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爱民主、我们爱自由、我们也爱财富!我们尊孔子、我们尊老子、我们同尊管子!

安德管仲网管仲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扫一扫 分享朋友圈

已有 2025 人浏览分享

开启左侧

孙立群:范蠡价值一直被低估

[复制链接]
2025 0
■演讲者:孙立群(南开大学历史系教授)

  ■演讲主题:奇才范蠡

  ■演讲地点:石家庄市燕赵讲堂

  ■主办单位:石家庄市社科联

  ■演讲者小传

  孙立群,1950年4月15日生,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天津市人。1975年毕业于南开大学历史系,博士学位。现任历史系中国古代史教研室副主任,中国社会史学会理事。

  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史的教学与研究工作。所开课程有“中国古代史”、“魏晋南北朝史”、“中国古代士人史”等。曾参与编写教材及专著十多部。

  应央视《百家讲坛》栏目等多家单位邀请举行主题演讲。

  ■听著名学者讲解古代奇才范蠡精神的现实意义

  ■范蠡的智慧不仅在于助君复国全身而退,更在于创业和关注民生

  ■范蠡搞经营的四点启示

吕不韦和李斯两个人都是英雄,都是对历史有贡献的人,但他们都不得善终。因此,人究竟怎样才能稳妥地走好自己的一生,在辉煌和成就面前怎样保持理智,值得研究。

  同时代的范蠡则与他们不同,他的形象是正面的,他的人生几乎没有让我们感觉有哪些不足和遗憾。所以,我觉得范蠡应该是值得我们今天的人去研究和借鉴的。实际上,范蠡的老家南阳,归宿地山东都以他为自豪,都在打造有关范蠡的活动。比如建范蠡纪念园,召开了大型的范蠡研究会,并与经贸联系在一起。

  范蠡的精神及其研究确实是有很大的空间,他是目前在中国古代历史人物研究中最值得我们关注的。相对于历史的一些帝王,范蠡是距离我们普通人较贴近的人物,从他身上我们可以直接得到某种启迪的,虽然我们过去对他的研究有一些是误区。

  范蠡与其他隐士的不同在于他并没有满足于全身而退,而是离开了君主后,开始了二次创业,而且屡创佳绩,一步一步走向了更大的辉煌。

■历来被看作不完美的术士

  在中国历史上对一个人物的评价高与低,实际上是由当时的社会政治和价值取向所决定的。也就是说当时的统治者为了维护统治、巩固政治会有意地把有作为的人抬起来。所以在中国历史上,伟人、有贡献的人往往是统治者所喜欢的,比如说南宋的岳飞,比如说三国的诸葛亮。从整体上看,诸葛亮、岳飞的名声是历代当政者认可的。道理很简单,这二位都是以“忠”字当先的,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岳飞明知回到临安肯定是要被杀的,可是他还是回去了。

  范蠡按说贡献不低于他们,帮助句践灭吴国,这绝对是一个大功臣,但是为什么后来对他的评价就不行呢?我们看到两个材料:第一个材料,《汉书》是班固写的,他把上古到秦朝的一千多人,分为九等,然后按照时代列成表,一个一个地写。最高的是圣人,比如孔子,其次是仁人。但是班固在安排范蠡时,将他放在了第三等智人,也就是谋略智慧很高的一类,说明他不是完人。第二个材料是三国的刘劭写的一本书,这本书叫《人物志》,也是把人分为各种类型。范蠡在刘劭心目中是一个什么人呢?他说:“范蠡是一个术家。”什么是术家?也就是思通道化,测谋其妙,认为他的谋略很多,他处事的方法和办法很多。谁是术家?刘劭说了两个人:“范蠡、张良是也。”在刘劭眼里,范蠡不过是这么一个人。他和张良确实有相似之处。张良帮助刘邦打败项羽建立汉朝后,假装自己有病,隐居起来,全身而退。

  张良的归宿非常像范蠡,所以在后人看来他们都是善于保全自己的。范蠡与其他隐士的不同在于他并没有满足于全身而退,而是离开了君主后,开始了二次创业,而且屡创佳绩,一步一步走向了更大的辉煌。这种人在中国历史上真的不多见,到齐去搞农业,到陶去经商,干什么什么成功。

  范蠡评价自己说:“居官则治天下,经商则治千金。”这句话听来很自信,但是他是凭借自己的智慧,凭借自己的劳动致富的,这个人难道不值得研究吗?可是在历史上,他的地位声望并不如诸葛亮、岳飞。其实,他是我们在新世纪,或是我们创造新事业时值得研究的一位古人,因为他不愚忠,他不是一个仅仅保全自身的个人自由主义者,像陶渊明他们那样的人,他是以社会为他服务的目的,关注民生、关注社会的人。

  范蠡立志是儒道互补型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终其一生用这两个思想不断地调节自己,把自己调节到最佳状态

■出道前曾“佯狂倜傥不俗”

  中国古代大凡那些有作为的人都喜欢立志,在立志过程中表现出了他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吕不韦立志要弃商从政,用一种出其不意的商人的手段来从政。李斯的志向就是要做高官,要爬上高位。这是这两个人的所谓的志向,最后两个人都自毁前程。

  说到范蠡的志向,他没有过多的高调,没有多少气壮山河的语言。他在家乡观察社会,读了很多书,感悟到了人生,感悟到了自己的责任感,但是没有人能够跟他沟通,他找不到共鸣者,找不到知心的人,所以他表现出来的往往是比较另类。史书上记载他这方面的事比较多,是这样说的:“一痴一醒不与世人结交”、“复披发佯狂,不与于世”、“佯狂倜傥不俗”,这几个词给我们的印象是什么?很个性化很另类的,没有朋友的人。但是他心里非常清楚,只是找不到机会,所以他不轻易表现自己有什么志向。这样,他的名声就从三户这地方传出去了。

  县官文种先派一名下属去调查,看看乡下这个小青年究竟怎么样,下属调查后复命说:“这个人神经病一个。”文仲一听哈哈大笑:“大凡那些有才能的人常常被人讥讽,大凡那些非常不清醒的人常常被人不理解,这不是你们众人所能理解、所能知道的。”文种就是我们说的伯乐,亲自带人去见范蠡。两个人一见面相见恨晚,从白天谈到晚上,高谈阔论,分析天下形势,谈到最后两个人表示离开此地,同去创业,范蠡向东边一指,东南有霸气,这个地方将来要有一个国家成为霸王之国。后来,文种县官都不做了,和范蠡离开了家乡。这个事很戏剧化,甚至有一些文学色彩,但是我们看到了范蠡对自己的人生价值,心里很清醒。他的形象在那个时候非常个性化。

  范蠡立志是儒道互补型的,是调节人生心态、人生行动的比较好的一个方法。“儒是入世哲学——达则兼济天下,道是出世哲学——穷则独善其身。”中国古代人的成功往往是儒道兼有型的。典型的像苏轼、范蠡都是成功的,他给我们一个非常美好的人生追求样本,范蠡的人生价值终其一生用这两个思想不断地调节自己,把自己调节到最佳状态,我们今天每个人都应该有这种精神,在胜利面前、在失败面前、在失意面前、在不得志面前都能够正确地理性地对待。

  他一方面知道句践的内心深处非常阴,另一方面又觉得“我帮人帮到底,你毕竟是听我的”。他完成了自己的使命,然后又巧妙地离开了句践。

■对句践的帝王心态看得很透

  范蠡和句践相处了最少40年,公元前514年句践和文种到了越国,公元前473年越国灭吴国,不久范蠡就离开了句践。40年的接触,范蠡对句践应该是看得太透彻了。句践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我们读历史著作有不同的评价,我觉得他有三个特点:

  首先,忍耐力极强。卧薪尝胆,兵败会稽,受尽了奇耻大辱,最后得以回国。十年生息,吸取教训终于灭了吴国。

  其次,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句践身边最有名的,一个是范蠡,一个是文种。《史记》、《吴越春秋》记载,句践对他们俩的意见是言听计从,这也是成功的标志。

  第三,帝王心态重。帝王心态典型的标志就是:你们和我能够一起打天下,但是不能和我坐天下;你们可以和我共患难,但不能和我同享乐。这是一种独占的心态,一种排他的心态。

  范蠡知道不知道句践的这一套呢?知道!但是范蠡是君子,“我答应帮你我就帮到底,当然是你在听我的前提下”。所以他一方面知道句践的内心深处非常阴,另一方面又仗义、有担当。他完成了自己的使命,然后又巧妙地离开了句践。从这一点,我觉得范蠡是一个高人。而他的好朋友文种恰恰在这方面没有理解,他离开以后给文种写信:“现在天下已定了,你考虑你应该到哪儿去?你身边句践这个人非常阴,可以同患难但不可以同享乐,子何不去?”这番话是告诉他赶紧走,文种自己看不出来,他自己感觉咱们俩帮助句践立了那么大的功,他能把我们怎么样?结果不久,句践把文种叫来,拿出一把宝剑扔在地上,说:“文种,你跟我说过你有七条计谋灭吴国,现在你仅仅用了三条计谋就把吴国灭了,还有四条,现在你带着这四条去见我的祖宗去。”遇到这么一个过河拆桥的人,他有什么办法呢!这个故事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经典,一个是巧妙脱身,一个是执迷不悟被杀害,非常典型。这种例子非常多,所以,比较而言,范蠡的智慧是超前的。

  海上经营包括煮盐,把海边的盐运到内地;还有捕捞,捕捞什么?海产品。他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要想致富首先得找市场,找到让你发挥才能的地方。

■海滨多种经营,“致产数千万”

  范蠡前半期搞政治,但是范蠡不满足,他还要在经济在商业上展示自己的才能。我为什么说他是奇才呢?因为他是治国良臣,用兵奇才,商家始祖。

  他离开句践以后做了两件事:一是到了齐,就是山东的肥城,我们看《史记》会发现,字数不多,但是司马迁把范蠡全家人在这里艰苦创业的活动都展示出来了。范蠡带领全家人“耕于海滨,苦身戮力,父子致产,居无几何,致产数千万”。来到了海边,这里没有政治斗争,相对安全,干什么?“苦身沐浴”,用今天的话说艰苦奋斗、白手起家,“父子治产”。他可能带领全家人种地在这儿经营,“居无几何,致产数千万”。一家人在海边,时间不多竟赚了这么多钱。就是现在到海边看看,许多地方也是盐碱滩。但是他为什么能够成巨富?靠种地在海边很有限,因此人们感觉到范蠡有多种经营,其中有海上经营,包括:第一,煮盐。中国历史上,盐可是历代最重要的生活用品,你只要把海边的盐运到内地,你就不用干别的事了,所谓贩贱卖贵,哪儿都要。第二,捕捞。捕捞什么?海产品,是捕捞海带还是其他的产品就不知道了。总之他一定是利用了海上资源在经营,所以“居无几何,致产数千万”。

  他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要想致富首先得找市场,首先得找一个能够让你发挥才能的地方。

  改革开放30年了,最早的一批淘金者是奔着深圳去,后来90年代以后奔着上海,现在是奔天津滨海。为什么?因为那儿是创业的好去处。同样的道理,范蠡当年也是在寻找这样的市场,所以我开玩笑说,可能范蠡是我们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沿海经济开发区的建立者,他就是抓住了发财的机遇。二次创业,其实范蠡并没有满足,他把他的钱分给了穷乡亲,然后到了现在的陶,到了现在的山东肥城(也有的说是山东定陶),就有了新的发展。这个人的奋斗精神和自强不息的精神很具现实意义,其实从现在来看,他的年龄这时候是在五六十岁,没有养老,没有享清福,而是继续发挥他的才干。

  掌握时机,候时转入;薄利多销,追求的是“逐十一利”;多种经营;诚信经商,特别强调商品,一定要让它是最好的,腐败而不可食的东西一定不能留

■范蠡经商的四大启示

  范蠡是我国商业的鼻祖。范蠡改了两次名,到齐在海边经营的时候改名鸱夷子皮,第二次改名是到了陶以后,做商业的时候改的名——朱公,由于他在陶这做商业,所以人们称之为陶朱公,因此人们把做生意成功的人也称为陶朱氏也。他的经营思想极具现实意义,也就是他的经商不是靠暴力,不是靠不正当手段,不是靠权钱交易,而是凭借自己的智慧,凭借自己的劳动来致富的,这让我们心服口服。他的经营思想给我有许多启示:

  1.掌握时机,候时转入

  掌握时机是基于他对社会经济运行的观察。他发现了社会整个的经济运行有丰年有歉年,六年一丰六年一歉,歉年往往是丰年的前期,而丰年又有歉年的可能转化的机会。所以人如果想经营商业成功,一定要抓住这种转机。比如他说过这么一句话:“水则资车(涝的时候,涝完以后肯定要旱,车有用),旱则资舟(旱的时候准备船);夏则资皮,冬则资絺(夏天要准备冬天穿的皮的衣服,冬天要准备单衣)”。今天我们可以把他理解为根据市场寻找商机,不打无准备之仗。

  2.薄利多销

  这是范蠡极具人性化的地方。商人致富往往靠的是暴利,但是范蠡自己追求的是“逐十一利”,就是薄利,十分之一的利,但是其他的人都是“逐十二利”,也就是逐十分之二的利。范蠡非常理解民情,非常关注民生,他也因此薄利多销。我们今天太需要这份精神了。

  3.多种经营

  还是在海边种地时,他在与别人对话时常常表现出来这种思想。他说:“真正的致富有多种手段。”有一个人说:“我怎么致富呢?”范蠡说:“要想致富饲养五种牲畜。”也就是要搞养殖业,这个人去做了,很快就富了。而且范蠡提出要养鱼,在中国古代最好的一部农书叫《齐民要术》,是北魏的贾思勰写的,其中有一段贾思勰摘录的范蠡的“养鱼经”。了不得!范蠡的眼界是很宽阔的。

  4.诚信经商

  他特别强调商品,第一,一定要“务完物”,就是说我的东西一定要是最好的,腐败而不可食的东西一定不能留。他很有商业道德,这个商德太值得我们学习了。第二个是“无息币”,钱不能压在这儿,东西要好,钱要盘活,要流动。范蠡特别强调做事不要轻易地责难别人,不要整天怨天尤人,他本人也这样做了。他的思想充满了智慧,充满了人性化,让我们今天看也不过时。

  十九年当中三致千金他两次都分了,不是全都分了,最后年老了把剩下的家财传给了儿孙,儿孙利用他的家财继续创业,结果“家产至巨万”。

  ■最早的有名有姓的慈善家

  范蠡有几个之最:最成功的商人、最早的有名有姓的慈善家。这点是无可争议的,他的精神境界很高,关注社会、关注民生,他是中国古代最早把自己的劳动所得分给穷乡亲、穷亲戚的人。这真是一个活生生的人:首先可信,钱多了就没用了,可捐出来。其次,他也是人,他不是那种把家里什么都捐了的“裸捐者”。

  我们读《史记》发现这么几句话:第一,范蠡把自己在海边挣得的钱分与知友乡亲,范蠡都捐了,可是范蠡带着最值钱的东西不知所往,也就是他把自己最值钱的东西带走,他还要创业,他需要本钱。第二,司马迁说“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可是他又怎么样呢?“散于贫交疏昆弟”,这是什么意思?范蠡19年当中三致千金,再分与贫交(穷朋友们)和昆弟(远房亲戚),不是全都分了,最后年老了把剩下的家财传给了儿孙,儿孙利用他的家财不是坐吃山空,而是继续创业,结果“家产至巨万”。《史记》中说:“巨万,亿万也。”因此,他是一个可信可敬可亲的人,不是把什么都捐了,捐得家里什么都没有了。这让我们感觉到中国人内心的美,有社会、有国家,也有自己的小家。

  不断进取的奋斗精神;儒道互补的健全的人格精神;脚踏实地的务实精神;真诚经商是智慧经商的精神;关爱民生、回报社会的无私奉献精神。

■范蠡的五种精神

  我觉得他有五种精神特别值得我们今天去研究,所以我觉得他的现实意义是巨大的:

  1.不断进取的奋斗精神。从年轻到老年,他没有自我享受自我安乐,而总是在牵挂着社会和民生。

  2.儒道互补的健全的人格精神。在他身上我们看不到苟且偷安或者是非常过激的行为,办事非常掌握火候,非常能掌握事情发展的规律,而且最大的一种精神是有难敢上,有祸敢当。比如说公元前494年句践兵败会稽,按照当时情况的要求,打了败仗就要接受吴国的惩罚,句践就要到吴国去当奴隶,谁陪句践去呢?句践一开始想到的是文种,去找范蠡说:“我想带文种去,他有管理经验,在我身边可能我心里比较踏实。”但是范蠡怎么说?范蠡说:“不行,文种有管理经验当过县官,但是他在遇见事情的时候处理比较缓慢,我虽然没有当过官,但是我能处理应急的事务,我跟你去。”这种精神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跟句践去吴国谁知道是生是死?我既然帮你就帮你到底,我敢跟你一起去接受这个苦难。这时候句践对范蠡佩服得五体投地。这种精神同样有现实意义。

  3.脚踏实地的务实精神。我们看范蠡,他反复说的那几句话总是顺,你看《国语》,他所说的话“顺天、顺地、顺人”,按我们现在说的就是一定要遵循大自然发展的规律,遵循社会发展的规律,这是范蠡精神的精华部分,这就叫脚踏实地地发展而不是好大喜功,不是搞花架子。句践四次找范蠡,不断地说:“咱们打吧!”范蠡说:“不行,再看看。”一会儿说天时不到,一会儿说人气不到,总之稳扎稳打。

  4.真诚经商是智慧经商的精神。

  5.关爱民生、回报社会的无私奉献精神。

  所以他这五种精神不是我们凭空炒作,而是有现实依据的,这种精神我们今天的社会是同样需要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0

关注

0

粉丝

7142

主题
精彩推荐
热门资讯
网友晒图
图文推荐

小黑屋|Archiver|安德管仲网 ( 粤ICP备20002412号 )

GMT+8, 2024-12-23 04:04 , Processed in 0.090246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