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爱民主、我们爱自由、我们也爱财富!我们尊孔子、我们尊老子、我们同尊管子!

安德管仲网管仲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扫一扫 分享朋友圈

已有 2991 人浏览分享

开启左侧

CFO假期读书计划

[复制链接]
2991 2
目前,中国社会正处在一个前所未有的重大转折时期,与历史上看似更为重大转折的那些王朝更迭时期所不同的是,以金融市场全面开放为标志的深度国际化所带来的除去经济冲击之外,外来文化的冲击则远远超过了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按照国内文化学者的说法,“每当社会政治、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革的历史转折时期,原有的文化传统和人文精神就必然会受到程度不同的冲击,面临考验,甚至出现存亡继绝的危机。”
    遵循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逻辑,在改革开放的30年来,文化变迁的暗流早已汹涌而来。我们不妨从前任《读书》编辑部主任吴彬对这面“思想解放的旗帜”的变化解读寻找一些轨迹:“1979年~1984年,什么都破除的五年;1985年~1989年,文学寻根的年代;1990年~1995年,反思上世纪80年代问题,重新建立学术规范的年代,也产生了文化低谷,那几年(《读书》)发行量只有五六万册;1996年~1999年,知识界开始分化,出现众声喧哗,意见和意气之争。”
    近来坊间热议的“输出价值观”一词,某种程度上也表达出了在快速增长的经济实力背后,国民整体上对本土文化再度领先于国际的期待。在2007年的24万亿元GDP之后,本土企业也应该开始对于自身价值观的塑造,无论是本土经营还是跨国并购,任何一个技术上无可挑剔的运营系统都要依赖众多价值观行色各异的具体的人来执行,惟其如此,“文化的管理”才能成为企业管理的顶峰。
    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希望本土CFO们能在2008年里这些远远算不上悠长的假期中,从股指剧烈波动的资本市场和空前从紧的货币市场中暂且跳开目光,读几行真正的经典文字,空灵一下日益疲惫的神经,在与大师们的文字交往中实现“智光重朗”。为此,《首席财务官》杂志走访了众多国内的著名财经出版人,视线从近10余年间的真正经典再跳回到去年新版的力作,为本土CFO们推荐10本最值得阅读的商业著作。

平复心情之作:
《旁观者》
    当问及“你最喜欢德鲁克的哪本书”的时候,机械工业出版社华章经管总编辑张渝涓和著名财经出版人闻洁都不约而同的回答——“《旁观者》”。
    坦率地说,这本德鲁克在1979年所著的自传体著作最早由海南出版社于1998年引入国内时远不如其同时推出的《创新与企业家精神》等德鲁克的王牌经典著作那样畅销。然而,在经过了10年来大批经管著作的高密度引入之后,《旁观者》沉静从容的文风以及对作者亲历的各个时代的旁观纵览,2006年经过争得版权的机械工业出版社华章经管的再度包装之后,迅速引发了正困惑于变革时期的国内读者群的追捧。
    最早在国内大力推介德鲁克的北京光华管理研修中心教授那国毅曾表示到,“德鲁克对我最大的影响,并不在于讲管理,而是他用自己的人生,来诠释管理。所以领导力并不是事关如何做事,而是如何做人,领导事关如何做人,而管理才是如何去做事。”
因此,在我们看来,德鲁克的这本著作虽然文字中并未聚焦于“管理”二字,但其对人的观察和研究却好似无处不在谈管理,随笔而出即可使人思忖半晌。
    比如,在“弗里德伯格的世界”一节对精明商人亨利伯伯的描述就颇为引人注目,现摘编如下:
    如果有人问亨利伯伯的职业,他会说:“我是个小贩。”这可是他的肺腑之言,他最爱的莫过于交易。在我遇见他的那一年,他发现若要进口组装好的打火机成品得付65%的关税,但若是珠宝商进口金银来使用却可以免税。于是他从英国一家专门生产打火机的顶尖厂商那里购买了2.5万个最高级的金质打火机,因为大量购买,折扣当然非常可观。然后,从伦敦东区找来一些失业的妇女进行拆卸,然后以“珠宝用金饰”的名义进口到美国。同样地,在纽约找一帮失业的妇女来组装成品。他以百分之百的利润销售出去,仍然比其他制造商的价格低廉。……
    亨利伯伯最引以为自豪的“交易”便是——“亨利伯伯纪念喷泉”。他定居的城市在20世纪20年代曾和一个有名的法国雕塑家签约,建造一个美丽的喷泉。之后,遭到经济大萧条的冲击,市政府付不出喷泉的款项。亨利伯伯因此提出由他来付费、捐赠的构想,条件是必须取名为亨利·伯恩海姆伯伯纪念喷泉,上面并加上镌刻:“本城是亨利·伯恩海姆伯伯挚爱的第二家乡,在此谨向他致敬。”
    在喷泉完成后,他依约享有两年的控制权。只见他在这座喷泉上盖上大帐篷,并要求每个来参观的人付25美分的门票,不过持票入场者可以在伯恩海姆百货店享受购物折扣,以20美元的商品为上限。他在该区大做广告,还为乡下地方的民众准备了特别的火车进城参观。到了他该把这个喷泉还给市政府时,门票收入已超过他原来捐献的金额。
    至于这本书的阅读快感,清华经管学院的杨斌博士在题为“没有什么能够阻挡,你对自由的向往”的新版序中概括得非常精彩,我们权且借来作为向本土CFO们的推荐语:
    “德鲁克的著作中,没有一本反刍的时间像本书这么长——20年,那就是他的回忆录《旁观者》。这本书虽不是德鲁克最重要的著作,却是他自己最喜爱的一本。它是德鲁克知识及人生旅程的记录,是一本有关‘人’的书,而不是以德鲁克个人为主题,也并非即兴式的思念忆旧,每一组人与事都扣合着20世纪里最重要的某些领域和特性,借社会的图像,捕捉并传达这一代人难以想像的那种神髓,真正的德鲁克也就格外清晰地浮现出来。也许它是德鲁克迷最不该错过的一本,虽然大家用来读一本书名中既没‘管理’也没‘领导’的书时间很有限,但可能的话,请翻开开始读吧。”

警醒反思之作:
《门口的野蛮人》
    在《首席财务官》杂志和众多出版人沟通的过程中,绝大多数出版人都表达了一个相同的观点:“(在国内)经管图书的辉煌已经过去了,现在是资本的时代,我们主要精力都放在资本运作的图书上面。”
    就文化产品作为社会现实的先导和反射的两面性来看,目前财经类图书的“资本为王”无疑是令人兴奋的,不过我们也希望在此多一点警醒。此时此刻,也许重温美国畅销书作家马里奥·普佐在《教父》第一章正文前所引用的法国文学巨匠巴尔扎克的话——“每一笔巨额财富背后,都隐藏着罪恶。”对于目前国内资本运作异常火爆的局面来说,并不是一件坏事。
    就目前本土CFO所能接触到的资本运作手段而言,在美国资本市场上时常能“呼风唤雨”的杠杆收购交易很可能在不远的将来也将登陆国内,因此,对这一资本运作手段的两面性和运作程序进行相关的了解非常必要。
    讲述华尔街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杠杆收购交易之一的《门口的野蛮人》(英文名:Barbarians at the Gate: The Fall of RJR Nabisco)无疑是一个最佳的窗口。由《华尔街日报》的两名资深记者布赖恩·伯勒和约翰·希利亚尔合著的这部名列《福布斯》评选出的“有史以来的20本最具影响力的商业书籍”的鸿篇巨著,以金融小说的体裁翔实记述了美国烟草和食品巨头——RJR纳贝斯克公司被收购的前因后果,通过对搏杀于四大竞标方的操作手法及心理博弈的传神刻画,以及对大量金融操作的技术细节的充分体现,成为了解极具神秘色彩的华尔街投资银行运作内幕的最佳读本。
    1988年10月,“厌烦了给他人打工,要控制董事会”的RJR纳贝斯克公司CEO罗斯·约翰逊对管理团队提出“为什么不把公司变为私人所有呢?”,于是联合美国运通公司、希尔森—莱曼—赫顿公司、所罗门兄弟公司和公共关系顾问公司等机构,准备通过MBO的方式收购公司,之后进行资产剥离,拟出售食品业务而保留烟草业务。
    消息传出后,迅速引发了来自KKR公司、兰伯特公司、摩根士丹利、沃塞斯顿•佩雷拉公司等组成的第二竞标方和福斯特曼•利特尔联合公司、高盛公司组成的第三竞标方以及第四竞标方——第一波士顿公司的迅速跟进。
    利用混战后RJR•纳贝斯克股价跌至45美元的机会,最终KKR以每股109美元的高价(总价250亿美元)收购了RJR•纳贝斯克公司,一举击败所有的对手,不仅完成了这场被称为美国20世纪最著名的恶意收购,而公司自身也一跃成为拥有顶级财经法律专家、专业进行杠杆收购的世界顶级公司。而KKR为此付出的代价极小,由于公司发行了大量垃圾债券进行融资,并承诺在未来用出售被收购公司资产的办法来偿还债务,因此这次收购资金的规模虽然超过250亿美元,但其中使用的现金还不到20亿美元。
    布赖恩·伯勒和约翰·希利亚尔在全书第四章点出了精要:“并购,是华尔街的生存之道,输、赢或平局,都可以带来大量的费用:咨询费、剥离费、借贷资金等。所有这些促进了整个20世纪80年代华尔街的蓬勃发展,并购费用反过来又促进了证券业的兴旺发达。”
    被冠以“门口的野蛮人”的这些公司狩猎者,或多或少都捞到了油水,甚至作为失败的一方,原公司CEO罗斯·约翰逊也拿到了5300万美元的退休金。值得思索的是,最终KKR收购的结果并不理想,在经过1995年的分拆之后,等待10年仍然看不到希望的KKR出售了持有的RJR Nabisco的所有股权,以平平的收益率收场。
    本书早在1997年即由海南出版社引入国内,书名则换成了波澜不惊的《大收购》,版权易手后,机械工业出版社华章经管于2004年5月重新出版了新版的《门口的野蛮人》。本土CFO们作为企业资本运作的操盘手,此书无疑应当列入必读书目。

正本清源之作:
《巴菲特致股东的信——股份公司教程》
    如何正确地对待股东,一直都是一个上市公司极为重要的问题。值得注意的是,经过近几年来的“矫枉过正”,在打造“现代公司治理结构”的大招牌下,股东意志已经隐隐然被描述成凌驾于公司战略之上的超意志。
    在我们看来,绝对化的管理层意志与绝对化的股东意志都背离了股份公司的真实意思。近日,上海石化第二次股改失败的风波,就真实上演了上述两者的激烈对决。一方面是中石化董秘陈革针对投了反对票的东方基金下属的东方精选混合型基金愤然表示,“一部分机构打着价值投资旗号,在上海石化股改问题上实际却大搞投机,这是一种赌博行为”;另一方是,所有参与投票的流通股股东中,投反对票的比例高达72.95%。
    如何构建一个上市公司与股东之间正常的和谐关系?被巴菲特认为是有关他的著作中最好的一本的《巴菲特致股东的信——股份公司教程》一书,收录了从1979年至2000年以来巴菲特致股东的信,经过美国纽约市卡多佐法学院教授及海曼公司治理中心主任劳伦斯·A·坎宁安的系统性梳理,按照公司治理、公司财务与投资、兼并与收购、会计与估值等七个主题编纂成书。
    机械工业出版社华章经管于2007年8月出版了这本书的第一版之后,在国内正处于空前大牛市的全民投资热情中,期望能学到巴菲特投资真经的读者的迅速追捧使此书五个月内连印19次。不过,该书译者陈鑫在书中表示,“我认为这本书不仅适合投资者阅读,更适合上市公司的高级管理人员阅读。”这也是我们在此郑重向本土CFO推荐本书的初衷。
    仔细研究一下本书中巴菲特对股东的评价,也许是上市公司和股东如何达成彼此理解的一个出发点。行事风格一贯特立独行的巴菲特直言,“获得高质量的股东并非小事一桩……总的来说,我们相信,我们的与所有者相关的政策——包括不拆股的政策——已经帮助我们聚集了一批对任何持股基础广泛的美国股份公司来说最好的股东。我们的股东像理性的长线所有者那样思考和行动,而且看待企业的方式很像查理和我。因此,我们的股票一贯在一个明显与内在价值相关的价格区间内进行交易。”
    特别值得听取的是,巴菲特对于上市公司会计政策的批评,“使问题进一步复杂化的是,许多管理人员不是把GAAP看作一种需要达到的标准,而是看做一种需要克服的障碍。”我们相信,类似的错误认识,很可能在许多国内上市公司中早已泛滥成灾。因此,我们把这本《巴菲特致股东的信——股份公司教程》作为正本清源之作,郑重推荐给本土CFO们阅读,经过半个世纪的资本市场跌宕起伏所锤炼出的巴菲特的投资理念和对公司的态度,值得在这个大变革时期里找个安静的角落,一个人细细体味。
成本领先:成本体系的建立与实施

评论 2

GKI009 GKI009  管理员  发表于 2009-12-28 22:26:22 | 显示全部楼层
风险管理的趣味之作:
《与天为敌——风险探索传奇》
    一直以来,我都希望能找到一本像《房龙地理》一样轻松阅读的财务与资本管理方面的专业书籍。
    同样是信息量高度密集的历史著作,但房龙笔下的《宽容》、《人类的故事》、《房龙地理》、《发明的故事》、《圣经的故事》等著作通俗易懂,读来趣味丛生。著名历史学家曹聚仁在《我与我的世界》中特别回忆了上个世纪20年代他在候车时偶然买到《人类的故事》中译本之后的情形,“于是——那天下午,我发痴似的,把这本史话读下去,车来了,在车上读,到了家中,把晚饭吞下去,就靠在床上读,一直读到天明,走马看花地总算看完了。这50年中,总是看了又看,除了《儒林外史》、《红楼梦》,没有其他的书这么吸引我了。我还立志写一部《东方的人类故事。岁月迫人,看来是写不成了,但房龙对我的影响,真的比王船山、章实斋还深远呢!”
    与之相比,与CFO职业相关的书籍大多面目可憎、语言乏味,充斥了数学公式和会计术语。经过海量搜索,我们终于发现一本能够契合本土CFO假期闲适心情的专业著作——《与天为敌——风险探索传奇》。
    本书作者彼得·伯恩斯坦是《投资组合管理期刊》的创办人。通过一系列趣味故事来阐述枯燥的概率理论和风险管理知识,伯恩斯坦系统梳理了人类探索风险的艰难历程,这本书名野心勃勃的著作也登上了1997年全美畅销书第四名的宝座。著名经济学家加尔布雷斯更是以“凭借自己对于历史和现行风险的出色了解,彼得·伯恩斯坦将《与天为敌》奉献给世人。它对于金融世界来说是一本独一无二的好书,我非常认真地断定,没人该错过它”的盛赞向读者推荐。
    在人类探索风险的历史中一直存在两种意见:一派人坚持认为最好的决策应以过去的模式数据为基础,另一派人则认为决策应基于对不确定的未来更大程度的主观判断。伯恩斯坦从古希腊、古罗马时代及文艺复兴时代一直讲述到现在,精妙地将复杂的投资理念诠释成风格清新的故事,描述了哲学家、数学家、科学家、思想家、商人、业余学者等是如何努力让未来服务于现在的。通过解释如何理解风险、衡量风险以及估计其后果,他们将风险承受转化为驱动现代西方社会向前发展的主要催化剂之一。
    在伯恩斯坦看来,“风险与其说是一种命运,不如说是一种选择,它取决于我们选择的自由程度,”“风险管理的本质,就是把我们对结果有所控制的领域最大化,而把我们完全不能控制结果和我们弄不清因果联系的领域最小化。”
    伯恩斯坦曾经在一次职业投资大会上,接到一位朋友传来的便条,上面写着:“你拥有的信息并不是你想获得的信息;你想获得的信息并不是你需要的信息;你需要的信息并不是你能够获取的信息;你能够获取的信息需要你付出多于你想付出的代价。”
    对此,伯恩斯坦在书中讲道:“我们总认为信息是理性决策所必需的要素,并且认为我们拥有的信息越多,越能够更好地管理我们所面对的风险。但是心理学家们指出,如果信息过多,就会阻碍和歪曲决策,从而导致不变性的缺陷,并且给与当权者机会来操纵人们所愿意承担的风险。”
    尤为耐人寻味的是,伯恩斯坦援引了凯恩斯在1921年出版的《概率论》中所引用的英国哲学家、经验主义创始人洛克的话作为全书的结尾,“我们最担心的事情,我的意见是,上帝仅仅给我们提供了含糊不清的概率,我推测,这仅适合于平庸的和试用的状态,上帝很满意把我们置于这种状态之下。”

财务丑闻的解析之作:《房间里最精明的人——安然破产案始末》
    相信任何一个本土CFO都对安然事件略知一二,特别是那些远赴美国上市的本土公司CFO,迄今为止仍在承担着这一悲剧事件的灾难性后果之一——严苛的“萨班斯法案”对企业内控能力的巨大挑战。
    2001年末,位于休斯敦的能源巨头安然(Enron)在其如日中天之际轰然崩塌,并由此引发美国公司接连爆出丑闻的多米诺效应,也结束了华尔街历史上最长的一个大牛市。曾经以“世界上最伟大的公司”名震天下的安然,现在却成了记录美国公司所犯全部错误的标签。安然的破产,不仅仅标志着一家公司的灭亡,而且是一个时代的终结。尽管六年来关于安然成败的反思之作如过江之鲫,但仍未有一部足够翔实、足够权威的作品出现。
    作为当年最早公开质疑该公司交易的分析师和记者,美国《财富》杂志两位高级撰稿人——贝萨尼·麦克莱恩和彼得·埃尔金德历时 16个月深入调查、详细访问,终于完成了《房间里最精明的人——安然破产案始末》一书。正如书中所言:“不管你对安然了解多少,本书所揭露的事实都会让你感到震惊。”
    麦克莱恩是原高盛投资银行的分析师,2001年她在《财富》杂志上发表的“安然是否被高估”一文,是全美第一篇公开质疑安然公司交易的文章。在这篇文章中,与当年刘殊威以区区600字的《应立即停止对蓝田股份发放贷款》内参文章击垮老牌绩优股“蓝田股份”异曲同工的是,麦克莱恩提出了一个更简单的问题——“安然到底是怎样赚钱的?”由此,安然这个用纸牌搭起来的公司转瞬间坍塌。
    在题为“难道没有人感到悲哀吗?”的后记中,两位作者隐现出一种身为美国人对此一事件特有的复杂情绪写道,“在这桩美国历史上最大的公司丑闻发生之后,极少有牵涉其中的公司愿意承认他们做错了。难道没有人为此感到悲哀吗? 那种事后辩解与那种将安然丑闻推到风口浪尖的心态极其相似。所有的辩解都是狭隘的,都是建立在各种规章制度基础之上的,是带有钻牛角尖意味的墨守成规。一些辩解甚至来自有争议的事实——是以安然自己的方式定义的事实。更多的信息表明财富和权力被那些位于美国企业高层的人士们——会计、银行家、执行官、律师和公司董事会成员所享有,而不需要更广泛的责任感。要想接受这些辩解就要接受一种观点,即合乎道德的行为仅仅意味着避免明确的违法犯罪,对发生在眼皮底下的罪行视而不见就可以使你清白无辜,讲实话等同于确保让别人无法证明你在说谎。”
    本书中文版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于2007年2月正式出版发行,这一时点正是内地股市开始连破一系列历史纪录加速上扬的时刻,而通过安然事件这一“动摇了美国金融市场的信用”的财务丑闻,本土资本市场应该能够得到更多的殷鉴。

经济人视野的奠基之作:
曼昆《经济学原理》
    通过多年的采访,由于原有知识结构和单一职业生涯的局限,我们发现本土CFO通常在视野的宽度上不尽如人意。为此,我们郑重向本土CFO们推荐这本曼昆的《经济学原理》,毕竟理性的经济人假设是目前所有宏观经济政策制定者考虑问题的主要立足点。
    本书是美国德赖登出版社以140万美元征求经济学教科书的中标作品,被西方世界认为是“最令人鼓舞的经济学教科书”。英国《经济学家》撰文认为该书将取代已经使用了30年的萨缪尔森《经济学》,成为天下第一。这本书的作者是哈佛大学的一位青年经济学教授格雷戈里·曼昆(N.GregoryMankiw)。曼昆的《经济学原理》创造了两项吉尼斯世界记录:一是这本书还没有完稿时,出版商就出价140万美元买下版权,从而创下经济学著作卖价的吉尼斯世界记录;二是这本书一出版便很快风行美国,仅三个月就被美国300多所大学采用作为教材。其英文版发行量在1998年出版当年就高达20万册,成为世界上首版最成功的经济学教材。而因这本书名扬天下的曼昆甚至在2003年到2005年期间成为美国总统布什的总统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这也算得上是第三个吉尼斯世界纪录了。
    尽管这只是一本所谓的“经济学教材”,但曼昆坦承这本书的写作初衷是,“我尽力把自己放在初学者的位置上。我的目标就是强调学生应该而且也会发现学习经济学的兴趣所在。”
    曼昆的《经济学原理》最出色的一点是行文简单、说理浅显、语言有趣,界面相当友好,不仅几乎抛弃了经济学著作中大量繁琐的数学公式,而且每每阐述一个经济学原理以后就尽可能地回到与这种原理有关的应用和政策上来,引用大量的案例和报刊文摘,与生活极其贴近,诸如美联储为何存在,如何运作,Greenspan 如何降息以应付经济低迷等措施背后的经济学道理。
    身为哈佛高才生的曼昆非常聪明,本书的趣味盎然也来自于曼昆运用经济学原理使然:“所有的经济学教科书都说资源是稀缺的,但是在这些教科书的作者中很少有人记得学生的时间是这些稀缺的资源之一。”
    如果时间紧张的话,大家可以集中时间阅读本书的第一章“经济学10大原理”和第二章“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其中微言大义,堪称经济学入门的“练功总谱”。曼昆自己总结的这10大经济学原理包括:
● 人们如何做出决策?
原理一  人们面临交替关系
原理二  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而失去的东西
原理三  理性人考虑边际量
原理四  人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
● 人们如何交易?
原理五 贸易能使每个人状况更好
原理六 市场通常是组织经济活动的一种好方法
原理七 政府有时可以改善市场结果
● 整体经济如何运行?
原理八 一国的生活水平取决于它生产物品和劳务的能力
原理九 当政府发行了过多货币时,物价上升
原理十 社会面临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短期交替关系
    在国内由著名经济学家梁小民主笔翻译的曼昆《经济学原理》中文版,最早是通过著名的梁晶工作室引进,目前北京大学出版社已经出到该书的第四版。
GKI009 GKI009  管理员  发表于 2009-12-28 22:26:38 | 显示全部楼层
量化管理的传奇之作:
《蓝血十杰》
    接下来要推荐给本土CFO们的是一本海南出版社早在12年前就引入国内的旧作,也是诸多经管图书出版人和资深媒体人士认为迄今为止“最喜欢的商业著作”。
    古老的西班牙人认为贵族身上流淌着蓝色的血液,后来西方人用“蓝血” 泛指那些高贵、智慧的精英才俊(蓝血精英)。本书所写的蓝血10杰不仅出身于名校哈佛,而且是二战期间美国空军的后勤英雄,曾卓有成效地将数字化管理模式用于这场人类有史以来最残酷也是代价最昂贵的战争,为盟军节余了10亿美元的耗费。
    亨利福特二世为了挽回福特汽车的霸主地位,高薪延揽了以约翰·桑顿为首的从美国二战统计处退伍的10名精英,试图用他们挽救战争的量化管理模式来改造暮气沉沉的福特公司。这10名野心勃勃的年轻人将用于战时的数量统计方法应用于福特公司的管理,创造出一种有别于前的全新的管理方式,即一切从财务数据出发,财务部门成为统治公司的真正部门。这种方式不但在福特,而且随着10杰及其培养出的精英的流动,成为美国公司的一种标准方式。这种方式改变了包括福特在内的大批美国公司,使其效率大大提高,拯救了衰退的福特事业,开创了全球现代企业科学管理的先河,推动了美国历史上最惊人的经济成长期。而蓝血10杰也因为信仰数字和崇拜效率,而成为美国现代企业管理之父。
    此后,这10个人也相继登上自己职业生涯的顶峰,从他们之中产生了国防部长、世界银行总裁、福特公司总裁、商学院长等一批美国政治、经济舞台上的主角。
    身为《商业周刊》资深编辑的作者约翰·百恩在本书序中激动地写道,“他们堪称企业界空前绝后的团体,所有成员都受到冷静和理性驱策,犹如曼哈顿计划发展原子弹的人员;有时候,他们被人比做登陆月球的阿波罗计划太空人,同样浑身是胆、勇猛精进,是豪杰和圣哲的有力组合。10杰自可以创造完善的世界,企业就是达成这个目标的手段,他们也说服别人相信这一点。……对他们来说,每一个问题都有一个数字作为答案,不是踏破敌人滩头堡的激烈壮怀,不是神秘的灵光闪现。他们认为,如果他们战后一起出击,他们可以替企业完成他们为盟军所做到的事功,为当时和现在一样有问题的汽车工业,引进控制和科学管理技术,汽车工业浸浸然有成为美国工业动力的态势,10杰远远地就看得出这种潜力。亨利·福特二世在1945年把他们全数聘用,事后证明这是他做过的最佳交易之一。10杰把福特公司从低迷不振中拯救出来,协助公司振翅高飞。”
    当然绝对的数字化管理最终也铸成了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形成后的第一个悲剧——忽略人的主观能动性。如作者所说,“10杰把福特公司和美国所有工业拉进现代世界,可是这样并非绝无可怕影响。他们信仰数字,结果留给我们为了提升效率而牺牲敏感回应的制度;战后一整个时代的理性人变成数字的奴隶,学到从每一个零件和每一种产品里,压榨出成本来。同时建立起规模庞大的白领幕僚,把权威和决策集权到中央;为了降低成本和获取控制的效益,我们牺牲了所有产品品质和顾客满意的观念,我们也忘记了个人的主动精神。”
    本书的中文版事实上来自于我国台湾省智库文化1995年的版本,连译者陈山和真如也完全一样,其行文可称得上文从字顺、晓畅达意,阅读快感丝毫不亚于纯正的中文版图书。

企业运营的寻根之作:
《信任:社会美德与创造经济繁荣》
    作为企业运转中枢的本土CFO,身处董事会和管理层之间的信任交叉点上,因而从更深层的文化因素上来理解信任的本义、运行机制以及不同社会背景下的影响,在资本市场全流通的背景下,就显得尤为必要了。
    日裔美国学者福山继1992年出版《历史的终结和最后的人》一书震惊学界之后,在1995年出版了另一本引发巨大反响的新著《信任:社会美德与创造经济繁荣》,六年后海南出版社出版了该书的中文版。
    在这本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学术著作”中,福山从跨学科和跨文化的角度对“后历史”时期的全球经济生活作了全面的透视。福山将文化传统引入经济学的范畴之中,认为文化传统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因;同时,由于其日裔身份和在美国的生活经历,使得福山具备了穿透文化隔膜、对东西文化进行深入比较和检讨的能力。
    在本书中,出人意料地否定了“美国是一个过于个人主义的社会”的似是而非的观点之后,福山把人类社会分为两类,一类是“高度信任社会”,以美国为代表;另一类是“低度信任社会”,以华人文化圈、意大利、韩国为代表。在“高度信任社会”中,经济发展呈现繁荣景象;而在“低度信任社会”中,经济状况却危机四伏。
    顺着构建美国之初所依赖的清教传统,福山把韦伯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理论又往前推进了一步:新教伦理产生社团主义,社团主义产生高度的信任感,而在高度信任的基础上,资本主义必须的大规模的经济网络终于得以形成。福山在书中写道,“美国人是反中央集权主义者,但是那些同样是反中央集权主义的美国人却自愿服从各种中间社会团体的权威,包括家庭、教会、本地社区、工作场所、工会和专业组织等,他们是社团主义的支持者。”据此,福山认为,美国是一个具有高度自发的社群倾向的社会,普遍地存在高度的社会信任,因而可以建立大规模的经济组织。在这种组织中,非血亲人员可以自如地为着共同的经济目标合作。美国的个人主义与社团主义互相促进和制约,共同塑造着美国的文明。
    在福山看来,中国人才是彻底的“个人主义”者。由于信任只是局限于家庭之中,使得人们在社会交往中不得不付出巨大的成本来与陌生人之间达成某种形式的“信任”——这对经济的良性运行造成了显著的伤害。正如福山所说:“在中国文化中,对外人的不信任通常阻碍了公司的制度化。华人企业的家族业主不让专业经理接管公司的经营,而是眼睁睁看着它四分五裂成几个新的公司或全面解体。”
    尽管我们不能完全认同本书的全部观点,但相信“忽略文化因素的生意人,只有失败一途”的福山所强调的“不能将经济生活从文化生活中剥离出来”,以及在此视角上对信任这一市场经济运行的润滑剂所进行的系统性剖析,的确值得本土企业深入思考。

新公司金融的实务之作:
《新公司金融 :理论与实践》
    自从莫迪格里阿尼(F. Modigliani)和米勒(M. Miller)1958年发表了著名的MM定理以来,历经近半个世纪发展的现代公司金融理论已日趋成熟。在此期间,尤其是过去30年,金融学家们不断深入探讨公司金融的各个领域,创建的理论模型精彩纷呈,积累的文献汗牛充栋。著名经济学家让·梯若尔(Jean Tirole)《公司金融理论》一书的出版(由梁晶工作室引进出版),极大改善了公司金融研究过于混乱而庞杂的局面,梯若尔在该书中采用激励理论或合约理论构建了统一的模型,以揭示现代公司金融理论的精髓。
    按照最普遍的定义而言,公司金融是以企业为核心,金融市场为平台,价值管理和风险管理为主线,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为目标,各类金融商品和金融工具为手段,经济学、金融学理论为背景,涵盖了公司生产经营、资本经营两个层次的金融活动的一门交叉性、边缘性课程。其庞杂的内容涉及经济学、金融学、货币银行学、国际金融学、国际金融管理学、投资项目分析、资产组合、资产定价、企业价值评估、资产经营、保险学、公司治理、金融工程甚至计算机应用等多学科。
    因而,系统性研究公司金融知识,对于本土CFO来说殊非易事。由去年中信出版社引入的《新公司金融:理论与实践》可以说是一本融理论架构、案例研究以及理论界和实务界的圆桌讨论为一体的优秀读本。
    本书由思腾思特公司创始合伙人、美洲银行《应用公司金融》小唐纳德·H·丘主编,由发表在《应用公司金融》上的45篇权威论文和集而成,作者阵容中有多位顶级金融学家,其中不乏詹森、布莱克、默顿等现代金融“教父”级人物,从人与市场、公司战略与结构、资本结构与股利政策、融资、风险管理、公司重组与公司治理等六个话题来融合艰深的金融理论与公司实践之间的鸿沟,避免了大量的技术性难题和纯学术问题,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大量图表介绍了公司金融理论的最新发展,及其在公司金融实践中的应用。
    对于本土CFO而言,本书中对传统会计模型的摈弃立场尤为值得借鉴与思考。比如,罗切斯特大学西蒙商学院会计学教授、《会计与经济学》杂志创始人杰罗德·齐默曼在“关于关系投资与股东沟通的讨论”中直率地表示道,“财务会计制度的主要功能过去不是,今天也不是为估价决策提供信息。它是为指导公司管理而设计的公司业绩内部衡量指标,并且保护外部投资者利益免受投机的经理人员的侵害。它主要是审计的功能:清点现金和盘存存货。这是一个基本的控制系统。它不是为投资者评估公司价值提供参考的主要系统。”

价值评估的扛鼎之作:
《价值评估:公司价值的衡量与管理》
    既然前文中提到现行的财务制度不能为价值评估提供一个主要的参考系统,那么《价值评估:公司价值的衡量与管理》一书恰好能弥补这一空白。
    1990年,由麦肯锡公司两位资深咨询顾问联合沃顿商学院教授共同撰写、脱胎于由麦肯锡内部工作手册的《价值评估:公司价值的衡量与管理》一书刚一问世,即被誉为全世界最好的价值评估指南。这一内部工作手册一直指导着麦肯锡的顾问们向40个国家的400多家公司提供公司战略、兼并与收购以及价值管理等方面的服务。10多年来,《价值评估:公司价值的衡量与管理》一书以绝对优势,在前沿性、权威性、学术性和实用性等方面都保持了同类书籍第一的殊荣。世界上的许多管理专家和财务学者都曾受益于该书的思想和方法。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本书为世界创造了巨大财富。
    本书的第三版在2002年即由电子工业出版社引入国内,时隔五年后,其第四版中文版也已通过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发行。新版的《价值评估:公司价值的衡量与管理》由四部分组成:第1篇介绍了价值创造的基本原理;第2篇分步骤介绍了公司价值评估的方法;第3篇将价值创造的原理应用于管理问题;第4篇介绍了较为复杂的价值问题和特殊案例,在这部分中新增的《新兴市场中的价值评估》一章,对本土CFO读者们意义更为重大。
    在第四版中,蒂姆·科勒、马克·戈德哈特和戴维·威塞尔斯组成的三位作者非常自信地向读者阐述了“为什么要需要这样一本书”:
“本书将帮助企业管理者更好地理解如何:
●根据对每项战略选择的价值估算,在可供选择的经营战略中做出决策;
●制定公司的业务组合战略,了解哪些业务单元安排在母公司中是最佳的定位,哪些业务单元安排在其他的所有权模式下可以有更好的绩效;
●评价主要的交易,包括收购、剥离和重组;
●改进公司的绩效管理体系,以协调组织的不同部分并创造价值;
●设计有效的资本结构,支持公司战略并使财务困境的风险降至最低。”
事实上,科学化、系统化的价值评估在本土企业中也日益凸现其重要程度。
    过去20多年来,公司财务和公司战略这两方面的思维和行为融合在了一起,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今,公司财务再也不是少数专家的独有领域,公司战略也不再为首席执行官们所独揽。金融市场的参与者越来越多地通过杠杆收购、敌意收购、代理竞争(proxy contest)等方式参与到企业经营中来;同时,首席执行官们也通过并购、重组、杠杆收购、股份回购等方式,领导公司积极参与到金融市场中去。融资和投资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
    此时,摆在公司管理层面前的艰巨挑战在于如何更好地评估价值、管理价值和创造价值。而在这一过程中,公司管理层时常面对两种较为极端的选择:是卖掉“皇冠上的明珠”,还是彻底重组?如果本土CFO不能通过更为系统和可靠的方式,帮助公司在战略与财务融合所导致的动荡局面中寻求机遇,那么从价值评估本身而言,其远远未能发挥这一职位所应蕴含的价值。
    具有一定挑战的是,出于咨询顾问所惯常的体系性和严谨性而言,全书的计算公式略显过多,不如前几本书的阅读快感强烈,反过来也更突出了其工具性手册的特色。

                                                                               文/田茂永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0

关注

0

粉丝

378

主题
精彩推荐
热门资讯
网友晒图
图文推荐

小黑屋|Archiver|安德管仲网 ( 粤ICP备20002412号 )

GMT+8, 2025-1-3 10:36 , Processed in 0.064054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