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爱民主、我们爱自由、我们也爱财富!我们尊孔子、我们尊老子、我们同尊管子!

安德管仲网管仲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扫一扫 分享朋友圈

已有 1741 人浏览分享

开启左侧

钱荒背后潜藏的巨大危机

[复制链接]
1741 0



  2013年6月24日,长期疲软的中国股市突然急速下跌,最受人关注的沪指重挫3.8%后,“兵不血刃”地击穿了1900点,然后“高歌猛下 ”,连续跌破“建国底”1949.46点,直达“光绪底”1887.77点。在一周的时间中,中国股市几乎每天都在创新低,跌得毫无底限,跌得一泻千里,只留下了哀鸿遍野的无数中国股民。
  这次中国股市的“跳楼”为什么势头如此之猛?是什么原因导致的?是股市孤立的问题呢,还是整个金融,甚至经济全局的问题?对于今后的投资理财有什么样的影响?要回答清楚这些问题,显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是,可以肯定的是,中国股市的暴跌只是结果,而非原因,只是症状,而非症结,那么,它的原因是什么,症结是什么呢?
  直接原因是中国银行业从2013年5月底蔓延开来的“钱荒”。所谓“钱荒”,就是指由于流通领域内货币相对不足而引发的一种金融危机,通俗地说,就是银行没有可以马上用的钱了,从而导致暂时的资金链跟不上,进而产生了金融危机的风险。
  “钱荒”并不是新鲜事,往年的年中,银行都会遇到类似的流动性紧张问题。在银行遇到“钱荒”的时候,央行会及时向市场输送流动性资金,只是在今年“钱荒”已经持续了近两个月,各大银行像热锅上的蚂蚁一样等央行送米送水的时候,后者却迟迟没有动作,因此市场上的恐慌情绪越来越严重,最终爆发了“6·24股灾”,其中下跌最严重的都是银行股。
  面对这次银行的“钱荒”和股市的“灾难”,很多人恐慌之余不知所措,对这场金融领域的动荡无所适从,那么这场中国金融领域“脑震荡”的来龙去脉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要解释清楚“钱荒”,先要从“影子银行”说起。
  “影子”凶手
  “影子银行”,为影子金融体系或者影子银行系统的简称,是通过银行贷款证券化进行信用无限扩张的一种方式,是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之后出现的一个重要金融学概念。“影子银行”的核心是把传统的银行信贷关系演变为隐藏在证券化中的信贷关系。这种信贷关系看上去像传统银行,但却仅仅行使传统银行的功能,而没有传统银行的组织机构,也不受传统银行监管系统的制约,类似传统银行的一个“影子”存在,故而得名“影子银行”。
  其中,规模较大、涉及面较广的是“银信合作”,这种方式属于直接融资,筹资人直接从融资方吸取资金,不会通过银行系统产生派生存款,这样就降低了货币供应的增速,通俗地讲:就是银行通过信托理财产品的方式“隐蔽”地为企业提供贷款。同时,银行通过银信合作将资本移出表外(出表),减少了资本要求,并规避了相应的准备金计提和资本监管要求。这些就是银行的“表外业务”。
  这种表外业务的贷款主要流向了房地产行业和各级政府基建项目(其实也是房地产)。例如,某房地产商开发房产项目资金短缺,银行因监管等政策原因贷款额受限而不能直接向其贷款,信托公司便以中间人角色出现,以房地产商待开发项目为抵押,设计基于该项目现金流的理财产品,其周期一般为1年到1年半,并委托银行代销,由投资者购买,房地产商获得项目资金,项目开发完毕并销售,房地产商支付给银行托管费、信托公司服务费以及投资者收益。虽然银行的这种金融行为被包装成一种金融理财工具,而不像贷款,但是它实际上就是一种贷款,而且利润远比银行一般的贷款要高。只不过通过银信合作,银行可以不采用存款向外发放贷款,而通过发行信托理财产品募集资金并向企业贷款。由于信托理财产品属于银行的表外资产而非表内资产,可以少受甚至不受银监部门的监管,在高额贷款利息的诱惑下,中国的商业银行疯狂进行表外业务,导致“影子银行”野蛮扩张,因为这些资金大多数流向了房地产行业和政府基建项目,导致风险集中,一旦项目自己跟不上,或者政府违约,马上就会造成银行流动性紧张。
  有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前6个月银信合作产品较2009年前6个月增加2.37万亿元,这使得银行的信贷规模控制失效,银行通过银信合作的创新方式释放出了大量的资金。尽管2011年银信合作产品的资金总量在减少,但其仍是“影子银行”中最大的资金释放来源。2013年,银监会曾经出台制约银信合作的“非标准化债权资产”(8号文),但是银行、信托总能通过新的方法规避政策,银信合作水平只在4月份短暂下滑,从3月份的9536.35亿下降到5935.97亿,但是5月份则快速回暖,升到了8302.06亿元,各项指标均基本恢复到“8号文”公布前的正常水平。
  相比美国或者其他国家,中国的“影子银行”仍然处于非常初期的阶段,有人用很浅显的词汇来形容中国的“影子银行” ——“简单粗暴”,也就是说其实中国的“影子银行”并没有美国等成熟发达国家的杠杆或者证券化水平,就是简单的准信贷功能。
  就是这样的准信贷功能给中国的金融政策和金融监管带来了很大的问题,首先是扩大了金融系统风险。中国的“影子银行”很大程度上就是银行信贷业务出表。在出表的过程中,银行原本应该是对于风险进行监测和管理的主体,现在则变成了不再负担此责任的中间人。从金融中介理论来说,银行本来拥有风险管理的规模经济、集约化、信息优势等特征,但放弃了这一主体地位之后,对于整个金融体系来说,很可能存在负的净福利效应。
  与出表导致风控减弱相比,“影子银行”更大的风险在于高杠杆和期限错配。世界银行和IMF以及多家金融机构都已经指出中国私有部门在过去几年当中经历了快速的加杠杆过程,其中起到重要作用的就是包括民间信贷、小额信贷、信托等在内的影子银行体系。正常年份,高杠杆率能够起到乘数作用撬动经济快速发展,一旦到达明斯基时刻(即资产价值崩溃时刻),它就会演变成为危机的加速器;期限错配是更加明显的风险,“影子银行”的打包、捆绑对于风险的识别和监管是一种障碍,而借短投长也会显著地积累流动性风险。
  如上所述,银行通过其影子银行体系,将理财客户的资金借出去放贷,这样就有期限错配的危险,一旦理财产品到期,而项目贷款又收不回来,银行只能向其他银行借款,以填补暂时的资金缺口,于是向它提供资金的银行便有一个利率,这就是银行间市场拆借利率。当市场上的所有银行都疯狂进行表外业务的时候,就导致市场上的大多数银行都产生了向同行进行借款的需求,这就必然推升拆借利率。自2013年6月底以来,中国的银行间市场拆借利率一路飙升,甚至创出了骇人听闻的30%的隔夜利率水平,这么高的拆借利率,昭示着银行大规模“钱荒”的出现。
  “钱荒”的爆发,生动地证明了“影子银行”对金融领域所造成的风险绝非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活生生的、就在我们眼前的风险,而且这种风险是中国商业银行盲目扩张的必然后果。
  民生银行董事长董文标(微博)以前就说过,国有银行“疯狂地吸收存款,疯狂地放贷,疯狂地制造不良资产,疯狂地处置不良资产”。其实现今中小商业银行业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不良资产是银行业追求规模扩张的结果,有时制造不良资产就是实现规模扩张的手段。而新的改革举措、监管的放松和新的市场工具出现,无不在第一时间被用来实现银行业的规模扩张。
  可以说,正是“影子银行”一手酿成了不久前肆虐中国金融市场的“钱荒”,但是这种“钱荒”背后还有更大的危机潜伏着吗?答案是:有。
  政银博弈
  商业银行绕开政府的监管,疯狂放贷,追求利润,不仅仅超出了道德的底限,而且对中国的整体经济产生了恶劣的影响,但是商业银行自恃有中国央行的支持,对自己行为的风险从来没有正视。中国政府的想法却和这些商业银行不是太一样。银行关心的是它们自己的利润,而中央政府关心的是中国整体的GDP增长。由于经济周期性走软迹象和近期中国金融状况收紧,高盛发布报告下调对中国经济增速预测。高盛将中国2013年第二季度实际GDP增速预测从7.8%下调至7.5%,并将2013年中国经济增速预测从原来的7.8%下调至7.4%,2014年经济预测从8.4%下调至7.7%。可见,金融动荡势必会影响到总体经济的状况,中央政府对这点再清楚不过了。
  另一方面,银行的资金去了不该去的地方。从年初的信贷规模高企,但实体经济增速低于预期来看,某种程度上确实证明了“流动性在金融体系空转”,而参与空转的很大一部分机构都处于“影子”当中。所以商业银行这群“金融版李天一”的胡搞,严重地危及到经济总体增速和实体经济,中央政府对此自然不悦。
  最近,一个笑话在坊间广为流传:有个富二代叫银行,他有个大老婆叫贷款、年长色衰,前几年他勾搭上一年轻漂亮的二奶叫信托,后来又勾搭上小三券商、小四基金,一来二去把她们肚子都搞大了,一堆孩子都要富二代负责。他爹央行不干了大骂他:赶紧给我过本份日子,不然我打断你的腿。然后……就出现了最近的“钱荒”。
  事实上,在过去几个月中,中国新一届政府无时不在暗示自己解决中国金融业结构性问题的意愿,并通过抑制信贷周期早期阶段的扩张,以减少中期内低效投资,降低财务成本。这些政策调整会对中期经济增长有利,但这也意味着中国将经历更多的“短期阵痛”,势必会对疯狂放贷的商业银行造成巨大的冲击。这场股灾和钱荒是这次中国金融危机的明线,而中央政府和商业银行的博弈则是二者的暗线,我们能从诸多迹象中发现一些线索。
  相信所有人都对 “6·24股灾”爆发之后一篇媒体的表态记忆犹新,那就是一直是中国政策导向的《人民日报》发表的《证监会和央行都不是“奶妈”》的激烈评论。该文认为“救市”和“托市”都是扬汤止沸之举,不是帮了股市,而是害了股市,只会加剧资本市场的积贫积弱,而丝毫无益于一个完善的、多层次的资本市场建设。此文一出,立刻激起了轩然大波,除了股市受此影响继续大跌之外,还说明了中央政府和商业银行的博弈已经开始走出暗箱,变成了明刀明枪的对局。
  很多人都好奇在《人民日报》发表这篇评论之后的“钱荒”走向,结果仅仅一天之后,便峰回路转,据称,为保持货币市场平稳运行,央行不得不向一些符合宏观审慎要求的金融机构提供流动性支持,一些自身流动性充足的银行也开始发挥稳定器作用向市场融出资金,货币市场利率开始回稳。
  央行这一表态,让那些头上悬着达摩克利斯之剑的商业银行彻底松了口气,因为它意味着中央政府最终还是决定妥协,向金融系统输送流动性以解决“钱荒”的问题。这一妥协,看似是中国政府对自己的否定,但是事实远非如此简单。6月27日,人民网又刊载了《向以钱炒钱的资金游戏开刀》,这让近日扑朔迷离的政府和商业银行之间的关系变得更耐人寻味。这篇评论的出现,是中央政府为了挽回自己的颜面呢?还是为了传递更丰富的信号?可能两者皆有。毕竟6月24号和25号,中国政府竟然在两天之内态度急转弯,头一天还指责商业银行,怒斥它们勿将央行当取款机,结果第二天央行便放水,增加市场的流动性了,这让广大民众怎么看?所以,这篇文章肯定有向公众表明政府立场,挽回颜面的目的。
  这篇评论的重心是“把钱用在更合适的地方”,向“货币空转”、“资金错配”和“脱实就虚”等现象开刀,以支撑起“中国经济升级版”!央行进行流动性的支援是“要保持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稳定市场预期”,以做到“稳中有进、稳中有为”。可见,央行前几天的放水是为了保持金融市场的稳定性,毕竟稍微正常的人都明白,如果央行对这次“钱荒”真的无动于衷,让商业银行们坐以待毙的话,那么必然会迎来中国股市的彻底奔溃(直到现在都有这种风险),和中国金融乃至宏观经济的动荡。这显然不符合“稳定压倒一切”的既定政策。
  但是,“银行的金融创新,理当要鼓励,但必须在严密监管和风险可控的状态下进行”,预示着中央政府已经无法无视商业银行的那些疯狂扩张的表外业务,下定决心要进行开刀了,那么这个手术的目的是什么呢?事实很明显,“货币空转”、“资金错配”和“脱实就虚”等不合理现象,使大量资金没有进入实体经济,没有帮助嗷嗷待哺的实体企业解决资金困境,而是去追逐金融资产,玩“以钱炒钱”的资金游戏,造成金融资源浪费,甚至积聚金融系统风险。优化金融资源配置,就是要向这些不合理、不合规的现象开刀。因此,我们能够看到中央政府的真正动机,它也已经意识到了中国金融领域的深层次症结,那就是资金都流向了非实体经济,即所谓的钱生钱的各种复杂操作,而不通过“实体经济”这一中间环节。
  中国近二十年经济的发展,所依靠的恰恰是实体经济,但是现在中国的民营经济举步维艰,国有企业效率低下,自成独立王国,在人民币不断升值的情况下,中国的实体经济已经到了非常困难的时期,而一味逐利的银行不是为中国的经济做资金库,而是成为了推高虚拟经济的帮凶,如果没有进一步的管控,可能中国的经济危机就要真正的来临了。
  所以北京大学人力资本研究所研究员易鹏一针见血地指出,“钱荒”背后是“实体荒”,实质上有内在的逻辑关联性。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当前实体经济普遍回报率低下,资金不太愿意进入到实体经济中,而是走投机路径玩钱生钱的游戏。为此,中央政府的决策层肯定不会对这种充满风险的路径视若无睹,必定会通过不放水的方式,对这种模式予以警示,从而避免风险继续累积。
  在这种实体经济风险越来越大的情况下,中央政府和银行其实心情都是类似的,商业银行因为“钱荒”而成了热锅上的蚂蚁,而中央政府则因为“实体荒”也成了热锅上的蚂蚁,所以我们看到两者在“钱荒”的顶点剑拔弩张,虽然最后中央仍旧向商行妥协,但是想必事情不会就此终结。当然,我们现在看到的都只是中央政府的表态,在今后的日子里,是否能够有效控制商业银行的“影子银行”,是否能够解决中国经济深层次的结构性问题,都还是一个未知数。
  理财迷失
  “钱荒”的出现,原因之一是商业银行的疯狂放贷,而影响到的,除了宏观经济和金融形势,还有银行客户的理财产品。因为,银行进行放贷的资金来源,正是它们通过销售理财产品所获得的资金,银行理财的责任应该是对客户的资金进行合理配置,帮助客户实现资产的保值和升值,可是中国的商业银行却将理财产品作为自己融资的工具,来实现自己获取高额贷款利息的目的,客户则要承担投资的主要风险。
  “钱荒”之前,银行利用客户的理财资金进行放贷;钱荒之后,银行仍旧在打客户理财资金的主意。受存贷比制约,“钱荒”之后,全国银行都存在资金紧张情况,多家银行暂停贷款业务,初步估计7月15日之后才会恢复放贷;与此同时,为了吸引资金,缓解资金紧张的局面,各大银行也都在理财产品收益率上打起了价格战。从6月23日以来,几乎每天都有高预期回报率的理财产品推出,许多银行的短期理财产品的预期回报率高达6%以上。
  比如,民生银行于6月26日推出“温情盛夏”理财产品,期限61天,预期收益率7%。招行则在6月25日至27日,推出了“招银进宝之点贷成金”产品,期限45天,预期收益率6%。招行理财客户经理表示,因为近期理财收益全面提高,现在客户可以赎回“步步生金1号”、“2号”、“日日金”系列以及货币基金等,购买该行更高收益产品。
  这种“羊毛出在羊身上”的做法,其中蕴藏着巨大的风险,正如公司治理和资本市场专家邹鸿鸣所说:“由于银行理财不作披露,投资者根本不知道银行的资产池里到底有什么,投资者也就没有义务对自己的投资负责,实际上银行自身要为资产池里的东西提供担保。这就造成了中国金融市场前所未有的一个局面,就是各类资产市场的风险隔离被突破了。2008年中国股票市场由6000点跌到1600点,中国金融业基本没受什么影响;金融危机之后房价短暂下跌,也没有带来银行业资产质量的显著恶化。这些都不能不说是奇迹,虽然这些奇迹是靠粗笨的管制造就的,而其代价是金融业的同质化竞争和资源配置效率的低下。但是今天,一旦各类市场中有某一个部分出现问题,必然引起连锁反应。 ”
  实际上,由于整个市场都相信无论是银行理财,还是券商理财,抑或是信托,都是刚性兑付的,所以中国的金融机构扮演了美国2008年次贷危机之中AIG、房地美和房利美们的角色。只不过AIG、房地美和房利美们只对美国的房屋市场提供了保险(放心保)和背书,而中国的金融体系则是为地方政府债务、房地产市场,以及从债券市场到股票市场的广泛领域,提供保险和背书。所以奇迹可能不会再有了。这种步入歧途的银行理财正在慢慢地变成下一场金融风险的温床。
  在最后,我们不禁感慨,在黄金、股市持续下跌,理财产品陷入庞氏骗局风险的情况下,中国的投资者们还能再投资什么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0

关注

0

粉丝

7142

主题
精彩推荐
热门资讯
网友晒图
图文推荐

小黑屋|Archiver|安德管仲网 ( 粤ICP备20002412号 )

GMT+8, 2024-11-14 15:40 , Processed in 0.060708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