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爱民主、我们爱自由、我们也爱财富!我们尊孔子、我们尊老子、我们同尊管子!

安德管仲网管仲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扫一扫 分享朋友圈

已有 1805 人浏览分享

开启左侧

盘点IBM重要创新:“THINK”变革之路

[复制链接]
1805 0
IBM在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很多变化,但是有一条始终不变,即老沃森确立的“THINK”理念,“思想”的力量一直影响着IBM。
  儒雅、有风度、笑起来甚至有些腼腆……这是IBM公司董事长、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彭明盛给人的第一印象。不过在温和的外表之下,彭明盛却充满了引领未来的智慧和野心。2008年正值全球金融危机之际,彭明盛提出了“智慧的地球”理念,并向美国总统奥巴马建言:“与其激发原有经济活力,不如进行经济转型”,深获奥巴马的认可。现在“智慧的地球”早已走出美国、走向世界,IBM在彭明盛的带领下,走向新一轮的转型之旅。
  2011年,距离“智慧的地球”理念提出已有三年,IBM的转型效果已经可以初窥端倪。最新的数据显示,IBM以2080.7亿美元的市值超越了微软的2079.5亿美元,成为全球第二大科技企业。而2010年底IBM的市值只有1823.3亿美元,排在微软之后。更早前的2008年,IBM的市值为1734.001亿美元。这三年来的稳步增长,彭明盛功不可没。
  回首IBM的昨天,竟有恍如隔世之感。上世纪九十年代,IBM遭遇成立以来的最大危机,连续多年亏损,股价跌至谷底,公司机构臃肿、人浮于事,……就是在这样一个“烂摊子”之上,郭士纳(IBM前任董事长兼总裁)重建了IBM。惊心动魄的转型历程今天仍然被企业界人士津津乐道。
  IBM成功的秘诀是什么?答案可以有很多个,但是所有的答案必然都包含一点,即IBM超越了单纯的技术公司,其技术发展的背后是对行业、社会、甚至整个人类命运的思索。作为思想者的IBM,往往能够从根本上抓住未来的方向,因此就不难理解,为什么IBM能够成为一家卓越的企业,而且在2011年IBM成立一百年之时,仍然充满活力。
  历史上,IBM的数次重要创新,都展现出IBM高瞻远瞩的思想者形象。


  “THINK”基因
  IBM的前身是1911年查尔斯·R·弗林特创办的计算-制表-记录公司(Computing-Tabulating-Recording Company,即C-T-R公司),公司当时主要生产肉店盘秤、磨咖啡机、切肉机、时钟和各种简单的穿孔卡片制表机,与现在IBM的业务领域非常不同。但相同之处也显而易见,即均是以技术为本。



C-T-R公司成立


  1914年,C-T-R公司以2.5万美元的年薪聘用托马斯·沃森管理企业,并因此开始了发展的传奇经历。老沃森是一个眼光长远的人,他当时选择C-T-R公司是看中了它的产品。他认为计时钟、制表机等都是办公自动化的工具,而办公自动化是未来商业的发展潮流。而且老沃森上任后的第一件事,便是向银行借贷5万美元用于产品研发。
  老沃森在1915年为C-T-R这样一家技术公司带来了“THINK”哲学。据流传开来的版本,那是在一次销售会议上,老沃森介绍了当时的销售情况,分析了市场面临的种种困难。会议气氛很沉闷。一直在讲话的老沃森突然缄默了10秒,待大家发现这种十分安静的情形有点不对劲的时候,他在黑板上写了一个很大的单词“THINK”,然后对大家说:“我们共同缺少的是——思考,对每一个问题的思考。别忘了,我们都是靠工作赚得薪水的,我们必须把公司的问题当成自己的问题来思考。”从此,“THINK”便成了IBM公司员工的座右铭。



老托马斯·沃森


  在老沃森的带领下,C-T-R公司一路高歌。一战结束时,制表机需求猛增,保险公司、铁路公司、政府部门纷纷采用,沃森适时推出新型的打印—制表组合机,更是受到市场的欢迎,产品供不应求。事实证明了老沃森当时判断之正确,C-T-R公司因为其产品引领了未来而获得市场,而老沃森重视研发的精神,也为C-T-R公司及时推出新产品打下了基础。
  1924年,老沃森决定将公司更名为国际商用机器公司,简称IBM。当时小沃森还非常不屑,认为这个名字过于夸大。而后来小沃森才若有所悟,体会到老沃森的运筹帷幄。到30年代末,IBM公司的销售额增长到3950万美元,其利润达到910万美元,超过其他4家同类型大公司的总和,一跃而成为全美最大的商用机器公司。
  老沃森留给IBM的一笔重要财富是其亲手制定的“行为准则”。他把某些价值观写出来作为公司的基石,要求IBM的每一位员工都要遵守。这三条行为准则就是着名的“尊重个人”“提供品质最高的服务”“追求完美的工作表现”。这套准则不仅帮助老沃森塑造了一个全新的IBM,还对后来的世界众多知名企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老沃森被称为“计算机之父”,可见他在计算机工业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1944年老沃森与哈佛大学合作,研制出着名的“Mark Ι”计算机。1951年,IBM又决定开发商用电脑,聘请冯·诺依曼担任公司的科学顾问,1952年12月研制出IBM第一台存储程序计算机,也是通常意义上的电脑,名称为IBM 701,成为IT历史上一个里程碑式的产品。
  不过面对计算机这一未来技术发展的潮流,老沃森并没有能够坚持下来,并因此落后于时代发展的潮流。老沃森相信“在计算机这种新鲜玩意儿上IBM走到这一步已经可以了”,他甚至断言“世界市场对计算机需求只有5部。”
  也许这是老沃森掌管IBM以来所犯的最大的错误,所幸的是,这一错误由他的儿子——小沃森弥补。
  
     “THINK”之System/360:赌注未来
  上世纪九十年代,郭士纳引领IBM实施变革,他将自己成功的秘诀归结为两大赌注:一个是对行业发展方向的赌注;一个是对IBM战略的赌注。郭士纳认为当时IBM正在面临新的计算模式的变革,如果IBM继续落后于时代,将不可避免地被新兴的企业所替代。因此郭士纳下大赌注。其实这种做法在IBM的发展历史上并非没有先例。在System/360大型机上,IBM曾经做过同样的赌注。
  小沃森的上任使IBM真正转型为一家计算机公司,并奠定了IBM在随后50多年发展的基本领域。IBM 701虽然在老沃森在任时上马,但是老沃森并不支持这样的做法,而小沃森则坚持进军计算机领域,两人为此发生过激烈的争吵。而最终的事实证明,小沃森是正确的。IBM 701的运算速度达到每秒执行17000次指令,“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称赞其为“对人类极端智慧的贡献”,这台机器获得了市场成功。
  随后,IBM702、IBM704、IBM705相继问世。小沃森进一步研发出了更加便宜的中型电脑IBM650,到1956年,IBM已经占领了70%的电脑市场,成为电脑业当之无愧的霸主。而小沃森并不满足于现状,他积极推进IBM电脑向以晶体管为元件的方向转变,并最终产生IBM7090型全晶体管大型机,运算速度达到每秒229000次,成为第二代电脑的标志性产品。
  小沃森在电脑领域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在巨型机领域,小沃森遭受了巨大挫折,由此引发的危机导致小沃森决定上马新的项目。小沃森指定IBM首席副总裁文森特·利尔森研发新机器,实现更新换代。而利尔森给出了一个需要投资50亿美元研发IBM360系统电子计算机的方案,最终小沃森拍板。福布斯杂志惊呼其为“50亿美元大赌博”。
  凭借IBM360,小沃森成功挽救了危机,IBM360成为第三代电脑的标志性产品。1966年底,IBM年收入超过40亿美元,利润高达10亿美元,并确立了自身在电脑业的统治地位。曾任IBM大中华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总裁的周伟在北京大学的一次报告中,回顾了这段历史,他认为“导致IBM成功的一个系列,叫‘360’”。这款产品有一项巨大的革新,不仅是技术上的,更是观念上的,即360系列的所有产品,操作系统都是统一的。
  或许小沃森非常叛逆,但是在创新基因上,他仍然继承了老沃森的“THINK”理念。面对危机,他能够不拘一格,投入巨资进行技术创新。而这一切都是基于他对电脑行业未来发展趋势的看法。他相信电脑将在人类生产生活中扮演至关重要的角色,因此他不惜与老沃森争吵,上马计算机项目,并在后来积极推动IBM电脑向以晶体管为元件的方向转变。在危机时刻,他可以做出一生中“最大、最富冒险”的决策——研制IBM360新产品。在他任内IBM推动了电脑行业的两次重大升级,并因此奠定IBM无可争议的王者地位。
  也许小沃森没有想到,在他逝世的同一年——1993年,濒临崩溃的IBM迎来了它的新任掌门人——郭士纳,这位新任掌门人效仿小沃森,在解决方案和网络化的计算模式上押下大赌注,并最终带领IBM走出危机。不能不说,这种相似的传承体现出IBM一贯的基因,即不仅技术上创新,更要用思想引领创新。
  “THINK”之“大象”的舞步
  郭士纳上任之时,互联网大潮已经初露端倪。而IBM此时还陷在泥潭之中,为是否要拆分IBM争论不休。郭士纳上台之后坚决抵制了拆分IBM的计划,他认为客户需要完整的IBM,大而全才可以发挥IBM提供整合解决方案的优势。不过郭士纳坚决摒弃老沃森提出的不裁员原则,大力裁员,为IBM赢得了转型的资本和时间。而一切妥当之后,郭士纳提出了“一切围绕网络世界”的观点,全面转向互联网。
  所以郭士纳不是一个墨守成规的人,他虽然抛弃了IBM的一些传统,但是他继承了IBM的精髓,即“THINK”。独立思考,进行思想上的创新,并以此引领公司的发展方向。
  1995年IBM提出了E-Business(电子商务)理念,并组建了一个叫做企业网络管理部(Enterprise WEB Management)的独立部门。这个部门成功利用互联网改造了IBM原来的体制架构和商务流程,使得IBM与客户更紧密的结合起来,帮助用户更简便地与IBM完成各项交易,并且利用强大的网络技术满足用户的各种需求。
  郭士纳认为,根据网络世界的发展进程,虽然硬件会依然起作用,但是软件系统和服务体系会扮演日益重要的角色。因此郭士纳在1996年明确提出“IBM公司的每项产品均要围绕因特网而生产”,并因此启动由硬件提供商向软件和服务提供商的转型历程。
  郭士纳展开了四大举措:建立独立的软件系统部门,将原有松散的软件系统结构转变为相对简化的单一组织结构,并按照重点领域将其整合在一起;强行兼并莲花软件公司,进入群组软件系统领域;和莲花公司协作开发Java软件语言系统;收购Tivoli公司,占领分布系统管理软件领域。
  所以郭士纳的改革并非是零散而没有内在逻辑的,他调整公司的体制架构、大力裁员、改革原有的商务流程,都是为了迎接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他在软件领域和网络系统领域的强势出击,展现了IBM的创新活力。郭士纳最终使得IBM这头大象跳起了舞蹈,塑造了IBM发展历程中的奇迹。
  “THINK”之智慧的地球
  2002年10月,彭明盛接替功成名就的郭士纳出任IBM的CEO,他将IBM的“THINK”理念发挥到另一个高度。
  彭明盛在“E-Business”的基础上提出了“E-Business On Demand”理念。他领导下的IBM不仅要做软件公司、服务公司,还要做商业咨询公司。2003年,IBM推出面向12个行业的62个解决方案,满足了用户在多种环境下的需求。
  彭明盛还重塑了IBM的价值观,这与郭士纳时代“IBM最不需要的是愿景”形成了对照。彭明盛认为,IBM公司已经转变为以知识型业务为主,以前的监工式的管理方式不再适用。IBM的员工取代产品,成为IBM品牌的代表者,因此IBM有必要通过一套价值观规范员工的行为。
  IBM新价值观的形成是一个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过程。首先IBM搜集了300多位高管的意见,并与1000多名员工进行专题座谈,然后结合原有的价值观,提出了三条新的价值观。并放在一个名为ValuesJam的论坛上,让所有员工集体讨论。最终确立了IBM公司三条新的价值观:成就客户;创新为要;诚信负责。
  新的价值观的形成,标志着IBM在经历过郭士纳的转型之后,走向了成熟和稳定。彭明盛将视野放在更广阔的领域,结合他对美国经济发展的思考以及对人类未来生活的思索,他提出了“智慧的地球”理念,他认为,智能技术正应用到生活的各个方面,如智慧的医疗、智慧的交通、智慧的电力、智慧的食品等,智慧时代正在来临。
  有人质疑IBM的“智慧的地球”是作秀,脱离实际,流于空谈。不过历史上IBM提出的“E-Business”、“On Demand”理念也非常超前,最后证明IBM是一位高瞻远瞩的先行者。也许IBM意识到未来信息社会的发展,IBM无法独立完成,因此号召政府、其他企业、甚至社会组织一同致力于“智慧的地球”建设,并借此机会将IBM的各项业务更深入地渗透进各个行业之中。IBM的出发点放在整个人类社会,落脚点又是自身,凸显了彭明盛的商业智慧。
  “THINK”之引领未来
  历史上IBM一直都是未来的引领者,现在也不例外。在众多影响人类未来发展的重要技术上,IBM都在积极的探索。2011年2月,在美国智力竞猜节目《危险边缘》(Jeopardy)第三场比赛中,IBM生产的名为“沃森”的超级电脑再次击败人类,夺得人机大战的冠军。《纽约时报》则评论称这“证明IBM在人工智能领域已经迈出了一大步,这些智能机器将来可以理解人类语言并做出反应,甚至不可避免地将取代一部分人。”
  IBM大中华区总经理钱大群曾经谈到他对“智慧的地球”的理解,认为中国的未来走向主要体现在 “城镇化”、“产业升级”“低碳经济”三个方面,而“智慧的地球”中所包含的“智慧的城市”“智慧的交通”“智慧的能源”等技术都对解决以上三个问题至关重要。他表示“智慧的地球”不只是一种预言,而是正在进行中的实践。
  IBM中国研究院院长、IBM大中华区首席技术官李实恭则阐述了IBM对未来的理解。他认为未来科技发展的重点应该围绕以下两个层面:创造更好的可持续发展的地球环境和改善人类生存状态。IBM超越单纯的技术,从对人类发展的终极关怀的角度看待科技的发展,显示了IBM一贯的引领未来的思维。
  在新兴产业如“物联网”和“云计算”上,IBM都在积极布局。我们能够看到老沃森时代定下的“THINK”理念仍然在散发光芒,指引着IBM未来的发展。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0

关注

0

粉丝

7142

主题
精彩推荐
热门资讯
网友晒图
图文推荐

小黑屋|Archiver|安德管仲网 ( 粤ICP备20002412号 )

GMT+8, 2024-12-22 16:34 , Processed in 0.057639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