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爱民主、我们爱自由、我们也爱财富!我们尊孔子、我们尊老子、我们同尊管子!

安德管仲网管仲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扫一扫 分享朋友圈

已有 1318 人浏览分享

开启左侧
1318 3
传说勾践灭了吴国,在大摆庆功酒的那天夜里,功劳很大的范蠡,悄悄地带了西施,偷偷出齐门,坐上早就等在那里的阿得大叔的小木船,穿过护城河,转了一个圈子,直向太湖而去。他们到了太湖北边的五里湖边,见这里风景优美,山明水秀,就搭了几间草房子,隐姓埋名住了下来。住了几天,西施与阿得大叔商量,想重操旧业,纺纱织布。范蠡知道了,笑笑说:“昨天的君王妃子,今天又做了农家女。”西施说:“坐吃山空,我们总得活下去。”范蠡却不以为然,笑着说:“我能使越国富强,灭掉吴国,还怕没有办法养活三口之家?”他要西施尽管放心。每天早晨傍晚,总是伴着西施,在五里湖边走走,看看野景散散心。慢慢地,西施脸上增加了红润,心痛病也不大发了。有时,他们走上小土坡,到野花丛里坐坐。西施高兴的时候,便摆动宽袖,翩翩起舞。据说过路人常常看到西施自然轻盈的舞姿,正如仙子下凡一般,这个地方后来叫做仙女墩。

西施对范蠡说:“总要有些事情做做,现在闲着也闷得慌。”范蠡点点头说:“那我们就来酿酒,开一个小酒店吧!”

五里湖边的小酒店办起来了,生意十分兴旺。范蠡懂得酿酒,他用野花的香料做酒引子。用太湖甜水酿造,酒香扑鼻,酒味醇厚,到这里来喝过酒的,一个个都竖起大拇指夸赞好酒。没有多久,五里湖边这家小酒店就远近闻名了。

可是好景不长,一天,有个喝酒常客告诉范蠡说,勾践杀掉了大将文种,现在正派人到处寻找逃走的范蠡和西施。阿得大叔听到这样说,愁得坐立不安。西施也整天愁眉不展,心惊肉跳,怕范蠡被人抓走。范蠡却一点也不惊慌,宽慰阿得大叔和西施说:“鸟在笼中,尚且能夺门高飞,何况已在山林!天地大得很,何愁没有安身之处。”第二天,小酒店就关了门,他们把酿好的酒,全部倒在太湖里,从此,太湖水可以闻到一阵阵酒香味。范蠡要阿得大叔留在家里,他自己带西施来到宜兴一带,改名叫陶朱公。

西施在宜兴丁独山住了一些时候,但总忘不了五里湖边的山光水色,说那里的鲜鱼活虾,也比别处的更加鲜美可口。他们又回到了五里湖边。

一天吃过晚饭,西施说:“回来一年多了,得想法做点生意弄点钱。”范蠡笑笑,对西施说:“钱有的是,就怕你花不掉。”他说着一手拉住阿得大叔,一手拉住西施,来到一个大池塘边,说钱就在这池塘里。他拾起一块泥团,往湖心掷过去,只听得“泼辣辣”一声,月光里,好几条尺把长的鱼窜得老高。“我计算过了,这个池塘里的鱼,至少可以收二十担,还不够我们一年吃用吗?”原来范蠡早就在水草边捞了鱼子,在几个池塘里养了鱼。

第二年,范蠡就和当地老百姓一起筑堤围塘养鱼。最早养的是鲤鱼。鲤鱼名字好听,肉质鲜美,西施也最喜欢吃。范蠡赚了很多钱,他又把大桩钱财散给穷苦的老百姓。

这年春夏之交,西施又发了一次心脏病,她忧忧郁郁,面对太湖风光,更是触景生情,有一次,他俩来到东乡的一个池塘边,那里绿柳垂杨,景色迷人。西施听几个渔人在树底下聊天。有一个说:“勾践夫人太残忍,连那些歌女也都被她沉到江中淹死了!”西施当场昏了过去,醒来后,长长地吐了三口气(后人称这个池塘为三叹塘)。范蠡扶住西施,回到家里,她仍然感伤万分,泪流满面,没有多久,这个才貌双全的女子就死了。她死后,就葬在三叹塘那里。

范蠡睹物伤情,就到太湖中的马迹山去,后来死在马迹山。阿得叔根据他死前的嘱咐,把他的尸体埋葬在马山的杜圻洲。

范蠡和西施居住过的五里湖边,后来修建了风光美丽的“蠡园”,就因范蠡而得名;鼋头渚的“陶朱阁”,也是为纪念范蠡、西施而修建的。
成本领先:成本体系的建立与实施

评论 3

abc abc  财务技术顾问  发表于 2020-3-15 21:20:04 | 显示全部楼层
钱钟书在《管锥编·史记会注考证》谓《史记·货殖列传》曰:司马迁传《游侠》已属破格,然尚以传人为主,此篇则全非“大事记”“人物志”,于新史学不啻乎辟鸿蒙矣。
  太史公自序曰:“布衣匹夫之人,不害于政,不妨百姓,取与以时而息财富,智者有采焉。”道出其作《货殖列传》之主旨。
  所谓“货殖”,即“滋生资货财利”之商业贸易。那是两千多年前的西汉,无论在此之前,还是在此之后,在漫长的历史时期,“重农抑商”一直是历代封建政权的经济政策,而司马迁作为一位史官,关注到了社会经济之于国家发展、百姓生计的重要性,其引《周书》曰“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不出则财匮少”,资源匮乏了,便无法开采山泽、发展经济。太史公的物质观、经济观,体现了他观照现实、洞察人性的大情怀。
  以太史公的卓绝见识,吴越春秋之范蠡是无法绕过的“货殖”大家。范蠡不仅政治谋略过人,而且经商才能卓异,深得太史公喜爱,其事迹记录在《越王勾践世家》与《货殖列传》中。
  太史公对范蠡的描写可谓浓墨重彩,极是生动。予我印象最深的是范蠡劝谏越王勾践所说的:“持满者与天,定倾者与人,节事者以地。”顺应天道、人道、地道者,方成大事。这是范蠡为人处事、从政经商的立足点,他充满智慧的谋略、高度远见的前瞻、一如既往的理智……无不源于这个中心。
  作为越王勾践的谋臣,范蠡在越国的每一个转折关头,都会清醒地提出自己独到的见地,且与文种等尽心辅佐,力挽狂澜,方使卧薪尝胆的勾践得以复国雪耻。而在越国成就霸业之后,范蠡决然请辞,越王勾践自是不准,要与范蠡共治国家,否则“将加诛于子”。范蠡说了六个字:“君行令,臣行意。”他遵从自己的内心,毫不犹豫,在致文种的信中如是写道:“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范蠡在越为臣四十余年,若无这般识人术,岂能抛下锦绣江山泛舟而去!事实上,锦绣江山也好,荣华富贵也罢,只是臣子的单向幻想而已,伴君如伴虎,范蠡看透了人心,而文种没有彻悟,果然落得个赐剑而尽的悲剧。
  顺应天道、人道、地道者,治国能成就大业,治家亦能致巨富。范蠡浮海出齐,名“鸱夷子皮”,父子戮力治产,很快跻身富豪,齐人慕其贤拜为相,范蠡以为久受尊名乃不祥,便还印散财而去。到了陶邑,范蠡以“朱公”为名,定居经商,又获得巨大财富。对范蠡“富好行其德”之品格,太史公尤为推崇。
  在记中,太史公以较大篇幅写了一桩案子:范蠡的次子杀了人,“囚于楚”,他深知杀人偿命乃天经地义,然重金可赎命,便遣少子前往营救,但长子固执请行,并以自杀相胁,范蠡只好遣长子携千金而去。但他心中明白,次子回不来了。果然,长子往楚后,带回了弟弟的棺材,携归的还有送而复还的千金。洞悉人心的范蠡之所以要让少子去楚,乃因少子生在福中,轻财弃财,毫不吝惜,而长子历经艰辛打拼,深知钱财来之不易,不肯轻易放手,结果害死了弟弟。
  这个记述决非闲笔,而是大有深意。太史公籍此告诫世人,告诫今天的我们,应该葆有怎样一种金钱观、财富观。
  走出《史记》,回到现实。桐邑一地是吴越春秋时期两国边境要塞,当年范蠡护送西施、郑旦入吴,经御儿,过千金乡,到槜李墟,在这条路线上留下了一路的遗迹,一路的传说。槜李墟,即今桐乡市濮院镇,乃“吴越往来孔道”。
  范蠡一行寓住在槜李墟百丈河边,西施每天临波妆洗,倾脂水于河,河流转弯处,即名“胭脂汇”。由于奔波劳累,西施的心口病又犯了,食欲不振,随行医护束手无策。范蠡从集市上买了一筐槜李回到寓所,西施一见槜李,心生喜欢,以指甲在果子上轻轻一掐,顿时果汁香溢,舌尖生津,遂双唇一吮,感觉香如醴,甘逾蜜,这琼浆玉液沁入肺腑,令她心情舒畅,胃口大开,一连吃了好多个槜李。待吃完了一筐槜李后,其病不治而愈。西施、郑旦寓居期间,还向槜李墟的姑娘们学习吴语。吴侬软语,风情万种。
  范蠡携西施再次来到槜李墟时,已是越王雄霸吴越,欲图一统中国。其时,范蠡已过花甲之年,依然风姿挺拔,西施已是美少妇,依然倾国倾城。他们隐居在槜李墟百丈河边,开了一爿绸庄,由范蠡设计图案,西施织锦刺绣。天作之合,生意兴隆。范蠡牛刀小试,已露商圣峥嵘。为了躲避越王勾践的缉捕,范蠡很快带着西施远循他乡。然而,范蠡遗传的商圣风范,西施传授的刺绣绝艺,在古镇始终绵延相续。
  宋元以降,濮院居民以丝绸为主业,以机为田,以梭为耒。元代,濮氏家族在苏杭嘉湖四郡中间打造了一个万商云集的丝绸交易中心,“濮绸”被誉为“天下第一绸”。明清时期,濮院名列江南五大织造名镇,成为嘉禾一巨镇。而今之濮院,不牧羊、不产毛的江南水乡,居然神奇般地成就了中国毛衫第一市,全球性毛衫产业基地,相继跻身于浙江省时尚小镇、中国特色小镇。无论是古代的濮绸,还是今天的毛衫,都浸润着中国商圣的经商基因、经商品德,故而风生水起,独领风骚。
  《史记》中的范蠡令人敬仰,《史记》外的范蠡魅力无限。
  人世间成大业者,必顺应天道、人道、地道,智者慧心,缺一不可。
abc abc  财务技术顾问  发表于 2020-3-15 21:22:09 | 显示全部楼层
范蠡是春秋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大商人。 他还有一些值得注意的如农末两利的经济管理思想值得注意。《史记·货殖列传》载,范蠡认为:夫粜,二十病农,九十病末,末病则财不出,农病则草不辟矣。上不过八十,下不减三十,则农末俱利。平粜齐物,关市不乏,治国之道也。" 上文的大意是说:谷物粜的价格太贱则损害农民利益,农民受损 害不努力生产,农田就会荒废。谷物的价格太高则会损害工商业者的利益,工商业受损害无人从事工商业,就会使经济发生困难。谷价如果低至20就会损害农民,谷价如高至90就会损害工商业。如果把谷价限制在不低于30、不高于80的幅度内,就会对农业和工商业都有利。如能这样"平粜齐物",关卡、市场都不 匮乏,不就是治理国家的办法吗?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以司马迁治史的求实精神来看,他的上述记载反映的无疑应是范蠡的思想。司马迁不把"农末俱利"的思想归于在管仲、孔子、子产等人名下,而单单记载在范蠡名下,说明他必有所根据。至于他据战国未以来的习惯用"末"来代替"工商",则是他自己的改动。这点前人已经指出①。还要说明的是,把谷价限制在不低于30、不高于80 的幅度内,《越绝书·计倪内经》所载,"籴石二十则伤农,九十则病末"。这样的谷物每石的价格与战国时李悝所说的粟石价30和汉代谷价大体相合。这可能也是汉代人用当时的习惯来表达范蠡思想的例证。虽然如此,这些小的改动并无损范蠡"农末俱利"思想的光辉。

  春秋末年,范蠡提出的"农末俱利"的思想有重要意义。这表现在:首先,他提出了谷贱伤民、谷贵伤末的问题,通过把价格调整到一定范围内而作到"农末俱利"。这样既可以促进农业发展,又有利于工商业的发展,使国民经济各部门能够协调发展。其次,他明确提出了商品价格对生产与流通的作用,尤其是恰当地处理好谷价与其他商品价格的关系对生产与流通的作用。范蠡试图通过调整价格促进生产和流通,这都是通过经济手段而不是通过行政命令。这也是值得注意的。再次,怎样把物价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呢?范蠡主张用"平粜"的办法,这就需要丰收年国家把粮收购储藏起来,在歉收年缺粮时国家再把粮食平价粜出,这样才能起到平定粮食和其他物价的作用,这就叫做"平粜齐物"。所以"平粜"是范蠡首先提出来的,战国时李悝推行平粜法和汉代设"常平仓"都是这一思想的发展与实践。因此,"平粜"思想的重要性也不可忽略。

  范蠡有治国理财的实际经验,他提出的"农末俱利"的价格政策和"平粜齐物"的经济主张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范蠡不愧是我国古代治国理财的杰出人物。

  管仲、孔子、范蠡是春秋时期在经济管理思想方面有代表性的人物,他们在经济管理一些问题上的主张,可以反映那个时代的特点。

  经济思想
  “劝农桑,务积谷”、“农末兼营”、“务完物、无息币”、“平粜各物,关市不乏,治国之道也。”、“夏则资皮、冬则资絺、旱则资舟、水则资车,以待乏也。” 等至今对现代的经济建设也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军事宗旨
  强则戒骄逸,处安有备;弱则暗图强,待机而动;用兵善乘虚蹈隙,出奇制胜。为后世称道并沿用。

  军事思想
  范蠡的军事宗旨:强则戒骄逸,处安有备;弱则暗图强,待机而动;用兵善乘虚蹈隙,出奇制胜。为后世称道并沿用。

  陶朱公商训
  物以稀为贵
  人弃我取 人取我弃
  囤积货物 垄断居奇
  把握时机 聚散适宜

  经商十二则
  第一则: 能识人 ,知人善恶,帐目不负。
  第二则:能接纳 ,礼文相待,交关者众。
  第三则:能安业 ,厌故喜新,商贾大病。
  第四则:能整顿 ,货物整齐,夺人心目。
  第五则:能敏捷 ,犹豫不决,终归无成。
  第六则:能讨账 ,勤谨不怠,取讨自多。
  第七则:能用人 ,因才器使,任事有赖。
  第八则:能辩论 ,坐才有道,阐发愚蒙。
  第九则:能办货 ,置货不苛,蚀本便经。
  第十则:能知机 ,售贮随时,可称明哲。
  第十一则:能昌率, 躬行以律,亲感自生。
  第十二则:能远数 ,多寡宽紧,酌中而行。

  经商十八忌
  1. 生意要勤快,切勿懒惰,懒惰则百事废;
  2. 价格要定明,切勿含糊,含糊则争执多;
  3. 费用要节俭,切勿奢华,奢华则钱财竭;
  4. 赊欠要识人,切勿滥出,滥出则血本亏;
  5. 货物要百验,切勿滥入,滥入则货价减;
  6. 钱财要明慎,切勿糊涂,糊涂则弊端生;
  7. 临事要尽责,切勿妄托,妄托则受害大;
  8. 账目要稽查,切勿懈怠,懈怠则资本滞;
  9. 接纳要谦和,切勿暴躁,暴躁则交易少;
  10.主心要安静,切勿妄动,妄动则误事多;
  11.工作要精细,切勿粗糙,粗糙则出劣品;
  12.谈话要规矩,切勿浮躁,浮躁则失事多;
  13.出入要谨慎,切勿潦草,潦草则错误多;
  14.用人要公正,切勿歪斜,歪斜则托付难;
  15.优劣要细分,切勿混淆,混淆则耗用大;
  16.货物要修正,切勿散漫,散漫则查点难;
  17.期限要约定,切勿马虎,马虎则失信用;
  18.买卖要随时,切勿拖延,拖延则失良机。

  经商理财致富十二戒
  勿鄙陋,勿虚华,勿优柔,勿强辨,勿懒惰,勿固执 勿轻出,勿贪赊,勿争趣,勿薄育,勿昧时,勿痴赁
  五字商训分别为:天,地,人,神,鬼。
  天为先天之智,经商之本; 地为后天修为,靠诚信立身;
  人为仁义,懂取舍,讲究“君子爱材,取之有道”;
  神为勇强,遇事果敢,敢闯敢干;
  鬼为心机,手法活络,能“翻手为云,覆手为雨”。
  陶朱公就是范蠡,春秋时期越国的大政治家。在越国被吴国灭亡时,是他提出降吴复国的计策的,并随同越王勾践一同到吴国为奴,千方百计谋取勾践回国,成为辅助勾践灭吴复国的第一谋臣,官拜上将军。但当勾践复国之后,他了解勾践是一个可以共患难但不能同安乐的人,于是他急流勇退,毅然弃官而去。首先他到了齐国,改名为鸱夷子皮。但是齐国人知道他有很好的品德和很高的才能,就请他当宰相。由于他退归林下的决心已下,不久又辞官而去。他到了当时的商业中心陶(即今山东的定陶县)定居,自称“朱公”,人们称他陶朱公。他在这里既经营商业,又从事农业和牧业。很快就表现了非凡的经商才能。在19年内有三次赚了千金之多。但他仗义疏财,他赚了钱,就从事各种公益事业。他的行为使他获得“富而行其德”的美名,成为几千年来我国商业的楷模。
  陶朱公很有经商的头脑。他根据市场的供求关系,判断价格的涨落,即“论其(商品)有余和不足,则知(价格)贵贱。”他发现价格涨落有个极限,即贵到极点后就会下落;贱到极点后就会上涨,出现“一贵一贱,极而复反”的规律。这就很符合现代市场规律的。因为一种商品价格上涨,人们就会更多地生产,供应市场,这就为价格下跌创造了条件。相反,如果价格太低,就打击了积极性,人们就不愿生产,市场的货物也就少了,又为价格上涨创造了条件。故他提出一套“积贮之理”。这就是在物价便宜时,要大量收进。他说“贱取如珠玉”,即像重视珠玉那样重视降价的物品,尽量卖进存贮起来。等到涨价之后,就尽量卖出。“贵出如粪土”,即像抛弃粪土那样毫不可惜地尽是抛出。
  但是价格涨落的原因在哪里呢?
  陶朱公生长在农业经济时代,农产品是市场的最大宗、最主要的商品。农业有很强的季节性,每年气候不同,产量了就不同,对市场价格有重大影响。所以满足农业需要、为农业服务,就成为他经商的主要方向。他根据季节规律,提早储备物资,即所谓“知斗则修备,时用则知物”。就是说,像作战之前要做好准备一样,根据季节的需要(时用)就可以预知市场所需要的商品(知物)。
  季节和气候变化是有规律的。他引用我国早已有的一条关于气候变化的规律性的古语,作为预知农业丰歉的依据。这条古语说:“六岁穰、六岁旱,十二年一大饥。”这是说,每六年有一年风调雨顺的上好年景,也有一个旱年,每十二年有个大旱年,也有一个水年。
  根据这个规律,他丰年就大胆收进。因为不会年年丰收,收进的货物不愁没有机会售出。同样,在大旱年物价上涨时,他就尽量抛售,不愁以后没有进货的机会。就这样,他不但自己致富,也为平抑物价、避免丰收年谷贱伤农与饥荒年民不聊生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陶朱公的故事告诉我们,气候资源的变化会造成丰收与歉收两种状况,对人们都有不利影响,并且通过商品交流这种不利影响会扩展到全国、全社会,但是,只要人们掌握了这个规律性,采用商业手段,通过贱买贵卖,是可以协调的。陶朱公也许是世界上第一个在认识上和实践上都注意到气候变化、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农业对市场的影响,以及在该领域的对策研究上取得重大成就的人。不仅在古代,人们学习范蠡的理财思想可以致富,即使在今天,范蠡的理财思想仍然在发挥着巨大的借鉴作用。
abc abc  财务技术顾问  发表于 2020-3-15 21:24:55 | 显示全部楼层
辗转一生,一湖,一舟,二人,而已。

“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这是李白为范蠡写的两句诗。

在李白心中,范蠡是高不可攀的偶像,也是终其一生想要变成的模样。

他在官场,可以扭转乾坤,挽一个国家狂澜于既倒。

他在情场,赢得了当时绝代佳人的芳心,与之偕老。

他在商场,三次成为首富,被后世尊为商圣、财神。

史书评价范蠡,是华夏五千年以来绝无仅有的完人。

而他的一生,可用三句话概括:年轻时看远,中年时看透,老年时看淡。

01

范蠡出生于楚国宛地的底层,宛地虽然偏远贫穷,却没能限制这位天纵之才的成长。

年少时的范蠡便因博学多才而声名远播,20岁时就受到了时任宛令文种的拜访。

然而,“橘生淮北则为枳”,你有惊世才华,生错了地方也白搭。

当时的楚国政局黑暗,出了一位奇葩的楚平王,前半场娶了本该成为自己儿媳的秦女,后半场又乱杀有才能的大臣,逼走了伍子胥。

最可笑的是按照当时的制度,像范蠡这样非贵族出生的人,这辈子都别想当官。

想了想这滑稽的制度,又想了想楚平王那德行,范蠡顿觉这地方实在是待不下去了。

敢问路在何方,路在东方。

当范蠡在东方的越国遇到了勾践,就像是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两个同样怀有宏图大志的年轻人一拍即合,惺惺相惜。

年轻时天空可能很低,低到让你无法伸展翅膀。而你可以把目光投向远方,去寻找一片能让你展翅高飞的天地。

范蠡滔滔不绝地讲述着治国治军之道,勾践听得两眼放光。一拍大腿,就是你了,你就是那个可以让我扭转乾坤的人。

而范蠡对自己、对事物的认识却要更清晰深刻,他知道自己有很多不足,单靠自己是很难助越王成就霸业的。

这时,他想到了远在故乡的文种。

“老哥啊!你在那穷乡僻壤最多也只能当个令尹吧!来这儿,你可以当丞相。”

文种一听,也是,在这儿的确是不可能熬出头的,于是辞职信都没有写,便跑到越国。

年轻时看远,不仅要看到广阔的前景,还要看到自身的不足,看到朋友身上的优点,以补自己的阙漏。

02

在范蠡的那个时代,有一种智慧叫做“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

换作今天的话说,你一定要明白,找到一个好的平台,跟对一个老板,往往比你的才华和勤奋,更加重要。

而你更加要明白,你认定一个平台,不是这个平台适应你,而是你能适应这个平台。

范蠡在越国这个平台上,遇到了一个欣赏他的老板勾践,但是勾践一开始,也并不是对他言听计从。

当时的政治背景,是吴王夫差的父亲阖闾,被越王勾践的父亲允常杀死。吴国日夜练兵,枕戈待旦,只为向越国复仇。

终于,勾践坐不住了。年轻气盛的他打算先发制人,重现父亲的辉煌。

而范蠡深知,越国根本没有准备好,此时与挟恨备战多年的吴国决战,越国必败。

范蠡苦苦劝谏:“上天要求我们盈满而不过分,气盛而不骄傲,辛劳而不自夸有功。”

但是这顿唠叨,哪能制止得了头脑发热的勾践。

于是,夫椒一战,越军大败,勾践领着五千兵马被围困在会稽山上。

这个时候,范蠡给勾践指了两条路:要么领着五千兵马负隅顽抗直至灰飞烟灭,要么放下架子委屈求和,哪怕是屈身为奴。

勾践选择了后者。只要活着,一切都还有机会。

勾践和妻子到吴国当奴仆时,本想带上文种,可是这时范蠡却抢着同行,不是做作,不是谄媚,而是现实的需求。

他说:“四封之内,百姓之事……蠡不如种也。四封之外,敌国之制,立断之事……种亦不如蠡也。”

前路屈辱的沉重与漫长,是他没有预料到的,但是面对这种屈辱的坚忍,却是他提前准备好的。

范蠡,熬不过去就是永久的沉沦,熬过去就是柳暗花明又一村。

年轻时看远,是料知理想的背后必然是泥泞,是身赴泥泞之中时又能谋划着理想。

03

在逆境中,有的人昂首挺胸直面挑战,有的人则把头低到了尘埃里。

但在能力不够时,昂首的只会碰得头破血流,而低头的反而很好地保护了自己。

范蠡陪着勾践,这一低头,就到了人生的不惑之年。

无论是归国前还是归国后,范蠡都在手把手地在教勾践如何去装孙子。

同样不论是归国前还是归国后,范蠡都一直在为越国做迎头反击的准备。

用奇珍异宝和美人西施渐渐腐化夫差,同时积极发展农桑,整顿军备。

在国内建一精悍小城,在吴越边境建一破败大城,小城用以练兵,大城用以迷惑吴国。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中年时看透,看透的应该是时机。

终于,时机来了。

公元前482年,在吴国北上与齐晋争霸被打得七零八落后,越国的朝堂正在交头接耳地商量着一件大事。

此时,22年坚忍背后的千言万语只汇成了一句话:“干他丫的!”

三千越甲势同群虎下山,奔流而下,吴国王畿在顷刻间土崩瓦解。

吴王夫差一如当年的越王勾践,乞求和谈。

愿效法当年勾践,入越为奴,只求保得宗庙周全。

而此时勾践也一如当年夫差动了恻隐之心。

范蠡见状上前对勾践一番耳语:大王难道想让这世上再出现第二个勾践?

勾践细思后,一阵后怕,收起了对吴王的悲悯。

中年时看透,看透的是时势,在成与败之间一击即中,出手果断,态度坚决,不给自己后悔的机会。

04

公元前473年,太湖之畔灯火璀璨,酒香肉香四溢,丝竹管弦之声不绝于耳。

越王勾践在这里大摆庆功宴,当提到首功当属范蠡时,却发现这第一功臣竟不在场,人们四处寻找却始终毫无踪影。

太湖湖心,一叶扁舟在夜色中缓缓摇曳。舟中载有两个人,一个是范蠡,另一个是西施。

在范蠡背后的烟火中,是他花了大半生建立起的不世功业。而他身旁的,是这一生最挚爱的女人。

伴着远方若隐若现的歌舞声,二人悠扬远去,消失于昏暗而又微茫的沧波之中。

这世上再也没有范蠡这个人了。

范蠡走的时候,给朋友文种留了一封信:

“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子何不去?”

读完信后,文种惶惶不可终日,他称病不上朝,可最终还是因谗言被越王赏赐了一把宝剑。他用这把剑自杀了,与当年伍子胥的结局如出一辙。

历史总在用相似的故事告诉我们,这世上最难读懂的是人心,可偏偏这世上最需要读懂的也是人心。

人到中年,便要看透人心的变化,可借势扶摇而上,亦可避锋明哲保身,在这一进一退中把握人生的张力与尺度。

05

多少年后,在宋国陶丘出现了一位叫鸱夷子皮的六旬老人。

人们只知道他从太湖方向而来,以及他有一位美貌的妻子。

鸱夷子皮是一个狂人,他有着满腹经纶,想想人生已经进入了下半场,得找个有意义的事打发打发无聊的日子。

那就先定个小目标,先挣他个一亿玩玩吧。

凭借着宋国通彻东西南北的地理优势,以及一系列令人称奇的商业操作,鸱夷子皮的这个小目标很快就实现了,他也自称为“陶朱公”。

挣的钱是十辈子也花不完的,可是生活又变得无趣了。

那就把钱全部裸捐出去,从头再玩一次吧。

如此反复,三成巨富,三散家财。

年老时看淡,万丈豪情早已逝去,功名利禄也如过眼云烟,这世上可以用物质衡量的东西,都成了身外之物。

而有些无形的东西才是真正值得珍视的,或关于善良,或关于真情。



西湖之畔,碧水如画,湖中心的小舟如一朵闲云般随着轻微的风波悠哉徘徊。

一位耄耋老人坐在舟上吹出清悠笛声,身旁依靠的是他两鬓斑白的老伴。

辗转一生,老人的心如这西湖水般澄澈。

辗转一生,一湖,一舟,二人,而已。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0

关注

1

粉丝

1850

主题
精彩推荐
热门资讯
网友晒图
图文推荐

小黑屋|Archiver|安德管仲网 ( 粤ICP备20002412号 )

GMT+8, 2024-12-22 21:34 , Processed in 0.057692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