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降低成本在我们的概念中,意味着节俭与降级。节俭意味着我们的需求要降低,而降级意味着原料要降格,过去用的好材料,降低成本就意味着如何用较便宜的材料来替代,这便是我们大多数人理解的降低成本。
事实上,在中国市场上,只要是同一种商品,低价格的产品大多数是低质量的,因为这些低价格产品必定是低成本制造,而低成本如何实现的,大多是通过降低材料的品质,降低做工精细程度来实现。
这种现实,也造成了相当一段时间,中国制造被误认为是低价格,低质量的代名词,而这种做法长期下来,使得制造中“降低成本”这个词,成了如何打压员工工资,偷工减料的同义词,这种制造方式也养活了一大批中小企业,甚至成为一批人“创业”的入口。
丰田或者说日本相当一批公司,通过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努力,重新定义了制造,那就是“通过彻底消灭浪费来实现降低成本的方法”,这种定义不完全是丰田一家的,想想松下幸之助定义松下的“自来水哲学吧”,1929年松下幸之助将公司名称改为“松下电器制作所”的时候,就制定了纲领和信条。其要点是:通过生产和销售符合顾客需求的高品质、高性能的优质产品,这就是松下的核心价值观。
而阐述这种使命的时候,松下幸之助以自来水的供给为例子,说明了他的创办企业宗旨及经营信念。他认为,松下公司所生产的产品,所追求的高品质高性能,并不是做成给少数人精英用的高档奢侈品,而是要面对大众,做到就好比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自来水一样,既价格便宜、又源源不断!
这种差别,我觉得是一种是否赋予产品“灵魂”的差别,什么叫“人穷志不穷”?我想,丰田、松下的做法就是“人穷志不穷”,在丰田,我多次听到这样的话,即使我们的设备再差,哪怕用手工,我们也要制造出全球一流的产品。可以穷的是环境与资源,不可以穷的是“志向”!
事实上,丰田模式或者说是日本模式,打破了长期以来欧美公司形成的一个悖论:质量好,成本必须高。如果成本低,质量必须不好。丰田认为,质量好,成本并不必然高,因为成本中有很多浪费,如果一家公司有志向去消除这种浪费,把质量的控制变成一个从采购到销售的消除浪费的过程,那么,就完全可能实现“高质量,低成本”。
这里的关键是,不是不能,而是“想不想”!而想不想的背后不完全是利润的驱动,更重要的是一种“志向”——“人穷,但志不可以穷”!我想,这就是以丰田为代表的日本公司群崛起的重要因素。
反过来,什么叫“人不穷,志穷”?在新闻中,我看到北京一家房地产公司开发的精装别墅,几百斤的大理石壁灶掉下来,砸死了一个五岁的小孩,事后发现几百斤的大理石壁灶居然是用胶水沾上去的。房地产是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