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爱民主、我们爱自由、我们也爱财富!我们尊孔子、我们尊老子、我们同尊管子!

安德管仲网管仲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扫一扫 分享朋友圈

已有 1901 人浏览分享

开启左侧

范蠡:云水商魂

[复制链接]
1901 0
只有当财富不再成为心灵羁绊的时候,它才有可能转化为幸福。数千年前的范蠡,用自己的洒脱和自在告诉我们:当我们智慧地看待财富时,便可收获一份生命的清凉。

  ○ 文/云轩

  后人在记住他灭吴的计谋功业,还有和西施浪漫瓜葛的同时,也记住了他的商业天   
  中行抵债资产网上营销   精彩手机赛事全攻略   
雅典猜猜猜千元悬赏   大型休闲游戏燃烧战车  


才。在秦汉时代,人们把那些巨富们称为“陶朱公”,范蠡的名字已经成为财富的象征。

  由名臣到巨商

  提起范蠡,人们自然会想起越王勾践,而如影随形的便是那句脍炙人口的成语“卧薪尝胆”。它的典故出自春秋时代吴越争霸的一段历史,说得是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击败,立志复仇,便离开华丽的宫殿,撤除舒适的帷帐,夜夜睡卧在木柴堆上,屋梁上悬挂着新鲜苦胆,醒来便上前舔舐,用苦涩来警醒振奋意志,时刻不忘复仇大志。

  吴越争霸,是中国历史上最为紧张、精彩的片段之一。在数十年的风云岁月中,仇恨、阴谋中不乏有惊心动魄的美丽、哀婉无奈的牺牲,更有洞彻历史人生的大智慧。而范蠡,就是这种智慧的代表。

  他本是楚国人,年轻时风流倜傥,不拘小节,所作所为往往出人意料,在当地有“疯子”之称。后来被大夫文种赏识,遂与文种一同投奔越王勾践,拜为大夫。到越国不久,越王不听二人劝谏,贸然与吴国开战,兵败被围。危机中范蠡献计,买通吴王宠臣,使越王留得性命。再后来他与文种一同制定灭吴九计,其中的一计便是美人计——献给吴王美女西施。

  灭吴九计果然奏效,越国最终灭掉吴国,吴王夫差兵败自杀。范蠡与文种便自然成为越国最大的功臣,高官显位、荣华富贵自不待言。这时,范蠡却写信给文种:“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古代相术中,脖子长、嘴形尖的人多是阴险之辈),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子何不去?”劝文种抽身隐退。文种不肯,最终被越王逼死,留下“鸟尽弓藏”的千古慨叹。而范蠡却毅然向勾践辞行,勾践先是承诺富贵,继之威胁,但最终没有留下范蠡。故老相传,范蠡自此携西施泛轻舟于五湖之上,过着悠然自在的隐居岁月。晚唐诗人温庭筠“谁解乘舟寻范蠡,五湖烟水独忘机”的佳句,咏叹的便是这段故事。

  传说固然美丽动人,但历史上的范蠡却没有这么浪漫。辞官之后,他曾感慨道:“我为越王制定了七件计策,越王使用了其中的五件,就灭掉了强大的吴国。我的智谋用于治国已经奏效,现在该用于治家了。”于是他举族北迁,由海路到达齐国,隐姓埋名,自称鸱夷子皮。这个古怪的名字,指的是当时的一种大皮囊,范蠡的用意很明白:人,有时就要像这种皮囊一样,混沌能容。

  在齐国,他亲自率领家人在海边辛苦劳作,治理产业。齐国地处今天的山东半岛,自古便有渔盐之利,是富庶之地。范蠡本是绝顶聪明之人,再加上辛苦经营,几年间就有了数十万的家产,成为当地的首富。齐王听说了他的才干,便派人请他做齐国的宰相。而范蠡却喟然感叹道:“治家理财,有千金之富,又有宰相的官职找上门来,这些看似幸运的事情,对我这样的布衣百姓而言都是些不祥的征兆啊。”于是他归还齐王的相印,邀来朋友乡人,把数十万的家财尽数分给他们,只留下些便于携带的珠玉,作为日后经商的资本。散尽家财之后,他便连夜走小道离开齐国。这是他第二次主动地从事业的巅峰激流勇退。

  离开齐国,范蠡西行到陶这个地方。陶就是今天的山东定陶。陶当时是各国的交通枢纽,东有齐鲁,南达楚宋,西通魏韩,北接赵卫;诸侯的使者往来,天下的货物交易,都要经过这个地方。范蠡敏锐地看到陶作为交通枢纽的经济意义,便定居于此。他自称陶朱公,率领家人重新创业,不久便再次成为当地首富,财产远远超过在齐国的时候。

  范蠡确实是一代商业奇才。据史书记载,在他从商的十九年中,他曾经“三致千金”——三次散尽家财,又三次重新发家。就是放在今天这个时代,这也算得上是一个奇迹!古人有“为富不仁,为仁不富”的说法,但范蠡却能算得上既富且仁了。司马迁曾评论他是“富好行德”。

  那么,他的生意之道是什么呢?史书的记载只给我们留下了吉光片羽:“候时转物,逐什一之利。”要知道,在中国古代,社会生产以农业为主,商人的经营倒卖也主要集中在农产品和与农业有关的生产资料,而那时的农业又基本上是一个“靠天吃饭”的状况,那么,对天时的把握便成为获取财富的重要因素。所谓“候时转物”,就是预测天时,提前囤积,进行倒卖。这说来似乎不难,但倘没有足够的知识素养与投资的魄力,也是断然难以达到。史书中还说他“与时逐而不责于人”,则是讲他经商中的用人之道:对手下的人宽容以待,能够原谅他们的误失,给他们改过的机会。在今天看来,范蠡确实是个不错的老板。

  由名相到巨商,范蠡的一生无疑是个传奇,后人在记住他灭吴的计谋功业,还有和西施浪漫瓜葛的同时,也记住了他的商业天才。在秦汉时代,人们把那些巨富们称为“陶朱公”,范蠡的名字已经成为了财富的象征。

  执迷于眼前的利益,只知道前进而不知后退,只知道追求而不知放弃,只知道富贵而不知朴素,只知道放纵而不知收敛,岂不是无比愚蠢的事吗?

  道者的智慧

  范蠡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危机四伏的艰难时世。人怕出名猪怕壮,明哲保身并非易事,他的老朋友文种的不幸,就是最好的例证。范蠡几度散尽家财,其中固然有低调行事散财保身的用意,但“三致千金”中更多的体现出的还是他在财富面前的从容与超然:只有当财富不再成为心灵羁绊的时候,它才有可能转化为幸福。

  看得透,想得开,拿的起,放得下,范蠡颇有一种自在悠然的生命智慧。

  范蠡在陶的时候,生了一个小儿子,一直宠爱有加。小儿子长大后,他的一个哥哥在楚国杀了人,将要被杀头。范蠡就让小儿子带了黄金千镒前往营救;为了避人耳目,这千镒黄金装在了一个旧坛子里,用牛车拉送。就在临行前,范蠡的大儿子对小儿子产生了强烈的嫉妒。他对范蠡讲,家中出了这么大的事情,我是老大,前去解救天经地义,却让不谙世故从小挥霍成性的弟弟去,这是对自己莫大的不信任!言罢竟要挥剑自杀。范蠡无奈,只得让他前往,嘱他把千金和一封书信带给自己在楚国的老朋友庄生,其他就什么也不用管了。

  老大到楚国见到了庄生,按照父亲的嘱托留下了千镒黄金和书信,庄生告诫他即刻离开楚国。但他见到庄生的家里一贫如洗,未免心生疑团;他没有即刻离去,仍然留了下来。他在窥测着庄生的行动,见庄生无意动用那千镒黄金,便认为他是“拎着猪头却找不到庙门”——没有门路,便亲自趟路贿赂其他的官员。但他不知,庄生虽然贫穷,但在楚国却有着极高的地位,连楚王都尊他为老师。他本无意范蠡的黄金,打算事成之后悉数归还。他自有办法:庄生见到楚王,说夜观天象,不利于楚国,劝楚王行仁政,大赦全国。楚王当即答允,次日便封存国库,防止百姓因听说大赦而故意违法犯罪。

  这时,大儿子也听到了大赦的消息,便认为这黄金千镒肯定是做了“无用功”,思来想去,心里难以平衡。最后他竟找到庄生,言说楚王大赦全国一事,言下之意是想索回黄金。庄生二话没说,“完璧归赵”。大儿子一时得意万分,自以为人财两全。

  没有想到的是庄生深感耻辱,便再见楚王,一番陈词说,我听百姓议论,都讲陶朱公的儿子犯了杀人之罪,他家里人用重金贿赂大王的大臣,大王此次大赦,并非为了楚国,而是为了陶朱公的儿子啊。楚王大怒,下令先杀了范蠡之子,再进行大赦。

  ……大儿子最终带着黄金和弟弟的尸首回到了陶。

  家中亲戚哀伤不已,惟独范蠡仰天发笑,说道:“我让老大去营救的时候就知道会是这样的结果了。他并非不爱自己的弟弟,只不过从小经历过苦日子,知道钱财得来不易,所以难免舍不得。而小儿子,生下来家中富足,不知道钱财得来不易,所以能一掷千金。我之所以让他去,就是因这个缘故;而老大终究不能从心里放下钱财,最终害了弟弟。这也是理之必然,无可奈何啊!”

  范蠡看得透彻:钱财同心灵的自由和生命的本身相比,算得上什么呢! “月满则亏,物盛则衰”,“盈而不溢,盛而不骄”,这些都是天道的法则。那么,执迷于眼前的利益,只知道前进而不知后退,只知道追求而不知放弃,只知道富贵而不知朴素,只知道放纵而不知收敛,岂不是无比愚蠢的事吗?

  范蠡在拥有财富的同时,更拥有一份道家的智慧。老子经常教人要看清顺境中潜藏的灾祸,教人要摒弃不必要的欲望,放下身外之物;而庄子也经常劝人不要执著,要自由地活在一个“无待”的境界中。而这些,范蠡差不多都做到了。如果说子贡是儒商始祖的话,那范蠡就算得上道商的始祖了。的确,我们看范蠡的人生,如同读老庄的书一样,有种行云流水般的感觉。数千年前的范蠡,用自己的洒脱和自在告诉我们:当我们智慧地看待财富时,便可收获一份生命的清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0

关注

0

粉丝

7142

主题
精彩推荐
热门资讯
网友晒图
图文推荐

小黑屋|Archiver|安德管仲网 ( 粤ICP备20002412号 )

GMT+8, 2024-12-23 04:18 , Processed in 0.059959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