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爱民主、我们爱自由、我们也爱财富!我们尊孔子、我们尊老子、我们同尊管子!

安德管仲网管仲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扫一扫 分享朋友圈

已有 1655 人浏览分享

开启左侧

如果有一天我老无所依

[复制链接]
1655 0
只有狗会忠心耿耿?
  1985年:计划生育好,政府来养老。
  1995年:计划生育好,政府帮养老。
  2005年:养老不能靠政府。
  2012年:推迟退休好,自己来养老。…
  以上是网络流传的一个段子,颇有些黑色幽默的味道。还有一份美国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CSIS)2012年发布的研究报告显示,当问到"养老靠谁"的时候,63%的中国受访者认为"养老靠政府",只有9%的老人认为"养老靠自己"(在中国香港、台湾地区以及新加坡和韩国,有几乎一半的人认为"养老靠自己")。但令人惊奇的是,仅有4%的中国受访者认为"养老靠孩子或其他家人"。
  于德鹏住在北京东五环外的某个小区里,养了一条狗和一只猫。每天在小区里遛狗的时候,他看到很多老人也带着狗在晃荡,身边不见子女。老人的亲密伙伴,只有狗。
  是时候讲一个"老人与狗"的故事了,于德鹏想。
  他正在筹拍的电影叫《带着我的狗去流浪》。故事框架很简单:一个老头带着他的狗踏上旅途,狗丢了,老头一路找狗,遇到各色人等。如同很多年轻人梦想"在路上",老头也想通过流浪来缓解自己的精神危机。
  耐人寻味的是结局:老头的儿女也上路寻父,终于把老头接回到家,好吃好喝孝敬着。没过多久,老头就死了。
  于德鹏来自沈阳,在他成长的35年里,这座古老的重工业城市经历过剧烈的转型。工人和工人子女构成城市居民的主体,如果没有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期的大规模"下岗再就业",在国企工作的父母退休后,通常会设法安排子女接班-这也是于德鹏的父母给他设计的人生轨道。于德鹏选择来北京闯荡,成为一个导演。"两代人有不可弥合的代沟,我自己肯定不想回去,父母也不愿意来跟我住着。他们就像一棵树,在沈阳还算生长在森林里,要是到了北京,一棵树就是一棵树。"
  于德鹏经常想自己老了该怎么办,想来想去他觉得,没有人可以指望,只有狗会忠心耿耿。
  在2012年4月第二届北京国际电影节上,《带着我的狗去流浪》剧本获得了优秀项目奖,这让于德鹏获得了一些信心。眼下他正在四处筹资,想争取在2013年秋天开机拍摄,2014年上院线公映。不过在资金到位之前,一切都还只是设想。
  于德鹏说,电影节评委黄建新对这个故事很感兴趣,只是觉得结局太过悲观,但他坚持不改,他觉得这是儒家社会的悲剧,故事里的老头死在家里是必然的,表面看来家庭团圆,实际上大部分为人子女者都不明白老人真正需要什么,物质充盈无法排解内心苦闷。
  "不仅精神层面渴望关爱,老年人也会有性的需求。"于德鹏想拍的电影里这个老头,在流浪路上遇到一个老太太,两人互有好感,最后还是放弃了。"现实就是老年人遇到爱情会胆怯,会考虑彼此的孩子能否接受,左邻右舍闲言碎语什么的。他们想找个伴儿是非常困难的。"
  "但实际上,我们的父母不会真的去流浪。"于德鹏深知这一点,他承认那个片中的老人,其实是他自己的化身。作为导演,他的目标是,向社会提出问题。
  近七成老人于独居状
  2011年,李曼华推出了纪录片《我们正在老去》和同名摄影展,她用积累的大量影像素材讲了三个故事,分别对应当下中国养老的三种基本形式: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老人最大的问题是空巢。"李曼华说,"二、三线城镇还好一点,老人和孩子基本上能生活在一起。空巢率最高的是一线大城市和农村,官方统计数据是63%,也就是说近七成老人处于独居状态。"
  北京的李奶奶走进了李曼华的镜头,在《我们正在老去》里,李奶奶每天独自坐在小屋里等待-她有三个孩子,都生活在北京,每周来看她一次。等待每周一次和孩子们的聚餐,就是李奶奶生活的全部。
  "其实很多人的父母和李奶奶很像,平时生活很简单,心思都在孩子身上。"李曼华说,"盼着能给孩子做一桌丰盛的饭菜,孩子们吃完就走,老人默默吃一个礼拜的剩饭。"李曼华给李奶奶买了十几个苹果,老人一直舍不得吃,直到苹果烂掉,老人用刀削掉腐烂的部分,把剩下的苹果都吃了。李曼华看得直掉泪,硬要拉李奶奶去下馆子"吃顿好的",老人死活不去。
  李奶奶是另一位老人辛爷爷介绍给李曼华认识的。2011年拍片的几个月时间,李曼华遇到的最大困难就是寻找合适的拍摄对象,为此她成天泡在北京的几个大公园里跟老人攀谈。辛爷爷是个爱说话的老头,和李曼华这样的"耐心听众"相处愉快,就允许摄制组进了家,还带他们去拍楼上的邻居李奶奶。拍了不到一个月,辛爷爷的儿子回家,发现一群陌生人支着摄像机在拍父亲,大怒,把摄制组轰了出去。"他不相信我们在拍公益纪录片,说我们是骗子。"李曼华很无奈。
  又过了一个月,李曼华接到辛爷爷的电话。"你们回来吧。"辛爷爷说,"我很想你,就算是骗子我也认了。"他有五个孩子,却只有李曼华这样的"疑似骗子"愿意坐下来,陪他喝杯茶,说说话。
  老人们在家往往面对"空巢",住进养老院也未必幸福。北京通州有家民营养老院,专门接收失能失智老人,条件很简陋,入住费用是每月一千多元,平均每个护工要照顾十几个老人。夏天,李曼华带着摄制组过去,看到两三个老人住一间小屋,室内异味扑鼻,酷热难耐,老人们却还盖着厚被子。有个老头大喊"好热",护工闻声赶到,当着李曼华等人的面把被子一掀,只见老头全身赤裸,大小便都失禁在床上。
  "我没有责备这些护工的意思,其实他们也非常不容易。"李曼华说,有个护工在这家养老院工作了五年,很辛苦,月薪也就一千多块,如果她去城里做保姆能多挣几倍的钱。养老院的院长也向李曼华诉苦,有时候护工忙不过来,院长还得亲自干活。"针对富裕阶层的高端养老院条件好些,但收费昂贵。老百姓能住得起的养老院,又频频爆出虐待老人的新闻,吓得大家不敢来住。"李曼华拍摄的这家民办养老院已经坚持了十一年,院长说"日子太难过了"。
  看过太多人间辛酸事,李曼华有个"85后"的助理崩溃了。拍完《我们正在老去》,助理哭着对李曼华说导演我想好了,活到六十岁就自杀,"我可不要受这些老人一样的罪。"李曼华无言以对。"有段时间我特别恐惧,怕自己变老,怕变得不漂亮。后来三观都颠覆了,知道比变丑更可怕的事情还有好多。"
  让我们快乐老去
  "一味展示悲惨是没有用的,我开始思考,怎么才能改变这一切?"
  李曼华最近正在忙着拍摄的是系列纪录片《我们快乐老去》,4月19日,她在北京举办发布会,宣布这个系列的第一部《希望不是梦》开机。两个片名体现了她的基本看法:衰老并不可怕,老年人也可以快乐、有尊严地生活,甚至可能比年轻时活得更精彩。
  她想到的办法就是提倡"享老"而非"养老",帮助老人们重新发现生活的乐趣。李曼华有个同学的父亲是退休工人,整天宅在家里无所事事,时间长了愈发自闭,谁都不爱搭理。李曼华去他家吃饭,老人说的话一共只有"你好"、"吃菜"这么两句。吃完饭,老人就默默坐在电视机前一动不动。同学觉得李曼华是"老年之友",让她帮忙想想办法,怎样才能让父亲变得活泼点。
  "那天很热,吃过饭我们就切西瓜吃,我发现老人听我们说到西瓜,就会略有反应。"李曼华心念一动,问老人:"叔叔你爱吃西瓜吗?"老人答"爱吃"。"北京的西瓜越来越不好吃了,叔叔你知道哪里的西瓜好吃吗?"李曼华和老人聊起了西瓜,惊讶地发现老人是西瓜专家。"原来他以前下乡插队的时候,跟农民学种瓜,特别有经验。"李曼华的同学都不知道父亲当年这段经历,对她的眼力深感佩服。现在这位退休老人有了新工作:在大兴郊区指导当地农民种瓜,每天乐此不疲地忙碌着。
  "所以做子女的一定要用心观察父母,找到他们喜欢做的事。"李曼华说,"人老了就像小孩子一样,你得学会和他们交朋友,告诉他们不妨尝试玩点什么,这才叫享受老年生活。"
  为了筹拍《我们快乐老去》,李曼华经常参加各种公益和商界的活动,向四五十岁的社会中坚们宣扬她的"享老主义"。她发现很多中年人还没有做好思想准备,种种问题就扑面而至。一次饭局上,有个事业成功的朋友喝醉了,当着李曼华的面掉泪,说自己很失败。"四十多岁的男人,很有钱,也很孝顺,曾经认为钱可以解决世上所有的问题。"李曼华说,"可他八十岁的老父亲某天突然离家出走了,到一个老阿姨家里去同居。我这个朋友想不通,八十岁的老人还玩私奔,让孩子的脸面往哪搁?"
  "我就跟他说,你的孝顺只是把自己喜欢的东西给老人,却不知道老人想要的是什么。"在李曼华的建议下,朋友试着去理解父亲的想法,请父亲和阿姨回家吃饭,表示支持他们在一起,"结婚也可以啊"-父子之间的坚冰就此融开。
  "不知在座的各位有没有想过,人生的最后十年,你想怎么度过?"
  2013年5月18日,李曼华在"一席论坛"发表演讲:"我曾经在深夜里醒来,再也无法睡着,认真地想过这个问题。我希望,我最后的十年:我爱的人还在我身边,还有几个能说话的朋友,我身体还算健康不需要坐轮椅,我头脑还算清醒可以做点和电影有关的事,我能过着有尊严的老年生活。我想说,养老是政府应该做的事,享老则是我们每一个人应该有的梦想。"
  "我已经影响了一些认识的人。"李曼华很高兴看到自己的努力成果,"前几天李奶奶打电话,说要请我下馆子呢。"
  把"养老"变成成熟的商业模式
  2013年"五一"期间,李曼华受邀参加了"2013芯世界·社会创新周"活动,她在这里认识了主办方代表周茜。
  周茜来自英特尔公司,她有两张名片:作为公益活动的组织者,她是"芯世界社会创新中心执行理事",而在公司内部,她又是英特尔(中国)的"社会创新经理"-这个听起来让人不明所以的头衔,其实代表了英特尔这样的大型跨国企业在常规商业行为之外,试图担负更多社会责任的愿景。
  2013年的"社会创新周",探讨了社区、教育、养老三大主题。在"养老"这个主题板块中,不同人在探索不同的道路:来自上海的吴含章创办了"老小孩"网站,这是一个专门针对老年人的社交网络,吴含章相信老年人不仅有能力掌握电脑,更有强烈的社交需求。吴含章说:"老人们能在网络上购物、学习、求医问药,组织各种线下的兴趣活动。我想他们不仅需要现实居住的社区,也需要虚拟的养老社区、精神家园。"
  北京的"乐龄合作社"创办人王艳蕊,倡导为老年人提供专业的社区生活服务。"乐龄这个词是从新加坡来的,把退休以后的老人叫乐龄人士,希望他们退休以后能够更积极、快乐地面对生活。"乐龄以社区动员的形式,帮助老人主动组织和参与活动,实现自我价值,"老年人的快乐是一个家庭的快乐,也是一个社会的快乐"。
  而周茜的工作,就是努力发现更多的李曼华、吴含章和王艳蕊们,支持这些中小型公益组织和专业人士的发展,同时从中挖掘潜在的社会需求,"当我们发现某个社会问题背后存在着广泛而迫切的需求,就会提交给产品部门来研发对应的解决方案。"周茜说,"比如,如果吴含章的老年人社交网络想给老人们提供订餐服务,我们有可能研发相应的智能设备,让老人们动动手指就能上网订餐。"
  这次"社会创新周"活动,周茜本来还想邀请日本和韩国的两家养老公益组织来交流经验,因故未能成行,但他们的理念和运作方式对中国很有借鉴意义。"国外的很多NGO非常庞大,甚至有几万人的规模,这种超大型NGO组织所能产生的效益也堪比跨国公司,营业额都有上百亿。"
  周茜有个同事正在带头研究针对"失独"老人的服务系统,他是个独身主义者,四十多岁未婚,经常说将来老了就是一个人过日子,所以现在必须想出解决方案,也许二十年后就能享受到。周茜说:"也许等我们老了以后,养老不再是个难题,而是有了成熟的商业模式,给我们提供丰富的选择。"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0

关注

0

粉丝

7142

主题
精彩推荐
热门资讯
网友晒图
图文推荐

小黑屋|Archiver|安德管仲网 ( 粤ICP备20002412号 )

GMT+8, 2024-12-22 19:17 , Processed in 0.059558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