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爱民主、我们爱自由、我们也爱财富!我们尊孔子、我们尊老子、我们同尊管子!

安德管仲网管仲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扫一扫 分享朋友圈

已有 4141 人浏览分享

开启左侧

左宗棠故乡行

[复制链接]
4141 0
距今1535年,也就是南北朝宋元徽二年(474),湘州刺史王僧虔上表朝庭析罗、湘西、益阳三县部分地方设置一个新的县份,县治设在今湘阴县芦苇场鲇鱼洲中部的琴棋望,因地居湘水之南,故名“湘阴”。

   自来“湘阴”就和湘潭、湘乡并称为“三湘”,成为湖南的代称,可见这一块地方历史上就是湖南地域的中心区域之一。

   这里景色秀丽,物产丰饶,人文鼎盛,乃是世世代代湘阴人引以自豪的。这里出名相,出勇将,出才子,出巧匠;197年前,湘阴左家塅诞生的、后来立下收复163万平方公里国土大功的左宗棠,更是一位震惊世界的大英雄。我们驱车穿行在湘资尾闾的小镇街巷、乡间道路,探寻这位历史伟人的人生足迹和遗闻轶事。



     从柳庄到天山南北

   清嘉庆十七年(1812)农历十月初六午夜过后,湘阴县东湘乡左家塅,三十八

岁的左夫人妊娠十月,已近临盆。昏睡中的左母梦见自己在池塘边的梧桐树下仰观星象:那是牛郎星,那是织女星……左母正默默地在天空中搜寻,忽然发现头挽双髻的牛郎从星座上走出,径直朝自己飞来。左母躲闪不及,那牛郎已和自己撞了个满怀。左母惊呼一声:“牛郎!”那牛郎竟“哇”地一声作了回应。

   几乎同时,年迈的祖母也梦见一位神人从天空降落在自家院子里,口呼:“牵牛星来也。”老人立时惊坐起来。随即,只见媳妇房中泛出一片白光,接着便传来孩子响亮的哭声。这时已是初七日凌晨。

   这一天降生的孩子便是左家第三子,后由祖父取名宗棠。无独有偶,咸丰十年(1860),咸丰帝奕宁在紫禁城里日夜为无力对付太平天国而焦虑。忽一日梦中听得半空中有人大呼:“臣牵牛星救驾来也!”翌日早朝,御案上翻到的第一份奏折,竟然就是关于保奏左宗棠出山的内容。

   从此,右宗棠是牵牛星下凡的传说不胫而走,风闻天下。左家塅是湘阴县东乡的一座村庄。左宗棠家这时并不富裕,居住着一幢三间一层两偏厦的普通农舍,后世称梧塘老屋。由于左宗棠自立之前父母、兄长相继去世,后来又入赘湘潭周家,因而左家塅没有留下他青少年时代生活的遗迹。倒是西距左家塅不到20里的柳家冲,却有一座左宗棠居住过14年的故居柳庄,至今仍然存留世间。

   左宗棠自幼聪明颖悟,加之父亲左观澜的精心调教,学问迅速长进,在举业的道路上一路旗开得胜。15岁县试高中第一,翌年府试又居榜首;后虽经丁忧居丧耽误了乡试时间,但几经周折,终于也中了举人。然而此后命运便开始为难左宗棠了。自道光十三年(1833)至十八年,先后三次赴京会试,都名落孙山。落第后的左宗棠只得辗转醴陵等地,课教生员,聊以糊口。到了41岁,还在“犹作儿童句读师”。就是1852年以后,应骆秉章、张亮基之请,出山赞骧军务,才华大显,一时竟有“国家不可一日无湖南,湖南不可一日无宗棠”的誉论,但终究仍不过是“佐杂小吏”一类的“打仔”。直到咸丰十年(1860),左宗棠49岁,已是眼下科级干部都快要退居二线的年龄时,方才经咸丰帝特谕,给了个“四品京堂候补”的身份,算是“著了朝籍”。可说是“大器晚成”的典型了。

   然而,命运对左宗棠又是格外眷顾的。22岁上,他得以与湘潭才女周诒端完婚,夫妇情投意合,应了“才子佳人”这句老话。求学期间又得经世致用学派名家贺熙龄教诲。贺对这位高徒赞赏有加,做诗夸奖说:“六朝花月毫端扫,万里江山笔底横。开口能谈天下事,读书深抱古人情。”并加有小注:“季高近弃词章,为有用之学,谈天下形势,了如指掌”。左宗棠与陶澍、林则徐的交谊更可以说是命运之神在冥冥之中的刻意安排。道光十年(1838),曾经在嘉庆、道光两朝担任过27年封疆大吏的陶澍回乡省亲,途经醴陵,在下榻的馆驿见到了时在渌江书院担任教习的左宗棠撰写的一幅欢迎楹联:

    春殿语从容,廿载家山印心石在;

    大江流日夜,八州子弟翘首东归。

   这副楹联用了道光帝为陶澍御书“印心石屋”的典故,又表现了家乡父老企盼名人回归的热切之情,陶澍看后眼睛一亮,立即召见了这位年仅27岁的年轻教习,“一见目为奇才,纵论古今,为留一宿。”这时,年长左宗棠33岁的陶澍主动提出,将他时年5岁,也是唯一的儿子陶氵光与左宗棠长女孝瑜订婚,虽经左公再三推辞,陶公却挚意坚持,终成惠眼识才的千古佳话。由此,也使左公实现自己“读破万卷,神交古人”的雄志有了可能。

   一代民族英雄林则徐对左宗棠的政治嘱托,则是又一桩千古流传的佳话。道光二十年(1849)林则徐因病御任,从云南昆明回原籍福建,船泊湘江,专门派人到柳家冲约请左宗棠一晤。这年的农历11月21日,这两个年龄相差27岁的陌生人在长沙码头见了面。“宴谈达曙,无所不及”。林则徐对左宗棠的政治见解、学识才华十分赞赏,“一见倾倒,诧为绝世奇才”。并将自己在发配伊犁时整理的有关新疆的政治、军事、地理方面的资料全部交给左宗棠,并郑重地托付:“吾老矣,空有御俄之志,终无成就之日。数年来留心人才,欲将此重任托付。东南洋夷,能御之者或有人;西定新疆,舍君莫属。”20多年后,左宗棠用兵新疆,收复失地,五奏建省,屯田垦荒,兴修水利,卓著勋劳,显然许多地方都受了林则徐的影响。




   道光二十三年(1843),31岁的左宗棠用教书薪俸的积蓄900两白银,在湘阴东乡柳家冲置薄田70亩,并亲自设计监制了一座住宅,亲书“柳庄”二字匾于门额。

   柳庄位于樟树镇巡山村,旧名柳家冲。冲内丘岗逶迤,田园葱翠,东纳青山之秀美,西引湘江之灵气。庄宅共占地4.29亩,房屋为砖木结构,大小48间。

   左宗棠五世孙左焕奎撰《开发大西北先驱左宗棠》这样描写柳庄的形制布局:“新居用土砖垒了一圈围墙,建了一个简陋而不失气派的大门。上端搭了一线草棚。草棚之下是左宗棠亲手所书两个大字——柳庄。走进围墙门,是一块土坪,栽着几块橘树、桃树和腊梅。走进堂屋,便可见一条幅悬挂壁上,写着‘湘上农人’四字。简朴的家什透着一种整洁与随意。整栋房屋的后面,是为了提高灌溉水流而砌的一条水渠,水渠沿围墙而走,穿墙向外流去,形成了‘流觞曲水’之风格”。

   柳庄的门向座西朝东,当大门有方面积数亩的水塘,塘边垂柳依依。按乡间风俗,自来有“门向不朝白,朝白就住绝”的说法。但柳庄却反其道而行之。对此,老人们又有说法。柳家冲是一块“仙牛地”,牛头朝东,东西山脊低洼处便是“牛角扼”。宅院门向朝东,直指“牛角扼”,也就应了左公是牵牛星下凡的传说。

   对于柳庄的耕读生活,左宗棠还是十分惬意的。他在给友人的信中对柳庄的田园生活有过这样的描述:“东作甚忙,日与佣人缘陇亩,秧苗初茁,田水琮铮,时鸟变声,草新土润,别有一番乐意。”

   左宗棠入仕后,忙于军务,便再也没有来柳庄居住过。百多年来,这里成了当年两位周姓佃户后裔繁衍生息之地。随着周姓人口逐渐增加,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周氏后裔陆续拆旧扩新,至七十年代末,原屋已荡然无存。

     2003年,湘阴县委、县政府对柳庄进行了复原重建。重建的柳庄,院门两侧有左宗棠题写的“参差杨柳,丰阜农庄”门联,门额上左公手书的“柳庄”二字笔力遒劲。进门是晒谷场,南面是庭院。庭院南侧是他读书的魁顶阁楼,名曰“朴存阁”;宅屋分前后两进:前进北面为谷仓、杂屋;南边为前厅、厢房、子弟学堂;后进由两个四合院组成。整个建筑青砖燕瓦,体现晚清民居风格。

  左宗棠虽然自称“湘上农人”,蛰居柳庄,却是“身无半亩,心忧天下”,怀着“欲效边筹裨庙略,一尊山馆共谁论”的愤懑之情。在柳庄的十多年里,他一方面广研天文、军事、历史、时事,“体察人情,通晓治道”,通观国事,关注边陲,谋划着“置省开屯”,“万里输官稻”的筹边韬略;另一方面,认真钻研农桑、舆地之学,并且亲自实践种稻、种茶、种柳、种桑、种竹,在此基础上写成了“朴存阁农书”。一些农业经济史学家认为,当时柳庄的生产、经营具有农业资本主义的性质。

   正是有了在柳庄的艰苦历练和厚积薄发,才有了后来纵横天山的不世伟业。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但到了十八世纪六十年代,邻近新疆西部的中亚汗国浩军国统治者,在沙俄的煸动下,利用新疆各贵族连年内战之机,派阿古柏攻占南疆各地,七十年代初又攻占达坂城、吐鲁番、乌鲁木齐、玛拉斯,几乎把新疆的大部分地方都侵占了。阿古柏在其占领的地方宣称建立“哲得沙尔”汗国;在此前后,沙俄军队也占领了伊犁。

   在国土沦丧、边疆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时候,清廷以李鸿章为代表的投降派畏敌如虎,以强调海防为由,鼓吹“新疆无用”,说什么出兵新疆就是“耗中事西”,“得不偿失”,公然主张放弃新疆。左宗棠则力排众议,强调“海防、塞防并重”,力主用兵新疆,收复失地。左宗棠的观点得到了当时清廷最高统治者慈禧、奕昕的首肯。于是,左宗棠受命挑起了收复新疆的历史重任。

   光绪二年(1876)农历二月二十一日,兰州城人山人海,四乡百姓,文武官员,齐集总督府外,欢送左大帅率军西征。只听得三声炮响,府门大开。亲军们高举着一对对大书左宗棠钦命头衔的高脚牌:“特命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陕甘总督”、“特开东阁大学士”、“世袭一等恪靖伯”、“世袭一等云骑都尉”、 “太子太保”、“兼福州船政大臣”等;接着是四匹大红马拉着的一部大车,车的四角树立红黄两色四面大旗,上书“左”、“帅”大字;再下便是红、白两匹大马拉着的大马车,左宗棠身穿四团龙袍服,外罩黄马褂,头戴双眼花翎,手按佩刀,神色庄严,端坐车中;随后是大队文武官员,骑马缆辔,并列行进。观者无不赞叹:真是大将军八面威风!

   左宗棠收复新疆的军事战略是“先北后南,缓进急战”。在当地人民的支持下,旗开得胜。1876年8月16日,一举攻克乌鲁木齐,收复除伊犁之外的北疆诸城;1877年4月,奇袭达坂城,激战托克逊,顺势拿下吐鲁番。5月,阿古柏在极度绝望中服毒自毙。8月,进军“南八城”,兵不血刃收复喀喇沙尔和库尔勒后,又奔袭白彦虎,收复库车城;接着在维吾尔族人民的支持下收复阿克苏和乌什。10月28日,兵分三路,猛扑达喀什噶尔,大获全胜,白彦虎潜逃沙俄;次年一月,相继收复叶尔羌、英吉沙尔、和阗,南疆底定。

   光绪六年(1880)四月十八日,年近七旬的左宗棠,为了收回仍被沙俄占领的伊犁,决定将大本营从酒泉西迁哈密,以就近指挥征讨大军。临行前,他让人特制了一口黑漆棺材,由亲军抬着,随仪仗行进,这就是千古流传的左宗棠“舆榇出塞”的故事。在左宗棠大军压境的情势下,沙俄终于同意将伊梨地区2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和通往南疆的穆扎山口归还中国。

   至此,沦入敌手14年之久的160万平方公里的新疆大地,重又回到祖国怀抱,这相当于我国国土面积的六分之一,相当于八个湖南省。左宗棠对于中华民族的贡献可谓功莫大焉。

   左宗棠用兵新疆,不仅收回了失地,而且在新疆大地上留下了湖湘文化的印记,黄土高原开拓出千里绿州,戈壁滩边现出了江南风光。婀娜多姿的“左公柳”至今仍在向人们叙说当年那段艰辛的历史。在左宗棠收复新疆即将奉旨回朝的时候,他的老战友杨昌浚应邀前来肃州拜访左公。一路上见到,西行的官道上,两旁杨柳已经绽出新绿,一眼望去,万点新芽,连成一线淡淡的长廊。这是左公让部队边行军、边栽种的,总长怕也有万里之遥了。杨昌浚在惊诧之余,不由得感慨万千,写下了一首著名的七绝《恭诵左公西行甘棠》:

     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

     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

   诗后还附了跋语:光绪元年,左公季高奉命督师新疆,大军西行,从西安至安西,命士兵沿途植柳,夹道数千里,绿如帷幄,欣喜春风已度玉门关矣!

   人们还在西北边陲找到了当年左宗棠“军屯民屯”和兴办水利建设的遗迹。史载,左宗棠部将张曜“嵩武军”在哈密垦荒一万九千多亩,年获粮数千担。新疆有个米泉县,左宗棠部队把种水稻的技术留在那里,至今仍是产稻大县,留有以湖南村、县命名的庄子。七十年中期以后,湖南人入伍到新疆,还有不少人到湖南庄子插秧、割稻。肃州的总督衙门左、右有“饮和池”和“挹和池”,是当年左宗棠捐出薪俸,动用兵工修建的,解决了城中居民饮水污浊之苦。左宗棠驻军平凉时,组织修葺柳湖泉,既供饮用,又可溉田。二次驻节肃州时,捐廉钱掘低洼地造湖,引酒泉之水入湖。湖中留着三处沙洲为岛,岛上筑亭;水中放养江南鱼苗,环湖筑堤三里,遍植树木,其中有从浙江湖州买来的桑树,湖外拓出良田数百亩,形成塞北江南景观。湖成之日,左宗棠亲自撰文描绘:

   “酒泉湖堤亭子告成,盖自开辟以来未有之胜概也。白波万迭,洲岛回环;沙鸟水禽,飞翔游泳。水边亭子,上有层楼,下有扁舟,时闻笛声,悠扬断续。”后人感左公惠民施政之德,称之为“左湖”,后辟为酒泉公园。

   左宗棠经略西北时重视文化教育的事迹至今仍历历可考。他曾多次从自己的薪俸中匀出银两解决兰山书院(今兰州师大)和酒泉书院师生的膏火费的不足,并亲自批阅生员试卷;甘州士绅要为他建生祠,被他劝阻而改建“湟中书院”。他主持在兰州新办义学16所,带动了辖区各地的办学之风。他在西北首创开设书局,刻印供教学之用的书籍,带动所辖州县相继开局刻书,促进了文教事业的发展。他奏请甘肃分闱乡试,分设学政,创建贡院,命名“至公堂”,奏请增加取土名额。左公题写的“至公堂”门额,至今收藏在甘肃博物馆。

   左宗棠是站在长治久安的高度关心新疆建设的。他在收复失地调离陕甘住所以后,仍执着地请求朝廷将新疆设置行省,奏折先后达五次之多,终于得到批准,于光绪十年(1884)9月30日组建新疆省,湘军主将刘锦棠被朝廷任命为第一任巡视。






   对于左宗棠收复新疆的旷世战绩,后世评价极高,一般都把他和汉代韩信、卫青,三国诸葛亮、唐代李靖相提并论。仔细想来,却也不尽其然。从军事才能和攻城取地的功勋来说,他们或许难分伯仲;但从他们所处的环境和条件来说,左宗棠显然要艰难甚至险恶千万倍不止。首先,韩、卫、诸葛、李靖们所遇的都是明君,他们给将帅们创造了建功立业的大环境,军事家们可以在这个大环境下充分施展自己的才能。诸葛亮后期虽然遇上了昏庸的刘禅,但在军事、后勤各方面却有着充分的自主权。左宗棠就不同了。当时清廷腐败无能,恐惧洋人,且对汉人领兵百般猜忌,不敢放手,多方牵制;而以李鸿章为首的投降派又不断设置障碍,左宗棠率军西征,无异于孤军深入。作为前方统帅,他不仅要亲自选将组军,构思攻取方略,而且还要筹谋粮饷、军械乃至运输各项事宜。朝廷无钱,地方扯皮,向外国借款,又受到责难,可说是一时四面碰壁,焦头烂额。左宗棠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艰艰难难筹办了各项准备事宜,而后从从容容克敌制胜,一举收复了新疆。从这个角度说,历史上还没有哪一位杰出的军事家做到这一点。



   或许由于清廷有意褒赏左宗棠的不世战功,也或许由于不放心这位汉臣长期在边陲坐拥大军,光绪六年(1880)七月初六,一份调遣左宗棠回京的上谕,六百里加急,送到了左宗棠的哈密大营。左宗棠回京后,被任命为首席汉军机、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兼兵部尚书,并管理神机营。

   然而,生性鲠直的左宗棠显然适应不了京都宦海积年形成的腐朽格局,更何况他还有那“牵牛星下凡”的崛强脾性。左宗棠在军机处“行走”了不到九个月,便被调任为“两江总督兼充办理南洋通商事务大臣”。

   光绪七年(1881)冬,左宗棠趁去江宁(南京)赴任的空当,请准慈禧太后,回湖南省亲,来到了阔别20多年的柳庄。只见东面山丘亲手栽植的茶树仍然青翠欲滴;宅后的竹林仍然葱郁苍劲;门前的“天砚”大水塘碧波粼粼,塘边的四人合围的柞树冠盖苍翠,枫树一团火红;庄门上的“柳庄”二字依然鲜艳醒目;院中十几株梅花欣然怒放。左宗棠和家人一道在田头漫步,在院中伫立,陷入深深的回忆之中。的确,柳庄同左宗棠的人生与事业关系太密切了:这里曾经有过夫妇相敬如宾、课对赋诗的温馨生活;有过两江总督与一介布衣的他结成儿女亲家的美谈;有过林则徐约见自己、倾情交谈的“湘舟夜话”;有过湖南两任巡抚先后“三顾茅庐”,力邀自己出山运筹军幕的历史故事……

这年十二月二十二日,左宗棠到江宁(南京)受任视事。在任期间,他组织大规模的治淮工程,督师抗击法国侵略军,支持冯子材取得镇南关大捷,可谓宝刀不老,再展雄风。终因年高体弱,操劳过度,旧病复发,于光绪十一年(1885)农历七月二十七日病逝于福州皇华馆。临终前,他圆瞪双眼,手指窗外,大声一吼:“娃子们,出队,打拔孤去!”这时,一道闪电,一声炸雷,大雨倾盆而下,人报:福州城角崩垮了。就这样,一颗闪亮的将星殒落了。



   左宗棠逝世后,清廷对他的身后处理也还算隆重,加盖皇帝御玺的圣旨明确:追赠太傅,照大学士例赐恤,加恩予谥文襄,入祀京师昭忠祠、贤良祠,并于湖南原籍及立功省份建立专祠。于是,湘阴作为左宗棠的旧籍,就有了县城里的“左文襄公祠”和出生地左家塅的“左太傅祠”。

   左文襄公祠,又名左公祠,俗称相国祠,位于湘阴县城八甲老街。乃是左公逝世后,湖南巡抚吴大  根据朝廷旨意,于1885年动工修建,1892年建成。祠为砖、木结构,由三组硬山式屋宇组成,屋宇间用边廊连接,形成整体。主体建筑坐北朝南,由前门、中栋、后殿及廊厢组成,东西墙中栋伸出边厢,为晚清小型殿宇式风格。中栋与后栋之间设天井,天井中有6株桂花树。主殿内设左宗棠佛龛及湘籍随左出征的将领牌位,正殿挂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的题匾。前门为照壁,两边开门,门上分别嵌挂“经文”、“纬式”牌匾。整个屋面盖小绿瓦。祠宇、边厢、水塘等,共占地1500多平方米。2001年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湘阴县政府组织对祠宇进行重新修缮。新修大门牌楼,塑置左宗棠戎装像,堆塑左宗棠征西图,营造假山、池塘等。左文襄祠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游人面前。

   左太傅祠位于湘阴县盖头铺镇左宗棠的出生地新光村。祠宇是左宗棠逝世后左氏子孙为实现左宗棠遗愿而修建的左氏家族学堂,始名留青学堂。祠宇为两进两厢,座北朝南,前进为太傅祠,后进为孔子堂,两厢为两层楼房,分设教室、礼堂,东边建有宿舍、杂屋,占地约4000平方米。泥木结构,三合土筑墙,小青瓦屋面。前栋一字排开,大门顶上有慈禧太后题写的“左太傅祠”横匾,长四尺,宽二尺。中间是大厅,两边各有一间教室。跨入中门,东西两边是两层砖木结构的八间教室,中间是长方形的天井。孔子堂紧连中栋后墙,造型别致,整个亭阁由四根木柱支撑,内放孔子画像。“文革”中祠宇受到严重破坏,仅存中栋和孔子堂。1982年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寻访那片湖湘沃土

   一粒细小的种籽,抛撒在土壤之中,最终能够长成枝干粗壮、冠盖蔽日的冲天大树,自然与承载它生长的那片土地的地理环境、气候天象、土壤肥力有着极大关系。湘阴县的滨湖山坳之中,走出了左宗棠这样一位盖世豪雄,当然应该与湘阴县的历史传统、人文环境、社会风俗的潜移默化密切相关。

   如果说左宗棠是湘阴的骄傲;那么,湘阴就是左宗棠的根基。从屈原、杜甫的遗风流韵中,我们寻到了左宗棠忧国忧民思想的直接源头。湘阴这块土地上,曾经有过两位伟大诗人的留踪。一位是战国末期的屈原,一位是唐代的杜甫。白马寺,位于资水尾闾,与湘江、洞庭湖紧密相连。据《楚南水道考》记载,战国末期楚国政治家屈原被放逐于沅、湘之间的时候,曾经往来经过此地,人们甚至还绘声绘色地描述过屈原途经这里的情形:一位老者,面目清癯,头带高冠,宽袍长带,骑着一匹白马,在河岸边慢悠悠地行进,口中还念念有词。后来人们便在这里建起了一座寺庙,取名“白马寺”。七世纪中叶,唐代大诗人杜甫经洞庭湖赴潭州,船过这里,感念屈原之为人,特意在此系舟停泊,写下了《发白马潭》诗。由于水路交通发达,这里逐渐形成集市,称白马市。集市繁荣,寺庙香火亦盛。

   杜公亭,位于湘阴县城关镇邓婆桥西面,这里是杜甫两度系舟留连过的地方,后世为了纪念这位伟大诗人,在这里建成一亭,初名“故人亭”,意为杜甫是湘阴人民的挚亲好友。北宋元丰年六年(1083)加以修葺,更名“诗翁亭”,意在招唤诗人远逝的魂灵。南宋绍兴六年(1136)重新修葺,改为“清风亭”,意在契合诗人“至君尧舜上,再使风俗醇”的襟怀。南宋庆元六年(1200)再次重修,更名为“杜公亭”,直接张扬起诗圣旗帜,表露出人们对伟大诗人的怀念。唐大历四(769),贫病交加的杜甫,从岳州乘船去潭州(长沙),途经湘阴,被这里秀美的山水所吸引,乃在湘阴南门港外下篙停泊,居留了一段时日。诗人在这里垂钓以寄怀,吟诗以娱性,宿青草湖,登青山岛,入芦林潭,写下了许多动人诗篇。后来溯湘江而上前去耒阳,因阻于洪水,只得北返洞庭,于大历年(770)秋冬之际再度在这里滞留,而后北行,东入汨罗。诗人远去了,但诗人的歌吟,诗人的精神,却永远留在湘阴人民心中。杜公亭座落的位置极好,岸上行人、江上船舶,都能一眼望见它古朴的风姿。登亭观览,东湖之水波光闪闪;洞庭烟涛、迷蒙莽苍,确乎是一个极好去处。

   左宗棠生于兹地,长于兹土,自然对屈原、杜甫在湘阴的行踪了如指掌;他熟读诗书,对于屈骚、杜诗更是烂熟于心。而他在求学路上、赶考途次,自然也曾多次经过白马寺,登临杜公亭。他年近七旬,毅然统兵西征,舆榇出关,收复新疆;在老病相侵的暮年,仍然督师闽浙,抗击法寇,这些壮烈之举,都可以从屈原“虽九死而未悔”的爱国主义精神中追寻到渊源。而左公“身无半文,心忧天下;读破万卷,神交古人”的宏伟抱负,不仅思想精髓萌生于屈、杜心系天下的思想,而且诗句也是直接从杜甫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点化而来,人文传统对于左宗棠的影响,在在皆见。






   从岳州窑遗址博物馆琳琅满目的精美文物中,我们找到了左宗棠崇尚“有用之学”的历史渊源。

在湘阴县城湘江东岸宽阔的滨江大道马王堪地段,耸立着一座仿古城楼,这就是2003年修建的“岳州窑遗址博物馆”。

   岳州窑研究一直是湖南考古学界的一项十分关注的课题,唐代“茶圣”陆羽撰《茶经》,对岳州瓷给予了高度评价:“岳州瓷皆青,青则宜茶,茶作红白之色”。并将岳州瓷列为全国六大名窑之四。其他五大名窑是:越州、鼎州、婺州、寿州、洪州。

   岳州窑在什么地方?文物部门在精心寻找。

       1997年6月,湘阴县政府兴建宿舍,挖基脚时,发现了大量的青瓷片堆积层,遂联系文物部门进行考查、发掘,认定这里就是踏破铁鞋无觅处的岳州窑遗址。经过抢救性发掘,在6米深的文化层中出土了大量青瓷器物和匣体,其中完整和比较完整的700多件,可以修复的数千件,可辨别器形的40多种,较多的有碗、蛊、洗、杯、高足盘、四系罐、檐口缸、多足砚、莲花尊等。釉色以豆青、虾青为主,色泽晶莹光洁,纹饰有划纹、釉下点彩和雕塑。釉下点彩见于西晋和东晋的碗、钵口沿和器物内,有关专家认为,这是长沙铜官窑釉下彩的源头。

   发掘时重点清理了一座隋代龙窑窑头部分,长8米,宽2米,坡度约为20;窑壁为方砖迭砌;窑场内布满几种不同形式的匣钵25排,每排放置8个匣钵,说明当时采用了比较先进的多种装烧方式,即钵体装烧法。此法由岳州窑首创,从钵上粘附有东晋器物看,可知此法采用时间至迟始于东晋。其作用在于防止制品与窑火直接接触,避免污染,不致粘结,并使制品受热均匀,不仅提高了成品率,而且使釉色光洁精美。专家们认为,这是陶瓷史上的一次革命,是湘阴窑的独特贡献。

   在隋代龙窑上部堆积物中,出土了一件内底刻有“官”字的匣钵;下部的南朝至两晋的堆积物中出土了一件南朝时期的圆饼底碗残片,内底上印有“太官”二字。“太官”即“太官令”,乃是朝廷掌管膳食、茶果和酿酒的官员,从而证明此窑烧造专供朝廷和官府使用的器物,带有官窑性质。

   我们来到窑址,工作人员打开中门,引导我们进入宽敞明亮的大厅,立刻,一个个精美的展柜映入眼帘。大厅中央,不锈钢护栏下,安放着一个长4米、宽3米的特大玻璃罩。打开地下灯,透过玻璃罩,一条由北向南的隋代龙窑呈现在眼前:那一排排整齐摆布的匣钵中存留的器物,闪耀着古代文明的光辉。

   工作人员告诉我们,岳州窑址的抢救发掘,在全国引起了轰动,国内多家新闻媒体作了报导;全国著名陶瓷界知名专家巩宝昌、李辉炳先生在发掘进入高潮时,专程来岳阳考察,他们细心地观看和抚摸着文物,爱不释手,赞不绝口。

   我们还了解到,近年在湘阴县境共发现铁角嘴、青竹寺、芦林潭、百梅村、乌龙嘴等26处青瓷窑址,在时间上,从东汉、西晋、南北朝、到隋、唐、元、明、清多个时期都有,延续时间1500多年,其中青竹寺和城关镇窑址,在县城湘江东岸5公里的河岸密集分布,映证了民间传说“未有湘阴先有窑”的说法。

   湘阴窑址的发掘,进一步证明了“湖湘文化,源远流长”。透过这些精美的文物,我们看到了湘阴人民自古就有勤劳、创新的精神。这些自然对左宗棠的成长有着无形的影响。我们看到,左宗棠青少年时期就喜爱经世致用之学,读有用之书。在柳庄时期甚至直接研习农、林、茶栽培技艺。就是在参加关乎安身立命的会试时,也坚持围绕经世致用阐发自己的见解,终于与主试者志趣相左而屡屡名落孙山。






   从湘阴文庙的宏丽建筑中,我们悟到了左宗棠博闻强志的深厚根基。

   来到湘阴县城中心,但见现代楼角分明的群楼之中,一组黄瓦翘檐的宫殿式建筑,金碧辉煌,悠然古朴,这就是著名的湘阴文庙。它是岳阳市境现存唯一的县级文庙,也是湖南省境极少几座县级文庙中保存最完好的一座,属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湘阴文庙始修于北宋庆历年间,此后直到清道光年间,历代官吏都曾组织对它进行过维修、加修或重修。清咸丰元年(1851),文庙已是“规模宏丽”,“甲于湖以南”。据光绪《湘阴县图志》记载,湘阴文庙占地十余亩,西抵北正街,东至迎秀门,北至城隍司,南临状元街。抗日战争前期,县城遭日寇飞机狂轰滥炸,文庙遭受严重损失。忠孝悌义祠、诗礼堂、仰高亭、毓粹门、观德门、鼓亭、钟楼、仰高门、景行门、明伦堂、崇圣祠等,自此不复存在。建国后,为拓展城区东西交通,辟建弼时街,文庙建筑被分为南北两段。南段皆为露天建筑,保存尚好,有棂星门、金声坊、玉振坊、太和元气坊等牌楼和状元桥、泮池,牌楼上的石雕依然历历在目。北段建筑主要是大成殿,系清乾隆九年(1744)重建,是整个文庙的精华和核心。殿为砖、木、石结构,歇山式简瓦屋面,须弥座式台基,花岗岩铺砌,坐北朝南。沿石梯月台两侧拾级而上,石栏杆上雕有多种动物和几何形图案,其中一部分属明代物件。从平台再上三级石梯便是正殿外围环廊。正殿中供奉孔子和孟子、曾子、颜子及子思泥塑像。1986、1992年先后两次组织对文庙进行维修。原省文联主席、老作家康濯撰写了《重修文庙记》。

   文庙的功能除了祭祀孔子外,同时又是县学。自立庙兴学以来,湘阴县的仕子生员大多在此求学,不少人从这里走出去后成为学有成就、业有建树的有用之材。文庙对湘阴的影响,非止一时一代,也非止一族一姓。据统计,自宋庆历以来,在此经科举考试得功名者799人,其中进士78名、举人319名、贡生402人。

   我们注意到,左宗棠一家,自左公以上,连续四代都与文庙有过不解之缘。左公曾祖父逢圣公是秀才;祖父人锦公是国子监生;父亲观  公是县禀生;长兄宗  曾入县学,得中秀才;二兄宗植由秀才而解元,更是从这里走出去的高材生。至于左公本人,自幼就在这样一个诗礼承传的家庭、人文底蕴厚重的地方生活、成长,自然深深地打下了湘阴特色的烙印。他四岁时听了祖父关于孔融让犁的故事后,便能心领神会,自觉仿效。他将与祖父一道在宅后土山采回的毛栗,悉数分给哥哥姐姐,自己一颗也不拿,理由是他已经在山上吃过了,这些应该哥哥姐姐们吃。他的祖父人锦公对小孙子的这一举动十分欣赏,从此对他寄邓厚望,并给小孙子写了两句诗:青毡长物付诸儿,燕颔封侯望予季。

   左宗棠6岁时开始诵读儒家经典“四书”、“五经”,理解力极强;9岁开始学作“八股文”,学识日渐长进。道光五年(1826),湘阴县童子试在文庙举行,场面极为隆重。14岁的左宗棠前来应试,高中头榜,翌年参加“府”试,又位居第一,因榜中有一位考中者年过“知命”,遂将左公名列第二。



   从“双塔凌云”的雄丽画面中,我们看到了自古以来湘阴人民对人才成才的极度企盼。

   文星塔、乌龙塔是湘阴古城特有的双子星座。无论是驿路还乡,还是远浦归棹,那高高的宝塔尖上一抹斜阳,永远是迎候游子归来的笑脸,予人一份慰藉,让人感到几份温馨;更为重要的是,双塔是湘阴人对人才环境的真诚呼唤,是渴求人才成长的虔诚崇拜。

   文星塔位于县城关镇东面的白水江南岸。因塔所处的位置为八甲老街,俗称“八甲塔”。塔始建于宋元时期,后坍毁。清乾隆五十年(1785)知县李昺主持重修,并撰文记载:“湘阴自古为文献之邦,且洞庭湖滨,玉池、神鼎雄冠于东,湘水、沅水流合于西,为增添地方名胜,壮观山水,邀集张祖乐、蔡斯举等地方绅士,募资重建。”

   塔以麻石平铺垒砌,斜面上收至顶,塔高30米,塔基高0.84米,边长4.34米,占地88.4平方米。塔七级八方,级与级之间飞出短檐,塔角翘首、鳌头雕饰精美。设49级螺旋石梯至第四级,四级以上使用木梯可至七级。第一级正南门上雕刻楷书:“文星塔”三字。一级内竖有“科贡题名”石碑。塔顶由三颗下大上小的铁铸圆球组成,圆球正中用一根铁棒穿中连接,撑立于一个铁圆盘之上,铁圆盘叠压在七级之上的石砌平台之上,使整座塔比例协调,精美漂亮。塔成之后,游人登临眺望,远近风光尽收眼底。清周谔枝写诗形容:“地接潇湘余氵项洞,气凌霄汉长风烟。”

   状元塔又名魁星塔,位于湘阴县城北约三公里的乌龙嘴,故又名乌龙塔。民间流传有“乌龙出角状元生”的谚语。清乾隆五十年(1785)知县李昺据此集资修塔。因资金不够,未修塔顶。嘉庆三年(1798年)知县李其丰续修完成。塔用麻石平铺垒砌,八方七级,垂直上收至顶。每级对开四门,高28米,塔基高1.06米,边长4.64米,占地90平方米。塔身中空,有螺旋石梯62级至第五层。第一层门楣上雕刻楷书“状元塔”三字。塔内五级以上开有天窗,可直望塔顶。每层之间飞出短檐,翘首饰鳌头。状元塔西滨湘江,东靠三峰山,与白水江文星塔遥遥相对,山水相映,波摇塔影,十分壮观。清末焦桐良写诗形容:“高处遥遥观九井,半空叠叠拥三峰。”

   遥想当年,左宗棠往来县邑,张帆湖湘,“双塔凌云”的画图,一次次在他的眼前闪现,又一次次在他的身后隐去,但却分明清晰地刻录在他的内心深处。他深深知道双塔高翘的飞檐所显示的企盼,也包含有他祖父逢圣公、父亲观澜公对自己的拳拳厚望。但终其一生,他不但没有中过状元,甚至三度参加会试也名落孙山。这不是他才学不如人,而是当时的社会不容人。事实证明,左宗棠后来所显示的经邦济世的大才,对国家、社会的巨大贡献,远不是状元、进士所能比拟的。然而,左宗棠却对九度春秋、三次落第的苦辣滋味久久铭刻在心。由此影响到他,一直对以高中科第而黄袍加身的同僚不屑一顾,而读书实干的志趣却益发坚定。直到他49岁由丰咸皇帝特恩,授职“四品京堂候补”时,还跃跃欲试,要赶到京城参加新一轮的会试,希冀凭本事获得“进士出身”。或许由于清廷最高统治者怜惜他这一点,后来在他战功卓著的时候,特意授他“赐进士出身”,封为“东阁大学士”,算是了他的心愿。

   文星塔重修、状元塔新建之后,湘阴县境也确实出了不少人才。左宗棠之前和同时的不说,左宗棠之后,又有陈嘉会、范源濂、仇亮、仇鳌、陈嘉佑、范旭东、黄鹤、彭家煌,等等,可以说是代有俊杰,各领风骚。

   从历朝先贤的峻行高标中,我们窥见了左宗棠立身行事准则的承传因子。

   左宗棠一身孤高自傲,俾睨当世,但于德高望重、才智非凡的人物,却每能折节服膺。一代名臣陶澍、民族英雄林则徐、当世名儒贺熙龄等,都是他服之终生的师长。而湘阴县历史上名人显宦的历历行述,自然对左宗棠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周式,宋代人,乃是千年学府岳麓书院的首任山长,以品学兼优、诲人不倦而著称,受到真宗皇帝赵恒的赏识。大中祥符八年(1015),真宗召见他,封他为国子监主簿,意欲留他在宫中讲学,周式婉言谢绝。宋真宗嘉勉他的诚挚,赐予他鞍马和亲笔题写的“岳麓书院”牌匾,恩准他继续主持岳麓山书院。后来书院名声大振,周式也被后世称为“真儒”、“不愧正学”,自宋至今一至被尊为岳麓书山院“六君子”之一。周式的治学精神和办学理念对左宗棠有着一定影响。

   夏原吉(1366—1360),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以诗领乡荐入太学,选入禁中写诏诰,太祖洪武极重之,升为户部主事、右侍郎。建文四年任户尚书,其后他任此职达27年之久,历仕五帝。永乐时奉命治理浙西大水,赈济饥荒,颇有政绩。后回京主持部务,奏准裁减冗员,平均赋役,严格盐、钞制度,广加屯种,充实国库,实施后卓著成效。永乐十年、十三年湖南、江西遭灾,夏奏请赈济,减免赋税,至今民间还流传“夏尚书做官,遮盖湖南、江西两省”的故事。后谏阻成祖用兵鞑靼,帝怒,将其下狱、籍没家产。抄家时,夏家除皇室赐品外惟布衣瓦器,别无长物。次年成祖远征失利,忧劳成疾,悔不纳忠言,叹曰:“夏原吉爱我!”夏原吉出狱后复任户部尚书,晋少保兼太子少傅,钦赐三份薪俸。夏婉谢,坚持只领一份。卒赠太师,谥忠靖,归葬夏家桥(今知源中学所在地)。遗著有《夏忠靖全集》等。夏原吉忠于职事、耿直谏言、理财不爱财的品格对左宗棠也有明显影响。






   今日湘阴宏图起

     “富国强兵”曾经是左宗棠的终生梦想。他在蛰居柳庄的日子里,不仅亲身体会过耕作稼穑的艰辛,也试图作过实业富民的探索;后来执督闽浙、经略陕甘、用兵新疆、督抚两江,都曾为推进当地社会经济发展作过一些努力。

   但是,左宗棠所处的时代,显然不可能让他的理想得到实现。他以一介布衣而出,以封疆大吏荣归,前后二十余年,而在他的家乡,湘江两岸,左塅田畴,依然是地瘠人贫。在左公逝世121年的今天,我们这次左公故乡之行,所看到的湘阴却是:大地宏图起,风光满目新。



   双虹飞架——气势磅礴的湘江大桥和临资口大桥。

湘阴地处湘、资尾闾。湘水和资水从湘南群山中奔突而出,来到这平坦的肥美之地,没有了山岩的阻拦约束,随意东游西荡,时而牵手嬉戏,时而分道扬镳,形成了两水相交,百汊贯通,河湖连体,水流回环的水网地貌,曾经给人们带来许多便利。千百年来,以水兴市的小城镇遍布河沿。“小上海”、“小汉口”、“小南京”,陌阡相望,一片繁华。随着陆路交通的发展,水网成了县域经济的障碍。人们日夜企盼着,有一天飞来彩虹,在湘江、资江之上架起一座通天大桥。终于,彩虹凌空而降,天堑变为通途。

   湘阴湘江大桥耸立于文星塔与潇湘第一景“远浦归帆”之间,桥南与岳州窑址博物馆相望,西头是风景迷人的鹤龙湖,桥东与宽敞气派的滨江大道连为一体。大桥全长1175.16米,桥宽16米,最大跨径100米,东接线4300米,按一级公路标准25.5米宽修建,西接线2685米,按二级公路标准12米宽修建,总投资1.68亿元。湘阴湘江大桥是湖南省桥梁建设中首次采用真空灌浆新工艺建设而成的桥。

       湘阴湘江大桥通车后一个月,即2003年10月,湘阴临资口大桥建设又拉开序幕。临资口大桥是湖南省洞庭湖区桥梁畅通工程之一,是省道S308线上跨湘、资两水的桥。大桥全长4502米,桥长1877.76米,其中湘水桥桥长880.88米,资水桥桥长996.88米;接线长2624.24米,总投资1.85亿元。

   湘阴湘江大桥和临资口大桥,将大自然的壮美与人类力量的伟大和谐地融为一体。两桥的通车,使湘阴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和琳琅满目的风物交织成一幅幅画卷,呈现在人们眼前。站在桥面,凭栏四望,桥上车来车往,桥下百舸争流,直感到一种大自然充满生机的脉动。这脉动正和着湘江、资江、洞庭湖的涛声,一浪一浪地扩展……。






   滨江大道——湘阴古城新生的文化长廊。

     湘阴县城濒临湘江的一段,原是一道低矮狭窄弯曲的江堤,却承载着整个县城抗洪的重任。每当高洪水位来临时,这里曾筑起过两米多高的子堤。2003年5月,投人1.12亿元,新建了一条长5400米的大道,车道宽12米,两侧彩砖人行道3至6米,路面高程37.5至39.2米。滨江大道南连湘樟路,北接湘杨路,不但替代江堤牢牢拱卫着县城,还成了市民们观景、散步、休闲、锻炼、娱乐的最佳去处。

     从大道北端信步走来,最先映入眼帘的是临江两万平方米的湘江公园。公园内玉树婷立,苗圃生香。建筑物恢宏大气,错落有致,一座三层四檐、古香古色的“远浦楼”耸立其中。离“远浦楼”200多米处,就是彩虹飞架的湘阴湘江大桥。桥东的滨江大道南线东侧,是崭新整齐的滨江茗园住宅小区。沿大道继续南行,经汇涉桥,过欧式风格的水文站、锦江花园,东侧便是遐迩闻名的岳州窑遗址博物馆。再南行,临江有上万平方米的滨江广场。广场中央由花岗岩石板铺就,南北两侧乔木绿化,乃是湘阴人气最旺的地方。清晨,成百上千人在这里打太极拳,跳扇子舞,玩健身球,做操,练剑,跑步;入夜,点缀在公园内的太阳能灯五彩缤纷,居民们在这里结伴带伙,唱京戏、花鼓戏、拉琴配乐、跳舞戏耍。广场过后,东侧是昔日的南门港、今日的福鑫市场,人来车往,生意兴隆。再南行至洋沙湖,沿线东侧全都是湘阴的骨干企业,气派的办公楼、生产车间,高扬的国旗,醒目的招牌,昭示着湘阴经济发展的勃勃生机……

   远浦楼——“潇湘第一景”的最佳观赏点。

   远浦楼坐落在美丽的滨江大道中段,左侧距湘江大桥200余米,右侧为滨江风景园林区,因潇湘八景之一的“远浦归帆”而得名。楼建于2004年,整体为三层四檐楼阁式。一层周围设石栏,游人可凭栏远眺。

   湘阴县湘、资两水贯穿全境,通江达海,水上交通十分方便。湘江东岸县城南门港和漕溪港是停靠船只的避风港湾。漕溪港的南端山葱林翠,自唐以来,就在至高处建有江亭,人们或酹酒,或品茶,观赏江景。两港之间,是“远浦归帆”的最佳赏景处。登高远眺,南可望十里以外的青竹寺、五魁山、老闸口、扁担夹的山葱林秀;北可眺乌龙嘴、白泥湖、斗米嘴、芦林潭的浩渺烟波;西可观鹤龙湖的茅棚晒网,渔火炊烟。每当夕阳西下,远浦归帆的情景就映人人们的眼帘:江河如练,平湖似镜,柳岸如烟,远山若黛;江湖之上,白帆片片,橹声悠悠,北雁南翔,游人思归,暮帆千叠,依次泊港;岸上的人们伫立江边,等待着亲人安全归来。久别重逢的喜悦,渔获丰收的欢欣,生意有成的慰藉,功名顺畅的佳音,洋溢着人间无限真情。喧闹之后,江面上涌出一轮皓月、满天星斗。湘水如银,桅灯闪烁,渔火、星光、篷影、城廓,浮动在无际的碧水之间。这就是自然天成的“远浦归帆”图。远浦楼是湘阴人一种精神和理念的体现,她站在历史与现实的交汇处,展示着绚丽而迷人的风采。

   

   南泉寺——千年古刹的新生。

   南泉寺位于湘阴县城南郊,北距县城3公里,南距长沙38公里。古寺座北朝南,背倚层峦起伏的南泉山,东接湘阴县绿色食品工业园,西临湘江,前面是碧波荡漾的洋沙湖。据史料和南泉寺出土的康熙十三年《潭州南泉山双林寺中兴记》载,南泉寺始建于南宋绍兴年间,普庵祖师云游憩此,见山水幽奇,层林起伏,遂解杖凿土得井,清泉随手涌出,祖师心知化缘有在,便就地砍伐茅草结庐为庵,盛弘佛法。普庵祖师是当时名闻遐迩的得道高僧,有“北有地藏,南有普庵”之誉。古寺建好后,香火旺盛。困南泉寺古树参天、竹林繁茂,故取名“双林寺”,后因泉在寺的南边,又命名为“南泉寺”。

     解放初期的南泉寺为庭院式三进寺院,进山门后依次而建的是天王殿、大雄宝殿、讲经殿,两侧设有钟鼓楼、观音殿、弥陀殿、药师殿、祖师殿。寺院正中为大雄宝殿,上供三尊佛菩萨,佛像金光灿烂,慈眉善目,神态安祥,二十四诸天,四十八罗汉分列两侧,姿态栩栩如生。

     近年来,阴县人民政府宗教政策,着手恢复重建南泉寺,划拨土地290余亩,规划建设成集佛教文化、殡葬文化、旅游休闲文化为一体的园林式寺院,成为中南地区颇具规模的佛教文殿堂。2005年第一期工程已全面完成,千年古刹南泉寺获得了新生。   

   烈士公园——极好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湘阴烈士公园位于湘长公路东侧的文星镇望滨村,2006年7月动工建设,规划分成纪念、游览两大功能区。纪念区以园内三座小山为中心,搬迁共和国开国元勋任弼时同志纪念塔、建设早期红军著名将领陈毅安纪念塔、国民党在湘抗日阵亡烈士纪念塔(即白骨塔)等为主的纪念建筑物。

     右边是革命烈士纪念塔,又称任弼时纪念塔,是为了纪念任弼时同志而修建的。原于1951年5月建于城关镇中心文庙中段,由塔基、塔座、塔身、塔顶组成,通高约1O米。塔座为正方形,边长2米,高1.8米。塔身背面刻“任弼时同志永垂不朽”,东面刻“任弼时同志事略”,塔座正面为时任湖南省人民政府主席王首道题词,塔基正面为湘阴县第一任县委书记华国锋和县长史杰的题词。此次建园移建于此。

     左边是陈毅安烈士纪念塔。陈毅安,又名陈斌,1905年1月1 2日出生于界头铺镇大兴村。曾先后任工农红军连长、营长,参加湘赣边界秋收起义、黄洋界保卫战。红五军、红四军会师后,任红五军参谋长。1930年任红三军团第八军第一纵队司令员兼攻打长沙战役总指挥,在经武门战斗中不幸腰中四弹而壮烈牺牲,时年26岁。1978年在陈毅安同志家乡界头铺镇神头湾重建陈毅安故居,为占地80平方米的平房,辟为纪念馆,陈列着烈士的生平事迹。此次移建于烈士公园并修建纪念塔。

   陈毅安烈士纪念塔后面是抗日阵亡烈士纪念塔,俗名白骨塔,原位于湘阴县文星镇黄金村平家组义山。塔下掩埋的是抗日战争期间国民党九十九军九十九师二九五团曹克人营、军补充一团刘秉钧营以及二九六团李渭阳营在湘阴战场上阵亡的2000多名将士的忠骨。1941年9月,日寇以15万之众分水陆侵犯长沙,湘阴首当其冲。九十九师二九五团曹克人营驻防湘阴县城,军补充一团刘秉钧营布防湘阴县城郊。l0月3日晨,日军500余人向禹洗沟曹营阵地猛扑。并出动飞机轰炸和施放毒气,激战一天一夜,未能攻下县城。翌日敌增兵800人,并空降伞兵,加之从长沙败退的万余日军也涌向湘阴,对曹刘两营形成围攻之势,两营官兵牺牲殆尽。曹克人身负重伤被捕后大义凛然,怒骂日寇,视死如归,最后被敌人钉在墙上,剖开胸膛灌进煤油,焚烧致死,惨不忍睹。1942年元月10日,日寇又以10万兵力,侵犯长沙。九十九师二九七团袭击新市之敌,二九六团李渭阳营奉命占领麻石山,阻击敌人。敌人惧断其归路,增援1000余人反攻。李营冒着冰天雪地冲入敌阵,战到深夜,重创日寇。次日中午,敌以空中轰炸为掩护,并与北溃之敌汇合,对李营形成合围之势。李营官兵誓与阵地共存亡,李营长足负重伤,仍坚持指挥战斗,终因寡不敌众,全营官兵壮烈牺牲。

   长沙三捷后,第九十九师派人将在湘阴战场上阵亡的将士造具花名册,由各方资助,于1 942年9月在县城南平家湾义山修建抗日阵亡将士纪念塔,俗称白骨塔,将阵亡将士的遗骸合葬于塔下,并刻上姓名,作永久纪念。塔前建有石坊,坊为六柱三门冲天式,坊中心刻有“节义凛然”匾额。上刻有第九战区代司令长官兼湖南省主席薛岳的题词:“虾夷造乱,屡犯熊湘,英英若士,罗汨是防,执戈冒难,固此金汤,丹心碧血,日月争光。”师长朱志席撰《陆军第九十九师阵亡将士墓碑记》。2005年移建于此。



   青山岛——南洞庭湖中的“世外桃园”。

   自阴县城码头解缆登船,顺湘江而下20公里,再西向沿支流逆水而上,展现在眼前的是一个四面环水的湖中孤岛,这就是南洞庭湖中的青山岛。古代一位诗人在乘船过洞庭时,曾以“激浪射青山,千帆胆颤寒。四水腾蛟猛,汹洪啸海关。”来描述这个孤岛搏击狂涛险浪的情景。

   青山岛方圆11平方公里,四面环水。洪水季节,呈条状形的青山岛就像大海中的一叶孤舟,在浩浩洞庭中颠簸摇曳;金秋时节,青翠如黛的青山岛被白色的芦花环绕着,犹如绿色的绒球披上了金色的光环。这里历史悠久,地貌独特,文物丰富,传说优美,各种鱼类洄游,珍稀鸟类翔集,植被资源茂盛,生物种群丰富。冬春季节,鸟飞遮住半边天,鸟落占去半边湖,十分奇异壮观。在这里,“渔舟唱晚”的温馨、“一碧万顷”的壮美、“浩浩汤汤的辽阔、“水天一色”的瑰丽等洞庭湖原始的自然神韵令游人陶醉。

   青山是座古老的山也是一座英雄的山。南宋时期,这里是杨幺农民起义军的重要据点,后兵败被杀葬于青山,至今留有“杨幺头”地名。抗日战争时期,日寇多次入侵并在此安营扎寨,制造了惨绝人寰的“青山惨案”,犯下了滔天罪行。1939年秋,日军首犯青山,屠杀渔民,焚烧房屋。1941年农历七月二十七日,日寇二犯青山。此时岛上已有460多名国民党守军。日寇以海军陆战队一艘登陆艇和40多艘汽艇进行偷袭。随即,500多名日军在飞机掩护下,自北向南对青山进行扫荡。由于我方无险可守,全岛迅速陷落。接着,日寇将300多名渔民和200多名国民党被俘守军,用绳子绑着、铁丝穿着,驱赶到上山村三圣庙前稻田里,用机枪全部扫死,惨不忍睹。而后,又将从洞里搜出的29名渔民全部枪杀;将躲在周家嘴一个洞里的24名老百姓毒熏死。日寇一直在岛上横行18天方才离去。建国后,在三圣庙前建起了一座“青山抗日死难军民纪念碑”和纪念亭;在日寇施毒杀人处建起了“教育洞”,从此这里成了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青山岛出产洞庭湖洲独有的瓜果、油菜、芝麻、枸杞、春茶、野藜蒿、野芹菜、芦笋、龙虾、洞庭银鱼、特色火焙鱼、甜藠头等。

   岛上还盛产珍稀中药材蔓荆子。每年开山采蔓荆子的季节,全乡男男女女,老老少少,挎着篮子,提着桶子,从四面八方涌到东北岸绵延十里的沙山上。这时,蔓荆子青里泛黄的藤叶,与人们穿红带绿的服装相映成趣,十里沙山仿佛成了十里画廊。

   最有趣的是中山村的“神树”。树不大,出土即分为两根主枝,高不过三丈,茎围不过三尺,但树冠如伞如盖,遮地约莫50平方米。曾经组织过南京“哭陵”的黄埔一期生黄鹤老将军,就是这“神树”的主人。据老人回忆,一百多年前,儿时的他看到家门前这树就这么大。树很有灵性。日军侵华时,一日军抽出马刀随手砍断一根树枝,几天后就暴死在青山。1997年黄老在离树不足3米远的地方为双亲修墓,一民工不小心挖断小树根,树根里流出来的竟是殷红的血浆。有一村民不信邪,挥刀砍断一根树枝,结果几天后就大病一场。还有,这树落叶是东西两边轮换来的,东边的树叶落完开始换新叶时,西边的树枝才开始落叶;而且,经许多科学家反复研究,至今还难于确定这树的种属。

   也许是因为湖水的隔绝,避却了尘俗污染,一千多青山岛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纯朴温良,和睦相处,路不拾遗,夜不闭户,是难得的一方净土。远方有客人来青山,热情的主妇会马上送上一杯香喷喷的姜盐豆子芝麻茶,男主人会很快递过一盅醇香的谷酒,陪你一边喝,一边津津有味地给你讲述青山的神奇和美丽。

   而今,青山岛正在开发为水上游乐基地和生态旅游基地。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0

关注

0

粉丝

7142

主题
精彩推荐
热门资讯
网友晒图
图文推荐

小黑屋|Archiver|安德管仲网 ( 粤ICP备20002412号 )

GMT+8, 2024-9-22 08:29 , Processed in 0.061647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