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爱民主、我们爱自由、我们也爱财富!我们尊孔子、我们尊老子、我们同尊管子!

安德管仲网管仲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扫一扫 分享朋友圈

已有 3000 人浏览分享

开启左侧

你在华为研发的日子快乐吗?----《华为研发》序

[复制链接]
3000 5
作者:张利华

文章出自:前华为社区

    如果有人问我“你在华为研发的日子里快乐吗?”,我会很负责任地告诉他“在华为研发工作的那段时间,是我一生中最快乐的时光。”而且这也是很多早期华为研发人员的共识。当年有人曾说“华为研发部是工程师的天堂”,这句话并不为过。所以,我在写这本书的过程中,内心充满了对华为研发工作时甜蜜的回忆,和对华为为何能成功做到这一点的追索。

        促使我提起笔来写《华为研发》的原因,既有这几年随着华为步入1000亿元人民币销售大关后,社会上对于华为公司的过于神化——认为华为压根不可学,中国不可能再有第二个华为;又有社会上某些对华为公司尤其是研发人员管理方面的种种误读。由于今天的华为已成为中国研发的一张“名片”,成为全球拥有最多研发专利的企业,因此社会上还有一种较为普遍的误解,以为华为公司从一开始就是把“鸡蛋”放在研发一个“篮子”里的。但其实,华为也是从贸工技起步的,并不充满神化和魔力,华为强大的研发实力并非一日之功;华为的研发道路有着其一步步自然发展的历程,并非遥不可及。我作为这一过程的见证者,希望能还原历史的本来面目,并能给广大中小企业的创立者、管理者和研发者树立信心,并坚信华为的研发经验是可以学习的。

        提起笔来写作本书之时,正值国际金融危机的“寒冬”,广东发生了数万家中小民营企业关门倒闭的现象。中国的改革开放刚刚跨过30周年,就在很多领域发生了“国进民退”的状况;而在很多领域内“中国制造”更是被某些国外媒体抹黑为“低价劣质”的代名词。今年是建国60周年,伟大的祖国面临着向一个新的发展台阶迈进,国家正面临着向“创新型”经济模式的转型,中国下一步不仅仅是走向世界,而是要在世界舞台上拥有更多的市场地位。中国的繁荣靠什么得以持续,中华民族的崛起靠什么得以持续?华为公司作为中国创新经济的代表,作为一家具有世界级影响力的中国民营企业,给我们带来了诸多具有说服力的示范与可借鉴的案例。

        民营企业究竟还有没有发展的前途?适合中国民营企业的发展道路究竟会是什么样子?在国际金融风暴之后,应该如何去渡过危机?这些都是我在写书的过程中反复思考的问题,希望读者在阅读华为从2万元起步的坎坷研发发展之路时会有所领悟。

        在写作本书前,我曾请一位在珠三角民营企业工作的朋友张震列出他对于华为研发关心的问题。承蒙他的认真考虑给出了如下的清单:
(1)华为的第一桶金是怎么来的?
(2)华为在发展的初期有哪几个重要的研发里程碑;
(3)华为的几个危机时刻是如何转危为安的?
(4)华为在创业期与发展期,是如何击败竞争对手脱颖而出的?
(5) 华为的技术研发优势是如何一步步积累下来的?其内部管理机制是什么?
(6)作为一直飞速发展的企业,华为的财务和现金流是靠什么支撑的?在创业发展初期,华为是如何融资的?
(7)华为的用人方法有何特点?内部人如何降低内耗,一致对外?
(8)华为的企业文化与企业核心价值观是什么?华为企业的文化是如何沉淀和提炼出来的,文化对华为的发展起到多大的作用?

        应该说这几个问题所涉及的主题,都是目前广大中小企业目前所面临的困惑,我在写作中也紧紧围绕了这几个问题进行了详尽地描述。目前,发展到人民币1000亿元销售额的华为,已不适合中小企业学习,但是,处于创业期或早期华为的经验,以及克服困难的方法和智慧,却可以为当今面临很多相似问题的中小企业学习和借鉴。

       开阔我写作思路的还有一家叫“麻辣诱惑”的餐厅。餐厅的大堂经理用非常尊敬的口吻告诉我:“我们餐厅三年前开始学华为的研发,对我们的工作促进非常大。华为研发的经验对我们很有帮助!”IT业出身的我听后非常惊讶:难道华为的研发经验不仅适用于IT企业,还能对社会上多数行业的管理都有帮助吗?

        本书主要内容围绕四条主线展开:
        第一条是华为创业期,主要回顾了创业期华为 “第一桶金” 的来源,以及如何从无到有开始自主研发;第二条是任正非如何解决自主研发最关键的人才问题,并突破研发资金困境的一些具体实践经验;第三条是华为中央研究部建立及发展的过程、内部的运作经验,以及曾经失败的案例;第四条是华为的竞争对手在华为不同发展时期所处的状态,以及他们与华为之间“亦敌亦友”、“爱恨交织”在竞争中相互促进和发展的故事。

        本书中有四位“主角”,分别是企业(华为)、人才、政府、竞争对手。大家可以看到,在企业发展的不同时期,企业与人才、企业与政府、企业与对手这三组关系上互动的过程。没有企业的发展,哪有人才的前途;没有人才的促进就没有企业的进步;没有企业的繁荣,就没有政府的财政来源;没有政府的支持,企业的发展也会受限制;没有强大的对手,就没有永葆奋斗精神的企业……相信这些不同层次的视角,会帮助时值金融危机下的企业、人才和政府去重新审视彼此之间的相互关系,如何共同去推动经济和自身的发展。书中也通过回顾中国通讯产业的发展历史,对政府应如何推动产业的发展,正确地扶持企业成长,提出一些值得政府反思和借鉴的地方。

        是华为选对了人才,还是人才选对了企业?呆在温饱的环境下得过且过,还是到朝不保夕的民营企业去?人才在与企业共同成长的过程中,如何寻找和发挥自己的价值?这个关于人才与企业互动的有意义话题,也是本书的重要线索之一。
    这本书主要是写给处于初创期和成长过程中的中小企业看的,华为的早期研发细节,经验和教训值得广大中小企业借鉴。这本书也是给一些苦于“研而不发” 的大型企业之对照,华为的自主研发和管理是如何克服了规模化带来的低速度和低效率等弊病,为中国企业的研发规模化,提升研发速度,提高研发效率积累了丰富而宝贵的经验。

        这本书更是写给那些中年失意,甚至失业的人看的,它同时也是一本励志的书,讲述了任正非如何从中年失意的挫折中站起来,带领华为从一次次的失败走向成功。本书中关于郑宝用、李一男、刘平、孙洪军等人伴随企业一同成长的故事,相信对刚刚参加工作、正在找工作或正在创业的年轻人也有诸多启示。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本书中讲述了华为如何从无到有地突破新产品的研发瓶颈,逐步形成和完善研发管理制度,从而成就了今日强大的华为研发体系的故事,相信对于包括服务业在内的各行各业从事技术、项目管理、人力资源的工作者们,也是一本不多得的学习教材。

        写作中的我心中常常惶恐,不知道华为的任总会怎么看这本书。但是我相信,任总内心也是希望今日身处“华为大厦”高处的员工,能记得华为初创时期那些艰苦的日子,华为是如何在艰苦奋斗中拼杀出来的。我相信,任总内心也是寂寞的,身处高处不胜寒的他,可能有时也会怀念那时和一堆年轻人挤在一起同吃同睡,共度艰难、同庆成功的日子。

        今天,当我们饱含深情地回忆这一切时,我们感恩华为,感谢任总曾带给我们的一切辛酸又美好的回忆,也希望这些坎坷的记忆让你更坚信:“伟大其实是由每一个平凡人在平凡的一天一天中默默坚持、创造出来的;伟大的企业并非神灵所赐,也没有运气之说。”
成本领先:成本体系的建立与实施

评论 5

cfoteam cfoteam  管理员  发表于 2010-12-25 10:29:18 | 显示全部楼层
不一样的江湖(一) ----《华为研发》写作心絮
作者:张利华

在我于2009年中提笔写《华为研发》一书之时,前面已经有近四十本写华为的书。里面也已经有不少的内容涉及到华为研发方面,特别是IPD集成产品研发。那么《华为研发》这本书有什么不同?

    《华为研发》第一章讲的也是任正非创业,任正非的创业内容过去每个书也都会涉及,有的写的也相当深入,有大量的细节描述。

    首先,对于华为创业阶段,我的理解有不同的视角。
    第一,任正非创业的重要目标是解决生存问题,糊口问题。这里,我比较了基于不同创业背景可能的不同风格,华为创业的更为草根的背景有点类似于今天的大学生解决就业问题而创业。
    第二,华为是正处中年的任正非创业,人脉和资源的重要性,远胜于资金。
    第三,创业之初,客户从哪里来,华为是如何解决销售问题的。
    第四,创业之初,人才从哪里来,书中讲述了一个与任正非同年的中年人,放弃自已的企业,从内地不远万里到深圳,果断地加盟只有几个人的华为的故事。

      对于华为的创业阶段,和以前的书不同的是,我专门写了研发是如何创业的。华为从代理转向研发,不可能一下子就有资金、人才和经验。华为是如何迈过这个阶段的。这是前面所有写华为的书籍都没有涉及的内容。

      和很多有钱砸向研发的企业不同,没有钱的华为,是从低端产品组装开始自主研发的,从三五个工程师开始起步,这一点与大多数珠三角的制造企业并没有什么不同。这个内容应该是国内首次披露。

      写《华为研发》一书,我有一个很重要的宗旨就是,不要去粉饰华为研发,虽然华为研发现在已是风华正茂的英俊小伙,但是他也是从穿开裆裤成长起来的。

    在第一章,我也是首次披露了华为第一桶金的产品图片,很简单。可能大多数人,都觉得华为的产品都是个头大大的机柜,但是这就是华为的起步,从一台比电话机大一点的设备,开始一点一点地做起的。当然这本书,也披露了华为的第一款产品型号,特性,首款自主研发产品的宣传资料,以及产品是如何憋出来的,甚至还有人因此被抬上手术台。

    这种草根的起步,这种从模仿开始研发的小作坊,在珠三角一直颇为普遍。很多公司都可以克服历史上的第一款产品,但之后再也突破不了自已。华为是怎么从第一款型号,迈向第二款,第三款的。以及现任华为常务副总裁郭平,在华为研发历史上的作用。中国天才级的研发泰斗郑宝用是怎么开始在华为研发历史上展露头角的。创业阶段的任正非,是如何因才适用,欣赏和重用这两种不同类型的人才的,本章都有一定的记录。

    我写这本书,写得很快,也充满了快乐,自已更觉得是在写侦探小说。把自已感兴趣的东西一点一点地挖出来,满足了自已的好奇心。当然,相信也会给广大的华为粉丝们带来快乐。

    首先,我是女性。女性眼中的江湖会更为感性,细节一些,对人和事的细节更敏感。其次,我也是做研发出身的,描述上富有逻辑性一些,台阶多一点。所以,写华为的研发,从第一款型号,到第二款型号,第三款型号,一个一个地记载。而不是写华为从代理小交一下子就可以飞跃到C&C08交换机,甚至3G。这本书会有更多的细节。
cfoteam cfoteam  管理员  发表于 2010-12-25 10:29:37 | 显示全部楼层
不一样的江湖(二) ----《华为研发》写作心絮
作者:张利华

华为研发是不是如后来人们所想像的那样一帆风顺?
C&C08的前传是什么?
华为研发是不是能很轻松地从用户交换机飞跃到局用交换机?

    在第二章初尝败绩,我为大家揭开了华为研发曾经的首个惨痛失败。其实,类似这样的故事,在目前的企业界也是经常上演:刚刚初尝自主研发的甜果,就立即勇于猛撒银子去做新产品,结果品尝到的是失败的苦酒。

    并不是以前太成功,实在是以前太简单。华为公司和华为研发要跨越用户小交换机的“红海”到局用交换机的“蓝海”,这其间的“学费”其实是免不了的。“红海”与“蓝海”虽只有一字之差,但是已经换了市场,换了对手,也换了产品,这之间存在巨大的差异。但往往处于前面一番风顺的企业,到此刻会不知巨大的危机就已在眼前。

    世人只知道华为的成功始于伟大的C&C08交换机,却不知C&C08的前身是一款失败的产品。这也是我在本书首次详细去写C&C08的前传的原因。否则大家会误认为华为研发的成功来得太容易,从“红海”到“蓝海”只是换了一个名词,“走向蓝海”是如此地简单。

    在这里我挖掘了,这次华为研发发展史上的初尝败绩,其实对后来华为研发同样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人成熟了,就会知道,一帆风顺的东西其实意义并不大;有着重要意义的是曾经的失败和沧桑。就像少年时的我不喜欢看悲剧,只喜欢看皆大欢喜的东西,长大之后才明白: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失败,悲剧,更促使人成熟。相反一番风顺,后面栽的跟头才会更大。

    本章所描述的失败,对华为研发的意义就在于令华为研发突然间成熟了。在初次参与电信运营商的高手对抗之中,华为研发懂得了什么是“电信级”?电信级的品质要求,电信级在技术更新上的残酷无情,电信级的竞争对手之强大,是以前的用户小交换机时代的对手所远不能及的。

  这里对华为的意义还在于华为的用户服务体系,始于这次伟大的失败。像现任华为常务副总裁的徐文伟等后来华为研发的很多人才和骨干成长于这次伟大的失败。包括华为研发在品质保障上精益求精的追求也来源于这次伟大的失败。

  “理想再好止步于竞争对手”“研发就像赌博”,相信读完这章,目前很多企业界的人士都会深有同感。这两句话,也是我发自内心,从华为研发多年的失败教训中所得到的精华。

    本章在描述上经历了“大喜”、“大悲”、“平常心”等几个波折,最后的结果,成败皆有之吧。大家阅后,会各有所取。

    从本章开始,几乎每一章,在华为研发的重要时段,我都加上了“资深”竞争对手的状况。一个企业的成长,脱离不了国家的宏观经济大环境,更脱离不了其行业内竞争对手。从本章开始,华为的“资深”竞争对手将与华为一同成长,如影随行。让我们在看本书时,会多几个角色,既有主角华为,又有竞争对手做配角,主角和配角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各自的发展在书中也都有追踪。让大家能看清楚:在这长长的二十年,彼此较量的过程中,华为胜在哪里,对手强在何处。这样可以帮助大家更客观地看问题,和学习华为研发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成败经验。

    从写这一章开始,我爱上了写作。当华为,和他的竞争对手,在笔下也有了饱满的性格时,我爱上了笔下的这些“人物”。所以,在写作的过程中,我也时常站在其中的一方,仔细地琢磨,他当时所处的历史场景,及他最后的决策。

    希望大家在阅读时,也能和我一样体会到华为研发的“悲欢离合”,“阴晴圆缺”。
cfoteam cfoteam  管理员  发表于 2010-12-25 10:29:51 | 显示全部楼层
不一样的江湖(三) ----《华为研发》写作心絮
作者:张利华

重新拾起笔来,写华为研发,并不是出于自恋,或者无事之举。当我在华为工作时,身陷企业的细节工作,其实缺少对华为的客观看法,忙碌更让我失去对整体的思考。

    在我离开华为后,经历过创业,在其他企业做高管,做投资,做顾问,我突然发现,我在社会上所经历的这一切,在其他企业所看过的一切,其实都超不过华为研发过去所经历过的。

    我应该来总结一下,为中国的企业界,为企业管理的学术界,为中国千千万万个不同行业的中小企业,也为我自已未来的事业,来总结一下。

    正如我的前言所举的例子,其实,华为研发的许多经验不仅适用于IT行业,包括餐饮业,甚至是养猪,都是普适的。

    华为研发在过去二十年的快速发展过程中,所经历的方方面面,也是中国广大中小企业所面临的。华为研发是中国企业界的一本活教材。

    第三章首个里程碑,主要写华为的经典产品C&C08的诞生过程。“义乌大捷”、“进邳州城”,就像长征中的红军“四渡赤水”,后又“横渡大渡桥”的经典战役,这个胜利的过程真令人感觉叫酣畅淋漓,又像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胜利的旋律从单薄走向雄浑,虽然期间充满了无数个不确定性。C&C08从无到有,取得胜利的详细过程,在本章中均做了详细的描述。

    其实,C&C08这个产品,无论在华为的发展史,还是中国的通讯史,中国的企业界,都堪称经典。当年的华为研发领军人物郑宝用,带领华为研发创造这一奇迹时,并没有想这么多,只是觉得以后可以卖出去十台八台,就可以了。结果后来C&C08交换机累计销售额超过500亿,直到十五年后的今天仍在全球是热卖产品。

    这像什么呢?像官渡大战,赤壁之战,历史上无数个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经典。C&C08的经典,在于其快速突破了国外企业多年的技术积累,而且这奇迹是华为有效地组织了一群连交换机都没见过的毛头小伙子们所创造的。是“无知者”坚持的结果。
  
    出于女性更为细腻的观点,在这一章里我把C&C08的故事分成了两部分,前半段是C&C08 2000门,另一半是C&C08 万门机。虽然都是C&C08,但其实,这两款C&C08的意义是不同。C&C08 2000门是跟随,C&C08 万门机则是华为的超越竞争对手的“核武器”。

    当然,还有一个不同的是,C&C08 2000门的项目经理是毛生江、曹贻安,而C&C08 万门机的经理是李一男,李一男也是凭此一役,确立在华为研发的江湖地位,并为其今后横走中国IT界打下口碑。这也是李一男一生中唯一任项目经理的一次经历。

  经典的战役成就经典的人物!让人不得不服!但是我在本章写了很多天才背后的曲折故事----“屋漏偏逢连夜雨”。本章详细讲述了初为项目经理的李一男的青涩,所承受的压力与经历的波折,和李一男在这个项目中的杰出创造。

    天才背后,是人才主动选择在草堆中的农民房中和企业一起艰苦奋斗;天才出道,是华为创造的英雄辈出的集体奋斗的环境;“宝剑”能出鞘,是当人才出于经验的不足做出了错误的技术选择,甚至几乎葬送整个企业时,华为公司所体现的宽容。

  我个人认为李一男的天才,还表现在他虽然刚参加工作不仅,就已经非常懂得如何去选拔合适的人才。李一男能主动选择两位比他大十岁的,来自大学和科研所的资深人士,选择足以做他的大学老师的副教授级人物,做为他的“将”,足以证明他不仅是一个技术天才,更是一位优秀的技术帅才。这种选择对一个只有22岁的年轻人,需要多么大的自信、勇气和智慧。

  奇迹人才造!经典表面上是天才的灵光显现,更是集体智慧的体现,而这智慧也包括了华为在研发人才组织和管理上的超高艺术。
cfoteam cfoteam  管理员  发表于 2010-12-25 10:30:07 | 显示全部楼层
不一样的江湖(四) ----《华为研发》写作心絮
作者:张利华

C&C08机的诞生看起来有点神奇,所以第四章,就是总结和分析为什么华为能成功地推出C&C08机,08机的意义何在。深究起来,偶然之中有必然,必然之中有偶然。

    我自己认为第四章是有一定理论深度的一章,除了对华为公司在人才运作、研发策略等方面的成功因素进行归纳总结外,我还对比总结了华为的竞争对手败在何处,死在哪里。

    除了对机制、人才、分配制度、产品等大的方面进行比较,“1994年华为对比电信局机房设备与华为C&C08机的表格”,更是从细节上总结了华为设备的成功之处。

  “培养自主研发是正道”中的分析,相信对各级政府制定产业政策会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今年四万亿的国家救市计划抛出来,一方面解决了部分地区农民的就业问题。但是从另一角度来说,这个钱有可能被用于“救国外企业的市”高于“救国内企业的市”。
  
    当前,我国在核电等新能源领域,电力、铁路领域,污水处理领域,高端医疗设备等领域的投资上,主要还是依靠进口。中国老百姓在很多高科技领域还不得不承受因进口国外高昂的设备带来的高成本。

    更为可悲的是,很多地方政府将发展高科技与进口国外设备划等号,把搞活经济与搞合资公司混为一谈。民营企业发展高科技面临着缺资金少市场的尴尬局面。一些经济学家甚至号召“民营企业继续制造”,“中国企业不适合,因此也不要搞高科技”。

    历史证明,如果没有华为公司,这样顶着巨大的资金和市场压力还要搞高科技的民营企业,如果中国没有自己知识产权的通讯企业存在,中国的老百姓可能还需要去排着百米长队申请电话,花5000块钱的装机费。

    中国企业要不要搞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科技?中国的民营企业要不要搞高科技?中国政府应该怎样去繁荣市场、帮扶企业,和发展产业?

    第四章,我通过反思华为在C&C08的重大成功,给华为公司带来的收获,给中国通讯产业带来的更为重大的意义,得出了一些有意义的结论,供其他行业的广大中小企业思考,也供政府反思。
  
    第四章中关于分析华为研发实践所得出的“敢打敢拼”、“突破的捷径,不是资金,而是技术”、“企业往往死于安乐”等结论和启示,相信对多数行业多数企业都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在第三章、第四章写C&C08的章节中,我也隆重地列出了对C&C08机有突出贡献的英雄人物,虽然没有列全,虽然他们中的很多人都已离开华为公司,但是历史也是英雄创造的,C&C08机的历史不能忘记他们。
cfoteam cfoteam  管理员  发表于 2010-12-25 10:30:25 | 显示全部楼层
不一样的江湖(五) ----《华为研发》写作心絮
前面四章都是以时间为顺序,以交待华为研发发展故事为主线的写作思路。

  其实,在写华为研发早期创业时,大家就可能存在比较大的疑问:郭平,郑宝用,是怎么被任正非“搞”
定的。李一男,刘平,等等优秀人才又是如何受华为吸引,在早期艰苦的环境下,在华为呆住的。

    这一点,是几乎所有创业企业最关心的问题。他们可能面临的市场机会不比华为差,但是由于他们搞不定人才,经常坐失市场良机。有的甚至企业越做越小。
  
  因此,我专门写了第五章,进行系统地总结华为早期的人才策略。这一章的题目叫“白条变股份”,
事实上,“白条变股份”只是华为创业期比较有特色的一个捆绑人才的手段。它首先反映了华为早期并
不如大家后来所想像得那么好,而是像大多数民营企业所经历过的一样,也一渡发不出工资,让员工领
白条。“变股份”,是华为的智慧体现。工资一半是现金,解决本月的员工糊口问题。另一半是股票,
将员工的未来,与企业的发展前景紧密地捆绑在一起。

  这一章,系统而全面地总结了华为早期的人才战略:高薪,股份制等,其中针对高薪的现金折算,
让很多人足实地体会到了当时华为的高薪有多高。

  在我是华为新员工接受培训的时候,刘平的一篇《华为,托起我梦想的地方》让我深深地被打动。甚至
后来在华为公司工作期间,在我几乎快坚持不下去的时候,我都会想起这篇动人的文章。

  在第五章,我通过分析刘平这个案例,给目前正在找工作的年轻朋友们,一个指引:你应该选择什么样
的企业就业。

  离开华为的我,经历过不少的企业。很多中小企业,虽然企业规模远小于当年的华为,但是企业内部
员工之间的矛盾,员工与企业之间的矛盾,所谓的“内耗”却远高于当年的华为。这似乎很棘手,形成
一个无解的麻团。

  在写作过程中,我也一直在思考着这个问题,通过研究发现,华为早期的全员持股制,对统一企业
全体员工的价值观,减少内耗,起着无法估量的作用。

  “不离开就一直在欠华为的钱!”,这一篇是我的亲身体会,是通过我仔细计算了自己早期在华为的全部薪酬和股票激励政策后得出的结论。
  
    包括任正非在内,华为全体员工全部家身连同自己一同押在企业发展远景上,如果企业破产,他们将
血本无归。而且越是高管损失越大。而不得不让所有留下来的华为员工,本着对事不对人的眼光去看待企业
和周围的人员。员工之间,相比其大多数同等规模的企业而言,华为员工之间,管理层之间的内耗降到了最低程度。
  
    从某种意义上讲,华为的管理成本远低于其他企业。这个主意的确高!
  
    这种全员持股,任正非本人不占绝对控股,而是相对全体华为员工是绝对地小股。事实上,这种方式,对防范企业家本人可能的重大失误给企业带来的灭顶之灾上,也具有积极的意义。
  
    中国很多民营企业,长期以来都是老板一人100%持有股份。企业所有的风险、压力都是老板一个人抗。对全体企业员工对未来的信心也是较大的打击。这种企业,员工和高管的流失率往往会比较高,人心容易不稳。
   
    也有很多的企业,不是全员持股,只是四五个核心高管持股,应该说比华为早期的全员持股的效果
差得很远。有的企业甚至形成了持股股东,与广大的基层员工和中层干部的对峙关系。大家觉得是在为
这少数人打工,普遍心理不平衡,企业不得不以更高的管理成本,或采取更多的管理制度去消除这种广泛
存在的不平衡心理。
   
    华为早期的全员持股,让华为全体人员将注意力全部集中在企业的发展上,这一点值得多数企业
学习。
   
    华为早期的全员持股,不仅在当时的中国是个创举,而且相信在资本激励发达的美国也不多见。因为华为还将类似司机、保安、生产线一线优秀员工、前台等基层员工也纳入了持股范围。而多数IT企业,都强调的是“知识入股”,而华为认为“劳动也可以入股”,从理论到实践地将全体员工都变成了企业的股东。所以,早期华为有中国最优秀的司机、保安、一线员工。
   
    也许,司机、保安、生产一线员工,在很多企业都是“没有价值”的。但是华为这种作法,至少让任老板从未为司机、保安、生产一线员工操过心。对比很多企业,这些基层员工都是需要占用了老板大量精力去“管理”的人员。华为的这种全员持股制,无疑要有效得多。让企业里人人做主人,进行自我管理!
  
    关于任老板本人,我在这一章,借中国国家前领导人宋健的评价:任老板是位政治家。并围绕这一观
点作为详细地分析。很多人看完这一章,觉得我在粉饰华为,粉饰任正非。华为有这么好吗?任正非有
这么完美吗?
  
    我坚持了这种完美地描述,客观评价,早期的华为,不仅在中国企业界,相信在世界企业界都是不多
的经典案例,包括本章所述的华为各种经营人才的方式和方法。
  
    早期华为的人才策略,的确是完美的10分!

    而正是在华为创造的世界一流的人才土壤上,才会有郭平,郑宝用,李一男,刘平,等大量的人才有机会变“天才”,变“英雄”,才会有群英荟萃当年一堆乱草丛中的民房起步的华为,以及之后他们在华为创造的不平凡的产品和事业。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0

关注

0

粉丝

7142

主题
精彩推荐
热门资讯
网友晒图
图文推荐

小黑屋|Archiver|安德管仲网 ( 粤ICP备20002412号 )

GMT+8, 2024-12-23 00:36 , Processed in 0.064022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