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后的3年间,西方国家一直对中国实行着经济上的高压政策。它们都在冷眼旁观着中国将会往何处去,而这个国家里刚刚得到一些财富的企业家们,也都在为下一步怎么走而颇费周折。宗庆后在杭州自己的工厂为生产规模如何扩大而犯愁,虽然他们的产品供不应求,但要不要扩张却要决定于政治气候;成都的刘家兄弟们因为有人告他们漏税,害怕加生气之下要把工厂送给政府,这还算好的,因为当地政府没要他们的工厂;后来成为中国造车第一人的李书福,这时候倒是真的把自己的工厂送给了政府,自己背上书包去上学了。 1992年,经过3年的风雨摇摆后,邓小平“南巡”激发了中国商业的激情。让我们能够幸运地看到上面的这些企业家们,如今继续着他们的商业梦想。 邓小平“南巡”讲话的核心无疑是对无所不在的意识形态争论给予了断然的“终结”。一时间,解放思想、加快改革步伐,成为舆论之共声。 这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代表大会明确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同时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写入党章。 “南巡”讲话后,发展意识复苏,举国期盼开放但未必得其法。 党政机关人员纷纷下海,出现著名的“92派”;国营企业发动“破三铁”的改革活动,虽然中途而废;民营企业跃跃欲试,华西村的吴仁宝开始筹集资金囤积原材料…… 跨国公司迫不及待地纷纷加大对中国的投入,一度搁浅的通用汽车、摩托罗拉、杜邦等公司的投资已全数恢复,克莱斯勒公司也在商讨扩大北京吉普的运营,波音、惠普和通用电气等制造商正在四面八方展开大规模的销售,在比尔·盖茨亲自督导下,微软在北京开设了办事处。而宝洁说他们在中国的业务正在以50%的速度往上涨。 这一年,在西方的主流媒体上,还出现了一个新的经济名词——大中华区。1992年是一个新阶段的起点。当市场经济的概念终于得以确立之后,改革的动力将从观念的突破转向管理的学习和制度的创新。 其它 受邓小平“南巡”讲话的影响,在政府的中低层官员中出现了一个下海经商热,后来他们管自己叫“92派”。据《中华工商时报》统计,当年全国至少有10万党政干部下海经商。泰康人寿的陈东升、慧聪的郭凡生、中国国际期货经纪有限公司的田源、万通的冯仑、物美的张文中都是当时“92派”的代表人物。有人评论“92派”时说,他们是中国现代企业制度的试水者,和之前的中国企业家相比,他们应该是中国最早具有清晰、明确的股东意识的企业家的代表。 1992年大事记 邓小平“南巡”。 “92派”代表人物陈东升下海,成立了嘉德拍卖公司。 黄宏年收购企业,“中策现象”由此而生。 国营企业发生“破三铁”的改革活动,这场轰轰烈烈的运动于年中就戛然而止。股份制企业开始出现。 7月,改革策略重新回到原来的放权主题上,国务院发布《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条例》。
10月,证监会匆匆成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