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月初,华尔街著名空头查诺斯表示,我提醒投资中国股市的西方投资者,你参与的是一场骗局,而非市场。
拿骗局来形容股市,似乎有点过分。然而,对长期跌跌不休的A股市场而言,以骗局来形容股市并无不妥。
近日,证监会正式发布了《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创业板上市管理办法》以及《创业板上市公司证券发行管理暂停办法》,两个办法均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纵观《办法》的内容,主要体现出几点,其一是适当放宽财务准入指标,取消持续增长要求;其二是简化其他发行条件,强化信息披露约束;其三是全面落实保护中小投资者合法权益和新股发行体制改革意见的要求。此外,针对再融资,推出了“小额快速”定向增发机制,允许“不保荐不承销”等。
事实上,上述《办法》中最核心的看点就在于降低企业的准入门槛。
降低企业准入门槛最可能会造成三种结果,其一是大量垃圾企业会拥挤上市,造假等乱象会更加频繁;其二是为潜在的好公司创造上市的机会,有利于市场的长期发展;其三是推进市场化改革,为经济转型创造了条件,解决了大量企业无法融资的困境。
显然,从管理层的战略角度分析,更倾向于第三种结果。
实际上,当前中国依然离不开两多两少的问题,即中小企业多,融资渠道少;民间资金多,投资渠道少。过去,因传统金融机构的过度垄断,对大量急需资金的中小企业设置了门槛。长期以来,以银行为主的间接融资渠道更倾向于放贷给大型国企、上市公司等。相反,不足10%的中小企业能够从这类渠道中获取低利率的贷款。
至于以股市、债市为主的直接融资渠道,对大多数的中小企业来说,偏高的准入门槛确实是一个大问题。于是,大量的中小企业因无法满足直接与间接融资渠道的准入门槛,而被迫以很高的利率向民间借贷渠道获取资金。因此,降低股市的准入门槛,为大量中小企业打开融资新渠道成为当前管理层急需完成的重要任务。
不过,针对这一问题,会引出一组矛盾。一方面,以降低市场的准入门槛来满足企业的融资需求,进而促进经济的复苏;另一方面,因降低了市场的准入门槛,大量企业有望顺利上市,从而快速扩大了股市的容量,造成供给过猛的冲击。
古语有云,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如今,降低企业的准入门槛,总不可能同时满足提振股市与刺激经济的双重目的。因此,从国家的战略角度分析,降低企业准入门槛多以促进经济复苏为目的,并非以提振股市为真正的目的。
无论对主板市场,还是创业板市场,降低企业的准入门槛,就是意味着大量的企业将涌进市场,扩张市场的容量。显然,这是一个最直接的利空。
遗憾的是,在利空冲击的预期下,强制退市以及严格信批等配套措施依然属于口号式的推进阶段,并没有实质性的举措落实,此举也在很大程度上挫伤了投资者的投资积极性。
需要注意的是,在A股市场中,还存在违规成本低,造富效应强的怪象。
以前几年震惊市场的绿大地造假案件为例,绿大地在招股说明书中虚增资产、虚增业务收入的行为违反了《证券法》关于公司公开发行新股,应当“具有持续盈利能力,财务状况良好”和“最近三年财务会计文件无虚假记载”的规定等。最终对其发行人仅处以非法所募资金金额百分之一以上百分之五以下的罚款,对绿大地在2007年、2008年、2009年年度报告中虚增资产、虚增业务收入的行为,责令绿大地改正,给予警告,并处以60万元罚款。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以三万元以上三十万元以下的罚款等。
确实,违规成本低廉是A股“打假”现象屡见不鲜的根源。
在当前经济环境不明朗的大背景下,全国普遍中小企业的年利润率或不足3%。然而,企业借助包装等手段顺利上市,则会获取数倍乃至数十倍的利润。于是,在违规成本低廉,造富效应强的大环境下,企业甘愿冒风险进行造假上市也是常理之事。
笔者郭施亮认为,圈钱无底线,股市的融资功能已被过度开发。而股市的投资功能也已基本丧失,这确实是一种悲哀。从国家的战略层面来看,管理层期望以降低直接融资渠道的准入门槛,来满足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进而提振经济的目的本无大错。但是,在不适当的时机,过度开发股市的融资功能,却会令市场蒙受巨压。此外,部分投资者在管理层鼓吹投资者保护的前提下大举抄底,以为捡了便宜。殊不知,股市的底却遥遥无期,昔日抄底者已成为套牢一族。从某种角度分析,A股已经沦为骗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