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爱民主、我们爱自由、我们也爱财富!我们尊孔子、我们尊老子、我们同尊管子!

安德管仲网管仲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扫一扫 分享朋友圈

已有 3438 人浏览分享

开启左侧

《山海经》揭开地球北纬30°的秘密

[复制链接]
3438 0
最近一段时间,国内外的不幸事件频发。为什么灾难如此频繁呢?也许有人认为是全球金融危机引起的。也许有人认为是全球气候变暖的结果。是的,这方面的原因是直接的。然而,进一步想想,金融危机与全球气候变暖有关系吗?不得而知。因为没有人愿意探讨这方面的问题。我指的是媒体不做这方面的报道。
    有人以为金融危机是周期性的变化。那么,全球气候变暖是周期性变化的一个升温阶段吗?还是几千年来气候连续变化的大趋势呢?这是关乎我们每个人生活的重大问题呀!非常值得探讨。让我们放下悲伤,放下仇恨,放眼过去和未来,思考一下自己的人生目标和方向吧!今天我要和大家探讨的不是北纬30°之谜,而是地球北纬30°在历史上出现各种怪异现象的原因。这是我多年研究《山海经》得到的启示。我所说的事情,可能不能马上解决您眼下的困难,但对您未来的生活是会有影响的。有兴趣的话,请您耐心看下去,可能会有惊喜,甚至感到震撼。  
  有人发现北纬30°是地球最神秘的区域。尼罗河、幼发拉底河、印度河、长江、密西西比河,都在这一纬度线入海。古埃及金字塔群、古巴比伦空中花园、成都平原的三星堆、玛雅文明遗址等等,都在此线附近。然而,这一区域各地的灿烂光辉,在某一时刻全部都黯然失色,辉煌的文化历史一去不复返,而且似乎永远都不能再出现了。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巧合呢?难道这只是一种巧合吗?地球北纬30°究竟隐藏着什么秘密?人们百思不得其解。因此,远古人类文明之谜的书大行其道。有人刻意把这种现象,联系到外太空,说成是外星人曾经造访地球,留下的遗迹。真是外星人所为吗?
   很早以前,我是相信这些说法的。因为那实在太神奇,太富有想象力了。按照现有历史教科书的观点,人类虽然有五千年文明的历史,但四千年前,人类还处于原始时代,而那些至少出现在四千年前的远古文明高度发达!地球人怎么可能创造出这样的奇迹呢?然而,后来我改变了想法。社会上各种对地球北纬30°之谜解析的原因,可能都是错的,或者说是微不足道的。
  其实,北纬30°一切辉煌消失的真正原因,是地球运动在短时间内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引发一系列的天文地理,季节气候,水源植被,动植物的变化的结果。总之一句话,地球环境在四千年里发生了巨大变化。何以见得?我研究《山海经》,找出“五藏山经”26条路线记录的各座山的位置后,发现《山海经》记录的地理环境和大量动植物,与现在有很大的不同,当然也包含了北纬30°这一区域。这些信息非常重要。当然,在我公开《山海经》的研究结果之前,几千年都没有人知道这些信息,因为人们不知道《山海经》记载的山在那个位置。现在好了,大家以后可以加以利用了。
  废话少说。然后呢?我大量阅读各种古籍文献资料,又经过综合分析推理之后,现在已经可以揭开这个远古历史之谜了。为什么?因为这是四千年前的国家地理考察记录。四千年的历史相对地球的变化而言,是非常短暂的。而且就在我们人类五千年文明的时期内,其历史是可考的。世界各地还留下很多当时人类生活的遗址。因此,只要我们稍为改变一下历史观念,从新旧石器的迷雾中走出来,以一种新的观念,新的思维,重新分辨一下各地已经得到的,所谓新旧石器时代的文物,远古的人类文明史就清晰可见了。我相信一个新时代很快就要来临了,不管是大洪水,还是行星撞地球,人类要么被毁灭,要么将获得新生。我相信人类获得新生的机会大。一个新时代的来临,必将有新的突破。敬请各路专业人士,放下成见,共同探讨。下面将给大家逐一分析。可能不够专业,但我力求以科学的态度,从科学的角度出发,进行推理分析。如有错漏,敬请大家纠正。
    我研究《山海经》发现,原来《山海经》记载了在四千年前,地球上发生了一场可怕的,难以用语言形容的滔天大洪水。大洪水将海拔600米以下的陆地全部淹没。因此,地球上的远古文明,包括前面提到的,北纬30°一带的人间奇迹,几乎全部被毁灭了。正如《圣经》所说,大洪水只是毁灭人类文明,但人类并没有完全被灭绝。不管是犹太人,还是华夏人,都避过了那场大灾难。所以有人说人类曾经被毁灭,是不准确的。按理说,人类是有智慧的生物,大洪水之后,文明的奇迹还是会再出现的。的确,四千年过去,避过大难的人类,又大量繁殖起来,人间的奇迹又出现了。可是,大洪水之前十分辉煌的地球北纬30°一带,却没有再次成为人类文明的焦点区域。这是不是很奇怪呢!看到这么多留言,大家对此话题很感兴趣,我非常高兴。我们不是要一个结果,而是要探索原因,所以,一步一步深入。这是一个连载,请不要太着急。以上两幅图片(图略),美吗?太美了。什么地方呀!一是古埃及的狮身人面像复原图,二是古巴比伦的空中花园复原图。不知道您有没有留意过,这两个地方,竟然在同一纬度上,就是北纬30°。远古的时候,环境是这样的优美,与今日两地的恶劣环境相比,仿佛两个世界。如此巨大的变化,不是几十万年的地球演变,而仅仅过了四千年啊!您不感到震惊吗!没有被我忽悠吧!
  我想告诉大家一个事实,地球环境恶化,不是从21世纪开始的,只是21世纪开始加速了。看了美国电影《2012》后,人们对未来可能再次发生大洪水的问题很感兴趣。但在媒体上,很少有人问:为什么会发生大洪水?是玛雅人预测将会发生大灾难,上天就迎合他们的要求,降下一场大洪水的吗?我看不会如此简单吧!那么,是什么原因引发了大洪水?洪水究竟有多大?淹没到海拔多高的位置呢?大洪水之后,地球发生了什么变化?对后来的地质、气候产生了什么影响?等等,,,实在有太多的问题需要我们去探讨了。然而,世界上一百多个国家,成千上万的科研机构,每年花费数以万亿计的纳税人的白银,有哪个政府机构出来给我们解释了吗?谁能告诉我?  
    我在研究《山海经》的基础上,继续深入研究。不久,更大的发现终于被挖掘了出来。原来,在大洪水时期,地球的自转角度(就是地球的黄赤夹角,即南北回归线)发生了偏移,可能从原来的30°左右,改变为现在的23°左右。所以,地球北纬30°区域,曾经有过的人类文明的辉煌,再也无法重现了。埃及金字塔。大家看看今日的环境多么恶劣!这个问题非常有趣吧。太空的星星运行发生小小的变化,比如日食、月食、流星雨之类,都是天文爱好者梦寐以求的大事件,为了亲眼看到那一刻,人们趋之若鹜。我想这个问题,大家一定会感兴趣的。可能有人提出质疑了。你说地球原来的黄赤夹角是30°,即南北回归线是30°,是真还是假的?你只是想逗我们开心吧?找到什么科学证据了吗?最近地球灾害频发,地震不断,火山喷发,地陷发生,气候异常,如果没有真凭实据,你不能妖言惑众哦!我不是开玩笑,也没有妖言惑众之意。我说地球原来的南北回归线是30°左右,大洪水之后改变为23°左右,是进行综合分析得出的结果。下面就给大家一一加以解释。
    先说一下地球。地球是宇宙之中,围绕着太阳公转,自身又自转的一个球体。它不是地球仪,没有任何支撑。大家想想,地球是悬浮在太空之中,依靠围绕太阳公转和自转的引力来维持平衡的,运动是非常稳定并有规律的,吸收一定的太阳光,来保证附着在它表明的各种生物,包括人类的生存。因此,如果地球要发生自转角度偏移多达7°的话,对生活在地球上的人类来说,那是一件非常重大的事情呀。以现有科学的理论来说,这是极小概率事件,甚至是根本不可能发生的。但事实上发生了。如果不是这样,怎么会发生了大洪水呢?四千年来,地球的气候一直在发生改变。又怎么解释?所以,有科学精神的人,不要回避问题,那些整天研究科学的人不能解释,不等于事实不存在。既然事实已经存在,就不要找借口来回避!勇于探讨,大胆猜测,小心求证,才是科学的态度。好了,言归正传。既然地球的运行是稳定而有序的,那么地球的运行发生改变,必然是受到巨大的力量冲击,才可能出现的结果,是不是?比如,有巨大的陨石或小行星撞击地球。如果是这样,很可能当时引发地球火山、地震、海啸、大洪水等灾害,地球大部分生物将可能灭绝!对不对?  
    有科学家研究,亿万年前的恐龙,就是这样灭绝的,因此留下很多化石。是这样,我没有说错吧。我在经济论坛发的“经济可能瞬间消失——《山海经》记载人类文明被大洪水毁灭的事实”一文,已经介绍过大洪水将地球海拔600米以下的陆地全部淹没了,人类遭受灭顶之灾的情况。大洪水是怎么发生的呢?西方的《圣经》记载,是连续下大雨,不停地下了四十多个昼夜,然后所有的陆地都被淹没了,山也都被淹没了。所有的山都被淹没?是不可能的。其实,海拔600米以下的陆地(包括山)被大洪水淹没,是我研究出来的。这是经得起任何人进行科学验证的。《山海经》山经里记载的四百多座山,我全部找出它们的位置。我再用Google山形图,一一对应,找出各山的标高。令人震惊的是,凡是沿海平原上,海拔低于600米的山,古人记录,全部都是无草木,无野兽,只有蛇之类,或鸟类。而600米以上的山,都有花草树木,有野兽禽鸟。突然间地球上哪来这么多的水?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
  先说大洪水从哪里来?从《山海经》的记录看,好像是有一颗小行星撞入地球,引起大洪水的。这颗小行星可能正好撞入太平洋,所以,找不到小行星留下的遗迹。由于小行星的撞击,使太平洋的海水掀起巨浪,淹没了大地海拔600米以下的陆地。此外,由于小行星的冲击力巨大,还可能引起地球一连串的大地震,火山喷发等自然灾害。因此,古人留下传说,发生大洪水的原因,是因为共工怒触不周山,天柱断裂,天倾西北,地陷东南引起的。所谓撞断天柱,似乎暗示地球曾受到巨大的撞击,所以,地球的运行轨道发生偏移,黄赤夹角改变了。如果是这样,地球需经过一段时间的运行后,受太阳引力的作用,才能慢慢稳定下来,处于目前的状态。
    再说大洪水后来跑哪里去了?如果是小行星撞入地球引起大洪水的话,大洪水淹没海拔600米以下陆地,并非长时间淹没,可能只是海浪不断反复地冲击陆地,就像大地震的余震一样。大洪水自然就退回大海里了。地球会因此一直处于震荡状态,以调整自身的结构,以适应小行星坠落太平洋后,造成的不平衡。真是这样的话,地球频繁的地震,估计持续好多年。这是不是大禹的父亲鲧,接受命令治水,九年不成的主要原因呢?然而,这些只是猜测,想深一点,似乎没有多大的说服力。于是,我继续思考和挖掘《山海经》里面,古人记录下来的内容,希望从中找到更有说服力的证据。我对着地球仪和世界地图,反复揣摩发生大洪水的原因。东经60°北纬30°,好神奇呀!怎么这么巧!难道古人也有地球仪吗?他们所确定的地球中心点,怎么会与西方人发明的地球仪的经纬度,如此巧合!说不定从西方传过来的地球仪,是远古一直流传下来的?想得太远了,回到正题吧。太巧合了,使我有些怀疑。我拿不定主意,于是继续对着地球仪和几张世界地图发呆。我不断移动地图的方位,反复比较东西南北四个极点的位置和距离,看看有什么变化。似乎没有什么异样。忽然,我意识到,大洪水之后,古人做调查时,依然用大洪水之前的历法,使用过去的地理资料。那么,大地东南西北四个极点在山经里有记载,这个大地中心点,是不是也有记录呢?我立即在世界地图上查看在东经60°北纬30°附近的山。哗!找到了!  
  原来,南山经的第三条路线,即南次三经,就在北纬30°,从古埃及开罗城西出发,一直往东,到达最后一座山,正好是东经60°,就是在今伊朗高原,扎黑丹附近的一大座山。再仔细查看地图,原来这座山的位置很特别,位于伊朗、阿富汗、巴基斯坦三国交界,山的东面是今高德济雷盐沼,西面是卢特荒漠。好荒凉哦。看到这个到处都是荒漠的地方,几乎找不到城市,人烟十分稀少,一片荒凉的地方,我有些失望。古人记录下来的山,都是远古时候的天下名山,怎么会是这个样!非主流扎黑丹位置图。请参考。不过,我的心情很快就阴转晴了。为什么?我们来看看《山海经》,古人对这座山的记载:
    原文:又东五百八十里,曰南禺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水。有穴焉,水出辄入,夏乃出,冬则闭。佐水出焉,而东南流注于海,有凤皇、鹓雏。
    译文:再向东行走,直线距离五百八十里,叫南禺山(今伊朗扎黑丹西北,萨尔哈德高原的一座大山,海拔2300米)。山上蕴藏丰富的黄金和玉石。山下有很多溪水流出。山中有一个洞穴,水从洞中流出,到洞口之后往回流;到了夏天,洞内的水才会流出洞外,冬季没有水流出。山中有一条溪水流出,叫佐水,向东南方流去,注入大海(今阿富汗高德济雷盐沼)。山中有凤凰和鹓雏。呵呵,当年这里的环境与现在完全不一样!如今山东边的高德济雷盐沼,西面的卢特荒漠,原来都有广阔的水域,像大海一样。那么,当年大片的水域,是什么时候干涸的?这个我不知道,也找不到相关资料。只知道四千年后,现在这里成为沼泽,变成了荒漠。那一定是地球的运行,在四千年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啊,您以为呢?  
  根据《山海经》的记载,这座山上有黄金和玉石,还有凤凰和鹓雏。这个信息非常重要。凤凰!大家听说过吧,不是凤凰涅盘的神话凤凰,也不是作为图腾的凤凰,而是一种远古时期真实存在的禽鸟。古人记录凤凰的形状像野鸡一样,羽毛的花纹五彩,头部的花纹形成一个德字;翅膀上的花纹形成一个义字;背部的花纹形成一个礼字,胸部的花纹形成一个仁字,腹部的花纹形成一个信字的吉祥禽鸟。什么是鹓雏?庄子在《秋水篇》里,对鹓雏做了介绍,说它每年往返于南海和北海,途中非梧桐树不栖息;不是练食,即竹子的果实不吃;不是醴泉,即甘美的泉水不饮。但没有说它的形状。虽然古人没有记载鹓雏的形状,但我相信它和凤凰一样,也是一种吉祥的禽鸟吧。大家想想,有黄金和玉石,还有吉祥的禽鸟凤凰和鹓雏的地方,那必定是一块风水宝地无疑了吧。当年那里的环境,肯定十分优美!这也没有问题吧!可是,现在这个地方的自然环境却十分恶劣。
  古人所说的“沧海桑田”,原来不是地球几十万年的演变,仅仅四千年而已。四千年相对地球生命而言,就像我们一眨眼。在这里,似乎一切现代天文、地理、环境科学的理论都失效了,所有的计算机模型推演都见鬼了。仅仅是四千年,怎么可能有如此巨大的变化呢?我很是纳闷。自己不能相信自己的判断,只好继续寻找。我回头仔细查看南次三经的每一座山,细心分析古人对各山的记录。发现在祷过山(今埃及苏伊士东,一座海拔800米的大山,正好在北纬30°,东经33°),古人记录山下到处是犀、兕和象。北纬30°的地方,原来有犀和象。再找来犀牛、大象的资料。一看,更纳闷了。现在犀牛和大象没有生活在北纬30°的,它们都生活在热带地方,比如东南亚大森林,非洲大草原,中国南方的动物园里。于是,我放宽视野,找出《山海经》里记载在北纬30°附近的各条山经的各座山,查看古人记录的情况。
  在中次八经的美山(今湖北当阳市西,北纬30.5°,东经111°,巫山东边的一座山,海拔800米)。山上野兽众多,最多的是兕和野牛,还有很多闾、麈、野猪、鹿。
  中次八经的琴鼓山(今安徽石台县南,北纬30°,东经117°,黄山北部的一座山,海拔1400米)。山中飞禽走兽众多,有很多野猪、鹿、白犀,还有很多鸩鸟。
  中次九经的鬲山(今四川都江堰北,北纬31°,东经103°,邛崃山的一座大山,海拔4800米)。山中有很多野兽,最多的是犀、象、熊和罴,还有很多猨和蜼。  
  此外,在海拔4000多米的青藏高原上,还有几座山也有类似的野兽。
  中次九经的岷山(今西藏洛隆县东,北纬31.5°,东经96°,唐古拉山的一座大山,海拔5000米)。山中飞禽走兽众多,有很多犀、象和夔,还有很多翰鸟和鷩鸟。
  西次二经的茋阳山(今西藏尼玛县东北,北纬32°,东经90°,青藏高原上的一座山,海拔5200米)。山中的野兽大多是犀、兕、虎、犳和乍牛。
  西次二经的众兽山(今西藏尼玛县北,北纬32°,东经88°,青藏高原上的一座山,海拔6000米,山周围有丰富的水源)。山中野兽以犀、兕居多。  
  原来地球北纬30°一带,不仅在南山经的路线上有犀、象、兕,在其他山经路线上,北纬30°附近的山也有。难怪成都平原的三星堆遗址里,发现很多象牙了,原来在邛崃山就有大象呀。在四千年前,北纬30°附近区域,各地都有大象、犀牛等如今生活在热带地区的野生动物。这说明什么问题呢?现在我们来探讨一下犀、象、兕、虎、犳、熊和罴这些野兽的情况。犀是犀牛,象是大象,虎是老虎,熊有多种。这些大家都比较熟悉,就不多说了。犳、兕和罴三种野兽,人们都以为它们已经灭绝了。
  我之前也是相信这几种野兽是灭绝了的。但经过仔细研究后,发觉情况可能有变。既然其他大型动物,如虎、犀牛、大象、熊等都还在,几千年内,犳、兕和罴三种野兽,怎么会轻易灭绝呢?大型动物除非人为灭绝,否则不会因环境的变化在短时间内灭绝。比如,骆驼,在《山海经》的北山首经有记载,那座山在今蒙古国境内。长颈鹿呢?我暂时不知道对应那种鹿,因为《山海经》里记录多种鹿。如果它们没有灭绝的话,有可能对应什么动物呢?我仔细对照古人的描述,查看现在各种动物的图片,发现狼犬、狮子和貔貅与《山海经》记录的犳、兕和罴最相似。凭什么这么说?请大家看看,古书上说犳是一种形状像豹,没有花纹的野兽,与狼犬、猎犬是不是很相似?兕的读音是si。古人注解《山海经》说兕的形状如牛,苍黑,一角。与犀牛的形状基本一致,很可能是错漏造成的。现有资料显示,狮子曾生活在欧洲东南部、中东、印度和非洲大陆。这一带正好与山经记载的兕生活的环境吻合。罴音pi,有人认为是马熊或人熊。其实不是,它很可能就是瑞兽貔貅,音pixiu。估计貔貅和麒麟的个子差不多,后人认为它们都是瑞兽。麒麟在中次十一经里有记载,在今四川广元市北部山区。有药用功能的野兽,包括貔貅和麒麟,现在大部分都消失了。想来真是可怜啊!老虎比较聪明,但在绝望之中,也不敢出来呢?否则,周正龙就得救了。如今犀牛、大象、狮子生活在北回归线以南的热带地区。野生的老虎在温热带,熊、狼在温寒带。
  这又说明什么问题呢?说明原来地球北纬30°,是野生动植物的乐园呀!但后来这一区域的自然环境恶化了,因此生活在这一带的很多动物,因环境的变化,出现了分化,有的向南走,有的向北走。植物呢?没有腿呀,只能默默地忍受,直到枯死。地球北纬30°,真是太神秘了!究竟是一条什么界线呢?在远古时候,有没有可能是夏天中午太阳直射的地方呢?我一直思考着这个问题。夏至中午太阳直射的地方,就是所谓的黄道线,即地球的南北回归线。现在的南北回归线是23°左右。如果南北回归线到达南北纬30°,那么,地球的气候会发生什么变化呢?
    我找来大量天文地理资料,反复进行对比研究。按照现有的天文地理学知识,黄道线与赤道线的夹角,就是太阳回归线的角度。如果黄赤夹角扩大到30°的话,地球的倾斜度会比现在大一些。地球的气候会相应发生变化,整个地球北半球而言,夏天更热,冬天更冷,但春季和秋季的气候变化不是太大。将地球各个纬度细分一下,在黄道线区域内,即南北纬30°内的热带,气温会增高;南北纬30°至60°区域,即温带,变化不是太大;而南北两极,即南北纬60°以上,在夏天,太阳不落,受热更多,冰雪会融化;在冬季,见不到太阳,会更寒冷,积雪和冰层可能增厚。由于黄道线延长,北纬30°左右的区域,夏天日照比现在长。白昼长了,农作物吸收的阳光比现在多,生长会好一些,收获可能更大。到了冬天,由于日照缩短,黑夜变长了。人们以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来生活的话,可以得到更多的时间休息。因此,人类的寿命会比现在更长一些。相对来说,由于夏天和冬天延长,春天和秋季的时间会缩短一些,所以春天播种和秋天收获时,人们会更加紧张。正所谓时令不等人呀!难怪古人有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说法了。北纬30°地区,夏至中午时分,太阳正好在头顶,就是如日中天。一年四季,春夏秋冬非常分明。由于地球大部分的陆地都分布在北纬30°附近一带。那么,地球北半球的世界,比现在的情况美妙多了!因此,如果人们的生活按自然规律安排,会有更多的时间来享受大自然带给人类的幸福时光。
  这样说来,地球真是一个理想的人间乐园了!正如《圣经》所说的伊甸园一样。真是令人向往啊!实在是美妙吧!所以我说,我们要来探讨北纬30°区域,曾经有过的人类文明奇迹,但后来不能再现的原因。是不是有意思呢?仅仅是四千年而已,地球却发生如此重大的改变,谁能想到?全世界的科学家都在用最尖端的科技,通过人造卫星监控,用运行速度最快的计算机,进行模拟试验,对地球的气候变化,大气变暖问题进行推演?结果呢?您见到哪个国家的科研机构,哪个国际组织发布地球改变的原因,这样的信息了吗?没有吧!走火入魔了呀。  
  我告诉大家他们失败的原因吧。现在的科学家们,几乎全部都是科技机器的奴隶。大家都心甘情愿做奴隶。为什么?做奴隶好呀,不用思想,只要不得罪机器主人,按机器主人的指示工作就行了。不会有差错,不用担风险,多舒服!多自在啊!有谁想到呢,公元21世纪的社会,竟然是电脑统治下的奴隶社会。在科技界,把电脑当成神灵一样,人人崇拜电脑,人脑敬畏电脑,人们遵从电脑指令行事,一切行动服从电脑的命令。当远古的神灵被人们当成迷信,将它们打倒之后,人类发明的电脑,竟然成了自己的神灵。我经常哭笑不得。电脑呀!您真行吗?我每时每刻都在怀疑。电脑这个家伙,真该死!你这个奴才!你快给我干活!你这个蠢货!我天天在骂电脑。为什么?因为它是我花钱买回来的工具,它是要为我工作的。我才是它的主人!当您成为电脑的主人,不是它的奴隶的时候,您看我的分析,推理,就会变得有趣了。下一节将结合《山海经》,验证我这个猜测。
   传一幅从网上搜索的图片:地球黄赤夹角示意图。地球热带、温带、寒带划分图(略)。
   现在,我们再来看看《山海经》山经26条路线,看看古人当时记录的情况,与我这种猜测是否一致。从我确定的《山海经》四百多座山的位置来看,南山经、西山经、中山经的大部分,北山经、东山经的一部分,都分布在北纬30°至45°之间。其中,经过青藏高原、蒙古高原、伊朗高原、阿拉伯高原的,有南山经三条路线,西山经四条路线,北山经三条路线,东山经两条路线,中山经四条路线,大约有一百多座山。从古人的记录看,在高原地区的各座山,山周边的河流、水域、动植物的状况,与现在的情况有很大的不同,现在干涸的沙漠、沙地,广阔的草原、沼泽地,原来都是水域。大多数山上,原来森林茂密,野兽种类繁多。比如,今日中国境内最大的沙漠,新J塔里木盆地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古人记录为西海。今青海的柴达木盆地,古人记录为东海。大家非常熟悉的精卫填海的故事,说的东海,就是柴达木盆地水域。这个故事记载在北次三经。还有,今蒙古高原上的巴丹吉林、腾格里等沙漠,沙地、草原、沼泽,原来都是大面积的水域。
  三千年前,周朝人解读山经,编写海经时,只说钟山以西的地方有流沙,一直到达大海。换言之,柴达木盆地已成为沙地,塔里木盆地还没有完全干涸,仍有比较大的水域,像大海一样。当时蒙古高原各地,大面积的水域尚未干涸。伊朗高原和阿拉伯高原的情况又如何呢?如前面分析的情况一样,如今伊朗高原,阿拉伯高原上的沙漠、草原、沼泽,原来也都是大面积的水域。因为水域宽广的缘故,古人称之为海。有朋友从新J考察回来对我说,沙漠实在太令人震撼了,古人说的沧海桑田,真是一点不假啊!从远处看,沙漠就像浑浊的大海一样,只不过那是黄沙,而不是水。原来处于北纬30°至45°之间的各个高原,都不是现在干涸荒凉的样子,而是像大海一样,有广阔的水域,气候温和湿润。意味着什么呢?是不是在四千年前,这些地区处于温热气候状态下呢?
  根据《山海经》山经的记录,情况似乎是肯定的。因为当年有大量的犀牛、大象、狮子、黄牛、水牛、长颈鹿,骆驼等等生活其中,而现在这些野生动物都生活在热带呀!可能有人会问,植物的情况又如何?植物相对难以考证,但从《山海经》记录的植物名称来看,各个高原地区上的大山,生长的树木,与长江和黄河流域之间,低海拔地区的树木差不多。综合以上分析,可以初步得出结论,原来地球北纬30°左右,在四千年前,即大洪水之前,是热带。也就是说,地球的北回归线,大约在北纬30°,而不是现在的23°。大家对这个结论有什么疑问吗?有疑问的话,请留言。这个基本上可以确定了!下一节,我们将要探讨地球的北回归线,为什么在大洪水之后,突然之间,从30°南移到现在的北纬23°。这部分内容可能令您意想不到。
    古籍记载,大约在公元前2000年,即距今四千年前,尧帝当天子时期,地球上发生了大洪水。水势奔腾而至,冲上山岭,淹没高岗,浩浩荡荡,浊浪接天。看到这几句形容词,觉得太可怕了吧!这不是我说的,而是古籍记载的哦。大洪水之后,大地的气候,还发生了重大的改变,人们无法适应新的地球气候环境,不知道该如何进行耕种。问题太严重了。为了不至于使农业生产荒废,尧帝命令羲和,观察日月星辰运行的规律,重新制定新的历法。这就是后来的夏小历(即农历)的来历。夏小历从夏朝开始使用,延续至今。有朋友问,您只说结果,不进行论证,这不科学呀!我很是纳闷。我一直都在论证呀,怎么不论证呢?唉,我真是个愚笨的人啊!好久才反应过来,大概是说,我没有各种各样的数据作为依据吧。的确是没有。因为我在前面说了,我不相信电脑,电脑只是个奴才,蠢货。难道只有设计出一个计算机模型,找些石头、土壤,花费高出成本千万倍的钱,购买一批最新从西方进口的仪器,把各种成分分解出来,得出数据;或者把动物尸体解剖一下,分解出它们的DNA成分;或者找个墓穴,拿出文物,用碳测定,确定其年份,才叫科学论证吗?人类的思想僵化到如此地步,如果不改变,上天真是该把人类灭了。现代科技要求有这样那样的数据,其实只有一个目的,就是要卖仪器设备呀!难道不是吗?不要笑,现代化,就是机械化。这是伟人说的。很对不起,我没有在正规学校读书,不懂西方人定出来的各种科学规矩。我并不是在这里发表科学论文,只是对普通人讲历史故事。希望各位科研单位的朋友原谅我的无知。您就当看小说好了。可能是我愚昧吧,我自以为,动脑筋也是一种论证的方法?当年哥白尼发现地球围绕着太阳公转,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呢?那时还没有电脑,他不是通过细心观察,然后动脑筋得出的结果吗?如果动脑筋不是论证,人类长个脑袋干什么?有个PP就够了。宁愿相信电脑,不能相信人脑?实在使人纳闷。难怪呀,有权威人士说了,中国人有脑等于无脑,根本不懂得用脑,没有逻辑分析、推理的能力。也许是吧。相信电脑的人,肯定是这类人了。我很悲哀,只相信人脑,不相信电脑。我买电脑回来,它给我提供了很多方便,我十分感谢它。但不管怎么说,电脑只是我的工具。如果相信电脑,破解《山海经》的人,绝对不会是我。  
  我不按西方人制定的科学规则行事,不在美国顶级科学杂志上发表论文,没有受到诺贝尔颁奖委员会的青睐,说出如此重大的科学话题,无疑是一个笑话。现代科学的大笑话。因此有人说我是神棍!在这里妖言惑众!我想想,也像。四千年了,吃国家俸禄,吃皇粮的中国人,数以亿计,直到我在天涯发帖之前,几乎没有人敢公开肯定《山海经》是真实的国家地理。有谁想到,一个没有受过正规学校教育的无名小辈,敢把无数读书人顶礼膜拜的,由英明伟大的乾隆皇帝钦定的《四库全书》里说的神怪小说《山海经》,说成是国家地理呢?胆敢冒犯皇上!真是大逆不道啊!也难怪呀!谁叫你是中国人?如果我是一个美国人呢?笑话吧!有人说,科学不分国界。好,既然这样,我就继续说下去。尧帝曾下令重新制定历法,不知道要不要写一篇论文来论证一下呢?不用了吧。古籍里有记载。是的,《尚书》里的“尧典”有记载。对历史感兴趣的人,应该都知道的,像喝水能解渴一样,不必多此一举了。这是一条什么信息呢?超爆炸性的信息呀!我敢说,这条信息的价值,不比美国人登上月亮,在人类文明历史上的意义小。因为这是改变人类命运,与人类文明直接相关的重大历史事件。现代人天天都在找信息。可是,四千年来,有谁重视过这条信息呢?如此重要的信息,竟然被埋没了四千多年。多么的杯具!中国人呀!这样的思维,不被洋人欺负,不被洋人玩弄才怪呢!
    大洪水之后,尧帝下令重新制定历法,是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还有,尧帝任命鲧去治理大洪水,但九年过去,鲧治水不成。这些史籍上都是有记载的。大洪水过后,雨过天晴,人们从大地上观察天象,发现原来天空的星宿向西北方偏移了。地球的季节、气候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农业耕种根本无法适应这种新的地球环境。因此,尧帝下令制定新的历法。然而,经尧帝确认,重新制定的历法,在此后四千年,直至今日,从未听说过有人对远古流传下来的历法(即今农历)进行过重大的修改。为什么?因为地球的运行稳定下来了。遥想当年,人们在晴朗的夜晚观察天象,发现原来天空的星宿向西北方偏移了。多奇怪呀!怎么会这样呢?几个月的大雨暴雨过去之后,天变了,地也变了。当时的人,一时之间,无法找到原因,只是觉得这件事太奇怪了。直到很多年之后,大禹治水成功,生产生活稳定了下来,人们说起大洪水,疑虑还是不能消除。后来,这件事越传越神乎,留下这样一个传说:
  传说尧帝打算把天子之位传给舜。但共工不服气,认为舜是一个平民,没有资格当天子。尧帝坚持传位给舜,所以共工发怒,触撞不周山,使天柱断裂,天倾西北,地陷东南,引发了可怕的大洪水。事实上,在我说出地球北纬30°的秘密之前,人们都相信这是一个神话,没有人把这个对人类历史产生重大影响的信息当一回事呢。有了我前面的铺叙,知道了地球围绕太阳公转,在绕着太阳公转的同时,又以一定的倾斜角自转的原理,对古人留下“天倾西北,地陷东南”的传说,其中的含义,大家现在可以理解了吧!是的,不难理解。在大洪水之后出现天倾西北,地陷东南的原因,是因为地球自转的黄赤夹角变小了。远古留下来的古籍,记载大洪水之后,天倾西北,地陷东南;尧帝下令重新制定历法。对这两条远古信息,大家觉得还有什么疑问吗?没有了。当然,这是流传了四千年的,从来没有人提出过怀疑。如果您现在表示不同意,不要找我。您找尧帝申辩去吧。我是不会回答您的。
  根据以上两条历史记载,我进行的分析、推理、演绎,得出地球自转的黄赤夹角变小了的结果。大家有什么疑问吗?也没有,是吧!好。在大家的见证下,可以得出结论了:在公元前两千年,即距今大约四千年前,地球不仅发生了可怕的大洪水,而且在发生大洪水期间,地球自转的黄赤夹角,发生了重大的改变。这是一个在小房间里的爆炸性新闻,就像一个小炮仗点燃了,满屋子里的人都吓了一跳。如果我们这个世界只是一个小房间,我的研究,其价值足可以得到一个诺贝尔的和平奖了。开个玩笑。我们要探讨的结果,是不是已经出来了?没有。我论证都来不及呢,那有这么快。请继续关注吧。
  为了省去大家查找的麻烦,我把《尚书》的“尧典”经文,摘录两段如下,请参考。  
  1、原文: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这段话翻译成现代文,大意是:于是,尧帝命令羲、和,要严肃谨慎地遵循天地运行的规律,仔细观察日月星辰运行的情况,制定出新的历法,把准确的气候时令,告诉天下百姓。  
  2、原文:帝曰:咨!四岳,汤汤洪水方割,荡荡怀山襄陵,浩浩滔天。下民其咨,有能俾乂?佥曰:於!鲧哉。帝曰,往,钦哉!九载,绩用弗成。这段话翻译成现代文,大意是:尧帝说:哎耶,四岳啊!现在洪水滔滔,到处危害百姓,水势奔腾,冲上山岭,淹没高岗,浩浩荡荡,浊浪接天。天下百姓都在叹息啊,有谁能把这滔天的大洪水治理好吗?
  大家都说:于我们看!现在只有鲧,才能做这项工作了!尧帝不大放心,勉强地说:那就让他去试试吧!
  又对鲧说:鲧!您可要谨慎啊!然而,九年过去了,鲧的治水工作,没有取得任何成效。大洪水前后,地球的运行轨道发生了改变,算是有了个结果。可是,新的问题又来了。
  如果按照古人的传说,共工怒触不周山,天柱断裂。那么,地球当时必定受到巨大的外力撞击。因而改变了自转的角度,使北回归线南移。然而,古籍记载的实际情况是,《圣经》说大雨下了四十多天,所有的陆地都被大洪水淹没了,山也被淹没了。《山海经》记录海拔600米以下的山,草木不长,但600米以上的山,森林茂密,花草繁盛,野兽、禽鸟众多。对这些情况,怎么解析呢?设计一个计算机模型吧!哦,哦,是这样吗,如果这样能行,微软公司里面高手如林,IBM的高材生一大堆,还要我等人在这里胡说八道吗?
  从《圣经》和《山海经》的记载来看,发生大洪水的时候,地球虽然受到撞击,但力量不大,因此没有造成严重破坏,没有引起地球火山、地震等一系列连锁反应的自然灾害。您说是不是?现在,您也开始觉得奇怪了吧?的确很奇怪!根本不合符科学理念嘛!也不符合科学逻辑啊!但是,再仔细想一想,我上述推理有漏洞吗?以上分析符合常理吗?大家好好想一想。我之前就说过啦,不用着急,您要和我一起,动动脑筋,遇到问题要分析分析,不要只听我说。会用电脑只是一个聪明人,懂得动脑筋的人,才是真正高贵的人哦。我们接着说。
  发生大洪水之后,地球的气候季节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但是地球的山川地貌特征的变化却不大,各种生活在海拔600米以上的生物,包括人类,诺亚的一家,还有几十万华夏人,以及一些生活在高山上的猎人,都没有被可怕的大洪水吞噬。对这个问题,大家也没有疑问吧。是的,不会有疑问。否则,怎么会有我们这些炎黄子孙呢?既然大洪水是个事实,地球的黄赤夹角发生了改变,地球应该受到强大力量的冲击。可是,地球上的生物,除了生活在低海拔地区的人和动植物被淹死之外,似乎一切都安然无恙。真是一个谜啊!怎么会是这样呢?地球的自转夹角改变是怎么回事呢?我疑惑了很久。我和您一样,很长时间,百思不得其解。放弃吧?就把它当成一个谜好了。也许一般人,只有放弃了。因此,四千年过去了,远古的神话还是神话,对《尚书》的记载,弄不懂的,就认为是古人的差错,歪曲来解读。  
  您可以不相信我的研究结果,但我肯定是一个具有科学探索精神的人,因为我不放弃,我一定要找出一个结果,解开那些谜团。虽然暂时得不到拥有既得利益的科学权威们的承认。我是有自知之明的。当然啦!我也不放弃得到科学权威承认的期望呀。但是,我难道是为了这个而去做《山海经》的研究的吗?老开玩笑,不大好吧。我总是记住老子的教诲,人生的追求是幸福和快乐,而不是金钱和荣誉。给别人越多,自己得到的越多,帮助别人越多,得到的尊贵越大。只要大家喜欢看就好。大家看得开心就好。我苦思冥想。逐渐忘掉了世界的存在,不知寝食,不知亲友,痴痴呆呆了一段时间。终于有一天,一个大胆的猜想在脑海浮现:地球上的人类,并非原产于地球。人类很可能是从外太空投放下来的一个物种。
  大树你怎么搞的,刚才说地球自转夹角的改变,忽然说人类的起源,风牛马不相及呀!对不起,我天马行空,思想跳跃太快了。这是因为我想了太多的问题的缘故,请大家原谅。为什么一下跳到那么远啊?那是因为按照原来的思路想不通了嘛,所以只好另辟蹊径啊!那么,究竟人类的起源,与大洪水、地球黄赤夹角的改变,有什么关系呢?下一节再说。有一天,我终于发现,人类这个智慧生物,很有可能是由围绕着地球运行的月亮上的智慧生物制造出来,投放到地球上的(其实灵子本人认为的是人类来地球是体验的,太阳系是个无形监狱)。可能有朋友笑了。你装什么神秘呀!说了半天就是这个!这个秘密早就有人提出来了,有什么新奇的。没有错,早就有人提出来,并写成书了,说外星人住在月亮的背面呢。又有人说,人类是外星人的试验品,人类曾经被毁灭等等。其实,更早的时候,世界各地就有关于月亮是天的说法,认为人类来自于月亮。不过,人类来自于月亮,怎么来呀!人类来到地球之后,怎么适应地球的环境,如何生存呀!人类与地球原来的生物是什么关系呀!人与万物怎么相处呀!等等。有人告诉过您吗?没有吧。那就继续往下看吧!  
  上帝造人已经说了几千年了,可是极少有人问,上帝究竟是怎样造人的?母亲哄孩子睡觉的时候说,女娲用泥巴捏成人,给他吹口气,人就活了。难道只是用泥捏一下,吹口气那么简单吗?有报道说,现代上帝已经出现了,有一个科学家造出一个人造细胞。这就是很多人崇拜的现代科学!!按照达尔文的进化论,从单细胞,到高等生物,大约需要几亿年的进化。等科学家造出新人类来,恐怕地球早已不适合人类生存了。言归正传。人类来自于月亮,与人类被月亮智慧生物造出来,投放到地球上,似乎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哦!
  月亮智慧生物怎么造人的问题,将在下一部分讲。现在继续探讨地球北纬30°的秘密。在大洪水期间,地球发生了运行轨道的偏移,世界各大河流的中下游沿海地区,包括古埃及、古巴比伦,印度河流域,长江中下游平原,黄河下游平原,东北三江平原等低海拔地区,全部被大洪水淹没,人类所创造的文明被毁灭了。然而人类并没有被毁灭。海拔600米以上的山,各种动植物安然无恙。为什么?
  这又是一个大难题!但几千年来,也没有人探索这样的问题。只有我这个愚昧,异想天开的人,才会做这样的傻事。我进一步深入探索,是不是月亮里的智慧生物,对人类的所作所为不满意呢?越想越觉得像是那么回事:月亮智慧生物对人类所创造的文明强烈不满。因此,它们要毁灭人类创造的文明,但不是全部人类。那么,它们为什么只毁灭人类创造的文明,而不是灭绝全人类呢?难道人类在创造文明的过程中出了什么问题吗?看到这里,再看看身边的社会现状吧,即使我不再往下说,大家心里也应该有数了。看看现代人,总以为科技多么的了不起,实在太自以为是了啊!
  再想想,大洪水之前,人类曾经拥有的科技水平,可能到达什么高度呢?我无法确切告诉大家,我掌握的资料有限。但从古埃及、古巴比伦、玛雅、三星堆等等文明遗址,出土的文物,可以看出,那是相当相当的高!还有一些未经核实的远古神秘洞穴,高山上的神秘岩画等等,即使不能说比现代科技水平高,起码也不会比现代差多少吧!大家想想,如果人类是由月亮智慧生物制造出来的,当它们不满意人类的所作所为,要毁灭人类文明,毁灭人类的科技,那不是轻而易举的事吗?那么,有没有办法证明,人类做了哪些不应该做的事,令月亮智慧生物强烈不满,以至于要将人类由高科技构筑起来的文明全部毁灭吗?这个问题真是有趣啊!您问我吗?我可不知道,我和您一样,只是一个人类,不是神灵呀!怎么能知道神的想法呢!不过,从我们所读到的远古圣人的经典,如老子的《道德经》来看,人类脱离了自然道德的约束,自以为是,为所欲为,自相残杀,别说是月亮智慧生物不满,作为一个普通人,也觉得太过分了呀!您说是不是?因此,我猜想,就是因为人类的文明活动,超出了月亮智慧生物设定的界限,引起月亮智慧生物的强烈不满,所以要做出毁灭人类文明的行动!如果真是这样,那么,之前我猜测撞入地球,引起大洪水的小行星,很有可能就是月亮了。而且,月亮不是猛烈撞入,而是温和驶入地球,然后降落在太平洋的。
  当月亮降落太平洋时,把太平洋的海水挤压,形成巨浪,不断冲击大地,直至把海拔600米以下的陆地全部淹没,将人类所有高科技构筑起来的文明全部摧毁,使人类回到原始生活状态。月亮温和地驶入地球,然后降落在太平洋,引发大洪水,淹没地球海拔600米以下的所有陆地。这个猜测令人震撼吧!然而,大家的反应好像比较平静,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觉哦。是不可想象呢?还是不敢相信呢?也许大大超出人们的想象范围了。看看美国那些太空探险的电影,几乎和日常生活差不多,只是换了个场景。人们很喜欢看,为之惊呼,称之为科幻。因此,我这个超乎人间想象能力的结论,别说中国人,就是全世界,可能也没有几个人能马上接受是个事实。然而,这是事实,不是科幻。不是科幻电影小说里说的几亿年前的世界,也不是几十万年的地球发生的事情。这个事件发生的时间:公元前2000年左右。仅仅距今四千年。世界各地都有史籍记载。我想了半天,我用十天时间,把事情的来龙去脉,一步一步进行分析推理,才得出这个结论,为什么大家听到之后,反应如此平静呢?整个过程有什么大的漏洞吗?推理合符逻辑吗?似乎没有大的问题啊!是的,需要一个消化吸收的时间。看来,在科学迷信思想的束缚下,在既得利益的操控下,世人的思想僵化的程度,比我猜测月亮降落太平洋的想象力还要高得多!呵呵。不管人们敢不敢相信,愿不愿于接受,这是事实。那么,有什么证据证明月亮曾经降落太平洋,因而引发大洪水吗?当然,证据还是来自于《山海经》,那是地球发生大洪水之后十年,古人所做的天下地理普查。四千年来,几乎没有人改动里面的内容,因为没有人能读懂,所以是比较真实的。我找到了古人记录的四百多座山的位置。对应现在位置与古人对各座山的描述,我才得出上述结论。我想,是站得住脚的。下面继续给大家分析。  
  第一,如果是小行星撞击地球,造成地球自转轨道倾角偏移,其威力是非常巨大的,必然引起一连串的地震、火山爆发等特大自然灾害,几乎将地球上的各种生物灭绝。就像亿万年前的恐龙和其他生物被灭绝一样,只留下了大量的化石。人们推崇达尔文的进化论,以地球上发现的各种生物化石作为依据。这是极不严肃的。达尔文晚年反思,虽然不好公开向公众道歉,但对各种质疑,他沉默了。因为明显不符合基本的科学逻辑。一个生物如果要变成化石,大家知道需要具备什么条件吗?没有人知道,因为至今,以现代如此高明的科技,没有科学家能造出化石来。也无人有说服力地解释为什么?因为那是偶然现象,是地球几十亿年之中,曾经发生过的几次偶然事件之一。用偶然的现象来说明必然的规律!行吗?行呀!在媒体反复轰炸式的强大宣传攻势下,不该相信的事情,人们都相信了;应该相信的,反而无人敢相信。就是今日的现实。所谓生物进化,或者演化,本来应该是一个连续不断的变化过程。但化石的发现,与达尔文的结论正好相反。生物进化的各个阶段,竟然在同一时间出现。因此,迷信达尔文的人只好强词夺理了。  
  第二,四千年前发生的大洪水,古人在十年后做天下地理大普查,海拔600米以下的陆地草木不长,而海拔600米以上的山区,动植物都活得好好的。这个问题前面已经有比较多的分析,就不多说了。  
  第三,古人记录东山首经、东次二经,在今华北平原一带的矮山;记录东次三经在今日本的几座山(海岛),不仅没有草木,而且到处是沙石,没有任何动植物。但是,记录南山经在今埃及和伊拉克两河流域的矮山,只是草木不长,有枯死的树木,有怪异的禽鸟和蛇。记录北山经在今俄罗斯境内的矮山,也只是草木不长,但还有马、蛇等动物。其他内陆地区海拔600米以下的矮山,也只是草木不长而已。为什么会是这样呢?原因不难找到。因为东山经几条路线处于太平洋西海岸,这些矮山靠近太平洋。很显然,是受到太平洋海浪的反复冲刷,矮山上的植被,甚至土壤都被海水冲走了。而南山经靠近沿海的矮山,处于大西洋、印度洋沿岸;北山经的矮山,靠近北冰洋,没有受太平洋海浪的冲刷,只是被大洪水长时间淹没。  
  第四,古人记录海拔600米以上的山区地方,如中山经的中次八经,中次九经,中次十一经记录的,在今西南、华中一带的山区,远古的传统文化一直保留着,从未间断,直至今日。各地都流传着远古大洪水的故事。而在平原地区,这些古老的文化传统,早已消失了。  
  第五,当时地球的地质灾害,如火山、地震等造成山崩地裂等迹象不明显。在《山海经》山经26条路线,古人记录的四百多座山中,只有南次三经在今伊朗有一座山有山火。  
  第六,《山海经》记录的路线,没有到今日江苏和浙江的范围,但后来大禹治水,那里有一个扬州,是天下九州之一。对这个问题,我思考了很久,后来发现,那里正对着广阔的太平洋。估计月亮降落太平洋时,那一带地方受害是最严重的,地面上几乎什么都消失了。  
  第七,凡是被大洪水淹没的山,古人记录都比较简单,大多只是无草木,多沙石之类。但记录西山经在今青藏高原一带,秦岭一带,没有被大洪水吞噬的山,却十分详细。古人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对山周边的景色加以描述,充满诗情画意,还记载了很多远古流传的神话和传说,使人浮想联翩。从中可以看出古人的心情。  
  综合以上从《山海经》解读得出的分析,加上《圣经》的记载,可以明显看出,地球发生自转轨道夹角的改变,是在几十天的*之中,可能有连续不断的强雷暴,以及大地的反复颤动;在处于高山上的人们以为末日到来的惊恐之中,使人不留意地完成的。当长时间的*、强雷暴、大地颤动停止,大洪水退却,天气变得晴朗之后,人们仰望天空,发现天地变了,天倾斜了,地陷落了。
  太不可思议了!我想,地球是围绕着太阳公转的行星,受太阳的引力影响,自然的力量太大了,行星的运行怎么会轻易改变呢?除非地球自身有变轨的动力,否则,还有什么神秘的力量,可以使地球的运行发生如此巨大的改变呢?这一定与月亮有关呀!对了,只有月亮才能改变地球。那么,月亮是怎么使地球的自转夹角改变的呢?
    对于月亮降落太平洋的大事件,人们半信半疑。这是正常的。老子提出的自然道德思想,虽然几乎世界上所有智者都认为那是真正的哲学。但两千多年过去了,人们还在半信半疑呢!我不是国家新闻发布。这个结论只是一个山野村夫的个人管见。大家把它当神怪小说看也是很正常的。不必大惊小怪,毕竟已经过去四千年了。但还会不会再发生,我不敢保证一定不会。该来的总会来。  
  我为什么相信地球自转角度的改变一定与月亮有关?在晴朗的晚上,当您仰望天空,那明亮的月亮,总是散发着皎洁的亮光。您不觉得它很神秘吗?争论可以持续。有什么想法可以留言。下面说说地球自转的黄赤夹角,究竟是怎么改变的。我是想了很久才想通的。可能是这样的:月亮温和地驶入地球,降落在太平洋,附着在地球上,随着地球一起转动。地球由于承受巨大的负载,转动时因失去平衡而晃动,因此改变了自转的黄赤夹角。 
  那么,有没有找到相关的证据,证明月亮曾经附着在地球上,使地球自转失去平衡,因而改变自转夹角呢?很遗憾,暂时没有找到大家想要的各种科学数据。不过,虽然没有更多的证据,但我相信,以上分析和推理足以证明了。大家想想,整个地球表面,突然之间海水升高600米。那是一个什么级别的水量呀!我的数学学得不好,一时算不出来提供给大家参考。可能有人算过,有人说远古的大洪水,淹没了海拔1000-2000米的地方。据说那是美国人说的,还有科学家做顾问的呢。可能是1000米?可能是2000米?究竟是1000,还是2000米?难道这就是世人所崇尚的科学?他们的依据是什么?我不知道。可能是计算机推演出来的吧。既然是计算机得出的结果,里面有大量的科学数据呀!怎能不信呢?这就是当今社会的所谓科学逻辑。  
  废话少说。如果我的猜测成立,那就不是危言耸听,而要引起国家有关部门重视了。否则未来的探月计划,可能会出现很大的麻烦呢!其实,我说的算不了什么。当年美国人放弃探月计划,就有人提出过,在月亮上可能存在智慧生物的质疑。如果您没有亲戚朋友参与登月活动,就当成娱乐笑料好了。幻想嫦娥奔月是多么美妙而浪漫的事啊!但自从有了这个结论之后,嫦娥奔月的美好幻想,就在我心中破灭了。我常想,如果远古时候的美女嫦娥奔向月球,是被月亮智慧生物抓去当试验品的,那多么的令人伤感呀!探索还没有结束。既然月亮可以温和驶入地球,那是不是说,月亮是一个自身有动力的星体,或者如有人所说,它是一艘宇宙飞船呢?为了证明月亮自身是有动力,可以自我控制运行方向和速度的宇宙飞船,我继续做深入的研究。  
  前面说到,大洪水之后,尧帝下令制定新的历法。按照现有天文地理知识,如果地球只是南北回归线到30°,夏天和冬天时间延长,春秋两季时间缩短,稍作调整,人们就可以适应了,似乎不必重新制定历法啊!您说呢?因此,看来问题并不是那么简单。当年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先给大家简要介绍一下《尚书》的来历,以及《尧典》的内容。
  所谓《尚书》,即上古之书,是中国上古时代历史文献的汇编。据说主要是由孔子整理编辑而成,所以也是儒家的重要经典之一。我觉得是可信的。《尧典》是《尚书》里收集的一篇文章,记录尧帝在位期间所做的重要事情。全篇只有600多字,分五部分内容:一是介绍尧帝的为人;二是记载尧帝下令制定新历法;三是选择继任天子的人选;四是治理大洪水;五是确定舜作为接班人。其中大约有三分之一的篇幅,讲述如何制定新历法的问题。由此可见,尧帝在位时期,天下发生的最大事情,就是大洪水和天地运行规律改变了。  
  我再摘录一段《尚书》“尧典篇”,关于制定新历法的记载,如下:
  原文:帝曰:咨!汝羲暨和。
  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闰月定四时,成岁。
  允厘百工,庶绩咸熙。  
  这段话翻译成现代文,大意是:尧帝说:你们两个,羲,和,听着。现在一年有三百六十六天,每月只有三十天,十二个月不足一年,因此,要用闰月的办法,来确定春夏秋冬四季,这样才能符合周年的运行。以后,就以这个办法,来规定朝廷百官的职守,使天下百姓的生产和生活重新恢复起来。  
  大家清楚了吧。我在前面给大家摘录了一段《尚书》的记载,是尧帝命令羲和两人去观察日月星辰的变化规律,制定新的历法。这一段呢?是尧帝下令颁发新历法了。并详细记载新历法,每年366天,每月30天,一年12个月,不足用闰月方法来解决。我反复研读《尧典》,越读越觉得尧帝下令制定新历法这件事,与当时发生大洪水事件是相关联的。
  我在想,对年月日时间记载这么详细,是不是隐含什么玄机呢?难道在大洪水前后,地球围绕着太阳公转的周期,即一年的日数;或者月亮围绕着地球公转的周期,即一月的日数,发生了改变吗?这又是一个大问题!为什么是个大问题?如果大洪水前,每年的日数不是365天(平年365天,闰年366天),每月不是30天,一年不是12个月的话,那么,尧帝下令颁布新历法的记载,就不是一条普通的信息,而是一条非常重要的信息了!我不能放过这样重要的信息,一定要搞清楚!但是,该如何来证实有这种可能性呢?我要开动脑筋。我继续深入挖掘有关远古文明的相关资料,并拓宽视野,找来大量远古世界文明,包括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玛雅文明的相关资料,进行比较分析。终于,在查阅古埃及和玛雅的相关考古资料时,有关太阳历的记载,引起了我的注意 
  西方人对美洲的玛雅文明遗址,进行很多年研究之后,发现玛雅人使用的太阳历,一年是365天。一年有18个月,每个月20天,共360天,另有 5天作为禁忌日。令人惊叹的是,考古人员发现玛雅人记载的历法,十分详尽和精确,一年是365.2420天。现代天文观测,一年是365.2422天。两者几乎一致。神奇吧!远古时候的科技水平达到什么高度?很难判断是吗?但由此可见一斑。在古埃及的考古情况又怎样呢?原来古埃及也有太阳历,一年也是365天。据说最初是360天,另有 5天作为禁忌日。但后来改变了。古埃及人的太阳历,根据尼罗河洪水泛滥的情况和农业生产的需要,把一年分为三季,即洪水季、冬季和夏季。每季4个月,每月30天,全年12个月,另加5天在年尾,作为年终祭祀日。这样,一年还是365天。
    这两段记载,包含什么信息呢?很显然,玛雅人的太阳历,没有大洪水前后的变化。而古埃及的太阳历,在大洪水前后,发生了改变。这又是为什么呢?其中又有什么玄机呢?问题真是复杂呀!玄机肯定会有的,但要想知道其中的玄机,需要有丰富的历史知识。丰富的历史知识从哪里来?当然是要自己做深入的研究,得到符合自然历史发展规律的历史知识,而不是道听途说的了。那么,能不能找出古埃及和玛雅太阳历之间存在差异的原因呢?下面给大家说一段教科书上没有的远古历史(纯属YY)。
  大约四千年前,大洪水将地球处于沿海,各大河流下游,以及低洼盆地,人口密集的地区,全部淹没之后,地球上的人类文明几乎全部消失了,剩下的人口很少,估计大约只有几十万了吧。鲧接受尧帝的命令去治水。但他治水九年不见成效,被尧帝下令在羽山(南次二经有记载,今伊拉克两河流域)处死了。为什么鲧治水九年不成呢?一般的说法,是他治水的方法不对。其实,真正的原因是:一、选错了治水的地方;二、找不到人去干活呀!当时尧帝已经隐退,由舜摄政(代理天子职务)。鲧被处死后,舜向尧帝建议,由鲧的儿子大禹继续治水。大禹当时还是个年轻人,尚未成亲,大约二十多岁吧。他家在今山西临汾附近。他吸取父亲治水失败的教训,接受朝廷任命后,并没有立即奔赴灾区,而是组织一班年轻人,研究治水的方案。大禹真是聪明呀!年轻人,你们应该从中有所启发。大灾难来的时候,就是年轻人发挥机会的时候,不要害怕。初时,他们计划把天下规划为十二个州进行治理。然而,派出大批调查组,分赴世界各地实地考察灾情。大约用了两年时间,各个调查组考察回来了,写出大量调查报告,最后由大禹综合整理,定名为《五藏山经》,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山海经》的山经。不过,《五藏山经》只是大量调查报告的很小部分,是结合他们的治水方案,提交给朝廷讨论的依据。其他资料呢,一直保存在各朝的皇家档案馆里,直到秦朝灭亡,被项羽一把大火将咸阳城焚毁时,随之消失了。
  所以,周朝人编写“海内经、海外经”的时候,是有大量远古图书资料作为参考的,只是研究得不细致,偏差比较大。汉朝人写“大荒经”时,手上是没有任何资料的,只能凭想象。话说回来。经过世界各地的调查考察之后,大禹发现大洪水的灾难太大了,比他们在山西老家时的想象,要严重得多。大洪水之后,所有平原、三角洲,原来经济发达,人口密集的地区,几乎一切的人间痕迹都消失了,到处是荒芜人烟之地。可能像现在的火星表面一样了吧。能逃过大难的人,只有生活在高山上的极少数。因此,大禹修改方案,向朝廷提出重点治理九个州的建议。的确,没有必要分散人力物力去治理那么多地方,只要集中力量,把中原一带治理好就足够了。朝廷接受大禹的建议,决定集中所有的人力物力财力,重点治理九个洲。经过十二年的艰苦努力,大禹治水成功,疏通了九洲的河道,各地逐渐恢复了生产。这就是天下九州的来历。天下九州,大概就是今日中国的范围。
    把九州治理好之后,朝廷决定改变原来天下万邦的政Z格局,实行中YANG集(木又)制,各州首长由朝廷任命,称为侯。九个州有九个侯。这就是诸侯的来历。因此,天下统一,称为九州,由朝廷直接管理了。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统一。也是最成功的天下统一。然而,天下统一,实行中央集权制,对过去的大国贵族来说,是一种严重的利益损害。因此,他们坚决反对实行天下统一,抵制舜的做法。以共工为首的既得利益集团联合起来,到处散布谣言,说舜是一个平民,无资格当天子。大洪水是因为舜代理天子引起的,是上天要惩罚他,舜是天下的灾星等等。这些故事相信大家有所闻吧,只是没有那么具体。尧帝虽然年迈,但他的意志非常坚定,认为只有舜是当天子的合适人选。下令对造谣诋毁舜的人进行处罚。(这些在儒家经典中是有提到的。)当时,由舜代理天子。他很谨慎,一直没有采取行动,希望反对天下统一的人能改正错误。然而,直到尧帝去世,大禹治水成功。那些反对统一的人,依然坚持己见。舜正式成为天子之后,按照之前制定的法律,把不愿于统一的几大氏族(即古籍记载的四凶四罪)实行惩处,将他们流放到九州之外。其实,对四凶四罪的处罚,也可以说是一种政治妥协。为什么?因为九州是由中央朝廷组织力量治理好的,如果你们不满意,不喜欢统一的话,那就自己去治理好了,还有三个州没有治理呢?那么,大禹提出放弃的三个州在哪里呢?州是行政单位,事实上与洲(即大河下游的三角洲)是一致的。这三个州就是处于地球北纬30°区域,今日的印度河三角洲,伊拉克两河流域,埃及尼罗河流域。于是,四凶四罪氏族带着各种工农业生产技术,当然也包括新的历法,向西迁徙,来到原来经济非常发达,但被大洪水毁灭,已经荒无人烟的印度河流域,伊拉克两河和埃及尼罗河流域,重新建立他们的国家。
  这就是今日考古人员,在上述三个远古文明地区考古中,发现有一条奇怪的时间线差别的原因。大洪水前后(即大约公元前2000年前后),虽然三个地方使用的语言文字一样,但是两批不同人的历史文化。困扰着世界各地科学家们长达一个世纪的考古难题,如此轻易地被我破解。我也不明白竟然是为什么。可能就是因为这个原因吧,古埃及在大洪水前后,使用的历法改变了。大洪水之后,迁徙到这里的华夏人(即四凶四罪氏族),使用了尧帝下令重新制定的历法。  
  那么,为什么玛雅人使用的历法没有改变呢?远古时候,大地之外,即四海之外,还有四块地,称为东西南北四地。东地和西地,即今美洲大陆。因为当时地球上的人口太少了,朝廷没有计划去治理。南地和北地,是今南极和北极,不适合人类居住。所以,尧帝下令重新制定的历法,没有推广到海外,今墨西哥湾一带的玛雅人,即大洪水之后存活下来的人,失去与大地朝廷的联系,只好一直延续已经不合时宜的远古历法。事实上,玛雅人也是远古的华夏人。通过对古埃及和玛雅太阳历的深入研究,搞清楚了两个远古文明地区,所使用的太阳历不同的原因。我的思路渐渐清晰起来,一切远古文明的迷雾,慢慢散去了。之前的疑问,也终于有了答案:大洪水前后,天地的运行规律的确发生了变化,每年的时间基本不变,但每月的时间和一年的月数,即季节改变了。大洪水之前,一年有18月,每月20天,有5天作为祭祀日。大洪水之后,一年只有12月,每月30天,也有5天作为祭祀日。现在大家觉得比较清楚了吗?也就是说地球围绕太阳的公转没有改变,而月亮围绕地球的公转改变了。一切都是月亮在作怪呀!太震撼了吧!真是想不到呀!
  月亮离开了原来的运行轨道,缓缓驶向地球,降落在太平洋,随着地球运转,改变了地球的自转角度之后,又缓缓地升起,离开地球,飞回太空。但是,月亮并没有回到原来的轨道,围绕地球运行,而是远离地球,进入新的轨道,围绕地球运行,从原来的20天一周,变为30天一周。太不可思议了!月亮果然是一个有动力,可以自我调节运动方向和速度的星体啊!难怪有人猜测它是一艘宇宙飞船了。上传一幅模拟月亮驶入地球,降落太平洋的位置图。地球与月亮大小比例是,球体直径11:3 ,请参考。
 古人云:大道至简。然而,我们从小就得接受知识教育,被各种各样的表面化的,无厘头的,带着毒素的知识、信息灌输入脑,使原本很简单的问题,被复杂化了,本来很复杂的问题,又被简单化了。因此,当我们身处急剧变异的时代,面对令人眼花缭乱的世界,非常迷茫。各种新鲜事物层出不穷,我们无所适从,各种问题不断出现,我们难以应对。教育不仅不能使年轻人适应变化着的社会生存环境,还加重了负担。为什么?究竟为了什么?身处异乡,不知温暖是哪里;工作时像机器人,工作后得不到愉悦,更谈不上什么幸福感。绝望了!很多年轻人绝望了。因为看不到未来的希望,看不清人生的追求目标。我和大家一样,有着这些感觉。但是,我不绝望!为什么不绝望呢?因为我不依赖别人,我是一个个性独立的人,思想自由的人,追求平等,追求幸福的人。大家看看动物世界吧!自然界本来就是一个残酷的世界。要生存,要发展,只能依靠自己,适应自然的环境,适应气候的变化,而不能依靠别人。只有勤奋,才能发展壮大,最后成为一个屹立人间的强汉;懒惰只有等死,越来越弱,最后成为天敌的美食。
    那么,怎样才能摆脱现实中的困境呢?怎样才能成为一个有理想,有快乐,有幸福,生活内容丰富充实的人呢?我想,首先要懂得清除思想杂念。这一点非常重要。就像您上网一样,要每天做些体检,清理垃圾,清除痕迹。否则,脑袋反应很慢,甚至会死机的呀!这个道理很简单,有谁在做呢?难呀!电脑好办,点击一下,360就帮您完成了。人脑怎么清除杂念呀!怎样清理对您的人生毫无意义的思想垃圾?怎样清除那些令您不愉快的生活痕迹呢?很难!不过,难是难,不等于不能做。那么,有方法吗?当然有呵!想知道吗?继续看吧。您能跟上我的思路的话,生活就会充满希望,处处都会有阳光。可能有人问,你是怎样确定大洪水前后的历史是这样的呢,凭什么这样说呢?教科书是经过无数专家学者,花费大量的心血,甚至呕心沥血,用了毕生的精力,才确定下来,传授给大家的哦!是的,我尊重任何人的劳动。但正如有智者说,我爱我的老师,我更爱真理。我虽然没有拿出一大堆数据给大家看。但我不是瞎猜,不是在故意编造故事。我是经过艰苦的探索之后,才有所发现,才得出的结论。但现在是新时代,世界首富比尔盖茨说,一切都是数字!你没有给大家一连串的数字,这不是瞎说,又是什么?我无话可说。有人喜欢钻牛角尖,但不是用来研究学问,而用于斗气。真是可惜呀!大好的青春就这样浪费掉了。当然,我是不会在意的。人是有脑袋的,是有思想能力的,是能分辨真假的,大多数人是相信我的分析推理的。下面就给大家说说,我是怎样发现这段远古历史的。
  看到古籍有一段记载,说大禹治水前,计划治理十二个州,但后来结合实际,实地勘察之后,确定治理九个州,把天下统一为九州。我在想,为什么有九州和十二州的分别呢?还有三个州没有治理,在统一的天下之外,究竟在哪里呢?为了搞清楚舜和大禹曾经规划天下十二州,后来确定天下为九州的关系,我继续深入研究,在各种古籍文献中寻找证据。后来在《尚书》里发现了。经过对《尚书》的仔细研读,深入体会之后,终于从“舜典篇”找到了原因。摘录一段“舜典”的记载如下:
  原文:肇十有二州,封十有二山,浚川。
  象以典刑,流宥五刑,鞭作官刑,扑作教刑,金作赎刑。
  眚灾肆赦,怙终贼刑。钦哉,钦哉,惟刑之恤哉!
  流共工于幽州,放欢兜于崇山,窜三苗于三危,殛鲧于羽山。
  四罪而天下咸服。   
  把这段古文翻译成现代文,大意是:舜代理天子(大洪水发生之后,尧帝退位,到各地巡狩),打算把天下重新布局,改变原来天下五个山区的划分,规划为十二州,在每个州封一座名山,共有十二座名山,用于举行祭祀活动。计划疏通各地的河道。为了建立新的社会秩序,舜在器物上,刻画出五种常用的刑罚。这些刑罚是:一、用流放的办法处置犯了五刑的罪人;二、用鞭打的方法作为官员的处罚;三、用木条鞭打作为学校使用的处罚;四、用铜钱作为犯人赎罪的刑罚。如果是过失造成犯罪,就赦免他;如果犯人依仗权势,不知悔改,就要加倍刑罚。谨慎啊,谨慎啊,刑罚一定要慎重啊!于是,舜决定遵循尧帝的吩咐,把几个违反法律的大贵族实行处罚:把共工流放到幽州,把驩兜流放到崇山,把三苗驱逐到三危之外,把治水不力的鲧在羽山处死。处罚了四个抗拒天下统一的大贵族之后,天下人都心悦诚服了。  
  看了这段译文,大家有什么意见吗?可能文字表达不够精炼准确,但应该不会在基本意思上有什么大的出入。为什么现代人无法理解远古留下来的文献的意思呢?其实,不是人们古文学得不好,而是人们的思想被禁锢了,思想被束缚了,不敢相信古人的记载是事实,因为古人的描述与我们固有的思想观念完全不同呀。比如,大家都以为黄帝创立的天下,是像清朝那样的封建奴役专制社会,所以各个媒体请来的嘉宾,开口就是五千年封建文化意识,什么什么的。其实,远古社会和今日社会,完全是两回事。当时是万邦林立的自然道德社会。正如老子所说,最好的天子是无为的,天下由百姓当家作主。那时的天下,是由百姓当家作主的。天子不是皇帝,他从不发号施令。那么,当时的朝廷是干什么的呢?他们最重要的工作是举行各种祭祀活动,使天下的运行符合自然的法则;负责提供各国经济贸易往来的场所,收取市场费和交易税;对各国的利益纷争进行仲裁,纠正人们的不道德的行为。明白远古天下朝廷的职责和天下百姓的自由很重要。否则不能理解为什么有人反对天下统一,而且是非常坚决,豪不动摇的。现在清楚了吧,因为那是黄帝当初创立天下的根基呀!
  尧舜在大洪水之后,放弃老祖宗立下的规矩,改变一贯以来的做法,搞天下统一,是需要巨大的勇气的。那是一个破天荒的创举。当然也是有特殊原因的,因为地球的运行规律改变了。当是反对天下统一的四大贵族被处罚,就是古籍所记载的四罪。大家有没有想过,这些大贵族究竟是什么社会政治背景呢?原来,共工是尧帝的重要大臣,灌兜(即丹朱)是尧的儿子,三苗也是尧帝的重要大臣,鲧是大禹的父亲。当时强烈反对天下统一的氏族,除了四罪之外,还有比较著名的,就是四凶。四凶又是谁呢?据古籍注解,一是浑敦(继承黄帝香火的子孙);二是穷奇(继承少昊香火的子孙);三是梼杌(继承颛顼香火的子孙);四是饕餮(炎帝后裔,缙云氏的儿子)。以四罪四凶为代表的氏族,原来都有自己的国家,也有人在朝廷做官,势力很大,收入丰厚。因此,往往有恃强凌弱,胡作非为,令百姓深恶痛绝的行为。
  天下统一之后,他们的所有特权都将失去。这也是一个事实。您说,他们能甘心失去原来拥有的一切吗?两千年后,秦始皇统一天下,也是这个原因,使秦朝无法延续下去呀!因此,舜帝当天子之后,决定将他们流放到九州之外,就是今日的印度河、两河、尼罗河三角洲。正好填补了因人口太少,没有及时进行治理,所留下的重要地域的空缺。天下虽然没有全部统一,但天下依然是华夏人的天下。  
  好了,回到原来的话题吧。地球自转夹角的改变,月亮运行的改变,又是怎么完成的呢?我住在海边。夏日的黄昏,在海边散步,习习微风,凉爽宜人,真是惬意。天色渐暗,月亮已在大海的上空。随着月亮的升起,不久海潮就开始上涨了。不知怎么的,我总觉得月亮似乎小了一点,因为刚落山不久的太阳,看起来比月亮大很多。似乎违背了太阳主白昼,月亮主黑夜的古老传说。我常在想,四千年前,月亮为什么要毁灭人类创造的文明呢?想了很多很多。可能是人类太自以为是,太嚣张了吧!人类的猖狂,终于把上帝给激怒了。
  这个上帝不是耶和华,而是月亮智慧生物。月亮智慧生物不仅用大洪水毁灭人类创造的文明,为了杜绝后患,使人类不能再次背叛上天的意志,还做出一个更加可怕的决定:改变地球自转的黄赤交角,从30°变为23°;改变月亮自身运行的速度,由原来每20天绕地球一周,变为30天一周。这会产生什么后果呢?地球的自然环境气候必然恶化,人类的活动范围就会缩小,因而达到限制人类发展的目的。月亮智慧生物!宇宙级的智慧!实在是高明呀!人类和上帝相比,真是微不足道呀!人与人斗还行,自相残杀了几千年,现在也没有觉醒。但人若要与天斗,就太不自量力了。可能有朋友问,月亮是怎样使地球自转的黄赤夹角,从30°变为23°的呢?好,我再给大家做个分析。月亮本身是一个球体,直径不到地球的四分之一。如果月亮温和地驶入地球,附着在地球表面,地球的自转就会失去平衡。这个道理和汽车的轮胎转动不平衡是一样的,有驾车经验的人很容易明白。轮胎不平衡,转起来就会晃动。
  由于地球是悬浮在太空中的星体,围绕着太阳公转的轨道是稳定的。月亮附着在地球上,就会使地球的自转产生不平衡,因而晃动。地球就是在自转的晃动过程中,发生了黄赤夹角的改变。为什么大洪水和地球自转夹角改变是同时发生的呢?由于地球有大气层,月亮降落太平洋,大气会被挤压,造成云层云量结构发生变化。这就是大洪水期间,连续大雨暴雨,有强烈雷电,大地不断颤动的原因。地球每自转一圈,角度就会改变一些。因此,要完成7°左右的改变,需要一段时间。按照《圣经》的记载,大洪水时期,大雨下了四十多天。那么,大约就是这个时间吧,地球完成了自转角度从30°到23°的改变。那么,月亮又是怎样从20天绕地球一周,改变为30天一周的呢?
  有两种可能,一是月亮的运行速度变慢,即月亮离开地球升上天空后,还在原来的轨道上围绕地球运行;二是围绕地球公转的轨道变大了,即月亮与地球之间的距离拉远了,也就是说,在地球上看到的月亮变小了。第一种可能性看似比较小,因为月亮要配合地球的自转而运行,速度太慢不好操作。第二种可能性比较大,因为只要月亮离地球远一些,以原来同样的速度运行,围绕地球公转一周所需的时间就多了。如果月亮远离了地球的猜测,能够成立的话,那么,在大洪水前,从地球上看到的月亮,可能比现在大50%,看起来与将近下山的太阳,就差不多大小了。月亮围绕地球运行,对地球产生影响最大的,是海洋的潮汐。由于月亮离地球远了,对地球海洋潮汐的作用就会减弱,会造成海水的蒸发量相对减少。因此,天空的云量就会减少,大地的雨量相应减少。这可能就是大洪水之后,北纬30-45°之间的高原地区,由于天空云量减少,地面水分大量蒸发,但得不到相应的雨水补充,因而出现干旱,导致大片水域干涸,最终成为沙漠和沙化地的原因吧。那么,地球北纬30-45°之间,各个高原地区是什么时候变成了沙漠、沙化地的呢?
   补充说明:从月亮与地球的大小比例,大致可以看出,地球受太阳的引力作用,以月亮细小的个子,要改变地球围绕太阳运行的轨道是比较困难的,但要改变地球自转的黄赤夹角并不难。这不违背自然的规律,也完全符合科学的逻辑。我相信长期研究天文地理、天体物理的人,完全可以计算出地球与月亮之间,这些改变的可能性,以及改变所需要的时间。如果科学还有理性的话,估计不久就会有人公布论证结果。  
  人类文明不是少数人创造的,而是全人类共同的智慧结晶。人类的过错,当然也不是少数人的错,而是所有人的错。要想改变人类的命运,必须全人类共同努力,回归到自然道德社会。有朋友说,如《2012》所言,如果真的发生大洪水,有航母的国家,少数人可以继续过着高度文明的生活。这种想法是错误的。短时间可以维持,但长时间不可能支撑下去。看看现在吧别说所有厂毁灭,只要电力中断,整个现代文明就完了。这就是四千年前发生大洪水之后,古人有非常先进的交通工具,用于全世界的地理普查,但大禹治水的方法,却十分原始落后的原因吧。我所说,没有高深的学问,都是基本的生活道理,是任何一个思想健全的人,思维正常的人,都可以思考出来的结果。因此,我根本不觉得自己有说什么特别之处。我并不比别人聪明,我只是接受了老子的自然道德思想。我借题发挥的言论,也没有什么特别的目的,只是看到社会上有太多的不可思议的事情,杯具不断重演,人们依然迷信只有科学才是真理,科学的问题还要依靠科学来解决,泥沼越陷越深,才发出的感叹。科学非常好!但科学迷信非常害人!万事万物都有阴阳,有正反两面,有利必有弊。这是常识!当今社会,有谁敢公开说科学的弊端呢?如果您解除了科学迷信思想的束缚,整个天空的阴霾都会散开,大地一片光明,生活充满快乐。
    地球北纬30-45°之间,各个高原地区是什么时候变成了沙漠、沙化地的呢?事实上,虽然在大洪水期间,地球发生运行的巨大变动,地球自转的黄赤夹角变小了,月亮绕地球运行的距离拉大了,海洋水汽蒸发量减少,天空云量减少,大地雨量减少,但地球的云层和雨水并不是全部消失。因此,高原地区的干旱,是一个漫长的逐渐改变的过程。例如青藏高原、蒙古高原、伊朗高原、阿拉伯高原上的水域,并没有在大洪水之后迅速干枯,而是逐渐减少,千年后才干涸,成为沙漠的。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对照两千年前的古籍记载,通过对比分析后,可以得到比较明确的答案。
  在秦汉时期,青藏高原上还有很多大面积的水域,在今柴达木盆地、塔里木盆地,还有很多文明古国。张骞出使西域时,那里的气候比现在好得多。所以汉朝人在今河西走廊以西的地方,修建长城,派兵驻守。然而,那些地方现在几乎全部干枯了,只留下几个绿洲。这种不断枯绝的趋势,不仅没有停止,而且似乎在加速,范围在迅速扩大。在最近几十年里,有详细的气象、地理资料可做参考。我就不多说了。  
  有人问,如果月亮降落地球,那么当时在高山上存活下来的人,应该能见到巨大的月亮呀?但为什么没有这方面的古籍文献记载呢?其实不能说没有文献记载,只是没有可靠的古籍文献记载,各地都有不少这方面的神话传说呀!月亮是由宇宙智慧生物操控的,它们完全可以利用朔月,即月亮运行到地球与太阳之间,也就是月初那几天,驶来地球。当它接近地球的时候,天空早已乌云密布,没有人能见到它。
  按照《圣经》的记载,大洪水持续了几个月。当月亮到达地球时,天上已经连续大雨暴雨,能见度极低,大概也是不可能见到月亮的。月亮停留期间,由于地球表面的陆地缩小,水面增大,云量大增,总是大雨暴雨天气,人们根本见不到月亮。月亮离开的时候,情况依然一样。只有当月亮离开地球,升到比较高的位置,天气放晴了,人们才可能见到它。那时,月亮已经升上天空,处于很高的位置了。现在,我来总结一下以上围绕地球北纬30°所探讨的内容。
  一、在四千年前,地球上发生了一场大洪水,将海拔600米以下的陆地全部淹没。
  二、在大洪水期间,地球自转的黄赤夹角发生改变,从原来的大约30°,变为现在的23°左右。
  三、在地球黄赤夹角改变的同时,围绕地球公转的月亮也发生了改变,从原来公转一周20天左右,变为现在的公转一周约30天。  
  以上三个重大历史事件不是孤立的,而是同时发生。要满足地球在短短几十天内,同时发生上述三件大事的条件,几乎只有一种可能,就是月亮降落地球的太平洋后,再飞回太空,其他别无选择。那么,地球发生这种改变之后的结果是什么呢?
  地球各个纬度地区之间的季节、气候发生了重大的改变,原来一年有18个月,分六个季节,现在只有12个月,分四个季节。在北纬30°至45°之间的大片区域,环境气候发生了持续的变化,四千年来从没停止,时至今日。从21世纪开始,进入加速恶化期。四千年前,北纬30°一带的高原地区,气候温热,潮湿,大地水源丰富,有大面积的水域,山地植被生长十分良好,森林茂密,花草繁盛,野生动物种类繁多,数量很大。然而,现在各个高原区的水域大部分干涸,成为沙漠,水源干枯,沙化地区不断扩大,动植物大量消失了。随着高原地区水源枯绝,平原低地的水源开始出现干枯现象,地下水位下降,淡水资源逐渐耗尽……  
  结束了吗?本来应该结束了,如果人类能够接受教训,尊重自然,敬畏上天,祭祀鬼神的话。不过,月球智慧生物还是低估了它们制造出来的智慧人类的本领。虽然地球气候环境不断恶化,但人类贪婪的欲望不降反升,才过了四千年,又重蹈覆辙。现在,人类不仅放弃尊重自然,敬畏上天,祭祀鬼神的做法,还高喊战胜自然的口号,在有限的生存空间里,创造出更大的人间奇迹,甚至扬言要成为宇宙的主宰,冲出地球,走向宇宙。  
  当然,人类也低估了月亮智慧生物的智慧。地球气候越来越坏,环境越来越恶化。有人提出地球变暖的假设,以为地球的变化只是受到人类生产生活排放的二氧化碳气体增多,造成气候变暖,出现极端气候。其实,这只是表面现象。人类相对于地球大自然而言,力量非常有限。现在气候的恶化,只是四千年前地球气候环境改变的延续。随着地球的自然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大气二氧化碳含量升高,地下水枯绝,即使月亮智慧生物不再采取灭绝人类文明的行动,生活在地球上的人类,还有多少好日子过呢?因此,科学家很聪明,他们想到地球人移民到外太空,把一些有钱人移民到火星去居住,让穷人留在地球等死。这可行吗?后面将继续探讨。
   有朋友问幽州、崇山、三危、羽山四地的问题,相信是大家比较感兴趣的。你们真厉害呀!这是千古之谜,几千年都没有人能说清楚,一般人肯定被难倒了。不过,我既然能够破解《山海经》,能够解开远古历史之谜,这几个地名,就是小菜了。下面说说我对这四个地方的考证。可能是三千年来最令人振奋的猜测,相信看了使您大开眼界。  
  先说幽州。大禹治水成功,天下确定为九州。《尚书禹贡》记载的九州是:冀、衮、青、徐、扬、荆、豫、梁、雍,没有幽州。在《诗经尔雅释地》记载的九州是:两河间曰冀州,河南曰豫州,河西曰雍州,汉南曰荆州,江南曰扬州,济河间曰兖州,济东曰徐州,燕曰幽州,齐曰营州。燕,即今北京附近,叫幽州。
  在《周礼职方》记载的九州是:东南曰扬州。正南曰荆州。河南曰豫州。正东曰青州。河东曰兖州。正西曰雍州。东北曰幽州。河内曰冀州。正北曰并州。东北所指范围比较大,幽州可能到今日的东北三省。
  从以上三个经典文献的记载,我猜测,尧舜时期的幽州,可能是今东北三江平原地区,即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三江汇合的地方。《山海经》的东次三经、东次四经两条路线在附近经过。根据古人的记载,那是远古时候天下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
  我进一步猜测,大禹派出调查组分赴世界各地考察之前,最早计划治理的地方,可能是今黄河与长江流域之间,有八个州,即冀、衮、青、徐、荆、豫、梁、雍,没有扬州,加上东北的幽州,南山区的印度河、两河、尼罗河三个州,共十二州。后来,放弃远离中原的幽州,和南山区三个州。治理完冀、衮、青、徐、荆、豫、梁、雍八州之后,把受灾最严重的扬州也治理了,形成天下九州。为什么说他们原来没有计划治理扬州呢?因为《山海经》26条路线,没有到达属于扬州区域的山,而其他各州区域都有山经的记载。  
  再说羽山。在《山海经》的南次二经,有羽山的记载。但在我破解《山海经》之前,没有人知道羽山在哪里?在中国境内找不到相应的山。为什么找不到呢?因为《山海经》对这座山的描述是这样的:山下有很多流水,山上经常出现云雨,但没有花草树木生长。在溪水里有很多蝮虫。大家觉得奇怪吗?有很多流水,溪水里有生物,经常出现云雨,却不长花草树木。世界上有这样的地方吗?所有人都被这些记录搞糊涂了。就像现在很多人不敢相信月亮曾经降落太平洋一样,两千多年来,没有多少人相信《山海经》是真实的国家地理。
  其实,羽山就在今伊拉克两河流域,努海卜市北,幼发拉底河西边,古达夫干河和乌拜达特干河之间,是海拔300米左右的群山之中的一座矮山。山上有流水,有云雨,却不长草木的原因,是因为被大洪水长时间淹没的缘故呀!所以,现在大家不能不信了。原来世界上真有这种不可思议的地方。  
  再说崇山。有一种说法,崇山,又叫狄山。北魏郦道元《水经注瓠子河》记载:《山海经》曰:尧葬狄山之阳。一名崇山。狄山在哪里呢?这也是一个千古之谜。不过,终于被我破解了。狄山,就是《山海经》南山首经记载的柢(音di)山,位于今沙特阿拉伯阿尔阿尔南,沙特阿拉伯与伊拉克交界,一座海拔500米的山,在羽山西南大约300里的地方。为什么说崇山就是柢山呢?在周朝人编写的《山海经海外南经》记载:狄山,帝尧葬于阳,帝喾葬于阴。注意,周朝人注明是海外南经哦!尧帝是葬在海外,而不是中国。那么,崇山当然也不会在中国了。
    为什么尧帝死后葬在海外?尧帝向上天推荐舜代理天子之位之后,自己到各地巡狩。当他来到当时的南山区,在羽山检查鲧的治水工作时,看到鲧治水九年,竟然一事无成,非常生气,下令将鲧就地处决。然后,尧帝一行人继续西行,准备去尼罗河流域的埃及。但可能就在半路上,尧帝去世了。因此葬在附近的柢山。狄山(柢山)和古埃及的天下虞山一样,可能也是天子的墓葬地之一。柢山离处死鲧的羽山不太远。因此,在今伊拉克挖掘出来的远古墓葬,和在埃及发现的金字塔,其性质是一样的,都是远古时候,天子的墓葬。至于远古时候,天子的墓葬地为什么选择南山区的古埃及天虞山,和两河流域的柢山,以后再探讨。  
   再说三危。三危就是三危山。《山海经》的西次三经有记载。古人记录三危山是一座方圆百里的大山。相传三青鸟居住在那里。山中有一种食人兽,形状像普通的牛,长有白色的身体,有四只角,身上的硬毛又长又密,好像披着蓑衣,名叫獓因。有一种禽鸟,一个头连着三个身子,形状像乐鸟,身上却长着黑色斑纹,颈项是红色的,名叫鸱。
  三危山在哪里呢?也是千古之谜。原来它在今中国、巴基斯坦、阿富汗、吉尔吉斯斯坦四国交界,是喀喇昆仑山和昆仑山交界的一座大山,海拔6000米。在山的东边是中国新疆,南边有一条通道,是古中原通往西域的必经之路。山北边也有一条东西走向的通道,就是今瓦罕走廊。这个地方战略地位非常重要,美国人一直虎视眈眈。但中国人竟然蒙查查,大多数人连瓦罕走廊都没有听说过,是不是很可笑!  
  三危山,顾名思义,自古以来就是非常危险,或者说险要的地方呀!今日此地依然战乱不断,克什米尔地区使印度和巴基斯坦两国长期冲突,阿富汗战乱没有结束,吉尔吉斯斯坦内乱又起。从中国新J出境,过了三危山就是西域,即今中亚地区。在山的西南方有阿富汗、伊朗、巴基斯坦、印度;山的西北方有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等国家;直往西走,就是今伊拉克、阿拉伯、以色列、埃及等地了。现在清楚了吧。等我介绍完《山海经》,所谓远古历史之谜都将消失,原来都是华夏人的历史。但不等于中国人的历史,中国只是华夏的一部分。这一点请大家明鉴。   
   伊朗高原和阿拉伯高原的情况又如何呢?如前面分析的情况一样,如今伊朗高原,阿拉伯高原上的沙漠、草原、沼泽,原来也都是大面积的水域。因为水域宽广的缘故,古人称之为海。有朋友从新疆考察回来对我说,沙漠实在太令人震撼了,古人说的沧海桑田,真是一点不假啊!从远处看,沙漠就像浑浊的大海一样,只不过那是黄沙,而不是水。原来处于北纬30°至45°之间的各个高原,都不是现在干涸荒凉的样子,而是像大海一样,有广阔的水域,气候温和湿润。意味着什么呢?是不是在四千年前,这些地区处于温热气候状态下呢?
  根据《山海经》山经的记录,情况似乎是肯定的。因为当年有大量的犀牛、大象、狮子、黄牛、水牛、长颈鹿,骆驼等等生活其中,而现在这些野生动物都生活在热带呀!可能有人会问,植物的情况又如何?植物相对难以考证,但从《山海经》记录的植物名称来看,各个高原地区上的大山,生长的树木,与长江和黄河流域之间,低海拔地区的树木差不多。综合以上分析,可以初步得出结论,原来地球北纬30°左右,在四千年前,即大洪水之前,是热带。也就是说,地球的北回归线,大约在北纬30°,而不是现在的23°。
  从古人的记录看,在高原地区的各座山,山周边的河流、水域、动植物的状况,与现在的情况有很大的不同,现在干涸的沙漠、沙地,广阔的草原、沼泽地,原来都是水域。大多数山上,原来森林茂密,野兽种类繁多。比如,今日中国境内最大的沙漠,新疆塔里木盆地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古人记录为西海。今青海的柴达木盆地,古人记录为东海。大家非常熟悉的精卫填海的故事,说的东海,就是柴达木盆地水域。这个故事记载在北次三经。还有,今蒙古高原上的巴丹吉林、腾格里等沙漠,沙地、草原、沼泽,原来都是大面积的水域。
  三千年前,周朝人解读山经,编写海经时,只说钟山以西的地方有流沙,一直到达大海。换言之,柴达木盆地已成为沙地,塔里木盆地还没有完全干涸,仍有比较大的水域,像大海一样。当时蒙古高原各地,大面积的水域尚未干涸。伊朗高原和阿拉伯高原的情况又如何呢?如前面分析的情况一样,如今伊朗高原,阿拉伯高原上的沙漠、草原、沼泽,原来也都是大面积的水域。因为水域宽广的缘故,古人称之为海。有朋友从新疆考察回来对我说,沙漠实在太令人震撼了,古人说的沧海桑田,真是一点不假啊!从远处看,沙漠就像浑浊的大海一样,只不过那是黄沙,而不是水。原来处于北纬30°至45°之间的各个高原,都不是现在干涸荒凉的样子,而是像大海一样,有广阔的水域,气候温和湿润。意味着什么呢?是不是在四千年前,这些地区处于温热气候状态呢?  
    现在,我们再来看看《山海经》山经26条路线,看看古人当时记录的情况,与我这种猜测是否一致。从我确定的《山海经》四百多座山的位置来看,南山经、西山经、中山经的大部分,北山经、东山经的一部分,都分布在北纬30°至45°之间。其中,经过青藏高原、蒙古高原、伊朗高原、阿拉伯高原的,有南山经三条路线,西山经四条路线,北山经三条路线,东山经两条路线,中山经四条路线,大约有一百多座山。从古人的记录看,在高原地区的各座山,山周边的河流、水域、动植物的状况,与现在的情况有很大的不同,现在干涸的沙漠、沙地,广阔的草原、沼泽地,原来都是水域。大多数山上,原来森林茂密,野兽种类繁多。比如,今日中国境内最大的沙漠,新疆塔里木盆地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古人记录为西海。今青海的柴达木盆地,古人记录为东海。大家非常熟悉的精卫填海的故事,说的东海,就是柴达木盆地水域。这个故事记载在北次三经。
   
   论《山海经》所说的赤水、黑水和昆仑
  我国文学上的泰斗曹雪芹说:他在创作红楼梦时,采取了将“真事隐去”的形式。其实这样做的发明权并不属于曹氏,远在曹氏1800余年已基本写成的《山海经·海经》中就已经这样做啦。在《海经》的首篇《海外南经》唯一用了真地名,也是整个《海外经》中唯一用了真地名的南山条中,曾郑重地宣告:“自此山以来,虫为蛇,蛇号为鱼”,希望读者明白经里说的兽并不是真正的兽,鱼蛇也不是真正的鱼蛇,其它应与此类比。这段话是阅读《山海经》中的怪物和《海经》时打开神秘之锁的总钥匙。令人惋惜的是:在此书的绝大部分写成后达两千余年长的时间里却没有一个学问家像作者希望的那样来对待这本书。究其原因,不外乎是在外观上它有一套令人目眩的神秘外衣,公开宣告又带有一定的朦胧色彩。我的幸运在于是学地质的,对方位有职业性的敏感,遂先在与方位有关的问题上有所发现,然后用全新的观点对《海经》进行了再认识,并终于基本搞清了此部分的真正含意。把这些成果全部写出来,文字过长,所以本文只叙述由方位上的发现而获得的最初成果,并以此来体现研究步伐最初的轨迹。
  一、罗盘方位
  《海内西经》有一段使人很感兴趣的话,乍看似乎乾坤颠倒,方位错乱,细嚼细咽后就会发现在方位上它体现了一种规律性,如果方位错了,那也是有规律的错误。这段话是:“海内昆仑之虚,在西北,帝之下都。……赤水出东南隅,以行其东北,西南流注于南海,yàn@①火东。河水出东北隅,以行其北,西南又入渤海。又出海外,即西而北,入禹所导积石山。洋水、黑水出西北隅,以东,东行,又东北,南入海,羽民南。弱水、青水出西南隅,以东,又北,又西南,过毕方鸟东。”
  河水就是黄河,从河源到入口,总体上应是东流入渤海。如从内蒙清水河一带,即战国时叫做河宗的地方算起,到入口处,在总体上也应是东南流入渤海。上文中的“西南又入渤海”所描述的就是此段河道的总流向的方位。它与实际方位的差别是以东为西。洋水是西汉水的上源,古时又写作养水或漾水,在源头水向西流,再西南,后折向东南(在不考虑流向,只说河道方位时,亦可说是西北),和上文的“以东,东行,又东北”相比,与实际方位的差别也是以西为东。南北和实际方位一致,东西互换,这种方位,正是现在罗盘刻度盘上的方位(为了描述方便,以下简称罗盘方位)。把罗盘方位改换成实际方位,上述《海内西经》中有关的话就成为“海内昆仑之虚在西北,……赤水出西南隅,以行其西北,东南流注于南海,yàn@①火东。河水出西北隅,以行其北,东南又入渤海。又出海外,即东而北,入禹所导积石之山。洋水、黑水出东北隅,以西,西行,又西北,南入海,羽民南。弱水、青水出东南隅,以西,又北,又东南,过毕方鸟东。”这样以来,有关这段话的疑点就全部消失。把它们和西汉时的历史地图对比一下就不难看出,这些河流现在是什么河流(图2略)。
  对河水,《海内西经》叙述的起点是汉金城郡的金城一带。这个始点不是源头。经认为河的上游和源头在“海外”。海在《山海经》中多指当时的国境线外或国内的边远地区,有时又是位于四个方向上的地域代名词,当然也有少数是指海洋。上文的“海外”说的是当时的国境线外,“即东而北”正是当时国境外河道的总方位。
  洋水和黑水,发源地、河道方位、入口完全一致(弱水、青水也如此)显系同一条河流在不同河段上的异称。其习惯写法是:位于上游者居前,位于下游者居后。关于洋水,上文已进行了讨论。洋水的中、下游在汉时称为汉水(见《汉书·地理志》),河道方位及流向与《海内西经》有关条文的“南入海”一致。黑除音hei外,还可音he或han,汉在发声时如喉音重,音极近黑(hei),所以黑即汉的谐音。总之,从河源、河道方位及流向和谐音所取得的资料皆证明经里的黑水即汉时的汉水,今名嘉陵江。羽民这个名称见于《海外南经》和《大荒南经》。《大荒南经》的羽民所体现的地方和本文无关,可放下不说。《海外南经》的羽民指合川到大巴山的嘉陵江流域,羽民即翼,涪江和渠江形象地说就是嘉陵江的两翼。嘉陵江在重庆市入江,其位置一点也不差,正在羽民南。
  弱应是luò@②的谐音。luò@②水是今沱江的上源。该水源头向北流,然后转向东,再转为南南东。和《海内西经》的弱水相比,它少了源头西流这个特点。疑luò@②水源头有因比例尺过小而无法表示的一段是向西流的,源头的山势为近东西向可说明这个推测并非凭空虚造。luò@②水与湔水合流后的河段,西汉时称为湔水。湔音煎。《诗·卫风》的绿叶青青和《诗·小雅》的其叶青青中的青皆音精。精煎音近,据之可知青即煎之谙音,青水的河流、流向又与湔水相同,所以《海内西经》的青水即西汉时的湔水、luò@②水合流后的湔水。毕方鸟除《海内西经》外还见于《海外南经》和《西次三经》章莪山,《海内西经》的“弱水、青水……又东南,过毕方鸟东”,显然是抄自《海外南经》的“毕方鸟在其(二八神)东,青水西。”毕方,《淮南子》说:它“生於木”,是“木之精”。《韩非子》在《十过》中说:“黄帝会鬼神於西泰山之上……毕方并辖,蚩尤居前,风伯进扫,雨师洒道,虎狼居前,鬼神在后。”从《十过》和《大荒北经》应龙畜水时,蚩尤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等等资料来看,蚩尤在古人心目中如雷神(此问题另文详述),毕方自然就是电神。电神叫毕方,导源於《诗经》。《诗·小雅·渐渐之石》说:“月离于毕,俾滂沱矣。”古时认为箕星主风,毕星主雨。“月离於毕”,则是暴雨的征兆。和滂沱大雨同时来的电,会很自然地被看成是来自毕星所在天区的使者,故称之为毕方鸟。电击森林,可以引起大火,并可在孤立且能形成尖端放电效应的大树杆上留下刻痕,这就是“木生毕方”,毕方是“木之精”和“见则邑有@③火”等话的由来。毕方又叫做老父神的原因是:三国以前,古人把想象中的风雨雷电之神分别称为风伯、雨师、雷公、电父,电父的俗称就是老父神。但在《海外南经》中,毕方鸟却不是神,而是实实在在的地方。毕为濮的谐音。夷水,一名清水或盐水,即今湖北境内的清江。其流域是从战国时开始的古濮族主要居区,这个居住区在当时的特点是山高林密,因此也可以说濮族的“木之精”。青为江的谐音,青水指该处的江水。这就是说《海内南经》所谓的毕方鸟即是战国以后的濮族主要居住区。《海内西经》的毕方鸟与青水间的方位虽未变,但称为青水的河流却变成了沱江,所以它讲的毕方鸟就不是濮族主要居住区,而是蜀境内古犍为郡境的bó@④族主要居住区。西汉时犍为郡的首府为bó@④道(今宜宾市附近),在沱江之西,也就是说被《海内西经》称为青水的沱江流经bó@④道即古bó@④族主居住区之东。
  赤水即汉时的江水上游,现在叫岷江。《海内西经》所述河道起点为西汉汶江道(今茂汶羌族自治县),由该地到绵tī@⑤道(今汶川县南),赤水河道位于luò@②水源头的西北,它也经《海内西经》应用罗盘方位所说的昆仑“东南隅”西北。由绵tī@⑤道向下,流向总体为南东向,即《海内西经》所说的“西南流注于海。”西汉时岷江的灌县到武阳(今彭山)段,称为luò@②水,@⑥可音shou、音zhou,亦可音酬,在音酬时与赤为双声,音近,据之可知赤即@⑥音酬时的谐音。yàn@①火,除《海内西经》外,还见于《海外南经》,《大荒西经》称之为炎火。《海外南经》的yàn@①火形象是黑,“生火出口中”,乃古祭祀用的亚形火塘或炉灶的漫画。它在地域上可能是指楚国。楚的先祖鬻熊在周初曾担任过守祭火的职务,其近亲祝融在后世的心目中也是灶神。《海内西经》的yàn@①火虽与《海外南经》同名,说的却不是一件事情。在《大荒西经》,昆仑之下有弱水(即luò@②水,包括西汉的湔水源)环绕,在其外的“炎火之山”,“则投物辄燃。”这个炎火之山乃蜀地火井的写照。关于火井《华阳国志·蜀志》说:“夜时光映上照,民欲其火,先以家火投之,顷许,如雷声,火焰出,通耀数十里。以竹筒盛其光藏之,可拽行终日不灭也。”当声如雷、火焰出通耀十里时,这可真是名符其实的炎火山。岷江流经的五通桥到自贡市一带是我国主要的盐及天然气产地之一,西汉在南安(今乐山市)设有盐铁官,说明当时在该地区由火井制盐已是一种重要的行业。《海内西经》为西汉时所作,经内的赤水既是岷江,它所谈的yàn@①火就应是火井,即《大荒西经》中的炎火之山。由于在西汉时岷江口以下的长江水道也称江水,其东部在自贡市一带的盐及天然气产地以东,故说它入“海”在“yàn@①火东”。
     昆仑四水既如上述,昆仑的位置就应如图1所示,说的是鸟鼠同穴山--西倾山--岷山--玉垒山一带的山区。
  二、《山海经·西次三经》和《淮南子·地形篇》中的昆仑四水
  《西次三经》和《淮南子·地形篇》有关昆仑四水的记载如下表。由表可知,《西次三经》以“南流东注”形容河水,可知作者心目中的河水源头即内蒙清水河一带战国时称为河宗的地方。无达就是无路可通的地方,即大海。洋水即西汉水上源,chǒu@⑦涂在意思上是道路险恶,即蜀道,由于唐时大诗人李白杰作《蜀道难》的影响,“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是大家都知道的事。chǒu@⑦涂的切音为@⑥,所以chǒu@⑦涂之水也就是chǒu@⑦水,即江水。杆音于,是方形的盛水器,应是湖沼名称。郭璞注为山名是受《山海经》其它篇内水流入什么汜天之山,什么朽涂之山之类的影响,他未考虑在《西次三经》作者的概念中山不是水的容器,所以在不是海和湖沼时,就特意注明汜天和chǒu@⑦涂是水。弱水古时多把它和黑水联系起来,这是伊洛河水一称为玄扈水的影响所致。在把弱水作为黑水的异名看待后,就可看出有关黑水的描述即脱胎于《禹贡》的“弱水既西”。那么所谓大杆就是yì@⑧窳的谐音。yì@⑧窳的本字应是葭窳,是芦苇丛生的浅水沼泽区;如水处于停滞状态下则发臭。从《禹贡》的弱水可知,《西次三经》的黑水是在鄂尔多斯盆地中间西流的一条内陆小河。赤水的发源地在西汉水之东,这就使它不可能是江水。在河水以河宗为源头,作者心目中昆仑形体宏大的条件下,赤水也不会是源头靠近西汉水的今汉江上游。《海外南经》说:“三苗国”在赤水东。三苗国的疆域,根据战国吴起的说法应是在“左洞庭(即云梦)、右彭蠡”间的江淮地区。但《吕氏春秋·召类》又说是:“尧战於丹水之浦,以服南蛮。”南蛮即苗。那么,《海外南经》的赤水,就应是丹水(今丹江)和与丹水汇流后的汉江河段。这也就是《西次三经》的赤水。汜天,现在叫做漫天。水溢出盛器或河道,俗语为漫出来了或漫上、漫过,漫即汜之音转。所以汜天的意思就是水势浩瀚,远望天水相接,无边无际。在历史上从来还没有人弄清楚那一条大河叫赤水,当然也就谈不上有人观察过赤水入海的情况。现姑且认为汜天之水是指海,那么河水也入海,浙江也是入海的,后者在入海处的场面又特别壮观,为什么不用汜天之水来形容呢?可见汜天之水并非适用于类似现象的抽象名词,而是一个特定的形象化了的专门名词,它所指的是特定的地区。汉水和江水交汇处的西部,就是古时有名的云梦泽区,在西汉时司马相如就曾著文盛称其美,那时虽不像现在这样千湖辉映,但也是江河纵横,湖沼星罗棋布的地区,在陆地上是一枝独秀。在当时人们熟悉的境界里,和丹水及汉江有联系的地方,只有它当得起汜天之水这个名称。
  上述四条河所决定的昆仑位置如图3所示。其地域为南起秦岭,北至陕北白于山的黄河间的山区和高原。《淮南子·地形》中的赤水、河水和洋水的内容,除丹泽这个名词来自《淮南子》本身外,其余乃简化《海内西经》的有关内容而成。弱水除“在赤水之东”外,乃杂揉当时的传闻及《海内西经》的部分内容于《禹贡》有关记载中而成。丹泽为《淮南子》中九州之外位于西南方的大薮,赤水在丹泽之东流入南海,自是源远而流极长。对弱水的改动,则是在啃实其上游即今甘肃弱水的前提下,把赤水的源头推向更西,昆仑当然也随之而西。这是汉武帝开通西域,人们眼界随之开阔,从而在知识界中引起的回响。河水条中贯渤海的贯字,只有在认为渤海东边临近河源时才有意义。作者若做如是想,他就应是一个地圆说者。但在《地形篇》中,开宗明义就说:“地形之所载”是“六合之间,四极之内”的事情,乃是典型的地方论者。这就是说贯字乃简化《海内西经》河水条文时对“又出海外”的误解所致。至于什么“绝流沙,南至海”,除表明作者对弱水流向和附近地形无知外,还表明作者是“地陷东南”、水只能向东南流这一观点的盲目追随者。所以对《淮南子》地形篇的作者,我虽佩服他具有统一百家学说的勇气,也看到他包罗万象力求创新的雄心,但在自我修养的根基上,他只是一个脱离实际的读书匠,是站在文字组成的彩云中看世界的人,以致于把一些本来实实在在的客体,也被弄得虚无飘渺,无所着落。这和《山海经》中海外诸经的作者着笔漫画的都是自己所经历的事物比较起来,真是一个很好的对照。(附图)
  三、《吕氏春秋》和《淮南子》的六川
  《吕氏春秋》在《有始览》中说:“水有六川,”即河水、赤水、辽水、黑水、江水、淮水。《淮南子》的六川来源于《吕氏春秋》,名称也完全相同。  
  在讨论六川之前,有必要先谈一些与《吕氏春秋》六川有关的历史背景。该书写作于秦王政时期,巴蜀远在秦惠文王时期(前316)就纳入秦国版图,在秦王政即位前,汉中、黔中、南郡及义渠辖境先后皆归秦所有,秦国必然会保有或编制这类地图的图籍。位于内蒙的河南地区直到秦始皇三十二年(前215)还为匈奴占有。至于甘肃的黄河以西,直至秦王朝灭亡时止,仍不是秦的领土。吕不韦门下宾客有三千人,他们来自战国时期的各个诸侯国,所以对边远如燕国的情况自然也是了解的。
  六川的川,当然是迳流入海的通流大川。其中河水、辽水、江水、淮水是大家都清楚的河流,黑水的位置应在西方,据之可知他们在排列上是有序的,是以黄河为起点,按照相对位置,依照反时针的方向排列的。具体讲就是:先向北,然后转向西,又转向南,最后又转向北。据之可知赤水的位置和入海口应介于河水和辽水之间,其长度应与辽水相近。战国时期河水在今天津附近入海。在这以北和辽水间只有当时名叫治水(今永定河)的河流最大,可见治水即赤水。治可音持,与赤音近,赤为治的音转。在《有始览》中,九州、九山、九塞、九薮皆在战国时期七国的管辖范围内,作为六川之一的黑水也不能例外。在《山海经》中被称为黑水的西汉水和汉水,秦国的图籍会表明它们只是江水的支流。何况这两条汉水都早已有自己的专门名称,《吕氏春秋》的作者既未给河水、江水、辽水、淮水改名,为什么要单给汉水改名呢?那么这条黑水只能是《禹贡》中所说的黑水,即内蒙澄口以上的黄河。与之有关的详细论证见下节。
  四、《禹贡》中的黑水、都野和昆仑等三国
  《尚书·禹贡》由于用字简炼,语言拟古,是比较难读的一本书。所以,在讨论黑水等问题前,有必要对一些名词作一番解释。
  底绩这个词在《禹贡》中用了三次,于冀州曰:“覃怀底绩,”,在梁州为“和夷底绩,”到雍州境内是“原隰底绩。”司马迁认为底绩就是致功。在这方面像太史公这样博学的人是不会搞错的。与底绩相联系的三个名词,除原隰外,注释家都释为地名,其具体位置则不能确指,或者是有多种说法。但是,为什么雍州用能显示其地貌基本特征的“原隰,”而其它两州却用局限性较大的具体地名来显示致功的业绩呢?在我看来,这是把覃怀及和夷解释为地名不能园满回答的问题。覃作为名词与耜(音似)同,为利chā@⑨(即锹),用以开渠。怀,从古用语“怀山襄陵”看应是怀抱或环抱的意思,作为名词义为胸怀。覃怀二字译为现代话就是深浚山谷,环山导流。和是以两杆旌旗为标志的军门,也叫做垒门,引伸到地形上应是峡谷或石阙。夷即彝,为古时的礼器或酒器,引伸到地形上为渊潭。用此解释,“覃怀底绩”用现代话说就是:劈山成壁,曲流倾泻。现在太行、太岳山区一些地名以壁为名,正是这种地形特征的体现。“和夷底绩”的现代语是:迭砌石阙,沟通渊潭;“原隰底绩”就是保持土原,水边固定。写到这里,在我的内心里实在佩服这位两千余年前的地理著作者,他只用了六个字三个词就高度地概括了太行和太岳山区、蜀西山地及黄土高原与水有关的地形特点,除原隰二字见于《诗经》外,其余两词旧无成说,若非亲身经历不能如此,若无文学上的高度修养亦不能如此。
  在《禹贡》提到的河流中,诸家聚讼的焦点是黑水。晚近,顾颉刚先生在《禹贡中的昆仑》一文(《历史地理》1981.创刊号)中否定了这条河的存在,认为是《禹贡》作者据《山海经》综合而成的传说河流。顾先生在该文中有不少卓越的见解,如认为《禹贡》的作者是秦国人等,但前面提到的看法则是顾先生的疏忽。《禹贡》中的各州都有自然分界线,在其它六州自然分界线皆在当时的中国国内或是国境边缘(如东部的海),边缘界线不清楚的就不说(如荆州、扬州、梁州的南界和雍州、冀州的北界),作者是一个严肃的学者,如顾先生说的又是秦国人,那么在谈到他更为熟悉的雍、梁二州时为什么要自乱体例,据《山海经》来捏造一条黑水呢?说《禹贡》的黑水在某一点或某个方面与实际有出入,这是可信的,说它根本就不存在是难以令人相信的。
  与黑水相联系的有弱水、都野、三危、析支、渠叟、昆仑等地名,应先把它们搞清楚。在这里要顺便插一句话:《禹贡》在叙述各州的地域及河流时有严格的顺序,忽视了这一点就会犯错误,如前人对《禹贡》冀州中的“治梁及岐”,在不考虑它们应是壶口和太原间地域的情况下注解为陕西的梁山和岐山,这样一来,冀州的地方就成了雍州的地方。其实这里的梁应是吕梁山,岐山即狐岐山。壶口在吕梁山西侧。“既载壶口”,其下必然会谈到吕梁山,在四字组成一句的情况下,只能将吕梁省称为梁,将狐岐省称为歧。作者欠考虑的是:没有想到如此省略会和名气很大的陕西梁山及岐山重复,以致于使后人在理解上产生了混乱。
  为了便于说明问题,将《禹贡》中与黑水有关的条文抄录于下。《禹贡》说“华阳、黑水惟梁州,”又说:“黑水、西河惟雍州。弱水既西,泾属渭ruì@①①,漆沮既从,沣水ruì@①①同。荆歧已旅,终南、敦物,至于鸟鼠。原隰底绩,至于渚野。三危既宅,三苗丕叙。……浮于积石,至于龙门西河,会于渭ruì@①①。织皮昆仑、析支、渠叟,西戎即叙。(《史记》作序)。”yōu@⑩,《史记》作所。渚野,《史记》作都野。丕叙,《史记》作大序。既宅,《史记》作既度。渠叟,《史记》作渠搜。
  现在先谈弱水,它是雍州首先讲到的河流,据地域的顺序分析,其位置应在泾水以北。它是《禹贡》的九川之一,对它的描述是“道……弱水,至于合黎,余波入于流沙。”为九州中仅有的一条内陆河。黎,《说文》说是:“履黏,”即用以粘结多层鞋底和鞋帮的一种粘性较大的浆糊。所以合黎从字义上讲,就应是泥浆聚集的地方,即泥沼。那么弱水就应是先注入名叫合黎的沼泽区,而沼泽通过出口,又使少量水进入沙漠这样一个水系的总称。根据上述特点,所能判定的就是它是现在内蒙都思兔河附近及毛乌素沙漠所在的地区内的一条古河流,因为在伊克昭盟的其它地区在地形上不具备构成流向为西的内陆河的条件。它之所以被列为九川之一,乃是因为它是当时已知的唯一的内陆河。
  渚野和都野为互相通用的名词。前人认为是今武威地区的湖沼名称,《中国历史地图集》据之将其表示在汉休屠泽(今武威石羊河散流入沙漠处)处。这不是定论,《辞海》对此即持保留态度,本文作者认为如说都野在秦疆域以外,是与《禹贡》由禹体现当时中国的概念相违背的。《释名》说:“泽中有丘曰都丘。”这是都邑由城池环绕这个特点在地形上的引伸,四川盆地四周为高山围绕遂被称都广之野,也是上述含义引伸到地形上的一个例子。由此可见,一个地区由高山环绕或由水环绕皆可称为都。由于都野本作渚野,所以它只能是水环绕的地方。在渭源鸟鼠山西有一块为黄河、洮河所环绕的地区,地形符合都的含义,位置对口,下文将证明该处战国末期即在秦疆域之内,可充分证明该地区即《禹贡》的都野。
  关于三危,一种说法是在今甘肃陇西县西北,如郑玄在《尚书正义》中就说:《河图》及《地记》云:“三危之山在鸟鼠之西,南当岷山。”我的看法在地域上和此说接近。具体意见是:三危即今甘肃天水一带的渭水流域,它是三苗西迁后的主要居住区。另外在徽县以西,广元以北的嘉陵江流域和岷江上游也应有三苗族与氏、羌杂居,且是其文化的影响区。包括后者是广义的三危,即有三苗族居住的地区。其理由为:1.作为一个部族居住的地方,不可能是一座山,其地区也不可能在敦煌。因为关于西域的情况在我国也只是在张骞出使后才有实质性的了解(包括月氏西迁这样的大事),敦煌即使很早就有一座名叫三危的山,当时的中国何由得知?2.三苗在新住地会通过把老居住区的地名搬到新区,使新区乡土化,此表示怀故和新土可以安居等类思想。近古欧、美移民在美洲和澳洲是这样做的,在我国历史上这也是一种常见现象。现已知古三苗居住区一些有名的地名如江水、汉水、丹水、冥山(今伏牛山东部,一作蒙山),同时出现在甘东南和川北。大家都清楚,岷江并非江水上源,但却早就称(秦以前)为江水,后来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认为其源头即江源。如认为这只是当时知识水平局限所致,便过于简单化。合理的说法应是:这是因袭两条早就并存的江水所造成的历史现象。类似的情况还见于汉水。西汉水被称为汉水也应在它首次出现于文字记载之前,它和汉水本是无法合而为一的两条河流,但在脱离实际的经学家综合下,西汉水却成了汉水的上源。桓水(今白龙江)与西汉水为姐妹河,与丹水和汉水的情况类似,从江、汉与湖北境内的江、汉同名、丹朱可音转为hān@①⑦朱、hān@①⑦举、hān@①⑦头、hān@①⑦兜看,桓即丹之音转。冥与岷、蒙音近,冥蒙含义相通,我国古时称日落的地方为蒙汜,岷山在位置上是川西平原上的人所见日落的地方,所以岷也应是冥或蒙在当地的音转。3.战国时秦西部边陲有名叫丹、梨的地方。他们和秦的关系,《史记·秦本纪》有如下记载:“惠文王后十四年,伐楚取召陵,丹、犁臣,蜀相壮杀蜀侯来降;”“秦武王元年伐义渠、丹、犁。”秦武王元年这次战争是为了巩固后方而采取的军事行动。有人认为丹、犁在今云南境内,这显然是不对的。因为,在一次战役行动中真正进行多方面的出击,乃是军家大忌,更何况是到当时必须悬军深入,远离后方,得失与全局无关的地方去作战。所以,在这次军事行动中所涉及的丹、犁,只能在与义渠(今泾河上游)临近,可以顺道逐一击破的地区。那么,秦惠文王时丹、犁降服就应是秦在蜀地统治进一步巩固的结果。蜀的政治变动和对义渠进行的军事活动即能波及丹、犁,丹、犁的位置便应在他们之间。上文已提到桓为丹的转音,丹当是位于桓水流域的国家或部族。甘肃大夏河古称为离水,离犁音同,它即犁之所在,在《禹贡》都野的范围以内。4.《大荒南经》说:西部海外,黑水之北,是hān@①⑦头所生的苗民居地。黑水,在这里是指西汉水,其北即天水一带的渭水流域。该经又说:“苗民,lí@①⑧姓。”《左传》讲:丹朱为狸姓。丹朱即hān@①⑦头,狸即lí@①⑧。lí@①⑧与理通,理在古时一作李。古陇西郡成纪一带(在上文提到的渭水流域)的李氏有史可籍,从秦、西汉时起就是全国有名的氏族,自是当地的土著,即丹朱及三苗的后裔。那么春秋、战国时期位于该地区的畎戎,@①②戎、mián@①⑨诸戎等更也应是三苗的后裔。戎是古时对西部兄弟民族的统称。今苗族是古三苗的后裔之一,在古时以犬为图腾。早在西汉时的记载里与苗(或茅)有关的神圣就和犬有关,仙家飞升去中陵(可能为冢岭的谐音)山的工具为茅狗,骑上即变成龙(见刘向《列仙传》)。古时名叫苗父的神医,则“以菅为席,以刍为狗,北面而祝”来治病(见刘向《说苑·辩物》)。据之可知,此地区的畎戎,是不能和匈奴族划等号的。他们即使和匈奴族有血缘关系,也是极为疏远的血缘关系,因为他们成为秦的郡县后,很快就成为汉族的一部分,即使是匈奴族在我国北方建立政权时,也未以匈奴族自居。@①②,一作huán@①③,古注释为豪猪,这是该部族具有倔强不屈、富于反抗精神的反映。獾,《说文》说是野豕,后人注释为猪獾、狗獾的獾。从@①②字的结构看,应是猪之先,即野豕,故@①②即獾,也就是《尚书·尧典》“朱、虎、熊、罴”中的“朱”(此问题另文详述)。此部族很可能是我国最先养猪的氏族。一些研究者认为蛮即苗之音转。在《山海经》中比翼鸟一名蛮蛮(《西次二经·崇吾山》)两见,它们所象形的地域,一是桓水和西汉水,另一处是丹水和汉水,皆与三苗有关,也是苗音转为蛮的例证。苗绵音近,绵可能也是苗的音转。5.天水一带的渭水流域为陇山、屈吴山、秦岭从三面包围,其间为在形状上似三角形的原地,我认为这就是三危的由来及真正含义。商时危方在地形上也具有与它类似的特点。《禹贡》把三苗放在雍州来叙述,其它古籍也称三苗西迁到三危,据之可以断定三危是三苗的主要居住区。上文已提到的有关地名表明:其势力和影响主要是向南扩展,而不是向北。6.《史记·秦本纪》表明丹、犁在战国时已是秦国的领土,这也是《禹贡》能把都野及下面要谈的昆仑等国记入雍州,把“西倾因恒是来”记入梁州的原因所在。《中国历史地图集》把都野和西倾山及桓水上游画在秦国境外显系受丹、犁在云南境内一说影响所致。
  关于昆仑、析支,东汉马融在《尚书注》中写道:“昆仑在临羌西,析支在河关西”。河关在今青海同仁县北。析支即赐支,一作鲜支,说他位于“河关西”,在位置上是不错的。昆仑之虚的位置,详见本文罗盘方位一节,昆仑国或部族所在地区应在昆仑虚范围内。《禹贡》雍州的南缘在此处为西秦岭主脊。从地形看,《禹贡》中的昆仑就只能是:位于赐支河曲以东,西汉河关--蜀山(今青海玛曲县东)以西,包括西汉时西倾山在内的近南北向分水岭所在的地区,即东汉时的钟存。马融所说,乃汉时扩地过黄河后人们对“河出昆仑”一说进行修正后的认识。渠叟在古文献中也作渠瘦、渠庾、渠搜或巨sōu@①④,古注释家未具体指出它的位置。童恩正先生在《古代巴蜀》中说,蜀,汉及司马晋时一作叟,如《后汉书·吕布传》吕布军内有叟兵内反,注:“叟兵,即蜀兵也,汉代谓蜀为叟。”汉距《禹贡》著作时代不远,此解释肯定可适用于《禹贡》。巨、渠音近义通,意思是大。西汉时称桓水源头的山为蜀山,它应是渠叟的组成部分,为西境。沿此山向东,为《禹贡》划入雍州的西秦岭主脊所在地区。由于临洮位于《禹贡》:“终南、敦物至于鸟鼠”这一条近东西向山脉终点--鸟鼠山的正南,所以临洮南应就是渠叟的东境。概括地说就是:洮水和桓水间的分水岭所在地区即渠叟的区域。
  在讨论了上述问题后,就可以清楚地看出:《禹贡》的黑水不是西汉水,而是流经四川、甘肃的黄河。这里的黄河正是秦国边界上的一条自然分界线,贯穿了雍、梁两州。《禹贡》在九川中说:“道黑水,至于三危,南入海。”此三危的含义为广义三危。海在这里指当时国境线外的地区。和《海外西经》相比,作者还不知道黄河先向东流,然后再转向北,流向也搞错了。那么作者为什么要用黑水这个名称,并导致了上述错误呢?这是由于:1.作者对当时为匈奴族占领的黄河河段的情况不了解或不十分了解,未搞清楚他说的黑水即河水;2.文中使用了南河、西河等地理概念,这就使得他无法再用河水来描述青海、甘肃的河道;3.河字发音如喉音重音近黑,缘音成字即成黑水;或是错误的以今在玛曲注入黄河的黑河(此名称在战国即已存在,说详见《西山经·黄山》)为河源,逐称河水为黑水;4.作者对这段河道未实际考察,资料得自当时其他人的传说,在判断疑结时受“地陷东南”这种思想的束缚,错误地得出了“南入海”的结论。
  五、结语
  赤水,在早期文献中还见于《庄子·天地篇》及屈原《离骚》。《庄子·天地篇》的赤水在昆仑丘之南,记载有黄帝遗失和寻找玄珠的故事,在《海外南经》则有三株树出赤水的记载,后者可能系前者的进一步推衍,但与之有关的中间环节不清。据之,大体上可以认为《庄子·天地篇》所说的赤水即《海外南经》的赤水。在《离骚》中从“zhān@①⑤吾道夫昆仑兮”时,遇到流沙,只好“遵赤水而容舆”,后又渡过赤水,向北到不周看,此赤水在流沙东,不周南,大体上就是《海内西经》的赤水,即岷江。从上述可知《山海经》中有关赤水的描述分别导源于《庄子》和《离骚》,据前面各节可知它与《禹贡》为两个不同的体系。
  《山海经》与昆仑有关的赤水、黑水通过上述研究,除《大荒西经》中与夏后开有关的赤水外,位置皆可确定。夏后开在《山海经》中,于《海外西经》、《海内南经》中作夏后启,在《大荒西经》作夏后开。《大荒西经》中他得九辩、九歌的天穆之野在赤水之南、流沙之西,在叙述顺序上位于大荒山(在云南境内)之后,该处大约就是佛经所说的西方极乐世界所在地,表现出佛教的影响。和《海外西经》有关内容相比:《大荒西经》的作者是不同意说夏后启在“大乐之野始wǔ@①⑥九代”或如《竹书纪年》所说:在天穆之野“舞九招”的,直接批驳道:“此天穆之野,高二千仞,开焉得始歌九招?”故据屈原《离骚》“启九辩与九歌”及《竹书纪年》有关内容把《海外西经》的有关内容改为:“赤水之南,流沙之西……有人曰夏后开。开上三嫔于天,得九辩九歌以下。”其中称夏后启为夏后开,称大乐之野为天穆之野,称九代为九招,皆来自《竹书纪年》。可见把启作为开,并不是如《大荒西经》最后说的那样是避汉景帝讳所改。佛教影响和据西晋时汲郡出土的《竹书纪年》所作的修正,证明《大荒西经》此条写作的时代不早于西晋。关于九辩、九歌,屈原在《天问》中写为:“启棘宾商,九辩、九歌。”古注释家谓商为上,或是帝的@③字,过于牵强。商:《说文》说是:“从外知内”,即度量,这就是《九章算术》中商功的含义。宾,《书·尧典》“寅宾出日,”传曰“导也”。据之可知,“启棘宾商”的意思应是启倾全力推导商功之术。那么九辩、九歌就应是现在珠算运算中的三变九、九变九和九归口诀之类的算法和口诀。做这些事应有一个安静的环境。为此,启就离开了国都,找到了一个僻静的山区住下,这样的地方《竹书纪年》称之为天穆之野。所以把九辩、九歌当作歌舞,乃是后人的误解。
  有关昆仑及其四水的描述《西次三经》比《海内西经》粗疏,从而显得古老一些,实际上则不是这样。现代在自然界是还可看到一些活化石,谁也不会根据活化石的存在,就说现代是白垩纪或第三纪。在思想领域,由于人们的认识总落后于客观存在,所以化石、活化石一类东西在它们灭绝或主要存在期以后的著作里,保存得就比自然界多。所以,在确定著作时代时,其中的新成分显然更重要,带有决定性质。《西次三经》在许多方面,虽然古色古香,但在地域上它已到达现在的新疆境内。积石山位于昆仑以西2100里处,且认为“其下有石门,河水冒以西行”,这正是《汉书·地理志》所载的“蒲昌海……其水亭居,冬夏不减,皆以为潜行地下,南出于积石为中国河云”这样一种思想的反映。三危山在积石山西1200里处,其位置即今敦煌三危山,这当然是西汉设立河西四郡后才有的事。三危山西540里为天山,其位置在现在北疆境内的天山山脉东部,该处西汉时就叫做天山。天这个名词,在我国上古是极为神圣的专门名称,所以古中国境内虽然“自肴以东名山五”,“自华山以西名山七”,稍后又有“五岳”的说法,此外还有许多不太有名的山,但皆无以“天”名山者。以天名山是匈奴族和古时其它各兄弟民族的习惯。因此,天山被列入《西次三经》中,无论从名称看,还是从位置看,都是西汉开通西域以后的事。据之可知《山经》的《西次三经》的著作时代不早于汉武帝元封三年(前108)破车师,俘楼兰王时。《海内西经》写定也应在西汉开通西域以后,但昆仑及其四水既被《淮南子》引用,则表明这部分在《淮南子》写成时就已存在。
    字库未存字注释:@①原字厂下加日,日下加月右边再加犬;@②原字名右加隹;@③原字说去兑加为;@④原字束右加束下加入;@⑤原字反去又加虎;@⑥原字寿右加阳去日;@⑦原字酉右加鬼;@⑧原字宝去玉加契;@⑨原字插右;@⑩原字边去力加卣;@①①原字江去工加内;@①②原字狗去句加原;@①③原字狗去句加亘;@①④原字草去早加鬼;@①⑤原字边去力加擅右;@①⑥原字伯去白加舞;@①⑦原字说支产兑加灌右;@①⑧原字未右加放去方下面再加厘;@①⑨原字帛右加系。(作者刘建华;来源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5年1995月论文网http://www.lw23.com/paper_147419071/

    古神话中的黑水、昆仑与蓬莱
    提要:黑水、昆仑的地望问题,长期以来受到历史学家的关注。本文认为,这些问题之所以未能获得解决,乃因为古神话中的黑水、昆仑、蓬莱等地名,是一些假想的地名。它们往往联系于一些神秘的事物,事实上是冥间神话系统中的符号,分别代表不同的生命状态。黑水原指夜间太阳自西方返回东方的通道,代表生命的流动和永恒。昆仑原指黑色的墓丘,代表死亡,被设想为太阳和所有生命的归宿。蓬莱原指旭日之山,取象于龟负鸱鴞的形象,代表生命的再生。在原始信仰和古典哲学之间,古代中国人曾经经历了一个用具体物名表示抽象概念的阶段。上述地名系统即是这一历史现象的产物。
━━━━━━━━━━━━━━━━━━━━
    古地理研究中争议最多的问题,莫过于昆仑与黑水的地望问题。由于诸说扞格,难以协调,故清儒有“古今山川异名,固难求其必合”(1) 的话头。然而古今山川何以会有名实关系上的众多异同?这同样是一个问题,仍无从回避,宜作深究。自1973年饶宗颐先生《论释氏之昆仑说》一文发表后,昆仑为冈底斯山一说的来龙去脉便为学界所知;同时,此文也为古地名研究提供了分析地望众说之异同、然后就其分支逐一解决的方法。近年来,我对古代的龟崇拜作过一些考察,其时亦曾涉及古神话中黑水、昆仑、蓬莱等地名。兹故拟循用饶先生的学术思路,对黑水、昆仑、蓬莱说的古神话分支加以讨论。清代学者万斯同曾著有《昆仑辨》两篇(2),力主古代昆仑之说十余家者所指并不相同。饶先生在《论释氏之昆仑说》一文中,亦曾列举《禹贡》、《逸周书·王会》、《汉书·地理志》、《后汉书·西域传》、《晋书·张骏传》等书所记的昆仑地望众说,指出它们同古神话昆仑说在系统上的区别:以此比拟《禹贡》之昆仑地望,未曾不可;若取以解释《山海经》、《穆天子传》、《楚辞》、《淮南子》所记神话中之昆仑,则似难吻合。这段话是可以称作不刊之论的,它提出了一个十分重要的认识:古神话中的昆仑,乃是一种特殊的指称方式,不可同史学上所谓昆仑任意比附。事实上,类似的情况也见于其它地名,是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现象。本文亦愿就这一现象再作探讨,说明:(一)古神话中之黑水、昆仑、蓬莱等地名,乃是一些假想的地名;(二)这些地名源于古人关于太阳运行、生命循环的一些特殊观念;(三)用具体物名表达抽象的观念,是中国文化在某一早期阶段的特征,上述地名系统即是这一历史现象的产物。
    一、古神话中的黑水
    黑水一名曾见于《尚书·禹贡》、《山海经》、《水经注》、《括地注》等典籍。其中以《山海经》所记最夥,而以《禹贡》的记载最为学界重视。《禹贡》所记有三项:(一)“华阳黑水惟梁州”,(二)“黑水西河惟雍州”,(三)“导黑水至于三危,入于南海”。关于黑水的地望问题,清以前学者即已作过详尽考订。其说十余种,例如苏赖河(党河)说(3)、额济纳河(弱水)说(4)、大通河说(5)、金沙江(泸水)说(6)、伊洛瓦底江或雅鲁藏布江说(7)、怒江(潞江、喀喇乌苏)说(8)、澜沧江说(9)等,基本上是依《禹贡》而立说的。现代学者的新说,亦大致不出以上范围(10)。但即使如此,它们也都留下了明显的矛盾。例如,若认为雍州黑水在雍西,梁州黑水在梁南,那么,便无法解释这两条河流何以不像《禹贡》所描写的那样,上至三危、下至南海;但若迁就三危、南海之说,而断黑水为中国西北或西南的某条河流,那么,这又无法解释雍州和梁州的地望问题,亦即《禹贡》的地理知识范围的问题。同时也无法解释:何以古代关于黑水的记载,会同中原文物及神话如此密合。为了弥合上述矛盾,李长傅《禹页释地》(11)提出了一种新的看法:之所以古今异说纷纭,“究其原因,是上古时代科学技术落后,对远在西陲之地理现象不明,只能根据传闻对这些地区之情形作种种之拟想”。所谓“传闻”,李先生指的是《山海经》的记载。这一看法,仍把黑水视为“西陲”的河流;但它有两点新见可资参考:一、黑水是“西部假想之水”,二、《山海经》中的黑水说是《禹贡》黑水说的渊薮。
    《山海经》中的黑水说的确是值得注意的。其中有两个十分特殊的情况:其一,此书未曾用只言片语提及长江,亦未明确涉及黄河,但这部著名的“地理学巫书”却反复渲染了黑水这条神秘的河流。其二,此书所描写的黑水,共见于十五条记载,虽然无法从中归纳出水道的“地望”,但我们却可以为之描写出大致
的轮廓:
   (一)从源头看,黑水出自北海之内的幽都之山,出自昆仑之虚或昆仑之丘的西北隅,出自大荒之中的不姜之山。它的出发点,是西极的冥都。《海内经》:“北海之内,有山,名曰幽都之山,黑水出焉。”《楚辞·招魂》王逸注:“幽都,地下后土所治也;地下幽冥,故称幽都。”《海内经》:“……幽都之山,黑水出焉。其上有玄鸟、玄蛇、玄豹、玄虎、玄狐蓬尾。有大玄之山,有玄丘之民,有大幽之国,有赤胫之民。”《西山经》:“……昆仑之丘,是实惟帝之下都……黑水出焉,而西流于大杅。”《大荒西经》:“西海之南,流沙之滨,赤水之后,黑水之前,有大山,名曰昆仑之丘。”《海内西经》:“海内昆仑之虚,在西北,帝之
下都。……黑水出西北隅。”《海内西经》:“流沙出钟山,西行,又南行昆仑之虚,西南入海黑水
之山。”《大荒西经》:“大荒之中,有不姜之山,黑水穷焉。”
    (二)从流向看,黑水从西北隅流出,向东行,又向东北行,最后南流入海。它的归宿,是羽人升天之处。
《海内西经》:“黑水出西北隅,以东,东行,又东北,南入海,羽民南。”《南山经》:“……鸡山,其上多金,其下多丹雘,黑水出焉,而南注于海。”
    (三)从流程看,黑水经过了朝云之国、不死之山、轩辕之丘、三身之国、少和之渊、纵渊、苗民之国,然后到达都广之野以及南海之外的若木生长之处。这些国度往往是天帝的葬所,往往居住着一批翼人或黑色的不死之人——例如轩辕之国“不寿者八百岁”,不死之民“为人黑色,寿,不死”。代表死亡的大幽之国和代表升仙的羽民之国,正好分布在黑水的上游、下游两极。《海内经》:“流沙之东,黑水之西,有朝云之国、司彘之国。”“流沙之东,黑水之间,有山名不死之山。”郭璞注:“即员丘也。”《海外南经》:“不死民在其东,其为人黑色,寿,不死。”《西山经》:“昆仑之丘……又西四百八十里,曰轩辕之丘,无草木。洵水出焉,南流注于黑水。”郭璞注:“黄帝居此丘,……因号轩辕丘。”《大荒西经》:“有轩辕之国……不寿者乃八百岁。”《大荒南经》:“黑水之南,有玄蛇,食麈。”《大荒南经》:“大荒之中……帝俊妻娥皇,生此三身之国,……北属黑水,南属大荒。北旁名曰少和之渊,南旁名曰从渊,舜之所浴也。”《大荒北经》:“西北海外,黑水之北,有人有翼,名曰苗民。”《海内经》:“西南黑水之间,有都广之野,后稷葬焉。爰有膏菽、膏稻、膏黍、膏稷,百谷自生,冬夏播琴。”“南海之外,黑水、青水之间,有木曰若木,若水出焉。”《海内西经》:“黑水……南入海,羽民南。”《楚辞·远游》:“仍羽人于丹丘兮,留不死之旧乡。”王逸注:“《山海经》言有羽人之国、不死之民。或曰:人得道身生毛羽也。”
    怎样来理解这些情况呢?我们认为:既然《山海经》中的地名并不是同古代地貌相对应的,那么,黑水的地望问题便未必是一个地理学的问题;既然黑水总是联系于一些神秘的国度和神秘的事物,联系于一种关于生命的想象,那么我们不妨设想,它的地望问题是一个神话学的问题。屈原曾经发问:“黑水玄趾,三危安在?延年不死,寿何所止?”(12)闻一多回答:“玄趾、玄丘、员丘,异名同实,在黑水中,即所谓不死之山。”(13)他们的意见即可理解为:黑水是一条同古人的不死观念相联系的河流,实际上是一条想象的河流。黑水的本质,正是通过“不死”而得到体现的。那么,这一本质是从何而来的呢?尽管现存资料并未对此提供直接答案,但若联系古代的鸱龟神话,这问题却可获解。本书《楚宗庙壁画鸱龟曳衔图》一文曾谈到中国古代的龟崇拜,认为这是中国最早产生的动物崇拜形式之一。龟崇拜曾作为一种图腾形式流行于中国长江流域以及黄河流域的局部地区,结晶而为龟灵观念。由于它渊源古老,故在四灵崇拜中,唯有玄武才具备明确的原型。由于龟所具有的长寿的特性和生长于水土之中的特性,故龟曾作为古人通神的媒介,用于各种巫术仪式,并成为占卜的工具。至晚从殷代开始,龟卜便同祖灵观念、冥间观念结合起来,使龟具有了作为冥神、地神、北方之神和祖灵象征的身份。与此相应,殷民族的古老图腾物鸱鴞(玄鸟)也因其夜间活动的特征和“鸱蹲”的特征而被古人视为“三足乌”和西方之鸟。鸱和龟的这些身份使古人把鸱鴞设想为夜间的太阳、把龟设想为在黑夜中运载太阳的神使,认为它们共同承担了将太阳送返东方的使命。长沙马王堆帛画下部的鸱龟相曳图(图一)、河南新郑画像砖中的《鸩鸟玄武图》和《鲧与鸱龟图》、汉甘泉宫遗址中的“月纹瓦当”和“鸩鸟龟蛇瓦当”,以及郑州汉画像砖中的鸱龟白虎图,所描写的都是鸱龟相曳而运日的形象。《天问》“鸱龟曳衔,鲧何听焉”一语,亦表明在楚宗庙壁画上有鸱龟运日的细节。根据以上认识,我们可以判断:所谓“黑水”,实即古人观念中夜间太阳或冥间太阳经行的路径。《山海经》所描写的上述轮廓已很清晰地表明:黑水是一条从西北发端,穿过广袤的大地,最后流向东南大海的河流;是一条从死亡之国和黑暗之国出发,流向生命和光明的河流。与其说它的流向同某一条物质的河流流向接近,不如说它的流向同一条观念的河流(夜间太阳的运行路线)接近。因为它的最后目的地是若木(太阳所生之树)的故乡;它跨越了从生到死、从冥间到天堂的界限;而且,它的黑色特征正是夜和冥间的特征。古人的这一想象是很周密的:它出发于对现实中的河流状况和龟习性的观察,加上了关于太阳夜运行方式的推理,同时兼顾了对冥间银河的安置。——秋冬两季的星夜,大部分中国人所看到的银河,正是一条自西北向东南流淌的河流。联系秦始皇墓中以水银制作的星空和“百川江河大海”(14),联系洛阳西汉卜千秋墓的墓顶壁画(图二)
,我们不难想见:当古人设计冥间星空以及太阳夜运行路线的时候,这条银河正是他们所依据的原型。黑水同不死观念的联系,也曾为过去的研究者注意。有人还从生物学角度对黑水的涵义作过解释,例如,把“玄趾”解释为“玄股”,解释为“乌脚病”,于是把黑水同长寿的联系归结为古人的“原始的愚蠢”。(15) 这种解释自然是不解决问题的;不过,它也提示了这样一个事实:创造黑水神话的先民们,其思考方式与现代人不同。兹将这一思考拟测如下:
    (一)在黑水之旁,居住着黑色的不死之民。黑色之人不死,乃意味着黑色本身就象征着不死。这是因为黑色是龟的颜色,在古人的观念中,龟是最长寿的动物;黑色也是冥世的颜色,在古人的观念中,冥世之人是不死之人。
    (二)神话中的不死之民,集中居住在大地的西北、东南两隅。(13)例如西北的昆仑之墟、三身之国、幽都之山、大幽之国、朝云之国和轩辕之国,东南的羽民和不死民。西北、东南两极,正是日落之处和日出之处,是太阳和龟的居住地。《山海经·大荒西经》说:“大荒之山,日月所入,有人焉三面,……三面之人不死。”由此可知,古人是把昼夜转换之处看作生命再生之地的。故西北日落之处的三身人或三面人、东南日出之处的羽民和不死民,均能超越生死。
    (三)《淮南子·时则训》说:“西方之极,自昆仑绝流沙、沈羽,西至三危之国,石城金室,饮气之民,不死之野。”可见饮气导引是不死国民的特征之一。而饮气导引同样是龟的特征,据《史记·龟策列传》记载,中国古代有一种“畜龟以饮食之,以为能导引致气,有益于助衰养老”的习俗。可以想见:这种
习俗正是不死观念的重要基础。
    (四)幽都之山又称“大玄之山”,不死之山又称“玄丘”或“圆丘”。这些名称既关联于墓墟的形象,又关联于古人对于龟的体形的认识。所谓灵龟“盘衍象山”(16),神龟之象“背上有盘法丘山,玄文交错以成列宿”(17),表明龟形即圆丘、玄丘之形。《山海经·大荒西经》所说的居于“昆仑之丘”的西王母,在《集仙录》中写为所居宫阙在“昆仑之圃”的“龟山金母”(18),亦意味着玄丘、龟山、昆仑有相同的形态和内涵。
    (五)古神话对不死之国的描写,往往以地府或饮气之人为原型。例如所谓无启之国“其人穴居,食土,无男女”,“死百廿岁乃复更生”(19),所谓“无骨子,食气鱼”(20),所谓无启民和细民“百年而化为人,皆穴居处”(21),又所谓寿麻之国“正立无景,疾呼无响”(22)。此外,许多不死之国,例如都广之野、轩辕之丘,都被描写为帝神的埋葬之处。可见所谓“不死”,指的是冥间生命亦即黑色生命的不死。
总之,古人是依据太阳的升降现象,来建立他们的生命循环观念的;是把龟作为冥间世界或不死之地的化身来看待的。《山海经》中之所以会出现这么多关于黑水和西北大荒的描写,其原因便在于黑水被视为太阳复生之水,西北大荒被视为太阳再生之处——因而是生命永恒和生命复活的标志。这种情况联系于古人关于死亡的一种特殊的理解:在他们看来,死亡是向神灵的复归,是同神灵相结合的生命,因而是真正永恒的生命。这种跨越死亡而追求永恒的生命崇拜观念,由于龟的冥神性格,由于以白昼和黑夜的交替代表生死交替的太阳观念,结晶而为黑水神话。当神话中的黑色之人——例如《海内经》中的“不死民”、“雨师妾”、“黑齿国”、“玄股之国”、“劳民国”等等——聚居到若木和汤谷周围的时候,黑水神话便成为关于生命循环、太阳运行的一个神话系统。
    二、古神话中的昆仑
    在讨论黑水、玄丘及其同龟崇拜的关联的时候,我们已经多次提到了昆仑。昆仑是黑水的发源地,是西北大荒中的一座神山。按照以下记载:《西山经》:“昆仑之丘,实惟帝之下都,神陆吾司之。其神状虎身而
九尾,人面而虎爪;是神也,司天之九部及帝之囿时。”《海内西经》:“海内昆仑之虚,在西北,帝之下都。昆仑之虚,方八百里,高万仞。……百神之所在。”《大荒西经》:“西海之南,流沙之滨,赤水之后,黑水之前,有大山,名曰昆仑之丘。……其下有弱水之渊环之。”《淮南子·坠形训》:“禹乃以息土填洪水以为名山,掘昆仑虚以下地。……黄水三周复其原,是谓丹水,饮之不死。……昆仑之丘,或上倍之,是谓凉风之山,登之而不死。或上倍之,是谓悬圃,登之乃灵,能使风雨。或上倍之,乃维上天,登之乃神,是谓太帝之居。”它是“帝之下都”,是“百神之所在”。“其下有弱水之渊环之”,使人“饮之不死”。既然黑水是鸱龟运送夜间太阳的通道,是代表生命的复生的一条想象的河流;既然西北大荒是太阳西沉后的居处,是神灵和冥间祖先的住所,那么,昆仑这座位于西北、居住着众神、环绕着不死之水的神山,便应当是和黑水、冥世、不死观念相联系的。这种联系有相当多的表征;如上所说,昆仑的性格同黑水的性格并无二致。它同黑水一样,无法考证出确切的地望。古代典籍所记录的种种昆仑原型之说,例如祁连山(酒泉南山)说(23);玛沁雪山(闷摩黎山;(24)、巴颜喀喇山说;(25)、冈底斯山说(26)、喜马拉雅山说(27)、昆仑山脉(于阗)说(28)、葱岭说
(29)等等,直至今天亦因各执一端而莫衷一是(30)。在《山海经》的《西山经》、《北山经》、《海外南经》、《海外北经》、《海内西经》、《海内北经》、《海内东经》、《大荒西经》、《大荒北经》等篇章中都有关于“昆仑”、“昆仑之虚”或“昆仑之丘”的记载,说明昆仑没有固定的地理位置,不必是具体地名。若根据南海史地资料中那许多“国王名昆仑”(31)、“诸国多姓古龙(昆仑)”(32)、“王之左右大臣皆号为昆仑”(33)以及“昆仑山”、“昆仑国”、“昆仑洋”、“昆仑奴”的记载,(34)昆仑一名便显然不必理解为某山、某物的专名。而一旦把古神话中的昆仑推测为同类山峰的通名,那么,它就同黑水、玄丘、龟山一样,必是某种神秘观念的产物。这种神秘观念比较明显地同死亡有关。所谓“帝之下都”,即指冥帝的统治地。所以《博物志》说“昆仑山之东北……有八玄幽都”(35)。
    此外,根据以下资料:《西山经》:“钟山,其子曰鼓,其状如人面而龙身,是与钦鴀杀葆江于昆仑之阳。”《大荒北经》:“禹湮洪水,杀相繇,其血腥臭,不可生谷,其地多水,不可居也。禹湮之,三仞三沮,乃以为池,群帝因是以为台。在昆仑之北。”《海外北经》:“禹杀相柳,其血腥,不可以树五谷种,乃以为众帝之台,在昆仑之北。”《海内北经》:“帝尧台、帝喾台、帝丹朱台、帝舜台,各二台,台四方,在昆仑东北。”《海外南经》:“昆仑虚在其东,虚四方。一曰在岐舌东,为虚四方。”可知昆仑之阳或昆仑之北是葆江、相柳、相繇等众神的死地。与此相联系,且出现了“因是以为台”的说法。如果考虑到所谓“帝台”都在大地西北,都呈方形,所伴见的刑杀事件隐含杀殉意义,那么,可以判断“台”就是墓地的代称。因此,“帝尧台……在昆仑东北”云云,应当理解为昆仑是众帝死后的居处。《海内经》所云“西南黑水之间,有都广之野,后稷葬焉。爰有膏菽、膏稻、膏黍、膏稷,百谷自生,冬夏播琴”,可以作为这一理解的旁证。事实上,“昆仑之虚”、“昆仑之丘”的提法,已经包含有墓地的涵义。因为“丘”“虚”都是从北之字。《礼记·檀弓下》所谓“葬于北方、北首,三代之达礼也,之幽之故也”,说明北是墓葬之地,因此往往用为幽冥的象征。在甲骨金文中,“丘”字作两土并立而中空之形,所代表的正是盆地状的墓虚。《礼记·檀弓上》说:“古也墓而不坟;今丘也,东西南北之人也,不可以弗识也,于是封之。”这句话表明了“虚”与“丘”的原始关系:不坟之墓即为“虚”;“丘”原即虚,指不坟之墓,后亦兼指施封之坟。在古代典籍中,“虚”字之所以有以下诸义:
   (一)空。《广雅·释诂三》:“虚……空也。”
   (二)无。《西京赋》“凭虚公子”李善注:“虚,无也。”
   (三)孔窍。《淮南子·泛论训》“若循虚而出入”高诱注:“虚,孔窍也。”
   (四)旧居之处。《左传·昭公十七年》“大辰之虚也”疏:“虚者,旧居之处也。”
   (五)土坑。《尔雅·释诂》:“壑、坑,虚也。”
   (六)北陆。《尔雅·释天》:“北陆,虚也。”
    也因为这些涵义都是同墓穴相关的。另外,从“虚、墟”二字的关系,我们还可以了解关于中国墓葬文化的一个重要事实:由于殷礼墓而不坟,周礼封而坟之(36),所以“虚”字后来衍为“墟”字——虚是凹形之墓,即本来意义上的丘;墟是凸形之墓,亦即坟。总之,种种迹象证明:所谓“昆仑”,其原始涵义即
是墓丘。
    由于以上两点,昆仑同死亡的关联在昆仑山神的神性上有很明显的体现。这些山神都是些死亡之神和刑杀之神,其中最著名的神灵是西王母。据《大荒西经》、《西山经》和《海内北经》记载,西王母是“豹尾虎齿而善啸”的人物,是主司“灾厉、五刑、残杀之气”的人物——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它是“穴处”的人物。此外统治昆仑之丘的神灵有“身大类虎而九首”的开明兽,有“虎身而九尾,人面而虎爪”的陆吾。当古人把这些形象凶恶的神灵安置在昆仑之丘的时候,当他们指出西王母的主神特色的时候,他们分明提示了昆仑的真相——死亡之所和埋葬之所。再一个值得注意的地方是昆仑和钟山的关系。《淮南子·叔真训》高诱注:“钟山,昆仑也。”乃把此二山视为一山。《天问》说:“昆仑县圃,其尻安在?……日安不到?烛龙何照?”亦以钟山之神烛龙(烛阴)为昆仑山神。又《天问》王逸注说:钟山地处“天之西北”的“幽冥无日之国”。《山海经·大荒北
经》及郭璞注说:钟山又名章尾山,其山神烛龙乃因“照九阴之幽阴”而得名。可见钟山或昆仑之山便是幽冥之山。从各种记载看,烛阴或烛龙的突出特点是司掌白天和黑夜的交替,“视为昼,瞑为夜”,(37) 兼具黑暗和光明两重神性。这其实是冥间太阳神和生命神的神性。与此相应,《神异经·中荒经》中有如下一说:昆仑之山,有铜柱焉。其高入天,所谓天柱也。……上有大鸟,名曰希有,南向,张左翼覆东王公,右翼覆西母。……西王母岁登翼上会东王公也。故……其鸟铭曰:“有鸟希有,碌赤煌煌,不鸣不食,东覆东王公,西覆西王母。王母欲东,登之自通,阴阳相须,唯会益工。”由于在甲骨文中曾出现以“东母”、“西母”代指日月之神的用法(38),由于《穆天子传》曾称奄山(即崦嵫山,日入之山)为“西王母之山”,由于在汉代画像石中代表太阳的三足乌、九尾狐往往同西王母、东王公伴出,我们可以判断:所谓西王母、东王公之“阴阳相须”,乃指日落和日出的交替。而这样一来,昆仑山就可以理解为太阳落山后的居所;如前所说,日落是被古人视为死亡的象征的。
    此外,昆仑还有“黑”的涵义。直到中古时代,“昆仑奴”都是黑种人的代称(39)。有人认为昆仑是某种方位词,义为黑,对应于蒙古语的“喀喇”和藏语的“察拉”(40)。这种说法虽然未成定谳,但足资参考。因为昆仑二字音近,古读作*klun-k'run;在古代典籍中,此二字又写作“阮隃”:《吕氏春秋·古乐》:“昔黄帝令伶伦作为律。伶伦自大夏之西,乃之阮隃之阴,取竹于嶰溪之谷。”毕沅《吕氏春秋校正》:“阮隃,《汉书·律志》作‘昆仑’,《说苑·修文篇》、《风俗通·音声篇》、《左氏》成九年《正义》皆作‘昆仑’,《世说·言语篇》引吕亦同。”《说文系传》释“阮”字为“元声,读若昆”:可见“昆、仑、阮、元、玄”皆为音近之字,而“玄”就是黑色。同样由“昆”、“玄”而得声之字有“鲲”、“鲧”:
    《拾遗记》卷二:“尧命夏鲧治水,九载无绩,鲧自沉于羽渊,化为玄鱼。……玄鲧黄熊,四音相乱,传写流文,鲧字或鱼边玄也。”《楚辞·九叹》:“鞭风伯使先驱兮,囚灵玄于虞渊。”
    我们知道,鲲和鲧正是玄龟或玄龟之神(41)。事实上,鲧的性格既是龟的性格又是昆仑的性格。各种记载都说:鲧被尧或舜杀死在羽山(《离骚》作“羽之野”),它遂化为三足之鳖,入于羽渊。三足之鳖属龟类,这表明了鲧与龟的联系;羽渊即太阳鸟解羽之渊(42),这表明了鲧与昆仑的联系。这一类联系还见于以下资料:《山海经·海内经》:“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淮南子·地形训》:“烛龙在雁门北,蔽于委羽之山,不见日。”《山海经·海内北经》:“昆仑虚南所,有泛林方三百里。从极之渊,深三百仞,维冰夷恒都焉。”据研究,所谓“祝融”即“烛龙”,亦即钟山之神“烛阴”。(43) 另外两个不难了解的事实是:所谓“泛林”,即《淮南子·天文训》所说的“虞渊之泛”;所谓“从极之渊”,即《山海经·大荒南经》所说的“纵渊”:它们都是日落之所。据此,我们可以把鲧和昆仑判为相对应的二物:
—————┬————————————┬———————————
│ 日 落 之 山 │ 日 落 之 渊
—————┼————————————┼———————————
杀鲧之地│ 羽山—羽郊—羽之野 │ 羽渊—虞渊
—————┼————————————┼———————————
昆仑之地│ 委羽之山—章尾山—锺山│ 虞渊之泛—纵极之渊
—————┴————————————┴———————————
    这一对应表明:祝融杀鲧和烛龙治昆仑,乃是同一内涵的两种神话表述形式;故昆仑可以看作鲧的化身,亦即玄鱼的化身。前文曾指出昆仑在古籍中又写为“龟山”,龟的形态曾被设想为“玄丘”、“圆丘”的形态。结合上述资料,我们可以进一步肯定:古人所创造的昆仑等神山,除以墓虚为原型外,亦取法于龟的形象。换言之,尽管古神话中的昆仑未必可以和龟或鲧相等同,但我们却有充分理由判断:昆仑神话主要是冥世信仰的产物;在这一信仰发展的某一阶段,墓丘和龟是昆仑的造型依据,鲧和玄是它得名的原因。关于上述判断,有一个必须补充证明的细节,即昆仑是晚于龟崇拜和鲧神话的概念。以下资料可以作为这一细节的证据:《周礼·春官·大司乐》郑玄注:“天神则主北辰,地祗则主昆仑。”《礼记·曲礼下》“士祭其先”孔颖达疏:“地神有二,岁有二祭:夏至之日祭昆仑之神于方泽,一也;夏正之月祭神州地祗于北郊,二也。或云建申之月祭之。”这一制度说明:古人曾把昆仑视为地神(昆仑与北辰相对,故为地祗);这一观念同分至测定和空间八分的习惯有关(夏至前后日落于西北,故把昆仑安置在大地的西北隅)。从后一角度看,昆仑崇拜应是较晚时候的产物。因为古代人的方位观念来源于对太阳出没现象的观察,最早只分两极——西、北为一极,东、南为一极;待四方以至八方的分类法确立后,才有“西北”的概念。冥间信仰的几个主题,恰好对应于不同阶段的几种方位观念:龟卜时代以北为冥间之地,属二分阶段;黑水神话以西或北为冥间之地,属四分阶段;而到昆仑神话中,以空间八分为基础的“西北”概念,才成为冥间信仰的基本概念。这说明在龟崇拜、黑水崇拜和昆仑崇拜之间有一个次第演进的过程,昆仑的地神性格来源于龟的地神性格——同主天的北辰(北极星)一样,龟很早就是古人心目中的生命之神和北方之神。因此,昆仑和北辰的相对,必定来源于龟和北辰的相对。
    三、古神话中的蓬莱
    在古代神话中,蓬莱是一座同昆仑山形态相近的神山。关于蓬莱的故事,一般见于较晚一些的记载,例如以下记载:《山海经·海内北经》:“蓬莱山在海中。”郭璞注:“在渤海中也。”《天问》:“鳌戴山抃,何以安之?”王逸注:“鳌,大龟也。击手曰抃。《列仙传》曰:有巨灵之鳌,背负蓬莱之山而抃舞,戏沧海之中。”《列子·汤问篇》:渤海之东“其中有五山焉:一曰岱舆,二曰员峤,三曰方壶,四曰瀛洲,五曰蓬莱。……其上台观皆金玉,其上禽兽皆纯缟。
    珠玕之树皆丛生,华实皆有滋味,食之皆不老不死。所居之人皆仙圣之种;一日一夕飞相往来者,不可数焉。而五山之根无所连箸,常随潮波上下往还,不得暂峙焉。仙圣毒之,诉之于帝,帝恐流于西极,失群仙圣之居,乃命禺强使巨鳌十五举首而戴之。迭为三番,六万岁一交焉。五山始峙而不动。”(《太平御览》卷九三一引文“鳌”皆作“龟”。)《海内十洲记》:“蓬邱,蓬莱山是也。对东海之东北岸,周回五千里,外别有海绕山。圆海水正黑,而谓之冥海也。”这是关于蓬莱神话的几则早期记载。它们表明:尽管在古代神话中,蓬莱和昆仑曾被描写为分处于东、西两极的神山,但它们的性格却有许多接近的地方。例如在蓬莱神话所包含的以下文化因素中,可以看到昆仑、黑水和龟的踪影:
    (一)太阳崇拜。在《山海经》时代,就已产生蓬莱处于东海的意象。据前文所述,古人曾把东海和南海视为黑水的一极,即太阳在晨出前的居住地。与此相应,昆仑乃处于黑水的另一极,即太阳在西沉后的居住地。蓬莱由巨灵之鳌背负,这一形象来自神龟负日形象,说明蓬莱即旭日之山。
    (二)东西贯通观念。五神山尽管处在渤海之东,但它们可以“流于西极”。这就暗示了黑水的存在,亦即暗示了蓬莱与昆仑的对应。
    (三)神龟观念。神山共五山,其数乃合于“龟五星”、“龟五色”之说。《太平御览》卷九三一引《星经》:“天龟五星在南汉中。”又引《雒书》:“灵龟者玄文五色。”而关于“巨灵之鳌,背负蓬莱之山而抃舞”、“禺强使巨鳌十五举首而戴之”的细节,则表明了蓬莱神话同鸱龟曳衔神话的关联:龟戴鸱鴞(太阳鸟)的形象演变为龟戴神山的形象。神山以鳌或龟为山根,也可以理解为以龟足为足。总之,五神山应当是以龟为原型塑造的。
   (四)黑水观念。蓬莱所滨之海为“圆海”,亦即黑水。故云“圆海水正黑,而谓之冥海也。”
   (五)玄圃观念。神山之上有金玉台、不死树,这种描写来源于《山海经·西山经》:“昆仑之丘,是实惟帝之下都”;“槐江之山,……其上多青雄黄,多藏琅玕、黄金、玉,其阳多丹粟,其阴多采黄金银。实惟帝之平圃。”郭璞注平圃“即玄圃”。又《太平御览》卷六五引《张掖记》:“黑水出县界,鸡山亦名玄圃。”鸡山乃黑水所出之山。故蓬莱山上的玄圃,是从黑水神话、昆仑神话中移植而来的。
    以上五个因素,实际上是为昆仑神话和蓬莱神话所共有的。因此,可以把蓬莱神话看作龟神话——太阳黑水神话——昆仑玄圃神话的一个分支,看作太阳崇拜、龟崇拜和冥间信仰相结合的产物。蓬莱神话进一步证明了上文关于古人神山观念以墓丘与龟为原型的判断。顾颉刚先生认为昆仑、蓬莱二神山的神话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两大系统,分别发源于中国西部高原和燕、吴、齐、越沿海地区,在战国时代才获得融合。(44) 根据上文所述种种可知,这“两大系统”的说法是不能成立的;或者说,它是一种本末倒置的认识。因为昆仑神话和蓬莱神话本是同一个神话系统的两个分支,神话中的“东”“西”等方位只是一种象征,代表生和死两种现象。因此,当战国时人把这种观念中的方位解释为现实世界的方位的时候,这个时代其实标志了昆仑、蓬莱神话分流之始,而不是什么合流。倘若我们了解到龟崇拜是一种流行于中国东部的文化现象(大汶口文化遗址出土了大批随葬龟甲,使用龟卜的殷民族也来自东方(45)),了解到关于西北大荒的神话也是龟崇拜的产物,那么,我们可以很明确地肯定上述事实。
   四、结语
    黑水、昆仑、蓬莱等地名,其原始身份是中国古代冥间神话系统中的几个符号,分别代表不同的生命状态。它们的观念依据是古老的龟崇拜、太阳崇拜和冥间信仰。黑水原指夜间太阳自西方返回东方的通道,因而代表了生命的流动和永恒。昆仑原指黑色的墓丘,故代表死亡:被设想为太阳和所有生命的归宿,安置在西北隅,称为“虚”,视作幽都和众帝的居处。蓬莱原指旭日之山,取象于龟戴鸱鴞(太阳鸟)的形象,因而代表生命的再生。这三者的关系是:蓬莱是同昆仑相对应的一座神山,黑水则是联结二神山的纽带。当古人把龟设想为在黑夜中运载太阳的神使,让它承担经黑水将太阳送返东方的使命的时候,在古人观念中的大地两端,亦即黑水的东、西两极,便出现了以龟为原型的两座神山——西北处的昆仑秉受黑夜和死亡的性格,成为刑杀之山;东南方的蓬莱秉受白昼和再生的性格,成为天堂之山。所以在蓬莱神话中,我们能够看到昆仑和黑水的踪影;而在上述各种神话中,我们都能看到龟的踪影。限于篇幅,我们省略了对于古代龟崇拜的论述。但以上就黑水、昆仑、蓬莱之原始涵义所作的讨论,可以证明先秦时代曾存在一个龟-日系统的神话或生命崇拜系统的神话。这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一个神话系统。这一神话系统表明了古人在认识宇宙秩序方面的努力。他们“远取诸物,近取诸身”,把太阳的运行和人类生命的循环当作宇宙秩序的核心,由此建立了关于时间和空间的知识,从而使原始的地理学、天文学、历法学以及其它学科部门得以产生。尽管所有这些知识都笼罩着神秘的宗教色彩,但毫无疑问,它们已初步摆脱了以图腾崇拜、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为主要内容的原始信仰的局限,向建立较为抽象的符号系统的方
向迈进了一步。就以上意义而言,“黑水、昆仑、蓬莱”也可以看作关于古代宇宙论的几个术语。同“青龙、白虎、朱雀、玄武、乾、坤、震”、巽、坎、离、艮、兑”等术语一样,它们为中国古典哲学的产生奠定了基础。它们并且表明:在原始信仰和诸子哲学之间,古代中国人曾经经历了一个用具体物名表示抽象概念的阶段;中国思维的进程,因而可以就其所使用的符号手段描写为(一)具象物体符号、(二)具象事物符号、(三)抽象事物符号次第演进的过程。所以在中国哲学中的“道”“气”等术语中,仍可看到第二阶段的痕迹。本文写作的一部分目的,就是想指出这个“第二阶段”的存在。或者说,本文希望通过对古神话中几个地名的考释,来建立这样一个认识:当我们考察上古文化的时候,既要避免象历史学家通常所做的那样,按现代人的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去理解早期文明中的事物;又要避免象神话学家通常所做的那样,把这些事物简单地解释为“原始思维”或“原始信仰”。中国早期文明及其所使用的特殊的思想方式和表达方式,是需要一个专门学科来加以研究的。(王小盾)
————————————————————————
注释:
(1)(清) 李绂《穆堂初稿》卷十九《黑水考》。
(2) (明)万斯同《群书疑辨》卷十。
(3) (清)李绂《黑水考》,俞正燮《癸巳类稿》卷一《黑水解》。
(4) 徐松《西域水道记》。
(5) 蒋天锡《尚书地理今释》。
(6) 薛季宣《书古文训》卷三;胡渭《禹贡锥指》,《清经解》卷三六、卷三九;汪之昌《青学斋集》卷二《梁州黑水辨》。
(7) 樊绰《蛮书·山川江源第二》,黄懋材《西徼水道》。
(8) 陈澧《东塾读书记》卷五,何秋涛《禹贡郑注略例》,沈丙莹《诂经精舍三仕集》卷二《黑水考》。
(9) 程大昌《禹贡山川地理图》,李元阳《黑水辨》,蒋天锡《尚书地理今释》。
(10) 姜亮夫《天问所传西南地名小辨》,载《思想战线》1980年第1期;张国光《山海经西南之黑水即金沙江考》,载《山海经新探》,四川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
(11) 《禹贡释地》,中州书画社1982年版。
(12) 《楚辞·天问》。
(13) 《神话与诗·神仙考》,《闻一多全集》第一册,三联书店1982年版。
(14) 常勇、李同《秦始皇陵埋葬汞的初步研究》,载《考古》1983年第7期
;《史记·秦始皇本纪》。
(15) 萧兵《楚辞新探》561页,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
(16) 《说苑·辨物》。
(17) 《太平御览》卷九三一引《礼统》。
(18) 《太平御览》卷六六一引。
(19) 《山海经·海外北经》郭璞注。
(20) 《山海经·大荒北经》。
(21) 《博物志·异人》。
(22) 《山海经·大荒南经》。
(23) 《太平御览》卷三八引崔鸿《十六国春秋》。
(24) 《新唐书·吐蕃传》,《元史·地理志》。
(25) 蒋天锡《尚书地理今释》。
(26) 参饶宗颐《论释氏之昆仑说》,载《大陆杂志》46卷4期,1973年;又载《选堂集林·史林》,中华书局香港分局1982年版。
(27) 邹代钧《西征纪程》,
(28) 《史记·大宛列传》,
(29) 胡渭《禹贡锥指》,《清经解》卷三八上;魏源《昆仑释》,《小方蜚舆地丛钞》再补编四帙。
(30) 壹公《昆仑流沙考》,载《西北研究》1932年第5期;吕思勉《昆仑考》,载《光华大学半月刊》2卷4期,1933年;唐兰《昆仑所在考》,载《国学季刊》6卷2期,1937年;丁山《河出昆仑说》,载《史董》1940年1期;卫聚贤《昆仑与陆浑》,载《说文月刊》1卷,1943年;程憬《古代神话中的天池及昆仑
》,丁山《论炎帝太螳与昆仑山》,载《说文月刊》4卷,1944年;顾颉刚《禹贡中的昆仑》,载《历史地理》创刊号,1981年;顾颉刚《山海经中的昆仑区》,载《中国社会科学》1982年1期。
(31) 《太平广记》卷七八八引《扶南记》。
(32) 《通典》卷一八八扶南条。
(33) 《太平御览》卷七八六引《南州异物志》。
(34) 参《昆仑及南海古代航行考》,Gabriel Ferrand 著,冯承钧译,商务印书馆发行;岑仲勉《南海昆仑与昆仑山之最初译名及其附近诸国》,载《中外史地考证》,中华书局1962年版。
(35) 见《初学记》卷五、《太平御览》卷三六。
(36) 《礼记·檀弓上》郑玄注。
(37) 《山海经·海外北经》,《山海经·大荒北经》,《太平御览》卷九引《括地图》。
(38) 陈梦家《殷墟卜辞综述》574页,《考古学专刊甲种》第二号,中华书局1988年版。
(39) 杨宪益《康昆仑与段善本》,载《译余偶拾》,三联书店1983年版。
(40) 王慕友《侍经记》卷四,蒋天锡《尚书地理今释》。
(41) 参见田昌五《先夏文化探索》,载《文物与考古论集》,文物出版社
1986年版;许顺湛《中原远古文化》425页,河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42) 参陈炳良《神话·礼仪·文学》,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5年版。
(43) 闻一多《神话与诗·伏羲考》;杨宽《中国上古史导论》第11篇《祝融与烛龙》,载《古史辨》第七册。
(44) 顾颉刚《庄子和楚辞中昆仑和蓬莱两个神话系统的融合》,载《中华文史论丛》1979年第2期。
(45) 参见前文《楚宗庙壁画鸱龟曳衔图》。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0

关注

0

粉丝

7142

主题
精彩推荐
热门资讯
网友晒图
图文推荐

小黑屋|Archiver|安德管仲网 ( 粤ICP备20002412号 )

GMT+8, 2024-12-22 15:33 , Processed in 0.074140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