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货给制造企业带来的损失大约占0.5%~2%,因行业不同,原材料的属性、加工工艺不同,有些行业材料单一、回用率较高,比如压铸、注塑行业,前加工阶段的炉头、水口料基本可以回用,所以存货报废主要是成品滞销带来的损失。而物料种类繁杂的行业,有电子料、五金、塑胶,还有一些外购半成品,定制件复用率较低,专用料呆滞风险高,所以订单变化会带来较高的库存呆滞风险。 结合实际业务,我分享一些库存管理方面的技巧: 一、管好库需比和库销比
原材料库需比=原材料净采购金额/当月工单净领用金额;
成品库销比=新规成品入库金额/当月销售成本。 这两个指标基于销售规模稳定,未考虑长周期物料备货,如果有长纳期物料备料,或者增产提前备料,可以单独做管理。
把每月的原材料净采购金额、当月工单净领用金额、新规成品入库金额、当月销售成本数据做好统计,加上期初材料、在制品和成品库存金额,我们就可以计算得到期末库存金额,这可以和财务未计提减值的存货余额核对一致。
这样我们就能清晰地看到库存变化的情况。这两个指标的管控,只是月度数据的“仪表盘”,更像月末拍照,并不能直接反映问题和找到解决方案。所以,我们还需要采取其他的管控措施。 二、库龄分析 库龄分析是非常必要的,对月末库存,按库龄1个月、2个月、3个月、4~6个月、7~12个月、12~24个月、24个月以上。分别统计数量和金额。我们对材料的分析,一般定义三个月以上为呆滞,成品六个月以上为呆滞。密切关注材料库龄3个月金额较大的物料(长期做这个工作,则4个月以上的其实以前月份也做过分析了),而成品则分析4~6个月部分(同样,这些库存5、6个月库龄的上月也分析了),但我们希望看到之前采取的对策是否真正减少了即将呆滞的成品。
所以,呆滞库存分析,并不是分析已经呆滞了的库存,而是在即将呆滞前及时做好分析对策。要有“治未病(呆滞)”的思维。
三、管理变化,抓好源头
客户订单变化、供应情况变化,我们作为中间的制造企业,每天都会收到客户端的变化,这些信息越早了解越好。一方面我们希望更早了解到客户需求变化,希望提高客户订单的准确率,另一方面也要主动去了解客户对新项目的推出计划,特别是从有到无(客户取消新品上市计划)、大幅减产、打切(老款停售换新款),及时做好采购订单的变更和取消。 其次是缩短采购周期,很多呆滞库存并不是体现在公司库存账上,而是已经下达给供应商的采购订单导致的。采购周期越长,在途呆滞的风险越大。比如我们采购显示屏,价值高且采购周期长,呆滞风险最大,如果我们知道只有芯片和大板玻璃采购周期长,那我们可以跟供应商谈好备料方案。如果提前做成了成品后呆滞,我们消化就很困难,如果只是芯片和大板玻璃呆滞则可以在其他订单上消化。 加强物控管理,客户释放预测,我们先做关键物料备料,内部订单评审后释放到系统,具体什么时候让供应商生产、什么时候交付,这个需要有物控人员不断更新,与供应商联动,比如纳期为7天。我们只有确定了生产日期后,保证提前7天通知供应商投产,这样就大大降低了在途呆滞的风险。
四、专题会议、内部协同 库存管理不是任何一个部门单独可以解决的。至于哪个部门来牵头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定。专题会议,需要提前识别呆滞物料清单、分析原因。专题会议主要是借助研发、销售、采购、生产计划各自的专业能力,销售推动客户消化最有效,如果无法消化要寻求损失弥补;研发人员可以对标准件、贵价物料做替代消化方案;采购部门可以寻找市场需求做外卖处理、生产计划则需要配合做好替代消化的工单管理。 只有会议,未必就能内部协同,要有内部协同,就需要让大家成为利益/责任共同体,制定年度目标,工作改善带来的减损,需要向跨部门团队提供一定的激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