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李世民深谙人才管理之道,以“君以举贤为常;官以任贤为常;士以敬贤为常。”为纲,使高层看趋势、踩节奏,把握国家发展方向;中层发掘人才、善用人才,从而开创了一代贞观盛世。
中国悠悠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唐朝可谓是全世界公认的盛世。这个朝代得以走向鼎盛巅峰,不得不提的是唐太宗李世民。
李世民16岁便当兵上前线厮杀。两年后其父亲起兵反隋,18岁的李世民被推为唐军统帅,带领一支不乏老弱病残的军队,以寡敌众,以24岁的年纪完成了统一中国大业,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其军事能力可见一斑。
24岁回京后李世民却发现,自己打下的江山,反而是哥哥李建成坐天下。于是他决定挑战其兄长,挑战力量极为强大的政治秩序。最终李世民在29岁时成功发起宣武门之变,当上了唐朝皇帝。
这些军事上、政治上的所谓成功都证明了“兵不厌诈”的道理。但是,打天下可以这么玩,治天下绝对不可以用玩人的手段。那么,治国靠什么?靠的是“依法治国”。
建国后,唐太宗提出要实现三大转变:
一、治国先治君。只有优秀的领袖才能领导这个时代。唐太宗18岁打天下,29岁当皇帝,认字不全,更别谈思想与文化。他意识到不读书便没有能力治国,他选择了收长补短,将军事上的长处收起来,拿最短板的文化治国。他对老师毕恭毕敬,每天5点后读书到深夜,通过这样的努力终于成为一个博学多才的文治皇帝。
二、有领袖之后必须告别过去,告别革命。唐朝是打天下打出来的,在此之前经历了426年的分裂时期。这种黑暗的分裂造成的原因一是信仰崩溃,人们没有道德,只相信自己,缺乏文化认同感,国家无法凝聚;二是乡里统治崩溃、社会基层组织崩溃,政府得不到社会认同;
三、消灭外族。五大外族入侵中国时,通过大规模杀戮以逆转汉族人口众多的优势,也杀出了400年的血海深仇,消灭外族已经成为燃眉之急。
完成三大转变后,如何为国家设立新的发展方向并实现它呢?唐太宗将“人和”摆在了最重要的位置。
周文王计划推翻商朝时曾问姜太公该怎么做,姜太公说做到以下三条即可:君以举贤为常;官以任贤为常;士以敬贤为常。
这三句话告诉我们:人才的管理必须在不同层级上进行。对于高层干部、中层干部、一般员工,必须提出不同的要求,使用不同的管理模式。上层把握方向,要与其谈革命理想;中层承上启下,是公司的理念能否成功贯彻的关键;下层负责执行,要与其沟通现实问题。
君以举贤为常,即领导人不应追求把自己变成贤才、专才,这样反而会成为公司或者国家的灾难。唐太宗登基后,每天上班批示国家大事,大约下午2点就下班。对宰相们观察一段时间后唐太宗发现,他们都勤勉可嘉,加班到半夜。于是他召集集体宰相,对他们说,领袖人物不能埋头于琐碎事务中,而应当看趋势、踩节奏。于是唐太宗定下了一个规矩:所有问题分成不同层级,由各个相关部门处理,部门的事情不能送到国务院,只有跨部的事才能向上传达。而一般性的跨部协调事项报到副总理,关系到国家大政方针的跨部事务才由总理决定。下达这项制度性规定后,唐太宗让高层宰相每天下午2点到5点陪他务虚,讨论国家的根本性问题、核心问题,这使唐朝踩住了每个时代的节拍。
第二层级,官以任贤为常。中层干部有个普遍问题:官不能任贤,而是妒贤嫉能。妒忌心几乎是人的天性,而解决问题的核心在于上层领导。只有创造一个环境,让所有向推荐人才的中层干部不但还能继续工作,而且得到晋升,才能使得中层发掘人才、善用人才便形成一种风气。唐太宗时代,满朝文武大半是由宰相房玄龄提拔的。他最大的优点是从来不拿自己的优点去的比别人,他知道手下人办事能力不如自己,但是他清楚每个人有自己的特长。看清每个人的才能,把人才放在适合他的位置上,使其能发挥专才。房玄龄把他手上权利都放出去,让一批人才成长起来。正是由于房玄龄提拔的人才非常能干,房玄龄的去世对唐朝没有丝毫影响。
人才是治理一个国家、一个公司的核心元素,知人者懂得辨识人才,善用人才,方能平天下。唐太宗遵循这种方法,开创了大唐盛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