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爱民主、我们爱自由、我们也爱财富!我们尊孔子、我们尊老子、我们同尊管子!

安德管仲网管仲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扫一扫 分享朋友圈

已有 3096 人浏览分享

开启左侧

常德会战

[复制链接]
3096 6
    11月21日晚,日军第116师团经激战后攻占沅江北岸的陬市,22日进至常德以北五里岗一带,击退守军警戒分队后,占领黄土山。此时,日军第3师团已在慈利东南漆家河击退由长沙来援的第100军的部队,进至常德以南的木马山、甘家坪一带集结。23日,日军第116师团由黄土山向常德进攻,遭到第69团坚强抗击。在猛烈、密集的炮火和中国空军的火力击下,日军伤亡很大,并无进展。当晚,其第109联队长布上照中炮阵亡。日军第11军司令官横山勇感到常德防守坚强,以第116师团单独兵力难以突破守军阵地,决定改变计划,增加兵力,由军直接指挥攻城。令第116师团从北、西两面进攻,第3师团一部由南面进攻,第68师团一部由东面进攻。调整部署后,预定25日发起总攻。
  11月25日,日军在20余架飞机支援下,由四面围攻常德。城西战斗最为激烈、第170团先后有3位营长牺性。日军第3师团第6联队长中烟护一在城南被中国空军飞机的机枪击中阵亡。日军连续猛攻3日夜,城内外形成火海,尸骸枕籍,守军仍然英勇奋战。28日凌晨,日军第116师团-部突入城内。29日,西、北、东门的日军均突入城中。遂展开惨烈巷战。守军与日军逐屋争夺,伤兵皆裹伤继续战斗。血战至12月2日,第57师仅存500余人,仍固守城西南隅数据点艰苦抗击。在此期间,常德外围第六战区第18、第79、第73、第44、第74、第100军以反包围之态势,向日军第13、第3师团进攻。第73军于24日收复兹利,第100军于27日收复桃园。
  第九战区增援常德的部队最早到达的是由衡山来援的方先觉之第10军。遵照第九战区司令长官薛岳26日的指示,由右向左,按第190师、第3师、预备10师的顺序,并列向德山东西之线前进。日军第68师团和第3师团分由汉寿和常德城南向第10军进攻。27日,在益家冲东西之线遭遇、展开激烈战斗。29日,方先觉令第3师团第8团牵制当面日军,师主力由日军间隙突击德山,增援常德。30日夜,第3师攻占德山,日军多次反击,均被击退。12月1日,留第9团守德山,第7团钻隙挺进,突至常德汽车南站,因无船只,未能渡沅水与第57师会合,被日军包围,伤亡殆尽、仅少数人突围返回。第190师被日军第68师团阻止于益家冲以东地区,无法增援第3师。预备10师在益家冲与日军第3量师团苦战,师长孙明瑾阵亡,副师长重伤,至1日夜,全师仅存600余人。12月2日夜,常德城内守军第169团团长柴意新主动要求率部死守,以掩护师长突围。余程万率100余人于3日未明突围而出,柴意新团长等于当日上午全部战死,常德失守。当日晚,困守德山的第190师及其第9团己大部伤亡,团长张惠民亦已阵亡。师长周庆样率残部于5日由德山突围。同日,由第九战区来援的第58、第72军及暂7师等陆续来到,由欧震指挥,开始反攻。8日晚,收复德山,肃清沅水南岸日军。
  12月3日日军占领常德后,第11军于6日接到中国派遣军的电令;"适时放弃常德,部队撤返原驻地。"12月11日晚,日军开始从常德撤退。12日夜,当其退至沣水北岸时,日本大本营"为了将来打通大陆交通线",认为"以确保常德地区为有利",令中国派遣军不要撤退。中国派遣军总司令官烟俊六当即令第11军准备重新进攻常德。但第11军司令官横山勇认为部队已在严冬中作战月余,因受中国军队的有力抗击,部队平均已减员18%以上,目前第六、第九战区的部队战斗意志仍极旺盛,一直在主动寻找日军作战,而且从武汉至常德的兵站补给线太长,必将受到袭扰,部队恐难以保证供给,因而提出希望"停止这次作战,等明春作好准备后再开始"进攻。后又当面向中国派遣军参谋长汇报,"要确保沣水一线,至少需增加3个师团"。几经周折,最后,大本营同意撤军。12月18日,日军第11军各师团从沣水北岸地区开始向原驻地撤退。常德会战结束。
  此次会战,日军死伤25718人,毙伤和缴获战马共1384匹,击落敌机45架,击毁敌汽车75辆,击沉、击伤敌舟艇122艘。中国军队伤亡约3万余人。
成本领先:成本体系的建立与实施

评论 6

cfoteam cfoteam  管理员  发表于 2010-11-23 22:13:27 | 显示全部楼层
常德会战的史实

常德历史悠久,公元前277年(秦昭襄王三十年)蜀守张若“伐取巫郡及江南”,在今武陵区城东建筑城池,迄今2200多年历史。史称武陵、朗州、鼎城,曾是七朝郡治、七朝军府、七代藩封之地,辖区远及湘西北、鄂西南、黔东北、桂东北地区, 素有“西楚唇齿”、“黔川咽喉”之称。
  1943 年中国国民党军队在常德与日寇进行了一次大会战。这次会战,其规模之大,兵力之多,战线之长,仅次于台儿庄会战,在中国抗战史上具有相当重要地位。 1943年11月初,日寇的大本营和派遣军总司令部为了挽救起必然失败的命运,悍然把矛头指向湘西北常德这一军事要地,出动了第11军5个师团和四个伪军师在内的16万多兵力,与国民党第六,第九战区的16个军42个师约21万人,在以常德为核心的十几个县市进行了一场殊死的血战。
  1937 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常德是湘西北门户,沅澧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中心,也是川贵物资集结中心,1939年初,日寇企图南下,开始轰炸常德。1941年11月4日,日寇公然违反国际法,在常德使用细菌武器,空投了大量感染鼠疫的谷,麦,豆子,高粱等物,虽采取了紧急措施,前后仍有 600多人死亡。
  在常德会战中,负责保卫常德城的国民党陆军第74军57师,在易攻难守,无险可凭的情况下,以八千之师,对付装备精良的 四万之寇,孤军奋战16个昼夜,最后几乎全军阵亡,但给日军也造成了重大伤亡,在常德城郊丢下了上万具尸体,其战斗力大伤元气。师长余程万率部死守常德的战斗业绩,在我国抗日民族英雄的战斗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1943年常德会战,“中国派遣军”9月28日下达的命令是:“第11军司令官应于11月上旬开始作战,进攻常德附近而摧毁敌人战力,达成作战目的后归复原态势”。至12月3日,日军占领常德,守军国民党军74军57师1.3万余人除师长余程万率300余人突围外全军覆没,日军阵亡1274人,伤2977人,另加上生病等非战斗减员,日军共损失1万人。日军11军占领常德后按原计划撤退,12日夜已退至澧水一线,但此时“中国派遣军”已计划实施打通大陆交通线的1号作战,为此希望11军留在常德以进行下一步作战,但11军表示此次会战是按照占领常德后立即撤退而计划的,由于后勤和其他准备工作不足等原因不宜长期在常德滞留。“中国派遣军”与11军多次磋商后,同意了11军的意见,于18日下达了11军返回原驻地的命令。这就是12月12-18日日军11军数个师团从常德撤退后在澧水徘徊的原因。如此国民党军自然又顺利 “收复”常德。

  日寇进犯常德的目的
  一是因为常德的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常德是湘西重镇,川贵的门户,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武汉失守后,这里成为重庆大后方的物资唯一补给线。
  二是为了动摇重庆国民党的抗战信心,以战逼降,达到所谓“结束中国事变”的目的。
  三是为了歼灭国民党守军力量,摧毁第六战区根据地,夺取洞庭湖粮仓,达到以战养战和巩固中国占领区的目的。
  四是为了钳制国民党兵力,迫使集结云南的中国远征军回师救援,以阻止或推迟东南亚盟军的联合反攻
  在常德会战前夕,蒋介石电告第九战区司令长官薛岳和第74军军长王耀武:“一定要守住常德,驻军须与城共存亡。”随后,蒋介石又下达了“不成功,则成仁” 的训令,再一次命令74军57师死守常德,企图把日寇吸引到常德,在战略上对日寇造成威胁,以便中国远征军在缅甸开辟战场。
  双方参战兵力
  
  日寇兵力
  第11军,下辖5个师团:第3师团,第13师团,第39师团,第68师团,第116师团,计28个联队,还有飞行第44战队及伪军,共计10万余人。
  日寇攻城部队:第3师团,第68师团,第116师团(包括毒瓦斯部队),共计4万余人。
  国民党兵力
  第六战区:第29集团军所属第44军,第73军,第19集团军所属第79军,第66军,第18军,第86军,第30军,第32军;第33集团军所属第59军,第77军,第74军,第100军。


  第九战区:第99军,第10军,第58军,第72军。
  总兵力:2个战区,计16个军43个师,共计21万余人。
  常德守城部队:国民党陆军第74军57师,总兵力计8529人(大部分为山东人),代号:虎贲。
  大战前夕
  
  1939年武汉失守后,日寇南下进攻,占领安乡,华容,石首一带,给湖南造成了紧张的战争空气,常德决战日趋明显。1943年4月,国民党第74军进驻常德地区。该军第57师驻守常德城,第58师驻守石门,第51师驻守桃源。
  1943 年10月,第74军副军长兼57师师长余程万将军召开会议,策定防御作战指导方案,制定了“以确保战略要点固守防御”为目的的防御作战计划。此方案分三期进行,第一期为外围狙击战,以歼灭与消耗战为主;第二期为城垣守备战,严密封锁城垣,扑灭日寇破城企图;第三期为城内街巷战,拼死抵抗或短兵肉搏,以待援军,内外夹击,夺取胜利。
  1943年11月,常德局势日趋紧张,为了民众生命安全,57师与地方政府合作,动员并强制城内外居民全部疏散,城内不留一人。为了使市民迅速离开城区, 57师还派出士兵帮助市民搬运物资出城,并发布纪律文告,不许士兵收取分文报酬,告诫全师官兵严守军纪,如有违反,就地枪决。一个向市民索要搬运费的上等兵被当场处决。11月15日,市民全部离开常德城区。
  1943年 9月27日,日本大本营以“大陆令第853号”下达命令,“准予进行常德作战”,28日,派遣军总司令部下达命令“第11军于11月上旬发起此次作战,进攻常德及附近,摧毁敌人的战力。”国民党重庆军事委员会判断日寇此次进攻目的后,制定了“以诱敌歼灭之目的,将敌人主力引到澧水及沅水两岸后,正面抵抗,再以外翼攻击,然后把敌人消灭在洞庭湖畔”的战略方针。
  11月24日,日寇各军种形成了包围常德城郊之势,在飞机配合下,与国民党57师展开激战。
  外围战斗
  
  外围前哨战从11月18日日寇进犯徐家湖起,至23日河伏失守止,历经6天。
  1、徐家湖狙击战
  11月18日,日寇第68师团户田部队所属先头部队500多人,利用汽艇向徐家湖进犯,57师第169团第三营警戒哨两个排,转战30多里,击毙日寇200多人,打响了常德保卫战的第一枪。
  2、河伏坚守战
  日寇第116师团先头部队第120联队,加上独立山炮兵第2联队配合,向常德市郊河伏进攻。河伏守军系国民党57师第171团第2营,共500多人。11 月 20日,日寇步兵500多人,骑兵百余人,在三架飞机掩护下,与守军打了一天一夜,日寇一共发动7次进攻,不仅损兵折将,而且毫无进展。22日,日寇增至三千余人,集中大小炮十多门,对守军工事连续轰炸,紧接着采取整排整连波浪式密集冲锋的战术,对我阵地进行猛攻。守军官兵与日寇血拼肉搏,反复争夺,伤亡近三分之二。23日日寇继续发动大规模进攻,配合作战飞机已达12架,上午10时许河伏失陷。守军第2营营长袁自强殉国,全营500多守军阵亡,仅有少数几人侥幸逃出,但日寇也在此陈尸上千。
  3、德山拉锯战
  11月21日,日寇第68师团户田部队四千多人,分两路进犯德山,国民党守军原为临时配属57师指挥的第63师188团,团长在日寇进犯的时候擅自决定撤退,这样守军仅为57师169团3营 8连和188团余部。日寇集结于十倍守军兵力,发动多次进攻,经反复争夺,终因众寡悬殊,11月23日夜,德山失手,守军除100余人突围外,其余全部壮烈牺牲。德山失守后,使常德城守军失去犄角之力和退路,给守城战带来极大困难。
  城基保卫战
  11月23日,日寇第11军所属3个师团向常德城区全力进攻,国民党守军第57师也进行了重新布防:第171团守西门和江面:第170团守西北城角,第169团受东门兼东北角。
  1、激战东郊
  11 月23日,日寇第68师团所部五千余人,在九架飞机配合下,分五路每路各千余人,向常德东门进攻,守军57师第169团第1营死伤惨重,团长柴意新亲率预备队增援,才算暂时稳住阵脚。11月24日至25日,日寇116师团第133联队与驻守东门城郊的169团第2营发生激战,日寇伤亡惨重,当场击毙日寇 500余名,生俘7人,击落日机三架。使日寇攻城以来遭到了第一次较大的打击。11月26日,日寇步兵第109联队到达东门外,参与进攻,同样遭到惨败。
  在这次战斗中,守军共打退日寇24次进攻,毙,伤日寇一千多人。26日下午,守军退守城后,据城垣一带防守。27日10时,东门的拉锯战达到高潮,六,七百名日寇向东门城垣发起了猛烈进攻,守军拼死抵抗,169团第1营副营长董庆霞和机枪连来汝谦连长带一排人冲出战壕,用手榴弹还击,炸死日寇100多人,董副营长,来连长为国捐躯,守军的无畏精神,令日寇胆寒,暂时停止了冲锋。
  日寇参与进攻东门的军队先后达1万人左右,却没有取得进展,不得不转向攻击大河街,下南门。
  2、固守大西门
  11 月23日,攻下河伏的日寇第116师团步兵第120联队加上步兵第133联队等,共计一万五千多人,用大小炮几十门,开始向西郊全线攻击,逐步向大西门延伸推进。守军第170团第1营与日寇展开拉锯战,阵地多次易手,第1营排以上军官全部牺牲,很多重伤失去战斗力的官兵,都用刺刀或步枪自杀成仁。
  11 月26日,57师因战斗大量减员,全师包括伙夫,勤杂兵,警察都编入了战斗队伍,炮兵团因此时已无炮弹,大部分改编为步兵,参与大西门守城战。坚守在大西门城墙的有两位团长,一位是171团杜鼎团长,他率领的是第3营残部,加新编进的几十名勤杂兵和二十名警察,共100多人。一位是军炮兵团金定洲团长,他率领的是炮兵编的步兵40多名,和新编进的勤杂兵40多名,共90多人,整个大西门的守军已不足300人。就是这些勇士,无论日寇的炮火如何凶猛,毒气如何威逼,他们坚守的大西门始终巍然屹立。
  11月30日上午,日寇又一次从正面向大西门发动猛烈攻击,57师师长余程万亲率特务连督战。到12月2日止,日寇始终无法攻下大西门。
  3、鏖战北郊
  进攻北郊的日寇,主要是以步兵第109联队和第133联队为骨干,另外配备有独立山炮兵第2联队和迫击炮第四大队,包括工兵,后勤部队共计一万多人,分东,西,正面三路向北郊进犯。国民党守军左路为170团第2营,右路为169团第3营。经过三天鏖战,守军伤亡超过百分之九十。
  4、南城恶战
  常德南面是沅江,也是阻止日寇的唯一一道天然屏障,参与南面作战的日寇主要由第3师团第6联队主力,以及配属的野炮兵第3联队。11月25日,第6联队联队长在侦察途中被国民党的飞机炸死。
  11 月25日白天,日寇500多人,动用汽艇,民船20多艘,用炮火和四架飞机掩护,强渡沅江,57师第171团第3营猛烈开火还击,日寇船只被打沉一半,余下的退了回去。至26日,日寇共进行了四次渡江攻击,27日拂晓,城南外围阵地多处失守,城外守军撤退至上,下南门城楼,利用城楼及城墙坚固工事,继续狙击日寇。
  11月27日下午,57师各部以成人自为战的局面。
  11月28日,57师还有作战人员2400多人。

常德会战从1943年11月1日至次年1月6日。
    常德自古有“荆湘唇齿,滇黔咽喉”之称,盛产精棉,是当时湘鄂两省数十万部队军粮和鄂西、川东、贵州、两广几千万民食的供应基地,也是拱卫大西南和陪都重庆的屏障和战略要冲。日军发动常德会战的战略企图有四:一是在美军攻占太平洋布肯维尔岛,日军连遭重创以及苏美英中四国外长会议令其受降的联合宣言发表后惊恐不安,想以战争显示其实力,以振作士气,稳定军心;二是破坏中美英三国反攻缅甸的计划;三是攻掠常德,掌握洞庭湖全部资源,摧毁我野战军战力,威胁重庆政权;四是为打通大陆交通线作准备。
    按照计划,日军在华容、石首、藕池口之间集中了第68、116、40师团主力及17独立旅团一部;在阐口、阧湖堤之间集中了第3、13、34师团全部;在弥陀寺、涴市及江陵、沙市间集中了第39、58师团各一部,并裹胁伪军万余,还有舰艇330余艘、民船1000余只,共计10万以上兵力。中国第六战区早在《拱卫陪都计划》中就强调要确保常德石门等要地,10月决定以第10集团军和29集团军在江河湖汊地带打击敌人,主力用于津市、澧县和暖水街之山地,侧面伏击敌人;以74军57师守常德城垣,第51师58师位于太阳山附近;第60军开往益阳待命;以中美空军即向沙市、监利、石首、华容之敌及沙市、岳阳向敌舰轰炸。第九战区以99军防守洞庭湖,以第10军、58军、72军、暂编第2军开赴沅水援救常德。第57师进驻常德后立即组织部队疏散民众,11月15日疏散完成;并发动群众破坏常长、常澧、常桃公路和常德机场,堵塞河道,以工兵抢修了三道防线,在德山、a河、各配一营防守。会战分三阶段:
1)初期攻防战。日军11月2日分四路进攻:一路由39、13师团攻击松滋附近地区;二路由第3师团攻向公安地区;三路由116师团从藕池口发动进攻;四路以第68师团从华容向安乡进攻。激战2日,日军先后攻占南县、公安、松滋。6日在暖水街地区遭重创。15日暂5师师长在石门殉国。至22日,日军先后攻占南县、公安、松滋、暖水街、石门、慈利、桃源、陬市、安乡、津市、澧县、汉寿,从东南西北四面包围了常德。
  2)常德保卫战,18日日军68师团在3架飞机掩护下,向涂家朋市进攻,20日先以飞机扫射,继放毒气,守军与敌巷战一天,阵地全毁失陷。21日日机助攻伞兵降落,陷桃源后,150师师长许国璋在陬市负伤自杀殉国,袁自强营500余人全部战死。同日,守军在汝滩击毙日联队长1人。在岩桥一线,守军营长孟维务率部击毙日军500余人后,阵地全毁,全营牺牲。22日德山守军一个营一天歼敌300余人,但自身伤亡过大,德山失陷。在河a守军一个营毙敌800余人;次日守军一个团击退敌3000余人10余次冲锋,敌施放毒气,致全团仅余70余人。11月24日日军进入常德郊区,在南冈与守军争夺5次。25日日军由城东南水星楼攀登城垣,守军歼敌一个中队,中国空军多次临空射击,毙敌联队长等人;我军在小西门击毙敌大队长、中队长等人,在北门击败日军“火牛阵”进攻,全歼敌大队长及所属中队,敌以窒息性瓦斯致守军昏迷,攻入城内;29日东门陷落;30日守军在小西门歼敌1000余后退入城内。12日1日各路援军受阻,预10师师长孙明瑾在益家冲遭敌堵击,身中4弹殉国。2日57师在兴街口击退敌26次冲锋,毙敌联队长等人。余程万率100余人突围柴意新团率300余人战斗至死,3日常德失陷。守军57师师长余程万率全师8000官兵真正做到了“与城共存亡,宁死不投降”的誓言,寸土必争,反复冲杀,兵亡官继,弹尽肉搏,城郊激战5日,城内巷战7日,5700官兵战死,2000余人负伤,打了一场悲壮感人的常德保卫战。第九战区给余程万嘉奖20万元。
  日军占领常德后,发生了占领常德打通粤汉路与恢复原态势之争,第11军司令官曾接到再夺回常德的命令,但他认为此次作战损失惨重,无力再战。中国派遣军参谋长松井由南京往观音寺视察后向畑俊六报告:“此次常德作战(中国军队)防备坚固,我(日军)损失甚多。参加总兵力五万余众,而因伤亡、患病、接受新兵等,减员一万,需恢复战力。”12月6日中国派遣军决定放弃常德。18日日军接此命令开始返还行动,23日至25日回到松滋、公安,29日恢复战前态势。这也证明日军是力不从心,被迫撤退的。
  3)追击日军。第六、九两个战区7个军为扩大战果,12月6日起围攻和追击日军,9日第九战区第58、72军克德山,11日收复常德。第六战区军队在临澧、津市堵截,追击日军,第九战区军队在南县、安乡、石公桥、石报滩等地截击,追击日军。13日我军克石门、临澧,18日克暖水街,20日克澧县、安乡。1月6日国民政府军委会下令停止攻击,会战结束。
  必须指出,中美空军在会战中起了一定作用。中美空军从恩施、芷江、衡阳等地起飞,集中各种轰炸机、驱逐机100余架,先后发动1800余架次,轰炸、扫射常德、藕池口、华容等处日机,帮助了地面部队战斗。
  此次会战,中国军队虽然伤亡4万,牺牲3名师长,常德一度失守,但中国官兵英勇奋战,歼战40000余人(日方称死1274人,伤2977人),击毙日联队长3人;粉碎了日军威胁重庆国民政府,逼迫其投降之企图;保住了常德作为拱卫湖南和大西南的战略地位;粉碎了敌牵制中国军队援缅企图,支持了中国军队入缅作战,有着重大的战略意义。
cfoteam cfoteam  管理员  发表于 2010-11-23 22:14:19 | 显示全部楼层


那一场凄绝的常德会战

  “城外两间西班牙修道院在中立的西班牙国旗掩护下幸而保存了,除此之外,要想在这个曾经有过16万人口的城里,寻一些未被摧残的东西,实在是难乎其难。”美国《纽约时报》记者如斯报道会战后的常德:“一片焦土,空气中弥漫着尸体的腐臭。”

  在这个不足4平方公里的城里,发生了抗日战争时期继上海、南京、台儿庄之后规模最大的一次会战,被称为“东方斯大林格勒战役”。日军以“凄绝”形容常德保卫战,在电报中称“此次攻防战激烈之程度,不禁使人想起南京攻击时,‘重庆’军之战意,诚不可辱也。”

  奉命守城的57师师长余程万在为《常德守城战纪实》所写的序言中道,“冬11月初,倭寇集5个师团约10万余众之兵力,发动滨湖攻势。程万提师8千,奉命固守共16个昼夜,其间与敌作街巷争夺战者9昼夜。敌挟其优势武器,空炸、炮轰、毒攻,无所不用其极。我以有限人数、血肉之躯,与敌做殊死战……有一人使一人,有一枪使一枪,无枪则使刀矛或砖石木棒,与敌**拼。直至弹尽粮绝,援救无望……”

  日军觊觎

  日军所发动的太平洋战争和缅、印战争处处失利,恐将难以维持全线溃败的战局,因而寄希望于尽早结束中国战事,侵华日军总司令官认为,基于目前事态,只有“对敌采取攻势,杀出一条血路是能最迅速地解决中国事变唯一重要方策”。他在日记里写道:“没有杀出一条血路的打算。重庆屈服的时机是不会到来的。”

  由于这一决策,常德境内和川鄂边境集中增至7个步兵师团和一个飞行师团的兵力,其中5个师团分三路进攻常德,2个师团对抗牵制鄂西守军。日军强调对常作战还为了“牵制中国军把精力转用到缅甸方面”。

  1939年,日军开始南下轰炸常德。6月23日,日机39架先后入侵常德上空,投弹500余枚,城内6处起火。1943年11月2日起,日军西起松滋东至华容,兵分三路,在长达200公里的战线向南推进,以期围攻常德。日军势如破竹,国民军节节败退,到11月21日,日军已攻至离常德35公里的桃源。分东路、中路和西路来到常德城一河之隔的南站和西门、北门。

  日军侵华派遣军在作战命令中写道:“常德是湖南省西部地区的军事政治经济中心,为重庆军补给命脉所在。我军若将该地占领,东南可监视长沙、衡阳,西方可顾及四川东部,成为足以威胁重庆的战略要冲。”

  驻守常德

  常德会战前夕,蒋介石在开罗会议上向罗斯福表示一定能守住常德。并电谕第九战区司令长官薛岳与74军军长王耀武:“一定要保住常德,驻军必须与城共存亡。”

  1943年4月,国民党74军进驻常德地区。该军57师驻守常德城。

  当57师经过11昼夜兼程赶到城郊,常德百姓已疏散外地,城内空无一人。该师入城,首先将城内洞开的居民门户关闭,并下令非经指定,军士一律不得擅入民宅。鄂西大捷后,市民纷纷回到城内,该师派出士兵在各码头和要道为市民担运行李,不收分文。常德秩序恢复后,部队移居郊外,还协助郊区农民收割。

  11月初,日军再度蠢蠢欲动,常德局势日趋紧张。余程万率部由郊区入城,宣布敌军压境。为了民众的安全,城内不留一人。57师与地方机关配合,强制居民疏散,并发布纪律文告:“我们虎贲部队,一向有良好的军誉……常德城里的各家各户,任何人不得擅自进入取物,如有故违,就地枪决。”为严肃军纪,余程万还按文告精神处决了为市民担送行李出城后,索要2块大洋的上等兵刘为才。

  孤城巷战

  11月24日,敌兵近抵常德城郊,以三倍以上的兵力,配合飞机、大炮、毒瓦斯、燃烧弹向常德城猛攻,57师在四面包围中顽强抵抗。敌人进扑三日均不得逞,又继续增援,这时敌人已五倍于守军,并在常德城各门集中200多门大炮和3万多人,配以施放毒气、飞机狂轰乱炸。57师死守住四门不放,打死打伤日军数千人。战争结束后,仅北门外就收敛了988具日军尸体,但57师也伤亡惨重。到26日下午,余程万点兵统计,参战时的8315名只剩500多人,重武器被敌人击毁90%,弹药也消耗多半。

  日本天皇闻常德久攻不下,极为恼怒,下令限日军第三师团两天内攻战常德,否则全体枪杀。据说,该师团长山本三男向官兵训话时涕泗交流。后日军增至6万人,大炮400多门,对常德发起总攻。常德城一片火海,毒气烟雾弥漫,爆炸声天崩地裂。

  后日军以云梯进入东门,惨烈巷战遂告开展。当年的英国《伦敦新闻纪事报》驻华记者这样记述:“在这城墙的战斗,日渐惨烈,甚至好像在欧洲中世纪时代那样,以手格手,以颊撞颊作殊死的血战。”

  常德研究者叶荣开说:“日军大放毒气弹,战士就用尿把衣服打湿,捂住口鼻。双方都躲在街屋中,相互凿洞射击。”只见弹尽粮绝,城破人亡,援军久盼不来。美国记者爱泼斯坦当年的战地新闻报道说,“唯一的援军是利用阵亡将士的军服,穿在稻草人身上,夜晚树在堡垒上,天明时使日军望之有如活人一样。”12月2日,余程万决定带领身边仅存的8个人于凌晨突围出城,寻找援军。他留下169团团长柴意新留城牵制敌人,其团在于日军交战中,仅存的51人也全部阵亡。至此,坚守16昼夜的常德,沦于敌手。

  今年76岁的陈腊芝当时随父亲回到常德时,曾经的家已不见,她亲眼所见几千名阵亡将士如何安葬。“返回的居民和兵士一起挖了有篮球场那么大的地方,普通士兵埋一处,军官埋在一处。”她还记得,军官们的遗体都穿上灰色的军装,戴着军帽,放入棺材里,至少几百人,然后填埋。周围布满几千个花圈,大把大把的香分几处燃烧,仍挡不住尸体的腐臭味。

  后来国民党给阵亡将士建造了纪念碑。由四根钢筋水泥方柱组成,方柱之间的上方架着三块横匾,正中大匾是蒋介石所题的“天地正气”,左侧横匾是陈诚所题的“碧血丹心”,右侧横匾是白崇禧所题的“旗常炳耀”。至今树立在常德市内。

  “虎贲”余程万:将军百战身名裂

  今年4月,一个解密常德会战及国民党57师师长余程万不为人知内幕的帖子在网上广为流传。时代周报记者辗转找到发帖人旷子鹰,他说文章的口述者,“就是家父旷文清。”旷当年是余程万的贴身副官,16岁开始跟随左右,出生**,寸步不离。

  几经曲折,时代周报记者采访到身在英国的旷文清。他跟随余程万从抗日战争走到国共战争,戎马倥偬十几年。后跟余程万一起隐居在香港,种菜养鸡为生,1996年随儿女迁居伦敦。“一直平静地生活在那里,几十年来也就回过大陆三次。”

  余程万是蒋介石钦点赴常德守城的国军57师师长,字石坚,广东台山人,生于1902年。1924年考入黄埔军校第一期。在军校期间,曾加入“孙文主义学会”,与邓悌、胡宗南为该会活跃分子,后参加第一次东征,表现英勇。参加北伐后晋级极快,任海军局政治部少将主任,是继李之龙后,最早进入少将官阶的黄埔生第二人。之后进入陆军大学九期学习,毕业后任南京警备司令部少将军官。

  1940年余程万升任57师师长。在淞沪会战、武汉会战、上高会战等多次会战中,他一次次地显示出自己的才华,得到将军们的赏识。特别是上高会战中,他指挥57师坚守下陂桥阵地,冒着炽烈的炮火与日军第34师团浴血奋战,为57师赢得了“虎贲”的荣誉称号。“虎贲”一词来源于《书经》中的《牧誓(上)》篇:“武王有戎车三百辆,虎贲三百人。”此后,“虎贲”称号成为历代英勇无敌的军队的最高荣誉。

  与常德城共存亡

  余程万在20多年的军旅生涯中,以坚定沉着和善于固守著称,治军尤其严明。据当时参加过常德城巷战的警察回忆:“57师之所以能使常德的百姓这样系念,作战还在其次,平时的纪律好才是最大的因素。”

  常德市民,76岁的陈腊芝前段时间在报纸上看到余程万的照片,觉得心里“不好受”,因为深感“他在常德吃了大亏”。她清楚记得日军进犯,余程万的队伍疏散居民的情景。她说57师“很正规,纪律严得很”。有一天,有个军官在她家门口避雨,“我妈妈喊他到屋里坐,军官直摆手,说有女眷的家不能进,进了就要处分。”

  余程万率57师于1943年5月奉命赶往常德抗日,随即留驻常德接替防务,一面整训部队,一面构筑工事。当蒋介石令其“固守常德”时,余程万当即复电:“奉电寄重,保卫常德,本师官兵,极感光荣,均抱与常德共存亡之决心,达成任务,以副期望之殷。”

  余程万常训诫部属“军人之职为国守土”,“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备战前夕,他发表57师保卫常德文告,“各级官兵应有坚定的决心,应该认清生与死的界限。假如我们是为了保卫常德,争取国家民族独立自由而死,这死比生更有价值,我们每个人都会在历史上留下名字,就是我们父母、妻子,也同样沾到光荣……总之,有虎贲存在,常德一定存在。”

  为了示范牺牲的决心和准备,余程万临战前给妻子写了绝笔书:“程万此次奉命保卫常德,任务固甚重大,但我以担负这个任务为光荣……文天祥说‘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在此诀别的时候,我谨将后句改为‘留取光芒照武陵’,吾妻以为如何?但念余从军二十余载,不治家产,景况萧条,高堂年老,以戎马倥偬,欠欠侍奉,但望吾妻艰苦支撑,以赎吾过……倘余果有不测,九泉之下再作孪涛。”遗嘱发出后,他即率领全师官兵宣誓:“非将敌寇驱退,决不生离常德”,并指嘱常德城一处高地为战死后的葬身之地。

  在保卫常德城最后关头,日军采取攻心战,向城内居民散发招降传单,“日军爱护汝等,宜速反对抗战,与57师将兵扬起白旗。”余程万在传单上批语,“黄埔军事教育,无悬起白旗之一语。”

  劫后险枪决

  常德城内经过日军14天的飞机轰炸、炮轰、毒气弹、燃烧弹,无数次的攻防战和白刃冲锋,生存下来的官兵已不足百人。后来余程万在常德城血战中写道,“有一人使一人,有一枪使一枪,无枪则使刀矛或砖石木棒,与敌**拼。直至弹尽粮绝。”而援军迟迟未到,派出去接引的人都失败而回或音讯全无。12月2日晚上,余程万宣布决定突围,以图与增援友军会合。

  12月3日凌晨,余程万率领着旷文清等8名卫士,用木梯翻过南门城墙,分乘三条日军遗下的小木船,横渡沅江向南突围。上岸时,遭到日军的手榴弹和机枪轰击,其他人都跑散了,只有旷文清跟着余程万一起被逼向西北方逃跑。因余程万带兵突围,其他城内的官兵也突围出城,等到把散兵集合起来,点算共有83人。

  一周后,常德复克。当剩下的将士回到常德,断垣残梁中奇迹般走出300余名57师官兵。官兵望着国旗再度招展于残缺的中央银行大楼上,不禁失声痛哭。仅数日,军委会认为余程万遗弃部属放弃守土,下令将其拘押至重庆。旷文清回忆,所有突围退却的将校官长,一律按革命军连坐法处置,但在战后真正遭到惩处的仅余程万将军一人。

  第74军邱维达将军在回忆录中提到,蒋介石下令枪决余程万。后经74军前军长俞济时和军长王耀武求情,又得常德百姓签名和县长戴九峰联名求情,称常德会战时全城已被日军炮火夷为平地,57师官兵守城为国捐躯,弹尽粮绝,实已尽全力。余程万被囚4个月后,离开重庆南岸土桥监狱无罪释放。随即任命为74军副军长之职。

  张恨水写《虎贲万岁》

  为了纪念常德会战,当时在重庆土桥监狱坐牢的余程万,觉得有责任把常德会战中的事迹记录下来,而名作家张恨水当时也住在重庆南岸土桥附近山中的一处草芦。

  “余师长就派我和李岳山参谋去找张恨水,希望他能够写下‘虎贲’军的感人故事。”旷文清找到张恨水,亲手交给他两包剪报、行军日记、地图、笔记和照片。在张恨水《虎贲万岁》的序言中,就写到这个故事,不过他略去了姓名。直到旷文清从历史深处走出来现身说法,这些历史疑团才得以揭开。

  爱国将士的事迹使张恨水很激动,但他还没想以此来写一部小说。张以没上过战场,不懂得军事婉拒。旷文清说,“我为57师阵亡将士请命,张先生不能拒绝。”他一边照料坐牢的余程万,一边去土桥探访张恨水,送他日用品,也口述一些在战争中的见闻。张恨水也不再说拒绝的话了,只说先研究材料,等有时间再写。二年之后,张恨水就写出“人是真人,事是真事,时间是真时间,地点是真地点”的《虎贲万岁》。

  抗日胜利后,1948年,余程万被调往云南,担任26军军长兼滇东“剿匪”指挥官,重建受创的26军。

  1949年底,卢汉在云南起义,假借召开会议将余程万、李弥等扣押,余程万将26军改编为第13军向卢汉投诚。后来,在第8军和第26军的军事压力下,卢汉释放了李弥和余程万。当时台湾方面已下令解除余程万26军军长职务。

  之后,余程万和汤尧、李弥乘搭空军总司令王叔铭驾驶的总统专机“美龄号”,由海南三亚机场飞往台湾。跟蒋介石会谈后,余程万意识到不再被信任。蒋介石疑其意志不坚,“其实当时他是左右为难,投共怕被囚,归蒋则恐其疑,最后就选择辗转去到当时的英国属地香港。”旷文清说:“本想在香港呆一段时间就回大陆,结果一直没能回去。”余程万在香港新界乡间办了个农场种菜养鸡,交由旷文清打理,隐居安度晚年。

  惨遭横祸

  1955年8月27日深夜,三个匪徒进入到余程万屏山寓所。二夫人和佣人全被捆缚。余程万刚巧乘坐司机驾驶的私家车回家,亦为匪徒所擒。住在邻屋阁楼的表弟甄铭钰,悄悄从后门跑到二里外的警署报警,警察到后与劫匪发生枪战,一生经历无数枪林弹雨的余程万在黑暗中被乱枪打死。劫匪一人被击毙,两人逃脱。警方公布说,余程万是被盗匪打死的。但据旷文清后来检查遗体,发现其胸腹被一排子弹打中。他判断是冲锋枪或轻机枪所为,当时劫匪没有这种装备。

  将军百战身名裂,晚年竟这般被迫了此残生,凄惶无比。其元配邝琼华移居美国,育有二子二女,二夫人吴冰育有一子二女,其中女儿余华芳是上世纪70年代香港著名艳星,艺名余莎莉。余程万去世后,他们家道中落,只能温饱度日。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cfoteam cfoteam  管理员  发表于 2010-11-23 22:19:27 | 显示全部楼层
从常德会战看中国近现代历史

“弹尽,援绝,人无,城已破。职率副师长,指挥官,师附,政治部主任,参谋主任等固守中央银行,各团长划分区域,扼守一屋,作最后抵抗,誓死为止,并祝胜利。第七四军万岁,蒋委员长万岁,中华民国万岁。”
  背景:1943年常德会战最惨烈的时候,常德城区已成一片焦土,日机不分日夜狂投烧夷弹,城内大火蔽天,余程万师长仍率残部死据城西南一角,拉锯搏斗。余师长此时已知援军不可能如期抵达,决意全师战死常德。这是他给司令长官孙连仲的电文,孙当即泪如雨下。

抗日战争结束
中华民国的国民革命军22次大战役 无数中小战役, 损失300万人
中国共产党的军队,在8年抗战里迅速发展壮大并依靠苏联的帮助获得了日军留在东北的可以武装100万人的武器装备,武装了200万农民,占据了半个东北.通过农村包围城市,只打歼灭战的方式,迅速南下,"解放"了中国大陆.成立了新的政府.
在下无意攻击任何政党或者政府,只是讲述历史的事实.历史就是历史,无论你喜欢还是不喜欢.
还是那句话  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没有任何本质上的区别.现在的大陆地区和台湾地区也没有大的区别.都在走资本主义的道路.只不过说法不同而已.
cfoteam cfoteam  管理员  发表于 2010-11-23 22:20:25 | 显示全部楼层
下面,是国共抗战成绩对比,文章很长,已经很能说明当时国共抗战了:
国共抗战成绩比较:重读1943年解放日报社论
一、八路军部分(新四军、东北抗日联军两部分待补)1937年1、平型关战斗歼灭日军1000余人 2、广阳伏击战歼日军千余人 3、晋察冀区反八路围攻歼灭日伪军2000余人 4、三次破袭平汉路歼灭日伪军1200余人 5、冀中1938年春季反“扫荡”歼灭日伪军1000余人 6、120师收复晋西北七城战役歼灭日伪军1500余人 7、易(县)涞(源)战斗 歼日伪军1400余人 8、129师晋东南反日军九路围攻歼日伪军4000余人 9、晋察冀区1938年秋反围攻 毙伤日伪军5000余人 10、冀中区五次反围攻歼日伪军5500余人 11、冀南1938年反“扫荡”毙俘日伪军600余人 1939年12、冀南春季反十一“扫荡”歼日伪军3000余人 13、115师陆房突围毙伤日伪军1300余人 14、五台山区1939年5月反围攻歼灭日军宫崎部队800余人 15、太行区1939年夏季反“扫荡”歼日伪军2000余人 16、冀中1939年冬季反“扫荡”歼日伪军2500余人 17、北岳区1939年冬季反“扫荡”毙伤日伪军3600余人 1940年18、平西区1940年春季反“扫荡”歼灭日伪军800余人,击落日军飞机1架 19、冀中1940年春季反全面“扫荡”作战毙伤日伪军3000余人 日军战报:20、抱犊崮山区反“扫荡”(亦称鲁南区1940年反“扫荡”)毙伤日伪军2200余人 21、129师白晋铁路破击战歼日伪军600余人 22、晋西北1940年夏季反“扫荡”毙伤日伪军4490余人俘53人(内含日军11人) 23、冀中1940年夏季“青纱帐”战役 毙伤日伪军2100余人俘伪军500余人 24、百团大战毙伤日军2万余人、伪军5000余人,俘日军280余人、伪军1.8万余人25、太行区1940年秋季反“扫荡”歼日伪军2800余人 26、冀中1940年冬季攻势歼日伪军2300余人 27、太岳1940年冬季反“扫荡”歼日伪军260余人 28、晋西北1940年冬季反“扫荡”毙伤日伪军2500余人
二、国民党军方面1、凇沪会战日军伤亡6万余人;孙元良个人在2005年估计日军伤亡4到5万。2、太原会战毙伤日军4万余人 3、南京保卫战毙伤日军1.5万余人 4、徐州会战毙伤日军5万余人 5、武汉会战毙伤日军20万余人 6、随枣会战 毙伤日军4万余人 7、枣宜会战毙伤日军2.3万人 8、南昌会战毙伤日军1.2万人 13、上高会战毙伤日军2万人 14、晋南(中条山)会战毙伤日军9900人 15、第二次长沙会战毙伤日军2万余人(也有说4万) 16、第三次长沙会战毙伤日军5万余人 17、浙赣会战毙伤日军3万余人 18、鄂西会战毙伤日军4万余人 19、常德会战毙伤日军5万余人 20、豫中会战毙伤日军4000余人 21、长衡会战毙伤日军6万余人 22、桂柳会战毙伤日军3万余人 23、缅北会战 毙伤日军9万余人
抗战中被击毙的日军将领名单(1931年"九·一八"事变起至1945年8月15日止的时间内,死于中国“境内”和被俘的日军将领)一.被共产党军队击毙(一)、被八路军、新四军及地下党击毙和俘虏1、加藤仁太郎,海军少将(追),朝光丸监督官。于1938/07/31被中共游击队击毙于南门港码头。2、清水正一,陆军少将(追),第4混成旅团联队长。于1938/9/29被八路军聂荣臻部击毙于五台。3、沼田德重,陆军中将,第114师团师团长。于1939/08/12被八路军击伤毙命于山东。(重伤死)4、赤本三尼,陆军少将(追),冀东宪兵司令。于1939年被八路军侦察部队诱擒,后因反抗被击毙。5、山口少将,118旅团旅团长。于1939/9/20被八路军115师343旅击毙于汾离公路王家池附近。6、水原义重,陆军少将,独立混成第8旅团旅团长。于1939/09/29被八路军一二O师主力击毙于河北灵寿陈庄地区。7、阿部规秀,陆军中将,独立混成第二旅团旅团长。于1939/11/07被八路军毙于河北涞源。8、吉川贞佐,陆军少将,华北五省特务机关长。于1940/05/17被共产党员刺杀于河南开封。9、饭田泰次郎,陆军中将(追),第35师团步兵团长。于1940/11/28被八路军毙于华北(重伤死)。10、秋山静太郎,陆军少将。于1941/1/13被八路军115师苏鲁支队击毙于山东诸王庄。11、土屋兵马,陆军少将,独立混成6旅团旅团长。于1941/5/25被八路军山东长清县十区游击队击毙。12、山县业一,陆军中将(追),第116师团119旅团旅团长。于1941/12/25被新四军击毙于安徽。13、下田宣力,陆军中将(追),华北方面军第二铁道部监。于1942/1/26在华北被八路军武工队击毙。14、铃木川三郎日伪山西省政府教育厅行政顾问、陆军少将,日本天皇表弟。于1942/1/17被八路军太行二分区武工队俘虏。15、坂本吉太郎,陆军少将(追),冀渤特区警备司令。于1942/6/9被八路军毙于河北深泽县宋庄。16、和田纯久,海军少将(追),海南警备府特务部局长。于1944/2/6被海南民众抗日自卫队独立总队(以后的琼崖纵队)在儋县城外伏击毙命。17、大桥熊雄,陆军中将(追),华北方面军特务部部长。于1944/4/4被中共北平地下党暗杀。18、吉川资*,陆军少将,第59师团第35旅团旅团长。于1945/05/7被八路军毙于山东半岛(二)被东北抗日联军击毙1、天野六郎,陆军少将,关东军第15旅团旅团长。于1932.3被击毙于东北。2、渡久雄关,陆军中将,东军11师团师团长。于1938.1被东北抗联第7军和第5军3师伏击毙命。是八年抗战中第一个被击毙的陆军中将。3、日野武雄,陆军少将,关东军军付。于1938.9.26毙于东北。4、松岛少将,日军驻敦化讨伐军司令。于1939.9.24被东北抗联第一路军第三方面军陈翰章、魏拯民部击毙于敦化县寒葱岭。5、副岛太郎,陆军少将(追),第24师团90联队长。于1942.5.21锦州毙命。6、细谷直三郎,陆军少将(追),第1师团工兵第1联队长。于1943.12.19东北战死。7、小金泽福次郎,陆军少将(追),工兵第7联队长。于1944.6.19黑龙江战死。8、半田伊之柱,陆军少将(追),铁道兵第2联队补充队长。于1944.6.29东北毙命。9、森玉德光,陆航中将(追),白城子教导飞行团长。于1944.7.25东北战死。                                       10、服部晓太郎,陆军中将,关东军1师团师团长。于1944.8.12黑龙江毙命。11、铃木真雄,陆军少将(追),关东军高级参谋。于1944.12.24东北战死
二.被国民党军击毙1、林大八,陆军少将(追),1932/03/01,毙于上海。2、仓永辰治,陆军少将(追)第3师团第6联队长1937/08/29,毙于上海吴淞。3、家(加)纳治雄,陆军少将(追)第101师团第101联队长1937/10/11,毙于上海。4、浅野嘉一,陆军少将,华北方面军淀泊场监1937/11/14,战伤毙命天津。5、杵春久藏,陆军少将(追)第20师团参谋长1938/08/02毙于山西运城。6、饭冢国五郎,陆军少将(追)第101师团第101联队长1938/09/03毙于江西德安。7、小笠原数夫,陆航中将航空兵技术部部附1938/09/04坐机于湖北孝感被击毁。8、饭野贤十,陆军少将(追),第106师团第103联队长1939/03/22毙于南昌。9、山田喜藏,陆军少将(追),第16师团第33联队长1939/05/12毙于湖北大洪山。10、田路朝一*,陆军中将(追),第15师团第15步兵团长1939/06/17毙于安徽南部。11、小林一男,陆军少将(追),骑兵第14联队长1939/12/21毙于内蒙古安北(绥远)。12、中村正雄*,陆军少将,第5师团第12旅团长1939/12/25毙于广西昆仑关。13、左藤谦,陆军少将(追),第33师团第214联队长1940/03/02毙于江西潘阳湖。14、木谷资俊,陆军中将(追),野战重炮第2旅团长1940/03/20毙于江西。15、水川伊夫,陆军中将绥西警备司令1940/03/22毙于内蒙古五原。16、前田治,陆军中将,第35师团长1940/05/23毙于山西晋城(另说:北平重伤死)。17、藤堂高英*,陆军中将(追)独立第14旅团长1940/06/03毙于江西瑞昌。18、大冢彪雄,陆军中将(追)第一军经理部长1940/08/05毙于晋东南(另说:北平重伤死)。19、井山官一,陆军少将(追)参谋本部部附1940/10/16毙于湖北宜昌。20、大角芩生,海军大将(另说上将),南太平洋舰队司令1941/02/05坐机于广东中山被击毁。21、须贺彦次郎,海军中将(追),南太平洋舰队高参1941/02/05坐机于广东中山被击毁。注:网友牛老爷说,大角岑生,须贺彦次郎两名,有资料说当时大雾,飞机故障毁机。而附近的国军游击队长袁带冒功,说飞机是被打下的。但一般说法都没有改正,因而还算在国军的名下。22、上田胜,陆军少将(追),第37师团227联队长1941/05/13毙于山西中条山。23、大津和郎,陆军中将(追),镇海湾要塞司令1941.8.10毙于镇海24、酒井直次*,陆军中将第15师团长1942/05/28毙于浙江南溪(兰溪?)。25、浅野克己,陆军少将(追),第23军高级参谋1943/05毙于广东东江。26、仁科馨,陆军少将(追),第40师团第235联队长1943/06/01毙于湖南。27、黑川邦辅,陆军少将(追)第56师团参谋长1943/06/28毙于云南。28、中园盛孝陆航中将第三飞行师团长1943.9.9黄浦战死29、布上照一,陆军少将(追),第116师团第109联队长1943/11/23毙于湖南常德。30、中畑护一,陆军少将(追),第3师团第6联队长1943/11/25毙于湖南常德。31、下川义忠*,陆军中将(追),第11军第10野战补充队长1944/04/19毙于湖北应城。32、横山武彦*,陆军中将(追),第62旅团长1944/06/11毙于浙江龙游。33、木村千代太*,陆军中将(追)第59旅团长1944/06/11毙于河南。34、和尔基隆,陆军少将(追),第116师团第120联队长1944/07/21毙于湖南衡阳。35、大桥彦四郎,陆军少将(追),第3师团第18联队联队长1944/07/25毙于湖南长衡会战。36、左治直影,陆军少将(追),第39师团参谋长1944/07/27毙于湖北荆州。37、志摩源吉*,陆军中将(追)第68师团第57旅团长1944/08/06毙于湖南衡阳。38、藏重康美,陆军少将(追),第56师团第148联队长1944/08/16毙于云南腾冲。39、大西洋,陆航少将(追)第8飞行团团长1944.8.20湖北战死40、南野丰重,陆军少将(追),第58师团第148联队长1944/09/08毙于云南芒市。41、与野山寿,陆军少将(追),第34军兵器部部长1945/02/09毙于华中。42、山县正乡,海军大将(追),第四舰队司令长官1945/03/07毙于浙江椒江
cfoteam cfoteam  管理员  发表于 2010-11-23 22:20:57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国民党、共产党谁是抗日战争中的主力,谁是中流砥柱的问题,我们应当以历史事实为依据,本着一切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来分析。 国民党蒋介石丢掉大陆政权决非从抗战胜利后“劫收”开始,共产党夺取天下也决非1949年一年之功。国民党蒋介石的政权、军队是一点点烂下去的,这当然也包括抗日战争时期在内。共产党及其军队是一点点发展壮大起来的,抗日战争中更是得到了飞速发展。抗日战争不光给了共产党发展壮大的机会,也同样给了国民党蒋介石发展、壮大的机遇。只不过共产党抓住了这个机遇真正发展壮大了,而国民党蒋介石政权、军队在发展壮大的同时也加速着腐化堕落,最终实质上的腐败无能完全抵消了表面上的发展壮大,抗战胜利后才四年时间,蒋介石政权轰然垮台。 国民党、共产党在抗日斗争中的作用和地位也是随着战事的发展、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变化发展的。国民党在抗战中的地位、作用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不断下降,而共产党的地位和作用却在不断上升。共产党及其军队从“9.18事变”时在对日斗争上毫无话语权,到抗战中期以后抗击着60%的侵华日军和90%以上的伪军。这些都是无可辩驳的历史事实。                                                                                                               一.“9.18事变”、1.28淞沪抗战、热河抗战、长城抗战时国共双方的作用 从“9.18事变”到长城抗战,红军都在中国南方,共产党在北方力量薄弱,没有军事力量,所以不可能组织起有效的对日军事斗争,在抵抗日本侵略方面基本没有话语权。而且由于当时中共的领导层在共产国际的控制之下,所以,在“9.18事变”时还提出过完全脱离中国国情和东北实际的错误口号:武装保卫苏联。 在这期间,与日军作战的完全是国民党政权的军队(包括蒋系部队和杂牌军)。可以说在这一阶段,国民党军队的确是抗击日军的主力。但是,这支所谓主力的是如何表现的呢?                                                                                   1.“9.18事变” 1931年9月18日夜,日本关东军发动“9.18事变”,公然以武力侵占中国东北三省。张学良的20万东北军执行蒋介石的不抵抗方针,使只有1万人的关东军(后来得到驻朝鲜日军3万人增援)9月19日上午就占领了沈阳,一周之内控制了辽宁、吉林两省,又用了3个月的时间,便全部占领了东三省。 蒋介石、张学良的不抵抗,使关东军的冒险赌博大获全胜。 东三省被占领后,东北军残部及东北人民曾自发组织起遍及东北的抗日义勇军,人数最多时达到30万。但国民党政府没有积极组织东北的抗日游击战,使东北抗日义勇军很快就在日军的军事进剿和招降纳叛的双重攻势下被各个击破。 网上有人说,全面抗战后,八路军、新四军在敌后游而不击,坐大。请问,国民党怎么就没在东北组织游击队游而不击、坐大呢?                                                                                                                                                       2.1.28淞沪抗战 受到“9.18事变”轻易获胜的影响,1932年1月28日,日本军队又在上海向中国守军发起进攻。驻守上海的粤系19路军在蔡挺楷、蒋光鼐的率领下不顾蒋介石不抵抗方针,自行奋起抗战,打退日军攻势。日军被迫不断向上海增兵,蒋介石也被迫允许张治中率蒋系第5军增援19路军。但其后为避免事态扩大,便不再增派援兵。在19路军和第5军的顽强抵抗下,日军三易主帅,增兵到10万人,伤亡1万余人,仍然没能占领上海。最后,在国际调停下,双方达成淞沪停战协定,中国军队撤出上海。 “1.28事变”中,19路军奋起抗战,逼着蒋介石对日军侵略进行了有限抵抗,客观上也帮了蒋介石一把。1.28淞沪抗战的结局实际上是当时国民党政府能够得到的最好结果。从此后,蒋介石放弃对日本侵略完全不抵抗的方针,改为有限抵抗。 但蒋介石奉行“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其主要军事力量都放在“围剿”红军和对付各派系地方诸侯方面。                                                                                                                       3.热河抗战和长城抗战 1933年2月,日本关东军在基本巩固了对东三省的占领后,开始向当时属于关外东北四省的热河省发起进攻。热河也属于张学良东北军的地盘,坐镇热河的是张作霖时代的老土匪汤玉麟。由于汤玉麟在热河横征暴敛,大失民心,再加上东北军派系复杂,将领腐化,日军刚一发动进攻,十几万东北军便全线崩溃,一部分倒戈,一部分溃散逃跑。汤玉麟携带万贯家财仓惶出逃。3月4日,日军先头部队128名骑兵长途奔驰,兵不血刃占领了热河省会热河市(承德)。从日军发起进攻到热河失陷仅13天时间。热河随后被划入伪满洲国境内。 热河失陷后,张学良被迫辞职出洋,成了蒋介石的替罪羊。 日军继续向长城各关口发起进攻。从热河败退下来的东北军根本无力坚守长城防线。原属冯玉祥西北军的宋哲元29军和蒋介石嫡系部队徐庭瑶的17军奉命接替喜峰口和古北口防务。29军大刀队在喜峰口、罗文峪与日军激战,杀得日军人头滚滚,损失惨重。17军以惨重伤亡坚守古北口阵地,使日军不能前进。但蒋介石实行“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几十万精锐部队都在南方“围剿”红军,在长城一线只投入有限力量,实行有限抗战。5月,日军由冷口突破长城防线,进入华北,逼近北平。5月底,中日双方签订《溏沽协定》,长城抗战以失败告终,日军进入了华北。                                                                               4.历史给了蒋介石国民党政府领导抗战、抵御外侮、振兴国家的机会,但蒋介石没有承担起历史的重托。 从“9.18事变”到长城抗战,由于蒋介石实行不抵抗、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丧失了整个东北大好河山,又让日军渗透进华北。蒋介石政权由此失去了单独领导抗战、振兴国家的最佳时机。既然蒋介石不能单独承担起领导中国抗战的重任,那么只能由别人和他(还无法替代他)共同领导了。 有人可能会说出一大堆理由为蒋介石开脱,但是,“9.18事变”后不到20年,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后,新中国领导是在什么样的国际、国内环境下毅然决定出兵朝鲜?志愿军又是以什么样的武器装备将美国及其十几个仆从国军队从鸭绿江边打回到三八线以南的?                                                                                                   二.共产党对中国抗日战争的第一个大共献――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1.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 1933年5月26日,原西北军首领冯玉祥在中共北方组织的帮助下,在张家口成立“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同盟军将领中,既有共产党员吉鸿昌,也有方振武(前香港政务司长陈方安生的父亲)、佟麟阁、高树勋等西北军旧将,还有从东北、热河撤下来的抗日义勇军首领。 同盟军经与日伪军激战收复察哈尔全省。由于蒋介石政府多方阻挠破坏,冯玉祥被迫宣布解散同盟军,回泰山隐居。同盟军一部分被宋哲元29军收编。方振武、吉鸿昌部不愿被收编,继续斗争,终在日伪蒋夹击下失败。吉鸿昌后来被国民党政府杀害。 面对日本侵略,蒋介石不抵抗、有限抵抗、被动应付、妥协退让;而共产党和冯玉祥等国民党爱国将士却是主动抗战、收复失地。两相比较,高下立判!                       2.《八一宣言》――中共的工作重点由土地革命转向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1935年8月1日,中共发表《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即《八一宣言》),呼吁停止内战,共同抗日。当时红军正在长征,这个宣言是在共产国际指示下,由王明写的。 《八一宣言》的发表,标志着中共的工作重点开始由土地革命转向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3.12.9爱国学生运动 1935年12月9日,面对日寇的步步进逼,在共产党领导下,北平爱国学生举行了声势浩大的抗日救国示威游行。学生们向沿街的群众宣讲抗日救国的道理,散发传单,揭露日本侵略中国,并吞华北的阴谋。北平学生的爱国行动,很快得到了全国学生的回应和全国人民的支持,形成了全国民众抗日救亡运动的新高潮。 毛**主席评价“12?9运动”是“抗战动员的运动,是准备思想和干部的运动,是动员全民族的运动”...“有著重大的历史意义”。                                                                           4.建立东北抗日联军 “9.18事变”后,共产党在东北就开始组织抗日武装,开展抗日游击战。《八一宣言》发表后,中共满洲省委根据中央关于建立反日统一战线的精神,着手组建包括东北各路抗日武装的东北抗日联军。 1936年2月20日,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军长兼政委、中**员杨靖宇等人联名发表《东北抗日联军统一军队建制宣言》,宣布将东北人民革命军等各路抗日武装,一律改称东北抗日联军,实行统一建制。至次年11月,先后改编组成以杨靖宇、赵尚志、周保中、谢文东、李华堂、祁致中等为军长的东北抗日联军共十一个军。1937年,抗联队伍发展到4.5万人,先后开辟了东南满、吉东和北满三大游击区,在东北一半以上的地区,对日军展开了大规模的游击战争。 后来担任朝鲜领导人的崔石泉(崔庸健)、金日成在抗联中分别担任军级和师级领导。                                                                                      5.红军、张学良、杨虎城在西北实现联合,西安事变爆发 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四五千人长征到达陕北,与徐海东、刘志丹的红15军团(只有五千余人)汇合。当时,蒋介石亲自指挥几十万大军围剿南下成都平原的张国焘数万红军。西北的剿共交由张学良负责。进驻西北剿共的东北军有十几万人,加上西北军杨虎城等部共计二十多万。但是,东北军都希望早日打回老家去,对于剿共,兵无战心、将无斗志。红15军团几千人便消灭了东北军一个师;直罗镇一仗,人数并不占优势的红军轻易地歼灭了东北军一个整师、外加一个团。 毛**、彭德怀等通过各种途径积极向东北军宣传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得到了东北军上下的共鸣。最终,张学良与周恩来见面商谈,东北军与红军建立了合作关系。杨虎城对于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十分反感,他自己就曾经数次成为蒋介石“安内”的牺牲品。所以,杨虎城最终也走上与红军合作的道路。 1936年下半年,蒋介石在解决了“两广事变”后,开始调集大军到西北“围剿”红军,同时解决张、杨问题。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扣押了蒋介石。事变爆发后,中共本着“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宗旨,不计前嫌,在蒋介石答应停止内战的前提下,说服张、杨释放了蒋介石。西安事变得以和平解决。                                                                              6.西安事变的历史意义                                                                                                                                           (1) 西安事变的爆发,标志着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的彻底破产。 日本不断扩大侵略,各地诸侯割据,中共武装革命,这些都是当时国内的实际情况。蒋介石要想当中国的领袖,就得有能力摆平这些矛盾。不管是攘外必先安内,还是安内必先攘外,你只要把各种矛盾摆平了就行。但蒋介石没能做到这一点。 西安事变前,由于日本不断扩大侵略,民族矛盾已上升为国内主要矛盾。当时,停止内战、一致抗日,不但是广大民众的呼声,也是许多地方实力派的愿望。1936年6月,两广军阀就是打着“北上抗日”的旗号发动了反蒋军事行动。由于日寇的侵略已危胁到绥远(这才有傅作义的百灵庙抗战),连阎锡山都在通过各种途径寻求与共产党红军合作抗日。但蒋介石此时仍然坚持“攘外必先安内”,全力剿共和吞并地方实力派。最终,蒋介石的“安内”以他自己被“安内”对象抓起来关进黑屋的方式彻底实现了。                                                                                                                                                                           (2) 西安事变及其和平解决基本结束了全国内战,为实现国共第二次合作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全国范围内的大规模“剿共”内战基本结束,蒋介石中央系与地方实力派的武装冲突也告一段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开始形成。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半年后,1937年7月7日,日军挑起卢沟桥事变,中国全面抗战开始。 如果“7.7事变”时,国内仍处于内战状态,很难想象蒋介石敢于全面抗战,敢把他几十万精锐的中央军投入到淞沪战场与日军拼消耗。同样,我们也很难想象远离抗日前线的云南、四川的地方实力派会积极主动地把军队投入到抗日战场上。                                       (3) 张学良的历史功绩 尽管张学良对于东北沦陷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是他和杨虎城发动的西安事变结束了全国内战,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和全面抗战奠定了基础。不管张、杨发动西安事变的具体动机是什么,他们的功绩都将名垂青史! 作为国家领导人的蒋介石,自己没能领导全国实现停止内战、联合抗日,最后是共产党联合张学良、杨虎城逼他实现了。 三.抗战爆发后战略防御阶段国共双方的作用 1937年7月7日,日军挑起卢沟桥事变,蒋介石宣布全面抗战。中国开始了历时8年的抗日战争。 我们一般都说中国的抗战分为战略防御、战略相持和战略反攻三个阶段。但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中国战场上并没有出现苏德战场和太平洋战场上苏、美军队所发动的战略反攻。所以,本文只谈战略防御和战略相持这两个阶段国共双方的作用。                                                                                                                           1.战略防御阶段,国民党军队是抗日的主力 从“7.7事变”开始到1938年10月底武汉会战结束(日军占领武汉),这一阶段是抗战中的战略防御阶段。 在这一阶段,抗击日军的主要是国民党军队。著名的淞沪会战、南口抗战、忻口战役、南京保卫战、临沂之战、台儿庄大捷、徐州会战、花园口决堤、武汉会战(包括万家岭大捷)都发生在这一时期。蒋介石国民党政府在这一阶段抗战是认真的,投入巨大,牺牲惨重,也给予日军大量杀伤,彻底粉碎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梦想。尽管屡战屡败,但国民党蒋介石没有投降,没有乞和,迁都重庆,坚持抗战,把日本拖入了长期战争的泥潭。 抗战爆发后,红军改编为八路军(第18集团军)、新四军,开赴抗日前线。著名的平型关大捷、夜袭阳明堡机场,也都发生在这一时期。但抗战之初,八路军总共只有4万人,尚未建立抗日根据地,所以不可能抗击过多的日军。 国民党军队在战略防御阶段毫无疑问是抗日的主力。 当然,我们也必须看到,国民党军队在这一阶段尽管积极抗战,投入巨大,但也是弊端丛生、失地千里。而八路军却屡创佳绩,发展壮大,初步在华北沦陷区建立起抗日根据地。 另外,1938年6月,蒋介石为了阻挡日军进攻,竟然不顾人民死活,炸开黄河花园口大堤,造成89万百姓死亡,几百万(也有说上千万)人无家可归。由于此举实在不得人心,蒋介石一直把炸花园口的责任推到日军身上,说是日军飞机轰炸所致。                                                       四.为什么国民党军队投入巨大却失地千里 国民党军队投入巨大却失地千里,这固然与中日两国国力、军力差距巨大有关,但国民党军队的许多固有弊端也是造成这种局面的重要原因。                                   1.派系矛盾重重,各保实力,作战三心二意 1937年7月17日,蒋介石在庐山发表了著名的“最后关头”演说,宣布全面抗战。在庐山讲话中蒋介石讲到“我们知道全国应战以后之局势,就只有牺牲到底,无丝毫侥幸求免之理。如果战端一开,那就是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 但真正打起来,国民党军队私心大于公心,各保实力,相互推诿,互不协助的弊端便暴露无遗。 这里我们只举几个典型的例子:                                                                                   (1)宋哲元求和失北平 日军挑起卢沟桥事变后,29军37师进行了抵抗。但29军的主要领导人宋哲元、秦德纯、张自忠等却幻想通过对日妥协求和,保住29军在华北平津地区的地盘。所以,拒绝援兵进入平津,也没做反击日军的准备。当日军增援部队到达平津,大势已去时,才下决心与日军作战,但先机已失。关键时刻,受宋哲元委派与日军暗中讲和的潘毓桂又两次把29军的布署出卖给日军,造成赵登禹的132师3个团两次遭日军伏击,全军覆灭,佟麟阁、赵登禹阵亡。29军损失惨重,被迫撤往保定。               (2)韩复榘不战弃济南 山东省主席韩复榘,为了保存实力,在日军尚未抵达的情况下,不战放弃济南。使山东门户大开,日军长驱直入,造成全局被动。                                                                                           (3)汤恩伯避战台儿庄 台儿庄之战,汤恩伯军先是不增援滕县川军王铭章部,在日军矶谷师团猛攻台儿庄,孙连仲的第2集团军伤亡惨重的情况下,又拒不执行李宗仁的命令,向矶谷师团背后发动进攻。最后,李宗仁求助蒋介石,才迫使汤恩伯出兵,取得了台儿庄之战的胜利。 由于国民党军队作战各保实力、三心二意,失去了许多宝贵战机,轻易丢失了许多战略要地,客观上减少了日军的损失,加快了日军的进军速度。蒋介石私心自用,不能平等对待杂牌军,使国民党军队内部的派系矛盾始终得不到很好解决。                                                                                                                                                                                   2.战术呆板、指挥失误 国民党军队完全采用被动防御战法,利用阵地抵抗日军进攻,消耗敌人。没有灵活机动地主动出击,以运动战、游击战消灭、消耗敌人的有生力量。这样一来,面对日军优势的地空火力,往往人亡地失,给日军造成的损失远远少于自身的伤亡。 蒋介石军事水平有限,却又不自知。作战瞎指挥,关键时刻屡出昏招,造成国民党军队损失惨重。 淞沪抗战,将日军吸引到东南水网地带,改变日军进军方向,战略上没错,蒋介石还投入了自己嫡系几十万军队拼死苦战三个月,以巨大伤亡打破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鬼话。但战役后期,蒋没有根据形势变化,及时将部队撤到筑有国防工事的第二线阵地,节节抵抗敌人。当日军从杭州湾登陆后,国民党军仓惶溃退,伤亡惨重,一路退到南京。使二三线国防工事根本没起到作用。 南京之战,蒋介石作为国家领导人,考虑到政治影响,不愿意不战放弃首都,这无可非议。但南京是不惜代价死守还是坚守一阵后主动放弃,蒋一直没有定见,造成守城部队进退失据。最后,当蒋介石同意撤退时,由于没做撤退准备,许多将领放弃部队自行逃跑,十余万守城部队受长江阻隔根本无法撤出,除少数突围外,大部分溃散后被日军屠杀。                                       3.用人不当,赏罚不明 蒋介石用奴才不用人才的用人之道,也导致了许多不应有的失利。如1938年兰封之战,桂永清以优势装备却败于土肥原,丢失兰封,使程潜、薛岳包围消灭土肥原师团的计划泡汤。 济南丢失后,蒋介石杀了韩复榘,又惩办了几十名作战不力的高级将领,但是,这些人中,杂牌军将领居多,而蒋介石嫡系将领却没几个。这就导致后来杂牌军作战屡有胜绩,而装备精良的蒋系部队却战绩不佳。                                                                                                                                                                           4.国民党军队迅速溃败失地千里,为共产党开展敌后抗日游击战,建立抗日根据地,发展壮大军事力量提供了广阔空间。                                                                                                                                                   五.八路军在战略防御阶段的对日作战 八路军改编后,由朱德率领奔赴山西抗日前线。当时,八路军只有115、120、129三个师,不到四万人。进入山西后,八路军以自己灵活机动的战法,专门打击日军的后方运输线和后方基地。 1937年9月25日,林彪指挥115师部队在平型关日军战线后方伏击了两支日军运输队。一支是由平型关前线返回灵丘的汽车运输队,有七八十辆汽车;另一支是由后方向平型关前线运送补给的辎重部队,有几十辆大车。经激战,八路军消灭了这两路日军共1000余人,缴获了大量物资装备。 平型关之战,是八路军对日作战的第一个胜仗,也是当时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歼灭日军的第一个胜仗。它与国民党军队被动挨打的作战方式截然不同。在当时的确起到了鼓舞士气、振奋民心的作用。 1937年10月19日,八路军129师陈锡联团夜袭阳明堡机场,炸毁日军飞机20余架,有力地支援了国民党军忻口抗战。 太原失陷后,中日两军在华北地区的大规模正规战结束。八路军开始在山西、河北、山东等地深入敌后、发动群众,建立抗日根据地,开展抗日游击战。到1938年底,八路军在华北已初步建成了一批根据地,人员也有了较大发展。 当然,由于八路军、新四军本身人就不多,装备又差,不可能进行大规模对日作战。对日作战以小仗、巧仗为主。在抗敌人数、歼敌人数上的确不好与同期国民党军队相比。                                                                                                                                                                               六.战略相持阶段国共双方在抗日方面的作用                                                                                                       1.国民党消极抗战、日益腐败,在抗战中的作用、影响减小 武汉会战以后,日军由于国力、军力的限制,停止了大规模攻城略地式的进攻。日军与国民党军双方战线相对稳定下来。一直到1944年日军发动打通大陆交通线的豫湘桂战役,日军没再向国民党军队发动过大规模进攻。只在局部地区,发起一些军事目的有限且很快又撤退的“活塞式”作战。 而国民党军队对日作战更趋消极,除了抗战末期应美国要求为打通外援通道发动过一次滇缅攻势作战外,没有向日军发起过一次战役进攻。 在此期间,蒋介石发动过数次反共摩擦,最大的一次就是1941年1月进攻新四军军部及直属部队九千余人的皖南事变。 1938年12月29日,国民党副总裁汪精卫在香港给国民党中央党部和蒋介石发出“艳电”,公开打出乞降旗帜,投靠日本。1940年3月30日,汪精卫在南京成立伪国民政府。 在此期间,国民党军队五十万人投降日寇当了伪军。并协助日军向共产党的抗日根据地发动进攻。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蒋介石政权得到美国的大批援助,其军队装备迅速改善。到抗战末期,国民党军队的装备水平已超过日军,同时军队数量也有了大规模扩充。但国民党政府并没有因此积极组织反攻收复失地,而是在等待战争胜利,准备打内战。 国民党政权及军队日益腐化,官僚买办大发国难财。 国民党政权用买兵和强抓壮丁的方法补充兵源。八年抗战期间,国民党统治区共征兵一千多万(最高数字1400万),但由于残酷虐待壮丁致死和中途逃跑等原因,补充到军队中只有590万人。 1944年,日本发动打通大陆交通线的豫湘桂战役,国民党军队在武器装备和人员数量均占优势,中美空军掌握制空权的情况下,屡战屡败,丧失了近6000万人口的数省地区,退至贵州。 到1940年前,国民党抗击日军人数就减少到关内日军总数的50%左右,抗战末期,更减少到只抗击近40%的日军。                                                                                                                               2.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发展壮大 在战略相持阶段,共产党的抗日根据地及八路军、新四军有了长足的发展。八路军、新四军深入敌后,发动群众,广泛开展抗日游击战争。使用地道战、地雷战、麻雀战、破袭战等各种游击战术打击敌人,使日军无法在占领区建立起稳固的统治。到1940年,抗日根据地人口扩大到一亿,八路军、新四军扩大到50万人,抗击着50%的侵华日军。 1940年8月20日夜,华北的八路军在彭德怀直接指挥下,发动了以破袭正太铁路(石家庄至太原)为重点的百团大战。从8月20日至12月5日的3个半月中,八路军共进行大小战斗1824次,共计毙、伤、俘和投诚日伪军达46480人。其中包括:毙、伤日军20645人,伪军5155人;俘虏日军281人,伪军18407人;日军自动携械投诚者47人,伪军反正者1845人。同时,缴获各种枪5942支(挺),各种炮53门;破坏铁路474公里,公路1502公里,桥梁213座,火车站37个,隧道11个;破坏煤矿5个,仓库11所。 平型关大捷和百团大战是八路军在抗战不同阶段的两次标志性作战。平型关战斗时八路军力量还很弱,只能与日军打这种规模的仗。而百团大战是八路军在敌后经过几年发展壮大后,在一个广大的区域里,对敌人发动的大规模破袭战。此战标志着共产党已经在抗日战争中占有了不容忽视的地位。 平型关战斗和百团大战都是八路军主动向日军发起进攻的作战,与国民党军队被动挨打的战法截然不同。 随后几年,特别是1942年和1943年,随着日伪军不断升级的残酷扫荡,共产党的根据地和军队都有所缩小。到了1944年,敌后根据地展开了带有游击性质的局部反攻,收复了大量失地,根据地人口又恢复到一亿。此时,八路军、新四军抗击着60%以上的日军和90%以上的伪军,已经成为抗日的主要力量。到抗战胜利时,共产党领导的军队数量已发展到120万,根据地共有19个。                                                                                                                                                                   3.如何实现长期、持久抗战 现在网上有人说,抗日持久战不是毛**的发明,而是蒋百里、白崇僖最先提出来的。不管是谁先提出来的,这说明持久战是国内有识之士对抗日战略的共同看法。是当时批驳“速胜论”和“亡国论”的有力武器。 持久战是说中国国家大、人口多,但国力、军力弱,抵御日本侵略不可能不丧失土地,不可能短期内获胜将日军赶出中国。可以通过以空间换时间,消耗敌人,再发动反攻,取得最后胜利。 但持久战并不是消极抗战、等胜利的借口。更不是卖国投敌、曲线救国的借口。 共产党、八路军、新四军在敌后广泛开展抗日游击战,不断打击、削弱敌人,扩大抗日根据地,这才是持久抗战的正确做法。 国民党蒋介石以持久消耗拖延时间,不想自己打败日本,而是依赖国际反法西斯盟国坐享其成。最后,虽然等到了日本投降,但雅尔塔会议上,美苏拿中国主权做交易,使作为战胜国的中国丢掉了外蒙古。 当然,国民党蒋介石坚持抗战、没有投降,没有与日本签订任何卖国条约,坚持到了最后胜利。这些功绩不应否定。                                                                                                                           4.究竟是谁坐大? 有人说共产党及其军队在抗战中游而不击,坐大。这种说法其实不值一驳。共产党的根据地在山西就有几个,如果能靠游而不击而坐大,请问山西王阎锡山为什么没坐大?共产党在山东也有根据地,同样在山东的吴化文为什么没坐大?反倒投降日军曲线救国? 共产党在敌占区(不是国统区)发展,又没有外援,不与日伪战斗武器从哪里来?地盘怎么扩大?兵源从哪里来? 其实真正在抗战中坐大的不是共产党,而是国民党中央军中的两大集团,胡宗南集团和汤恩伯集团。 胡宗南部队除了在抗战第一年参加了淞沪会战和武汉会战外,就再也没与日军做过战。其后他常年坐镇西北,监视陕甘宁边区,其部队也以第一军为骨干发展为几十万人的重兵集团,成了名副其实的西北王。 汤恩伯在坐镇河南,当了四省边区总司令后,消极抗日,却以十三军为基干,大力扩充军队,形成了40万人的军事集团。为了维持这个庞大的军事集团,汤恩伯在河南横征暴敛,荣幸地成为享誉中外的“水旱蝗汤”四害之一。1944年4月,日军发动中原战役,汤恩伯的40万大军顷刻崩溃,河南民间武装只要喊几句日语,就能轻易缴下汤军的枪。面对日军进攻,汤恩伯就像当年镇守热河的汤玉麟一样,第一要紧的是转移他的万贯家财。                                                                                                                                                                   七.以什么标准评定国共谁是抗战主力                                                                                                                   1.能否以哪方牺牲的高级将领多来判断谁是主力? 不能用这个标准! 原因很简单,如何定义高级将领?抗战初期,八路军、新四军总共只有5万余人,只有旅级(支队级)以上军官才有将级军衔,一共就没几个将军。如果非要把共产党军队和国民党军队放在一起比阵亡将领人数的话,左权不应和张自忠、赵登禹放在一个级别,而应与顾祝同、陈诚在一个级别。共产党在抗战中牺牲了大量高级军事干部,但共产党军队没有军衔,这些人中哪些算将军,不好确定!                                                                                   2.能否以“会战”数量来判断谁是主力? 不能用这个标准! 首先,共产党打的是游击战,作战形式与国民党不一样。越南战争中,越南游击队与美军打过几次会战?伊拉克反美武装又与美军打过几次会战?当然,如果把日伪军对根据地的扫荡及根据地军民反扫荡作为一种会战,倒也未尝不可。 另外,“会战”的结果是什么?如果是损兵折将、失地千里,拿这种“会战”来比谁是抗日主力,岂不是笑话?                                                                                                                                                                                          3.抗击伪军算不算抗日? 肯定应该算! 伪军是帮助日军维持占领区治安,“围剿”抗日武装的帮凶,是二鬼子。没有伪军,日寇很难对占领区进行有效统治。有人说,抗战时一个小队鬼子就能控制一个县,那是因为有伪政权存在,有数量远多于鬼子的伪军帮助鬼子维持治安、破坏抗战。“一百多鬼子,二百多伪军”,这是中华民族永远的耻辱!所以,打击消灭伪军也是抗日,制造伪军就是对国家民族的犯罪!                                                                                                                                                                           4.能否以谁是国家领导人来判断抗战主力? 如果这个标准成立,慈禧老太太也可以是抗击帝国主义侵略的中流砥柱了!                                                                                                                                                       5.应当实事求是、客观发展地看待国共双方在抗战不同时期的作用 我们不应笼统地说国共双方谁是抗战主力,谁是中流砥柱。因为不同时期,国共双方在抗战中的作用不一样。我们应当客观发展地看待国共双方在抗战不同时期的地位和作用!
cfoteam cfoteam  管理员  发表于 2010-11-23 22:21:26 | 显示全部楼层
历史的真相:国共抗日阵亡将领比较                                                                                                                           第一,比较的基础,以抗战结束时的军力对比,国民党方面总兵力约600万,陆军、空军均齐备,共产党方面兵力约60万,无空军。国民党掌握了几乎全部的国际援助资源,共产党的军队无军饷来源,被日寇、国民党两面封锁,靠大生产解决边区军民吃饭穿衣。国民党军队的装备以德式、美式为主,在1942年以后,国民党主力部队的火力,已经超过日军此句不妥,可能为主力部队单兵火力接近于日军, 。共产党的装备几乎都是来自战斗缴获,自制一些简单的武器,包括土地雷之类。国民党有广阔的战略纵深,在抗战进入大反攻阶段,日寇垂死挣扎的最后一击中,从中原一直溃败到西南,俗称“千里大溃退”;共产党的军队一直战斗在日寇占领区,日寇的无数次大小扫荡都没有能够消灭共产党,根据地反而越来越大。
  第二,“将领”的标准,国民党是“国军”,有完整的军衔体系,共产党是由“匪”而来,没有正规的军衔,周恩来因为特殊需要,被国民党政府“授予”了“中将”,所以,单看军衔显失公平,比较客观的,是看职位。在搜集到的100位国民党阵亡将领的名单中,最低职位为大队长、团长,旅长一般是少将,团长、大队长的“将军”,多为阵亡后国民政府追认的。在以下名单中,八路军取旅长以上职务的干部,新四军取团以上干部,抗联取支队以上干部。
  第三,比较结果:八路军阵亡旅以上干部114位、抗联阵亡支队以上干部42位,新四军阵亡团以上干部43位,共计199位,其中,剔出了因病、因事故而亡的。即便按照“重写”们的证据“在抗日战争中,按照大陆的说法,国军中少将以上的将军,共牺牲115人而国民政府的何应钦则说是206位将领。”,再比较双方的军队实力,共产党付出的阵亡高级指挥员干部代价比率,远远高出国民党,如此高的干部牺牲比率,也证实了我军干部身先士卒的传统。
  第四,令人痛心的是,在新四军阵亡的高级指挥员中,有很大部分是亡于国民党顽固派、反共地方势力甚至国民党正规军,再次证明了蒋介石“积极反共”的本质。
  第五、中国共产党也客观评价了国民党军队的作用,在100位的名单中,有18位被新中国追认为革命烈士者。
  值此向国共双方为抵抗日本军国主义侵略而牺牲的高级指挥员们致以崇高的敬意。历史将不断证明,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抗日武装,无愧于全民抗战的中流砥柱称号。
附:抗日阵亡将领名单
一、 八路军:114名
  1、王平陆 1902-1938 冀东抗日联军1支队司令员兼政委。冀热边区特委书记 1937年12月30日在热河省青河沿战斗中负重伤,1938年1月1日牺牲
  2、陈锦秀 1912-1938 八路军115师344旅688团团长 1938年1月22日在河北省平山县温塘镇作战牺牲
  3、理琦 1908-1938 山东抗日救国军第三军军政委员会主席 1938年2月13日在山东省牟平县雷神庙作战牺牲
  4、刘礼年 1909-1938 八路军120师359旅717团政委 1938年3月31日在山西省宁武县石湖河作战牺牲
  5、陆省三 1915-1938 八路军鲁东游击第7支队政委兼.鲁东地区工委书记 1938年4月在山东省昌邑县瓦城村被敌杀害
  6、叶成焕 1913-1938 八路军129师386旅772团团长 1938年4月16日在山西省武乡县长乐村战斗中牺牲
  7、王育民 1914-1938 八路军129师东进纵队津浦支队政委 1938年5月11日在河北省南宫县被敌杀害
  8、刘连科 1917-1938 冀东抗日联军参谋长1938年8月在河北省蓟县潮白河战斗中牺牲
  9、秦进乐 1909-1938 八路军129师东进纵队参谋长 1938年9月23日在山西省辽县作战牺牲
  10、陈宇环 1896-1938 冀东抗日联军副司令员 1938年9月与河北省蓟县作战牺牲
  11、张襄国 1911-1938 八路军晋察冀军区易县游击支队支队长兼政委 1938年9月于北平市北西野山坡战斗中牺牲
  12、洪麟阁 1902-1938 冀东抗日联军副司令兼第1路总指挥 1938年10月在河北省蓟县作战牺牲
  13、韩明柱 1913-1938 八路军鲁东游击第8支队副司令员 1938年10月8日在山东省长山县西蒙家庄战斗中牺牲
  14、金道松 1911-1938 八路军后方留守兵团关中军分区副司令员 1938年11月21日在日军空袭延安时牺牲
  15、杨靖远 1902-1938 八路军冀鲁边军区津南军分区司令员1938年12月14日在河北省盐山县牺牲
  16、宣侠父 1898-1938 八路军总部高级参议 1938年于陕西西安被国民党特务暗杀
  17、那恕 1915-1938 八路军晋察冀军区游击1支队政治委员 1938年于河北省涞水县作战牺牲
  18、杨万林 1911-1938 八路军晋察冀军区河北游击军第1师参谋长 1938年于河北省高阳县新桥村战斗中牺牲
  19、温健公 1908-1938 河北抗日民军政治部主任兼总秘书长 1938年12月26日在敌机空袭中牺牲
  20、黄政 1908-1938 八路军120师大青山骑兵支队4支队副支队长 1938年在绥远省陶林县章旦沟战斗中牺牲
  21、李剑卜 1914-1939 八路军第3纵队兼冀中军区独立2支队参谋长 1939年2月在河北省霸县新镇被敌杀害
  22、邓永耀 1913-1939 八路军129师东进纵队政治部主任 1939年3月3日在河北省武邑县徐沙村战斗中牺牲 战斗中牺牲
  23、陈生庆 1912-1939 八路军晋察冀军区4分区平井获支队司令员 1939年3月26日在河北省束鹿县东焦战斗中牺牲
  24、鲍辉 1904-1939 八路军山东纵队第3支队政治部主任 1939年3月30日在山东省博山县遇害
  25、高唏 1913-1939 八路军晋察冀军区4分区平井获支队政治委员 1939年3月在河北省束鹿县东焦战斗中牺牲
  26、蒋洪高 1909-1939 八路军晋察冀军区九龙支队支队长 1939年3月在河北省定县长庄战斗中牺牲
  27、苏苏 1914-1939 八路军晋察冀军区冀东第1支队参谋长 1939年6月与河北省迁安县大峪战斗中牺牲
  28、马耀南 1902-1939 八路军山东纵队3支队司令员 1939年7月22日在山东省垣台县牛王庄战斗中牺牲
  29、黄胜斌 1912-1939八路军晋察冀军区4分区平井获支队政委 1939年于河北省获鹿县作战牺牲
  30、魏大光 1911-1939 八路军120师独立2旅旅长 1939年8月在河北省永清县大宁口村乘船时与日军汽艇遭遇,在激战中牺牲
  31、郭征 1915-1939 八路军120师独立1旅参谋长 1939年9月28日在河北省灵寿县陈庄战斗中牺牲
  32、王铭森 ?-1939 八路军晋察冀军区察绥1支队政治部主任 1939年11月15日在山西省应县马牙寺作战牺牲
  33、胡一新 1913-1939八路军雁北6支队政委 1939年11月于山西省右玉县杀虎口作战负伤后牺牲
  34、余化臣 1908-1939 冀东抗日联军参谋长 1939年于河北省丰润县城关作战牺牲
  35、段世曾 1904-1939 八路军晋察冀军区河北游击军第2师师长 1939年于河北省高阳县新桥战斗中牺牲
  36、董少白 1912-1939 八路军山东纵队12支队政治部主任 1939年牺牲于山东省费县
  37、杨铁成 1914-1939 八路军冀中军区回民支队政治部主任 1939年牺牲于河北省霸县
  38、牟光义 1901-1939 八路军鲁东游击指挥部政治部副主任 1939年12月12日在山东省掖县河南村与扫荡的日军遭遇,被捕后牺牲
第二部分 1940年1月-1941年12月
  39. 曹志尚1902-1940 八路军鲁西军区汶郓钜嘉游击支队副支队长 1940年2月于山东省嘉祥县响水口战斗中牺牲
  40. 阎祖皋 1914-1940 冀热察挺进军冀东军分区第2支队参谋长 1940年3月9日于河北省遵化县南营作战牺牲
  41. 姜林 1918-1940 冀热察挺进军冀东军分区第2支队政治部主任 1940年3月9日于河北省遵化县南营作战牺牲
  42. 彭德大 1914-1940 八路军120师大青山骑兵支队政治部主任 1940年3月12日在绥远省武川县后垴包战斗中牺牲
  43. 冷赤斋 1915-1940 八路军冀南军区2分区副司令员 1940年春于河北省滏阳河西地区遇害
  44. 马玉堂 1910-1940 八路军渤海军区司令员 1940年赴任途中过平汉铁路封锁线时与日军遭遇,不幸牺牲
  45. 闻允志 1900-1940 八路军第2纵队1旅政治委员、冀鲁豫军区1分区政委 1940年春于山东省冠县渡卫河时与日军巡逻艇遭遇牺牲
  46. 李荣 1901-1940 八路军冀南军区4分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 1940年7月于河北省永年县临名关战斗中牺牲
  47. 董天知 1910-1940 山西青年抗战决死队第3纵队政委 1940年8月20日于山西省潞城县王家庄战斗中牺牲
  48. 徐秋 1898-1940 八路军鲁西军区2分区副司令员 1940年于山东省郓城县作战牺牲
  49. 王溥 1910-1940 八路军晋察冀军区游击军司令员 1940年11月16日于河北省曲阳县张家峪反扫荡战斗中牺牲
  50. 郝玉明 1910-1940 八路军晋察冀军区游击军政治部副主任 1940年11月16日于河北省曲阳县张家峪反扫荡战斗中牺牲
  51. 马振华 1907-1940 八路军冀鲁边军区津南军分区政委 1940年于河北省宁津县筛泉作战牺牲
  52. 郭建中 -1940 山西青年抗战决死队第2纵队兼晋西北军区8分区太原支队副政委 1940年于山西省文水县作战牺牲
  53. 苏精诚 1912-1941 八路军129师386旅政治部主任兼太岳军区政治部主任 1941年1月27日于山西省武乡县韩壁战斗中牺牲
  54. 张铎 1915-1941 八路军山东纵队5旅政治部副主任 1941年1月在山东省平度县马各庄战斗中牺牲
  55. 贾源. -1941 八路军冀中军区任河大支队政委 1941年2月16日于任(任丘)河(河间)大(大城)地区作战牺牲
  56. 朱宝琛 1910-1941 八路军晋察冀军区察绥游击支队参谋长 1941年2月与山西省灵丘县南山战斗中牺牲
  57. 杜希龄 1906-1941 八路军冀鲁豫军区政治部敌工部副部长 1941年3月于山东省濮县被害
  58. 晏显升. -1941 八路军120师兼晋西北军区洪赵游击纵队司令员 1941年5月29日于山西省汾阳县向阳镇战斗中牺牲
  59. 杨忠,原名欧阳吉善 1909-1941 八路军115师教导6旅兼冀鲁边军区政治部主任 1941年9月4日在反扫荡作战中在山东省惠民县涂骇河畔负重伤后牺牲
  60. 刘海涛 1907-1941 八路军鲁中军区司令员兼滨海军区9支队司令员 1941年11月与山东省蒙阴县作战牺牲
  61. 刘涛 1911-1941 八路军山东纵队蒙山支队政委 1941年12月4日于山东省沂蒙山地区作战牺牲
  62. 戴克信 1918-1941 八路军冀鲁豫军区巨南军分区政治部副主任 1941年12月于山东省巨野县作战牺牲
  63. 王立人 1910-1941 八路军115师政治部敌工部副部长 1941年12月与山东省沂蒙山区作战牺牲
  64. 曹有民 1912-1941 八路军冀中军区政治部组织部长 1941年牺牲于河北省望都县
  65. 刘子超 1905-1941 八路军山东纵队政治部宣传部长 1941年12月11日于山东省沂水县作战牺牲
  66. 张宝龙 -1941 八路军大青山骑兵支队4支队支队长 1941年于绥远省大青山地区作战牺牲
  67. 熊德成 1907-1941 八路军晋察冀军区2分区参谋长 1941年在反扫荡战斗中牺牲
第三部分 1942年1月-1942年12月
  68. 郭国言 1913-1942 八路军太行军区3分区司令员 1942年2月9日于山西省武乡县太有镇阻击扫荡之敌时牺牲
  69. 范子侠. 1908-1942 八路军129师新10旅旅长兼太行军区6分区司令员 在百团大战曾经三次负伤 1942年2月12日在河北省沙河县柴关反扫荡作战中壮烈牺牲
  70. 包森 1916-1942 八路军晋察冀军区冀东军分区副司令员 1942年1月12日在著名的果河沿战斗中以七个连的兵力歼灭日伪军千余,1942年2月27日在河北省遵化县野瓠山战斗中牺牲
  71. 刘德明 1911-1942 八路军山西青年抗战决死队第2纵队兼晋西北军区副司令员 1942年2月17日在山西省交城县指挥反扫荡战斗中牺牲
  72. 杨成德 -1942 八路军冀鲁边军区3分区司令员 1942年2月在反扫荡战斗中牺牲
  73. 陆升勋 1907-1942 八路军山东纵队1支队副司令员 1942年春在山东省莱阳县作战牺牲
  74. 刘诚光 1915-1942 八路军晋察冀军区冀东军分区政治部主任 1942年4月3日在河北省遵化县甲山被优势之敌包围,战之弹尽粮绝后跳崖牺牲
  75. 刘诗松. 1911-1942 八路军129师新7旅政治部主任 1942年4月11日于河北省南宫县郑家堤作战牺牲
  76. 郭六顺. 1912-1942 八路军冀中军区回民支队政委 1942年4月17日于河北省交城县陈庄作战牺牲
  77. 杨宏明 1910-1942 八路军冀南军区4分区司令员 1942年4月29日于河北省曲周县香城固作战牺牲
  78. 孙益民 1913-1942 八路军冀南军区4分区政治部主任 1942年4月29日于河北省曲周县香城固作战牺牲
  79. 陈元龙 1912-1942 八路军129师政治部副主任 1942年4月29日于山东省丘县作战牺牲
  80. 左权 1906-1942 八路军副参谋长 1942年5月25日在山西省辽县十字岭反扫荡作战牺牲
  81. 孙开楚 1909-1942 八路军后勤部军工部政委 1942年5月25日在山西省辽县十字岭反扫荡作战牺牲
  82. 彭光 1914-1942 八路军山西青年抗战决死队第3纵队兼太行军区政治部副主任 1942年5月在山西省武乡县作战牺牲
  83. 谢瀚文 1908-1942 八路军后勤部政治部主任 1942年5月在山西省东南部反扫荡作战牺牲
  84. 肖伟成 1906-1942 八路军太行军区供给部副部长 1942年5月在山西省长子县社村作战牺牲
  85. 常德善 1911-1942 八路军冀中军区8分区司令员 1942年6月8日在反“五一大扫荡”作战中牺牲于河北省肃宁县薛村
  86. 王远因 1917-1942 八路军冀中军区8分区政委 1942年6月8日在反“五一大扫荡”作战中牺牲于河北省肃宁县薛村
  87. 袁心纯 1913-1942 八路军冀中军区9分区政治部主任 1942年6月9日在反“五一大扫荡”作战中牺牲于河北省定县
  88. 王炳三 1915-1942 八路军115师教导6旅兼冀鲁边军区1分区政治部副主任 1942年6月在冀鲁边区作战牺牲
  89. 石景芳 1912-1942 八路军115师教导6旅兼冀鲁边1分区军区司令员 1942年6月在山东省南皮县作战牺牲
  90. 杜子孚 1910-1942 八路军115师教导6旅兼冀鲁边军区1分区政委 1942年6月19日与部队在山东省东光县大单家村被日伪军包围,组织突围时牺牲
  91. 张友清 1905-1942 八路军总司令部秘书长 1942年7月于山西省太原市被敌杀害
  92. 熊德臣 1907-1942 八路军晋察冀军区2分区参谋长 1942年7月在河北省平山县作战牺牲
  93. 魏金山 1911-1942 八路军冀鲁豫军区8分区政治部主任 1942年9于27日于山东省梁山县大小安山战斗中牺牲
  94. 孔庆同 1913-1942 八路军冀中军区8分区司令员 1942年9月于河北省河间县作战牺牲
  95. 汪洋 1912-1942 八路军鲁中军区政委 1942年10月17日于山东省莱芜县吉山战斗中牺牲
  96. 王泊生1915-1942 八路军冀南军区6分区副政委 1942年10月28日在河北省枣强县南居家庄作战牺牲
  97. 赖国清 1918-1942 八路军鲁南军区3分区政委 1942年11月牺牲于鲁南地区
  98. 于寄吾 1905-1942 八路军胶东军区3分区政委 1942年12月在山东省莱阳县明山战斗中牺牲
  99. 于一心 1910-1942 八路军胶东军区3分区参谋长1942年12月在山东省莱阳县明山战斗中牺牲
  100.王至发 1901-1942 八路军冀鲁豫军区3分区政治部主任 1942年12月在山东省单县西玉楼作战牺牲
  101.王东福 1916-1942 八路军冀中军区回民支队政委 1942年12月在河北省沧石路作战牺牲
  102唐克威 1913-1943 原名徐德乾,八路军冀鲁豫军区水东军分区政委兼水东独立团政委、中共水东地委书记。1943年1月27日,部队在长营村突遭日军20余辆汽车的包围。他在突围失利的情况下焚毁文件自戕殉国。
  103徐尚武 1912-1943 原名徐荣耀,八路军冀鲁边军区2分区司令员。1943年1月在山东省临邑县王家楼村与日军遭遇,战斗中牺牲。
  104李永安 ?-1943 八路军山东军区渤海军区3分区司令员。1943年2月3日军对3分区所在地大洼进行合围扫荡,李永安在组织部队突围时中弹牺牲。
  105李忠 1913-1943 原名郑树筠,八路军冀南军区1分区政治委员兼中共冀南区二地委书记。1943年3月15日在河北省隆平县(今百尧县)白家塞村与日军遭遇,他在身负重伤的情况下坚持战斗至弹药将尽自戕殉国。
  106易良品 1912-1943八路军、新7旅旅长冀南军区6分区司令员。1943年3月25日在河北省枣强县西高庄与日军遭遇,重伤后不治牺牲。
  107赵义京 1912-1943历任冀南军区5分区参谋长、副司令员、司令员等职。1943年8月30日在河北省枣强县大江关村遭到日伪军两千余人的包围袭击。赵亲自指挥部队掩护与会干部突围,并用缴获的日军战刀与敌人展开肉搏。战斗中身中数弹牺牲。
  108陈耀元 1909-1943八路军冀南军区5分区副司令员。1943年8月30日,在前述的大江关村战斗中与司令员赵义京一道组织突围战斗,并在战斗中不幸中弹牺牲。
  109萧永智 1916-1943八路军新8旅政委,1943年任冀南军区7分区政治委员。1943年9月23日,在山东省临清县陈官营村与下乡扫荡的日军遭遇,战斗中中弹牺牲。
  110袁鸿化 陕西省高陵县人八路军冀南军区4分区政治部主任。1943年9月23日在山东省临清县陈官营村战斗中牺牲。
  111杨承德 1908-1943八路军冀鲁边军区1分区司令员兼16团团长、3分区司令员。1943年3月在河北省庆云县组织反日军扫荡作战中中弹牺牲。
  112夏祖盛 1907-1943八路军冀南军区6分区副司令员,政治委员。当年5月23日在河北省枣强县大马村战斗中牺牲。
  113朱程 1909-1943八路军冀鲁豫军区1分区司令员。以后1分区改为5分区,又与6分区合并为4分区,朱始终担任司令员。1943年9月28日所部在山东省曹县王厂村被日军包围,他在与日军肉搏中壮烈牺牲。
  114符竹庭 1912-1943八路军115师343旅补充团政委、教2旅政委、山东军区滨海军区政委兼中共滨海区委书记。1943年11月带领警卫员检查下属部队工作时与日军援兵遭遇,战斗中不幸中弹牺牲。           二、 新四军:43名
  1、田英 新四军都昌留守处主任,1938年4月7日被当地国民党袭杀
  2、王荣春 历任新四军2支队3团1营政治教导员,支队政治部统战科科长,1939年1月6日当涂博望对日作战中阵亡
  3、萧国生 历任新四军1支队1团政治处宣教股长,2团政治处主任,1939年3月7日反日军扫荡作战中率一个连掩护主力突围时阵亡。
  4、胡发坚 新四军一支队参谋长,江抗第三路副司令员,1939年3月收缴大刀会土匪武装时阵亡。
  5、王赤 江抗第三路政治部副主任,1939年春在武进坂上镇西王村追击日军时中弹阵亡。
  6、黄道 新四军驻南昌办事处主任,中共中央江西省委书记,1939年5月前往新四军军部商讨工作途中患病,遭注射毒针身亡。
  7、涂正坤 新四军上校参仪,驻平江留守处主任,中共江西省委副书记,1939年6月12日国民党27集团军突袭新四军平江通讯处,遭杀害。
  8、罗梓铭 八路军总部少校副官,新四军平江留守处中校主任,中共湘赣特委书记,平江惨案遭国民党捕杀
  9、吴(火昆) 历任新四军3支队6团副团长,江抗副总指挥兼第二路司令员,1939年9月8日对日作战回师时遭忠义救国军突袭阵亡。
  10、时雨 江抗总指挥部政治部宣教科科长,1939年9月在无锡梅村对日作战中阵亡
  11、文明地 历任新四军4支队7团3营政治教导员,9团政治处主任,5支队教导大队政治教导员,5支队8团政治处主任,1939年秋率部在嘉山县石坝圩伏击日军时阵亡
  12、曹云露 新四军游击2纵队政治委员,第21集团军游击5大队3中队政治教导员,夏家山惨案突围后1939年10月遭黄冈自卫队所杀
  13、王恩九 新四军驻确山竹沟留守处交际科科长,竹沟惨案中前往确山县政府说理时遭捕杀
  14、刘震英 历任新四军1支队2团政治处宣教股股长,新六团政治处主任,1939年12月27日反扫荡作战中与日伪夜战中阵亡。
  15、丁宇宸 21集团军独立游击第五大队副大队长,新四军豫鄂挺进纵队第一团队参谋长,1940年2月反顽作战中阵亡
  16、陈文甫 宿西独立游击大队副大队长,宿县独立团副团长兼1营营长,新四军6支队3总队8团副团长,1940年3月17日反扫荡作战中,为掩护友邻国民党军南渡浍河,率该团一营与日军血战竟日,不幸阵亡 ,同时阵亡的还有副营长张凡锡。
  17、鲁雨亭 国民党河南省政府保安处秘书处长,永城县县长,1938年率游击队投奔新四军,任新四军游击支队第一总队总队长,1940年4月1日反扫荡作战中阵亡。
  18、桂逢洲 历任新四军3支队5团参谋长,江北游击纵队参谋长兼3大队队长,新编第九团团长,1940年4月21日无为照明山反顽作战中阵亡。
  19、田丰 新四军江北游击纵队政治部宣传科科长,1940年3月22日与国民党地方保安部队交涉释放被扣人员时被扣留,4月被活埋
  20、曾昭铭 新四军3支队5团副团长,新四军教导总队上干队党支部书记,新四军3支队政治部副主任,1940年3月22日护送张云逸家属等人前往江北指挥部途中遭国民党地方保安部队扣押杀害。
  21、杨木贵 历任新四军3支队5团军需,支队军需主任,1940年4月26日反扫荡作战中率支队军需处突围时阵亡
  22、李宗南 新四军豫鄂游击支队作战参谋,豫鄂挺进纵队作战科长,1940年5月25日反顽作战中阵亡
  23、仇兆柱 安徽人民自卫军第一路第三直属大队政治指导员,安徽第六行政区抗日剧团副团长,灵壁县特务中队指导员,灵壁县政治工作队队长,调入新四军后任灵北独立团政治处主任,1940年6月对日作战中,组织抢救伤员时遭当地土顽袭杀。
  24、刘树藩 历任新四军5支队组织干事,总支书记,巡视员,连政治指导员,团政治处组织股长,支队政治部组织科科长,8团政治委员,1940年6月24日反顽作战中阵亡。
  25、杨业珍 新四军鄂东独立团政治处主任,陂安南县大队政委,1940年6月与顽军作战中阵亡
  26、官楚印 新四军游击6大队代理政治委员,8大队大队长,独立团团长,1940年7月黄陂王家河与日军作战时阵亡
  27陈昭礼 新四军军长叶挺秘书,新四军驻武汉办事处主任,第70军上校参议兼战时干训班主任,1940年8月13日遭军统特务杀害。
  28、苏震 新四军豫鄂纵队《挺进报》编辑,襄西独立团政治委员,赴任途中遭国民党武装袭杀
  29、顾士多 新四军4支队9团团长,4支队7团副团长,江北游击纵队2团副团长,1940年8月无为石涧埠反扫荡作战中阵亡。
  30、徐绪奎 新四军1支队2团政治处组织股长,江抗第三路参谋长,挺进纵队2团团长,苏北指挥部9团团长,1940年9月6日反顽作战中阵亡
  31徐世奎 新四军4支队8团留守处政治部主任,4支队7团政治委员,1940年9月,日军15,17师团各一部附伪军一部共1.7万人扫荡津浦路东根据地,率7团回师路东打击扫荡日军,11日在盱(目台)龙王山与日伪激战中阵亡。
  33、王友德 八路军总部野战医院院长,新四军豫鄂挺进纵队第三团队政治处主任,1940年9月在京山坪坝保卫战中率部与千余日军激战阵亡。
  34、高昆 新四军4支队7团副营长,9团参谋长,1940年,国民党138师,游击10纵及驻定远,滁县日军对新四军津浦路西根据地实施夹击,10月28日在全椒复兴集战斗中阵亡。
  35、邹志辉 新四军豫鄂挺进纵队第五团队大队长,应城县大队大队长,1940年11月5日攻打黄家滩日伪据点时阵亡。
  36、王丰庆 新四军1支队2团3营政治教导员,1支队政治部民运科科长,新编第六团副团长兼政治处主任,独立1团团长,1940年11月10日掩护苏皖区委书记邓仲铭经过武进县吊桥镇时遭到日军千余人攻击,掩护突围时阵亡。
  37、李复 新四军2支队独立2团副团长,1940年11月10日接应邓仲铭时在吊桥镇遭千余日军合击,战斗中阵亡。
  38、漆承宏 新四军津浦路东联防司令部独立2团副参谋长 1940年11月反扫荡作战中阵亡
  39、周大灿 新四军游击支队1团3营营长,八路军4纵队5旅13团副团长,6旅17团副团长,1940年12月12日遭叛变之团长刘子仁扣押,突围时阵亡。
  40、糜云辉 新四军游击支队1总队1大队政治委员,1总队政治部组织科科长,八路军4纵队6旅17团政治处主任,1940年12月12日被叛变之17团团长刘子仁,18团团长吴信容豫皖边保安司令耿蕴斋扣押,突围时阵亡。
  41、焦勇 新四军挺进纵队2支队大队长,4团参谋长,4团2营营长,1940年11月29日曹甸反顽作战中阵亡   
三、 东北抗日联军:42名
  1、李学忠 第二军政治部主任1936年8月第二军一部在抚松县东岗大碱场密营与敌人发生战斗,李学忠在战斗中牺牲。
  2‘史忠恒 第二军第五师师长 1936年10月 史忠恒率部在图佳铁路老松岭战斗中负重伤牺牲。
  3、夏云杰 第六军军长1936年11月26日率部队在汤原西北活动时,遭伏击,身受重伤,牺牲。
  4、王德泰,第二军军长1936年11月率军部及第四师一部在今靖宇县小汤河活动时,遭敌袭击,壮烈牺牲。
  5、曹国安,第一军第二师师长1936年12月21日率部在长白县七道沟附近与伪靖安军激战中壮烈牺牲。
  6、宋铁岩,第一军政治部主任1937年2月11日第一军第一师建立在本溪县和尚帽子的密营遭日伪军包围,突围中,宋铁岩壮烈牺牲。
  7、陈荣久,第七军军长1937年3月5日率部在小南河与日伪军激战中英勇牺牲。
  8、周树东,第二军第四师政委1937年4月24日率部在安图县大沙河附近与安图县伪治安队交战,英勇牺牲。
  9、李福林,第三军哈东游击司令1937年4月在通河与敌作战中牺牲。
  10、郝贵林第三军第四师师长1937年7月率部在勃力青龙山一带活动时,遭到日伪军的攻击,激战中壮烈牺牲。
  11、张甲洲 (张进思) ,原巴彦游击队长1937年8月28日在抗联独立师接应下,由富锦赴独立师营地途中遭敌袭击,不幸牺牲。
  12、王仁斋,第一军第三师师长1937年10月率部于清原大扬堡附近遭敌人袭击,壮烈牺牲。
  13、金 根,第八军第三师政治部主任1937年12月3日在桦川县七星砬子被叛徒杀害。
  14、马德山,第六军第一师师长1938年4月率部在萝北与敌激战中牺牲。
  15、金正国,第十一军政治部主任1938年5月在桦川县李贵屯牺牲。
  16、张相武,第四军第一师师长1938年5月27日率部途经富锦县国强街基附近遭敌包围,壮烈牺牲。
  17、刘曙华,第八军政治部主任1938年8月22日在勃利县通天沟遭叛徒杀害。
  18、常有均,第三军第三师政治部主任1938年10月4日率远征部队到达海伦后,在通北一撮毛活动时被叛徒杀害。
  19、吴景才,第三军第二师政治部主任1938年10月在方正县老道庙与敌作战中负重伤,不久牺牲。
  20、李延平,第四军军长1938年11月20日在五常县一面坡西南方错草顶子宿营时,被叛徒杀害。
  21、徐光海,第六军第一师政治部主任1938年11月23日在宝清县张家窑与敌作战中牺牲。
  22、王光宇,第四军副军长1938年12月在五常县九十五顶山牺牲。
  23、雷 炎,龙南指挥部第四支队长1939年2月16日率部在海伦与望奎交界的李洛涿屯与敌作战中壮烈牺牲。
  24、王克仁,第五军代理政治部主任1939年4月23日与五军主力部队在突围中于穆棱泉眼河伏击前来追击的日伪军,战斗中壮烈牺牲。
  25、侯国忠,第一路军第三方面军副指挥1939年8月24日在率部队攻克安图县敌军重要据点大沙河的战斗中壮烈牺牲。
  26、李文彬,第二路军五军三师师长1939年9月13日率部在宝清遭敌袭击牺牲。
  27、冯治纲,第三路军龙北指挥部指挥1940年2月4日率部队在内蒙阿荣旗任家窝堡与日军战斗中牺牲。
  28、杨靖宇,第一路军总司令兼政委1940年2月23日在今靖宇县保安村三道崴子与敌战斗中壮烈牺牲。
  29、曹亚范,第一路军第一方面军指挥1940年4月8日在今靖宇县龙泉镇西瓮村圈不幸被叛徒杀害。
  30、王汝起,第二路军一支队支队长1940年5月21日率部队在大饶河县大岱河伏击伪军的战斗中牺牲。
  31、赵敬夫,第三路军三支队政委1940年7月20日日伪军偷袭第三路军总指挥部驻地德都县朝阳山,在抗敌战斗中牺牲。
  32、张兰生,中共北满省委委员1940年7月20日与赵敬夫在同一次战斗中牺牲。
  33、高禹民,第三路军第三支队政委1940年12月1日第三路军第三支队在阿荣镇鸡冠山与敌遭遇,战斗中牺牲。
  34、陈翰章,第一路军第三方面军指挥1940年12月8日在宁安县镜泊湖南湖头小湾湾沟被日军包围,激战中壮烈牺牲。
  35、汪雅臣,第十军军长1941年1月29日在五常县石头亮子与敌战斗中壮烈牺牲。
  36、张忠喜,第十军副军长1941年1月29日与汪雅臣在同一次战斗中壮烈牺牲。
  37、韩仁和,中共南满省委委员、第一路军参谋兼警卫旅政委1941年2月8日在宁安县镜泊湖上湾沟与日军作战中壮烈牺牲。
  38、魏拯民,中共南满省委书记、第一路军副司令1941年3月8日在桦甸县牡丹岭突围时壮烈牺牲。
  39、郭铁坚,第三路军第九支队参谋长1941年9月20日率部在莫力达瓦旗郭泥屯与日伪军作战时壮烈牺牲。
  40、赵尚志,第二路军副总指挥1942年2月12日率小部队在袭击鹤岗县梧桐河伪警察分驻所时,遭混入队内的特务枪击,受伤被俘后英勇牺牲。
  41、许亨植,第三路军总参谋长1942年8月3日到巴彦、木兰、东兴一带检查工作后,在返回总指挥部途中于青峰岭被敌包围,壮烈牺牲。
  42、陶净非,第五军第二师政治部主任1942年8月陶净非率小部队执行任务时牺牲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0

关注

0

粉丝

7142

主题
精彩推荐
热门资讯
网友晒图
图文推荐

小黑屋|Archiver|安德管仲网 ( 粤ICP备20002412号 )

GMT+8, 2024-9-22 04:33 , Processed in 0.063602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