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爱民主、我们爱自由、我们也爱财富!我们尊孔子、我们尊老子、我们同尊管子!

安德管仲网管仲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扫一扫 分享朋友圈

已有 2385 人浏览分享

开启左侧

“供应链之父”李效良

[复制链接]
2385 0
关键字:人文,管理学人,李效良,供应链,管理,华人之光
美国斯坦福大学的终身教授李效良近日来到复旦大学为思科-复旦-斯坦福供应链领袖学院的学生授课。在学生们看来,这位堪称国际权威级别的老师英语流利、学识广博、态度亲和,而在学术界,李效良教授之名则更是如雷贯耳,他是全球供应链管理方面的权威、需求链理论的首创者,被业界尊称为“供应链管理之父”。


我们有幸于李教授前来复旦之际,与之进行交流,得览其学术上孜孜以求的钻研,实践中学术致用的成就,以及他对社会公益的供应链模式的不懈探究。


学术致用:思想与实践结合


七十年代初,出生在香港的李效良进入香港大学学习经济学和统计学。当时正是世界经济格局发生重大变化的时期,现实问题层出不穷,也就催生了管理学界的思潮更新。李效良在这样的环境下投身商学研究,这使得他从开启学术道路之初,便熟于以理论视角关照商业社会的现实问题。这样的习惯延续多年,并且于他的学术研究起到了绝大的作用。


从香港大学毕业之后,李效良进入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学习运筹学,而后赴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攻读博士学位。短暂地回到香港大学担任教职之后,他再次来到美国,在宾夕法尼亚大学教了两年书,随后在1983年受聘于斯坦福大学,现任该校科学与工程学院管理科学与工程系教授,同时也是商学院营运、信息与科技研究所的教授。


对于李效良而言,在不同国家求学的历程无疑是极可宝贵的经验,涉猎广泛的学习领域、彼此迥异的课堂风格、个人理论特色突出的教授——这些都为他的人生注入了多样的色彩,更为他的研究之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由学习经济学入门的李效良在这连贯的学术实践之中找到了自己的兴趣所在,逐渐转向管理学方向,并且取得了颇为可观的成果,不久便得以进入斯坦福大学商学院的独立实验室进行研究。然而,管理学是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学问,每一条理论都和实际现象紧密相连,无法仅仅靠着坐在实验室里翻看数据就取得进展。李效良很早就意识到了这一点,他在研究中坚持强调学术与现实商业的关系,并且时常与外界公司接触,帮助企业做部门问题的研究。


起先,他只是按照企业的要求,为他们某个单一部门做案例分析,寻找在这个部门内部运作上所出现的问题。在80年代中期,那是企业解决部门问题的惯例,大家都深以为然,谁也不会对此提出异议。但是随着实际经验的增多,他慢慢发现,这样的研究方法很难得出解决策略,即便提出了方案,也不过是只能治愈肌肤腠理之疾的药石而已,真正伏于表面下的根本问题却是无法触及的。


按道理来说,他所采用的具体方法应该是没有错误的,那么问题究竟何在?李效良常常为此感到困惑。经过这些实践性的研究,他也渐渐意识到,也许发生了缺漏的并不是方法,而是更大的、更深层的一些东西——比如说是整体的视野,是内心根深蒂固的理念。现在的既有认知当真就是正确无误的吗?现有的理论也真的是不可挑战的吗?


从那个时期开始,更为整体性的概念就在他脑中成形。他在自己的实践考察中发现,虽然职能细分使得各部门相互独立,但它们毕竟是隶属同一公司的——也就是说,都是一个系统之中的一部分。事实上,每个部门的职能都该是彼此依托承继的,它们之间的关系正像一条环环相扣的锁链,一个环节上出了问题,影响可能会延及前后,乃至波及到离问题环节相当远的地方——因此,问题的源头可能并不囿于单个部门,除非找到这个源头,问题才可能被斩草除根。


这一系列的思考最终在1989年里指向了一个明确的方向。那年他得到一个在惠普公司参与长期实践项目的机会,全年都在惠普与各部门不同的员工一起工作,浸淫在真正的企业环境之中,对部门与公司的整体关系有了崭新的体会。这一次持续而深入的了解致使他豁然明白,职能部门不能被个别割裂开来,解决问题的眼光倘若仅仅拘泥于一点,自然就只能隔靴搔痒,更会陷入顾此失彼的窘境。


研究的范畴必须扩大,而将视野拓宽至整个公司的统筹和运作,这正是属于诞生不久的供应链管理理论的领域,从惠普公司回到实验室里之后,李效良开始向这个新课题发起挑战。从此,李效良的学术生涯便与这一理论牢牢地挂上了钩。到二十多年后的今天,我们可以确信,这一转折无论于他抑或是于学科理论本身,都是一件绝大的幸事。


整合:铸就管理之链


如今,从全局出发,笼括用户需求等各种变量在内的供应链管理理论,似乎已经被普遍应用于市场,并且顺理成章地贯穿了企业管理的每一个环节。然而在八十年代中期,这一理论还尚且处于很不成熟的初级阶段。当时的它鲜少被经营者甚至是学者们提及,即使被引入现实体系,也往往仅被认为概括了企业内部的一个物流过程,范围不超过公司内部业务流程与职能协调,而对它的应用更是非常简单狭隘的。


李效良是曾经亲身体会过现阶段企业运作中的各种滞涩不便的,因此他深刻地知道,尽管供应链管理理论确乎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针对性武器,但在面对现实状况时,这柄武器眼下却还远远谈不上无往不利。改进的可能性无限广阔,大有可为,激发了他内心跃跃欲试的兴趣;而既然是自己发现了这样的问题,那么自己就应该设法解决它——对于年轻的李效良而言,这俨然已经成为了他内心担负起的责任。


在随后的二十年里,他将全部的学术热情都献给了供应链管理理论,并且在此领域获得了煊赫的成功。


李效良为供应链提出了“3A”标准,即“Agile、Adaptable、Aligned”三项要求,完成了对供应链管理的具体细化标准制定,打破了传统的高效低成本的供应链观念,在企业和学术界引起极大反响。他推动企业内部环节调整,使得周期时间缩短、产品多样性增加,并且机敏地注意到客户需求对于企业供应链环节不可或缺的巨大影响,提出要能够快速响应客户需要,整体优化反应时间和生产模块,同时增加设计产品的种类,从而摆脱了原有大规模生产的呆板模式,使企业走上大规模定制之路成为可能;对于供应链管理理论中著名的“牛鞭效应”,李效良也进行了潜心研究,并且推出了该效应四个合理的成因,即多重需求预测、批量生产/订购、价格浮动和促销和非理性预期。这是理论界近年来对“牛鞭效应”最重要的研究成果。


而作为以上成果之基石的,则是他所建立完善的“需求链”理论。在他投入供应链管理研究之初,供应链只被局限于企业内部环节,用户与消费者却被完全排斥在这一范围之外了。在此理论之下,决定生产标准的不过是经销商的单方面预期,产品的切实销售对象却无缘问津。这自然是极不合理的:顾客总是买不到称心如意的商品,企业则往往要因为产品落后滞销而蒙受损失。


李效良在众多公司的现实案例中看到了这一弊病,而他的解决办法就是将消费者纳入到供应链之内去,并且还使客户的需求作为核心主导了产品生产设计过程——这就是需求链的主要理念。它的诞生帮助企业迅速把握市场趋势,制造出更受欢迎的商品,而消费者也能更为满意。对于学术理论本身而言,它也得到了极大的拓展,供应链模式自此渐渐由单一线性的链状向网链状转变,原先贫瘠的发展环境也变得开阔丰裕了。这一理论将根扎进了现实土壤的深处,从枯槁的树干上重新抽出鲜绿柔韧的枝条,宛如新生。


因为这一耀眼贡献,李效良被尊称为“需求链之父”。


身体力行的公益之途


作为学界大师、企业运营专家的李效良教授,专业横跨供应链管理、信息技术、全球物流系统设计、清单的规划以及制造业战略,为企业的供应链管理者提供最优质的养分。


对于一个学者而言,他似乎已经可说是获得了至高的成功,然而李效良却并不能就此满足,在他心中,他以心血浇灌的理论还可以焕发不同的光彩,照亮这个世间更需求光明的角落。


从几年前开始,李效良就在尝试将供应链管理理论引入到社会公益事业之中去,为向贫困落后地区捐助物资提供物流设计上的帮助。他第一个正式项目的合作对象是比尔盖茨基金会,对方提供给李效良可支配的研究资金,邀请他协力解决非洲部分偏远地区医药供应的问题。李效良亲身前往当地考察之后发现,当地的贫穷程度超乎一般人想象:交通不畅、生产低下,居民与外界几乎没有联系。最令人痛心的一点是,许多孩子都因疾病得不到及时治疗而早夭——而那些大都不是什么疑症顽疾,只要前往小镇上的医院就能被立刻妥善治愈。可是这些孩子们居住的地方距离最近的医院也要走五个多小时的山路,常常就是这段在城市人眼里不值一提的路程成为了这些孩子生与死之间的天堑。


李效良被这样悲惨的局面深深地触动了,然而他知道,自己除了叹息,还能做得到更多。他还有自己的理论,这才是能够真正帮助他们走出困境、摆脱不公命运的利器。


他与团队商量对策,认为首要问题是解决交通障碍,为居民们寻找代步工具。按照当地的地形情况,暂时都不可能修建起通行汽车的道路,但是电动车轻巧便捷,却是可以简单地走过崎岖的山路的,并且速度也有保障。于是,基金会决定购买电动车捐助给当地居民,而李效良所做的工作,就是负责为运输这些电动车设计供应链,安排好物流环节。


很少有人能想象得到,在这样偏僻得连一家小店铺都没有的地方,竟然能够应用最先进的供应链管理理论。可是虽然没有现代化商业市场中所熟悉的复杂元素,这儿依然有着供应链的用武之地。经过李效良所设计的物流程序可以减少大量的反应时间,迅速采买调集货品,并且使物资以最快的速度运抵受助居民手中。而且,他还同时设计了维修零件的供应与回收链条,这样,一旦居民手里的电动车出现故障,他们仍然可以通过更换后续送上的维修零件继续使用,而不是又就此落回原先的境况。并且,损坏的零部件也可以被及时地收回处理,避免了被任意抛弃或是不当使用而对环境造成污染的恶果。


这项案例的结果极为成功,而在此之后,李效良继续投身于社会公益事业,足迹踏及了非洲许多偏远地区,并且还在考虑将范围扩大到世界其他地方去,比如中国山区。近来他正在帮助不丹的农民种植田地,为他们设计包括输入与输出双方面的供应链,一边提供给他们种子、肥料、机器以及其他技术上的协助,一边又为他们的农作物输出打开渠道,找到了市场。这样的供应链进入实际运作之后,不久便能实现当地与外界市场的良性循环,这个地区从此可以渐渐做到自助自立,以本地的出产养活自己,不用一味依靠外界物资了。这正是所谓“授人以渔”,而李效良的供应链,就是交到当地居民手里的那张渔网。


他在这些地区的工作,不但将个人理论付诸实践,还为更大的企业参与社会公益活动打开了路径,提供了经验,开阔了可能性。在贫穷的国家地区拓展市场,生产需求强烈而低成本的商品,薄利多销,综合而言,企业有很大利润,当地居民也可以受益。这是企业与弱势群体的双赢,是商业利益和社会利益的共同最大化,也正是企业社会责任意识真正的体现。


对于李效良来说,亲自走进那些恶劣的环境、亲自奔赴那些偏僻闭塞的地区,这些都不能被称为牺牲或是奉献。与之正相反,他将之认作是自己的一项“爱好”,能够利用自己的理论为爱好服务,这是上天赐予的难得机遇,而他身体力行所做出的那些成果,则都是对于这项爱好的嘉奖。他用自己的行动充分证明了他一直以来相信的理念:学问和技术可以赚钱,同样可以服务于大众。


这是一个学者担负于肩的责任,是一个社会人深怀于心的良知。他在这条公益之路上的前程尚且漫漫修远,而他的学术之路,也必将与之一起长久绵延,不绝如缕。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0

关注

0

粉丝

2102

主题
精彩推荐
热门资讯
网友晒图
图文推荐

小黑屋|Archiver|安德管仲网 ( 粤ICP备20002412号 )

GMT+8, 2024-12-22 16:53 , Processed in 0.059427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