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爱民主、我们爱自由、我们也爱财富!我们尊孔子、我们尊老子、我们同尊管子!

安德管仲网管仲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扫一扫 分享朋友圈

已有 1567 人浏览分享

开启左侧

1934年项英叮咛博古:警惕毛泽东 注意周恩来

[复制链接]
1567 0


  尽管自己的处境不佳,毛泽东对战友的生死去留挂怀于心,多次向中央领导人提建议。
  博古等人曾想把王稼祥作为重伤员留在当地老百姓家养伤,毛泽东知道后马上提出反对意见,说王稼祥是中革军委副主席和红军总政治部主任,身负重任,必须随军行动。其他一些同志也提过同样建议,博古最后只好同意。
  事后证明:王稼祥参加长征,是对党的集体领导的有力加强,对遵义会议的成功召开和长征的最终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瞿秋白、何叔衡、贺昌、刘伯坚等一批战友没能一同参加转移,毛泽东心情相当沉重,为他们留下后的命运而担忧。事实上,毛泽东就连自己的去留也把握不了。
  据作家黎汝清在《湘江之战》中记述:带不带毛泽东长征,博古、李德和项英还颇费了一番斟酌。1934年10月7日夜晚,三巨头交换了对苏区中央分局的工作和去留的人事安排。项英叮咛博古、李德要“警惕毛泽东”和“注意周恩来”。
  他们谈到,是周恩来提议毛泽东应该随军长征,因为他是中央红军的创始人,因为他雄才大略,高瞻远瞩,指挥娴熟,应该在红军中发挥作用。
  李德、博古本来不同意毛泽东随军出发,他们怕毛泽东难于驾驭,怕他在红军中施加影响,夺回失去的权力,但他们反复权衡,认为带毛泽东长征利大于弊。毛泽东在军内已无职无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主席在离开他的“共和国”后也毫无实际意义,他在路上起不了多大作用。如果把毛泽东留下,项英的苏区中央分局书记就可能当不稳,毛泽东很可能在苏区原来的深厚根基上东山再起。李德、博古不愿看到这个局面出现,宁愿冒着风险带毛泽东踏上长征路,置于自己的眼皮底下。
  如此看来,毛泽东差一点被取消长征资格!
  事实的确如此。伍修权在《我的历程》一书中回忆道:
  他们(指“左”倾冒险主义领导人——作者注)还打算连毛泽东同志也不带走,当时已将他排斥出中央领导核心,被弄到雩都去搞调查研究。后来,因为他是中华苏维埃执行委员会主席,在军队中享有很高威望,才被允许一起长征。
  如果毛泽东没有参加长征,那中国革命将会出现什么样的情景呢?
  历史就是历史,历史没有如果。
  经过一番“认真”研究后,“最高三人团”最后决定的留守名单是:由项英、瞿秋白、陈毅、贺昌、邓子恢、张鼎丞、谭震林、梁柏台、陈潭秋、毛泽覃、汪金祥、李才莲等组成中共苏区中央分局、中央军区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办事处,项英任中央分局书记、中央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陈毅任办事处主任,贺昌任军区政治部主任,统一领导留下的红24师和10多个独立团及地方部队共16000余人,以瑞金、会昌、雩都、宁都四县之间三角地区为最后基本的游击区和最后坚持阵地,继续坚持革命根据地的斗争。
  果然不出所料,红军主力撤离后不久,国民党军就占领了瑞金,中央苏区全部沦陷。留下坚持斗争的许多人都相继英勇而悲壮地牺牲在敌人的屠刀下——
  瞿秋白,中共早期的领导人之一。1935年2月24日在从江西转移到福建长汀时,与敌遭遇,不幸落入敌手,6月18日英勇就义。临刑前,他点燃了一支香烟,镇定自若地走向刑场,边走边用俄语高唱《国际歌》。
  何叔衡,中共创始人之一,一大代表最年长者。他是与瞿秋白一起转移时,落崖受伤,被敌人发现后枪杀,实现了他“要为苏维埃流尽最后一滴血”的誓言。
  贺昌,中共中央苏区分局委员、中央军区政治部主任。1935年3月率部向粤赣边突围,在江西会昌地区被敌军重兵包围,战斗中身负重伤,高呼“革命万岁”的口号,把最后一颗子弹射向自己的头部,英勇牺牲,年仅29岁。
  刘伯坚,赣南军区政治部主任。1935年3月4日在江西信丰与敌军作战时受伤被俘,临刑前写下著名的《带镣行》——“带镣长街行,志气愈轩昂。拼作阶下囚,工农齐解放”,当月21日英勇就义。
  毛泽覃,中共中央苏区分局委员、闽赣军区司令员。1935年4月26日在江西瑞金红林山区与敌军作战中壮烈牺牲,成为第二个为中国革命献身的毛家人。国民党军得知他是毛泽东的弟弟后,便将毛泽覃的尸体运到瑞金示众,并在报纸上刊登照片,大肆宣传。
  留下的人中牺牲的和失踪的还有许多许多……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0

关注

0

粉丝

7142

主题
精彩推荐
热门资讯
网友晒图
图文推荐

小黑屋|Archiver|安德管仲网 ( 粤ICP备20002412号 )

GMT+8, 2024-12-22 15:16 , Processed in 0.054686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