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讲就成本精算以及经营会计核算做现场课程,课前与大家分享一些相关的话题,学员朋友多思考,学习效果将会好很多。
自2005年起到2012年,我跟同仁讨论最多的是业务规范。业务规范的目的是让业务装进合适的单据,让我们的成本核算得到准确的基础资料、数据。
在实际工作中,即使拿到了准确额基础数据,很多企业也没有办法做到成本核算结果的准确,当公司高层对成本核算的结果表示质疑的时候,我都有点怀疑人生了。经过3个月对多个工厂的调研,从2013年推行了精算方案,我的师妹负责工厂的实施,第一个月我稍加辅导,目前已经运行了完整的4个会计年度。
业务很规范,可核算结果不理想,原因大致有: 1、相关的设置不够科学。
比如,没有设置按产品系列的成本中心,有些能直接加入到产品系列的费用没有直接计入,而是计入了公共部门,分摊就成了吃大锅饭。
又如,一个人为多个产品系列服务,却不是按照为产品提供的劳务量来分摊,却采用了产品的投入工时分摊。
2、人为操作的错误
规范本身没有问题,甚至有相关的考核、激励制度,但是操作员操作的时候,往往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隐蔽错误——这种错误表现出来的是正确的单据,但会影响核算结果的精确。
3、系统的局限
比如工单分几个月领料,但是退料的时候,会根据当月加权平均价格退,比如上月领料的加权单价是10元,领用了9999个,本月领用1个加权单价是9元,本月把10000个物料领完了,却临时取消了订单。当月退料1万个,退仓金额9万元。而领料总金额=99999元。物料退完,金额还有9999元。这就形成了工单的“虚挂”,而库存的材料加权却会忽略这部分金额。
4、生产管理、现场管理的混乱
规范的思路是工单按单领料,可实际生产管理中,车间工单间相互挪料,改修挪料,工单的不良品与损坏料件无法及时退仓导致工单生产卡壳。
5、缺乏分摊依据
比如水电费,因为没有分表所以不知道具体用量,比如螺杆式中央空调供很多层楼的冷(暖)气,具体的分摊依据不好找,难以准确划分。
成本精算,其实是把每一个费用用最合理的方式分摊到产品对象里去。从而反过来会推动业务的规范、系统的设置、单据的创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