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爱民主、我们爱自由、我们也爱财富!我们尊孔子、我们尊老子、我们同尊管子!

安德管仲网管仲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扫一扫 分享朋友圈

已有 2496 人浏览分享

开启左侧

国际金融界五大家族大揭秘

[复制链接]
2496 0

罗斯柴尔德家族简介


内森·罗斯柴尔德


  罗斯柴尔德家族是欧洲乃至世界久负盛名的金融家族。它发迹于19世纪初,其创始人是梅耶·A·鲍尔(Mayer Amschel Bauer)。他和他的5个儿子即“罗氏五虎”先后在法兰克福、伦敦、巴黎、维也纳、那不勒斯等欧洲著名城市开设银行。建立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金融王国。鼎盛时期,他们翻云覆雨的力量使欧洲的王公贵族也甘拜下风。时至今日,世界的主要黄金市场也是由他们所控制。其第四代居伊·罗斯柴尔德,是世界著名的银行家,他的经历与家族的命运一起跌宕起伏。
  梅耶?罗斯柴尔德原名迈尔?阿姆谢尔?鲍尔(Mayer Amschel Bauer),后将姓改为罗特席尔德(德语意为红色盾牌)。               
  罗氏五虎
  他的五个儿子分别是:
  阿姆斯洛 Amschel Mayer Rothschild (1773~1855年) —— 法兰克福
  所罗门 Salomon Mayer Rothschild (1774~1855年) ——维也纳
  内森 Nathan Mayer Rothschild (1777~1836年) —— 伦敦
  卡尔 Calmann Mayer Rothschild (1788~1855年) —— 那不勒斯
  杰姆斯 James Mayer Rothschild (1792~1868年) —— 巴黎
  罗斯柴尔德家族的家训:“金钱一旦作响,坏话随之戛然而止。”“只要你们团结一致,你们就所向无敌;你们分手的那天,将是你们失去繁荣的开始。”“要坚持家族的和谐。”
  家谱
  在19世纪的欧洲罗斯柴尔德几乎成了金钱和财富的代名词。这个家族建立的金融帝国影响了整个欧洲,乃至整个世界历史的发展。
  梅耶·罗斯柴尔德。罗斯柴尔德家族在法兰克福城默默无闻地度过了两个多世纪,直到18世纪才开始发迹。使这个古老的家庭开始兴旺发达的,是梅耶·罗斯柴尔德(1744~1812年)。
  梅耶自小就很聪明,因此他父母把他送到犹太宗教学校学习,希望他长大后当一名拉比。但梅耶对此没有多大兴趣,当他父母去世后,他便弃学经商,走进了生意场。当时,他20岁,开始做买卖古董和古钱币的生意,同时也兼兑换钱币。由于他的精明能干,并依靠当地有权势的威廉伯爵,生意越做越兴旺。后来,他不仅经营棉制品、烟酒,并开始从事银行业,20多年之后便成为法兰克福城的首富。
  如果罗斯柴尔德家族一直在法兰克福经营,其影响仅限于德国。然而,目光远大的梅耶·罗斯柴尔德让他的5个儿子走出法兰克福,走出德国,分散到欧洲各地。
  罗斯柴尔德家族最早向国外发展的是梅耶的三儿子内森。他于1804年只身来到英国伦敦,开始时做一些棉布生意。当时欧洲正值拿破仑战争,一些德国贵族流亡到了英国,其中包括法兰克福的威廉伯爵。为了保护自己的财产,威廉伯爵委托内森购买了大批英国的债券,内森便借机自己也做起了债券和股票生意。内森凭借自己的精明和才干,不久便发了财,成为伦敦金融证券界的巨头。后来,他又不失时机向英国政府提供巨额军费,与伦敦军政要人建立了密切的联系。
  内森在英国的成功,鼓励了老罗斯柴尔德。为了方便英国与欧洲大陆的金融和贸易往来,他又在1811年把最小的儿子詹姆斯派到法国,在巴黎站稳了脚跟。几年后,老二所罗门、老四卡尔又分别在奥地利的维也纳和意大利的那不勒斯建立了罗斯柴尔德家族银行的分行。这样,就形成了一个由老梅耶·罗斯柴尔德与大儿子阿姆歇尔坐镇老家法兰克福,其他几个儿子分布在伦敦、巴黎、维也纳和那不勒斯的金融和商业帝国。
  罗斯柴尔德兄弟经营技巧中重要的一条,就是利用他们分布在欧洲各国的分支获取政治、经济情报,迅速互相沟通。这样,他们往往能迅速了解各地的政治经济动向,推选采取行动,出奇制胜。
  例如,当1814年拿破仑与欧洲联军对抗时,战局变化无常,英国的资本家都在观望。伦敦的内森比英国政府早一天得知这一消息---战事发生逆转,拿破仑兵败滑铁卢。他先大量抛售英国公债,再高价卖出,等英国公债大大贬值之后又大批吃进,结果大大地赚了一笔。一个世纪之后,伦敦的罗斯柴尔德家族又比日本驻英国的使馆早两天获得日本海军全歼俄国舰队的消息。由于罗氏家庭消息灵通,被人们称为“无所不知的罗斯柴尔德”。
  为了保密,他们有自己专门的信使,彼此用密码进行联系。例如,老罗斯柴尔德的代号是“阿诺迪”,称威廉伯爵为“戈德斯坦”,把在英国的投资称为“鳕鱼干”。数年之后,当罗斯柴尔德家族扩展到美洲后,他们仍用这种方法保持欧美之间的联系。当美国内战即将结束时,伦敦的列昂内尔(内森之子,1808~1879年)收到他的代理人从美洲发来的一份电报,内称:“夏勒姆先生将至”。夏勒姆(Sholem)是意第绪语“和平”的译音。罗斯柴尔德家族内部的信息传递系统迅速又可靠,以至于英国维多利亚女王有时也宁愿用罗家的信使来传递她的信件,而不用英国的外交邮袋。
  到19世纪中叶,一个庞大的罗斯柴尔德金融帝国在欧洲形成。每当有战争,他们便向各国政府提供军事贷款,战后又为战败国提供赔款。他们在各地开办银行,从事证券,股票交易和保险业务投资工商业、铁路和通讯业,后又发展到钢铁、煤炭、石油等行业,其影响渗透到欧美及殖民地经济生活的各个角落。
  罗斯柴尔德家族对欧洲历史的影响,从它帮助英国政府购买苏伊士运河一事中便可见一斑。1875年一个星期天的晚上,列昂内尔在他伦敦的宅邸中宴请英国首相狄斯累利(他也是犹太人出身)。席间,列昂内尔突然收到一份来自法国罗斯柴尔德分行的电报,说埃及国王因缺少资金,打算把他掌握的17.7万股苏伊士运河股票买给法国政府,但对法国提出的价格不满意,表示愿以400万英镑的价格卖给其他国家。狄斯累利第二天立即召开内阁会议,大家一致同意英国买下这批股票。然而,当时由于国会休会,无法筹集这笔资金。于是,列昂内尔果断地作出决定,由罗斯柴尔德银行伦敦分行向英国政府提供400万英镑,抢先买下了这批股票。此举使英国控制了苏伊士运河,带来了巨大的政治、军事和经济利益。列昂内尔·罗斯柴尔德也因此一夜之间成为举国上下敬仰的英雄。
  尽管罗斯柴尔德家族拥有巨大的财富,并跻身欧美上流社会,但他们始终坚持着犹太人的传统、维护犹太人利益看得比做生意和赚钱更重要。罗氏家庭大多数人坚持族内通婚,这个家族下属的公司企业都按犹太教安息日的规矩,在星期六估算,不做任何生意。1820年,内森宣布不同任何一个拒绝给犹太人公民权的德国城市做生意。1850年,当卡尔借钱给罗马教皇时,向梵蒂冈提出要求拆除罗马的犹太隔都。19世纪伦敦的罗斯柴尔德银行宣布不向俄国沙皇贷款,因为沙皇政府迫害和虐待俄国犹太人。
  列昂内尔1858年成为英国下议院议员。他不愿以基督教徒的方式,而要求犹太教方式用手按《希伯来圣经》,头上戴犹太帽子举行宣誓。上议院的贵族开始表示反对,但后来同意了,这在以基督教为国教的英国实在是不同寻常的,是长期受歧视的犹太人的一个胜利。27年后,列昂内尔的儿子内森尼尔成为英国第一位犹裔贵族和上议院议员,他同样也是用他父亲的犹太方式宣誓的。
  罗氏家庭还积极参加犹太人的各种活动,向犹太社团捐助了多笔慈善金。这个家族与犹太复国主义运动也有不解之缘。它在法国的成员爱德蒙男爵(1845~ 1934年)20世纪初向巴勒斯坦的早期犹太移民提供了约600万美元的资金,帮助移民们购买土地和生产设备,定居生存。伦敦的沃尔特(1868~1937年)曾任英国犹太复国主义主席。正是他,与犹太复国主义领导人魏兹曼一起,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在英国积极活动,终于使英国政府以外交大臣贝尔福致沃尔特·罗斯柴尔德勋爵一封信的形式,发表了著名的《贝尔福宣言》,最后导致了以色列国的建立。
  总之,罗氏家庭是一个典型的犹太家族周围。利奥波德·列昂内尔说过这样一句话,大概可以反映和代表这个家族所有成员的思想:“我有两*誉:第一,我是罗斯柴尔德家族的一员;第二,我是一个犹太人”。
  罗斯柴尔德家族在国际舞台上活跃了二百多年,对欧洲和世界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这个家族的名声之大,大概只有20世纪美国的肯尼迪家族能够与之相比。人们对这个家族的成功活动也有种种评说,有人把它看作是犹太人智慧、财富、影响以及慈善事业的象征,也有人把它作为犹太人企业用金钱征服世界的一个活样板。
  罗斯柴尔德家族靠做古钱币生意和发战争财而暴发,后主要投资于金融行业。罗斯柴尔德家族有五个儿子,分别控制了伦敦、巴黎、维也纳、那不勒斯、法兰克福、纽约和柏林,他们成为欧洲金融市场呼风唤雨和左右政局的最大力量。伦敦的罗斯柴尔德在1833年不列颠帝国废除奴隶制以后,曾拿出2000万英镑用以补偿奴隶主的损失;1854年,他们还为英国在克里米亚同俄国的战争提供了1600万英镑的贷款;1871年,他们又拿出了一亿英镑为法国向普鲁士支付普法战争的赔款;他们还控制了整个欧洲的铁路,所有法国给俄国的贷款,都是由该家族提供的;在美国内战期间,他们已成为联邦财政的主要财源。
  他们以独特的犹太行为处世方式,在异国的大地上大放光彩,成为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大富翁。
  罗斯柴尔德家族的兴起,充分体现了犹太人的营财之道和民族特性。在200多年的辉煌历程中,家族始终保持着不竭的创造力和强大的凝聚力。其家族虽然支脉庞大,但却一直保持着一种相互支持、相互促进的力量。
  在反犹浪潮滔滔汹涌的环境之下,他们运用智慧,沉着迎战,化险为夷;特别是在同希特勒的较量中,他们更是凭借财富和非凡的谈判智慧,令纳粹头子也算盘尽失,无可奈何。他们一方面以拒绝向反犹国家贷款来抵制反犹国家,另一方面给犹太人的慈善事业甚至犹太复国主义事业以巨大的帮助。被全世界犹太人赞颂为“真正的大宪章”的《贝尔福宣言》,是以英国外交部致罗斯柴尔德家族英国支脉的纳撤尼尔·迈耶·罗斯柴尔德勋爵的形式发表的。
  罗斯柴尔德家族不但是经济世界中的金融舵手,而且在犹太民族的整体生活中,也是当之无愧的“红盾牌”(罗斯柴尔德乃德语“Rothschild”,意为“红色之盾”)。
  罗斯柴尔德家族史大事件
  1780s:梅耶·罗斯柴尔德(amschel mayer rothschild )成为威廉王子的金融代理人,奠定了家族财产的基础。
  1800s:梅耶·罗斯柴尔德的儿子们凭着出色的金融敏锐性,在欧洲范围内成功建立了金融机构,期间罗斯柴尔德的资金帮助打败了法国皇帝拿破仑。
  1820s:拿破仑战争结束后,作为许多欧洲政府的债权人,罗斯柴尔德的权力不断扩大。
  1850s:罗斯柴尔德的第三代继续管理着家族财富,同时也成为矿业上的一个巨头。
  1940s:维也纳公司被纳粹党人所接管。然而,这个家族还是保留了大部分财产和权力。
  1980s:由于法国的社会主义政府国有化了它们的巴黎公司并进行了重新命名,这个家族遭受了一个很大的衰退。但是大卫·罗斯柴尔德决定以三名员工,一百万美元在法国东山再起。
梅耶:“红盾”家族开创者
  罗斯柴尔德一词起源于“红盾”。
  罗斯柴尔德家族红盾如遇到了诸如贵族、领主、大金融家等具有巨大潜在利益的人物,他就甘愿做出巨大牺牲与之打交道。等双方建立起无法动摇的深厚关系后,再从这类强权者身上获得更大的利益。
  这个家族从16世纪起定居于德国法兰克福的犹太区。罗斯柴尔德家族在法兰克福城默默无闻地度过了两个多世纪,直到18世纪才开始发迹。使这个古老的家庭开始兴旺发达的,是梅耶·罗斯柴尔德。
  梅耶生于1743年,长大后前往汉诺威银行学习金融实务。20岁时,他返回法兰克福,从事古董买卖。不知出于何种目的,梅耶总是在自己的店门口放置一个红色的盾牌,于是,周围人渐渐就称这个家族为“红盾”。“红盾”翻译成德文就是:罗斯柴尔德。
  当时,欧洲各国的王公贵族们普遍雅好收藏古钱币。梅耶于是亲自编辑《古钱手册》,并附上详细的解说,然后邮寄给各地的王公贵族们。目的很简单,希望自己的店能够成为皇家指定店,这样生意就能获得暴利。大部分的信件都石沉大海,但梅耶梅尔的投寄行动依然不停。终于,黑森公爵同意了他的要求。
  一直等候这一机会的梅耶,以近乎赠送的价格,不惜血本地向黑森公爵卖出了他收藏的珍贵古代徽章和钱币。同时,梅耶还极力帮助公爵收集古币,并经常为他介绍一些能够使其获得数倍利润的顾客,不遗余力地帮公爵赚钱。
  这种把金钱、心血和精力彻底投注于某特定人物的做法,日后便成为罗斯柴尔德家族的一种基本战略。如若遇到了诸如贵族、领主、大金融家等具有巨大潜在利益的人物,他们就甘愿做出巨大的牺牲与之打交道,为之提供情报,献上热忱的服务,等双方建立起无法动摇的深厚关系之后,再从这类强权者身上获得更大的利益。
  黑森公爵是当时欧洲的巨富之一,拥有2亿美元的身家,他所做的生意是贩卖军队。黑森最大的顾客就是英国,因为当时英国需要大量的军队去控制北美的殖民地。当黑森公爵为逃避拿破仑的攻击,不得不离开法兰克福前往丹麦的时候,留下300万英镑交给梅耶保存,这笔钱本来是英国政府支付给黑森部队的钱,却被黑森私自截流了并转给了梅耶。就是这笔巨款,令“红盾”家族一跃成为当时欧洲第一个国际银行家。
  拿破仑在第一次失败后,梅耶早已将那300万英镑,连同利息以及利息的利息统统交还给了黑森公爵。这无疑给当时已经声名显赫的“红盾”家族,又做了一次效果极佳的品牌广告宣传——我们的家族是多么有信誉呀!
  更令人称奇的是,梅耶经过不懈努力,逐渐建立起了一个横跨全欧洲、而且只属于本家族专用的情报传递网。正是这个高效率的情报通讯网,造就了“红盾”二代传人在滑铁卢战役期间,充分利用信息优势而大发横财的传奇故事。
  为了保密,他们有自己专门的信使,彼此用密码进行联系。例如,梅耶的代号是“阿诺迪”,称黑森伯爵为“戈德斯坦”,把在英国的投资称为“鳕鱼干”。数年之后,当罗斯柴尔德家族将势力扩展到美洲后,他们仍用这种方法保持欧美之间的联系。当美国内战即将结束时,伦敦的列昂内尔收到他的代理人从美洲发来的一份电报,内称:“夏勒姆先生将至”。夏勒姆的意思是“和平”。
  罗斯柴尔德家族内部的信息传递系统迅速又可靠,以至于英国维多利亚女王有时也宁愿用罗家的信使来传递她的信件,而不用英国的外交邮袋。
  虎父无犬子,他的后代也各拿出了优秀的成就为红盾家族续写了辉煌。
  罗斯柴尔德家族怎样赚到财富
  严密的家族控制,完全不透明的黑箱操作,像钟表一般精确的协调,永远早于市场的信息获取,彻头彻尾的冷酷理智,永无止境的金权欲望,以及基于这一切的对金钱和财富的深刻洞察和天才的预见力,使得罗斯柴尔德家族在世界两百多年金融、政治和战争的残酷旋涡中所向披靡,建立了一个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最为庞大的金融帝国。
  拿破仑的滑铁卢与罗斯柴尔德的凯旋门
  内森是老罗斯柴尔德的第三个儿子,也是五兄弟中最具胆识的一个。1798年,他被父亲从法兰克福派到英国开拓罗斯柴尔德家族的银行业务。内森是一个城府极深、行事果决的银行家,从没有人真正了解他的内心世界。凭着惊人的金融天赋和神鬼莫测的手段,到1815年,他已成为伦敦首屈一指的银行寡头。
  内森的大哥阿姆斯洛在法兰克福打理罗斯柴尔德家族银行的大本营(M.A.Rothschild and Sons),他的二哥所罗门在奥地利的维也纳建立了家族的另一分支银行(S.M. Rothschild and Sons),他的四弟卡尔在意大利的那不勒斯建立了另一个银行,他的五弟詹姆斯在法国巴黎也有一个银行(Messieus de Rothschild Freres)。罗斯柴尔德家族创建的银行体系是世界上第一个国际银行集团。此时五兄弟正密切地注视着1815年的欧洲战况。
  这是一场关系着欧洲大陆命运和前途的重要战争。如果拿破仑取得了最终胜利,法国将不容置疑地成为欧洲大陆的主人。如果威灵顿勋爵打垮了法军,那英国将主导欧洲的大国均势。
  早在战前,罗斯柴尔德家族就非常具有远见地建立了自己的战略情报收集和快递系统。他们构建起数量庞大的秘密代理人网络,这些类似战略情报间谍的人被称为“孩子们”。这些人被派驻欧洲所有的首都、各大城市、重要的交易中心和商业中心,各种商业、政治和其他情报在伦敦、巴黎、法兰克福、维也纳和那不勒斯之间往来穿梭。这个情报系统的效率、速度和准确度都达到令人叹为观止的程度,远远超过了任何官方信息网络的速度,其他商业竞争对手更是难以望其项背。这一切使得罗斯柴尔德银行在几乎所有的国际竞争中处于明显的优势。
  罗斯柴尔德银行的马车奔驰在(欧洲各地的)公路上,罗斯柴尔德银行的船穿梭于海峡之间,罗斯柴尔德银行的间谍们遍布(欧洲的)城市街道,他们揣着大量现金、债券、信件和消息,他们最新的独家消息在股票市场和商品市场中被迅速地传播着,但所有的消息都没有滑铁卢战役的结果更为宝贵。”
  1815年6月18日,在比利时布鲁塞尔近郊展开的滑铁卢战役,不仅是拿破仑和威灵顿两支大军之间的生死决斗,也是成千上万投资者的巨大赌博,赢家将获得空前的财富,输家将损失惨重。伦敦股票交易市场的空气紧张到了极点,所有的人都在焦急地等待着滑铁卢战役的最终结果。如果英国败了,英国公债(Consols)的价格将跌进深渊;如果英国胜了,英国公债将冲上云霄。
  正当两支狭路相逢的大军进行着殊死战斗时,罗斯柴尔德的间谍们也在紧张地从两军内部收集着尽可能准确的各种战况进展的情报。更多的间谍们随时负责把最新战况转送到离战场最近的罗斯柴尔德情报中转站。到傍晚时分,拿破仑的败局已定,一个名叫罗斯伍兹的罗斯柴尔德快信传递员亲眼目睹了战况,他立刻骑快马奔向布鲁塞尔,然后转往奥斯坦德港。当罗斯伍兹跳上了一艘具有特别通行证的罗斯柴尔德快船时,已经是深夜时分。这时英吉利海峡风急浪高,在付了2000法郎的费用之后,他终于找到了一个水手连夜帮他渡过了海峡。当他于6月19日清晨到达英国福克斯顿的岸边时,内森·罗斯柴尔德亲自等候在那里。内森快速打开信封,浏览了战报标题,然后策马直奔伦敦的股票交易所。
  当内森快步进入股票交易所时,正在等待战报的焦急而激动的人群立刻安静下来,所有人的目光都注视着内森那张毫无表情、高深莫测的脸。这时,内森放慢了脚步,走到自己的被称为“罗斯柴尔德支柱”的宝座上。此时他脸上的肌肉仿佛石雕一般没有丝毫情绪浮动。这时的交易大厅已经完全没有了往日的喧嚣,每一个人都把自己的富贵荣辱寄托在内森的眼神上。稍事片刻,内森冲着环伺在身边的罗斯柴尔德家族的交易员们递了一个深邃的眼色,大家立即一声不响地冲向交易台,开始抛售英国公债。大厅里立时一阵骚动,有些人开始交头接耳,更多的人仍然不知所措地站在原地。这时,相当于数十万美元的英国公债被猛然抛向市场,公债价格开始下滑,然后更大的抛单像海潮一般一波比一波猛烈,公债的价格开始崩溃。
  这时的内森依然毫无表情地靠在他的宝座上。交易大厅里终于有人发出惊叫:“罗斯柴尔德知道了!”“罗斯柴尔德知道了!”“威灵顿战败了!”所有的人立刻像触电一般回过味来,抛售终于变成了恐慌。人在猛然失去理智的时候,跟随别人的行为成了一种自我强制性行为。每个人都想立刻抛掉手中已经毫无价值的英国公债,尽可能地留住一些所剩无几的财富。经过几个小时的狂抛,英国公债已成为一堆垃圾,票面价值仅剩下5%。
  此时的内森像一开始一样,仍然是漠然地看着这一切。他的眼睛以一种不是经过长期训练绝不可能读懂的眼神轻微地闪动了一下,但这次的信号却完全不同。他身边的众多交易员立即扑向各自的交易台,开始买进市场上能见到的每一张英国公债。
  这个消息比内森的情报晚了整整一天!而内森在这一天之内,狂赚了20倍的金钱,超过拿破仑和威灵顿在几十年战争中所得到的财富的总和!
  滑铁卢一战使内森一举成为英国政府最大的债权人,从而主导了英国日后的公债发行,英格兰银行被内森所控制。英国的公债就是未来政府税收的凭证,英国人民向政府缴纳各种税赋的义务,变成了罗斯柴尔德银行向全民变相征税。英国政府的财政支出是靠发行公债来筹集的,换句话说,英国政府因为没有货币发行权而必须向私人银行借钱花,而且要支付8%左右的利息,所有本息都是以金币结算。当内森手里攥着具有压倒性优势数量的英国公债的时候,他实际上操控着公债的价格,左右着整个英国的货币供应量,英国的经济命脉被紧紧地捏在了罗斯柴尔德家族的手中。
  对法王路易十八的控制亦如出一辙,先散布不利谣言,使法币大跌。法王不得不向罗氏银行借贷,由此控制了法国金融。而德国是这个家族的发源地,他们的银行及其代理亦将德国金融操控在手。从19世纪开始,罗氏家族便成为欧洲金融幕后的最大黑手之一。
  罗斯柴尔德金融帝国
  十九世纪,欧洲有六大强国!分别是大英帝国、普鲁士(后来的德意志)、奥匈帝国、法兰西,俄国……还有……罗斯柴尔德家族!而罗斯柴尔德家族还有一个显赫的外号,就是“第六帝国’。
  只要你们兄弟凝聚在一起,世界上没有任何一家银行能够与你们竞争、伤害你们,或是从你们身上渔利。你们合在一起将拥有比世界上任何一家银行都要大的威力。
  ——戴维森给内森的信,1814年6月24日
  老罗斯柴尔德在1812年去世之前,立下了森严的遗嘱:
  (1)所有的家族银行中的要职必须由家族内部人员担任,绝不用外人。只有男性家族人员能够参与家族商业活动。
  (2)家族通婚只能在表亲之间进行,防止财富稀释和外流。(这一规定在前期被严格执行,后来放宽到可以与其他犹太银行家族通婚。)
  (3)绝对不准对外公布财产情况。
  (4)在财产继承上,绝对不准律师介入。
  (5)每家的长子作为各家首领,只有家族一致同意,才能另选次子接班。
  任何违反遗嘱的人,将失去一切财产继承权。
  中国有句俗话,兄弟同心,其利断金。罗斯柴尔德家族通过家族内部通婚严格防止财富稀释和外流。在100多年里,家族内部通婚18次,其中16次是在第一表亲(堂兄妹)之间。
  严密的家族控制,完全不透明的黑箱操作,像钟表一般精确的协调,永远早于市场的信息获取,彻头彻尾的冷酷理智,永无止境的金权欲望,以及基于这一切的对金钱和财富的深刻洞察和天才的预见力,使得罗斯柴尔德家族在两百多年金融、政治和战争的残酷旋涡中所向披靡,建立了一个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最为庞大的金融帝国。
  据估计,1850年左右,罗斯柴尔德家族总共积累了相当于60亿美元的财富。如果罗斯柴尔德家族后来没有衰落的话,以6%的回报率计算,在150多年后的今天,他们家族的资产至少超过了50万亿美元。到20世纪初,罗斯柴尔德家族所控制的财富估计达到了当时世界总财富的一半。
  罗斯柴尔德家族银行遍及欧洲主要城市,他们拥有自己的情报收集和快速传递系统,甚至欧洲国家的王室和贵族在需要迅速和秘密地传递各种信息时,都是通过他们的系统进行。他们还首创了国际金融清算系统,利用其对世界黄金市场的控制,他们在家族银行体系中首先建立起不用实物黄金运输的账目清算系统。
  在这个世界上,只怕没有其他人比罗斯柴尔德家族更能深刻理解黄金的真正意义。当2004年罗斯柴尔德家族宣布退出伦敦黄金定价系统时,他们正在悄悄地远离未来世界空前的金融风暴的中心,撇清他们与黄金价格之间的关系。负债累累的美元经济和危机四伏的世界法定货币体系,以及世界外汇储备体系很有可能将面临一场清算,只拥有微不足道的黄金储备的亚洲国家积累多年的财富,将被“重新分配”给未来的赢家。对冲基金将再次发动攻击,只不过这一次的对象将不再是英镑和亚洲货币,而是世界经济的支柱—美元。
  对于银行家而言,战争是天大的喜讯。因为和平时期缓慢折旧的各种昂贵设施和物品,会在战争中顷刻之间灰飞烟灭,交战各方会不惜一切代价去取得胜利,到战争结束时,政府无论输赢都将深深地陷入银行的债务陷阱之中。在英格兰银行成立到拿破仑战争结束的121年时间里(1694~1815),英国有56年处于战争之中,剩下的一半时间在准备下一场战争。策动和资助战争符合银行家的根本利益,罗斯柴尔德家族也不例外,从法国大革命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几乎所有近代战争的背后,几乎都闪动着他们的影子。罗斯柴尔德家族是当今主要西方发达国家最大的债权人。老罗斯柴尔德的夫人(Gutle Schnaper)在去世之前说道:“如果我的儿子们不希望发生战争,那就不会有人热爱战争了。”
  到19世纪中叶,英、法、德、奥、意等欧洲主要工业国的货币发行大权均落入了罗斯柴尔德家族的控制之中,“神圣的君权被神圣的金权所取代”。此时,大西洋彼岸美丽繁荣富庶的美利坚大陆早已落入了他们的视野。
  补充
  红盾家族与犹太复国主义有着重大联系。在20世纪初,曾向迁往巴勒斯坦的早期犹太移民提供了数百万美元的资金,帮助他们购买土地和生产设备,安居乐业;也积极参与犹太重新建国。英国政府颁布的《贝尔福宣言》,宣称要使巴勒斯坦成为“犹太民族之家”,成为后来以色列建国的蓝图,这个著名的历史性文件,是以英国外交部致罗斯切尔德家族英国支脉的纳坦尼尔·梅耶·罗斯柴尔德(NathanielMayerVictorRothschild)勋爵的名义发表的。
  红盾家族的犹太家世及与犹太复国主义运动的联系,自然而然成为历次反犹主义的冲击对象。在纳粹统治德国的时代,罗斯柴尔德家族德国支脉的许多成员遇难。此外,种种基于反犹主义的以红盾家族为故事主角的阴谋论也大行其道,满足了一部分人对这个家族隐秘的财富和行为的想象。《TheMoneyMasters》及其在中国的翻版《货币战争》,既不是第一个,也不会是最后一个。
  红盾家族的故事还被搬上了银幕和舞台。1934年好莱坞电影《罗斯柴尔德之家》(TheHouseofRothschild)由GeorgeArliss和LorettaYoung主演,以梅耶的生平为故事的主线。这部电影的若干片段上了纳粹的反犹宣传《外部的犹太人》(DerewigeJude)。百老汇音乐剧《罗斯柴尔德家族》(TheRothschilds),还获得过1971年TonyAward的提名。
  在法文和希伯来文中,Rothschild都是财富的代名词。那么现在罗斯柴尔德家族到底多有钱呢?罗斯柴尔德银行集团目前一年的营业额不足百亿美元,盈利不到30亿美元,以10%的利息率算,其资产价值大约300亿美元,不过是汇丰花旗等大银行的一个零头而已。其主要原因是,罗斯柴尔德家族在19世纪中期不看好美国的经济,撤销了在美国的所有分行。这在后来看是一个天大的错误,给了美国摩根家族崛起的空间。所以那些宣称罗斯柴尔德家族对美国经济多有影响力的阴谋论论调,是多么不着边际。另外,罗斯柴尔德家族二战中损失惨重。在纳粹统治和战乱之下,其位于德、法、意的许多资产荡然无存,其欧洲大陆的家族势力所剩无几,保存比较完好的是在英国的资产。
  红盾世家过去很辉煌,现在还在守成。看来是,君子之泽,五世不斩。红盾家族的致富之道,无非是懂政治、知经济。不问政治,眼中只有赚钱,并不能保证赚钱,也不能保证守住赚来的钱;会玩政治,能赚大钱,也能守住赚来的钱。
  罗斯柴尔德家族入股中海基金
  2008年05月26日,LCF Rothschild集团的法国爱德蒙得-罗斯柴尔德银行,以旗下中国私募股权咨询公司的名义参拍中海基金股本,其唯一竞争对手为一家不愿透露名称的中方企业。
  据介绍,拍卖现场气氛十分紧张,Rothschild与这家中方企业展开了贴身肉搏,你来我往的竞价达100多回合。
  最终,Rothschild报出1.5亿元的价格,超出起拍底价3240万元,这才让顽强的中国对手放弃竞拍。
  在拍得此部分股权后,Rothschild将成为中海基金第三大股东,持有中海基金15.385%股权。目前,中海基金现有股东还包括:中海信托有限责任公司控股46.923%;国联证券有限责任公司持股37.692%。

巴林家族简介


弗朗西斯·巴林


  巴林银行(Barings Bank),是英国历史最悠久的银行之一,于1762年在伦敦开业,创办人为法兰西斯?巴林爵士(Sir Francis Baring)。
  巴林银行因从事国际贸易融资而致富,在英国担当一个重要的角色,英女皇伊利莎伯二世亦曾经为其客户之一。
  巴林银行从来未在伦敦证券交易所上市,资产所有权全在高级管理层及慈善基金会的手上。
  历史  
  法兰西斯?巴林爵士(左)巴林银行由法兰西斯?巴林爵士创立于1762年,当时该银行名为“约翰和法兰西斯?巴林公司”,法兰西斯?巴林爵士是约翰。巴林的儿子,该家族起源于德国的不来梅,却居住于德国及英格兰两地。
  1806年,法兰西斯?巴林爵士的儿子亚历山大。巴林加入该公司并与Hope & Co的伦敦办事处合并,改名为“巴林兄弟公司”(Baring Brothers & Co)。当时,亚历山大。巴林在Hope & Co与Henry Hope一同工作。
  在亚历山大。巴林领导巴林银行时期,该银行参予了一宗非常重要而深远的交易:向英国政府提供融资对抗拿破仑。从1798年至1814年间,当时英法两国正进行战争,亚历山大。巴林为英国首相小皮特提供担保,使国家有足够的军费来支持漫长的战争。
  同一时间,1803年,巴林银行曾提供融资协助美国政府向法国进行路易斯安纳购地。这笔交易间接资助了拿破仑的军费。技术上,美国并非向法国直接购买,而是向巴林兄弟公司及Hope & Co。美国以国家债券方式付款给巴林,而拿破仑则以每$100有87.5%的折让卖给巴林。结果,拿破仑在这宗交易获得现金$8,831,250。亚历山大。巴林先与法国的国库署长François Barbé-Marbois在巴黎协商,再到美国取债券并回到法国付款。在此事件上,亚历山大。巴林虽被指责为法国筹募军费,但他的原意是为新建立的美国总统汤玛斯?杰佛逊扩张领土。
  拿破仑在滑铁卢之战中战败后,巴林银行认为欧洲的将来是有赖于财政健康的法国经济。与英国外交大使商讨后,巴林银行决定向法国提供巨额赔款的贷款。法国首相黎塞留及外交大臣夏尔?莫里斯?德塔列朗-佩里戈尔(Tallyrand)均认为该贷款是对欧洲和平的保证。 1815年,维也纳会议中的英国,法国,奥地利,普鲁士及俄罗斯的代表均认为没有巴林银行的担保,就没有一条具持久影响力的和平条约。
  在19世纪初期至中期,巴林银行在国际金融界的地位如日中天。在1830年代后期至1840年代的欧洲,经济萧条,巴林是欧洲大陆中规模最大的银行。 1839年,英伦银行陷入财政危机,巴林银行的汤马斯。巴林协助支撑着央行。在1847年,该银行在同样情况下拯救了法兰西银行。但是,巴林银行在美国也有许多具影响性的交易。巴林成为了当时联邦政府及许多州政府的主要来往银行。巴林资助了美国银行(当时美国的中央银行)及许多当地的私人公司,以及当时发展中的美国铁路事业。 1848年,墨西哥战争后,巴林安排融资协助美国向墨西哥政府购买得克萨斯州。在美国内战期间,巴林也协助美国政府向俄罗斯购买阿拉斯加州。虽然这宗交易被取笑为苏厄德的愚蠢(威廉.H。苏厄德为林肯的内政部长),巴林也预计到这笔收购的巨大潜力。
  其后,巴林银行由于较为冒险的政策而过分认购阿根廷及乌拉圭的债务,致使陷入严重的财政危机,促成英国的1890年恐慌(Panic of 1890)。该银行后来得到英伦银行行长William Lidderdale所组成的财团拯救,危机得以化解。
  自此,巴林银行作风变得严谨,并逐渐成为英国统治集团的一员。该行曾与英皇乔治五世建立联系,开展了与英国皇室的紧密关系直至倒闭。 (威尔斯王妃戴安娜正是巴林家族其中一支的孙女。)巴林家族的5位男性祖先更被追封为贵族,各人名号分别为:雷夫尔斯托克男爵,诺斯布鲁克伯爵,亚希伯顿男爵,格伦戴尔的豪伊克男爵及克罗默伯爵。在这段时期,该银行的严谨作风虽然阻碍了其在财经界的发展,但也因此作风而得以拒绝向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复元的德国提供融资,避开了在经济大衰退中其他英国银行所经历的巨额损失。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政府籍著巴林银行拍卖在美国及其他地方的资产,以应付军费的开支。
  1988年,巴林更获得英女皇颁赠杰出成就奖。
  1995年2月26日,巴林银行倒闭,其原因是一名在巴林新加坡分行任职交易员的尼克?李森(Nick Leeson)在衍生性金融商品的超额交易,投机失败,导致损失14亿美元。
  巴林在倒闭后,以1英镑的象征价格卖给荷兰的ING集团,并成为该集团成员之一。巴林银行及后改名为“巴林资产管理”,继续在金融业立足。

福尔德和别列拉家族简介


阿希勒·福尔德

贝列拉兄弟


  动产信贷银行催生者,是两个家族:一个叫福尔德,一个叫贝列拉。
  由于在1848年革命中保驾之功,贝列拉和福尔德家族成为当朝红人。虽然罗斯柴尔德家族为拿破仑三世上台也出过力,但毕竟没有波旁王朝和七月王朝时代一手遮天的气势了。
  根据圣西门的工业主义思想,要进行大规模经济建设,必须大规模建立有限责任的股份制公司,将全法国中产阶级的财富高效率地动员组织起来,一方面为这些建设融资,另一方面可以把经济发展所得以股息和分红等形式返还给人民大众,实现国强民富的良性循环。
  这套理论应用在金融领域,就是成立股份制的投资银行,以取代传统的私人投资银行模式。通过发行股票和债券向公众募集私人银行无法抗衡的庞大资金,一方面可以摆脱政府对私人银行的依附,另一方面更有力地推动实业的发展。
  为了实践圣西门的实业主义,早在上台之前,贝列拉和福尔德家族(这两个家族一直是拿破仑三世在金融界的密友,也是资助其政变上台的“嫡系部队”)就与拿破仑三世商量建立一个由商业银行、工业银行、抵押银行和互惠银行组成的“四位一体”的金融体系,核心就是工业银行——动产信贷银行。
  贝列拉兄弟利用皇帝追慕虚名的心理,大力宣扬动产信贷银行模式:通过出售股份和债券给公众以筹集资金,然后用这些资金购买它希望发展的新兴工业企业。
  这种新的信贷制度被贝列拉兄弟吹捧为实现圣西门实业社会主义的手段。在当时的人们看来,这是个伟大的金融制度创新,能够很好地为工业化提供资本。但实际上,这个信贷制度引起了股票交易所的投机猖獗,贪污和舞弊成风。马克思讽刺它为“拿破仑的社会主义”。
  股份制投资银行的出现,将对传统的私人银行产生严重的威胁,罗斯柴尔德家族自然坚决反对此类金融创新。罗家的掌门人詹姆斯?罗斯柴尔德为此专门写信给拿破仑三世,指出动产信贷银行一旦建立并成功运作,就会控制大部分公共财富,并且最终会变得“比政府更有权势”,试图以此动摇法国政府支持建立动产信贷银行的决心。
  贝列拉和福尔德家族使出了挑拨离间的手段。阿希勒?福尔德在担任法国财长时,曾郑重向拿破仑三世进言:“把您的王国从罗斯柴尔德的掌控中解放出来是绝对必要的,他实际上已经代替了您的统治。”
  1852年,动产信贷银行在拿破仑三世的支持下正式建立,从此成为罗斯柴尔德家族的凶猛对手。
  战火蔓延到国外
  贝列拉兄弟迅速完成了银行组织工作,福尔德家族的贝诺特出任银行第一任董事长,日常工作由副主席伊萨克?贝列拉负责。董事会阵容更是权倾朝野,其中包括拿破仑三世同母异父的兄弟,帮助他策划称帝的奥古斯特?摩尼。
  新银行一问世就爆发出惊人的能量。定价500法郎的股票到1856年3月摸高到1982法郎,分红从1853年的13%上升到1855年的40%。这使得詹姆斯关于动产信贷银行是金融灾难的预言听起来越来越像个笑话。
  这一时期是法国铁路建设的辉煌顶峰。动产信贷银行同罗斯柴尔德在该领域的竞争迅速白热化。前者很快控制了法国三条主干线路,罗氏则死守自己原有的两条。罗斯柴尔德在铁路融资项目上暂时领跑。动产信贷银行却毫不示弱,创设出把多家铁路公司各种期限各种条件的股票和债券进行标准化“打包”,这堪称当今结构化融资产品的鼻祖。动产信贷银行制造出大量新型金融产品的投资方式,填补了债券市场和股票市场之间的空白,立刻吸引了无数小投资者,使得公司资产迅速增长,直接挑战罗斯柴尔德在铁路融资上的老大地位。
  更令詹姆斯担忧的是,贝列拉开始把手伸出法国。1853年4月,科隆的银行家奥本海默得到许可证,将在距离法兰克福不到20英里的达姆施塔特开设一家新银行,这显然是动产信贷银行的德国版,由贝列拉、福尔德和动产信贷银行控制的这家新银行,目标直指罗斯柴尔德的法兰克福银行。贝列拉进而在西班牙、比利时筹建信贷银行,还将目光投向了俄国。
  克里米亚战争失败后,俄国痛感铁路网的战略价值,决心修建以莫斯科—圣彼得堡为枢纽的全国铁路网,预计投资10亿法郎,并为此成立了全俄铁路公司,其董事会包括5名法国金融家,贝列拉和福尔德名列其中。法国金融势力由此大规模渗透进俄国,成为未来俄法同盟的大本营。
  1856年法国《工业》杂志评论道:“动产信贷银行注定要将影响力扩张至全球。欧洲各国都承认,发展生产、物质进步是当今世界最大的政治利益。为此,信贷是必不可少的。”
  而亲罗斯柴尔德的《铁路》杂志则质疑,动产信贷银行的全欧扩张计划将把法国国内的资本抽空转移至外国。但动产信贷银行不为所动,依旧大踏步地在欧洲各国扩张。
  罗氏洞若观火
  罗斯柴尔德购在动产信贷银行上市之初买了五千股用以观察行情,与此同时,贝列拉却在悄悄地卖出。和所有忽悠的人一样,贝列拉心里非常清楚他们的很多金融创新早晚会出问题,罗斯柴尔德对此也是洞若观火。
  1852年11月15日,詹姆斯给拿破仑三世写信,指出股份制银行的股东不公开姓名,所以可以不负责任,就有机会滥用权力处理人民的财产;新型银行将主宰商业和工业,为市场制定规则,而这样的法则将不受控制,最终将大部分财富都集中在他们手中,其力量会超过政府。
  他同时告诉拿破仑,动产信贷公司“是建在沙滩上的”:他们发行的债券支付的是固定利息,而银行本身的投入是“不确定而不可靠”。一旦发生危机,银行将拖累整体经济“滑向深渊”。
  詹姆斯预见到新型银行的准备金一定不足,一旦陷入危机,政府就只能选择“整体破产”或者“终止金银与纸币的兑换”。这些话并不完全是为了吓唬皇帝的,后来事实也证明并非空穴来风。他对动产信贷银行的评价只要将名称和年份更改一下,完全可以用“论金融衍生品的风险”为题,直接发表在金融海啸后的《金融时报》头版。罗斯柴尔德家族这次能在金融海啸中独善其身,倒也不是浪得虚名。
  央行:制高点之争
  谁能控制中央银行,谁就能在竞争中处于战略优势地位。过去与今天始终如此。当代雷曼兄弟的覆亡就是没有吸取历史的教训。
  动产信贷银行号称是代表公共利益的金融中心,实际上对法兰西银行造成了挑战。1852年之前,法兰西银行贷款利率高达6%。到1852年11月,受到动产信贷银行的压力,利率只有3.6%了。罗斯柴尔德持有的法兰西银行股份因此大大贬值。这促成了罗氏与法兰西银行结成同盟。
  1855年,银行和铁路的繁荣都到达顶峰。克里米亚战争造成巨额资金缺口,加上农业歉收,法兰西银行喘不上气了。1855年8月,为缓解储备金的不足,法兰西银行从罗斯柴尔德法国银行购入5500万法郎的黄金与白银。一年后情况愈加恶化,法兰西银行申请终止纸币与金银的兑换。董事中只有阿尔方斯·罗斯柴尔德反对。最后阿尔方斯父子得到法国财长的支持,以提高贴现率和大规模购入价值8300万法郎的金银来遏制挤兑风潮。罗斯柴尔德银行出面维持住了法兰西银行的现金流,1855年到1857年,向法兰西银行提供了价值七亿五千万法郎的黄金,共获得11%的利润。两者的关系得到了空前深化。
  在罗斯柴尔德家族的运作之下,亲贝列拉的法兰西银行高官被外放驻外大使。1855年,阿尔方斯当选法兰西银行的董事长,罗斯柴尔德银行成为法兰西银行的最大股东。罗斯柴尔德家族对法国财政和货币政策的影响力,决定了它和贝列拉的角斗的最后赢家。
  从挣扎到灭亡
  贝列拉仍在继续扩张,主攻方向是奥地利。
  伊萨克·贝列拉亲往维也纳,游说建立奥地利动产信贷银行。此时,奥国的社会舆论以及前首相巴赫和财政大臣布鲁克,都觉得该建议对于帝国大有裨益。
  在此时,罗斯柴尔德家族驻维也纳的掌门人所罗门去世,詹姆斯拣选所罗门之子安塞姆·罗斯柴尔德主持奥国业务。安塞姆甫一到任,立即串联各路势力,迫使帝国大臣们劝说两家合股搞一个新银行。
  针对这一提议,安塞姆建议将新机构的业务范围严格限制在哈布斯堡王朝的领土内,以防资本外逃。罗家的分号和合作伙伴遍及欧洲,可以轻松避开这些限制,但是对于动产信贷银行来说,却是一个紧箍咒。
  在掌握了中央银行大权之后,罗氏决定开始战略反攻。
  他们首先利用动产信贷银行战线拉得过长,资金不敷使用的困境,切断其现金支持。1855年9月,贝列拉兄弟宣布要发行长期债券,罗氏利用其在央行的影响力,以“减轻资本市场的压力”为由,冻结了动产信贷银行企业债的发行,使其难以继续为庞大的土地开发项目提供投资。贝列拉的凌厉攻势终于被遏制住了。
  同时,在法国政府内部鼓动对动产信贷银行将资本抽转国外的怀疑态度。伊萨克不得不通知奥地利政府:由于法国政府的态度,动产信贷银行不能参加新奥地利联合信贷银行。
  1857年,随着欧洲经济危机进一步深化,动产信贷银行所持上市公司需要大规模资金反哺。在资产价格暴跌之中,贝列拉又无法承受抛售这些股票所带来的严重损失,动产信贷银行的资金迅速枯竭。于此同时,贝列拉手里的几条铁路干线都陷入亏损,而罗家掌握的铁路却在危机中幸存。法兰西银行认识到,有着致命缺陷的是以贝列拉为首的“新”银行,而不是罗斯柴尔德的“老”银行。
  随着铁路建设越来越超出国界,动产信贷银行明显敌不过罗氏遍布各国的分支机构之间相互呼应、相互之援的优势。1857年后,前者在铁路融资上甘拜下风了。
  1863年,贝列拉兄弟提出为动产信贷银行的资本金增资一倍的建议,遭到政府拒绝。其他金融机构也不愿伸手相救。1868年,走投无路的贝列拉兄弟只好去找法兰西银行这一“最后贷款人”的帮助。
  这下终于撞上了罗斯柴尔德家族的枪口。作为条件,中央银行要求贝列拉兄弟辞职,并安排一位法兰西银行的前总裁成为动产信贷银行的董事长。动产信贷公司从此一蹶不振,在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中寿终正寝。从1852年到1857年危机爆发,动产信贷银行其实只火红了五年左右。
  在最终打垮了以贝列拉家族为代表的创新派之后,罗斯柴尔德家族审时度势,顺应了历史潮流,也开始建立自己版本的股份制投资银行,这就是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对法国经济生活产生了重大影响的巴黎巴(Paribas)银行。

摩根家族简介



摩根家族的兴起
  “摩根帝国”缔造时期的创始人皮博迪。
  1835年,美国商人乔治。皮博迪来到伦敦。那时的美国,乃至全世界都在经历“新经济泡沫”带来的危机,人们依靠贷款,疯狂地修建铁路、运河、公路,当时人们对这些新玩意也是不想“付费”使用就像现在的网络一样。
  此时的皮博迪是为美国的马里兰州寻求英国银行的贷款。他很爱国。他为英国的十几个银行家摆上盛宴(估计类似同时期的中国银行家胡雪岩请人吃“花酒”),他劝说他们相信美国人不是骗子,他还和蔼地威胁说“你们只有继续为美国提供新的贷款,才能保证以前的贷款能够得到偿还”。于是,高傲的英国银行家又拨出800万美圆贷款给马里兰州。
  英国人说,“皮博迪是靠自己的面子借到这笔钱。”并且,为减少英国人对美国人“见钱眼开”的偏见,依然放弃马里兰州应付给他的6万美元的佣金。总之,从中我们可以看到皮博迪的不同寻常的才干和做派。
  皮博迪很健谈,但相貌平平,不怎么讨英国人喜欢。人们怎么也想不到他居然是高贵的摩根财团的创始人。后来的摩根,其合伙人以出身名门望族、美貌和时髦而著称。
  皮博迪出生在马萨诸塞州,只上过几年学,十几岁开始就与哥哥一起干活养活寡母和6个弟妹。早年的贫困影响了他的一生:聚集钱财,拼命地工作,孤芳自赏,对轻蔑极度敏感,与这个世界格格不入;爱国;多半生小气、吝啬,晚年却不停地慷慨捐助。
  1837年皮博迪迁居伦敦。一年后开了一家商号,但只有一个柜台、一只保险箱和几张书桌。他却凭借自己的才具很快进入由卓越的银行家组成的商人圈子。这些人既做织物生意,也为做此生意的人提供融资。其实他们的商号已就变成了商人银行。并且创立了金融批发业务,而不是普通银行储蓄、转帐的“平庸业务”。
  这时,“普通人根本不可能与皮博迪打交道”,因为皮博迪们只为各国的政府、大公司和有钱的人服务,他们为世界贸易提供资金,发行债券和股票。
  皮博迪在伦敦设立商号,把美国的旗帜插在异国的土地。他炫耀自己国家的气派、高举这星条旗宣扬美国的产品。他宣称皮博迪公司是“美国的一家商号”,他不停地向美国输送资金,他用美国的精美杂志装点,制造美国气氛和成为美国的新闻中心。在他爱国主义的背后,是不想让英国人小看了自己,也显示了他自己出身的自卑心态。
  而“他晚年的行善就像早年的贪婪一样无度”。
  早在1857年,皮博迪就开始资助巴尔迪摩的一所“皮博迪学院”;1862年,他开始把15万英镑转给一家信托基金,用于建造伦敦的贫民住宅工程,还立契转让了他在另一家公司的5000股大宗股票,维持这个住宅区的运转。为此,他获得了“伦敦荣誉市民”的称号。
  他生命的最后阶段,施舍到了惊人的程度:向耶鲁大学捐赠了一个历史博物馆;向哈佛大学捐赠一座考古学和人类文化学博物馆;为南部被解放的黑人设立一项教育基金……。
  雨果写道:“这个世界上,有充满恨的人和充满爱的人,皮博迪属于后者,正是在这种人的脸上,我们看到了上帝的笑容。”这是对乔治皮博迪这位摩根财团最初的创始人最高的赞誉!
  而我们的J.P。摩根。他的父亲朱尼尔斯是新英格兰地区的富商,在l9世纪50年代,朱尼尔斯受雇于乔治。皮博迪。他们生意兴隆,成功地把大量英国游资引入资金极度匮乏的美国。朱尼尔斯决心把他的发运传给他的子孙。他严厉地要求他的儿子皮尔庞特接管家族产业,帮他选定在瑞士、德国留学的课程,安排他在华尔街当学徒,而且大小事件都有可能成为他教训摩根的事因。而乔治。皮博迪一生没有子嗣,庞大的产业无人继承,他为此煞费苦心,终于决定邀请年轻的朱尼厄斯·摩根(JuniusMorgan)入伙。在乔治·皮博迪退休以后,朱尼厄斯·摩根接掌了全部生意,并将公司改名为朱尼厄斯·摩根公司(Junius S. Morganand Company)
  摩根家族的历史
  摩根家族的祖先于17世纪初在新大陆的淘金浪潮中移民美国,定居在马萨诸塞州。到约翰·皮尔庞特·摩根的祖父约瑟夫·摩根的时候,卖掉了在马萨诸塞州的农场,定居哈特福。
  像其他犹太人一样,摩根家族一直延续着赖以生存的商业传统。约瑟夫·摩根最初经营一家小咖啡馆。经过苦心经营稍有积蓄后,他先是出资经营一家很气派的大旅馆,然后又购买了运河的股票,成为汽船业和铁路业的股东。
  但是,真正显示其投机者和冒险家本色的当属其在保险业的投资。
  约瑟夫所在的哈特福是美国保险业的发祥地,但是当时的保险公司仍然屈指可数、寥寥无几。1835年约瑟夫投资一家为火灾承担财产损失的保险公司,原本希望稳稳地捞上一把。但是,天有不测风云,一场火灾从天而降,约瑟夫的投资化成了灰烬。按常理说,一般的人遇到这种倒霉的事情,肯定会对这种投资从此望而却步。事实也是如此,许多投资者在被这场火灾烫伤后,都乖乖地夹起了尾巴,再不敢染指对火灾承担保险的保险公司。但是,有着商业血统的约瑟夫则与一般人的思路恰恰相反。他认为,由于这场火灾的影响恰恰让那些投保者从中尝到了甜头。如果继续经营承担火灾保险的投资公司,不但投保者的热情会有增无减,而且可以借这场火灾的震慑作用抬高投保的价格。从另外一个方面说,也是由于这场火灾的影响,继续经营为火灾提供财产保险的公司数目会锐减,此时投资保险业,不但能东山再起,捞回丢掉的损失,而且肯定能够大发其财。
  情况正如他所预料的那样,那些从前的投资者看到要承担赔偿费,纷纷以低价转让自己的股份,而心中有数的约瑟夫则想方设法筹集到一笔资金,把这些股份全部买下,继续经营那个在火灾中倒霉的“伊特纳火灾保险公司”。随后,经过他苦口婆心地劝说,一个朋友也肯出资和他一起应付赔偿事宜。
  度过了偿付赔款的危机后, “伊特纳火灾保险公司”的信誉因此声名大噪,投保者络绎不绝,而投保费则比原来提高了一倍。约瑟夫在这场赌博中,不仅赚回了赔偿费,而且还净赚15万美元,这就是约翰·皮尔庞特·摩根喜欢冒险赌博的爷爷。
  摩根的父亲基诺斯·斯宾塞·摩根从16岁开始就闯荡波士顿的商行,23岁开始自己经营一家资产为5万美元的干菜店的生意,并在那一年娶了金融家皮尔庞特之女为妻。后来,基诺斯·斯宾塞·摩根坐镇英国伦敦,成为伦敦金融界令人刮目相看的金融大师。1837年4月17日,对世界经济史和金融史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约翰·皮尔庞特。摩根在这个有着悠久商业传统的家庭呱呱坠地。尽管这是一个同其他孩子一样的普通人,但是华尔街未来的方向将因他的出生而改变。
  从摩根的祖父约瑟夫到他的父亲,摩根家族经商都很成功。也许正是因为这种特殊的家庭氛围与商业熏陶,摩根从年轻时就敢想敢干,很富有商业冒险和投机精神。两次投机奠定了摩根发达的基础。摩根大学毕业后,父亲介绍他到纽约一位朋友开的邓肯商行实习生意。
  有一次,摩根为邓肯商行到古巴采购货物。当轮船停*在新奥尔良时,他信步走在充满了巴黎浪漫气息的法国街。正当他感到无聊难耐时,突然有一位陌生人从后面拍了拍他的肩膀,问道: “先生,想买咖啡吗?”
  那人自报家门地说是往来于巴西和美国之间的咖啡货船船长,受委托到巴西运回了一船咖啡,谁知美国的买主破了产,只好自己推销。为尽快出手,他愿意半价出售。这位船长大概看出摩根穿戴考究,一副有钱人的派头,于是找他谈生意。
  两个人在酒馆小酌后,摩根看了货,又经过深思熟虑后,决定买下咖啡。当他带着咖啡样品到其他城市推销时,朋友们都劝他要谨慎行事:价钱虽然让人心动,但舱内咖啡是否与样品一样则很难说。然而摩根凭借自己的判断力,认为这位船长是个可信的人。
  于是,他毅然地买下了所有咖啡,并且电告邓肯商行。但是邓肯商行在回电中却指责他擅作主张,命令他停止交易。但是,木已成舟。摩根只好向父亲求援,老摩根毫不犹豫地支持儿子的行动,用他在伦敦的户头偿还了摩根挪用邓肯公司的款项。得到父亲支持的摩根不仅买下了那位船长的咖啡,还在他的介绍下收购了其他咖啡船上的咖啡。
摩根赢了,事实证明他的判断没错,舱内全是好咖啡。就在他买下这批货不久,巴西咖啡因受寒减产,价格一下猛涨了2~3倍,摩根大赚了一笔!为此,老摩根对儿子也大加赞许。
  摩根在邓肯商行的工作总是由于受到限制而感到束手束脚。在父亲了解情况后,老摩根为他在华尔街纽约证券交易所对面的一幢建筑里,挂起了一个新招牌——摩根商行。老父亲充分相信自己儿子的经商能力,认定他一定会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当时的华尔街远没有今日的繁华气派,那里仅仅是人们从事债券交易的简陋场所。在《世界十大银行家》书中这样形容当时的纽约证券交易所:
  这个交易所简直像一座寺院,它一天仅开盘一次,一旦做成了买卖,就禁止再开盘了。整个交易过程就是这么简单。每天早上,由所里的头头负责点名,那些长期缺席的会员就只好被除名出营业所了。每天的收盘时间铁定是下午3点,就这样晨钟暮鼓地日复一日地进行下去。
  这时是1862年,美国的南北战争已经爆发,林肯总统颁布了“第一号命令”,实行了全军总动员,并下令陆海军展开全面进击。由于战争的爆发,战争债券备受青睐,交
  易也十分红火,华尔街证券交易所也因此身价倍增。
  当时,纽约证券交易所的席位已经是人满为患,那些不能进入纽约证券交易所交易的经纪人便在对面成立了一家新的“开放证券交易所”,摩根商行的席位就在这里,当然这也是在父亲朋友的帮助下获得的。不过,当时让摩根最感兴趣的是坐落在华尔街一栋古老建筑地下室的黑市交易所,摩根经常到那里去看热闹,并从中体味证券交易的门道,还在那里认识了一个朋友——一位华尔街投资经纪人的儿子——克查姆。
  一天,克查姆来与摩根闲聊,有意无意地说: “我父亲在华盛顿打听到,最近一段北军的伤亡惨重。这消息马上触动了摩根那敏感的神经, “如果有人大量买进黄金,汇到伦敦去,会使金价狂涨的!”摩根沉着地说道。
  克查姆听了这话,对摩根佩服得五体投地。两人于是精心策划起来。最后,他们商量出了一个计划:先秘密地买下400万~500万美元的黄金,到手之后,将其中一半汇往伦敦,另一半留下。然后有意地把往伦敦汇黄金的事泄露出去。这时,估计许多人都应该知道北军新近战败的消息了,金价必涨无疑,这时再把手中的一半黄金抛售出去。两人说干就干,而事情也一如他们所料,黄金价格眼见飞涨,不仅纽约的金价上涨,连伦敦的金价也被带动得节节上扬,摩根与克查姆可谓大获全胜,发足了财。
  投机黄金买卖首战告捷后,摩根深深感到了信息的重要性,先得到信息就意味着胜利。为此,摩根千方百计地结识了一位原陆军部电报局的接线员——史密斯。这位史密斯的好友文尼尔上校是北军统帅格兰特将军的电报秘书,通过这种关系,摩根就能比其他任何人都抢先一步获得准确的前线最新军事情报。
  不久,情报就显示出了它的威力。1862年10月的一天,摩根收到了父亲基诺斯·斯宾塞·摩根从伦敦发来的电报:
  南军用来突破北军海上封锁线的炮舰,都是英国的造船厂承造的。合众国为此再三向英国政府提出抗议,然而英国方面充耳不闻、毫不理会。为此,林肯总统和国务卿斯瓦特正通过美国驻英大使亚当斯,向英国政府提出最后通牒,要求停止为南军造船。你要特别注意华尔街的动向!摩根立即通过史密斯向华盛顿查询,得知林肯总统已经下定决心,态度强硬,甚至不惜与英国断交。不久,老摩根又来了电报:英国政府已答应了美国政府的要求,停止承造南军的炮舰,但必须有个先决条件,即5天内美国政府必须准备价值近100万英镑的赔偿费,作为对各造船厂停工的补偿。
  亚当斯大使穿梭于伦敦金融界,到处游说,希望能得到帮助,然而失败了。事已如此,美国的皮尔庞特公司被委托在24小时内准备好价值100万英镑的黄金,这一消息属于绝密,你可以见机行动。
  摩根毫不犹豫,立刻大量购进黄金。第二天,由于皮尔庞特公司大量吃进黄金,金价飞涨,摩根趁此机会卖出黄金,就此又大赚了一笔。后来,摩根又通过他的情报员史密斯得知由于南北战争的旷日持久,北方军队由于准备不足,前线的*供应异常紧张。摩根又想方设法廉价搞到了5000支已接近报废的步枪,卖给了山区义勇军的司令弗莱蒙特少将,从中获利数万美元。
  随着战争的推进,荚国联邦政府又出现丁严重的财政危机。联邦政府为了稳定日趋恶化的经济和支付购买武器的开支,决定发行4亿美元的公债。摩根凭借自己敏锐的嗅觉,再次预感到发财的机会又来了。为_r发行国债,政府的代表找到了已经小有名气的摩根,对于其他人感到一筹莫展的事情,摩根则是信心十足,他答应政府承担2亿美元的国债发行,也就是说,他自己要完成4亿美元公债的一半的发行。
  开始,摩根并不急于发行公债,而是不断向美国的报界和新闻界施加影响,频繁参加新闻界举办的各种聚会。在各种场合,摩根不断抛头露面,并对美国经济的发展趋势以及战局的变化侃侃而谈,实际上则是通过自己发表的演讲,再通过新闻界让人们看好购买国债的利益所在。由于摩根高超的演说才能,精辟入微的分析和严谨的逻辑推理,新闻界开始对他刮目相看,他的主张和言论也不断地见诸报端,发行国债的条件就这样日趋成熟。
  万事俱备后,摩根开始行动了。他从缅因州到弗吉尼亚州,从纽约到加利福尼亚州进行了一系列慷慨陈词的演讲,煞有介事地大讲爱国主义,主张每个人都要为民族和国家的命运贡献力量,而且自己也在一路演说的同时慷慨解囊。在报界的推波助澜下,摩根发行国债的活动异常顺利,奇迹般地为美国政府发行了2亿美元的公债,而他自己在从政府那里获得了一大笔发行费的同时,还俨然成了美国的民族英雄。摩根掘得了满满的第一桶金。从此他也昂首阔步地向新的目标迈进。
  全世界的债主
  1871年,经过了普法战争和巴黎公社革命,法国政局一片混乱。成立于法国西部加伦河畔的波尔多临时政的首脑梯也尔给J.P。摩根的父亲J·s·摩很拍发了紧急电报,让他赶到托文城去,越快越好,有要事相商。J·S·摩根火速赶到了托文城,会见了梯也尔的密使。原来梯也尔想让J·S·摩很包销国债,金额为2.5亿法郎约合5000万美元。5000万美元,在当时是个相当大的数字美国从法国手里买下的大路易斯安娜,整整214万平方公里,不也才1500万美元吗?老摩根决定承购这笔法国国债,他指示在纽约的摩根接受一半的国债在美国消化掉;但鉴于一个人承担如此大的一笔数目可能负担过重,老摩根想到一个新点子--成立辛迪加(联合),也就是把华尔街上大规模的投资金融公司集合起来,成立一个国债承购组织,共同承购国债。J.P。摩根觉得父亲这个想法非常高妙,立刻着手去实行。这种了方式其实就是各机构分摊风险,来消化掉那5000万美元的国债,这确实是一个大胆而富有刨意的想法。
  然而,正当J.P。摩根拼命努力时,他的努力遭到了舆论界的抨击。《伦敦经济报》这样评论:“发迹的美国投资家J·P·摩根承购法国政府的国家公债。承购者想出了所谓的‘联合募购’的方法来消化这些国债,并声称这种方式能将风险透过参与‘联合募购’的多数投资金融家,逐级地分散给一般大众,而不再象以往那样集中于某个大投资者手中。乍一看来,似乎因分散而降低了风险性,但其实假如经济恐慌一旦发生,其引起的不良反应就快速扩张,有如排山倒海一般,反而使投资的危险性增加。”在纽约舆论界,也有类似的评论。不管评论是褒是眨,一个青年投资家引出这么大的话题,对摩根知名度的提高本身就是一件好事。
  大众的目光都集中到了他身上,而事实证明,“联合募购”是成功的,摩根成功地消化掉了5000万美元约法国国债,这一来他名声大振,各种赞扬之声不绝于耳。到了后来,对国债实行“联合募购”几乎就成了不成文的规矩,而摩根在这一行中,则早就打响了名头,确立了自己的领袖地位。到了1898年美西战争之前,摩根由于在重大的关头决策正确,已经是财源遍地,其事业远非祖父、父亲可比了。这时的摩根,更是把目光投向了整个世界,美国的庙已经有些嫌小,装不了他这么一尊大菩萨了。他要向美洲扩张,向世界扩张,而扩张的最有力、同时也是摩根很早就已运用熟练的工具,便是购买外国政府的国债。
  美西战争之前就有消息透露:墨西哥政府由于无力偿还西班牙政府的旧债,已到了破产的边缘。在一只脚已经踏向了深渊的情况下,墨西哥政府当局不得不死马当作活马医,继续着手发行公债,计划金额将达到1.1亿美元,以利用新债偿旧债,度过眼下的难关。常人一般都不会去认购墨西哥政府在此情况下发行的公债,而摩根的想法却与众不同。他想:正因此时墨西哥政府处境艰难,我伸出手去帮一把忙,既可以要求较多的实惠,又为以后的继续接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别人不敢做的事,做了才有更丰厚的利润,况且墨西哥的政局还是稳定的。基于这些想法,摩根立即和德国银行联合组织了辛迪加认购那些墨西哥公债,当然,有实惠的条件:取得墨西哥油矿及铁路权作为担保。事实证明,摩根的决策是对的,这次行动不管从短期还是长期来说,都为他带来了不小的收益。
  事后,不仅是华尔街、庞德街,就连法兰克福及巴黎的商人们都佩服摩根头脑敏捷,判断准确,都不得不承认自己无论是在眼光上还是在魄力上都差摩根老大那么一截。摩根不但在墨西哥有动作,在阿根廷,他也以一个救世主的形象出现了。阿根廷经过1864到1870年与巴拉圭的战争后,元气大伤,到了19世纪90年代,即陷入了经济危机之中。伦敦的哈林公司以阿根廷的广大土地作为抵押,购买了大量的阿根廷公债,获利不少,然而因其财力限制,无法全部承担阿根廷政府发行的公债。这就使摩根动开了脑筋:阿根廷的铁路非常有潜力,奶酪产品在世界驰名,虽然政府非常腐败,但对于外国资本却是恭敬有加,这样的政府倒台了,对以后住南美发展也没有好处,买阿根廷政府的公债,一则可以获利,二则可以维持现政权,有利于自己今后发展,是合算的买卖。就这样,摩根毅然出资购买了 7500万美元的阿根廷政府公债。
  时光流逝,站在今大的角度,当年摩根对墨西哥与阿根廷放的债究竟起了什么作用?是拉了美洲人民一把,还是更深地将其推人深渊,压迫了各国人民?众说纷坛,难以分辨,但摩根通过这样的手段,扩大了自己的势力与影响,捞取了大量的财富,这一点是确凿无疑的。
  做各国的债主自然风光,而摩根最感得意的,是连大英帝国都不得不向他摩根求援。作为荷兰东印度公司的殖民地面开发的霍屯督族的国家布尔(即现在的南非),在拿破仑战争结束后,成了大英帝国的一块殖民地,不久,该他的钻石与黄金被探险家们开发了出来,而大英帝国为了开发钻石与黄金,制定了残酷而苛刻的殖民地政策,这样就进一步加深了与原先就住在那儿的布尔族人的矛盾。随着矛盾冲突的激烈,爆发了第一次布尔战争(1880-1881)。
  英国人胜利地将布尔族人驱逐到了北方,将黄金与钻石的产地统统收归已有,加以管制。这样一来,英国人与布尔族人的对立进一步加深,终于又爆发了第二次布尔战争(1899年)。这一次,布尔族人吸取了上次战争失利的教训,采用灵活而顽强的游击战与英军周旋,使英帝国的远征军备受困扰,欲进不能,欲罢不甘,其势已成骑虎,而且第二次战争开始后,英国的战争费用出乎意料得庞大,远远超出人们开战初的估计。屋漏偏逢连夜雨,历来与英国水火不相容的德意志皇帝,又正野心勃勃地计划建造一支大舰队,英帝国历来是海卜的老大,岂能容忍他人取而代之?必然要与德国抗衡,于是展开了激烈的军备竞赛。一边开战一边扩充军备,英国的财政顿时陷入了极端困难的境地,单靠自身的力量已无力回天,必须求助他人了。
  这时,英国政府首先就想到了摩根,于是派出罗斯查尔公司纽约代表处的贝尔蒙来征询摩根的意见,向他求援。摩根毫不推辞,一口答应了下来。摩根首先从第一次布尔战争的公债下手,负责购买了价值总计1500万美元的公债。后来又反复地追加认购。实际上,总共认购了价值达1.8亿美元的英国政府公债。做了这么多笔战债、公债生意,对摩根来说是利益无穷。
  到了20世纪初,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摩根已经成了世界的债主。

洛克菲勒家族简介

美国副总统尼尔森·洛克菲勒

约翰·D·洛克菲勒


  洛克菲勒(Rockefeller)
  提及近现代乃至当代美国史,人们难以避开洛克菲勒这个家族的姓氏:标准石油公司、洛克菲勒基金会、大通银行、现代艺术博物馆、洛克菲勒中心、芝加哥大学、洛克菲勒大学,还有令美利坚合众国悲伤的在“9"11”中倾倒的双塔。
  在商业界,提起美国洛克菲勒家族的财富盛名,用“家喻户晓,妇孺皆知”来形容绝不为过。这个迄今已繁盛了六代的“世界财富标记”与美国乃至国际政经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创业的老一代
  创始人约翰"D"洛克菲勒(1839-1937)最初在俄亥俄州克利夫兰的一家干货店干活,每周挣5美元。后来他创建了标准石油公司,实际上就是美国石油业的开始。
  1910年,当约翰"D"洛克菲勒在发现自己名下的财富已经达到近10亿美元时,他开始考虑如何运用这笔财富。由于他对购买法国庄园或苏格兰城堡没有兴趣,又不屑于购买艺术品、游艇或中世纪韵味的西服以及所有富人们所津津乐道的东西,他就把自己收入中的很大部分投资于煤矿、铁路、保险公司、银行和各种类型的生产企业,其中最出名的是铁矿生意。
  如果约翰"D"洛克菲勒现在还在世,他的身价折合成今天的美元约有2000亿——根据2008年的《福布斯》亿万富翁排行榜,当时世界首富沃伦。巴菲特的身价为620亿美元。
  如今,老洛克菲勒的遗产依然支配着世界石油产业,他本人也堪称今天无所不在、无所不能的西方石油工业的人格化象征。
  富过六代的家族
  中国有句老话,说“富不过三代”,但是洛克菲勒家族发展到现在已经是第六代了,依然如日中天、独“富”天下。
  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洛克菲勒家族,仍在续写着辉煌的历史,约翰"D"洛克菲勒的后代们没有整天躲在房间里计划如何守住自己的财富,不让金钱落入别人口袋,而是积极的参与文化、卫生与慈善事业,怀着富有的负罪感将大量的资金用来建立各种基金,投资大学,医院,让整个社会分享他们的财富。
  在今天的美国,要完全躲避这个家族的影响几乎是不可能的,毫不夸张地说,洛克菲勒家族在过去150年的发展史就是整个美国历史的一个精确的缩影,并且已经成为美国国家精神的杰出代表,影响着世界各地的人们。
  〔家族企业第一代〕
  洛克菲勒:地球上第一个亿万富翁
  美国早期的富豪,多半靠机遇成功,唯有约翰"D"洛克菲勒例外。他并非多才多艺,但异常冷静、精明,富有远见,凭借自己独有的魄力和手段,白手起家,一步一步地建立起他那庞大的石油帝国。在他漫长的一生中,人们对他毁誉参半,有人认为他只不过是极具野心、唯利是图的企业家,也有人恭维他是个慷慨的慈善家。但不管怎样,作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个十亿富翁,作为石油巨子,他在相当一段时期控制着全美国的石油资源,并创设了托拉斯企业制度,在美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遗传的商业基因
  1839年7月8日,约翰"洛克菲勒出生于纽约州哈得逊河畔的一个名叫杨佳的小镇。他的父母,个性截然不同:母亲是个一言一行都皈依《圣经》的虔诚的基督教徒,她勤快、节俭、朴实,家教严格;而父亲却是个讲究实际的花花公子,他自信、好冒险,善交际,任性而又以自我为中心。洛克菲勒作为长子,他从父亲那里学会了讲求实际的经商之道,又从母亲那里学到了精细、节俭、守信用、一丝不苟的长处,这对他日后的成功产生了莫大的影响。
  父亲名叫威廉,人称“大个子比尔”,是个到处闯荡的木材商、马贩子,也是个走江湖的巫医,兜售所谓“立见奇效,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此外,他还出卖土地,买卖毛皮,贩盐,推销杂货,几乎是无事不干的百事通。
  父亲出外经商,一去就是几个月,家中对孩子们的教育主要由母亲承担。但偶尔归家的父亲也与母亲一样望子成龙,一有空就教约翰如何写商业书信,如何准确而迅速地付款,以及如何清晰地记账。他深知社会的现实和世道的冷酷,所以他常采用一些特殊的方式教育孩子,使他们在踏入社会之前就能坚强而且精明起来。
  然而,约翰对父亲血液里流淌的东西并没有全盘接受,他完全没有父亲那种花花公子的秉性,而是继承了母亲勤俭的美德。他把这种信念视为“商业训练”,一生中烙守“不俭则匮”的准则;从中他还引申出自己的结论:“只有数字作数。”
  平生最大的决定
  约翰"洛克菲勒中学毕业后,在一家经营谷物的商行当上了会计办事员。3年后,年仅19岁的洛克菲勒以10%的年息向父亲借款1000美元,加上自己积蓄的800美元,与克拉克合股创办了一家经营谷物和肉类的公司。这是洛克菲勒生平所办第一家公司。
  那时,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已经发现了石油,成千上万人像当初采金热潮一样涌向采油区。克利夫兰的商人们对这一新行当也怦然心动,他们推选年轻有为的经纪商洛克菲勒去宾州原油产地亲自调查一下。
  洛克菲勒来到产油地,眼前的一切令他触目惊心:到处是高耸的井架、凌乱简陋的小木屋、怪模怪样的挖井设备和储油罐,一片乌烟瘴气,混乱不堪。洛克菲勒透过表面的“繁荣”景象,看到了盲目开采背后潜藏的危机。
  冷静的洛克菲勒没有急于回去向克利夫兰的商界汇报调查结果,而是在产油地的美利坚饭店住了下来,进一步作实地考察。他每天都看报纸上的市场行情,静静地倾听焦躁而又喋喋不休的石油商人的叙述,认真地做详细的笔记。
  经过一段时间考察,他回到了克利夫兰。他建议商人不要在原油生产上投资,因为那里的石油开采已经过度而需求有限,油市的行情必定下跌。他告诫说,要想创一番事业,必须学会等待,耐心等待是制胜的前提。
  果然,不出洛克菲勒所料,由于疯狂地钻油,导致油价一跌再跌,那些钻油先锋一个个败下阵来。
  3年后,原油一再暴跌之时,洛克菲勒却认为投资石油的时候到了,这大大出乎一般人的意料。他与克拉克共同投资4000美元,与一个在炼油厂工作的英国人安德鲁斯合伙开设了一家炼油厂。安德鲁斯采用一种新技术提炼煤油,使安德鲁斯-克拉克公司迅速发展。
  才20出头的洛克菲勒做生意己颇为老练。他在耐心等待,冷静观察一段时间后,决定放手大干了。可他的合作者克拉克这时却举棋不定,不敢冒风险。两个人在石油业务的决策上发生了严重分歧,最后不得不分道扬镳。
  在拍卖公司产权时,两人都不肯放弃他们原来的经纪行在安德鲁斯-克拉克公司的股权,彼此喊价的情景十分激烈。洛克菲勒已下定决心要投入石油生意,因此每次都毫不犹豫地喊出比克拉克更高的标价,直到最后克拉克哭丧着脸说:“我不再抬价了,约翰,这股权是你的了。”26岁的洛克菲勒终于取得了胜利。他后来在回忆这个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时刻时说过:“这是我平生所做的最大决定。”从此,他把公司改名为“洛克菲勒-安德鲁斯公司”,满怀希望地干起了他的石油事业。
  托拉斯之父
  洛克菲勒意识到必须把企业扩大才能抵御惊涛骇浪的冲击。后来他联合了两位资金雄厚、信誉很好的投资合作者,创建了资本额100万美元的标准石油公司。
  在商战中,洛克菲勒讨厌用价格战驱逐竞争者。他更愿意向竞争者们提供现金或标准公司的股票(相关:理财财经),买下他们的炼油厂。他是认识兼并价值的一名先驱者。在兼并公司的同时,洛克菲勒还网罗了一批能人,用他自己的话说:“那价值远远超过被兼并的所有公司。”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0

关注

0

粉丝

7142

主题
精彩推荐
热门资讯
网友晒图
图文推荐

小黑屋|Archiver|安德管仲网 ( 粤ICP备20002412号 )

GMT+8, 2024-9-21 20:35 , Processed in 0.071107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