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爱民主、我们爱自由、我们也爱财富!我们尊孔子、我们尊老子、我们同尊管子!

安德管仲网管仲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扫一扫 分享朋友圈

已有 1472 人浏览分享

开启左侧

万盛山洞飞出的军用运输机

[复制链接]
1472 0

▲上世纪三十年代上海市民为抗战捐款造的国产飞机


    海孔洞原是第二飞机厂,曾造出百余架飞机

    抗战时一位中国飞行员与自己的战机在一起     

    入档理由

    6月28日,中国首架新舟600飞机在西安飞机公司总装车间下线。此前,国务院发布了中国将造大飞机的消息,标志着国人古已有之的驾驶自造飞行器的飞翔梦想更趋圆满。     自1912年8月我国第一个飞机制造者兼飞行员冯如失事后,中国人并未停止对制造飞机的追求,特别在抗战期间,面对日寇的狂轰滥炸,在重庆,就有1200多人在制造着飞机,渴望飞上蓝天去斩妖除魔!     重庆制造飞机的地点在今万盛区丛林镇海孔村(抗战时南川县境内),村里有个海孔洞,70年前它被命名为“航空委员会第二飞机制造厂”,又叫“海孔飞机厂”。该厂先后生产了100多架飞机,包括仿苏式E—16飞机20余架,仿德式H17型中级滑翔机30架,狄克生式初级滑翔机50架,以及自行设计、制造的我国第一架军用运输机“中运一”,“中运二”和“中运三”等。这上百架飞机曾装备抗战空军作训练之用,或成功试飞,均在中国航空史上留下飞翔的轨迹。   延伸阅读     抗战中国飞机厂     抗战时,中国的飞机工厂全部迁往大后方,整合为4家(包括海孔飞机厂)。这些工厂的主要任务是装配或维修外国军机:     昆明第一飞机制造厂。即原广东韶关飞机制造厂,是北伐期间由广东省主席陈济棠开办的。抗战爆发后迁昆明,改名为“航空委员会第一飞机制造厂”,1938年底兴建,1940年初竣工投产,全厂员工600多人,成功试制出“复兴号”双翼轻型飞机56架。     中央杭州飞机制造厂。该厂是中国与美国合办的一家飞机厂,抗战爆发后,迁往云南省瑞丽,改名“航空委员会雷允飞机制造厂”,员工最多时达2929人,工厂曾装配112架飞机,机型主要是飞虎队驾驶的P-40战机和部分运输机。它是抗战中国最大的飞机厂。
    成都第三飞机制造厂。该厂于1942年4月建立,有职工约400人,曾仿制15架美国教练机、15架“大公报”号滑翔机。1942年到1944年,成都飞机制造厂根据苏联的SB-3轰炸机资料,设计制造了研轰三式轰炸机,全机总重量达13吨,成为当时中国生产的最大飞机。

重庆自制首架运输机     1945年5月,初夏。重庆白市驿机场聚满人群。据万盛区丛林镇文化站站长冯在光考证,当时白市驿驻扎着中美混合飞行大队。在众多庞大的美制B—25型轰炸机中,一架木制飞机显得格外寒碜,“但它却是中国人自己设计、制造的第一架军用运输机!”     这架飞机代号为“中运一”。围观的美军飞行员露出怀疑神情,甚至讥笑:“它能上天吗?”那些已经习惯驾驶美国飞机的中国飞机员也很担心:“如果飞不起来,毕竟没脸面啊!”更担心的是设计师林同骥、顾光复等人,虽然“中运一”几个月前已试飞成功,但毕竟还没经过长距离飞行检验,“它能一口气飞到成都吗?”     在人们的迷惑中,“中运一”轰鸣着冲天而起,53分钟后顺利降落在成都太平寺机场。在场的美军飞行员竖起了大拇指,设计者和中国飞机员紧紧握手,互致庆贺:“我们的飞机是争气的!”     军事史家李意志解析了“中运一”的技术参数:这是一款木质双发动机运输机,采用了美制450匹马力的9缸发动机,全长11.05米,起飞重量4537公斤,最大时速324公里,航程可达1600公里,“‘中运一’试飞成功后,‘中运二’和‘中运三’也加快了研制。”“中运二”于1946年试飞成功,“中运三”于1948年试飞成功,“尤其是‘中运三’,采用了全金属材料,飞行最高时速达353公里。”     只可惜,由于当时抗战结束,国民党空军引进了大批美军剩余的C—47、C—51运输机,“中运号的命运只落得堆在仓库里!”当第二飞机厂迁回南昌后,工程师刘玉麟、苏栋等人于1949年与解放军秘密联络,将保存完好的中运号交给了新中国。     飞机厂从南昌迁来     7月初,记者走进海孔洞。这是一个由石灰岩层、钟乳石形成的天然溶洞,高18米至35米,宽18米,纵深210米,洞壳厚40米至70米,洞口右上方有“豁然开朗”几个大字。冯在光说,“洞口原有海孔寺,佛像高坐,香火兴盛,后来拆庙移佛,是为修建飞机厂……”     “70年前,我们这里叫海孔坝。”76岁的村民刘汉文,当年在离洞口不远的私塾上学,天热了就溜到洞里乘凉,“记得是1938年,洞里的人突然多起来,而且大都是外地人,又见父母、哥哥被动员去修公路.....”     原来,远在江西南昌的飞机工厂要迁过来了。     从南昌动迁前,工厂全称叫“航空委员会中央南昌飞机制造厂”,是国民政府与意大利合办的,1933年开工,1935年建成。     “七·七”事变爆发后,国民政府决定把工厂搬到重庆,隐藏在万盛海孔这个巨大的山洞中。冯在光说,当时以海孔洞为中心,方圆15公里范围都划给了飞机厂,“工厂第一期征地3341亩。为保证安全,还派了一个营在此驻扎,洞口的坝子上架有机关枪,山顶设有岗哨,除飞机厂员工外,任何人不准靠近洞口。”     刘汉文记得,飞机厂在洞外修了一些房子,外墙全部刷黑,“洞口的山上种植了大量青冈树,从上往下看,根本看不出这里有一个洞。工厂发给每个村民通行证,是一块布条条,我们把它缝在衣服左胸上。有了它,才能进出海孔坝,还可以躲壮丁。”     “除了南昌飞机厂外,为整合资源,国民政府还将另外几家小飞机厂也迁到海孔,并入第二飞机厂建制。”李意志说,“最鼎盛时,工厂员工达到1200人,民工有200多人,在大后方的4家飞机厂中,规模不算小。”     1938年初夏,航空委员会第二飞机制造厂正式挂牌,又名“海孔飞机厂”。   飞机采用木材料     据《丛林镇志》载,第二飞机厂投产前,从杭州飞机制造厂派过来73名技术骨干,又在当地招收了一些民工,“当时南川县政府为支持工厂,组织民工从川湘公路旁,专门修了一条长7.6公里的简易公路,直抵海孔洞。”     “第二飞机厂毕竟是正规工厂,一切都蛮有规矩。工厂在洞内设有机工、钳工、白铁、机身、机翼、电镀等车间,在洞外建有铸锻、油缝、修配、木工、修理等车间。洞外车间全部用松枝覆盖。”冯在光介绍,到1938年底,工厂已初具规模:洞内建成一栋3层楼的车间大楼,1200平方米;洞口修建了一栋3层楼的工务楼;工厂还在海孔洞一侧安装了柴油发电机;洞内另辟有可供装配20架飞机的空间,“生活设施远离厂区,虽然简陋,但基本齐全,有职工宿舍,文化体育设施,天然游泳池等。”
    恢复制造飞机是1939年初。当时意大利专家已撤回国,一切都靠中国人自己干。大家都没经验,就先造简单的,如仿苏式E-16单座驱逐机。1940年飞机造好后要作出厂试验,可海孔洞没有飞机场,怎么办?76岁的村民刘安定说:“工人们很聪明,他们用粗钢丝绳将飞机拴紧,然后再发动机器试飞,声音大得骇死人!”检验成功后,再把机身、机翼等部件卸下,用汽车运到白市驿组装。据《丛林镇志》载,E-16飞机1940年试飞成功后交空军,先后制造了20多架。

重庆机场指挥中心的航模爱好者伍北海介绍,为减轻飞机自重,E-16采用了大量木材料,强度不够,平飞还可以,“如果打起仗来,需要俯冲、高速爬升等,承受的力量过大,机身就可能在空中解体。所以这种飞机一般只作训练飞行员用。”     厂长都是“海归”     刘安定还记得,第二飞机厂先后换了四任厂长。第一任姓朱,第二任姓钱,第三任姓黎,第四任姓马,“朱厂长和黎厂长对人客气,钱厂长完全是军阀,每天制服笔挺,戴着大盖帽,板着脸。他不准村民卖小菜,假如有人非要卖,被他抓到后就得关好几天。”     “我们进出海孔坝,胸前都要别布条条,如果哪天搞忘了,当兵的死活不让你走。虽说大家彼此都认识,但他们说:这是钱厂长的命令,不戴胸标,就不准进!”     在飞机厂招收的200多名村民中,由于村民文化少,只能下苦力。刘安定的一个远房亲戚叫周树林,就在食堂里煮饭。周已过世,据他后人介绍:给飞机厂煮饭非常辛苦,用1米多长的勺子炒菜,冬天也累得满身大汗。当时食堂距离洞口200多米,中午下班后,排队打饭的工人站成三路纵队,“从洞口一直排到食堂口,看上去非常壮观。”     据记者查证,第二飞机厂厂长,都是学航空出身的专家:第一任厂长朱霖,留学意大利都灵大学航空系(1937年-1939年任职);第二、三任厂长钱昌祚、黎国培,均留学苏联航空力学工程学院(1940年初-1942年任职);第四任厂长马德树(1942年秋-1949年任职),是我国早期航空界专家,留学英国学内燃机,1933年他研制成功中国第一架舰载侦察机宁海2号。抗战期间,在偏僻的海孔山沟里,这些厂长贡献了自己的才华。     第二飞机厂所造的百余架飞机,发动机主要由美国进口,仪表电器等由苏联提供,“苏联专家彼得诺夫还来到海孔,与中方工程技术人员一起研制E-16驱逐机。苏德战争爆发后,苏联专家回国,此后制造的飞机,全部是中国人自己做出来的。”这些飞机虽然简陋,但都能飞上蓝天,李意志认为,“这在艰苦的抗战岁月,已经非常不容易了!由于当时铝材匮乏,大多数机身只能用木材替代。”   日机轰炸南川县城     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海孔飞机厂投产后,日本人零星获得了一些情报,多次派飞机来轰炸。1939年10月23日上午8点多,天气晴朗,18架日本飞机组成两个大队,从水江方向飞过来,先在海孔上方寻找飞机厂,没有找到,于是返回南川县城,先头的9架飞机变成一字形,在大约1000米的高度,投下炸弹若干。     第一队飞机投弹后,第二队飞机又丢下炸弹若干,“这些炸弹炸毁了县城的监狱,犯人一涌而出,街上行人也四处逃散。这时,刚丢下炸弹的飞机再次返回,每三架排成一队,低空俯冲,用机枪向人群扫射,遂使县城变成人间地狱!”
    这次轰炸,日机共投弹142枚,炸死180人,毁屋850余间。此后,日机又来轰炸了4次,但都没有找到海孔洞,“这个洞子好像有神仙保佑,但南川县城却遭了殃!”70岁的村民刘天祥说。

海孔洞能否复活     第二飞机厂在海孔呆了10年,于1947年底迁回南昌。     整个搬迁仓促而慌乱。刘汉文记得,当时从洞口至川湘公路的支路两旁,已经长出茂盛的树林,“为了不影响汽车通过,这些树木的枝条提前被全部砍掉,几十辆汽车装载着飞机半成品以及一些零件,通过光溜溜的公路,磕磕绊绊地远去。”     平时戒备森严的山洞,士兵全部撤离,“我们钻进洞后惊奇地发现,洞子里竟然还有飞机坐椅、翅膀等零件,大伙爬上坐椅,模仿飞行员的动作,开了一回洋荤。”     直到今天,仍有当年遗弃的物品不时出现。冯在光的侄子去年在洞口2公里处修房子挖地基时,挖出一块“国民政府航空动力制造厂”金属牌,牌子1米见方,重几十公斤,虽锈迹斑斑,字迹却清晰可辨,“这是历史文物,我告诉侄子不能卖了!”     迁回南昌后,第二飞机厂并不景气。1948年12月,厂长马德树召集全厂员工宣布:本厂奉空军周至柔总司令命令撤迁台湾。随即,马等迁台,留下的厂房、设备和试飞场等,成为今南昌飞机公司的前身,“前些年,先后有几百台湾人回海孔洞来祭扫,如今很少看到了。”刘天祥称。     1965年国家三线建设期间,海孔洞再受青睐,晋林机械厂从山西迁来这里落户,主要生产大炮。2003年晋林厂整体迁四川彭州,留下大量建筑。海孔洞里的车间也遭厄运,村民为拆除混凝土中的钢筋,将建筑的第3楼全部砸毁,建筑垃圾七零八落,而一楼和二楼依然完好,至今隐约可见当年的生产标语:“多快好省、力争上游。”     记者在现场看到,一个刘姓村民还在洞中搞起一个蘑菇厂,“洞子冬暖夏凉,适合生产蘑菇。”整个洞口弥漫着一股浓烈的气味。     据悉,万盛区计划将海孔洞开办为避险中心或旅游景点,区旅游局请专家估算了一下,大约需要5000万元。鉴于资金缺口太大,目前旅游规划仍停留在口头上。     而海孔洞外,水稻青绿,青冈树长到碗口粗细。微风徐来,可听见刘汉文等老汉正唱山歌:     下田薅秧行对行,     两个秧鸡在歇凉;     秧鸡盯倒秧鸡路,
    唱歌盯倒唱歌郎......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0

关注

0

粉丝

7142

主题
精彩推荐
热门资讯
网友晒图
图文推荐

小黑屋|Archiver|安德管仲网 ( 粤ICP备20002412号 )

GMT+8, 2024-12-22 12:56 , Processed in 0.060355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