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爱民主、我们爱自由、我们也爱财富!我们尊孔子、我们尊老子、我们同尊管子!

安德管仲网管仲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扫一扫 分享朋友圈

已有 2499 人浏览分享

开启左侧

老子学说与版本历史

[复制链接]
2499 0
尹振环

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道不同,不相为谋,”岂谓是邪?李耳无为自化,清静自正。

首先,司马迁对老莱子着笔最少,他的“著书十五篇”就不是“上下篇”,这说明司马氏首先就将老莱子排除在《老子》作者之外了。但是,老莱子的某些思想会被《老子》吸收,这却不应该排除。

其次,司马迁没有敢十分肯定老子究竟是谁,但前面倾向老子即李耳、老聃,而后面又怀疑为太史儋。前面的李耳、老子,与孔子同时并年长于孔子。司马氏一再记述孔子适周问礼于老子。当时周王室虽衰微,但京师雒邑,仍然是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这里有大量珍贵典籍、文物,孔子不可能不到京师求学、问礼于掌管典籍的老子。《史记·孔子世家》说,孔子适周在昭公二十年,孔子时年三十。《史记索隐》说,孔子适周在昭公二十四年,孔子时年三十四,而《庄子·天运》说:“孔子年五十一南之沛见老聃。”看来孔子问礼于老子不止一次。而且上引老子对孔子讲的话,孔子对老子的评价,虽不无渲染,但是符合老旨的。史官的职责之一是备咨询,进箴言。博大精深而且身为史官的老聃,不可能不对他长期的观察思虑、资料积累,有所著述。他的著作当类似今天发现的简本《老子》?还是五千余言的帛、今本《老子》?显然只能是前者,不可能是后者。

简本的春秋印痕与《老子》早期思想的印痕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而帛、今本《老子》中许多战国时的话,春秋时是不可能说出来的。 由于司马迁根本就没有看到简本这样的《老子》,所以他对五千言《老子》的作者究竟是老聃、还是太史儋,极为困惑,如果是老聃,那么他快二百岁了。可能吗?所以用疑辞“盖”或曰”,记载这年龄,但马上又觉得不可能,所以立刻转向太史儋了。

周太史见秦献公,《史记》多次记录在案。秦献公是位发奋图强的君王,“镇抚边境,徙治栎阳”,且欲东伐,以复故地(《秦本纪》)。太史儋见周之衰,并敏锐地预料到秦将会称霸天下,所以西出见秦献公。《周本纪》说:“烈王二年,周太史儋见秦献公。”《秦本纪》说:“献公十一年:……周太史儋见秦献公。”这两个年号都在公元前374年。距孔子之死,已百零五年了。 《老子列传》误记为“百二十九年”。如果太史儋就是李耳、老聃,快到二百岁高龄的人,能千里迢迢入秦见献公吗?司马迁本人就没有相信。所以马上详记太史儋之族谱。

现在有了简本《老子》,可以果断的说:那个为关令尹著书五千言《老子》的,不是李耳,而只能是太史儋。 可见今天流传的《老子》,不论是帛本,还是今本,其作者非太史儋莫属。由此又反证了简本《老子》也只能出于李耳了。由于他是个“隐君子”,当时尚未形成著书立说的风气,所以他的书——类似竹简的《老子》也许基本上是不传于世的,而是存入档案,也许有所流传,范围也很有限。而作为史官的太史儋,掌管典籍,竹简《老子》必然是他掌管和一再诵读玩味的作品。

孔子死后百多年的历史,胜过孔子之前上千年的历史。社会与政治的各种矛盾展现得更为充分,斗争更为激烈和丰富多彩,成败福祸存亡转化得更为明白,于是太史儋在老子原著的基础上,扩充、改造,重新组合篇章,因而带有战国色彩也就是必然的了:绌儒学、绌墨,反战,反对君王的多欲、功名欲、从私心出发的有为;发展了权术;极大地发展了对道的认识,系统了对德的设计,并把它提高到一个崭新的高度。比较起来,太史儋的《老子》比李耳的《老子》,无论就内容与深度、高度与远度,都要广些、深些、高些、远些。——这是因为太史儋是站在李耳这位巨人的肩上的原故。当时还没有著作权说,而只有托古说教改制之风。别人能假借黄帝、姜太公、管仲……之名,何不也托老子之名呢?何况它本身就是在原著基础上的“扩建”与“改建”。于是太史儋的托名《老子》流传开来,李耳本来的《老子》反而被掩盖了。《老子》的第一作者李耳虽然昭显于世,被历代供奉祭祀,其第二作者太史儋却沉埋于千古之疑团迷雾中。

尽管司马迁详记太史儋之族人谱系、官职,说不定还会见过他的八世孙——胶西王的老师解。但是毕竟他没有敢断定太史儋即《老子》之作者。如果《楚墓竹简老子》为司马迁看到的话,那么他对两本《老子》的作者会毫不犹豫地作出果断的结论:帛本、今本《老子》为李耳、太史儋合著,简本《老子》著作权,则只能归诸李耳一人。至于书名,早已有了:楚墓竹简《老子》,马王堆汉墓帛书《老子》,其他今本《老子》。何劳再费心。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0

关注

0

粉丝

7142

主题
精彩推荐
热门资讯
网友晒图
图文推荐

小黑屋|Archiver|安德管仲网 ( 粤ICP备20002412号 )

GMT+8, 2025-1-3 10:35 , Processed in 0.058161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