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定位之父特劳特:最大教训是很难改变人的心智
我以为我可以改变人们的想法,但很多时候都是徒劳无功,每个人思维系统都是独特的,很难被改变,即使你是对的 【中国企业家网】“老兵永远不死,只是慢慢凋零。” 从未有一个采访对象,能让我在短短一个多小时的专访中经历如此复杂的情绪变化。尊崇、敬佩、喜欢与刺耳、难以接受、想争辩紧密交织,一方面由衷的赞叹“大师不愧是大师,眼光犀利,一针见血”,一方面总忍不住会想“他是不是已经OUT了?”。 他就是杰克·特劳特——75岁,定位之父,全球最顶尖的营销战略家之一。1969年,他首次在论文中提出了商业中的“定位(Positioning)”观念,1972年以《定位时代》论文开创了定位理论。三十年后,这一理论压倒了菲利普·科特勒、迈克尔·波特,被美国营销协会评为“有史以来对美国营销影响最大的观念”。 他是很多经典商战的战略缔造者,他曾用“不含咖啡因的非可乐” 痛击了可口可乐与百事可乐,让七喜一跃成为美国饮料业的第三品牌;他帮助IBM成功转型,是让“大象跳舞”的幕后推手之一;他曾使莲花公司绝处逢生,让西南航空成为“美国最值得尊敬的公司”,还成功狙击了全球石油巨头。在很多中国企业家、特别是中小企业眼中,甚至没有“之一”,因为没有任何一种理论像“定位”一样跟他们的实际紧密结合。 但作为一个伴随着电脑和互联网成长起来的80后,我会觉得他似乎跟这个日新月异的新时代存在脱节。他承认互联网是很好的工具,但“充斥着太多垃圾”;而且,他是一个典型的美国精英,“美国就是全世界”的感觉非常明显。他承认,他的孙子们也这样说他,“他们认为我是一个老家伙了,我也不知道现在该怎么让年轻的商界人士听我讲话”,但是“我是一个愤世嫉俗的天主教徒,我的人生很像西部片里的克林特·伊斯特伍德。他走到一个小镇,杀死一批坏人,我走入一家公司,杀死一批错误的理念。但是世界并没有改变,他离开小镇后,坏人又会出现,我离开公司后,错误的理念又会东山再起。” 因为,“改变人们的固有观念很难,找到一个好的解决方案并不难,真正难的是把这个方案推销出去”。 《中国企业家》:在互联网时代,品牌的形成、老化速度都在加快,在中国的80后、90后人群中甚至出现了反品牌,甚至是反大品牌的趋势,您怎么看待这一现象,这对定位理论有什么冲击? 杰克·特劳特:年轻人可能更愤世嫉俗、更有自己的思想、更拒绝别人的推销,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完全反对品牌。他们只是不容易接受别人喜欢的品牌,每一个年龄段都有他们自己喜欢的品牌,他们可能不承认但的确存在。 互联网上能否诞生品牌,我持保留意见。互联网只是一个工具而已,你可以利用它进行分销、销售,但至少在美国大家还不太清楚怎么样利用互联网进行营销最好,90%市场营销的钱还是投在传统媒体上。因为最好的营销事实上是在讲一个好的品牌故事,让消费者了解我的产品与众不同之处,但在网上很难讲这样的故事。 淘宝也好、EBAY也好,本质上是一个分销渠道,互联网的进入门槛太低了,即使你在一段时间内成功,你的模仿者、竞争者很快就会出现,别人怎么才能找到你?需要品牌。门槛很低怎么办?只能什么都卖。两者是矛盾的,很难找准品牌定位。 认为网店就是解决方案的人,是不够明智的。我的建议是多观察他们一段时间,过一两年再看看他们这些网店是不是还活着。如果他们正在努力在网上营造品牌,推广属于自己的品牌故事,我只能祝他们好运。 《中国企业家》:您怎么看待中国企业全球化,是先品牌全球化好,还是先市场全球化好? 杰克·特劳特:我不是足够了解中国企业,但我认为还没有一家中国企业真正具备全球化的实力,如果他们认为自己有这个实力我要置疑他们,到底他们的品牌故事是什么样的,他们的实力是多少,然后才能做出一个判断。也许有吧,但是我不知道。 我曾经跟恒安纸业的老板聊过,他问我恒安是该走向全球还是只看国内市场,我告诉他应该先把国内市场做好,因为恒安的人力、技术、资源、品牌和资本都与国外著名品牌有很大差距,跟这些强手竞争将会非常非常困难,除非恒安非常与众不同。 吉利买了沃尔沃,我觉得是非常好笑的一件事情,我还听说中国有企业要买悍马,这简直是一个最愚蠢的想法。先做好国内市场,别让国外巨头打进来,在国内市场把自己的品牌打造的更强大,这是我的一个忠告。 《中国企业家》:但是中国还是有一些有一定实力进军国际市场的企业,比如华为、联想、青岛啤酒,以及一些银行企业,您怎么看他们? 杰克·特劳特:华为我不是太了解,我认为要看未来市场到底有多大。联想本质上还是个中国企业,并没有真正的做到国际化。 联想收购IBM后其实是有机会创新的,但没有抓住扭转命运的机会,因为它没有最好的差异化,所以只能追求最好的价格。联想在全球市场都是在打价格战,这是妥协的结果,但没有办法。但这种打价格战的生存恰恰掩盖了他的战略定位机会,也加大了今后战略定位的成本,很容易产生路径依赖,难以回头。 打造一个国家的形象是很微妙的事情,人们对中国根深蒂固的概念就是制造,打广告、提口号并不能改变这一形象,必须要有真正强大的实力、品牌,以及真正的创新。归根结底,全球化首先要树立一个认知,让消费者认知你这个品牌或者国家,让他们觉得你符合他们的联想。但不幸的是,我至今没有看到中国政府所谓的国家品牌,中国花大力气在做国家形象,也请了广告公司,但我认为并没有实际意义。日本走向全球的时候,真正让世界感到震撼的是本土品牌的成功,比如索尼、松下、丰田;韩国也一样,他们有三星,造船业也在全球数一数二,但中国我现在没有看到。 《中国企业家》:我感觉您精英主义的立场很强烈,所以我想问问你怎么看微博这样的新兴传媒工具,因为它解放了很多传统草根的力量,释放了传统上沉默的大多的表达欲望,您怎么看待它? 杰克·特劳特:我可能是从精英角度考虑,我也许太老套了,但我相信微博也好、SNS也好,都无法成为一个打造品牌的平台。讲好一个品牌故事有四个重要的步骤:1、我在哪里竞争;2 、我跟别人不一样在什么地方;3 、怎么证明我跟别人不一样,不能随便说;4、 我怎么告诉别人我跟对手不一样。 它们只是工具,用得好当然可以锦上添花,但它们没有办法让我讲一个故事,打造一个品牌。互联网上有太多的垃圾信息,人们只不过是发泄,那只是噪音而不是什么所谓的声音。微博、SNS上你可以措辞不当,但做品牌战略你必须要有一个特别准确的词,比如说宝马是忠实的驾驶机器,ZARA是低价高品质的时装品牌,但你没法在SNS和微博上做到这一点。 《中国企业家》:您认为您一生最大的成就是什么,最大的教训是什么? 杰克·特劳特:最大成就是定位理论,最大教训则是“改变人们的心智是非常困难的”。我以为我可以改变人们的想法,但很多时候都是徒劳无功,每个人思维系统都是独特的,很难被改变,即使你是对的。如果你的老板给你这样的任务,我建议最好别干。 所以人要有原则,但要做好灵活应变的准备,不能僵化到一成不变。 摘自《中国企业家》http://www.iceo.com.cn/renwu/34/2010/1103/203137.s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