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爱民主、我们爱自由、我们也爱财富!我们尊孔子、我们尊老子、我们同尊管子!

安德管仲网管仲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扫一扫 分享朋友圈

已有 2751 人浏览分享

开启左侧

寻觅孔子:中国会计的精神资产

[复制链接]
2751 0
张连起

  为木铎
  “木铎”,据东汉经学家郑玄的解释是:木舌的铜铃,“文事奋木铎,武事奋金铎。”发布政令的时候,木铎便满街满巷地摇起来。《论语》“以孔子为木铎”,指的是宣扬教化、担当精神领袖的人物。“万世师表”的孔子就是这样的角色。
  孔子一生颠沛流离,政治幻想破灭之后,神情黯然地回到故乡。此时,他已经变成了68岁的老人。来日无多,不如开门办学吧。泗水、洙水是两条古河,淙淙流水环城而过,孔子创办的私塾就坐落在曲阜的松柏树影之间。
  教学是开放式的,廊前杏花开,老师弹琴,学生诵书,不相干的人还可驻足旁听,听着不顺耳了,揶揄几句也没关系。倘若讲得有一番道理,还能拽着圣人的尾巴,被收录到《论语》之类的典籍中呢。曲阜和雅典的课堂都没有围墙,孔子与柏拉图率领着一群志愿者作学生。老师散漫的言谈既是选修课,又是必修课。
  《史记·孔子世家》说:“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有七十又二人。”“六艺”是什么呢?“礼”,指礼仪制度、道德规范;“乐”,指音乐、诗歌、舞蹈;“射”,指射箭;“御”,指驾车;“书”,指文字读写;“数”,则是算法。看来,孔子的教学概括起来就是提升综合素质、全面发展,所谓:“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杏花春雨,琴音诵读,文化传播的脉搏开始舒缓地律动。
  泗洙书院的学生也是“有教无类”,什么样的人都有。颜回“贫居陋巷,箪食瓢饮”,是个穷苦人;子路先后做过两家贵族的家臣(宰);子贡则在曹、鲁之间做生意,而且富至千金,还当过鲁、卫的官员。尽管弟子们贫富悬殊,但还是要出些钱物供养孔子的,否则书院也就关门歇业了。那么,孔圣人教书,究竟收多少学费呢?
  《礼记·少仪》说:“其以乘酒壶、束脩,一犬赐人或献人。”这里的“乘壶酒”是“四壶酒”;“束脩”则是十条绑在一起的干肉,古代诸侯大夫拿这些东西互相赠送,学生入学时也向老师进献这种礼物。
  孔子说:“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悔焉。”什么意思呢?“只要人家能送我十条肉干儿做见面礼,我不会拒绝收留他做学生的。”几条肉干儿算不得什么值钱的东西,带一点儿这个,聊胜于无吧。看来,学费近乎象征性的。
  对于今天的会计人,特别是对于志在领军的人而言,播会计之道,授会计之业,就要像孔子那样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勾勒未来奋进和发展的干云豪气!
  诚信观
  诚信的基本意义是诚实信用的品行,包含着“诚”与“信”两个方面的内容,二者互为表里。“诚”主要是指“内诚于心”,更多的是对道德个体的单向要求。其作用主要在于约束自己。而“信”主要是指“外信于人”,更多的是针对社会群体提出的双向或多向要求,其作用也主要在于规范社会秩序。“诚”一般是指道德主体的内在德性,“信”则多指“内诚”的外化,体现为社会化的道德践行。
  生活在春秋时期的孔子,针对当时礼崩乐坏、诚信缺失的社会现实,不仅在社会生活中以身作则,倡导诚实守信,而且对诚信思想提出了独到的见解。
  诚实守信是为人之本。诚实守信,是为了实现自身的承诺而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和严格履行道德义务的表现。正由于此,孔子一再告诫其弟子,诚信是个人安身立命的基础。他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鞔,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人缺少了诚实守信的品德,就如同车子缺少了輗軏这类枢纽无法行进一样,在社会上将寸步难行。对于“诚信”的意义,《论语》中反复提及:“与朋友交,言而有信”、“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吾日三省吾心,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等等。在孔子的思想中,诚实守信是为人处事的基本态度。离开诚信,无论何人,在社会上都势难立足。
  诚实守信是立业之基。做人要讲诚信,立业更离不开诚信。大弟子子贡曾询问治国之道,孔子说:“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又问,倘若不得已,于三者之中去掉一个,何者为先,孔子回答说去兵。子贡又问,如果必须再去掉一个呢?孔子回答说去食,并再次告诉子贡:“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孔子虽说的是治国,其实与立业异曲同工。在立业之道中,诚信是放在兵强马壮与丰衣足食之上的,可以没规模,可以没实力,但不能没诚信。
  诚实守信是交往之道。诚实守信是沟通人际关系、促进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与理解的精神纽带。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有三种。与正直的人交朋友,与诚实的人交朋友,与见闻、知识广博的人交朋友,是有利的;与谄媚奉迎的人交朋友,与巧嘴利舌的人交朋友,是有害的。一个人只有具备了“诚信”的品质,才能受到他人的尊重,要求“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认为“信则任焉”。强调只有诚实守信,才能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
  诚实守信目的在“仁”。孔子的诚信思想是建立在“仁”的基础之上的,在孔子看来,各种德行都不过是仁的外在表现形式。他在《论语》中指出,能够在实践中时时处处实行“恭、宽、信、敏、惠”五种品德便是仁。
  诚实守信贵在践行。诚信作为道德规范,其重要表现就是言行一致,身体力行,信然守诺。孔子提出“言必信,行必果”的道德准则,要求人们切实履行自身的职责和社会义务。所谓“言必信”,就是要恪守信用;“行必果”,就是履行诺言要坚决有效。孔子始终认为,最有真实感人力量的不是一个人的言语承诺,而是身体力行的品质。在谈到榜样的作用时,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他还认为,一个人对于诚信的守护,最有效的辨别方法是“听其言而观其行”。
  会计诚信建设既重言,更重行,行胜于言。
  学习观
  孔子的思想是从哪里来的?他自己说得非常清楚:“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他认为,10户人家之中,必有像他那样忠信的人,而未必有像他那样好学的人。“好学”、“有恒”、“学而不厌”,这正是孔子有别于他人、又长于他人的地方。
  孔子把学习看作人生最大的快乐。《论语》开篇就是,“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许多人把学习当作“苦差事”,而孔子却乐此不疲。他认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对于学问,懂得它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不如以它为乐的人。孔子晚年读《易》,“韦编三绝”,由于反复翻阅,编竹简用的绳子多次断开,其刻苦精神可见一斑。他曾用“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来评价自己,这是恰如其分的。
  孔子注重学思结合,求真,求新。他“信而好古”,却不曾食古不化。他认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只有把学习与思考结合起来,才能“温故而知新”。他善学多思,从古代典籍中思考、引申、发挥出许多新的思想。他学无常师,注重向他人和实际生活学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就是他的经验之谈。
  孔子强调学习要实实在在,言行一致。他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他认为,做学问与做人要相一致,君子的行为比言语更重要,应当“先行其言,而后从之。”还要知错必改,“过则勿惮改”,有了过错不要害怕改正。有错不改,才是真正的错误。
  今天的会计人难道不该好好传承孔子这种学而不厌的求知欲望、学思结合的求真精神、学用一致的求实态度吗?
  做人观
  道德修养是一个人成为君子的基础,对此,孔子提出“君子不器”的思想,就是说君子不只是一种器物,不能“小器”。君子与小人成为孔子划分人群的“黄金
分割线”。
  (《论语》道光版)
  子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中庸(“不偏不倚,无过不及”)是修养的最高境界,同时也是方法论,有着丰富而精微的内涵。有些人反感于中庸,大概是将它误解为同流合污、毫无原则的伪君子行径,其实这样的乡愿也是孔子所深恶痛绝的,他说:“乡愿,德之贼也。”他认为,如果不能达到中庸,狂狷是次好的境界,毕竟“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孔子又说: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患得患失)。
  ——君子泰(安舒)而不骄(傲慢),小人骄而不泰。
  君子历来被看成是能够履行“修、齐、治、平”使命的人。这样的人,应该博学多才、志存高远、才华过人,适应性强、有亲和力、处惊不变、喜怒不形于色,“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试想这样的人怎么能够像某件器物那样只有一种用途呢?
  君子不器,还有更深一层的意思,即君子善于因变而变、因地制宜、因人而异,从实际出发解决问题,不拘泥,不受限制,不墨守成规。在国际经济危机爆发的今天,我们不仅要追求君子的人格修养,更要学习君子的行为方式,敢于并且善于打破常规,寻求发展创新的途径。
  关于君子的处事之道:行动走在语言之前。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子贡求教怎样做才能成为君子。孔子说:对于你要说的,先做了再说出来。这样的解释与孔子提出的“君子敏于事而慎于言”的一贯主张十分吻合。
  孔子提出区分小人与君子的标准:“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君子和群而不与人勾心斗角,小人相互勾结而不和群。孔子把是否搞阴谋诡计作为区分君子与小人的重要标准。这个观点在今天仍有现实意义。做君子就要有君子的胸怀、君子的修养,然后才能有君子的作为。能够与大多数人融洽相处,不与个别人结党营私,坚持依靠大多数人的力量,这才是君子所为。如果在单位里只与个别人合得来,只与个别人打交道,这是很危险的事情:要么是你的人际交往有问题,要么就是你的品质有问题。
  学孔子,就是学做人。所谓“半部《论语》治天下”,其实讲的就是如何做人:一是讲一个人的自我修养,比如“见贤思齐”、“文质彬彬”;二是讲与人相处,如“与朋友交,言而有信”;三是讲个人与家庭、社会的关系和谐、和睦。
  消费观
  孔子主张消费节俭,要求各社会阶层成员安于与其社会阶层相适应的生活水平。这对于反思此次国际金融风暴的产生具有重大启示意义。孔子的消费观是以崇俭为基础的,但俭并不是要违礼。孔子曾表扬弟子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还说:“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对于前人住宅的俭朴,孔子也是大加赞扬,例如“子谓卫公子荆:“善居室。始有,曰:‘苟合矣。’少有,曰:‘苟完矣。’富有,曰:‘苟美矣。’”即孔子说到卫国的公子:“他修治住宅,刚有一点就说:‘差不多够了’。稍微有一些就说:‘差不多齐全啦’。多了就说:‘几乎是富丽堂皇的了’。”上述节俭主张和观点并不意味着孔子个人对生活质量的否认态度,孔子自己的养生之道也是“居必迁坐,食不厌精。”可见孔子并不是不注重生活质量而一味追求节俭,而是主张施舍要厚,聚敛要薄,不能违礼而贪得无厌。
  我们正在建设的“资源节约型”社会,旨在求得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之道,并不是抑制消费,而是要避免复制类似西方社会过度透支、寅吃卯粮的生活方式。
  财富观
  道德在孔子的财富观中占有绝对重要的地位。《论语》“里仁篇”中就有“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述而篇”中有“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不胜枚举。这表明孔子财富观强调的是伦理规范对人们经济活动的制约。
  事实上孔子并不是认为利不应得,只是要建立在道德的基础上得到。《论语》“述而篇”提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即致富如果真可以求得的话,即使做个手持皮鞭的小官,我也去做。可见孔子对于做官得利还是向往的,但是孔子又于“子路篇”中说到“见小利,则大事不成。”此亦印证孔子认为君子不能只顾小利而误了大事。
  没有道德的财富“天厌之”,但道德不是求利致富的枷锁。
  孔子赞同什一税率,主张减轻税负。《论语》中有“哀公问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哀公问主管财务工作的有若:饥荒年资金运用不足,怎么办呢?有若说:何不采取什一税率?)“彻”就是什一税率。当然,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单一税率已不适用。但是孔子反对重税、倡导薄敛轻税的重要思想却发人深省。特别在刺激经济、振兴产业、调整结构、改善民生的当下,结构性减税无疑是立竿见影的调控手段。

中国会计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0

关注

0

粉丝

7142

主题
精彩推荐
热门资讯
网友晒图
图文推荐

小黑屋|Archiver|安德管仲网 ( 粤ICP备20002412号 )

GMT+8, 2024-12-22 16:39 , Processed in 0.062248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