的一个转折点.它使人们追求自利的手段从掠 夺变成了创造. 每个人都尽最大的努力去增加生产和提高效率, 由此催生出大量的发明 创新, 有力地推动着科学技术的进步, 结果导致了几个世纪以来社会财富飞速发展的奇 迹.| 思考和练习 1. 市场经济的根本特征是什么?它为什么能够改变世界, 创造出巨大的社会财富? 2.为什么说社会的科技进步要以市场制度为基础? 转载】茅于轼的《大家的经济学》——第 市场经济的建立( 【转载】茅于轼的《大家的经济学》——第3章 市场经济的建立(2) 黄朝婴 作于 01-20 10:15 分类:金融知识 3.2 市场经济的法律特征 2004年6月3日,美国商务部就给予中国市场经济地位问题举行首场听证会. 在这之前,2004年4月举行的中美商贸联委会上,对方同意成立中国市场经济地位 工作组, 着手讨论中国市斗经济地位问题. 当日的听证会标志着中美为解决这个困扰双 方经贸关系多年的问题迈出了第一步. 在此一个半月前, 温家宝总理在会见来访的美国副总统切尼时, 就曾正式向美国提 出了"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的要求.2004年4月16日,访华的欧盟委员会主席普罗边 也表示,欧盟"正在对中国市场经济地位问题进行研究,6月将会有初步判断". 作为中国最大的两个贸易伙伴, 也是对中国提起反倾销案件最多的两个经济体, 他 们对中国市场经济地位的态度显然举足轻重. 看到这则新闻报道,你可能会感到奇'怪:一个国家的市场经济地位为什么还需要 承认?市场经济难道有什么特别的讲究么? 确实如此.作为一种经济运行方式,市场制度具有一定的特点和内涵,并不是随便 可以自封的. 为了准确地理解市场经济的内涵特点, 我们下面要考察市场经济的产生过 程和法律特征. 在上一节中我们提到, 市场经济是16世纪在西欧开始逐渐形成并向全世界扩展的社 会秩序. 由于市场经济的确立, 人们改变了追求利益的方式, 由掠夺财富转为创造财富, 从而大大加快了历史的进程.但更关键的问题是,在市场经济确立的过程中,到底发生 了什么,使人们改变了追求利益的方式?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再回到市场经济的概念上来.所谓市场经济,是以交换 为主要特征和内容的社会制度——要注意,这里说的交换,是针对整个社会而言的.在 市场制度之前,社会中也存在商品交换活动,但不能称之为市场经济.原因在于,那时 候掌握国家政权的执法者, 也就是以皇帝为代表的统治集团, 可以利用优势的暴力不经 过民众的同意就取得赋税,所以说他们是通过掠夺而不是通过交换来实现自己的利益 的. 进一步看, 在市场经济之前的社会中, 国家的统治者往往利用制订和执行法律的权 力,歪曲和操纵法律,为个人牟取私利,这同样是一种掠夺.所以说,只有在征税和 只有在征税和 执法的权力由少数人手中转移到民众手中的时候,才有可能消除社会中有组织的掠夺, 执法的权力由少数人手中转移到民众手中的时候,才有可能消除社会中有组织的掠夺, 实现以交换为特征的市场经济. 实现以交换为特征的市场经济. 事实上, 在16世纪开始形成的市场经济秩序中, 西欧各国就是在上述两个方面发生 了巨大的社会变革. 1581年,在西班牙,因为征税和宗教纠纷,由商人和市民代表组成的"三级大会" 废黯了国王的统治.他们说,"国王已经破坏了跟民众的契约,因此国王就像任何不忠 诚的仆人一样,应该被开除".这是历史上第一次对"君权神授"作出明确的否定. 1640年,又是由于征税问题,英国国王和议会发生矛盾,引发了革命.这场革命断 断续续,直到1689年,议会取得胜利.结果诞生了一个《权利法案》,它规定,国王" 不经议会允许不得征税,也不得维持军队".这是市场制度确立的一个标志性事件. 1776年,原先由英国管治的十三个北美殖民地,因为不满英国国王过度征税,发动 武装起义,打败英国驻军,宣告成立美利坚合众国.由《独立宣言》和此后颁布的几个 法案,美国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确立了议会,总统,法院三足鼎立的国家政权. 通过这些斗争, 以及随后的一系列变革, 市场制度开始在越来越多的国家建立起来. 但要再次强调,市场制度和其他社会秩序一样,是一个发展的过程,不是一夜之间建立 起来的. 正如上面我们提到, 英国议会和西班牙的三级大会是在市场制度之前就出现的, 但它们在市场经济的建立过程中起到了很关键的作用, 所以你可以把这两个国家的市场 经济萌芽追溯到更早的时间.再如,在美国成立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美国南方还有 一些州存在奴隶制, 所以严格地说, 市场制度在美国的确立也许要算到1985年为废除奴 隶制而发生的南北战争结束. 总之一句话: 市场经济在全世界的扩展是一个长期曲折的 过程,这个过程直到今天也没有停止. 但即使如此, 通过对市场经济的定义分析, 通过对历史上市场制度建立过程的考察, 通过对现今世界上一些比较典型的市场经济国家的归纳, 我们依然可以总结出市场制度 在法律方面的一些基本特征. 首先来看,市场经济中的法律是如何产生的.市场经济之前,法律是由少数人制订 的,甚至可以说,皇帝的话就是法律.中国有句古话,"刑不上大夫",意思是说,少数 王侯将相可以不受法律的管束.更不用说,皇帝或者贵族的一个命令,就可以决定一个 人的生死,剥夺一个人的财产.所以说法律很大程度上是统治者剥削民众的工具. 而在市场经济国家,都有一个专门的立法机构,这个机构的成员由民众选举产生, 也允许任何人参加竞选.它也许叫议会,也许叫立法院,总之一切法律(包括征税的法 律)都要经过它的批准才能生效.这就保证了民众可以掌握制定法律的权力,避免法律 成为少数人掠夺民众利益的工具. 再看,市场经济中法律是如何执行的.在市场制度以前的社会,以皇帝为首的统治 集团既是法律的制订者,又是作为执法工具的暴力机构(警察,军队,监狱等)的领导 者.所以他们不仅可以随意立法,还可以随意执法.不服从的人会受到暴力镇压.在这 种情况下,要处罚一个人,或者奖赏一个人,全凭当权者的一句话. 在市场经济中,制订和执行法律的机构是分开的.制订法律的是议会,执法的是法 院和政府,这样一来,首先保证法律不被同一部分人掌握,减少了法律被歪曲和操纵的 可能.更关键的是,作为执法工具,警察和军队受政府指挥,但政府领导人(总统,首 相,总理)要定期更换,由民众选举产生,这就保证执法的权力始终掌握在民众手中. 作为国家政权的管理者, 市场经济社会中的议员和政府领导人随时可能被民众更换 和罢免,所以跟历史上掌握国家政权的统治者相比,他们的权力和地位大大降低.但正 因为如此,他们也不用像旧时代的国家统治者那样整天提心吊胆,尔虞我诈,随时可能 在夺权篡位的斗争中死于非命.所以这种制度对他们其实也是有利的. 总之, 通过一系列的制度安排, 市场经济社会实现了用和平的方式来组织国家政权, 根据公众的意愿和要求来制订法律, 由公众掌握执法的权力, 避免法律和执法的权力成 为少数人掠夺民众利益的工具. 在这样的前提下,我们再来看,市场经济社会的法律的核心内容是什么. 我们已经反复强调, 市场经济最主要的特征是交换, 最大的好处是消除了人与人之 间的掠夺.所以不难理解,市场经济社会的法律核心是保护每个人的合法财产不受侵 市场经济社会的法律核心是保护每个人的合法财产不受侵 产权). 犯.换句话说,就是要保护每个人拥有和使用自己财产的权利(简称产权 产权 当然,一般来看,没有一个社会的法律不声称要保护产权.拿偷盗,抢劫来说,这 是一切法律都禁止的.因此可以说任何社会的法律都包含着保护产权的因素.但是,市 场经济跟其他社会制度之所以不同,是因为产权的保护有更深刻,更广泛的内容,这些 内容是其他社会的法律所欠缺的. 首先一点,保护产权有一个前提,那就是明确产权,也就是要分清楚,一件财产到 底是归谁所有.如果分不清社会中的财产归谁所有,就谈不上保护,谈不上交换,谈不 上市场经济.如果说一件财产既归你所有,又归我所有,大家都有份,但又没有明确的 依据,结果就会造成混乱,让那些有分配特权的人浑水摸鱼,从中窃取私利.为了避免 这种情况, 市场经济社会的法律首先要承认个人拥有财产的权利, 禁止任何组织剥夺个 人的合法财产. 其次, 保护产权不仅是保护已经存在的财产, 而且要保护每个人即将生产出来的财 富.比方说,一个地方有很多人以打猎为生,但某一天一个有权势的人规定,从此以后 别人都不许再打猎,只有他自己可以打.这时候他虽然没有直接抢夺别人的猎物,但也 相当于抢夺了别人的猎物. 类似的, 如果市场上有赚钱的机会, 但你霸占了这样的机会, 就等于剥夺了他人的财产. 所以说保护产权就意味着要保护人们生产财富的权利, 保护 每个人在市场上公平竞争的机会,这也是市场社会中法律的重要内容. 最后,对于每个人来说,最重要的财产是自己的身体和头脑,是他思想和行动的自 由,这是他一切财富的源泉.保护产权就要保护每个人的自由权利.这些权利包括迁徙 自由,就业自由,思想自由,言论自由等,总之包括人人都可以拥有但又不会彼此妨碍 的自由.如果没有这些自由,不仅每个人创造财富的能力会受到限制,整个社会也会因 此陷入贫困衰败. 而市场经济之所以能够造就一个繁荣富足的社会, 跟它的法律保护每 个人的自由权利是密不可分的. 由于有了全面保护产权的法律内容, 再加上公平开放的执法权力, 市场经济社会消 除了人与人之间互相掠夺的机会. 这样一来, 每个人能够而且只能够从自己的劳动创新 成果中获得利益.这就应验了亚当?斯密"看不见的手"的论断,由于每个人追求自己的 利益,结果导致了社会的繁荣和进步. 思考和练习 1.实现市场经济的关键是什么?一个社会如何才能避免有组织的掠夺行为? 2.市场社会的法律的核心内容是什么? 转载】茅于轼的《大家的经济学》——第 市场经济的建立( 【转载】茅于轼的《大家的经济学》——第3章 市场经济的建立(3) 黄朝婴 作于 01-23 08:42 分类:金融知识 3.3 市场经济的道德基础现在我们知道,市场经济是一种有利于创造财富和社会繁荣的制度.我们也指出, 要建立市场经济, 就必须建立一套保护产权的法律制度. 但进一步和大家更关心的问题 是,如何才能建立起以保护产权为核心的市场经济的法律制度? 根据第二章的知识,要建立一种社会秩序,光有法律制度是不行的.因为道德是法 律的基础,人们在道德上不认可的规则,变成法律也没有用.否则的话,只要把美国, 英国, 日本等先进的市场经济国家的法律照抄一遍, 就可以使世界上所有落后国家变得 跟他们一样富裕.这显然是不可能的. 15世纪之前,在北美洲的领土上没有白人,只有印第安人居住.1492年哥伦布发现 新大陆之后, 才陆续有欧洲人迁徙到美洲. 但美洲的印第安人一直到16世纪都没有私人 财产概念.在印第安人部落中,我们今天视为偷窃的行为都是社会认可的.任何个人的 东西,部落中的其他人都有权共享,连打仗抓来的俘虏,每个人都要从他头上扯一根头 发以示共享.他们特别不能容忍土地的私有.欧洲人占领北美后,曾试图在印第安人中 推行自己的制度. 他们把土地分给每个印第安人, 并向他们颁发证明土地产权的法律文 件.但是,印第安人得到土地后,又将土地合在一起共享,因为他们认为土地私有是不 道德的. 如前所述,既然道德是法律的基础,而市场社会最主要的特征是交换,那么在市场 经济的法律制度后面,一定有某种反对掠夺,支持交换的道德观念.如果不找出这个观 念, 我们就无法理解, 人们为什么会制订出市场经济的法律制度?而且为什么市场经济 的法律在有的地方行之有效,在有的地方就根本不起作用? 这种观念是什么呢?只要想一想,在什么情况下,人与人只能交换,不能掠夺,就 很容易理解,答案是"人人平等". 这个答案很简单,它的意思是说,人出生到这个世界上,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每个 人的权利和地位都是平等的. 所以每个人在追求自己的利益的同时, 不能妨碍别人追求 自己的利益.承认了这一点,也就形成了人与人之间不能掠夺,只能交换的市场经济道 德.而有了市场经济道德,市场经济法律的建立就只是一个时间问题了. 在市场经济出现之前,在人类几千年的历史中,所有的社会组织形态,人与人在地 位和权利上从来没有平等过. 古代氏族社会中有巫师和族长, 在奴隶制社会中有奴隶与 奴隶主,以后有地主和佃农,有帝王将相和平民百姓.不同的阶级享受的社会地位是不 同的,表现为人身自由的不同,最后也表现为财产所有权受保护的程度不同. 欧洲从公元4世纪以后有政教分离的政治结构,在权力被分享被制衡所形成的空隙 中人本主义有了生长的机会.到16世纪,欧洲出现了宗教改革,人本主义的思想开始产 生影响并逐渐得到社会的承认.单独的一个人,只要他存在于社会之中,他的基本权利 即被承认并受到保护. 在这个基础上逐渐产生出人权的概念. 它认为每一个人在社会上 是平等的,而且没有例外.在这样的背景下,市场经济发展起来. 经过几百年的发展, 市场经济制度的很多方面有了很大的改观. 但它的核心道德观 念一直没有改变.在这样的社会中,"歧视"是最触犯众怒的词,而自由,平等是不可动 摇的价值原则. 除了平等,自由的核心价值观,市场经济中还有一些不可缺少的道德观念,在市场 经济的运行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中最重要的是诚实和守信. 例如在美国, 如果你破坏了自己的信用, 马上就会被信用机构记下来. 记下来之后, 你这一辈子都带着它,你买房子得不到贷款,你找工作,可能也要受影响.大家都知道 尼克松总统的下台, 他是怎么下台的呢?就是他隐瞒了一些事儿, 他做了一些违法的事 儿, 而且他又隐瞒它, 最后总统就当不了了, 只好辞职下台. 克林顿总统也差一点下台, 因为他跟实习生莱温斯基有染.但是这个还不是主要的,主要的在于他撒谎.身为总统 这么高的职位,为什么说一句假话就得下台,就是因为在这个国家里,诚实已经成为一 个至高无上的要求,任何人都不能不诚实. 2002年11月28日, 美国芝加哥市一位叫史密斯的中年男子向当地法院递交了一份诉 状,要求赎回自己去埃及旅行的权利. 40年前的一天,史密斯的小学老师玛丽小姐在课堂上让全班同学各说出一个梦想. 史密斯说出两个:一个是拥有自己的一头小母牛;另一个是去埃及旅行一次.可是有一 个名叫杰米的同学却说不出自己的梦想.于是在玛丽小姐的建议下,杰米用3美分向史 密斯购买了他的第二个梦想——去埃及旅行一次. 40年过去了,史密斯去过很多地方,但从来没有去过埃及.作为一个诚信的商人, 他觉得自己不能去埃及,因为他已经把这个机会作为一个梦想卖掉了.直到最近,他的 妻子希望他陪她去埃及旅行一次. 他决定向杰米赎回那个梦想, 否则他无法坦然地踏上 那片土地. 但令人意外的是, 杰米也不愿出让这个梦想, 因为他也正准备去埃及旅行. 杰米说, 小时候他是个穷孩子, 以至于不敢有自己的梦想. 但自从他从史密斯那儿买来一个梦想 之后,他彻底改变了.他的学习有了很大的进步,后来考上华盛顿大学.现在杰米有一 个幸福的家,在芝加哥拥有价值2500万美元的家电超市.他相信,如果没有那个去埃及 旅行的梦想,他绝不会拥有这些财富,所以他要去实现这个梦想. 为了争取实现这个梦想的机会,史密斯上诉到法院.经过法院裁定,这个梦想价值 3000万美元. 守信和诚实之所以成为在市场经济中最重要的道德品质,有两方面的原因: 首先是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 大批产品的获得越来越依赖于机器, 人在生产中使用 的机器也越来越昂贵. 机器的设置首先要投入大量的资本. 投资活动和其他交换有一点 本质的不同, 即投资一方的支付并不能立刻获得报酬, 他只能在未来若干年内陆续得到 回报,而一般的交换则是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从这一特点我们可以看出,集资必须以信 用为前提,有投资者相信投资有可靠的收益时集资才有可能. 现代经济中机器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这也意味着集资的重要性, 或信用的重要性越 来越大.缺乏信用的保证,任何稍大一点规模的投资都不可能进行.如果限于一家一户 的财力所及的小投资,只要自己对自己有信心就可以进行,不存在信用问题;大的投资 就必须通过集资过程,要有信用支撑. 其次, 现代商业社会是一个契约社会, 人和人的交往建立在共同遵守契约的基础之 上.当不守信用和欺骗盛行时,一切契约都不可靠,商业活动就无法进行.为了防止违 约,往往在契约上要写明违约时的处罚规则.我们知道,要达成协议已经不是件容易的 事,有的要经过旷日持久的谈判.现在还要在契约本身之外再加上许多违约条款,每一 条又要取得双方的一致意见,这就更难了. 这一切都使得达成协议的成本增加,交易费用上升,不利于商业活动的进行;而且 违约条款无论如何周全, 也不可能包括一切可能发生的意外, 更无法防止挖空心思的钻 空子.所以归根结底,契约必须建立在信用可靠的基础之上,缺乏信用而光有法律保障 的契约,其作用即使不等于零,也要大打折扣. 在德国一些城市,柏林,法兰克福,它们的地铁使用自动售票机,买完票以后,直 接上车,无人或机器检票.而北京有人在进口检票.其他一些地方,香港,华盛顿,新 加坡,都是机器检票,它有一个闸,把票放进去,那个闸才能自动推开,没有票闸推不 开,人过不去.但柏林,法兰克福没有任何检票设备,要是你不买票也能上车,一般车 上也没有查票的.但是德国人老老实实买票,每个人都遵守规则,这样德国地铁就省了 检票员和机器,成本降低了,每个人享受到很低的票价. 相反,有一个例子.大连是一个沿海城市,但非常缺水.大连市政府规定每家每月 只许用3吨水,约一天100公斤,水价为1.6元/吨.超过3吨变成16块钱一吨.许多家庭 为了避免用高价水,就偷水.就是晚上放一个大桶在自来水管下面,自来水管只开一小 点,但水表不走,一天能偷一二百公斤水.自来水公司于是请专家设计制造一种精密水 表,滴答滴答,水表也能走.但水表很贵,而且所有家庭都要装这种水表.这个例子说 明,很多人破坏社会秩序,破坏信用,结果自己付出很高的代价. 由此可见,要建立一个完善,高效的市场经济,在社会中奠定某种道德基础是不可 缺少的.最后,我们把市场经济中应该追求的道德准则总结在下面,作为每个人的一面 镜子: 诚实,守信,守时.认真,负责,高质量地做好自己的工作,不论有人监督或无人 监督. 爱护亲人,邻居及世界每一个角落的人.同情一切不幸的人,不论其肤色,国籍和 信仰.祝愿一切人能变得更幸福,包括已经比自己更幸福的人. 愿意贡献自己的时间,精力和财富服务于社区工作,共同维持一个和谐的关系.帮 助穷人和弱者,注重与他人的精神交流. 遵守公共秩序,不钻制度的空子,即使别人钻空子仍能约束自己.爱护环境.节制 地使用不收费的公共服务.节约一切资源,即使已经为此付了费. 尊重别人,特别是别人的信仰,别人的利益和别人的隐私.用平等的态度待人;用 灵活的态度处理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和摩擦. 见义勇为,灵活冷静地和错误行为作斗争.维护社会正义. 与人为善,成人之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思考和练习 1.为什么说把美国的法律照抄一遍不能使所有国家变得跟美国一样富有? 2.市场制度赖以建立的核心观念是什么? 3.描述诚信在市场经济中的重要性. 本章总结 市场经济是以交换为主要特征和内容的社会制度. 它是16世纪在西欧开始形成并向 全世界逐渐扩展的一种社会秩序. 在市场制度下, 人们追求利益的方式由掠夺变成了创造, 由此导致社会财富以前所 未有的速度增加,科学技术飞速发展. 通过选举议会和政府首脑,市场经济社会中的民众掌握了制订和执行法律的权力, 是社会中有组织的掠夺被消除的关键. 在市场社会的法律内容中,核心是保护产权,保护产权的关键是明确产权,保证每 个人公平竞争的机会,保护每个人的自由权利. 人人平等是建立市场制度的道德基础.只有在人人平等的情况下,才能消除掠夺, 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交换. 市场经济需要有大量的投资借贷和契约行为, 所以诚信是市场经济中最重要的道德 品质. 总之,市场经济的特征是交换,它消除了人与人之间互相掠夺的机会.但市场制度 下的人为什么要交换?交换有什么好处?下一章的内容将作出回答. 转载】茅于轼的《大家的经济学》——第 交易与合作( 【转载】茅于轼的《大家的经济学》——第4章 交易与合作(1) 黄朝婴 作于 01-24 08:54 分类:金融知识 安森是一个古代人,下面是他一天的典型生活: 清晨,公鸡打鸣,他起床了.他的妻子准备好早餐:用自己家的米和面做的稀粥和 窝头.吃过早餐,他从牛圈里牵上自己的牛,向田地走去. 中午,孩子从家里给他送来饭菜.蔬菜是自己家地里种的,鸡蛋也是自己养的鸡下 的.给他送饭后,孩子离开,到山上拾家里用的柴火. 耕作一天之后,他踏着夕阳回家.来到家门口,他自己养的看家狗向他汪汪大叫. 他的妻子正在织布,见他回家,开始准备晚饭. 晚饭有熏肉,那是杀自己家养的猪熏的.他喝了两杯酒,也是自己家里酿的.晚饭 之后,他的亲戚来到他家里,一起商量盖房子给侄子结婚的事. 他的亲戚走后,天色已经黑尽.明天还要早起,于是他该睡觉了…… 若干年过后的今天,安森的曾孙麦德生活在美国,他的一天经常如此度过: 他起床后, 给自己倒了一杯佛罗里达产的椅子汁和巴西的咖啡. 送外卖的很快送来 早餐.他一边吃,一边从日本产的电视机上看纽约播放的新闻节目. 吃完早餐, 他穿上用佐治亚生产的棉花做原料而在泰国工厂缝制的衣服, 拎上意大 利出产的皮包,开着一辆由几十个国家的零件组装而成的汽车去上班. 他在银行工作,每天八个小时,在座位上重复无数次同样的动作:划卡,敲键盘, 占点钞票.他的妻子是一个设计师,他们对彼此的工作细节知道得很少. 下班之后,他有很多选择:可以取看电影,可以去听演唱会,可以到酒吧喝酒,到 舞厅跳舞,也可以回家看电视. 电视上有几十个频道,来自世界各地的节目.看完电视,他来到电脑前,通过互联 网给国外的朋友回复一封邮件.做完这些,他也去睡觉了…… 根据安森和麦德的生活片断,我们看到了一个古代人和一个现代人的区别: 古代人消费的东西都是自己或自己家里生产出来的. 为了满足自己的生活需要, 一 家人要会干几种不同的活. 但大部分家庭会干的活都一样, 所以他们能享受的消费品的 内容非常稀少. 现代人使用的东西大部分都是从外地运来的,而且很少有人能单独生产出这些东 西.现代人有很多不同的职业.他们每个人的工作内容很单调,但在工作之后,就能享 受到丰富多彩的产品和服务. 为什么古代地球人和现代地球人的生活方式不一样?为什么现代人的生活内容和 物质享受要比古代人丰富得多?读完下面的内容,你就能清楚地知道答案. 1.1 交换产生利益在上一章,我们一直再说,市场经济是以交换为特征的社会,它消除了人与人之间 的掠夺,由此导致了社会财富的飞速增长.但这中间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交换有什么 好处?人与人之间为什么要交换?我们一直没有说清楚. 为了说明这个问题, 先来看一 个故事: 一个秋高气爽,空气清新的旅游季节,很多人来到郊外爬山.山顶上风景迷人,苍 松翠柏加上古色古香的庙宇楼亭,让人心旷神怡. 不过阿中却没有心思去欣赏风景,因为他现在筋疲力尽,肚子饿得咕咕叫.他身边 所带的东西都吃光了,但周围没有小卖部. 正在这时候,他,看到东边的大树底下有一个胖子从包里往外掏食物,他一共拿出 15瓶汽水,1块蛋糕.而在另一边,一个染金色头发的年轻人也正在往外掏食物,他一 共拿出2瓶汽水,16块蛋糕.阿中一看,心生一计,暗自说道:我可有办法弄到吃的了. 阿中走到胖子面前,说:"老兄!您有这么多汽水,给我几瓶好么?"胖子瞪了他一 眼,教训着说:"你这么大一个小伙子,也好意思吃白食!"阿中说:"你误会了,我不 是白要你的汽水.我想用3块蛋糕换你的6瓶汽水,行么?" 胖子一听,暗自想:我这里只有1块蛋糕,而汽水却有15瓶,确实应该多要点蛋糕, 少要点汽水也没关系.于是他说:"好吧!" 阿中拿了胖子的6瓶汽水,找到坐在另一边石凳子上的金头,对他说:"兄弟,我想 用3瓶汽水跟你换6块蛋糕,你看行么?" 金头想了想,自己的蛋糕很多,而汽水却不够,于是也同意了. 这样,阿中拿了金头的6块蛋糕,把手中的3瓶汽水给他,然后又返回去找到胖子, 还给他3块蛋糕. 最后,阿中还剩下3瓶汽水和3块蛋糕.他非常得意,找到一个安静的地方,慢慢地 享用起来. 在这个故事里,阿中通过交换行为,实现了"吃白食"的计划.而他的计划之所以 能够实现,是因为胖子和金头拥有的食物数量不匹配.胖子的汽水很多,蛋糕很少,所 以蛋糕就比汽水珍贵;而金头的蛋糕很多,汽水很少,所以汽水显得更珍贵.这样,通 过交换汽水和蛋糕,两个人都能用对自己不太珍贵的东西去;换取更珍贵的东西,从而 受益.这种利益是由两个人拥有的物品的组合决定的,可以想象就算没有阿中,只要他 们有机会接触,也一定会发生交换. 上面说的情况是双方拥有的物品数量不同.有时候,一方拥有另一方没有的物品, 当然也会发生交换,这就是我们经常说的"互通有无".有时候,就算双方拥有的物品 相同,但两个人的偏好不同,还是会发生交换.例如,我们假设胖子和金头各有50个苹 果和50个香蕉,但金头只喜欢吃苹果,胖子只喜欢吃香蕉,那么金头会用自己的香蕉和 胖子的苹果交换,这样两个人都会受益. 总之,交换是由于双方对物品的评价不同而产生的.无论胖子和金头有多少东西, 也无论他们的喜好是什么,只要两个人面对的任意两种物品对他们来说有不同的珍贵 只要两个人面对的任意两种物品对他们来说有不同的珍贵 性,或者说是价值的比例不同,他们就可以通过交换来增加彼此的利益.这就是商品 或者说是价值的比例不同,他们就可以通过交换来增加彼此的利益. 交换原理.下面来说明这个原理: 现在有两种物品,A和B,无论是什么东西(食物,衣料,首饰都可以),由于某 种原因(例如偏好,口味,数量不同),它们对胖子和金头来说具有不同的珍贵性(或 者称为价值,这里用数字来表示它的程度): 物品A 对胖子的价值 对金头的价值 6 4 物品B 4 2 A比B 1.5倍 2倍 首先来看,无论对于胖子还是金头来说,A比B都要珍贵.但是对于胖子来说,A 比B要珍贵1.5倍,而对于金头来说,A比B要珍贵2倍.所以相比而言,金头眼里的A要 比胖子眼中的A更珍贵,而胖子眼中的B比金头眼中的B更珍贵. 在A和B的价值比对胖子和金头来说不同(一个是1.5,一个是2)的情况下,只要 他们用任意一个介于两者之间的数字(例如1.8)为倍数,来换取对自己更珍贵的物品, 那么两个人的利益都会增加. 假如金头用1.8个单位的B物品来换胖子的1个单位的A物品,结果是: 胖子的价值减少6(交出A物品),价值增加1.8×4=6.4(换回B物品),总价值增 加0.4; 金头的价值减少1.8×2=3.6(交出B物品),价值增加4(换回A物品),总价值增 加0.4; 两个人合计增加0.8个单位的利益. 在这个推导过程中,你可以任意变换表格中的数字,但只要A和B的比值不同—— 也就是两种物品对胖子和金头的珍贵性不同, 就一定会出现最后的结论——双方可以通 过交换来增加自己的利益. 有人会问,万一A和B的比值相等怎么办?的确,如果出现这样的情况,胖子和金 头就没有必要进行交换.但在实际生活中,胖子和金头面对的不止是两种物品,他们面 对的是成千上万种物品,不太可能任意两种物品对他们的价值比都相等;而且,社会上 有成千上万的人, 要任意两种物品对任意两个人的价值比都相等, 这样的可能更是微乎 其微.实际上,在通常情况下,社会上总存在着大量通过交换来增加彼此利益的机会, 这样的机会几乎是无穷无尽的,所以说交换是人们增加利益的一个基本手段. 后面的内容会讲到:随着交换的进行,人们给出对自己来说不太稀缺的物品,得到 对自己来说珍贵的物品,到最后,每个人对物品的评价逐渐靠近,直到完全相同.这时 候每个人就实现了自己最大的利益,交换也就停止下来.这就是经济均衡的含义. 到此为止,我们所谈到的"物品",似乎是指某种有形的产品.如果把"物品"的 概念拓宽,包括时间,地域,思想,才能,人力,身体等,你就更能理解:交换是我们 生活中一个最普遍的现象,人们无时无刻不在通过交换来增加自己的利益. 例如贝多芬会作曲,达芬奇会画画,卓别林会喜剧表演,他们奉献出自己高水平 的作品,互相欣赏,也让其他人欣赏,这就是才能的交换. 一个人要保持跟外界的交流,跟其他人谈话,聊天,了解新的信息,满足好奇心, 这是思想的交换. 地处交通要道或旅游胜地的居民, 可以利用地理特点出售某种产品, 热带居民可以 种甘票,海边的居民可以捕鱼,这可以说是地域的交换. 一个人年轻的时候努力工作, 增加储蓄, 到年老的时候就不用工作, 靠养老金生活, 这是用年轻的时间跟年老的时间进行交换. 当你决定不参加宿舍的聚会而是复习功课, 你就是在用现在的乐趣交换较高的考试 成绩. 当你决定在一个寒冷的冬日走出家门跑步锻炼, 就是在用现在的不舒适交换未来 更好的身体. 一个富翁向一个乞丐施舍,乞丐得到钱,富翁得到受尊敬的感觉,这是金钱和自尊 心的交换. 两人合抬一根单人无法扛动的木头,或两个胆小的人为相互壮胆而结伴在山间行 走,这是人力和身体的交换. 从家庭的起源看, 家庭作为一个生产单位从土地取得其生活资料时, 要不断地计划 播种,耕作,收获,或采集,防御和攻击,还要准备工具,种子,原料和场地.在这些 活动中, 两个人真诚合作而形成的生产能力显然大于一个人的两倍; 两个人的共同消费 又比单人消费有更大的调剂余缺的余地, 因而有较高的安全性和应变能力. 一旦家庭组 成,则夫妻双方在家庭中通过自愿交往获得情爱,互助,各自所拥有的社会信息交流, 各自所拥有的特殊知识的相互传播,等等,使两人总收益更大.这也是身体,思想和才 能的交换.如果男方可充当自己的妻子,女方可充当自己的丈夫,则任何男女婚姻都无 意义. 除此之外,在社会生活中,长官与下属之间,主人与仆人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 朋友之间,同事之间,亲戚之间,经理与职员之间,都存在某种形式的交换,通过交换 使双方的利益得到增加. 在所有的社会交换关系中,最典型的交换是工作和消费之间的交换.直观地看,社 会中的每个人都要从事某种工作, 取得一定的报酬, 由此购买自己需要的各种生活用品. 这个过程的实质,是每个人在工作中制造某种产品,然后通过工资和市场,用自己的产 品去交换别人的产品.这种交换关系就是下一节内容要讲述的核心. 思考和练习 1.把课文中交换增加利益的原理重新推导一遍.注意把A和B换成开始故事中的蛋 糕和汽水,把表格中代表价值的数字换成其他适当的数字. 转载】茅于轼的《大家的经济学》——第 交易与合作( 【转载】茅于轼的《大家的经济学》——第4章 交易与合作(2) 黄朝婴 作于 01-25 08:39 分类:金融知识 4.2 分工造就的财富奇迹我们每天要接触不计其数的物品,这些物品可能是有形的,也可能是无形的,如: 建筑物,激光唱盘,电话,订书机,牙膏,镊子,肥皂,电子表,防火设备,银行服务, 电力,鸡蛋,保险,足球场,计算机,地毯,地铁,医疗用品,人行道等等.我们每个 人都可能会用到这些物品, 然而奇怪的是, 我们中没有一个人能够单独生产出其中的任 何一件物品. 纯粹从智商和体能来看, 今天的人跟古代人差不了多少, 但现代人的物质享受和生 活水平与古代人有天壤之别,这是为什么? 譬如一个程序员,每天8小时坐在电脑前面,动动手指就把工作完成了.可以说他 的工作与他在日常生活中享受到的效用相比微不足道:他可以拥有一套舒适便利的住 房, 可以借助汽车, 飞机穿梭在全国乃至世界各地, 可以享用各种各样丰富多彩的时装, 美食,可以欣赏五花八门的最高水平的娱乐节目……而这一切都是他每天8小时坐在电 脑前动动手指头换来的,不奇怪么? 设想一下,当今社会上各行各业的人们,如果都要靠自己盖房子来住,自己造汽车 来开,自己种粮食来吃,自己拍电影来看……这样的话,每个人辛苦一万年恐怕也无法 达到今天这样高度发达的富足生活.但是今天,我们确实达到了这样的富足生活,道理 何在? 因为分工和交换. 我们在这一章的开头就谈到, 在古代社会, 人们的各种消费品基本上是在家庭范围 内生产出来的,每个家庭生产的是它所要消费的东西,消费的也是他自己生产的物品. 这就是所谓的自给自足.而在现代社会,人们的生产和消费是通过市场进行的.每个人 只从事一种工作,这种工作只是生产某种产品中的其中一道工序,但通过领取报酬,人 们能购买到各种各样的商品.这就是分工和交换. 为了理解分工和交换在社会进步中的作用,我们要探讨两个问题:第一,分工是如 何出现的?第二,分工为什么能够提高生产效率?这两个问题其实是有联系的,我们用下 面的故事来说明: 从前,在遥远的西方住着两个人,一个叫亨特,一个叫菲迈,他们以打猎和采野果 为生.亨特一天平均能打到8只猎物,或者采到120个野果;菲迈平均一天能打到4只猎 物,或者采到80个野果.为了避免运气不好,一无所获,他们每天要花半天时间打猎, 半天时间采野果.下面是他们每天的收获: 猎物 野果 野果/猎物 亨利 菲迈 4 2 60 40 15倍 20倍 很显然,对他们两个人来说,猎物都要比野果难得.但是相对来说,菲迈的猎物要 比亨特的更难得,因为他得到的野果相对猎物的倍数比亨特要多. 现在来回忆前面所讲的交换定理, 如果猎物对野果的珍贵性对亨特和菲迈来说不同 (一个是15,一个是20),只要用一个介于两者之间的数字(例如18)为倍数,来交换 这两种物品,那么两个人的利益都会增加. 为了计算这种利益,我们假定他们每天要劳作8个小时,再看一下他们生产猎物和 野果的平均时间: 亨特生产猎物的平均时间:4小时÷4只=60分钟/只;生产野果的平均时间:4小时 ÷60个=4分钟/个 菲迈生产猎物的平均时间:4小时÷2只=120分钟/只;生产野果的平均时间:4小时 ÷40只=6分钟/只 假如亨特用1只猎物来换菲迈的18个野果,结果是: 亨特耗费时间1×60=60分钟(交出猎物),节约时间18×4=64分钟(换回野果), 总共节约时间4分钟; 菲迈耗费时间18×6=108分钟 (交出野果) 节约时间1×120=120分钟 , (换回猎物) , 总共节约时间12分钟; 两个人总共节约时间16分钟. 亨特和菲迈每做一次交换,就能节约16分钟时间.如果进行多次交换,就能节约更 多的时间.利用这节约的时间,他们就能生产出更多的物品——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亨 特发现了这个秘密,于是他去找菲迈. 亨特:"菲迈,我发现一个秘密,可以同时改善我们的生活,你愿意听一下么?" 菲迈:"有这样的事?快说来听听." 亨特:"从今以后,你每天只管采野果,你能采到80个采子.我每天花6个小时来打 猎,花2个小时采野果,这样能得到6只猎物,30个野果.然后我用2只猎物跟你换36个 野果,这样我们每个人都能比以前吃到更多的呆子." 亨特一边说一边递上这张表格: 分工打猎 亨特 菲迈 6 分工采野果 30 80 猎物(交换后) 野果(交换后) 4 2 66 44 菲迈认真研究了一下,的确,照这个办法,他比以前能多得到4个果子,亨特比以 前多得到6个果子. "可是我们得到的好处并不是很多呀!"他说. "那也总比没有强呀!"亨特说,"你难道不愿意试一下么?" "好吧."菲迈终于同意了. 从此以后,菲迈把全部时间都用于摘野果,而亨特则把绝大部分时间用于打猎.随 着时间的推移,由于菲迈整天专门摘野果,他攀树的技巧越来越熟练,对野果的类别, 生长环境也越来越熟悉.他的工作效率提高了,每天采集的果子比以前多了好几倍;另 一方面,亨特把大部分时间用于打猎,在长时间追逐猎物的过程中,他的奔跑速度越来 越快,对猎物的习性,出没的规律也了解得越来越透彻,打猎的效率明显提高了.这样 他们每个人得到的猎物和果子都比以前多得多. 于是他们决定, 亨特以后不用再采集果 子,反正菲迈摘的果子已经足够多,他只管用打来的猎物交换就行了. 越往后情况变得越好.由于他们俩专注于自己的活动,积累的经验越来越多,开始 琢磨用新的办法来摘果子和打猎. 在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和试验之后, 亨特制造出弓箭, 而菲迈也发明了一种带网兜的竹竿.这样一来,他们的生产效率更是突飞猛进,收获的 产品比最初增加了几十倍.现在,他们一个是打猎专末,一个是采摘专家,虽然每个人 只精通一种技术,但通过交换,他们都能享受比以前多几十倍的生产成果. 现在,我们可以对分工的原因和作用作一个总结: 出现分工的原因是每个人的天赋和条件不同, 因而具有不同的生产优势. 在上面的 故事中,亨特擅长打猎,菲迈擅长摘野果,这就是他们各自的生产优势. 生产优势分为绝对优势和比较优势.像现在一样,菲迈的打猎技术不如亨特,而亨 特的采摘技术不如菲迈,他们各自拥有的优势叫绝对优势.而在最初,菲迈在打猎和采 摘上都不如亨特,但是在采摘上的差距比打猎上的要小,或者说,他自己的采摘技术跟 打猎技术相比,效率要高于亨特的采摘技术和打猎技术相比,这时候,菲迈拥有采摘的 比较优势. 绝对优势和比较优势都会导致分工. 在大部分情况下, 人与人之间的绝对优势并不 明显,更常见的是比较优势.但有了比较优势,就有了分工的机会.而一旦开始分工, 随着时间的推移,比较优势就会转化为绝对优势.就好像上面所说,菲迈对亨特本来只 有采摘的比较优势,但通过分工,他的比较优势转化为绝对优势. 从比较优势向绝对优势转化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分工的好处:第一,分 工的单一劳动能提高每个人的劳动熟练程度; 第二, 分工能节约每个人在不同工序之间 转换和重新学习生产技能的时间;第三,有了分工,随着经验积累,很容易出现发明创 新,提高工作效率. 分工和交换是社会合作的两个方面. 分工的最终目的是交换, 否则分工的成果就不 能被全社会共享.反过来,交换的可能决定着分工的发展,如果不能交换,分工就没有 意义,它甚至不会发生.交换越是广泛,分工越是精细; 分工越是有效,交换越是频繁. 在古代的自给自足经济中,每个人要维持生存,都要解决衣,食,住三大需要,因 此每个家庭不得不从事大体上相同的生产活动,如种田,织布,盖房子等;这时候即使 某个家庭想扩大一些消费的数量和种类, 可能性也极其有限, 因为人与人体力的生产能 力相差无几.所以,人们往往只能享有最简单的生活方式,任何超出起码生存条件的消 费,即使不是不可能,也是一种奢侈享受. 随着分工和交换的发展,人与人之间的差异便发生了,有的专门酿酒,有的专门造 纸,如此等等.只要有需求,就会有专门满足此种要求的生产.过去有坐汽车兜风的消 费,于是更多的汽车被生产出来;如今开始有了乘宇宙飞船的太空旅游,航天发射将更 为繁荣.通过分工和交换,人可以参加音乐,体育,旅游以及集邮,养花等各种消遣. 人们的消费变得五花八门,生活变得丰富多彩. 分工使得整个社会的生产能力大大提高. 不要说像彩电, 冰箱这种技术上复杂的产 品, 就拿一包火柴来说, 我们之所以能用几角钱的代价买到, 也全靠分工. 没有了分工, 哪怕付10倍的代价, 也没有任何人能独立而不求人地生产出一包火柴来. 有了分工和交 换,每个人都能享受名厨的菜肴,音乐家的演奏,文学家的小说,工程师设计的汽车和 飞机,等等. 分工和交换相结合, 构成了社会繁荣进步的动力. 任何一种工作, 由于分工专业化, 可使技术熟练,质量提高;又由于工作量扩大,可以配备专用的工具,使效率更高.当 分工专业化扩展到全社会并随着交换的进行不断发展时, 生产力被亿万倍地放大了, 同 时每个人也分享到生产力进步所创造的财富. 这就是人与人的合作导致社会繁荣富足的 秘密. 思考和练习 1.【课堂实验】任务:自制一批标准信封.材料:一个拆开的标准信封,足够的 白纸,一把直尺,一支笔,一把剪刀,一瓶胶水.方法:参照标准信封在白纸上画出信 封的外形,用剪刀剪出来,按信封的样式折叠并用胶水粘起来,最后用直尺画出信封表 面上的框线.把参加实验的同学分成两个小组:一个小组进行分工,把制作过程分为几 道工序,每人负责一道工序;另一个小组不分工,每个同学要从头到尾单独制作每一个 信封.最后来看,在规定的时间内哪个小组的同学能做出较多的信封. 转载】茅于轼的《大家的经济学》——第 交易与合作( 【转载】茅于轼的《大家的经济学》——第4章 交易与合作(3) 黄朝婴 作于 01-26 08:32 分类:金融知识 4.3 交易成本的重要作用 1931年, 英国伦敦经济学院有一个21岁的大学生利用假期访问了美国. 那时候他还 没有毕业,但他希望接触社会,开阔视野,在现实生活中学习更多的知识.于是,他申 请了一笔助学金,一边旅行,一边对自己的所见所闻进行思考.在旅途中,他对一个问 题产生了兴趣:为什么会有企业?公司的性质是什么? 在一般人看来,这几乎是一个毫无意义的问题.公司就是公司,企业就是企业.公 司和企业就是大部分人上班挣钱, 向消费者出售产品的地方, 这有什么值得刨根究底的 呢? 但这个年轻人的想法跟一般人不一样.他在想:既然企业可以向消费者出售产品, 为什么劳动者不在家里从事生产, 然后去市场上出卖自己的产品?既然劳动力可以自由 购买,为什么企业要把劳动者雇佣起来,按工作时间而不按劳动成果支付工资?例如, 在一个企业内部,车间主任是命令工人做零件,而不是到市场上去买工人做好的零件. 再如,一个公司的秘书要负责打字,起草文件,撰写报告等工作.公司的老板要把她招 聘到公司, 而不去市场上按照每一页, 每一行的价格购买公司需要的文件. 这是为什么? 对这种毫不起眼的问题, 这个年轻人进行了认真的思考. 最后他把他的思考和答案 写成了《公司的本质》一书,由此开创了一种影响重大的经济理论.60年后,他因为这 个理论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成为举世闻名的经济学大师.这个人的名字叫科斯,他的 理论叫交易成本理论. 在前面的内容中, 我们介绍了交换给人们带来的好处, 还说明了分工对提高生产效 率的重大作用.我们还强调,现代社会之所以能够达到如此富足的生活水平,根本的原 因就是分工和交换. 但问题是: 既然分工和交换有这么多好处, 为什么古代的人不努力发展分工和交换? 而今天的分工和交换要比过去发达得多,这是为什么?到底是什么因素影响着分工和交 换的发展?这些问题的关键就是交易成本(或叫交易费用). 为了理解什么是交易成本, 让我们结合前面的内容来看, 人与人之间的交换受到哪 些因素的影响. 首先是地理条件.如果两个人距离遥远,交通不便,就会给交易带来困难.当这种 困难无法克服的时候,交易就不会发生.例如在古代,在没有航海技术的时候,远隔重 洋的地区之间显然无法交易. 为了克服地理条件的困难, 无论用肩挑, 马驮, 还是船运, 需要付出运输方面的代价.这就是一种交易成本. 其次是信息交流. 我们前面说过, 只要社会上任意两个人对任意两种物品的评价不 同,就可以通过交换来增加彼此的利益.但是,如果人们互相隔绝,信息不同,就无法 比较彼此对各种物品的评价,就会丧失很多交易的机会.所以,通讯条件的改善有利于 交换的扩大.而用于通讯和搜集信息方面的费用也是一种交易成本. 第三是交易风险.交易风险受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影响.例如,在长途运输中, 常常会出现翻车, 翻船等天灾人祸, 如果没有办法降低这种风险, 很多交易也不会发生. 交易中的人为风险主要是指人与人之间在交易中的欺诈和不守信行为, 这种行为将使交 易的利益得不到保证.如果这种行为得不到有效的遏制,交易的频率会大大降低. 最后是产权关系. 前面说过, 产权是人们拥有和使用某种财产的权利. 而所谓交换, 是一个人拥有的财产跟另一个人拥有的财产进行交换. 如果财产关系不清晰, 产权归属 不明确,不仅谈不上交换,反而会出现掠夺.所以财产关系是影响交易效率的最重要的 一个因素. 综上所述,交易成本 交易成本是交易过程中起阻碍作用的各种自然或人为因素.如果消减 交易成本 这些因素, 交易的范围和频率就会扩大和提高, 从而促进分工的发展和社会财富的增加. 交易成本分为两种:一种是自然因素造成,跟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无关的成本,如地 理条件,信息隔绝导致的成本,我们把它叫做外生交易成本.另一种交易成本是由于人 与人之间由于欺诈, 掠夺或者争夺交易利益的份额而导致的, 我们称之为内生交易成本. 所谓"外生",就是在人的行为之外产生的;而"内生",是在人的活动之内产生的.两者 的明显区别是,前者可以测算出来,后者往往元法准确测量. 例如,在上一节的故事中,打猎专家亨特和采摘专家菲迈相距遥远,为了交换彼此 的产品,他们要支付运费,这种运费就是外生交易成本运费是可以计算出来的.运费越 低,交易活动就越方便.而在没有发明有效的运输工具之前,运费相当于无穷大,这时 候交易根本不会发生.除了商品运输过程中所耗去的资源,用于生产运输,通讯以及交 易过程中的交易设施(计算机,信用卡等)也是一种外生交易成本. 再假设,亨特和菲迈互不信任,担心对方会欺骗自己,他们就不敢进行交易.这时 候内生交易成本是无穷大.如果两个人通过签订合同,请律师公证等手段,可以促成交 易.这时候必须支付一定的费用,这就是可见的内生交易成本.但这个成本并不固定, 因为如果大家都不守约,订了合同也没有用,还要打官司.但如果大家都诚实守信,不 仅不用打官司,甚至连律师也不用请,这时候内生交易成本为零.所以说内生交易成本 的弹性很大,不容易准确度量. 为了把握交易成本的概念,我们可以随时想一想:平时买东西的时候,为了买到一 件合适的商品,你可能要四处奔走,查询信息,付出交通费,电话费等费用,这就是可 见的外生交易成本. 而如果通过考察, 你发现这种商品的市场秩序混乱, 假冒伪劣泛滥, 你害怕上当受骗,以至于不敢下决心购买,这就是无形的内生交易成本. 为了理解降低交易成本对分工发展和经济进步的作用,我们来看下面的事例: 17世纪,英国在世界上崛起,比其他国家提早进入经济起飞阶段,原因有两个:其 一,英国是一个岛国,它的船运效率比德国和中国这样的内陆国家要高,而在没有汽车 和火车的条件下,这种优势就显得非常重要.另外,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有专利法的国 家, 这大大地降低了知识产权的交易成本, 结果催生了一大批提高生产效率的技术发明. 在改良蒸汽机的过程中,瓦特先后说服了6位企业家投资这项发明,还雇佣了100 多人专攻这项发明所需的不同专业. 正是这种发明活动中高的分工水平, 才制造出了世 界上第一台实用的蒸汽机. 随着蒸汽机投入商业化生产, 他们也从专利中得到了一辈子 也用不完的财富. 这项发明的成功,显然是由于专利制度及保护私人剩余权的法律起到了关键作用, 它们有效地改进了专业发明人与社会其他专业之间的交易效率. 而蒸汽机在运输中的广 泛应用, 又进一步地提高了交易效率, 使很多新产品能通过大规模商业化生产变得有利 可图.所以,由于制度的创新降低了交易成本,才促进了蒸汽机发明活动中的分工,以 及蒸汽机发明与社会其他部门的分工. 由此可见, 在降低交易成本的过程中, 有两方面的因素发生作用, 一个是技术进步, 一个是制度创新. 技术进步可以降低交易成本不难理解.在历史上,车轮的发明,指南针的发明,帆 船的发明,直到后来汽船,火车,集装箱的发明,都使社会的运输效率大大提高,从而 降低了运费方面的交易成本;而造纸术,活字印刷,新闻报刊的出现, 直到电话,电报, 互联网的发明,都从信息交流方面大大降低了交易成本.又如,货币和信用卡的发明, 也简化了交易过程,降低了交易成本. 公元前6000年人类只会骑骆驼, 时速只有12公里, 到公元前1600年时人类学会了用 马拉车,时速也只有30公里.在公元1825年开始采用蒸汽机车时比马车还慢,时速20 公里,大约19世纪80年代更先进的蒸汽机车把时速提高到160公里.1938年飞机的时速 突破了600公里大关.20世纪60年代后,火箭时速达到7700公里,而宇宙飞船的时速几 乎接近30000公里. 在制度创新方面,我们再回到开始提到的科斯问题:企业为什么会出现? 我们知道, 企业最大的特点是把劳动者雇佣到企业内部工作, 而不是到市场上去购 买每个劳动者的劳动产品. 这是因为直接购买每个劳动者的产品的交易成本非常高. 例 如,一个厂长需要有人为他起草,打印,发送文件,一种办法是到市场上去买现成的产 品,或找三种不同的专门人才来完成这些工作,但这么做要多次搜寻产品,反复讨价还 价, 还要验证产品的质量等, 交易成本太高, 不如雇一个秘书来做这些工作省事. 同样, 对企业需要的其他中间产品, 都不如按工资请人生产要省事. 所以说交易成本是企业出 现的原因,企业的出现是为了节约交易成本. 除了企业制度, 我们今天形成的很多社会特征和制度形态都和降低交易成本的要求 有关.例如城市的形成,是为了缩短人与人之间的旅行距离,降低人们彼此离散居住时 的交易成本;再如,银行的出现,也极大地降低了企业家希望从社会零散资金所有者手 中筹集资金, 社会公众希望把不多的资金投资于企业这一交易过程的交易成本. 类似的 制度还有股票交易所,保险公司制度,股份公司制度等等.总之,从减少交易成本的角 度出发,你就很容易理解今天面临的种种商业制度的由来和作用. 最后要强调, 除了成文的规章制度, 不成文的道德风尚也极大地影响着一个社会的 交易成本.前面说过,人与人之间的欺诈和不守信行为会增加经济活动中的交易成本. 即使签订合同,如果有一方存心要钻条款中的空子,就会出现纠纷,告上法庭,甚至两 败俱伤.由此将导致下一次的合作更加困难,交易成本无限上升.所以说诚信和普遍存 在的社会道德是降低交易成本的重要条件. 思考和练习 1.什么是交易成本?举例说明什么是内生和外生交易成本. 2.影响交易成本的因素有哪些?举一个交易成本为无穷大的例子. 本章总结 由于环境,资源,偏好等差异,人与人之间对各种物品的评价不同,这就产生了交 换的需要.交换的结果会使双方利益同时得到增加. 为了追求自己的利益, 人们在社会中形成了各种各样的交换关系. 其中最典型的是 工作和消费的交换. 由于每个人的生产优势不同, 人们在交换劳动产品时形成了分工. 分工能够提高每 个人的生产效率,还向社会提供了丰富多彩的产品. 分工和交换相结合,构成了社会繁荣进步的基本动力. 分工和交换的进行会受到交易成本的阻碍, 所以降低交易成本是发展分工和提高经 济水平的关键. 降低交易成本的因素包括技术进步, 制度创新和道德建设. 降低交易成本的要求决 定着社会制度和商业形态的演变方向. 由此, 我们说明了现代市场社会的基本合作模式, 也解释了现今商业制度和经济环 境的由来.从下一章开始,我们将把目光转向个人,探讨每个人在市场制度下的自利行 为和经济活动. 转载】茅于轼的《大家的经济学》——第 个人经济行为( 【转载】茅于轼的《大家的经济学》——第5章 个人经济行为(1) 黄朝婴 作于 01-27 08:31 分类:金融知识 从这门课一开始,我们就强调,经济学是研究人类社会行为的学问,而人的行为是 以追求自利为目的的. 在前面几章, 我们介绍了人的自利如何产生了道德, 法律和国家. 随着社会的演变,又出现了市场制度.在市场制度下,由于社会分工和交换的需要,人 们沿着降低交易成本的方向,创造出我们今天看到的经济环境和商业制度. 到此为止,舞台背景已经完成.下面我们来看,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人是如何根 据自利的原则上演了一幕幕生动的经济戏剧. 纵观人的一生,交易无所不在.小时候,每个人由自己的父母抚养,同时要顺从父 母,给他们带来乐趣和对未来的希望;上学后,他认真学习,给老师带去工作的成就, 自己得到文凭和知识; 离开学校后, 他努力工作, 为老板创造利润, 由此得到一份工资; 在社交活动中,他结交很多朋友,为朋友排忧解难,得到朋友的感激和回报;再往后, 他恋爱结婚,为爱人和家庭付出辛劳和感情,同时得到家庭的支持和爱心.最后,他要 瞻养父母,使父母欢度晚年,同时实现一个道德健全,品质端正的人的自我价值. 这是有人用来描述"交易"的一段话,听起来有些偏颇.但仔细二想,人确实是通 过交换来实现自己的利益的.一个人生下来,要靠父母抚养;他长大成人以后,有赡养 父母的义务;他要从事一份工作,用自己的劳动换取收入,购买各种生活用品;他还要 缴税,换取政府的法律保护;与此同时,他要进行储蓄,预防生活中的意外开支,为子 女准备教育资金和用作退休以后的养老金等; 到退休以后, 他依靠后代的瞻养或退休金 安度晚年.这一切都是某种直接或间接的交换行为. 对这些行为, 我们后面的内容都会有不同程度的说明. 而在人们所有的经济活动中, 最主要的内容是如何挣钱和花钱. 表面上看, 大部分人在生活中凭经验和直觉就能处理 好这个问题.但在合理的经济行为的背后,隐藏着某种规律.人的消费和生产行为只有 符合这种规律, 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自己的利益. 下面我们就来介绍和说明这样的规律. 1.1 边际收益递减规律 2002年3月4日,贵州松桃自治县乌罗镇一名4岁的1儿童因食物过量死亡. 当天是乌罗镇李某的生日,他的妻子特地炖了两只猪脚准备庆祝一番.炖熟之后, 4岁的儿子嚷着要吃,李妻便盛了一碗给他.随后,李某夫妇外出,回家后发现儿子死 在高压锅旁,锅内七八斤重的猪脚全被儿子吃光,只剩一锅汤. 据了解,李某的儿子平日就喜欢吃肉,而且胃口惊人.当年春节的年夜饭上,他独 自吃完了两大碗肉,约有二三斤.(据《贵州都市报》报道) 2004年4月1日前后, 在加拿大一家酒馆举行的一年一度的吃鸡翅有奖比赛中, 一名 36岁的男子疑因吃鸡翅过量而死亡. 据当时在场的人说, 这个不知其名的男子在比赛中先是感到身体难受, 后来就失去 了知觉.他被人从后门抬出酒馆送往医院. 一位医生说,在急救车到达之前,这名男子实际上已经不省人事了.目前法医正在 对他的死因作进一步的确认.(据新华网报道) 看完上面的新闻报道,你可能会觉得惊讶:吃东西居然也会死人!其实食物过量导 致病痛或死亡的原因并不奇怪.类似的感受每个人都曾经体验过. 当你饿的时候,给你一堆馒头.你拿起馒头,吃下第一口,会觉得美味无比,给你 极大的满足感.接下去,吃第二口,也不错,但不如第一口.再吃下去,每一口馒头带 来的满足感越来越小.当你吃过一定的限度,舒适感等于零,甚至转变为痛苦.如果强 迫你继续吃下去,就很可能出现上面所说的悲剧. 在炎热的日子里,喝一杯冰啤酒会使你感到神清气爽.喝第二杯,感觉也不错.但 如果喝第三杯, 第四杯甚至更多杯, 感觉会怎样?如果说第二杯啤酒带给你的满足感跟 第一杯一样的话,第二,第四,第五甚至第十杯啤酒,给你的满足感,跟上一杯一样吗? 很显然,当我们在消费某种物品的时候,随着消费量的增加,等量的消费品,带来 的满足感会越来越小——这种情况几乎存在于所有的消费品上,我们称之为边际效用 边际效用 递减规律.边际,就是指"边上的,最后的"的部分.效用,就是给人满足的效果和 递减规律 作用.递减,就是越来越小. 这个规律不光存在于饮食方面, 也适用于其他消费. 例如, 每个月给你一件新衬衫, 你会很高兴.给你第二件,第三件可能也是.但如果不停地给你,多到一定数量之后, 新衬衫对你就没有什么价值了. 就算你每天都想换新衬衫, 你的衣柜也装不下——就像 你吃东西的时候胃的容量是有限的.再如演唱会,偶尔去听一次,你会觉得很兴奋,很 过瘾.但如果让你天天听演唱会,你迟早会厌烦起来. 边际效用递减跟人的生物特性有关. 心理学上的韦伯定理表明, 神经元对等量外界 刺激的条件反射强度,随刺激次数的增加而递减.也就是说,外部给你一个刺激(消费 某种物品),你的神经系统就会产生兴奋(得到效用).随着同样刺激的反复进行(消 费同一种物品的数量增加),神经的兴奋程度会下降(边际效用递减). 在理解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的时候,要注意几点: 第一,边际效用和总效用的区别.边际效用是指最后一单位的消费品带来的效用. 它的递减并不意味着总效用的减少, 只是说后一单位的消费品带来的效用比前一单位的 效用要小. 在边际效用减少的过程中, 总效用依然可能增加, 只不过增加的幅度在降低. 在边际效用减少到零的时候,总效用停止增长,达到最大.而在边际效用变成负值的时 候,继续消费会使总效用减少(如下图). 第二, 边际效用递减是在一定时间内进行消费产生的现象. 它的前提是人的偏好没 有改变,连续消费某种物品.比如你在吃一顿饭的过程中,边际效用是递减的.但过了 半天,你饿了,又去吃饭,你不能把这顿饭的过程跟上一顿饭相比.再如,你本来不会 喝酒觉得酒不好喝.但你后来学会了喝酒,越喝越好喝.这似乎不符合边际效用递减规 律.其实不然.这是骨的偏好改变了. 第三,在极少数情况下,有的消费是量越大越情足,但始终存在一个限度,超过这 个限度以后必然出现边际效用递减.比如许多人认为,喝一口红葡萄酒,品不出美味, 红葡萄酒是越喝越有味.再如嗑瓜子,本来你不想嘘,但嗑起来就不想停.这种情况, 可以说前一阶段是边际效用递增, 但到最后也会出现边际效用递减. 因为无论是喝酒还 是嗑瓜子,总有满足和厌烦的时候. 唯一对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构成反例的可能是毒品. 吸毒总是越吸越上瘾, 对别的消 费不再感兴趣.所以吸毒的人会卖掉家产,抛妻弃子,宁可吃不饱,穿不暖,却一定要 吸毒.而且在吸食的过程中,吸毒者毫无节制,结果往往死于非命.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不光存在于消费领域,也存在于生产领域.例如,在同一块庄稼 地里,施一点肥要比不施肥能产出更多的粮食.如果继续施肥,或许还能使产量有所增 加,但增加的产量不会像先前那么多.如果施肥过量,不仅不会增产,还会导致总产量 下降.在庄稼地里增加劳动力也是如此.刚开始增加一些人能增加产量,但如果增加的 人越来越多,到最后连这块地都挤满了人,增加的产出就会变成负数. 生产领域的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又叫边际收益(产出)递减规律.18~19世纪英国著 名的经济学家马尔萨斯说: "如果没有收益递减,在一个花盆里就可以种出养活全世界 人口的粮食."因为只需要不停地往里面添加肥料和劳动力就行了.事实上这是不可能 的. 在其他行业的生产中也存在边际收益递减.例如,有一个蛋糕店,它的蛋糕是烤制 的,但只有一个烤炉.在只有一个人工作的时候,他既要烤蛋糕,又要接电话,招待顾 客,清理桌子等,他每小时可以生产10个蛋糕.如果增加第二个人,他可以专心地烤蛋 糕,每个小时能增加生产15个蛋糕.但如果再增加第三个人,烤炉前面就会出现拥挤, 每个小时很难再增产15个蛋糕. 如果再继续增加工人, 每增加一个工人增产的蛋糕会越 来越少,直到增加到某一个人的时候,不可能再增加产出,这时候边际收益下降为零. 上面说的生产活动有空间或设备的限制.我们再来看,如果没有这种限制,是否存 在边际收益递减规律. 比如一个独立会计师, 他的工作是为私人纳税人准备报税单, 这种工作可以说不受 空间和设备的限制O但我们可以想象,如果他连续工作8小时甚至更多的时间,他的工 作效率会越来越低. 在靠后的时间里, 他每个小时能完成的报税单一定会比前面的时间 要少.到某个时候,他必须休息,停止工作,边际产出下降为零.可见由于人的头脑和 体力的限制,边际收益递减是不可避免的. 要注意,边际收益递减的前提是其他条件不变,增加某种生产要素投入.在这个前 提下,生产过程中迟早会出现边际收益递减,即投入的生产要素越多,边际产出越少. 在上面的例子中,如果蛋糕店扩大了营业面积,增加烤炉的数量,或者会计师聘请了助 手,或是改用了先进的电脑系统,就不能用边际收益递减规律来描述. 更广泛地看,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存在于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有人说,初恋是最难 忘的.其实这是因为从趋势上看,"二恋","三恋"带来的效用是递减的.再比如大街上 流行染金头发,最先开始染发的人非常引人注目.但如果染的人越来越多,就不觉得新 鲜了.如果满大街的人都染金头发,就会让人看着难受. 俗话说,"虱多不痒,债多不愁".意思是说,身上出现第一只虱子会痒得难受, 但如果有101只虱子,就不会比100只虱子时痒多少;人在第一次欠债时会惶惶不安,但 债台高筑时再添一笔也就无所谓了.同样的道理,作为一个老师,对学生的批评要适可 而止,因为批评一次会令人羞愧,要是没完没了地批评,学生就可能"破罐子破摔". 再如,人们常说"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久病床前无孝子"等等,背后都是 同样的道理. 有人或许会问: 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到底有没有例外?我们前面说过, 毒品可能是一 个例外.之所以说"可能",是因为我们的社会不允许自由地生产和消费毒品.如果那 样,很可能出现所有人都将忙于种毒品,收毒品,运输毒品,加工毒品,分配毒品的情 况,不会有人从事其他任何活动.这是非常危险的.所以大部分国家的法律都禁止生产 和消费毒品. 从进化论的角度看, 这个世界上或许存在过某种动物, 在消费某种物品的时候具有 边际效用递增的特点.但因为消费无法节制,这样的最终结果是消费品丧尽,或者消费 过量, 导致这种动物走向灭亡. 所以我们看到的生物和自然界都具有边际收益递减的特 点. 思考和练习 1.什么是边际收益递减规律?举一个亲身体验的例子来说明. 2.边际收益递减规律有没有例外?请就此展开辩论. 转载】茅于轼的《大家的经济学》——第 个人经济行为( 【转载】茅于轼的《大家的经济学》——第5章 个人经济行为(2) 黄朝婴 作于 02-05 09:27 分类:金融知识 5.2 择优分配原理的应用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在追求自己的幸福.但如果问什么是幸福,不同的人有不 同的看法. 有人可能会说,幸福就是跟自己相爱的人在一起;有的人会说,幸福就是能周游世 界;还有的人会说,幸福是天天睡懒觉;一个乞丐会说,幸福就是能吃到山珍海味;一 个赌徒会说, 幸福是整天都打麻将; 一个游戏迷会说, 幸福是自由自在地玩电子游戏…… 但这些回答正确么? 如果我们有机会到幼儿园去问小朋友:"什么东西最好吃?"很多小朋友会回答: "巧克力最好吃."如果我们拿来很多巧克力,让小朋友们吃个够,再接着问:"什么 东西最好吃?"这时候小朋友们肯定不会说是巧克力,他的回答可能;是水,瓜子或者 其他东西.可见"什么最好吃"这个问题并没有一个简单的答案,自为对每个人来说最 好吃的东西是不断变化的. 我们再问类似的问题: 什么最好昕……什么最好看……什么最好玩?这些问题都没 有一个固定的答案. 在鲁迅的小说 《社戏》 中, 描写过他和小伙伴们一起看京戏的故事. 在舞台上, 演员们不停地翻跟头, 刚开始时小朋友们都觉得很精彩. 但是看的时间一长, 大家就觉得没有意思了. 可见,因为边际收益递减规律的存在,对于每个人来说,不管做什么事情,时间一 长都难以为继.再好吃的东西,吃多了也会腻味;再好玩的游戏,玩久了也会厌烦.哪 怕是休息, 保持某种姿势时间太长也会觉得不舒服. 所以一个人要使自己的生活得到最 大满足,就要在不同的活动中进行变换.他不但要睡觉,吃饭,还要看电视,昕音乐, 旅游等等.总之,一个人活在世界上,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实现自己的幸福,就要对 自己的时间进行分配,要在不同的活动中进行选择. 为了说明一个人会根据什么原则来分配自己的时间,我们来看一个例子: 假设你是一个上网迷.你只对三件事——读书,睡觉和上网感兴趣,其他的事你都 不用操心.在这样的情况下,你将如何安排自己的生活. 根据边际收益递减规律,你不会长时间只做一件事,那样的话你会很不舒服.你正 常的举动是:上网多了要休息,休息够了要读书,读完书又去上网.只有这样,你才会 觉得舒服,才能最好地满足自己的欲望. 为了获得最大的满足,你首先要比较上网,睡觉,读书这三件事对你的重要性,去 做最迫切需要的事.或者说,你要去做边际效用最大的事.但在你做这件事的时候,随 着时间推移,它的边际效用会减少.当它的边际效用低于其他活动的边际效用时,你就 会停止做这件事,转而去做第二件事.第二件事持续一段时间后,它的边际效用又会减 少,你又会去做第三件事……如此轮流,你交替去做上网,睡觉,读书三者中的某一件 事,其结果是,这三件事给你带来的好处趋于相等,你不会觉得某一件事比其他两件事 对你迫切很多. 在这种状况下, 你已经没有办法得到更多的满足, 或者说你就实现了自己的效用最 大化.因为这时候你所面临的各种活动的边际效用是相等的,所以也可以称之为均衡 均衡. 均衡 在这样的过程中,你有一种资源(时间),可以投入不同的用途(上网,随觉,读 书),你总是选择边际收益(效用)最大的用途,然后又因为边际收益(效用)递减规 律的存在, 你不断把产出较低的用途改配给产出最高的用途, 最后使得资源投入在各项 用途的边际产出(效用)相等,这就是择优分配原理 择优分配原理. 择优分配原理 择优分配原理的核心观点最早是1854年由德国学者戈森提出来的.19世纪70~80 年代,奥地利,英国,法国的几位经济学家更完善和深入地论证了这些观点.20世纪70 年代,我国经济学者王国乡,茅于轼也曾独立地推导出择优分配原理的结论. 由于边际收益递减规律的广泛存在, 择优分配原理在生活中的应用也非常普遍. 例 如,一个农民在种田施肥的时候,不会把化肥全部投放在一块田地上.他首先要向可能 增产最多的田地施肥,等到它的边际产出下降到一定程度,再向另一块田地施肥,使得 每一块田地的边际产出相等.再如,一个学生在复习考试的时候,为了使总分最高,不 应该把时间都花在一门功课上. 他应该看哪门功课提高考分的潜力最大, 优先给它分配 复习时间, 直到每一门功课能提高的分数大致相等. 这样才能在施肥或分配时间的过程 中取得最大的收益. 在理解择优分配原理的时候要注意: 第一, 择优分配是把资源投入到边际收益最高的用途, 结果各种用途产生的边际收 益相等. 但这并不意味着资源在各种用途上平均分配. 例如前面说一个上网迷要把时间 分配给上网,读书,睡觉这三种活动.但分配的结果不一定是每种活动各占8个小时. 如果你对睡觉特别偏爱, 那么你做这件事要很长时间才会厌烦. 而如果你对读书不太偏 爱,那么做这件事你很快就会厌烦.结果你用于睡觉的时间会比读书的时间多,但它们 产生的边际效用是相等的. 第二,所谓边际效用相等,只是一种趋势,是一定时间内必然出现的结果.但我们 不能说择优分配过程中的边际收益每时每刻都能保持相等. 因为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是 凭感觉行事, 而且做每一件事都需要一定的时间, 所以难免会出现各种活动的边际效用 不相等的时候.但一旦人们感觉到这种差异,就会调整自己的行为,使各种活动的边际 效用趋于相等.所以说均衡状况不是绝对的,但走向均衡的趋势是绝对的. 以上讲述了择优分配原理的基本含义和方法. 但前面所举的上网迷的例子是二个简 化的假设.在现实生活中,一个人要做的事远远不止这些.他要从丰富多彩的消费中获 得满足.他所消费的物品有些是生活必需品,有些是娱乐,奢侈用品.但无论如何,在 消费这些物品的时候,他必须用钱去购买.这样一来,在现实中,如何分配自己的购买 力是首先要考虑的问题. 前面说过,无论我们消费什么东西,数量越大得到的满足越小,所以很自然,为了 得到最大的满足,你不会把所有钱都用来买一种商品.你要看哪一种商品对你最重要, 优先去购买它,等到它带来的效用逐渐减少,再去购买另一种商品.这样,你不停地寻 找和购买边际效用最大的商品,到最后,每一种商品给你带来的边际效用都相等,你就 可以从购买和消费商品的过程中得到最大的满足. 为了更确切地表达这个意思,我们可以把这个过程想象为在一个超级的大型市场 里,你面对着各种各样的商品,把手里的钱分别投向这些商品.为了得到最大的满足, 你必须做到这一点:无论你的钞票投向哪一种商品,它带来的边际效用都是相等的.换 句话说,等额的钞票必须换回等额的边际效用,或者说,每一元钱无论花费在哪一种 等额的钞票必须换回等额的边际效用,或者说, 等额的钞票必须换回等额的边际效用 商品上,得到的边际效用都相等.这就是实现最佳消费的办法和条件. 商品上,得到的边际效用都相等.这就是实现最佳消费的办法和条件 精明的家庭主妇都懂得这个道理.她不会把所有的钱都用来买米,不买菜和煤.如 果花在买肉的一块钱得到的效用大于买米的效用, 她就会减少米的购买量, 增加肉的购 买量.她很清楚,最优的生活安排是使每元钱所增加的边际效用相等.同理,如果一个 人发工资之后几天内摆阔气,讲享受,到月底连基本开支部成问题,那是不明智的.因 为奢侈消费时每元钱购得的效用一定小于月底前的用于维持生命必需的开销. 只有把摆 阔气的钱留到月底来维持必需消费,使每元钱的效用量相等,才符合最优生活原则. 但有心的同学可能会问: 如果我们每个人的钱不一样多, 按择优分配原理花钱的结 果有什么区别呢?这个问题非常重要.为了说明这个问题,下面来看一个例子: 在一家软件公司,有这么三个人:一个是门卫,一个是秘书,一个是程序员.他们 的工资分别是800元,2000元,5000元.他们每个月的开支情况如下表: 旅游 职位 工资 饮食 穿着 看演出 门卫 秘书 程序员 800元 2000元 5000元 600 1200 1700 200 500 1200 300 600 1500 他们的消费决策是如何形成的呢? 门卫的考虑是:首先要解决吃饭问题.食物对他的效用最大,所以他首先要把收入 用来购买食物.他每天每顿饭至少要花10元钱,一天20元,一个月花600元.他剩下200 元,本来可以用来买更好的食物,但吃东西对他的边际效用已经降低.他也可以去看演 出,但实际上他最需要的是一些换季的衣服,所以他把剩下的钱用来买衣服. 秘书的考虑一开始跟门卫一样,为了吃饱穿暖,他至少要花800元.除此之外他还 剩1200元.在吃饱之余,他还想调剂冒口,于是经常买海鲜,水果,饮料,烟酒等食品, 再花去400元,还剩下800元.但他不会再用来买食品,因为食品的边际效用已经降低. 他想到自己衣服不够漂亮,于是再买几件新款服装,花去500元,还剩300元.因为食物 和衣服对他的边际效用已经很小, 所以他把剩下的钱用于边际效用更高的消费——看演 出. 程序员的收入是5000元.刚开始时,他的考虑跟前面两个人一样,为了吃得饱,吃 得好,穿得暖,穿得漂亮,加上观看一些演出,他至少要花2000元.除此之外,他还剩 3000元.这时候他想到了旅游.他可以每个月去旅游一次,把3000元花光.但他也许没 有这么多时间,也许每个月都去就会厌烦,所以他平均两个月去一次,每个月花1500 元,这样他还剩1500元.这些钱也不能全花在一种消费上.为了方便,他经常在餐馆吃 饭,结果花出500元;为了体现与众不同,他买衣服总考虑名牌,再花出700元;为了看 演出的时候舒服一些,他总买贵宾票,再花出300元.这样他花光了5000元. 到此为止,我们指出了消费决策的基本思路.当然,现实生活中的消费决策比上面 说的情况还要复杂.后面还要讲到,除了消费,人们还会进行储蓄,但其中包含的原则 是相同的. 目前的初步结论是: 每个人消费的时候都要遵循择优分配原理, 把收入分配到不同 的消费中.分配的结果是每一种消费带来的边际效用相等.但由于收入不同,每个人可 以消费的种类不一样多.在收入较低的情况下,就只能优先满足基本的生活需要,而收 入越高,可以消费的品种越多.这样一来,收入越高,得到的总效用就越大. 思考和练习 1.什么叫择优分配?它的前提和结果是什么? 2.如果你每个月有1万元的收入,你准备如何花费?用择优分配原理说明. 转载】茅于轼的《大家的经济学》——第 个人经济行为( 【转载】茅于轼的《大家的经济学》——第5章 个人经济行为(3) 黄朝婴 作于 02-06 08:36 分类:金融知识 5.3 工作与闲暇的最佳均衡在美国,有人曾对彩票中奖者作过调查,发现那些获得5万美元以上奖金的人大概 有25%在一年内辞职,另有9%的人减少了工作时间.那些中奖超过100万美元的人几乎 有40%不再工作.另一项调查表明,一个遗产超过15万美元的人不再工作的可能性是遗 产小于2.5万美元的人的4倍. 在上一节, 我们主要分析了一个人如何根据择优分配原理来安排自己的消费, 但前 提你要有一定的收入. 如果你是一个拥有巨额财产的人, 你当然不需要为生活中的收入 来源操心. 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 来到这个世界上可以说是一无所有. 在长大成人之前, 他要靠父母监护和抚养.在长大成人之后,他必须去工作,靠自己的劳动换取收入,以 满足生活中的各种需要.所以接下来我们要讨论人的工作问题. 在19世纪早期的很多工厂里, 工人们根本没有休息日, 每周要工作84小时. 直到100 多年前,人们一般每周要工作6天.而现在大部分国家正常的工作时间是每周5天.欧洲 一些发达国家的工作时间甚至减少到4天半.上面也提到,如果获得了二笔巨额财产, 很多人就不愿再继续工作.可见工作时间和经济发展水平是有关系的. 其中的道理并不难理解:工作的目的是为了挣钱,而挣钱的目的是为了消费.挣钱 越多,消费的可能性就越多.一个人如果不停地工作,他就没有时间去做别的事,所以 一个人用于工作的时间必定是有限的. 为了说明人的工作时间如何决定, 下面来看一个 例子: 阿里是个流浪汉, 他认为人生最大的幸福就是自由支配自己的时间, 想干什么就干 什么.于是,他整天在城市的街道游荡,在晒太阳和观看街头万象的自由时光中享受人 生的乐趣. 这天,阿里正晒着太阳,突然觉得非常闷热.他意识到夏天来了,于是他想到了游 泳.但海滩的游泳场必须买门票,所以他不得不工作两个小时,挣到买游泳票的钱. 他如愿以偿,来到了清凉怡人的游泳场.但在两个小时的海水浸泡之后,他又对游 泳产生了厌烦.他决定去看电影.为此,他又得去打两个小时的工. 看完电影之后, 他肚子饿了, 来到一家餐馆, 要求老板让他吃一顿饱饭. 作为代价, 他给这家餐馆洗了两个小时的盘子. 他又想起不久前曾经路过一家书店, 里面有一本他 喜欢的经济学图书.为了买到这本书,他决定继续在餐馆里干两个小时的活. 当夜幕降临的时候,阿里在一盏路灯下摊开他买来的书.读了两个小时后,他开始 犯因,打起哈欠.不知不觉中,他合上双眼,进入了梦乡. 在这个事例中,阿里一天工作了8个小时.如果不工作8个小时,他就没有足够的收 入来支付他的各种消费.但如果工作超过8个小时,他就没有足够的时间来睡觉,晒太 阳,看书,游泳,吃饭,看电影等,那样他也会觉得不舒适.为了既有收入,又做自己 喜欢的事,阿里在一天的时间里工作了8小时.在现实中,我们每个人喜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0

关注

0

粉丝

7142

主题
精彩推荐
热门资讯
网友晒图
图文推荐

小黑屋|Archiver|安德管仲网 ( 粤ICP备20002412号 )

GMT+8, 2024-12-23 08:32 , Processed in 0.068946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