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爱民主、我们爱自由、我们也爱财富!我们尊孔子、我们尊老子、我们同尊管子!

安德管仲网管仲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扫一扫 分享朋友圈

已有 1882 人浏览分享

开启左侧

怀念恩师王又庄

[复制链接]
1882 0

作为我国知名的会计学家,首都经贸大学会计学院的泰斗,王又庄教授在全国会计学术领域有很高的威望。大师已去,风范犹存。值此王教授逝世一周年之际,他生前的好友、同事和弟子满怀深情地追忆与大师相处的点点滴滴……



转眼间,导师离开我们已经整整一年了。导师直到临终之前,还念念不忘学科建设和学院发展,念念不忘培训部工作和手头研究的课题,念念不忘关心别人和关心学生。从我接触导师的那一天起,就发现他是一个忙碌的人,退休以后也从来没有闲下来。直到住院前,他还把亲手摘录的环境成本核算资料送给我,并一再叮嘱要研究环境资源的核算问题,尤其是环境成本的核算。导师的字很有特色,横平竖直,略微瘦长。无论是讲义还是便条,写起来一笔一划,工整认真,从不潦草,体现出他做人做事的一贯风格。

1986年,我还是北京经济学院研二的学生。导师当时担任北京市政府顾问,正在北京企业改革十大试点之一的雪花电冰箱厂做整改指导工作。他要求我组织几个研究生和本科同学跟随他到厂里协助工作。从那时起,我就开始跟随导师参与企业管理咨询活动。在之后的时间里,我们先后参与了雪花电冰箱厂物流管理、财务管理、达标升级、兼并纸箱厂、合并白兰洗衣机厂等一系列工作,其中成效显著的是整顿物流和达标升级两项。虽然合并白兰洗衣机厂的工作最终没有成功,却使我对不同文化企业兼并失败的过程和原因有了切身的体验。通过深入实际的学习与实践,在导师的指导下,我应用“平行结转定额差异法”原理,以电冰箱生产流程为背景,撰写了题为《新旧体制转换中工业企业成本核算过渡模式的探讨》的硕士论文,并获得时任答辩委员会主席的北京大学闵庆全教授的好评。按照导师的安排,我在硕士论文的基础上与李相志同学合作出版了《现代企业成本核算模式》的学术专著。导师不仅带我深入实际开展调查研究,而且还带我参加全国成本理论研讨会,甚至替他出席全国质量成本研讨会。在那段时期,我除了参加导师的课题研究以外,还独立或与同学合作发表了《教改刍议》、《怎样争取好的社会调查效果》、《流动资金周转指标计算的三种观点》、《中国成本研究会第七次理论讨论会综述》、《对大型国合企业财务分配的思考》、《应用高低点平均法预测产品成本》、《如何评价与提高产品成本信息的质量》、《浅谈企业联合体投资返还和解体清算》等专业文章。

1993年,学校实行“一刀切”政策,导师与系里其他四位教授同时退休。财会系一时没有了在岗正教授。为此,导师和王志忠教授一起被系里返聘。1996年两校合并后,系里为了更好地开展社会服务,专门成立培训部并请他担任顾问。自那时候起直到他逝世前住院,无论刮风雨雪,他天天到学校指导工作,13年来从不间断。“小车不倒只管推”,他在工作中表现出来的敬业精神和责任心,无不受到大家一致的赞叹和由衷的钦佩。他虽然早已退休,但其科研、教学和管理工作量却远远超过许多在岗的教职工,而且从来不提报酬。在导师的指导帮助下,我于1991年担任系副主任,1992年晋升副教授并担任硕士研究生导师。之后,无论我做什么工作,只要是系里的事或学校的事,导师都不遗余力地给予支持。而我遇到了工作中的重大问题或个人的重大事项,也总是要去征求导师的意见。

导师并非只扶持我这么一位后人,他对其他的年轻学者照样竭力帮助。经他推荐来校工作的人才有很多,汪平教授是其中之一。为了引进汪教授,导师曾不止一次地去济南,亲自到山东经济学院院长家里登门说项的情形,令我至今难忘。2006年底,学校进行教师岗位聘任改革,由于会计学院人多岗位编制少,尤其是教授编制和副教授岗位少,形成了晋升教授通道堵塞、8名副教授没有岗位的局面。这引起了教师们强烈的思想波动:没有岗位的副教授抬不起头,有了岗位的副教授看不到前景,即使是在岗的教授也产生了在下一轮推倒重来的竞聘中是否还能够当教授的危机感。在这样的形势下,不少教师去找导师倾诉。导师一方面将有关情况和意见积极向学校学院反映,一方面做教师的思想工作。他勉励大家正确对待、克服困难,为每一位教师指出努力的方向,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闫华红副教授。她在导师的开导下,看到了希望,树立了信心,通过加倍努力,不仅成为学院的教学骨干、业界的知名辅导教师,而且成为成果丰硕的科研骨干,在2009年底的新一轮岗位竞聘中脱颖而出,晋升为教授。

导师一生勤勉,生活简朴,作息规律。老伴在世时因为身体不好,许多家务活都是由他来做。他每天很早起床,料理家务准备早点,然后步行到学校上班。回家后除了忙家务活,就是看书写作。导师是2009年诊断发现患胰腺癌的,在此以前的3年里,他退出课堂致力于专著写作。2006年6月出版《上市公司财务会计报告》,2006年12月出版《现代企业成本会计》,2007年11月再版《现代企业经济分析》,2008年10月出版《质量成本会计》。其中《现代企业经济分析》一书于1985年出版,至2007年第四次再版时,已印刷32次,发行329000册。2008年,导师已是86岁高龄的老人,仍在孜孜不倦地做学问,真正做到了“活到老学到老”,“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如今,导师已离我们而去,但他的音容笑貌、言谈举止永远留在了我们心间。他那与人为善、助人为乐、严于律己、善于前瞻、从不张扬、联系实际、勤于学习、敏于行动的做人做事做学问风范,永远值得晚辈们学习。

(作者系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博士生导师、党委常委、纪委书记)


跨越半个世纪的同事情

■ 朱开云/文

我和王又庄教授在同一单位共事48年,近半个世纪。王又庄教授待人坦诚、宽容,与他合作共事十分愉快。特别是1987年我到学校研究生处工作以后,我们合作共事更为密切。当时财会系系主任曹冈副教授是王又庄教授的学生,他对王老师非常尊重,非常信任,把财会系研究生的培养管理工作全权拜托给王老师。财会系是学校最早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单位,研究生规模占全校四分之一。针对当时我校研究生规模小生源少的情况,我在研究生招生工作中提出“三不主义”:不管是不是第一志愿报考我校,不管本科是什么专业甚至同等学历,不管报考介绍信是不是原单位所开,只要成绩达到录取线,复试合格皆可录取。对此,王又庄教授积极配合。那时,会计学专业本科毕业生尚少,而且会计专业毕业生就业前景好,考研究生者更少。报考会计学专业的研究生考生中相当多的人是本科所学非会计专业。王又庄教授并不排斥他们、将其拒之门外,而是在他们入学之后,给其补开会计学本科专业课程。王又庄教授还开创了会计学专业研究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实践锻炼,带领并指导研究生到企业参与管理实践,提高了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同时也扩大了研究生教育的规模。首经贸会计学专业研究生教育的发展,王又庄教授功不可没。

在近半个世纪的交往中,我深深感到王又庄教授是和谐共事的好伙伴。

(作者系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前身北京经济学院研究生处处长)


为师

传道授业解惑

■ 李晓燕/文

追思王又庄教授,往事历历在目。23年前,像许多学生一样,梦寐以求拜名师为师。我也不例外,冒昧给当时已享有盛誉的王又庄教授写信,表达自己的愿望。让我喜出望外的是,王老师亲自给我回了信。一个知名教授为一个素不相识的学生付出宝贵的时间和精力,并耐心细致地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让学生敬佩不已;而标准的正楷字如同打印一般,无论谁看上一眼,都会难以忘怀。此后,在王老师的引领和鼓励下,我考上了北京经济学院(现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会计学研究生。当时,王老师负责研究生工作。我是考本校会计学专业被本校录取的学生,其他同学大多是外专业调剂过来的。王老师对我说:“你是学会计的,又做过老师,我不能挑你做我的学生。做人不能这样,把方便自己留着。”

虽然我未能成为王老师的弟子,但王老师仍旧给我诸多关怀和指导。记得新准则刚发布不久,我新接手“财务分析”课程,有一些问题要向王老师请教。一进门,就看见桌上铺着一大张用报纸拼接的纸上布满纵横交错的线,旁边还写着密密麻麻的字。走近一看才知道那是新准则下的财务报告分析指标体系图。若不是亲眼所见,很难相信这是出于80余岁老人之手。我自告奋勇,想替老师完成余下的工作。王老师对我说:“人老了,就是有些‘毛病’。写书不能有半点马虎,自己做一遍心里才踏实。”老师的这个“毛病”,让我感慨万千。王教授做人谦逊大度;做事勤勉尽责;做学问潜心钻研,一丝不苟的大家风范让学生终身受益。“师者,之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对应着教师的三个层次和三种境界。王教授用他50余年的教学生涯,诠释了教师的最高层次和最高境界。

(作者系北京化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


育人

永远的榜样

■ 刘仲文/文

2010年9月26日,王又庄教授永远地离开了我们,至今已经一年了,但他的音容笑貌仍然深深地留在我们心里。

1978年,我通过高考,从北大荒回到北京,在北京经济学院财政会计系读书。当时,就听说我们系里有一位德高望重的知名教授,名字叫做王又庄,在全国会计学术领域有很高的威望,尤其是在“工业经济活动分析”领域最为突出,以他为核心组织全国财经类高校的教师,编辑出版了全国高等院校第一本《工业经济活动分析》教材。大学三年级,我终于有机会亲耳聆听王又庄教授讲课。王又庄教授的课堂教学密切联系实际,把我们领进企业的经济活动之中,将许多企业面临的现实问题作为实际案例讲给我们听,并且提出各种问题让我们思考和分析。通过他的课让我明白了会计工作不仅需要懂得收集和汇总企业经营管理需要的各种财务数据,还要学会利用这些数据分析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并为企业未来的发展决策提供参考意见,成为企业经营管理的决策人物。

王又庄教授每次讲课都提前到教室回答大家提出的问题。他每次来学校讲课,都是5点起床,提前到办公室再看一遍讲稿,检查备课资料中有什么不完备的地方,然后提前10分钟到教室答疑。当时班里有些同学尤其是男生爱睡懒觉,有的同学甚至离上课还有五分钟才起床,匆匆忙忙擦把脸,不吃早饭,直接跑到教室听课。看到王又庄教授仍然如此勤奋地工作,让这些爱睡懒觉的同学们感到非常惭愧。王又庄教授身体力行的模范作用以及教书育人的敬业精神,深深地影响着改革开放之后入学的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的一代学生,其中不乏成功人士。如中国保监会的副主席魏迎宁、北京市财政局局长杨晓超等。王又庄教授的精神也深深地感染了我。1982年,我毕业留校,成为王又庄教授的同事,更是切身体会到他早起晚归勤奋工作的精神,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

在教学中,王又庄教授经常鼓励学生和年轻教师进行科学研究,发表论文,并鼓励学生和年轻教师报考硕士、博士研究生。王又庄退休之后,仍然非常关注我们的成长。他经常说“我看了最近的《会计研究》杂志,看到我校教师的论文了,很高兴”,或者说“很久没有看到我们教师的论文,你们怎么不努力了”等来鞭策我们。

留校后我很羡慕王又庄教授在学术界做出的贡献。他却对我说,当了教授不仅意味着你拥有一个让人羡慕的头衔,拥有一种荣誉,更意味着教授是某一个领域的学科带头人,担子比以前更重了。同时,教授要时时更新自己的知识,追赶国际最领先的观点,带领自己的团队不断创新,不断向前发展,时时想到为学术发展作出贡献。教授要能够申请高层次的研究课题,要有自己的学术研究梯队。他建议我开设《会计理论》课时增加会计新学科的介绍。在他的指引下,我开始关注人力资源会计理论的研究。1992年,我与王志忠教授一起申请到了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人力资源会计》的研究课题,让我成为该领域起步较早的研究人员,有幸在1997年发表了系统研究人力资源成本和价值的专著《人力资源会计》,成为国内研究人力资源会计比较早的学者之一,成为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会计学院在人力资源会计研究领域的学术带头人。

王又庄教授鼓励年轻教师学习英语,鼓励我们走出国门,让首经贸的会计专业与国际会计专业教育接轨,为学校的国际化发展做出贡献。1993年我通过雅思考试申请作为中国教育部派遣的访问学者,到曼彻斯特大学经济学院财会专业进行国际会计准则的研究。1999年,我作为客座教授到澳大利亚迪肯大学访问讲学一年,回国后担任MPA-CPA项目教学主管,承担了MPA-CPA项目教学任务。2005年,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会计学院创办与加拿大会计师协会联合举办的培养国际会计专业方向的本科毕业生,培养出一个可以用双语教学的教师团队。2008年,以我为首的教师团队申请获得教育部资助的“国家级双语示范课程—FA1财务会计学”项目,成为首都经济贸易大学首个国家级双语示范课程建设项目。或许,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王教授的心愿。

王又庄教授虽然已经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但是他的教书育人的精神永驻,他的精神永远是我们前进的动力!

(作者系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会计学院党总支书记)


学术

学术宗师 建树卓著

■ 吴少平/文

每当我在图书馆查阅文献或在案头思读,钻研王又庄教授的学术论著时,他那慈祥可亲的音容笑貌和在讲台上的执教身姿总会又浮现在我的眼前。王又庄教授在高校教育战线辛勤奉献50余年,为国家经济建设培养了万千优秀学生;教学科研成就卓越显著,在学术理论界和企业界享有盛望。

王教授的科研成果显著,在学术理论界颇具影响。他于1950年考入北京辅仁大学社会系,1954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财政系;先后任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会计学院教授、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总编辑,兼任《会计研究》编委,北京市人民政府专业顾问,中国成本研究会、北京市总会计师协会顾问等职务。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达40余篇,出版各类教材、专著、工具书籍50余部。

王教授倡导教育改革,推进教育创新。他执着投身于党的教育事业,不断升华新的教育理念;他的观点鲜明且具有前瞻性,并将其新的观点和理念贯穿在教学实践中。他主编的教材《企业财务管理》,将企业财务管理的基本理论与管理实践紧密结合,具有广泛影响,被多所院校选作为重点教学用书。

王教授在思想和学业上悉心指导学生,教育培养优秀学人。他坚持教书育人,言传身教,诲人不倦,为人师表;始终在思想上严格要求学生,使每一位本科生、研究生注重政治理论学习,积极要求进步;他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学生加入党组织;他在教学中倾注心血、精心授课、因材施教,探索和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扩展视野和独立思考,关注学术发展动态,深化学术理论研究。他带出的很多弟子,相继在重要的工作岗位上担任重要职务。我时常忆起,跟随王教授近30年,当学生取得点滴成绩和进步时,王又庄导师都会提出更高的要求和希望;每当学生要参加重要国际专业会议和国内学术论坛,每当学生要深入基层开展调查研究,每当学生要在教学改革中探索开设一门新课,王又庄教授都要悉心指导、提出要求、叮咛嘱咐;在我为博士生讲授学术前沿专题课程的过程中,多次受益于王又庄导师的启发和引导。王教授不仅要求学生要有扎实的理论功底,还要有扩展的知识结构和综合的能力素质,要倡导学科交叉、理论映射和知识融合;师从王又庄老师多年,我深深地感受到:在王老师身边,总有读不完的书和使不完的劲儿,学生成长中的每一步都离不开恩师的引领和教诲!

王教授注重理论联系实践,指导学生学以致用。他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带领学生亲赴企业考察,如深入到多家国有企业实地调研,探索深化国企改革之路;他在授课中面向管理实践,设计实践场景,引进实践氛围,探讨实践课题;力求增强理论与实践的贴近度,形成教与学的现场直观感,使学生在运用理论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切实提高洞察问题、判断问题、辨析问题、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他认为管理类课程是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课程,较早提出需要引入案例教学模式;组织开展案例分析,根据教学大纲的目标要求开发并编写案例,围绕企业经营管理的某些专项问题,经过实践总结、数据整理、客现描述、思路扩展和理论概括,使案例资料切实具有业务实感,类型多样、知识综合,从而进一步挖掘了教与学的潜能。每一份案例资料,都倾注着王老师的宝贵经验与心血。

王教授积极倡导教学与科研的团队精神,始终关注学科人才的梯队建设,强调老中青结合,特别是热心带领中青年教师提高教学科研水平,追踪学术前沿,申报和论证课题项目,以多渠道、从多层面深化开展教学科研,使中青年教师具有更深厚的真才实学。而在获奖等荣誉面前,王又庄教授又总是把机会让给其他教师,不仅传授给我们学识,更是教会我们如何做人、做事、做表率,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育人观。

王教授主张管理教育要立足于培养创新型、实战型的高级管理人才。他在教育办学模式上积极探索,倡导产、学、研的密切结合,推动生产领域、教学领域和科研领域信息与成果的相互传递,以实现教育资源与社会资源共享;他在培养创新型和实战型的高级管理人才方面精心设计,制定教学规划,完善教学方案,进行直面现实的实战性教学,面向大中型企业和企业集团组织开展管理咨询。通过教育办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力求使科技成果、管理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和企业竞争力,得到了实务界高度评价,收到了显著效果和反响。

王又庄教授在退休之后多年,仍是孜孜不倦、任劳任怨,默默地为教学科研和学科发展发挥余热、呕心沥血;甚至在病重期间还忍受病痛,一边在医院接受治疗,一边精心指导工作。

在王教授患病治疗期间,我多次到老师家中和医院探望,每一次王老师都特别关注学校和学院的建设与发展;几次病重在病床上都不顾病痛,关心询问学生的学习和工作情况。尤其使我终生难忘的是,我在2010年9月22日下午出差回京即到医院看望王又庄教授,那天正逢中秋佳节。伴着窗外的月光,我守护在王老师的病床前,与导师相聚相依、共度佳节。我当时哪里知道,四天后,王又庄教授带着他对事业的牵挂离开了我们!

王又庄教授一生为党的教育事业无私奉献,为我国财务会计的学科建设、为培养学科和学术带头人、为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的教学科研做出了极其突出和卓越的贡献。他老人家堪称一代宗师、教师的楷模,令后人学子深深敬仰,并发奋于学。

(作者系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经济研究所副所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0

关注

0

粉丝

2102

主题
精彩推荐
热门资讯
网友晒图
图文推荐

小黑屋|Archiver|安德管仲网 ( 粤ICP备20002412号 )

GMT+8, 2024-12-23 08:46 , Processed in 0.060154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