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爱民主、我们爱自由、我们也爱财富!我们尊孔子、我们尊老子、我们同尊管子!

安德管仲网管仲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扫一扫 分享朋友圈

已有 1614 人浏览分享

开启左侧

湘军-读《曾国藩》

[复制链接]
1614 0
慎、谨慎,象狼一样谨慎。
  人一生,行走江湖也罢,显赫一生也罢,或穷愁潦倒也罢,大抵都须谨慎,而将一生看过来,也总是有对有错,有功有过。除非圣人。其实圣人也一样,只是为尊者讳,大家心里知道,嘴上不说罢了。
  作为人,或许一生也都有一些梦想,至少,愿望或多或少总是有的。
  曾国藩在《求阙斋记》中曾说:
  “若国藩老,无为无猷,而多罹于咎,而或锡之福,所谓不称其服者欤?于是名其所居:曰“求阙斋”。凡外至之荣,耳目百体之耆,皆使留其缺陷。礼主减而乐主盈。乐不可极,以礼节之,庶以制吾性焉,防吾淫焉。”
  曾国藩的愿望是什么呢?致仕,也就是退休后,就落叶归根,在自己那间名叫“求阙斋”的书房读书。可令他没有料到的是,他没能等到那一天。
  说三国,不能不说曹操,而说清朝,则不能不说曾国藩。
  在历史上,曾国藩与曹操堪称好有一比,二人都甚看重“英雄”二字,都出身寒微,没有什么王侯背景。曾国藩是进士出身,考上来的,曹操是举孝廉出身,汉代还没有科考制度,举孝廉是那时的人才选拔制度,也算得是通过考察选拔上来的。二人都能文能武,武能安邦,文能定国,上阵能统兵打仗,静能读书习字,挥毫赋诗。曹操以诗传世,曾国藩以文传世,尤其是家书。二人皆靠自己一手创建的军队起家,曹操靠青州军,堪称“青州军之父”;曾国藩靠湘军,则堪称“湘军之父”。而且所战案例,皆可作为讲战略战术的教材,如东汉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操以少胜多击败袁绍的官渡之战。且在陈兵官渡时,为除背后之隐患,力排众议,以“散势”之手,以迅雷之势发兵东征,破小沛,取徐州,击溃反叛自己的刘备,然后攻下邳,迫使关羽投降;曾国藩呢?咸丰十年,也就是公元1860年,咸丰帝令他分兵北援不为所动,仍继续四路攻取安庆,后又三路进兵天京,最后击败太平军。二人也都有被打得狼狈不堪的时侯,曹操被孙刘联盟火烧赤壁,毛都给烧掉了,丢盔弃甲逃回北方;曾国藩则是被太平军靖港之役打得投水,而且战事都发生在长江上。二人又都是既有才干又极富才华之人,既能办事又能传言,而对世事、身旁事所持的原则也基本上是:“看破,不点破”;曹操为丞相,曾国藩也是丞相,只是称谓不同。二人亦都俯畏人言,仰畏天命,曹操以魏王殁,没敢称帝;曾国藩攻下天京后,则自请裁削湘军,功成身退;另有一点也好有一比,二人后世皆是褒贬不一,让人争论不休。真可谓是:了却生前事,何惧死后名!

  曾国藩,曾子之七十代孙,生于1811年,殁于1872年,族名曾传豫,初名子城,字伯函,号涤生,谥文正。依曾氏族谱,曾国藩属曾氏宗族老三房珪公房南宗大界房系。现在一般的叙述是:清朝军事家、理学家、政治家,“中兴名臣”,晚清散文“湘乡派”创始人。

  曾国藩一生飞黄腾达,屡创做官神话。他将祖先曾子尊称为儒先,将其“君子三纲、八目”思想,在生活现实中予以社会实践和最为现实的运作、经营。他曾十年七次升迁,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死后谥“文正”,可谓显赫至极了。
  但他也是近代史上争议最大的一历史人物:“誉之为圣相,谳之为元凶”。誉者誉之为“湘军之神”,继孔子、朱熹之后再度复兴儒学的圣哲,大清帝国建树功业、转移运世的伟人贤者,清朝咸丰同治中兴第一名臣,二千年王朝史上最后一尊精神偶像;恨者则骂他是好名失德的伪君子、元凶、汉奸、镇压农民运动的刽子手、封建统治阶级的卫道士。因而于他身后留下了厚重迷雾,似乎成了一个历史难解之谜。
  然,观曾国藩一生,他首先是一个人,也是一个曾叱咤风云的历史人物。作为历史人物,身上就自然有许多历史遗留的痕迹。
  首先,他崇儒重道,以儒先,也就是祖先曾子的“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训诲,为教化,严格砥砺自己;
  其次,他尊君重道,俗话说,人在江湖,各事其主。既奉君禄,便为君事。一面笃于修身,精研理学,格物致知,雅好诗文;一面创立湘军,镇压“粤匪”,即太平军,同时因时势要求,努力探讨解决内忧外患、民贫国弱的治国方略,并在近代西方文化的影响下,倡导洋务,极欲富国强兵。
  他又可称为一个历史传奇人物,注意看他的仕途之路,即从1849年升授礼部右侍郎,此后九年遍兼兵、工、刑、吏各部侍郎,掌管机枢军政大事,十年七迁,连跃十级,从七品一跃而为二品大员,不但创下了清朝官吏升迁的奇迹,恐怕也是中国吏治史上的奇迹,领旨受恩,叩头拜谢之余,连他自己都在临死前的《遗奏》中说:“荷蒙圣恩锡爵,酬庸有逾,常格功薄位高,才小任重,每一念及,辄觉无以图报。”。
  他一生中,最郁闷之事:同进士出身。
  最经典的评鉴:卫道士。卫儒学之道。指其为读书人;卫清廷之道。指其为朝廷命臣。
  最有价值的探索:兴办洋务,倡导留学,极欲富国强兵。

  1、破天京

  破天京,是曾国藩一生最辉煌,也是最受争议的事。
  曾国藩一生,鸡毛飞上天,可以说,与太平天国分不开,也就是他自己所称的剿“粤匪”,而铸造曾国藩政治生涯顶峰的就是击溃太平军,攻陷太平天国的都城――天京。
  (1)天京攻陷后的完全惨烈画面:
  天京,即今天的南京。咸丰二年(1852年)十一月,太平军自湖南北出,攻克汉阳。1853年曾国藩奉咸丰命往长沙建立地方团练,后称为湘军,分陆军、水师两种。士兵则招募湘乡一带农民为主,薪俸为一般绿营的三倍左右,全军只服从曾国藩一人。1854年,总计有陆军十三营六千五百人,水师十营五千人,会集湘潭,誓师出征。初战在岳州、靖港败于太平军,接连吃败战,曾国藩被打得几次都想跳水自尽,在上书时,只能以“屡败屡战”自嘲。后重整军实,复占岳州、武昌,太平军势力退出湖南。1856年9月,太平军杨、洪争斗,起内讧,太平军自乱。1858年5月,曾国藩得以抓住此大好时机,攻占九江,至1860年,曾国荃包围安庆,以“扎硬寨,打死仗”强打硬攻,1864年,湘军终于攻破天京。
  太平军与湘军战,曾让湘军吃足苦头,南京城破,曾国藩曾忿忿地说:“今粤匪之变,蹂躏竟及十六省,沦陷至六百余城之多,而其中凶酋悍党,如李开方守冯官屯、林启容守九江、叶芸来守安庆,皆坚忍不屈。此次金陵城破,十万余贼无一降者,至聚众自焚而不悔,实为古今罕见之剧寇”。
  曾国藩曾被太平军打得跳水寻死,如今将士们的英勇,则令曾国藩惊震。
  曾国荃是攻破天京城的悍将,由于太平军与百姓的死命抵抗,最初攻城不见成效,曾国荃便纵兵焚城,战斗甚为惨烈。南京文士李圭于《思痛记》记述:“至官军一面,则溃败后之虏掠,或战胜后之焚杀,尤耳不忍闻,目不忍睹,其惨毒实较‘贼’又有过之无不及,余不欲言,余亦不敢言也。”曾国藩的幕僚赵烈文也在自己的《能静居日记》中,记录了天京城破后的惨状:“沿街死尸十之九皆老者。其幼孩未满二三岁者亦斫戮以为戏,匍匐道上。妇女四十岁以下者一人俱无,老者无不负伤,或十余刀,数十刀。”彭玉麟由于历来对曾国荃不满,或许是觉得他太过残忍,曾先后两次致书曾国藩,一次是1861年安庆之围,一次是1864年天京之围,要求对滥杀的曾国荃处治。但曾国藩怎可能采纳这样的建议呢?他对朝廷奏称:“伪宫贼馆,一炬成灰,并无所谓赋库者,然克复老巢而全无货物,实出微臣意计之外,亦为从来罕见之事”。
  战争惨烈,历来如此,不论是义师之战,还是非义师之战,如五百年战国,皆是血流如河,不然,也就不是战争了。
  (2)湘军之路
  困心横虑,正是磨练英雄,玉汝于成。李申夫尝谓余怄气从不说出,一味忍耐,徐图自强。因引谚曰:“好汉打脱牙,
  和血吞。”此二语,是余生平咬牙坚挺之诀。
  ——曾国藩:《心述手记》
  咸丰二年,即1852年,曾国藩因母丧在家,“丁忧三年”。
  此时,太平军风暴已席卷半个中国,清政府尽管从全国各地调集大量八旗、绿营官兵,可这帮腐朽的纨绔子弟,这时已经完全不是当年打天下的那帮英雄,早已经不堪一击,清政府无奈,于是颁发奖励团练的诏令,力图利用各地的地主武装,抗击太平军,这就为曾国藩湘军的出现,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历史机会。
  机会这个东西,某种意义上讲,就是天意。
  1853年1月,农历为咸丰二年的十二月,清廷命曾国藩为帮办团练大臣,曾国藩先是踌躇不决,后经刘蓉、郭嵩焘苦劝,才往长沙,筹办团练。他知道,这次的对手不是一般的流民盗匪,而是有坚强组织的大规模的农民武装力量,如果按历来办团练的老办法,是没办法对付这支骁勇的武装的。于是他上奏朝廷,建议重建一支绿营以外的正规军,也就是湘军。湘军的主要特点:一是利用封建宗法关系作为团结军队内部的纽带。湘军的官兵,多数通过同乡、同族、亲友、师生等关系挑选募集。各营只服从营官一人,全军只服从曾国藩一人。二是湘军的将领,大多选自受过孔孟之道熏陶,在科举道路上失意,一心想借军功获取功名富贵的知识分子。这些人,平日习程朱理学,把保卫朝廷作为自己的使命。三是从精神、思想上,湘军将捍卫儒学,与太平天国的“拜上帝教”口号相区分;四是用封官许愿、举荐褒赏来激励、鼓舞官兵士气,使湘军官兵变得异常亡命、骁悍、本性凶悍。
  1854年初,湘军组成陆军十三营,水师十营,共一万七千多人,同年正式出师与太平军作战。曾国藩以捍卫儒学之名义,发出出师檄文,称太平天国“拜异教”,为“粤匪”,他说自己出师不仅止是为了保卫朝廷,也是为了保卫整个道统。他号召一切“读书识字者”,要为捍卫圣人之道而战。
  (3)三河惨败
  咸丰四年,即1854年,曾国藩率湘军在湖南、湖北初战太平军。12月,湘军围攻九江,太平军不敌,曾国藩此时有些得意忘形,以为大功即将告成,立于船头,道:“肃清江面,直捣金陵”。太平军为了扭转战争的被动局面,急派石达开等骁勇战将率军西援,在湖口、九江战役中,击败湘军水师。1855年2月11日夜,西北风猛刮,石达开下令总攻湘军水营,湘军停泊在江面的大船百余艘,被太平军尽行放火焚毁,太平军还缴获了曾国藩座船,“文卷册牍俱失。公愤极,欲策马赴敌以死。”走投无路,曾国藩投水自杀,被救起,狼狈而仓促地逃到南昌,太平军随后包围了南昌,厮杀之声阵阵传来,曾国藩难以抵挡,每夜“梦魂屡惊”,“呼救无人”。援兵无望,于是只好坐困南昌,受尽了当地官绅的讥讽、排挤,度日如年。
  或许是上天不想绝亡于他,转眼到第二年,也就是1856年6月,太平军攻破清军向荣的江南大营,天京三年之围得解。8月9日向荣死,其死讯不久便传入天京,东王杨秀清见当时太平天国形势大好,心头便闹起鬼来。一天,他自称“天父下凡”,召天王洪秀全到东王府。他假以“天父上身”的名义对天王说:“你与东王皆为我子,东王有咁大功劳,何止称九千岁?”洪秀全慌道:“东王打江山,亦当是万岁。”东王又假天父的名义问:“东世子岂止千岁?”洪秀全情知不妙:“东王既称万岁,世子亦当是万岁,且世代皆万岁。”东王大喜说:“我回天矣。”九月一日,北王韦昌辉率三千精兵赶回天京,当夜在城外与燕王秦日纲会合,陈承瑢开城门接应。凌晨时分,突袭东王府,东王被杀,东王府内数千男女,包括东王妻妾五十四人同被杀尽。然后,北王以搜捕“东党”为名,于天京城内大开杀戒。众多东王部属在弃械后被杀,并殃及无辜平民。
  这场太平天国内部发生的变乱、血腥内讧,史称“天京事变”。数万太平军将士死于内乱的残杀,许多骁勇的战将倒在了血泊之中,此后,太平军元气大伤。
  曾国藩抓住这个机会,于10月返回湖南,募勇组建吉字营入援江西。趁兵力分散的太平军成鸟散之势,发起猛攻,于咸丰六年十二月攻下武汉,接着李续宾率湘军主力驰援江西战场,咸丰八年五月十九日,李续宾、杨岳斌率水陆两军攻陷九江。然后挥师进逼太平军重要军事据点三河镇。曾国藩的谋略是攻下武汉、九江,之后以湖北、江西为依托,与太平军逐鹿安徽,争夺安庆。一旦攻占天京门户安庆,他就可以驾起顺水船,挥师沿江东下,直取太平天国的首都天京。
  此时,经天京事变折损了数万精兵强将的太平军,加上翼王石达开出走又带走了几十万精兵,形势已是岌岌可危。曾国藩决意统率湘军,兵分四路围攻安庆,誓言于年内攻破天京,活捉洪秀全。不想这时,太平军起用青年猛将陈玉成,在安徽与李秀成及捻军联手,分三路反攻湘军,并于咸丰八年十一月,也就是1858年11月15日在三河大战中,大败湘军,歼灭湘军主力李续宾部六千余人。曾国藩弟曾国华战死,李续宾及以下文武官员四百余人全部被歼。之后,陈玉成又乘胜追击,不战而解安庆之围,保住了天京门户。然后又回师皖北,大败清军于庐州,活捉了清朝安徽巡抚李孟群,得以使太平军重振军威。
  “三河之挫,敝邑阵亡达六千人,士气大伤!”曾国藩虽遭惨败,但他仍不放弃攻取安庆的战略计划。一边与太平军相持,一边与胡林翼商量进兵之策。
  咸丰九年,即1859年11月,曾国藩拟定四路进兵,最后攻取安庆的策略。
  咸丰十年,也就是1860年,曾国藩亲率八万湘军,完成对安庆的包围。而这时太平军击败清军重建的江南大营,东征苏州、常州,咸丰帝惊恐之下,要曾国藩赶快发兵救援,但曾国藩“以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而拒绝应命,他上疏说:“安庆一军,目前关系淮南之全局,将来即为克服金陵之张本”。他意已决,决定孤注一掷,不拿下安庆,誓不撤兵。太平军急于解安庆之围,星夜分兵两路,突入湘军后方,围攻武汉。此举虽然使得湘军内部生发出一片惊慌,军事会议上,有人主张撤安庆之围,回师救援湖北,可是曾国藩巍然屹立,不为所动,不改变战略方针,他说:
  “吾但求力破安庆一关,此外皆不遽与之争得失”。
  他一边坚持围攻安庆,一边调兵遣将,加强武汉的防守。结果,太平军欲以西取武汉,解安庆之围的战略没能成功,而曾国藩经过数月的惨烈厮杀,于咸丰十一年九月,终于攻下安庆。从而建立起了进攻天京的桥头堡。
  (4)攻占天京
  曾国藩与咸丰,不如曾国藩与道光,道光对曾国藩是信任,咸丰对曾国藩是猜忌。咸丰二年,太平军攻长沙,夺取岳州,咸丰命曾国藩往长沙协助张亮基办团练,曾国藩就满肚子的不舒服;靖港之败后,曾国藩困于江西,2月27日,因父亲去世,偕弟曾国华弃军离赣回湘奔丧。七月,因不满手无实权,两次上疏,请求在家终制,咸丰竟然批准,显然是没把曾国藩看重。可曾国藩也从心里,没把咸丰当作君王看,这从咸丰大丧之年,曾国藩在军中秘娶小妾,就大致可以看出。按制,皇帝大丧期间,也就是死的这年,大臣应当服丧,是不能婚娶的。而从母死至父亲死的这几年,即从初办团练到驻扎江西处处受人刁难排挤,可以说是曾国藩一生,无论从私从公,都是最艰难的时期。如果不是太平军攻势太猛,咸丰可能真会让曾国藩永远雪藏,“在家终制”。
  转眼到了咸丰八年七月十三日,“在家终制”的曾国藩忽然接到咸丰谕旨,命其出办浙江军务,他十七日起程,于次月五日抵达武昌,与胡林翼会商进兵、筹饷的策略。而到了咸丰十年六月,由于重建的清军江南大营被太平军击溃,对曾国藩一贯猜忌的咸丰帝,不得不下谕旨,令他署理两江总督,八月改为实授,并命他为钦差大臣,督办江南事务。因为当时,唯一能和太平军较量的只有曾国藩的湘军。咸丰十一年七月,咸丰死于热河行宫,胡林翼也于八月去世。咸丰死后,转由西太后慈禧执政,慈禧于年底命曾国藩督办江、浙、皖、赣四省军务,四省巡抚、提督悉归节制。
是年底,曾国藩定下三路进军天京之策:
  “以围攻金陵属之国荃,而以浙事属左宗棠,苏事属李鸿章,于是东南肃清之局定矣。”
  第二年开春,他保荐左宗棠为浙江巡抚,带兵入浙,保荐李鸿章为江苏巡抚,率淮军去上海,成钳制之势,夹击太平军;命胞弟曾国荃率湘军主力,由皖北东下,主攻天京。自己则坐镇安庆大帅营。
  与此同时,曾国藩开始向外国大量订购船炮,聘请外国人训练军队,筹办新式军火工业。因为于1861年,他就在安庆设立了军械所,仿制洋枪洋炮,此后,许多省份也相继建立了军火工业。而这些工业,既是中国民族工业的先声,也对提高湘军的战斗力,击败太平军,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同治二年,即1863年6月13日,按綦江东溪会议定下西进之策的石达开兵败大渡河。
  同治三年,即1864年6月3日,洪秀全病死于天京,其长子继位。7月19日,湘军攻陷天京,太平军失败。7月,曾国藩赏加太子太保、一等侯爵。曾国荃赏太子少保、一等伯爵。因有功高震主之隐忧,曾国藩上奏朝廷请裁撤湘军,8月15日,奏准,裁削湘军二万五千余人。
  至此,湘军告一段落。
  湘军为曾国藩一手创办,是曾国藩手中无坚不摧的利器,因而曾国藩堪称湘军之父。而当初追随曾国藩的许多科考失意者,也从而得以实现了其腾达的梦想,在十几年中,有大量人员被曾国藩保荐,官至三品以上,有许多甚至升为提督总兵。
  太平天国亡后,太平军在江北的残部与捻军汇合,大有卷土重来之声势,清廷急命曾国藩督办直隶、山东、河南三省军务。同治四年,即1865年5月26日,他接到圣谕:率军赴山东剿捻。6月18日,拟定北上剿捻之策:重镇设防,划河圈围,清野查圩,马队追踪。同时带领湘军二万,淮军六万,配备洋枪洋炮,北上“剿捻”。9月,经杨州、清江浦抵徐州。一路调兵布防堵围,他的战略是“重迎剿”,把捻军阻击在运河、沙河地区,使捻军成困兽,然后加以消灭。但捻军突破了曾国藩的防线,进入山东。曾国藩“剿捻”无功,并因此被免职,由李鸿章接代。
  同为曾国藩,如果说,“破天京”令他飞黄腾达,“剿捻”则似乎成了他人生的滑铁卢,而天津教案,则无疑成了他政治生命的坟场。不知此说对否?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0

关注

0

粉丝

7142

主题
精彩推荐
热门资讯
网友晒图
图文推荐

小黑屋|Archiver|安德管仲网 ( 粤ICP备20002412号 )

GMT+8, 2024-9-21 15:36 , Processed in 0.058294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