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爱民主、我们爱自由、我们也爱财富!我们尊孔子、我们尊老子、我们同尊管子!

安德管仲网管仲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扫一扫 分享朋友圈

已有 1786 人浏览分享

开启左侧

挺立潮头的企业家:相同的命运不同的人生

[复制链接]
1786 1

“成功地避开了体制陷阱”的王石

贪欲,野心,无知,膨胀,官商勾结,体制障碍,是几代企业家中表演折戟沉沙者的联合导演

他们曾是中国30年波澜壮阔的改革进程中最醒目的人群之一,如今这些弄潮者大多数归于沉寂。我们将他们称之为“消失的企业家”。这里所定义的“消失”,并不是物理意义上的消失—除了极个别早逝者和终老者。“消失”所指的是他们由于种种不可抗拒的外力或是自身的致命缺陷,而过早离开主流商业舞台。这样的企业家25年来并不在少数,我们只是选取其中的典型者。在一个飞速转型的商业社会,像柳传志、王石这样能够超越历史语境、始终挺立潮头的企业家又能有几人?

以“消失”为题并非为了噱头,也不是为了简单的褒贬。与那些如今仍保持成功的企业家相比,他们在所停滞之处构成了历史的坐标。我们探求历史的完整性必从他们身旁经过。更重要的是,在他们身上,仍有值得现实咀嚼和借鉴的东西。

1978年以来中国短暂的商业史中,那些盛极一时如今已不被更新一代所知的企业家不可胜数。事情往往是这样,不独商界,由失败者主演的戏剧总是更为惊心炫目。

并非都是悲剧,还有闹剧。还有剧情至今模糊的剧目。也并非没有重复,当初在远离现代商业文明的蛮荒之地开创企业的人所犯的粗陋的错误、遭遇的铜墙铁壁,并没有与他们败落的事业一起埋葬。贪欲,野心,无知,膨胀,官商勾结,体制障碍,是几代企业家中表演折戟沉沙者的联合导演。

以此为背景,柳传志和王石就值得被再次提及。20多年来,他们小心地克制着人性的弱点并成功地避开了体制陷阱,使自己创立的公司成为中国企业的榜样。消失的企业家们,王、柳多次阐述的原则看起来是对的:建立并执行制度,对自己要达到的目标有耐心,低头种地也要抬头看天;不追求暴利,不行贿,承认无知。而对于过度劳累中年早逝如王均瑶者,珠峰上的王石则提供了另一种典范。

欲望膨胀的失败

由厂长改称企业家,大概是从步鑫生、马胜利开始的。如果用现在的眼光去看当时以这些“改革者”为主角的热情四溢的“报告文学”,人们可能会惊异于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做一个企业家竟然如此容易。不过是以身作则,赏信罚必,奖金激励,强调质量。从大锅饭改为承包当然是艰难的,而“一包就灵”证明了一个荒芜多年的市场恢复起来是多么迅速。

那时候很多人没有听说松下幸之助、杰克韦尔奇,改革者们凭着对市场本能的敏感(还要有足够的胆量)就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步鑫生、马胜利们成了时代精神的代表,点石成金的圣手,不但商界迫切需要他们的指点,政界甚至艺术界都希望从他们那里获取智慧。就像他们的成就来自于那个初经开拓的草莽世界,他们也被那些热情却无知的市场初民毁了。步鑫生从衬衫进军自己并不熟悉的西服,马胜利从石家庄纸厂走向全国,将100家亏损纸厂组建成“马胜利纸业集团”。很快,改革者无所不能的幻觉破灭,他们发现观众们在变得聪明起来的同时也变得冷酷无情。

比他们走得更远的是禹作敏,当年的大邱庄“庄主”。在把自己的贫困村庄变为一座工业城市的同时,他也成了一个不可一世的“皇帝”。“家天下”也是某些企业家的梦想,禹只是走到了极端。

把牟其中与当年的改革者归为一类有些勉强,一位最早登上福布斯富豪榜的中国企业家,尽管他们所处的时代相同。他用数百车皮积压的轻工产品从即将解体的前苏联换回四架飞机,这真实的奇迹让他之后的所有狂想都有了不可置疑的说服力。他有强大的逻辑思辨能力,对商业世界有独特的见解和宏大的构想,思考动辄以人类为起点,但是他缺乏实现目标的必要手段:钱。他更适合做一个思想家而不是企业家。在后来的德隆唐万新身上还可以看到牟其中的影子。

当市场被越来越多的企业充满,残酷的竞争让企业家们被迫从天马行空的想象向现实着陆,另一种简单的失败也悄悄来临。对广告、价格战的迷恋导致诸如秦池酒业、爱多VCD等企业迅速把自己打垮,它们曾经铺天盖地的庞大身躯原来不堪一击。此后,中国企业家们开始更多地谈论战略、管理、基业长青,当初的野心还在,手段渐渐变得高明。但是到了中国乳业三聚氰胺事发,人们对中国企业家群体的进化程度表示出极大的担忧。


模式超前的失败

当人们认真思考唐万新的产融结合战略的时候,他已经在监狱里服刑。捉襟见肘的资金无法支持他的梦想。牟其中曾在另一所监狱中对《中国企业家》评论说:在中国金融改革到位以前,绝不与中国金融界及资本市场来往。唐万新、顾雏军等人过早掀起的产业整合浪潮影响深远,他们的见识与其遭遇的瓶颈碰撞激烈,从而使整个场景看起来悲惨壮烈,而他们在商业伦理上的缺陷被遮盖。

孙宏斌是此类人物在地产界的代表。这个同样进过监狱然后在天津默默做了10年地产的人第一个提出地产全国化,也第一个被宏观调控拧紧的资金链勒住了脖子。当年,孙的顺驰集团要超过万科引发众多争论,现在,全国扩张的地产商已遍地皆是。孙宏斌们的失败也可以归因于欲望远离现实的强大反作用力,但用商业模式的超前解释更接近于真相。

与体制相关的失败

褚时健不会想到,他最终在历史上被反复提及总是在这样的场合。在他之后,李经纬、郑俊怀等功名卓著不让于他的企业家也倒在同样的事情上。甚至可以把赵新先归于此类。按照王石的说法,如果当初三九有赵新先的股份,他还会那么毫无顾忌地扩张吗?

这类企业家以后不会再有,产权不清的时代已经过去。但是在同样的制约下,柳传志能够用20多年时间“拐大弯”,谋略之高下立判。另一个极端如王石,在送来的股份面前转过头去,无论其初衷如何,事实证明他得到的比失去的更多。

把那些因与官员走得太近而消失的企业家们放在这里吧。物美创始人张文中,福禧集团张荣坤,农凯集团周正毅,国美电器黄光裕。在中国现有体制下,这一类还会反复涌现。

最后,把怀念留给那些生命也已经消失的企业家,均瑶集团创始人王均瑶,逸飞集团创始人陈逸飞,海鑫钢铁创始人李海仓,利达玩具创始人张树鸿。前两位中年死于过度劳累,李海仓死于仇杀。张树鸿是位港商,因生产的玩具含铅量超标全部被要求召回而自杀。张不是一个大人物,但是从他的“消失”能看到中国制造困境的影子。(原题:消失的企业家 中国企业家网站 记者 刘建强 吴金勇 杜亮 何伊凡 孙雅男)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成本领先:成本体系的建立与实施

评论 1

cfoteam cfoteam  管理员  发表于 2010-11-13 01:32:14 | 显示全部楼层
从柳传志、李经纬故事看企业家、接班人和MBO


柳传志和李经纬的故事

柳传志把联想交给了杨、郭两位爱将后,从此可以陪太太逛逛街、也可以常打高尔夫,很舒服。李经纬被张海取代后,先是脑中风,去了医院,后来又被告上法庭,他那仰天欲泪的画面让人目不忍睹,很悲惨。

柳传志2000年5月将联想交给杨和郭,杨元庆一年前就知道会这样,1998底年在达原宾馆,柳对杨讲:联想交给你,分销代理业务拆分出来给郭为,我们用3-5年来过渡,然后一块吃了饭。

李经纬被取代,是在2002年8月浙江国投入主健力宝后,接他班的,是一个28岁的小伙子,李经纬从此才知道,江湖不再是自己的江湖,健力宝已彻底不复是李经纬的时代,然后他中风去了医院。

柳传志办联想,20平米的房子11杆枪,如今的联想是IT 界的一面旗;李经纬做健力宝用了18年,品牌价值最高时估到60亿,大家从此看到,在可乐的侵淫下,还有“中国魔水”。

柳传志闲时打高尔夫的时候,有他的接班人带着联想在市场上撕杀,赚来的钱,有他的一份,柳手头上有联想的不少股票。柳早就想到这一天,在联想还是国有民营(柳认为国有民营的实质是责、权归经营者,利归国家)的日子,1994年,柳传志带着联想的管理层拿到了35%的分红权,后来时机到了,分红权摇身一变,成了股票。所以即使交了班,柳传志还是联想的股东。

李经纬也想做股东,他早知道不做股东没法给自己一个交代。1999年红塔褚时健落马时他就替褚抱不平,于是后来他提出用4.5亿元购买健力宝股权,可惜被否决。所以张海上台后,他在健力宝很快什么都不是。如今被判了刑,落了个感叹当年英雄时。

接班人和MBO

我1999年在岳麓山的时候,和朋友聊起红塔那个59岁的企业家,很佩服,也叹息,最后得了个结论,多爬山,练好身体,将来不至于太早退休。因为朋友说,中国的企业家是依附企业的,一旦他离开这个企业,他的收入,消费、威望都会消失,所以他不愿意离开这个企业,要么赖也要赖在这个企业,有捞一笔的想法并非都是月亮惹的祸。

权利的交接往往就是财富的交接,所以依附企业的企业家们在找接班人时,大都不会急。所以家族企业的人会倾向把权利交到儿子手中。

现在看起来,柳传志玩得很潇洒,他明年59岁,不会再遇到“59岁现象”的问题。他交班也交得漂亮,以至研究管理的专家会把他“提前拐大弯”和业务分拆通过“组织架构的创新”来解决接班人问题当成案例来讲。

可我总觉得柳对“分红权”和MBO的应用比他在战略上的布局要来得更显英雄本色。

管理大师德鲁克谈到创业企业家,企业家价值的实现。

而企业家价值的实现,用我这俗人的想法,不外乎三种途径,钱、权、意志在企业的实现。超脱的,只要创业的过程,足矣;更多的,是在三种途径程度上的平衡。

大凡创业企业家,一手打出天下,这过程的曲折、艰难和实践,思维和理念早在企业烙下深深的痕迹,意志在企业的实现不成问题。自然也有崇高、奉献的一面。

权这玩意,到交班的时候,两种途径实现,从经营层角度,找一个听话的和自己意志一致的接班人,但自己会老,接班人会磨练也会长大,到最后,还是接班人的天下。还有一种,从所有层角度,天下就让接班人去闯,但控制董事会,再通过董事会来决定接班人的去留。对于许多一开始自己没投钱的创业企业家,那就有一条路:MBO。

前段时间《中国企业家》对90位创业企业家做了一个调查,在这90名企业家中,近九成创业者仍担任企业高管层,3.4%担任企业顾问,完全退出企业管理约占8.0%。谈到接班人的问题,71.6%的企业创始人可能推介、选拔企业接班人,约28.4%的创始人则由于提前出局或资本原因业已丧失此种权利。其中约22.7%的企业创始人准备或现已选择成年子女作为接班人。

据说绝大多数被访者认为,超过半数的中国企业创始人个人价值未能得到充分补偿。这些创业企业家大多看重企业产权和本人理念成为企业核心价值观两方面。他们大多认可两个因素:即缺乏对创始人价值的市场评价机制和缺乏尊重创始人的社会文化氛围。

不管如何,接班人是创业企业家不可回避的问题。我很想知道,那71.6%可能推介、选拔企业接班人的创业企业家在交接完成前在MBO上会怎么样。

《21世纪人才报》

凤凰网评论频道基于传递新闻价值之必要,特补发《21世纪人才报》2002年12月文章《从柳传志、李经纬故事看企业家、接班人和MBO》,以飨读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0

关注

0

粉丝

7142

主题
精彩推荐
热门资讯
网友晒图
图文推荐

小黑屋|Archiver|安德管仲网 ( 粤ICP备20002412号 )

GMT+8, 2024-9-22 01:47 , Processed in 0.065259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