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还有人用计划成本么? 计划成本法,在途货物使用“材料采购”,也就是说,在计划成本法里,没有“在途物资”这一科目。实际成本和计划成本之间的金额计入“材料成本差异”(这是为了检验成本的超支或节约)。 现在制造企业,基本没有使用计划成本的了。而是用的标准成本取代计划成本,分摊成本差异,最后得到实际成本。
二、管理会计里的成本方法及成本计划 管理会计里提的是:目标成本法、标准成本法、变动成本法、作业成本法这四个。 不提计划成本这个名词。它已经不作为一种核算方法。管理会计提到的:成本预测、成本决策、然后有成本计划。 比如我做这个产品,售价100,我想要20的毛利,就必须把成本控制在80以下。 那要把BOM、工时、制造费用做测算,这就是完成了成本预测。 然后就要做决策了。是自己做为主还是外发为主,是否要投入新设备,是否搞自动化生产。具体的零件用什么材质与品牌,保证产品质量和用户体验。这个是在预测的范围内选一个相对来说性价比最好的方案——并不是最低成本那一个。 做了决策后,就要落实到具体的责任部门责任人。找供应商、定交易条件,做降价计划。做生产效率的提升计划,做制费的控制——是一个逐步推进,不停改善的过程。但要定各块的目标是多少。这个才是管理会计里的成本计划——保证以后匹配售价的成本是可控的。以此保证利润空间。
三、ERP系统常用的成本核算方法 ERP系统,一般是实际成本法。SAP、Oracle一般都用标准成本最后还原为实际成本。 现在信息化了。不再有这些原来的品种法、分批法那些叫法。 我们用标准成本,最后是算的实际成本。所以我们说自己是实际成本法。 书本里的那些成本方法,ERP系统都兼顾了: 按具体的成品编码工单核算——这也是品种法。 核算半成品——这也是分步法。 可以按批次管理成品——也可以说有分批法。 所以全融合了啊。 用书上的方法,我们自己也说不清是哪一种,都可以做到。像东北乱炖。
四、大学成本教材没有跟上信息化 所以跟没做过的人聊,根本很难交流。 标准成本法,可以核算到每一个物料的用量差异、价格差异。 以前是没有信息化,所以才分锅的方式——品种法。 一个大类产品归集准了就可以。 分批法核算,比如电缆厂——我投入20吨铜,最后做了多少电缆出来。这一批的成本是可以单独算的。 写书的人,他们都是大学的老师。基本每个高校的老师都会自己参与编教材。拿别人的教材来抄。 他们不敢随便改啊。也不知道外面企业信息化是什么样子——但电算化的老师懂。不过电算化的老师不会写成本会计的书。
像交互分配法,成本书里有,可企业实操里根本没有用这个。
五、成本会计成长路径 成本。是在实践中一点点把书本的东西替换掉,有些没有替换的会因为时间久了淡忘。最后会在脑子里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完全来自实践,自己思考总结出来的。 所以不同的人,在不同企业用不同系统,对成本理解是不一样的。 假如到了我们的子公司,做成本就是检查工单,然后导出工时分摊人工。把制费转到产品大类的成本中心。做损坏报废的计提。然后就是按照操作手册一步步去做成本结转。 到底每一步的作用是什么?很多人做了一年也搞不清(顾问这么说的)。 大致可以理解为:结算成本其实就是算实际成本,然后对比跟标准成本的差异,分别料工费三项去分摊。 料工费三项差异分摊的对象,是已经卖了的——计入主营业务成本;还在库存里的——分摊给库存商品,还有在制品——分摊给工单。最后还有一些尾差实在分布下去了。扔到材料成本差异科目里。 说白了,就是没算成本的时候,所有成品半成品出入库先按标准成本挂个账。实际结算后,再多退少补。 真要理解每一步是干什么的,那要看是否有输出的表单数据,导出来自己研究就可以了。
六、问题解答: 1.车间领用批量的时候损坏再次从仓库领用,没有分责任人。 2.仓库按工单发料了一部分生产,但没有及时给到做账人员减物料,供应商送完货发料才给账务人员处理。 3.维修领用的配件没有做到最低库存控制,维修报上外发配件控制不到位,会导致挪用批量生产配件,再次采购配件时,供应商周期比较长,反而耽误生产线上的产品,导致生产线上产品摆放很多。 答: 1、损坏料先退在线待处理仓后,工单可以继续领料。下旬组织一次认定,再退仓。 2、入有凭、出有据。供应商来料和生产领料,必须跟出入库相符,及时审核。 3、设备维修,预防为主,根据历史经验,提前做好备件采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