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百度上键入“财务总监培训”的几个关键字之后进行搜索,仅仅需要0.001秒的用时,就可以得到4.99万个搜索纪录,里面包括从北大、清华等全国顶尖学府开设的各类财务总监班到各种形形色色的财务总监认证,甚至国际认证的研修中心等等。
如果考虑到全国1200万财务从业人员的总基数,我们可以说,眼下针对本土CFO持续充电的产业周期仅仅处于刚刚形成的导入期。 根据经典的产业生命周期理论来看,本土CFO持续充电产业目前表现出非常明显的导入期特征:由于本土CFO阶层本身还处于形成和崛起的初期,导致大多数针对本土CFO推出的持续充电的各类课程和研修计划普遍存在着前瞻性差、师资力量相对薄弱、质量不够稳定、实战能力相对欠缺等问题;整个产业的规模偏小,参与竞争的企业规模也普遍偏小,与起步时间接近但已经相对发展成熟的、同属专业技能培训的IT培训产业相差极大;客户需求不明确;尚未建立起全国性的品牌,市场推广方式陈旧,还处于“靠关系,拉人头”的低级阶段。 当然,《首席财务官》杂志一直是从客户端,即本土CFO的立场上来看待和分析本土CFO持续充电产业存在的各种问题,在拜访了十余家国内较为活跃的培训和认证机构之后,在本刊CFO研究院的专业支持下,《首席财务官》杂志独家推出了“本土CFO完整充电计划”,其主旨在于帮助本土CFO梳理国内纷繁的各类CFO培训和认证机构的良莠,找出最适合现阶段本土CFO综合能力进阶的优化路径,为CFO在职场上不断攀登高峰时的加油和充电之需施以援手。 教育部高校学生司有关负责人日前在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的时候表示,“大众化时代的大学生不能再自诩为社会的精英,要怀着一个普通劳动者的心态和定位去参与就业选择和就业竞争。”此语一出顿时引发了全国性的辩论风暴,成为不折不扣的2006年5月媒体最热点。然而,抛开面向“精英”与“普通大众”的大学定位之争,传统的学校教育到底能在职业生涯中发挥多大的作用,确实值得反思。 成长路径决定能力结构 上海国家会计学院对166家公司中的165位CFO和33位CEO进行的调查显示,立志成为CFO的财务高管必须掌握如下核心知识:战略管理、公司治理、财务战略、财务报告、成本管理、风险管理、购并与重组、税收筹划、价值管理与全面预算、审计与内部控制、财务分析与预测、财务信息系统与ERP、经管责任与资产管理等13个模块。 其中,CFO应掌握的相关知识包括:行业知识、经济法、经济学、统计学、国际商务、行为学、外语、信息技术等;CFO应具备的核心技能包括:沟通交流与协调能力、领导技能与团队建设能力、系统思维与问题解决能力、相关技能、灵活性、创造性、适应性、鉴别力;CFO应遵循的职业道德原则包括:遵循法律法规及职业规范、维护公司正当利益、不提供虚假财务信息、财务信息保密、不参与舞弊或行贿和受贿、不利用内幕信息谋利、为属下做好表率、敢于揭示舞弊或不利信息、避免参与有利害关系的交易。 就上述所列举的核心知识、相关知识、核心技能以及职业道德原则,目前国内各大高等院校的会计系传统课程设置大都难以支撑。综合分析国内CFO的成长通路,大致上可以分为三种: ● 从普通财务人员循序渐进升任CFO,这一过程普遍在10年~15年以上,大多数传统国有企业和成长期较长的民营企业的CFO都是按照这一通路上升的。其大致的升迁路线为:出纳——应收账款会计——成本会计——总账会计(管理会计)——司库(或财务监控)——CFO。通常来说,财务人员的职业生涯一般从出纳起步,随着经验的积累,逐步成长为应收账款会计、成本会计、总账会计(管理会计)。再往后,总账会计可升至司库,管理企业的金融事务,如提出何时需要向银行贷款,何时动用股本金融资等;也可成为财务监控,对企业的财务数据进行收集、合并,并对财务制度、内部控制制度作出详细规定。就国内现状来说,担任司库和财务监控往往是通往CFO的必由之路,很多大企业集团的CFO基本都曾担任过这两个职位。 ● 通过在各大会计师事务所担任审计师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跳过企业基础的会计和管理会计阶段,利用人脉在合适的时机跳槽到企业担任司库或财务监控,甚至可能直接出任CFO,这一过程大约需要5年~8年的时间。目前部分上市公司和公司治理结构相对复杂的公司都喜欢从外部聘任CFO,这样既可以避开各股东使用内部人的可能,也能够彰显公正。这样一来,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往往既是他们的审计服务机构,也成了高级财务主管的人才输送渠道。 ● 出于融资、收购、上市等重大资本运作的需求,从风险投资机构和各大投资银行的投资经理或合伙人的位置上空降到企业出任CFO,是目前较热的一条通路。不仅在携程、新浪、百度等纳斯达克上市公司中,甚至在中海油这样的国企巨无霸身上,我们都能看到类似的CFO故事。拥有丰富的资本运作经验和广泛的投资银行人脉关系,深谙与投资人的沟通技巧等等,都是这类CFO难以替代的商业价值。 如果能够把上述三种CFO综合起来的话,就可以称得上是本土CFO的最优能力框架,既熟悉财务运营的各个环节,又对公司整体业务有高屋建瓴的审视能力,同时在资本运营上发挥着主导作用。当然,我们几乎无法找到融合上述三种通路为一体的完美CFO。就上述主流的三种CFO成长通路而言,其遗留给本土CFO的能力缺陷也很明显:从财务的普通职位循序渐进升迁而来的CFO,固然在业务的熟悉程度和公司政治的驾驭能力上得天独厚,但视野的狭窄往往是其痼疾;从审计师跳槽而来的CFO,个人业务处理能力大都很强,但各大事务所一以贯之的矩阵式管理模式,对其驾驭财务团队的组织能力是一个不小的考验;而“资本飞客”型的CFO,在游刃有余的资本运作之外,仍然要负责搭建一个成长性公司的高效财务体系,这一困难和挑战都是其职业经历中难以找到相关经验来应对的。 从上述分析来说,我们可以认为,本土CFO的成长路径决定其能力结构,既然各个通路均存在不完美之处,那么职业经理人所必备的终身学习计划就应有相应的侧重。经过大量的调研和采访,《首席财务官》杂志发现本土CFO目前在提高技能、获得认证、改善交际圈和拓宽视野等四个方面有着很高的学习和充电意愿。 提高技能 “我们公司从2001年到2005年期间业绩年年翻番,这样的成长速度对管理的挑战很大。而就财务领域的专业知识来说,我更倾向于在工作中学习,这也是我大学毕业后最初在安永的几年养成的学习习惯。” 中信物流有限公司副总裁高哲不仅自己善于利用工作机会提升技能,而且在培养财务团队下属时也青睐在职训练(On Job Training)的方式。 事实上,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整个财务领域的技术进步都和当时的企业运营活动密不可分。美国哈佛商学院著名教授、会计学权威罗伯特·卡普兰在其所著的《高级管理会计》一书中特别强调了财务技术和企业实践之间的关系,“回顾自1825年至1925年来成功大型工业企业和管理会计实践的产生和发展历程,可以看出企业的发展与管理会计实践是紧密相关的。事实上,如果没有管理会计系统为企业提供其内部分散经营组织运营效率的信息,杜邦公司、通用汽车公司、美国钢铁公司这些大公司不会发展起来。” 就本土CFO在工作中遇到的专业问题而言,一方面是通用问题,即财务技术在企业内部应用时面临的普遍性问题;另一方面是专有问题,即企业独特的业务特点带给财务工作上的挑战。目前国内大多数以提高技能为主的财务总监培训班都主要是面向解决通用问题的。比如已经举办到第10期的北京大学经济学院主办的“CFO高层研修班”,在为期11个月的学期中,其主要课程设置为财务决策与控制、公司战略、国际融资与投资、财务审计与内部控制、税收制度与企业税务筹划、国际财务管理、全面预算管理与财务风险控制、企业改制与上市公司财务、公司治理与管理层收购、公司业绩评价与激励约束制度,以及企业并购、重组与公司价值评估等,其师资力量中学院派与实践派大约各占一半左右。而上述核心课程的授课时间都无一例外是两天学时,这么短的时间来涵盖这么庞大的一个话题,授课者毫无疑问将大大浓缩和萃取该课程最核心的通用问题来予以讲授。 而涉及到与CFO工作相关度更高的财务系统的专有问题,目前除了咨询公司、会计审计机构和其他与公司财务部门有业务往来的外部服务机构会以咨询、建议和报告等形式对CFO提供一定程度的帮助之外,绝大多数此类问题的解决都需要CFO自己提出创造性的解决方案。 身为全球第六大专业会计团体——澳洲会计师公会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章海贤很自豪地表示:“为了能够更好地给学员和会员提供服务,我们常常会访谈很多学员,问他们在学习和通过澳洲注册会计师认证考试的过程中学到了什么,我们得到最多的答案就是——解决问题的能力。事实上,这恰恰是我们不断针对企业经营的现实需求而调整课程的目的所在。我们不是为了考试而考试,而是为了检验学员是否具备胜任当今环境下高级财务管理工作的能力和资质。”曾经在财政部工作过10多年的章海贤对国内财务教育及培训在实用性上的缺陷十分了解,“澳洲会计师认证的实用性毋庸置疑,上个世纪50年代首批加入的香港会员对香港会计业的繁荣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可谓香港会计界的创始人。” 综合以上两个角度而言,本土CFO在提升自身技能方面的需求重点,一方面是要不断提高在专业领域的知识和见识的完备性,另一方面是要掌握一套能够融合公司业务特点和财务技术的系统方法论,以解决不断变化的公司运营问题。显然,后者的实现更多地要依靠CFO在工作中的自我摸索来提升,而任何一种培训都只能对这套方法论的形成最多产生催化和点醒的作用。 获得认证 上个世纪80年代,中国恢复注册会计师制度之后,尽管执业环境还有待改善,但注册会计师作为一种专业人才的职业尊严起码在形式上得以复活,整个国内工商业对注册会计师的需求一直很旺盛,以至于每年都有逾百万人报名参加考试,当然报考者群体里面中低端的会计从业人员占了相对多数。然而,越来越多的高级财务管理人员把眼光逐渐聚焦在一些国际会计师认证上面。 目前正式登陆我国的财务类专业资格认证大致有以下几种:国际财务管理师资格认证(IFM)、英国特许管理会计师认证(CIMA)、美国注册会计师(USACPA)、英国特许公认会计师(ACCA)、加拿大注册会计师(CGA)、英国国际会计师(AIA)、美国财务会计认证(ICMA)、澳洲会计师认证(CPA Australia)等等。 尽管在我们的一系列采访中,大多数国际会计师认证机构都表示并没有对取得认证后的会员薪酬待遇与之前作相应的调查比较,但从其他类似行业的认证情况可以进行大致的参考。以同样是专业技术资格认证的“IT专业技术认证”为例,这一认证通常是Microsoft/Cisco/Novell等国际著名的IT企业颁发的,证明获得某种专业IT技能的国际通用的职业证书。有调查显示,如果在国内获得了Novell认证或微软MCSE认证,薪水一般提高30%至50%;如果获得Cisco认证或微软MCSD认证,薪水一般提高40%至60%。以此为参照,我们保守估计,在国内取得国际会计师认证之后,薪水大致可以提高50%。 尽管高达三四万元的报考费用和漫长艰巨的考试过程,但乐观的预期和自我提升的需求仍然使得上述国际会计师认证迅速升温。在我们采访章海贤的时候,整个澳洲会计师公会北京代表处正在忙着搬运新到的一大批报名资料和培训教材,而前一天我们采访英国特许公认会计师(ACCA)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姚志君的时候,也恰巧看到类似的一幕。 “如果从正式成立代表处算起,ACCA进入中国应该有八年多了,但事实上我们早在1990年就以政府合作项目等形式在国内产生影响了。目前,ACCA已经从默默无闻到国内财会领域90%以上的知晓率,会员和学员总规模超过1.5万人,其中会员已经达到2000多人。应该说,这个发展速度还是比较快的。”看起来姚志君比较满意目前ACCA的发展态势,“ACCA在国际和国内同类的国际认证机构中国际性最强,会员和学员遍布一百六七十个国家。在中国大陆,目前我们的发展领先于其他国际会计师团体。我们在国内的发展过程中一直注意保持和政府的良好关系,并为国内会计行业的发展出力献策。” 中国贸易促进会财务部资金拨付管理处副处长陈晓立已经通过了ACCA号称“10年一考”(按ACCA规定,学员只要在注册后10年内完成所有考卷就可以获得ACCA的资格认证)的全部14门课程,“在我看来,ACCA带给我的最重要的就是职业判断能力,这在工作中非常实际。” 尽管目前进入国内的这些国际财务认证机构大都拥有上百年的悠久历史,但本土CFO在寻求获得国际认证的过程中,应当综合考虑这些组织机构的认证定位、会员情况、课程设置以及后续教育计划等各个方面,以做出最适合自己职业生涯发展方向的教育投资决策。 CIMA亚太区发展总监Martin Fahy博士在接受《首席财务官》杂志采访时特别指出:“CIMA资格具有很强的实用性,目前大多数的国际财务资格均面向财务会计,偏重审计,而CIMA的认证群体则以企业会计和经理为主,在培养他们扎实财务技能的同时,重点提高他们参与经营管理和战略决策的能力,同时这些技能与能力的培养是基于当前的商业环境,使他们实现‘财务支持战略决策,战略融于财务管理’,并且他们也可以将其所做出的财务战略与当前的商业环境相结合。根据目前CIMA的学生和会员的统计情况来看,学习CIMA的学生有95%为具有良好工作经验的在职人员和研究生,在校本科生学习CIMA的比例极小。我想这是因为CIMA资格同时具有实用性和高端性,而通过CIMA认证的许多会员不仅成为财务总监、CFO等高级财务精英,更有许多人晋升项目总监、总经理、CEO等高级管理职位,正是CIMA所提供的知识体系,正是这种实用性使得他们能够学以致用,获得其所服务的机构的认可。比如著名财经猎头机构RobertHalf 2005年调查显示:在英国的管理会计师们的平均年薪达到了8.7万欧元。” 同样是看到了现行大学财务课程设置的众多缺陷以及国内高级财务管理工作者的进阶需求日益迫切,国内的一些教育培训和认证机构也开始把目光聚焦在CFO人群上。 中国企业联合会财务总监认证北京培训中心副主任葛志杰兴致勃勃地向《首席财务官》杂志介绍了他们正在主推的“财务总监认证”项目,“坚持终身学习,是财务总监职业所要求的基本素质,快速发展的金融和技术创新也要求财务总监必须及时更新知识,特别是会计审计领域的知识。财务总监认证项目是根据中国企业国际化和市场化的发展趋势以及企业人才培训的需求,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与国资委下属中国企业家联合会联合在中国开展财务总监认证培训。设定认证标准和培训体系,该项认证旨在提高企业高级财务管理人员的多项管理能力和水平,建立权威的岗位认证评价体系。该项目同时引进英国剑桥大学高级财务管理课程,经考试合格后,颁发国际认可的剑桥《财务管理高级职业资格证书》及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颁发的《高级财务管理职业资格证书》。” 改善交际圈 眼下“圈子经济”正在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事实上,无论是中国早期的晋商、徽商等现代商业的雏形,还是如今遍布全球的华商网络,都是“圈子经济”极致化的表现。 有学者估计,目前海外华人总数约3800万人 ,主要集中在东南亚地区,该地区的一些华人家族企业建成了颇具规模的商贸集团、农业产业集团、工业制造业集团、房地产集团以及金融、保险、证券及财务服务集团。在海外社会中,华人族群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为核心纽带,以“亲缘”、“地缘”和“业缘”形成一个个宗亲关系、乡土关系和行业关系的华人国际网络,这种网络的力量甚至超越了普通商帮。海外华人更趋向于透过环球华人商业网络开展经济活动,调配各自经营资源,普遍建立跨国经营网络。正如著名的未来学家约翰·奈斯比特(John Nasbitt)所说:“华人社团是宗族和同乡组成的公司和企业网,各企业之间层层连接,规模不断扩大,直至覆盖全球,用个形象的比喻,它就像当今的互联式计算机网络。” 有报告认为,这种网络包括非正式的社会和商业纽带,及正式的社团组织,弥补了市场缺陷,能创造市场,帮助新兴地区的经济在短时期内形成竞争力。 对于那些还深陷在地方银行、税务机构、地方财政和审计部门等传统意义上的财务圈子的本土CFO,在全球性资本流动速度显著加快和跨区域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这一老式的圈子显然对CFO驾驭企业运营和转换职业生涯难以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由胡适和蔡元培等中国最早的一批海归于1913年发起成立的欧美同学会无疑在今天的中国“圈子经济”中具有开创性的示范作用,由畅销书《我在东西方的奋斗——从外交官到MBA》的作者王辉耀在2002年10月发起成立的欧美同学会商会如今已是国内最活跃的海归组织。而时常在北京华润大厦顶层的美洲俱乐部上演的欧美同学会商会“月度国际精英之夜”联谊酒会,更是在觥筹交错之际,把“圈子经济”最典型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行商风格演绎到了极致。 “MBA校友网络是一个巨大的聚宝盆,各路精英来自不同行业和领域,都是各行各业的佼佼者,精英聚会,脑力激荡,同窗两三载,将来投身商场就会有可以不断挖掘的一座无形的金矿。” 身为欧美同学会商会主席的王辉耀在历数MBA带来的好处时特别着重提到了校友网络。 根据我们掌握的部分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目前在国内各大院校的EMBA学员中,如果按照学员职业背景来划分的话,民营企业老板和政府官员居多,紧随其后的是很多公司的销售高管,而CFO在一个EMBA班里所占的比例通常不会超过10%。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除了在EMBA圈子中所隐含的直接销售机会造成的(民营企业老板和销售高管属于典型的销售驱动),还有就是本土CFO更多地把自己的职能定义为视为面向内部进行管理的类型。显然,这和目前中国企业面临的发展阶段是不能匹配的。 经过20多年的市场演变,如今国内上规模的企业,其下一步发展壮大的核心经营策略正在由单一的内部管理型转向内部管理型和外部交易型并重,甚至有些企业已经开始以资本运作等外部交易战略作为主体战略。此时,本土CFO的视野和交际圈也应与本土企业战略的转移程度相匹配,在众多国际性认证机构也纷纷把自己的会员活动作为主要的卖点,开始向本土CFO兜售的同时,国内形形色色的财务经理人俱乐部也开始构筑CFO人群社区。 “我在惠普的时候,曾经参加过一些CFO聚会,能够和同行彼此交流一下经验和心得当然是一件双赢的事情,可惜的是当时绝大多数都是洋面孔,很少能看到本土CFO,对此我一直觉得非常遗憾。”亚信CFO韩颖在谈及本土CFO交际环境时曾经如此感慨道。 “我们的会员还要执行强制性的持续职业发展计划(CPD,Continuing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即每年40个小时各种形式的培训、学习和进修活动。除了我们在全球网站上会发布大量的供会员CPD学习的资料和课程外,我们代表处作为给会员提供服务的机构,也会经常性地组织会员参加各类讲座,以及月度专业俱乐部之类的沙龙和聚会,以支持会员CPD的顺利进行。”听起来姚志君更想把ACCA做成一个供会员互相交流与合作的有机平台,而同类型的澳洲会计师公会、加拿大会计师公会等国际认证机构也都把会员活动纳入CPD来引导更多的会员参加,这几乎成了北京和上海高端财务人士聚会的一种定式了。 “我觉得一个CFO的信息量一定要很广泛,这样才能在一个不确定的商业环境下做出合理的判断和决策。” 北京永拓会计师事务所管理委员会委员杨冬梅由于工作的关系与很多CFO相熟,“其实CFO们都有交流的意愿,只是目前国内合适的场合和机会不是很多,澳洲会计师公会定期组织的沙龙活动就是一个有益的尝试。” 然而,仅仅类似的交流肯定是不够的,一方面是广度上不够,类似的小范围聚会大都聚集在北京、上海和广州、深圳等几个少数发达的经济中心城市,国内其他区域的CFO往往难以加入;另一方面是深度也不够,每个月短暂的几个小时交流时间对于在剧变中的市场环境下急于交流困惑与心得的本土CFO们来说似乎显得太少了。 作为《首席财务官》战略合作伙伴的“财务经理人”网站正在填补上述空白点,不仅提供丰富的财务领域资讯,而且由论坛、协作中心、eCFO学院、俱乐部和研究院等功能模块组成的CFO交流平台在会员的实用性和易用性上都作了很多有益的尝试,同时目前全国各地已经有了数十位版主,充分把互联网在辐射地域上的优势发挥了出来。“我从事财务工作这么多年来,一直觉得财务经理人的交流是个大问题。我之所以发起建立这个网站,更多地是想打造一个开放式的探讨问题、分享经验、共同进步的财务管理实践交流平台,事实上各地的版主也是被这个目标所感召义务加入进来的。现在整个网站已经小有规模了。” “财务经理人”网站发起人之一首信集团副总裁武学东表示。 拓宽视野 就像智囊机构超越预算圆桌会议(Beyond Budgeting Round Table)研究主任杰里米·霍普(Jeremy Hope)在《再造CFO》(REINVENTING THE CFO)一书中所述的那样,大多数CFO“仍然受制于功能失调的体系和心智模型,因为这些体系和模型所适用的角色现在正快速过时”。在霍普先生看来,大多数CFO之所以不适合目前全新的熟知企业经营状况的业务多面手的综合管理角色,最大的问题在于他们往往出身会计背景,在公司的财务部门逐级升到这个位置上,虽然他们有高水平的财务管理专业知识,但并不能胜任现在赋予他们的诸多其他角色,尤其是预测和风险管理角色。因为后者要求更多的是要把视野放得更广阔,更多地投射到整个产业乃至全球经济的广域内。 我们在这里之所以特别提出本土CFO要拓宽视野的问题,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国经济运行的宏观环境正在发生着一轮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而这些变化的趋势和大趋势之所以值得纳入CFO的视野,就是因为只有某项产品和服务与强大的趋势相吻合,而不是反其道而行之,才能够存在获得较大成功的可能性。就像全球营销科学泰斗美国西北大学教授菲利普·科特勒令人信服地指出的那样,“成功的公司是那些能认识在宏观环境中尚未被满足的需要和趋势并能做出盈利反应的公司。” 通常一个公司所处的宏观环境包括六个主要维度的因素:人口统计、经济、自然、技术、政治和文化方面的因素。综合费思·波普康提出的“经济环境10大趋势”和约翰·奈斯比特的大趋势,我们可以按照相同的方法论总结出上述六大维度上中国工商业正面临的重大环境变量: ● 人口统计环境 第一代独生子女开始进入各类消费主战场,人口的流动性空前增强,人均受教育年限在缓慢提高,非学历教育空前活跃,候鸟家庭和空巢家庭大量出现,北京、上海、深圳等大城市形成“移民(技术类和投资类的外来人口)城市”的一些特征,大量市场分裂成微观市场; ● 经济环境 城市居民实际收入保持较高的增长率,高额居民储蓄和较低的信用消费债务,消费者的开支方式从“温饱型”向“舒适型”过渡; ● 自然环境 钢材、煤炭、电力等某些原料的短缺日益临近,石油等能源成本随国际市场波动而产生的不稳定性,国家和公民保护环境的意识都在加强; ● 技术环境 用于R&D的商业资本在迅速增加,大量制造产业正从产业外围技术向产业核心技术靠拢,工业设计水平有明显提高,国家对高技术产业有较好的扶持政策; ● 政治环境 大量针对商业活动的立法使商业环境日趋透明,后WTO时代欧美反倾销形势较为严峻,“三农”问题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 ● 文化环境 互联网对生活的强力渗透,娱乐形式的多元化,追求个性化、自我实现和及时行乐的趋势在加强。 事实上,上述六大维度的重大变化,都应是一个成功的CFO在日常工作中所积极关注的,只有架构在一个广阔的视野下,前面提到的诸如提高技能、获得认证、改善交际圈等充电行动才能获得最优化的收益。 民生银行北京管理部公司业务四处处长邓安群坦言澳洲会计师认证课程带给她最大的收获就是视野的开阔,“我觉得学习和适应变化的能力在今天是非常重要的,像我们所处的国内金融业在2006年底就要走向全面开放,这其中一定会发生剧烈的变化,如果不能适应和把握变化的潮流,那就很难在职业生涯上走的更远。” 由于目前国际资本纷纷进入中国,加之中国企业在加入WTO之后加速了对全球市场的开发,国际化视野也就成了本土CFO在当下一块不折不扣的短板,必须尽快补上。就现阶段而言,CFO国际化视野中比较重要的变量主要包括:国内和国际资本价格变动(比较直接的是本币与外币汇率和利率的变动)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进行跨国并购或被国际资本并购时如何合理地利用规则取得商业利益最大化;采购或输出跨国贸易时如何趋利避害;熟悉和跟踪全球各主要市场的会计准则和其他法律法规;海外投融资和主要资本市场的运作规律等等。 套用一句央视的广告语,对于身处蓬勃发展的中国经济环境之中的本土CFO而言,视野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CFO职位在如今中国的市场环境下正日益成为一个交叉多学科知识和多领域经验的聚合职位,就像美国海波龙公司全球财务副总裁Francois Delepine曾经对本刊感叹过的那样,“CFO无疑是当今‘投资人资本主义’时代的超级英雄,事实上,在过去100多年的商业实践中,还从未出现过这样一批人:他们既要懂得财务和法律专业知识,有丰富的财务实践经验,同时还要精通不断创新的业务,并且善于沟通,懂得平衡管理层和股东的利益冲突,甚至于还要对高深莫测的信息系统了如指掌……”而要成为这样的超级英雄,持续不断的终身充电注定是惟一走得通的路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