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爱民主、我们爱自由、我们也爱财富!我们尊孔子、我们尊老子、我们同尊管子!

安德管仲网管仲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扫一扫 分享朋友圈

已有 2009 人浏览分享

开启左侧

漫谈范蠡三事

[复制链接]
2009 0
范蠡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杰出的军事家,高瞻远瞩的谋略家,也是商人所尊奉的商圣。他一生虽然经过许多曲折而坎坷的道路,但功业显赫,成就斐然。从政时,灭吴霸越,挽救了处在危亡中的楚国;经商时,三致千金,而散给贫苦中的亲朋。范蠡的事业轰轰烈烈,几乎尽人皆知。但也有两件事确属范蠡的亲身经历,而没引起人们的重视,还有一件事可以说是家喻户晓,而实际却不存在。本文所要谈的就是这三件事。

  一、范蠡与田成子的关系

  据《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记载,范蠡离越至齐,改名为鸱夷子皮,“治产至数千万,齐闻其贤以为相。蠡叹曰:‘居家则致千鑫,居官则至卿相,此布衣之极也,久受尊名不祥。’乃尽散其财,间行以去,止于陶。”据上引文字说明,范蠡到齐国不仅发家致富,而且被任命为相,因他感到“久受尊名不祥”,于是乃弃官而潜行去陶(山东定陶),其实这是遁词,而真实目的是为躲避一场政治灾难。按范蠡至齐时,田成子正在掌权,所谓“齐闻其贤以为相”,只能是田成子闻其贤而任命他为相。这就说明范蠡到齐国后,就参与了田成子集团的政治活动。对此《史记》、《国语·越语》、《越绝书》、《吴越春秋》虽无明确记载,但从其他古籍中却可以找到一些蛛丝马迹和有益的线索。

  《墨子·非儒下》:“孔某(孔子)乃惠,怒于景公与晏子,乃树鸱夷子皮于田常之门。”

  《韩非子·说林上》:“鸱夷子皮事田成子。田成子去齐,走而之燕,鸱夷子皮负传而从。”

  《说苑·指武》:“田成子与宰我争。宰我夜伏卒将以攻田成子,鸱夷子皮闻之,告田成子。”

  《淮南子·汜训论》:“昔者齐简公释其国家之柄,而专任其大臣,将相摄威擅势,私门成党,而公道不行,故使陈成田常、鸱夷子皮得成其难,使吕氏绝祀,而陈氏有国者,此柔懦所生也。”

  关于上引四条资料,研究中国古代史的人一看便知有两条与史实不符。因为范蠡于公元前473年入齐,而齐简公早在公元前481年已被田常所杀,而孔子在公元前479年已逝世,故《墨子》和《淮南子》中所讲的范蠡与孔子、齐简公之事,纯属虚构,并非史实,是很容易辨别清楚的。但《韩非子》和《说范》所讲的范蠡与田成子的关系,就不好排除了。所以关于范蠡与田常的关系问题,还有必要进行深入研究,将来考古新发现也有可能揭开这个谜底。现在话还要说回来,田常既已任用范蠡为相,范蠡为什么还要放弃相职而间行去陶呢?这可能与范蠡离越去齐有相同的原因。田常为了专权,连齐简公都敢杀。范蠡身为齐相,时间长了难免与田常发生权力冲突,范蠡不走其后果可想而知。况且范蠡又是一位不恋权势之人,他一走就可以摆脱政争的漩涡,当然出走就成为他必然的选择。过去认为田氏代齐为大逆不道,范蠡进入田氏集团是一大污点。现在认为田氏代齐是新兴地主集团向旧贵族的夺权斗争,范蠡为齐相是帮助田常进行政治改革,是进步行为,可以大书一笔了。

  二、范蠡致富不单靠经商

  一般人都知道范蠡致富是靠经商,因此被尊为商圣。其实不然,范蠡除经商外,还经营过渔业和饲养业,而且能把养鱼和饲养牲畜的经验和技术,无条件、无代价地传授给别人,希望与大家同富,并因此而传为佳话。

  据《史记·越世家》记载,范蠡初到齐国,“耕于海畔,苦身戳力,父子治产,居无几何,致产数千万。”说明范蠡初到齐国时,是靠父子艰苦努力“耕于海畔”而致富的。但我们对“耕于海畔”,不能理解为是单纯从事农耕,更可能是经营渔业,或农、渔兼营。《齐民要术·养鱼》记载有范蠡的养鱼经验。“朱公曰:‘夫治生之法有五,水畜第一。水畜者,所谓鱼池也。以六亩地为池,池中有九洲,求怀子鲤鱼三尺者二十头,牡(公)鲤鱼长三尺者四头。以上二月上庚日内池中,令水无声,鱼必生……至明二月,得鲤鱼长一尺者十万五千枚,三尺者四万五千枚,二尺者万枚,枚值五十(文),得钱一百二十五万。至明年,得长一尺者十万枚,长二尺者五万枚,长三尺者五万枚,长四尺者四万枚,留长二尺者二千作种,所余者皆货(卖),取钱五百一十五万,候至明年,不可胜计也。’”以上所介绍的是范蠡养鱼经验的总结。但这些实践经验是在什么地方获得的呢?我认为在“耕于海畔”的可能性最大。辽阔的海畔,是养鱼的最佳场所。

  《齐民要术·序》记载有一位鲁国贫士猗顿,曾向范蠡请教致富之术,范蠡说:“欲速富,畜五粽。”又说:“畜五粽,子息万计。”所谓“畜五粽”,就是饲养牛、马、猪、羊、驴,后来猗顿就以此致富。《史记·货殖列传》说猗顿以盐起家,但注引《孔丛》却说在猗顿请教陶朱公致富之术后,“乃适河西,大畜牛羊于猗氏之南,十年之间,其息不可计,赀拟王公,驰名天下。”说明猗顿确实是以饲五粽致富。范蠡精通饲养之术,也应是他实践经验的总结,那么范蠡在什么地方经营过饲养业呢?最大的可能是在陶。陶有平原沃野适宜饲养业的发展,与经营粮业并举,产销问题都容易解决。

  以上情况说明,范蠡是一位生财有道的多面手,能经商、养鱼、饲养牲畜,尤为可贵的是他有个善良愿望,愿意别人和他共同致富,而且致富之后,能分散财产济困扶贫,故司马迁赞颂范蠡是“富好行其德者也”。生财有道,富而能仁,获得“商圣”的尊称,就是理所当然的了。

  三、范蠡与西施的关系

  范蠡与西施的爱情故事,在中国可谓家喻户晓,尽人皆知。但在历史文献中却找不到踪迹。专记越史的《国语·越语》、《越绝书》、《史记·越世家》以及《吴越春秋》、《史记·货殖列传》均不见范蠡与西施的恋爱关系。从史实考察,范蠡故里在楚国三户(河南南阳境内),西施家住越国诸暨苎罗村,年轻时范蠡与西施都没离开过家乡,不可能有见面的机会,更不能成为情侣。范蠡入越后,身居高官,也不可能去诸暨去见浣沙女西施。勾践为了腐化吴王夫差献美女西施、郑旦于吴,此时范蠡有见到西施的机会,但范蠡也不会从中插上一脚,去和西施谈恋爱。关于是谁把西施献给夫差的,史书记载不一。《越绝书》说是文种送去的,范蠡就成了局外人。《吴越春秋》说是范蠡送去的,在此国难当头之际,范蠡只会敬佩西施为国献身精神,哪里还有心思去和西施谈恋爱。但小说戏剧为什么把范蠡与西施的关系,描绘的那样情意绵绵,温情脉脉,难舍难分,甚至还说范蠡离越后,携带西施遨游四海。我认为这主要是文学家们对西施的同情,想给西施找一个理想的归宿,而这个理想的归宿,则非范蠡莫属,但这只能是个美好的愿望而已。据史书记载范蠡确实有一位夫人,生了三个男孩,但这位夫人决不是西施,尽管我们在感情上希望她就是西施。基于同样感情,我希望戏剧中范蠡与西施的情侣关系,永远演下去,小说中的范蠡与西施的爱情,永远传下去。

  臧励龠乐的《中国人名大辞典》设有“西施”条目,说“越王勾践败于会稽,范蠡取西施献于吴王夫差。吴亡,复归范蠡,从游五湖,或云吴亡,沉西施于江,以报鸱夷,未知孰是。”这是根据传说而采取存疑态度。其实由于史书没有明确记载,西施的归宿也只好千古存疑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0

关注

0

粉丝

7142

主题
精彩推荐
热门资讯
网友晒图
图文推荐

小黑屋|Archiver|安德管仲网 ( 粤ICP备20002412号 )

GMT+8, 2024-12-23 04:42 , Processed in 0.060202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