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爱民主、我们爱自由、我们也爱财富!我们尊孔子、我们尊老子、我们同尊管子!

安德管仲网管仲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扫一扫 分享朋友圈

已有 2296 人浏览分享

开启左侧

三易源流辨

[复制链接]
2296 0
《易经》是人类文化史中最古老的典籍。《周礼》:“太卜掌三易之法,一日连山,二日归藏,三日周易。其经卦皆八,其别皆六十有四。”《汉书,艺文志》:“凡易十三家,二百九十四篇”:“人更三圣,世历三古。”从上古伏义画卦算起,历经神农、黄帚、文周,至春秋孔子时,《易经》已经历了近五千年的历史演变。《易经》内容包涵天文历数与化生气数,极难索解o《礼记" 礼运》:“孔子曰:我欲观夏道,是故之杞而不足徵也,吾得夏时焉。我欲观殷道,是故之宋而不足徵也,吾得坤乾焉。坤乾之义,夏时之等,吾以是观之。”夏殷治平之道,皆本诸易。孔子之杞之宋,虽未得到具体材料,却得到夏时(夏小正)与坤乾(归藏易)。“吾以是观之”,从二者了解到三代治平之道,夏所据者为阴阳台历(夏时),殷所据者为归藏易消息卦(坤乾)。《系辞》说:“黄帚尧舜垂衣裳而天下冶,盖取诸乾坤。”“乾坤”疑即“坤乾”倒置。“夏时”即调整二十四节季七十二候的阴阳台历,也即《尧典》所说“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闰月定四时成岁。” (礼记" 月令》对“敬授民时”有具体的说明。夏正建寅,故月令授时始於孟春之月,於此可见夏朝遗风。“坤乾”即十二月消息卦,用卦爻与千支不同组合之运气历以彰显节候变化与阴阳消息之机:乾指阳气春生夏长,坤指阴气秋收冬藏。三代治平之道用夏时与坤乾,实际上就是承袭黄帚尧舜法天则地、顺天应人,“垂衣裳而天下治”的道统。
  孔子生於春秋道统衰落时期,深恐以历与易为核心的道统失传,“天将丧斯文”,故有“凤鸟不至,河不出图”之叹。凤鸟指历宫、河图指易学,两者都同历易有关。但孔子并不灰心,旁搜远绍,以传承道统为己任,搜求“夏时”“坤乾”,目的都在於弘扬易道,传承道统。倘无“十翼”,则易经的本来意义湮没不彰。後代以“传”为“经”所无而将两者割裂,是传非经,显系皮相之见。
  《易经》是一部赅括天地人三才大道的书,从伏羲至孔子近五千年演变的历史中,各个不同时代对易的理解与应用,各有其不同的侧重,这一点必须特别注意。上古伏羲渔猎时代,先民的生活只能是顺时听天,适应环境。伏羲易即先天易,以乾南坤北、离东坎西定四正,震巽贝兑定四隅,空间方位按乾兑离震,坤艮坎巽反时针方向排列,天地定位,静而无为。因此,易之用一本先天卦,如孔子在《系辞》中所说织网罟,“以佃以渔,盖取诸离”。神农时代先民过的是农耕生活,易之用“盖取诸益”“与“噬嗑”。神农氏又号连山氏(《世本》),其易沿用伏羲先天卦,但以乾坤生男女六子,按长中少生长时序定卦序。春耕播种始於建寅之月,农时以四时节候推移为准,故神农易据伏羲易卦位而反其道,顺时针方向定四时八节时序:乾夏至,坤冬至:离春分,坎秋分:震立春,兑立夏,巽立秋,艮立冬,并以八卦二十四爻定二十四节气,由此可知,伏义易反时针定卦序,目的在为空间定位,静而无为:神农易顺时针定卦序,目的为体现时间流程,以顺时听天。(老子说:“反者道之动”,当是指此。)夏朝用夏小正历法,即以神农连山易敬授民时,按四时八节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安排农事,春种秋收,东作西成。中古黄帝时代,农工商业并兴,书契、建筑、医药、兵器等蓬勃发展。随着历法完备,对乾坤阴阳消长与万物生化过程,特别是对人体小宇宙的认识已极为深刻,故在神农连山易八单卦定四时八节廿四节气基础上,顺时序重卦,通其变使之成为後天十二消息卦,体现天地捆组,万物化生。归藏易注重十二月建、阴阳消息与万物化生过程,以西北戍亥位为卦气终始之方。《黄帚内经)运气论讲的是人体小宇宙生命节律,从阴阳泊长之机看生理病理,故书中用天千地支不同组合代替卦爻变化,以之作为表述形式。文周时代之周易,注重的是人事兴替,君臣夫妇伦理之道,故与连山注重农事,归藏注重阴阳消息异其趣。这一点,观其卦序即可了然。神农易以乾坤生六子卦表述男女长中少化生过程(参阅《先後天八卦义蕴探原)一文),归藏易根据先天易重为十二消息卦,再衍变为六十四卦,以明“乾以君之,坤以藏之”生化之机。二者义蕴不同,但时空均为阴阳对待排列。文王卦乾位西北,坤位西南,并非对待。孔子传承的主要是先圣道德伦理思想,并说“吾从周”,故以文周易为主要根据。这一点,《易纬乾凿度》说得很明白:“孔子曰:乾坤,阴阳之主也。阳始於亥,形於丑。乾位在西北,阳祖微(亥月阳气微弱),据始也。阴始於巳,形於未,据正主位,故坤位在西南,阴之正也。君道倡始,臣道终正,是以乾位在亥,坤位在未,所以明阴阳之职,定君臣之位也。”文王卦较之消息卦,乾卦卦位相反。消息卦坤定位於阴极之亥月,乾定位於阳极之巳月。文王卦乾卦据始定位於亥而非巳,坤卦据正定位於未,而非据始定位於巳。连山始终於艮,归藏始终於坤,周易始终於乾,三者明显不同。所谓君臣定位,显然是就价值观念而言,并非就天地阴阳消息时序而言。由此可知,文王卦以人事与价值观念定卦序,而非据阴阳消息万物化生时序定卦序。
 近代伍剑禅认为三易与古代三大天文学思想有关,即羲农盖天,黄帚宣夜,文周浑天(见邹学熹《周易十讲》附录二)此说极有见地,但历与易关系为何,尚不明白。历数纪天行,阴阳两分;易数纪化生,阴阳台德。这是历易关系的根本。三易皆言阴阳消长,气数化生。圣人画卦作易,据历数以言气数,目的就在於“以通神明之德(日月历数),以类万物之情(阴阳气数)。”《易纬•坤凿度)有一段文字清楚说明历易关系:“历以三百六十五日又四分之一为岁,易以三百六十析(析即分度)当期之日,此律历数也。五岁再闰,故再劫而後卦,以应律历之数。”(史记•历书》说:“黄帚考定星历,建立五行,起消息,正闰余。”起消息即创立十二月消息卦归藏易,这与星历,律吕,五行,闰余等天文历数与万物化生气数直接关连。黄帚为中古历数与易数(气数)的集大成者。
  古代学者早就指出三易与三正、三统、三元有关,即夏正建寅,为人统。因重农业生产与民生日用,与神农易震卦长男万物生发之月相应。殷正建丑为地统。殷人重鬼神,“率民以祀神,先鬼而后礼。”(《礼记》)归藏易后天首坤,刊为地,极於西北亥位(与连山先天易艮卦同位),符合地统之义。归藏为人易,万物虽生於地,须至正月建寅,三阳开泰三卦始能生发,首坤仅表示贞下起元,并不涵盖归藏生化本义。周正建子为天统,重顺天应人,天人合一,故周易首乾。乾为天,始於西北戍亥位,下接周正建子坎卦阳气始生之月。司马迁说:“夏正以正月,殷正以十二月,周正以十一月,盖三王之统若循环,穷则反本。天下有道,则不失纪序。”(《史记•历书》)三统与天地人三元气数变化相关:小三元三个六十花甲子一百八十年,大三元九个六十花甲子五百四十年。这是天地人三元气运变化的大数,由之可预知万物万事兴废周期。“人穷则反本”,指天地人三元气数至人元终了,又回复到天元。所谓灾厄“百六阳九”,与此同一思路。可见,要理解三易义蕴及其异同,还必须同时考察古代社会变迁,历法沿革,气数循环周期,穷源竟委,体用兼赅。倘仅就某一方面而言大道,肯定难窥全豹。
  三、古易的传承与演变
  孔子在(系辞)中根据上中古时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用十二个“盖取”,十三个易卦概述上古伏羲、神农,中古黄帚尧舜不同时代易用的演变,是研究易学史的铜匙。其次,孔子又指出近古易学复兴,与殷之末世道统式微有关。孔子说:“易之兴也,其当殷之末世,周之盛德耶?当文王与纣之事耶?”根据孔子所述,可以看出三易与三古三圣的关系,以及与古代社会变迁的关系。
  近古以来,在易学的传承中,随着归藏易的失传,黄帝作易的历史在三圣中失落了。易学家讲易,不论讲义理还是讲象数,几乎不提黄帝,这是一个极大的缺失。(系辞)说:“易之兴也,其於中古乎,作易者其有忧患乎?”黄帝归藏易兴矜中古,是易学的黄金时代。近人街秉和说:“十二月卦为易之本根”,就是指归藏易而贡。本根虽失,枝叶街存,但易学已非本来面目。这一点显然与中华道统失传有关。
  (易纬•乾坤凿度)对易学传承历程有一些概略的记载,为我们提供了认识易学演变的轮廓:“太古断元,圣人法地极,先生而设位(老子:有物混成,先天地生),物成而丽诸形昔(缶旁)扁(火旁),以文改茹,以鱼虞兽,以苇象齿,以前法物,以後析折(草头)以策运蓍,以数王天下者也。太易变,教民不倦。”“太初而後有太始,太始而後有太素:有形始於弗形,有法始矜弗法。极先元见辙,象展(人旁)章流,立文以诂,息孙而後传授於老孙氏,而後传授於混沌氏,而後授天英氏,而後传无怀氏,而後传授中孙炎帝神农氏。中圣(指黄帚)古法淳物,元造不足,益之器用,农谷衣蕴(蕴,下右为“蚤”,音骚),高以饰乘,卑以饰足。而後传烈山氏,而後授三孙帚麓氏,次授老孙氏。公孙轩辕氏益之,法神器车符,文左武右,三器备御,自上古及下,帚孙太热,化演设民弗倦,益物弗限,尽秘先之旨,阙接引,圣人显其机智。圣人曰:乾坤对,大易兴,设法,坏而息。智之易,八卦变策象数,庶物老,天地限以为则。庖氏先文乾凿度,天门以为名。古有先文,未析真冥。”(案:西北奎壁二宿戍亥为天门,东南角轸二宿辰已为地户,此即乾坤阴阳二气凿度终始之处。参阅(内经•五运行大论)此段文字明确肯定公孙轩辕氏对易学的贡献,特别值得注意。
 在“太古文目”一节中,列举太古圣人十余篇多已失传的古籍篇名:  “先元皇介而后有(垂皇策),而後有《万形经》,而後有(乾文纬),而後有(乾凿度),而後有《考灵经》,而後有《制灵图》,而後有《河图八文》,而後有《希夷名》,而後有,《含文嘉》,而後有《稽命图》,而後有《坟文》,而後有《八文大籀》,而後有《元命包》,一十四文大行。帝(黄帝)用《垂皇策》与《乾文纬》、《乾坤二凿度》,此三文说易者也。”
  什么叫做“凿度”?《易纬•乾坤凿度》解释说:“乾训健壮。健不息,日行一度。”又说:“是上圣凿破虚无,断气为二(阴阳二气),缘物成三。”(阴阳台德化生万物:两仪变三才。)鉴度,就是乾以十天干为度,三十六轮一周天;坤以十二地支为度,三十为一周天。乾坤合度为三百六十,故名之为乾坤鉴度。此外还有一段记载说:“庖氏著《乾凿度》上下文,娲皇氏《地灵母经》,炎帝皇帝《易灵纬》,公孙氏,周易,孔子。汉代举先易而後依孔子。”上文各句下皆有注,详略不同,文义则间有含混费解者。
  “公孙氏”句下注:“公孙氏,老孙氏,名轩辕,文法改籀篆,理文作契,大道之理法,一依上大庖氏之制也。作易八坟文,释八卦之理,性体元义,增之一如上法。遭之阳二百六,不沉於泉,天降圣文,万代不泯,後附之。”公孙氏黄帚对易学的发展厥功至伟,因後代不提归藏易,最具关健性的中圣易学便失落了。在“周易”,句下注:“文王姬昌之修明,修作之始也。圣敦多难,惟圣与贤知之。於太古垂训,至孙公(应为公孙)之後,大百六数,终遇雨大浩,又失化敦源。至高辛代,阳九数值,火又焚之。於後少求於嵩岗,得河图,内有易法而重修,再降大圣:易大行又距禹代,汤禹洪水,浩浩襄陵,泪没五行,易又丧元,而於秦穴得洛书,内有太易。易之源充,大易既行者,今之连山归藏之名,绷而得之。古秘斯书,向贤知之。而距於周王昌中圣(案据上文应以轩辕氏为中圣。),而又修源范轨,不堕门例,恒存此乾坤二鉴度上下文,恐是序乾坤之元体,与易在行者也,若失易,得此二度,再兴起之,兴也。若失度,易无以举之也。”
  注文有一句值得特别注意的,是“周王姬昌中圣”。姬昌作易时当近古而非中占。中古作易圣人为黄帚,而非文王。由此注可见黄帚作易历史已被遗落。
  继《周易》注文之後是“孔子”一段附文:“仲尼鲁人,生不知易,本偶筮其命,得旅。请益於商上瞿我,曰:子有圣智而无位。孔子泣曰:天也,命也,凤鸟不来,河无图至,呜呼,天命之也。次旋而后息志停读,礼止史削,五十究易,作十翼,明也。明易几教,若曰终日而作,恩之於古圣,颐师於姬昌(文王)法旦(周公旦)。作九问十恶,七正八叹,上下系辞,大道大数大法大义,易书中为通圣之间,明者以为圣贤矣。”
  此段记载孔子传承易学过程,其中“请益於商瞿氏”,与“颐师於姬昌法旦”二句,清楚表明孔子学易於商瞿氏,传承的是周易。孔子因作“十翼”有功於易学,故“明者以为圣贤矣”。孔子作十翼仅是为易经作传,明白声称自己是“述而下作,信而好古。”此段记载孔于的文字附於周易之後,清楚表明孔子与周易的传承关系。後代认为周易之“周”字有“易道周普”义,“周”非朝代名。此说使三易并列之义失落,是错误的。
  在“汉代举”句下注:“後汉王凤举曰:不读易经者,不得岂朝。须道德二经,与宰相剥勑批魏亦如此。至唐虞世南举曰:不读易不可为宰相。”  (按:宰相有饔理阴阳,调和鼎鼐的职责,不读易则职司失据,无以为功。此两句当系後代掺入。“剥勑批魏”一语费解。
  在“举先易而後依孔于”句下附说明:“附於後,是代代书之,後入书之,不得为先文也”。可见易学至汉代,留存的主要是孔子传承部份,已非三圣古易全貌了。
  由《乾坤凿度》记载与注文可以看出:易经从伏羲至汉代五千余年的历程中,累遭百六阳九,水火灾厄,失而复得,始终传承不替,成为华夏道统慧命不绝的象徵,民族精神的标志《易经》是中华民族永远熠熠发光的瑰宝。
 四、周易不能代表古易思想
  汉代以後,虽然易学象数与义理两派分途发展,儒家主要是传承孔子以易经为首的六经人文思想,而象数之学,虽非主流,却依然继续发展。
  象数易学的基本工具是天千地支,五运六气,阴阳五行等用以表示万物节候方位时空变化的各种推演术语概念,包括医学、命相、堪舆、卜筮等多种内容,其源皆本诸易。演易离不开干支、五行、节候、方位,三易皆然。伏羲昼卦作甲历,八卦即八方八节。古圣作易,乾凿度用十天千,坤凿度用十二地支。神农时代重农业生产,故以四时节八配八卦。夏重历法节候,故用夏历。连山易八卦,二十四爻与四时八节二十四节气相应。把“连山”理解为二山重叠,理据不足。连山卦气始终於贝卦(西北天门),而农事则始於建寅震卦。夏历即是阴阳台历,遵照(尧典)“以闰月定四时成岁”的办法,以闰月增加阴历月数,使之与阳历节气同步。夏用连山易,与夏小正历法相应。
  黄帝归藏易首坤,以十二月建配十二月辟卦,体现乾坤阴阳二气十二月节候消息节律。归藏易主要体现於《黄帚内经》运气论之中,它用天千地支不同组合的六十甲子代替卦爻变化,清楚说明人体生命随千支不同组合的推移而演变的过程。汉易卦气图以十二月卦为基础,据之推演六十卦七十二候,应视为归藏易的表述形式。
  自汉代王弼抛弃象数,专讲义理之後,儒家讲易只着重讲周易及易传,故象数之学渐晦。归藏易重卦气消息,专讲生命过程时空节律,儒者因为艰於索解而不予重视。
  民国以後,学术界迷信西学,术数被摒除於学术殿堂之外,视为封建迷信。杭辛斋究心古易源流,肯定汉易卦气阴阳消息皆源於古圣。黄元炳著(易学探源)三册,於象数卦气多所发明。尚秉和著《周易尚氏学》,力矫重义理轻象数流弊。
  文革十年,红羊当运,劫火弥天。正如孔子所说:“天之将丧斯文也,後死者不得与於斯文也!”然而劫灰未尽,易学又见生机,这又应了孔子接上文充满信心的话:“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见《论语•子罕》)
  近古易学,所据者主要为《周易》,这同孔子侧重传承周易人文思想有关,也同“汉代举而後依孔子”的思想有关。孔子得“夏时”“坤乾”,说明十分重视连山归藏二易,只是由於文献不足,较之周易,所论不多。
  《易纬、辨终备》载:“孔子表河图皇参持曰:天以斗视日发明,(案:《内经生气通天论》:‘天运当以日光明。’)皇以戏招始挂,八卦谈。煌煌之曜(日),乾为之冈:合凝之类(地),坤握其方。雄雌呋吟,六节摇通,万物孽甲,曰营始东。”上文对理解易理,极具关键。从地视日,以画夜周期为标志,属太阳历,太阳一岁周天三百六十五日又四分之一(或三百六十六日)o从天视日,则据斗柄所指,三百六十析(度)为一周天,昼夜数与天度数不同。斗指是理解卦气与千支生化历的关键o《史记•天官书》说:“北斗七星,所谓璇玑玉衡,以齐七政。”又说:“斗为帚车,运於中央,临制四乡,分阴阳,建四时,均五行,节度,定诸纪,皆系於斗。”黄帝消息卦根据十天干,十二地支纪万物化生过程,视天之阴阳二气消长以斗指为据,视地则以昼夜十二时辰与一年十二朔望月为据。“《内经》说:天以六为节(六轮十天千),地以五为制(五轮十二地支)。”六轮天千五轮地支纪合为一节六十花甲,六个六十花甲六节周天三百六十度,故说“雄雌去吟,六节摇通。”此语与“时乘六龙以御天” (乾卦彖辞)同义,也与“周流六虚” (《系辞》同义。)万物生发於建寅之月,“帝(蒂)出乎震”,故说“万物孽甲,曰营始东”。东即斗柄指东方建寅震卦。必须特别注意,天地阴阳消长之机,分至启闭虽“通乎画夜之道而知”,而万物化生节律,则必须以斗指为据。孔子“天以斗视日发明”,是一句极为关键的话。皇参持为河图别名,河图十数就是十天干,也就是乾凿度以斗视日的数。《内经》说:“天有十日,日六竟而周甲,甲六复而终岁,三百六十日法也。”(《六节脏象论》)黄帚大臣鬼叟区测星气,即以斗视日,根据斗指周天二十八宿,以太阳缠度定节候,斗历虽与太阳历同样以太阳为观测对象,但两者数据不同。伶伦作律吕(十二地支)则是用“律管飞灰”办法测地气在不同节候中引力与磁场等数值变化以定音律。《乾凿度》说:“易以三百六十析,当期之日。”“三百六十析”所指为万物化生气数而非历数。这与孔子在《系辞》中说:“乾之策二百一十六,坤之策一百四十四,二篇之策三百六十,当期之日”意思相同《乾凿度》有孔子论述消息卦的记载,说明孔子作十翼,离不开“夏时”  (连山易)与“坤乾”  (归藏易)o这一点,《礼记•礼运》也明确记孔子的话说:“乾坤之义,夏时之等,我以是观之。”
 五、三皇三易与三才
  古圣按天地人三才之道作易,教民以通变求存之道。伏羲作先天易,乾兑离震,坤艮坎巽,八卦逆时针排列,乾坤坎离为四正,震巽坎艮为四隅,天地定位,静而无为。神农法地德载物,教民稼穑,重节候卦气,据伏羲先天易而变其卦序为“坤震离兑,乾巽坎艮”,八卦顺时针排列,不变卦位而变其卦序,由天易逆排变地易顺行,立四时八节,乾坤为父母生出长震巽、中坎离、少艮兑男女六子卦,天易变为地易。伏羲天易表天地定位,神农地易表时序推移。黄帚据先天卦重卦为十二月消息卦,彰显天地捆组,阴阳台德,万物与时消息过程,为後天人易,也即生命易。天地二易为先天易,天易逆排,地易顺行,体现古圣测得的一个重要现象。天左旋,地右转,天地反向运行,表时空变化,无生命:人易为後天易,表生命在宇宙时空流程中产生与演变。汉代卦气图以十二月消息卦分值十二月建,坎离震兑分司四时,每月五卦,分值六候三十日,十二月六十卦分值七十二候三百六十日,以应太阳周天二十八宿三百六十度,汇集历易医三义,明阴阳台德,万物生长收藏之机,实即黄帚消息卦。因消息卦具万物始坤终坤之义,故黄帚人易又名之为归藏易。近古文王易为人文易,变更上中古伏羲、神农、黄帚三易卦序为“乾坎艮震巽离坤兑”,明天文时变,人文化成,礼乐刑政,天人合一。
  上古伏羲氏一名太日阜,以木德王天下,象日出东方,故称为天皇氏。神农敦民稼穑,故称为地皇氏,又称列山氏。中古黄帚为『人文初祖』,故称为人皇氏,又名轩辕氏。上古与中古三皇拟三才,作三易,通其变以适应渔猎、农耕与农工商并兴不同时期之社会需要。周文王兴抄近古,以人事释易,故其义蕴与三皇氏三才之易多异其趣。《汉书、艺文志》所谓『人更三圣,世历三古。』所谓三古三圣,意指非三皇,而是上古伏羲,中古黄帚,近古文王。而其间神农之於拔羲易,孔子之於文王易,功在传承道统,故不在作易之列。
  值得一提的是现行韩国国旗所传承的太极图,此图应为武王箕子於朝鲜时所传太极阴阳鱼鱼头在南北,未具鱼眼,为纯阴纯阳之象,表示太极生两伙。外乾坤坎离四卦表四象,按二十八宿逆时针方向排列,乾卦位南与朱雀相应,离卦位东与青龙相应,坤卦位北与玄武相应,坎卦位西与白虎相应。此图与伏方天易义蕴一致,与文王易则明显不同。
  古圣作易目的都在於通神明,类万物,只是同原异辙,先天、後天,天、地、人三才各有所侧重,故连山,归藏,周易三易义理可以融贯,不宜截然三分。现在流传易经,主要是指《周易》,内容偏重卜筮与人事,并未包括易学三才一贯全部义蕴。特别是易学关于卦气消息与人体小宇宙内涵,尚不为学术界所重。因此,在厘清三易源流基础上,我们将进一步探索被认为久已失传的黄帚归藏易,以期对古圣遗文有一个较为完备的认识。
  夏历岁次己卯年五月廿四日小暑初稿,庚辰年四月十八小满定稿於曼谷易元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0

关注

0

粉丝

378

主题
精彩推荐
热门资讯
网友晒图
图文推荐

小黑屋|Archiver|安德管仲网 ( 粤ICP备20002412号 )

GMT+8, 2025-1-3 10:36 , Processed in 0.060504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