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的一周里,国内规模最大的P2P(个人对个人)网贷公司宜信深陷坏账泥潭。唐宁身边的一些朋友想参与进来,但有的远在上海,于是有人就提议,把唐宁出借的债权买过来,就这样,宜信的“债权转让”模式开始了。
过去的一周里,国内规模最大的P2P(个人对个人)网贷公司宜信深陷坏账泥潭。
4月8日,宜信被曝投资东北地区的房地产项目出现8亿元贷款坏账,宜信即使申请资产保全,也很难追回全部欠款。经过一天的内部调查,宜信公司在4月9日的回应里承认在东北地区投资了房地产项目,但总规模不及8亿元。
对宜信坏账的担忧并未就此结束。三天之后,又有媒体曝出,即将于下月到期的杭州某商业地产项目,也存在潜在的逾期或坏账风险。
4月13日晚,宜信CEO唐宁向员工发出的一封内部信首次公开房地产相关业务,称在东北开展的房地产“只有3个项目,2.64亿额度,项目运作均正常。”
一个P2P平台为何会涉足房地产这样的高风险项目?宜信的风险到底有多大?宜信是怎样运作的?
房地产项目针对高净值客户
具有一定规模的P2P平台均表示,不接受高风险行业或国家政策不支持的行业比如房地产的贷款申请。宜信为何会投上高风险的房地产项目?据称,此次房地产项目产品是财富管理的业务。
4月12日,林云(化名)参加宜信组织的宜定盈产品见面会,对于这款半年收益10%的P2P产品,林云表现得很有兴趣:“有担保、收益可观,关键是期限短。”
“宜信最近被曝出很多坏账,你不担心投资会损失吗?”记者问。“我查了一下,我的标里面没有房地产项目,总体而言,还是风险可控吧。”林云说。
林云2012年开始接触P2P网贷,现在她四分之一的资产投资了P2P,除了宜信还投了陆金所、人人贷。2013年她投资P2P的收益率已接近20%,这几乎是她投资以来最成功的一年。
“网贷本身就是高收益、高风险,对此我有心理准备。我现在只投有信用的平台,实力较强的平台都有垫付机制,就算是借款人跑路,平台垫付也没问题。”林云是一个对风险有着清晰认识的投资者。
4月8日,宜信被曝出现8亿元贷款坏账,抵押物都是东北四线以下城市的烂尾楼。之后,宜信杭州某商业地产项目也曝出存在潜在的逾期或坏账风险。
但宜信公司认为风险远没有这么大。13日,宜信CEO唐宁通过内部信的方式首次公布了宜信的房地产投资项目,称“只有3个项目,2.64亿额度,项目运作均正常。”
对于杭州地产项目,宜信昨天表示,有接近三倍的抵押物。为何涉足房地产项目,宜信表示,房地产作为国计民生的支柱性产业,长期来看是看好的。从宏观经济来看,宜信在去年九月就做出一些下调预期。
为了控制风险,具有一定规模的P2P平台均对外表示,不接受高风险行业或国家政策不支持的行业比如房地产、钢贸等公司的贷款申请。宜信也一直对外宣称的其借款人多数都是“信用良好但缺少资金的大学生、工薪阶层、微小企业主、农民”,为何会投上高风险的房地产项目?
宜信内部员工告诉记者,宜信开展的多个地产项目并不是P2P的项目,P2P平台一个借款人最多借50万,房地产项目拆成多个标的非常费劲,并不现实,这次房地产项目产品是财富管理的业务。
经过8年的发展,宜信涉足广泛。在2012年,宜信大力发展线下市场,杀入了第三方理财市场,将财富管理的目标人群锁定在了“大众富裕阶层”,即投资资产在10万到100万美元的客户群。宜信财富已经拥有了基金、保险多个代销牌照,除了自己正在发行的一些产品之外,宜信财富更多的是代销一些理财产品、信托,甚至是PE项目。目前宜信财富在全国40多个城市拥有千余理财顾问。
据了解,部分房地产项目是宜信财富通过有限合伙制企业(即PE)投资了多个地产项目,主要是股权投资。但这些地产项目不是对接给了网上的低额度投资人,而是推介给了一些高净值客户。所以,像林云那样的小散投资人没有受到影响。但高净值客户受到多大的影响,目前还不得而知。
唐宁的内部信也证实了这一说法,唐宁表示:“在宜信财富一年接近500亿的资产配置中,只有13.1%的资金配置到了各种房地产项目上,且有超值的抵押担保。”以此计算,宜信财富配置到房地产的资金有65.5亿元。
拍拍贷CEO张俊表示,以宜信几百亿的业务规模来看,即便有8亿的坏账水平也并不算高。
宜信独特的债权转让模式
虽然是国内最早试水P2P的企业之一,宜信另辟蹊径,提供债权转让模式的服务,并大力发展线下业务,被一些P2P行业人士视为异类。
2000年,从华尔街回来的唐宁出任亚信科技战略投资和兼并收购总监。之后,在他熟悉的培训行业里参与帮扶了多家职业培训机构,却发现越来越多的受教育者由于没有足够的资金一次性支付教育费用,而被挡在了校门外。
于是,唐宁拿出自己的钱借给这些参加职业培训的大学毕业生。这让他周围的朋友很感兴趣,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理财方式。这些人包括培训机构的老师、领导,因为借钱给学生,他们彼此都了解,互相信任。
2006年,唐宁在中国创立了宜信集团,并将P2P这一舶来品引进中国。
所谓P2P平台就是,个人与个人通过第三方网络平台完成借贷。国外信用体系完善,对借款人的风险容易把控,P2P公司多依赖互联网平台主要做“对接需求”的工作,将两端客户通过互联网实现需求对接。
但在中国不一样。国内信用建设较为薄弱,在国内做信用贷款服务并不容易,P2P平台不仅要实现“对接需求”,还要做信用审核与风险控制,通过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来推动P2P商业模式的发展。
宜信创立之初进展缓慢。一方面宜信掌握的客户信息特别是信用信息非常有限,风险较大;另一方面,优质借款人资源也很少。
唐宁身边的一些朋友想参与进来,但有的远在上海,于是有人就提议,把唐宁出借的债权买过来,就这样,宜信的“债权转让”模式开始了。
具体做法是,借款人与唐宁个人签订《借款协议》,唐宁将钱直接从个人账户划给借款人,再将手握的债权按时间、金额拆细,形成期限不同收益不同的产品,卖给投资人。投资人同样将钱直接打到唐宁的个人账户,投资人和借款人两端市场的对接由此完成。
宜信专门为此设计了一系列产品,包括宜人贷(最低出借金额5万元)、月息通(最低出借金额10万元)、月益通(最低出借金额5万元)、季度丰(最低出借金额30万元)、月定投(最低出借金额2000元)、宜农贷(最低出借金额100元)等。新推出的宜定盈,甚至连投标都由系统帮借款人完成。通过智能选标和循环出借,出借人可以将资金出借给宜人贷平台上的精英标用户,以此来提升用户的资金流动性和利用率,增加实际收益。
这种模式由于通过债权的组合分拆,实现了产品的标准化及类固定收益化,同时克服了线上模式极度依赖用户主动寻求贷款因而发展速度缓慢的劣势。从2007年起,宜信每年均以超过200%的速度在增长。
最新数据显示,宜信集团员工已约2万人,平台累计贷款成交量超过百亿元,成为全球最大的P2P平台。根据宜信官方信息,其已经获得凯鹏华盈、IDG与摩根士丹利联合投资,两轮合计近亿美元。
质疑集中于非法集资和资金池
成立8年以来,唐宁创造出的债权转让模式在解决了众多融资难题之外,也受到颇多质疑。这种方式是否涉嫌“非法集资”?是否会形成资金池?但现实是,目前对P2P行业的监管仍然缺位,宜信在质疑中前行。
目前围绕“宜信模式”的争议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宜信的债权转让方式是否涉嫌“非法集资”?二是债权转让多对多的模式是否有风险,是否会形成资金池以赚取利差?
按照《合同法》以及最高法的司法解释,自然人可以作为主体去放贷,民间借贷超过银行同期利率4倍的部分才不受法律保护。也就是说,宜信公司去放贷是违法的,但唐宁个人作为放贷主体并不违法。
但宜信公司赚的钱和唐宁个人放贷的钱如何转换,如何入账和出账,宜信从未对外透露过。有人戏称,唐宁是中国目前累计放贷额度最大的个人。
前央行副行长吴晓灵去年曾公开表示,一些公司采用自然人给人贷款,再将贷款卖给自然人以吸收资金,承诺在一定期限内还本付息,这种模式,恰恰是最高法院对于非法集资的定义。市场普遍认为,这里指的就是宜信模式。
唐宁则认为债权转让模式提高了投资人与借款人的效率。“债权转让模式,既方便借款人,可以很快获得资金,又方便出借人,省去与借款人直接对接的手续。”唐宁在接受采访时说。
此外,多对多的债权关系也被认为蕴藏资金池风险。
林云向记者表示,她曾经拿10万元去宜信投标,最后债权列表所对应的借款人有22个,也就是说她的10万元借给了22个人,平均每个人不足5000元。而这些借款人也有很多个“债主”,形成了多对多的债权关系。
在这复杂的债权关系背后,宜信是否形成资金池,并通过期限错配赚取利差?
点融网创始人郭宇航解释说,所谓资金池是先把钱募来,借款人在哪里不知道,承诺10%、20%的回报,然后再把钱募出去。这种模式下,募来的钱不放出去就是产生了成本,平台会有放贷的冲动,把钱放给更危险、更高危的人群,使得不应该发生的风险而发生了。
据了解,宜信给投资人两种选择,一是通过宜信平台投资人与借款人直接交易,一是宜信已经打包好的债权转让。宜信内部人士称,出借人和借款人直接交易的仅是少数。多数情况下,宜信促成的是债权转让。
另一P2P平台创始人告诉记者,P2P的核心特质是用户自己选择投资标的,参与整个投资过程风险甄别,进而自己承担投资风险,但这一过程在线下P2P模式中被极大地模糊。虽然法律意义上是由宜信推荐债权合同,客户有选择权,但是打包组合这种形式,实际上客户没有选择只能接受,并且背后借贷关系是否一一对应很难查证。
但唐宁一再表示,在这个模式中不存在任何期限错配或者承诺收益、承诺本金的情况。一定是投资人从出借人那买了一个已经生成的债权,债权是多长时间就买了多长时间,每一次的款项是完全一一对应的。这种模式,也没有资金池,所以投资人经常都要等待合适的借款人。
中国小额信贷联盟理事长杜晓山认为,对于宜信P2P模式究竟有没有违规,外人不好判断,只能交给监管方。
但目前对P2P行业的监管仍然缺位,上周,银监会副主席阎庆民在博鳌称,今后将由银监会牵头来承担对P2P监管的研究,但目前还没有具体的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