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爱民主、我们爱自由、我们也爱财富!我们尊孔子、我们尊老子、我们同尊管子!

安德管仲网管仲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扫一扫 分享朋友圈

已有 2160 人浏览分享

开启左侧

林伟栋:从Facebook并购whatsapp看互联网公司估值

[复制链接]
2160 0
2017年3月25日下午,爱分趣联合创始人兼CFO林伟栋应邀参与CFO良师益友实践谈第23期活动,做了“互联网+”下的职业转型与企业估值的主题分享。

下为演讲核心内容整理稿:

  经典公司金融理论对于估值一般有以DCF为代表的绝对估值法和以市盈率、市净率、市销率为代表的相对估值法。但是随着互联网对于实体产业的渗透,传统估值理论在对互联网企业进行估值时也遇到了巨大的挑战,实际上这些方法并不能简单套用到互联网+类型的企业。

  DCF法是现金流预测为基础,传统企业由于业务相对成熟未定,可以对未来现金流做五年甚至十年的预测,但是互联网公司业务波动非常大,要预测未来五年的现金流非常困难,因而DCF法并不适用于互联网公司。

市盈率是对盈利能力的相对比较,可是互联网公司有很多都是不盈利的,所以市盈率法也不适用。

市净率法适用于重资产的公司,互联网是轻资产模式,因此市净率也不适用。

而市销率貌似可以适用,但是销售规模的比较适合商业模式类似的公司,否则没有可比性。但是很多互联网模式在刚出来时是独创,并无可比性。

那么有没有新的估值方法适用于互联网公司呢?在此我们介绍下梅特卡夫定律(Metcafe’s law),其公式为V=K*N^2(K为常数,N为互联网用户数)。

这个公式表达的意义非常简单,网络价值与用户平方数成正比。这又回到最基本的一个观点,对于一个互联网公司而言,什么是其核心资产,是固定资产吗,显然不是,是存货吗,互联网公司也没有存货,马云已经替我们回答了这个问题,用户第一,没错,用户显然是互联网公司的核心资产,而他的价值也来自于用户,这显然就是梅特卡夫定律要表达的核心观点。

而从Facebook对whatsapp的收购案中就可以看出这一端倪。
2014年2月21日,社交网络巨头Facebook宣布以190亿美金对价收购即时通信应用公司Whatsapp。Whatsapp成立于2009年,当时只有50名员工,平均每个员工为此次贡献收入高达3.8亿美元,成为当时全球互联网领域最大的一笔收购。Whatsapp是一个即时通讯软件,类似微信,采用向客户收费模式(首年免费,次年起每年收取0.99美元年费)。

看到这里,大家都会有个问号,这家公司怎么会那么值钱,一家50人的公司可以估值190亿美金。

回答这个问题前,我们先来看看交易发生的背景:

在当时的网络社交领域,Facebook主要在欧美市场尤其在PC端占据主要的市场份额,而在亚洲市场微信、Line和Kakao各自占据着中日韩三大亚洲市场,具备不可撼动的地位,并且纷纷在向海外市场拓展。由于Facebook向移动领域拓展不力,同时又想进军亚洲及巩固在欧美的阵地,急需收购移动社交领域较强的互联网平台。

为什么Whatsapp那么值钱:

1. 活跃用户数:截至并购时点月活4.5亿,增长速度惊人(年均复合增长率130%)

2. 市场地位:欧美市场独占鳌头

3. 活跃度:70%,用户粘性高

而Facebook收购Whatsapp首先是防御性措施,在移动端,FB虽然用户数一直在增长,但是更多的是PC端向移动端的迁移,而随着微信计划对海外的开拓,FB必须通过收购新的移动互联巨头来构筑自己的护城河。

而从这一案例也看出,whatsapp真正值钱的不是他的员工,而是他的用户数,凭借着4.5亿的用户数以及较高的活跃度,这190亿美金并没有白花,更何况whatsapp完全可以像微信那样进一步挖掘用户的价值,比如通过游戏、电影票售卖、金融理财等方式实施价值变现。

这进一步印证了本文的结论,互联网公司价值取决于:用户数以及用户价值(ARPU)。

小编语:

互联网企业的估值与传统企业的估值存在极大差异,一些看似“无理取闹”的天价收购,其背后往往是更为长远和全局的前景考量。当然,互联网的风险也较传统行业更为险峻,很多事情既取决于机遇,更取决于每一个电子屏幕背后的那一个个鲜活的用户生命。

(本文章部分图片来自网络)演讲稿内容转载自公众号财士汇,小编根据发文需要做了部分修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精彩推荐
热门资讯
网友晒图
图文推荐

小黑屋|Archiver|安德管仲网 ( 粤ICP备20002412号 )

GMT+8, 2024-12-22 16:54 , Processed in 0.059114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