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春节后,邓小平就有了调朱镕基进京的打算。由于朱镕基独立思考、敢于直言的性格,不见得所有人都喜欢,为此,邓小平专门讲过一段话:朱镕基只能当第一把手,不能当第二把手。朱镕基任副总理时成绩显著。邓小平欣慰地说:“朱镕基在地方工作有突出表现,到中央工作后,思路广,敢挑担,敢碰硬,可以胜任。” 还评价他是“有观点,有主张,有干劲,有魄力又懂经济的难得的干才”。1992年5月,邓小平视察首都钢铁公司时说: “我不懂经济,但是我能听懂。我们选干部,还要懂经济。朱镕基就懂经济。” 上海人说严到六亲不认直到无所讳忌不怕得罪人的市长
1998年,在九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的人事变动中,最受关注的莫过于新当选的国务院总理朱镕基了。一位曾在上海生活过十几年的市民————《华声报》记者肖海在下面的文章中回忆了朱镕基1988年至1991年在上海任市长的三年。1988年4月,在上海市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朱镕基顺利当选为上海市长。第一次在电视上见到朱镕基,印象最深刻的是那张瘦削又带些冷峻的脸,不苟言笑,显得很精干。这个印象保持到现在仍是没有多大改变。及至知其是外地人,又有一种好奇————其实上海历任市长多不是上海本地人,但不知为什么在朱镕基身上,这一感觉尤为突出。很多上海人都产生一种从未有过的新鲜感,因为这位新市长的风格看上去和上海风格相差太远了。朱镕基在当选为上海市市长时,曾有过一段动情的“就职演说”,让很多上海人至今记忆犹新。其中有这么一句话:“我是个孤儿,从小没有父母,我不怕得罪人。”“不怕得罪人”因此成了朱镕基的一个标签。他这么说,也是这么做的。上海有一句话叫“捣浆糊”,形容人做事回避利害冲突,讲求和气。而朱镕基的风格恰恰相反,做事果断、雷厉风行,容不得半点含糊。不少上海领导干部因此领教过朱镕基的“厉害”。1988年初,位于浦东的浦东南路已经开修一年,但 “破膛开肚”了一半的马路一直没有封起来,公交车只好走另一半。这种状况竟维持了一年无人过问。老百姓称“晴天是扬灰路,雨天是水泥路”。朱镕基当时刚到上海,一日到浦东视察,看到这条路的糟糕状况,回去马上通知办公厅上午10点开会。朱镕基刚上任不久,很多人尚不了解他,好几个局长按以前的惯例姗姗来迟。10点过后,进来一个局长,刚要坐下,朱镕基立刻说,“你过来,不要坐。到台上来给我们大家说说为什么迟到。”局长解释刚才才忙完一个会议赶过来的。朱镕基便说:“你忙,有我忙吗?你一个人迟到两分钟,我们这么多人加起来,有多少分钟?”后来者一见形势不妙都不敢迈步进去。这件事后来演绎成一个小段子:市长办公室秘书通知一位上海市府领导10点半开会,该领导悠悠地说:“那我10点一刻走吧。”稍顷,又追问了一句:“今天是谁主持会议?”答曰:“朱镕基。”对方立刻改口:“那我10点就走!”朱镕基铁面无私,不怕得罪人的“名声”因此在沪上传开,他在上海一直坚持抓廉政建设,虽然得罪了不少人,但也因此在老百姓心目中树立了非常好的权威。朱镕基在上海的时候,早晨在人民公园锻炼身体的老太太们,也会一边运动一边提到“朱市长”如何如何。“可见朱镕基在上海市民中的影响。”一位上海官员说。这里需要加一个注脚,上海人通常是不问政的,聊天时也很少谈及国事、大事,尤其是普通老人。 发现自己有错立即纠正
已故民革中央监察委员、上海市政协委员诸尚一先生素以敢言、善言而闻名。1991年4月,当朱镕基调往北京就任国务院副总理时,诸老写下了《寄语朱镕基同志》一文。文中说:朱镕基同志在上海三年多来所树立的形象,就我的印象,似乎可以用两个字概括:“严”和“直”。“严”到“六亲不认”,大家都怕他;“直”到无所讳忌,能从善如流自我揭短。这在上海这样一个复杂的“大熔炉”里,正是非常非常难能可贵的。朱镕基同志有个“君子之过如日月之蚀”的长处,一旦发现自己有了错,会马上自我纠正,这就容易取得别人的谅解和信任。 充满激情的政治家
一名曾随朱镕基工作的上海官员说:朱镕基是我所见过的难得的大政治家。他做事情、想问题、讲话,乃至口才,都体现出作为一个大政治家的素质。他是一个充满激情的人,他抓上海的工作,犹如演奏交响乐的一个乐章。 这就是我们上届政府的总理,虽然朱镕基总理已经离职,但他的学者风范,他的无所畏惧,他卓越的形象,将名垂千古。让人无法忘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