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爱民主、我们爱自由、我们也爱财富!我们尊孔子、我们尊老子、我们同尊管子!

安德管仲网管仲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扫一扫 分享朋友圈

已有 2714 人浏览分享

开启左侧

财务是个真实的谎言

[复制链接]
2714 0
我曾经一直觉得自己是个诚实的人。我所接受的职业训练永远把诚信放在第一位。
在公司里,像我这样的财务人员扮演的总是道德楷模的守门人角色,是政府各项法律法规和企业各种规章制度的执行表率和监督者,像施瓦辛格在影片《终结者》中拯救地球一样,是所有不合常理的行为的终结者。循规蹈矩在财务人员的血液里流淌,不要冒险,不能出轨,政策流程高于一切。在本质上,报表的虚假与财务职业的训练水火不相容。
然而,为什么财务人员的头上永远漂浮着那片作假的黑色雨云,难道做假账是被施了咒语的宿命?最有名的例子是:
“1+1等于几?”
财务回答:“你想让它等于几?”
当发生交通事故时,我们下意识会想到的自然是开车人的责任。但是,如果在同一地点接连发生多起事故时,我们就必须考虑一下这段路的路况以及交通规则。如果所有财务人员都阻止不了假账流行,我猜想唯一可能的并且合乎情理的解释就是:财务本身可能就是虚假的。财务报表从本质上说是“真实的谎言”。
我在跨国公司里做了十几年的财务管理工作,几乎涉及企业财务的各个方面。在一个专业领域里浸润久了,就像西方人说的:你做什么你就是什么样的人。(You are what you do.)跟许多专业的财务经理人一样,我的生活环境就是由各种各样的财务报表组成的。在这个世界里,凡事都与财务有关,人类的所有关系都体现在借贷之间,现实就变形成一张硕大无比的资产负债表。
就像走进电影院,在100分钟里,你的真实的生活实际上已经被放弃了,取而代之的是银幕上的生活,它是虚拟的,是别人的,同时,又是真实的,是你的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很多情况下,它还要影响甚至左右你的现实生活。
走出电影院,我常常会为这种虚拟与真实之间的错乱感到困惑。财务也是如此,当整个社会对财务报表的真实性持怀疑态度的时候,我的内心突然产生了动摇,我开始怀疑一些最基本的东西。
很多被奉为真理的概念、原则都似乎不再真实可信。为什么财务报告总被认为是虚假的?为什么企业财务的各种丑闻总是层出不穷?财务管理的科学性与艺术性之间真的存在临界点吗?如果存在,这临界点又隐藏在何处?甚至当我试图追溯到财务的本源时也不时迷失方向,我甚至怀疑财务存在的意义,或者说我自己存在的意义。这个世界真的需要财务吗?据说中国有2 000万财务从业人员,这些财务人员的价值到底在哪里?我们没有走在一条错误的道路上吗?这条路最终会通向何处?
曾经有一段时间,我经常去新加坡,那儿很干净,是个到处存在罚款威胁的国家。新加坡培养出了很多兢兢业业做财务的人。我在新加坡河边上的一家银行大堂里看到一尊雕塑,叫《向牛顿致敬》,是达利的作品。牛顿的手中牵着一只感觉沉甸甸的实心的苹果,而他的头部和心脏都被雕刻成空洞,达利的意思是说只有你把自己的心胸打开,头脑解放了才有可能发现真理。
我似乎豁然开朗。财务数字的真真假假,看似自相矛盾的很多关系,其实都有合理的解释。就像如果你了解银幕之后的故事后,电影的神奇的光环自然会消退。财务是个真实的谎言,只有当你了解了这些谎言是怎样形成时,谎言就不再是谎言了。
为此,我试图用自己十几年的工作感悟来澄清这些困惑。我用电影故事搭建了一座财务的影院,这是我的前一本书《我的财智影院》的缘起。那本书是在我频繁的出差途中完成的,当时我想得更多的是可读性,以至于书出版后,有朋友说她只顾看里面的电影故事了。
2007年的圣诞夜,由于公司业务的需要,我决定转去沃尔沃国际区负责市场和销售。所谓国际区,是除了中国和东南亚以外的所有发展中国家,共有一百多个。我的生活再次被抛到一万米的高空中,在各个国家的机场之间穿梭。
我整天与不同国家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代理商打交道,这些代理商是典型的企业家,事业做得有大有小。我本以为自己离开了财务的虚拟的世界,结果发现,我们处理得更多的正是有关财务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形式虽然不全是财务报表里的数字,但是实质上都是财务的理念和财务的智慧。
比如在伊朗。自从伊斯兰革命以后,伊朗被美国禁运了很久,以至于当地人会坚持认为可口可乐是伊朗制造的品牌。德黑兰的汽车配件市场实际上是几条街道。在那儿,店铺一家挨一家。你每走进一家,都会被邀请一起喝茶,玻璃茶盏里的红茶,会放很多的方糖,还有蜜枣,在风沙肆虐的地区据说可以预防结石,这是波斯人的生活习惯。在这几条街道上,你能看到世界上所有品牌车辆的配件。如果你想了解市场份额、产品价格、利润率、库存周转、投资回报、品牌的价值,以及准备下年度的预算,只要你花半天时间在那几条街道上走一圈,答案全有了。闭上眼睛,财务数字从眼前的每一家店铺中走了出来,真实地、活生生地跳跃到你的面前。
因此,当机械工业出版社的朋友建议我对《我的财智影院》一书进行增删修订的时候,我欣然同意。借此机会,我把全书做了一些修改,删去了一些关联性不强的电影故事,特别是那些很多人没有看过的晦涩的艺术电影,同时,增加了一些实际的商业案例。
这自然不是一本财务知识的教科书,我也不是专业的财务课老师,我总觉得只有当学生准备好了的时候,真正的老师才会出现。这只是一本试图通过财务思考探求财务智慧的书。也许这种智慧压根找不到,但是我想追寻智慧的过程本身也算是一种智慧。
这本书也许不能让你学习到更多的有关“术”方面的专业知识或技巧,但是能够使你领悟一些更有意义的财务意识和财务智慧,悟到一些财务之“道”,而道是没有疆界的。
因此,这本书的读者可以是专业的财务人员, 也可以是愿意把自己心胸打开的非财务人员。书中的每一章节的内容互相关联,但是为了阅读方便,又相对独立,你可以从任一章节拿起,也可以在任一章节放下。
为什么财务报表总被认为是假的?利润真的存在吗?财务真是现实中“真实的谎言”吗?如何识别虚假财务信息?
后海是北京的一处名胜景地,我曾经在那里流连过一段时间。后海周边生活着一些历经世事、饱经沧桑的老人。有一天,一个年轻人问一位老剃头师傅:“大爷,您说,幸福是什么?”老人答:“想通了,就是幸福;想不通,就是不幸福。”
英文里有两个短语,一个叫“think over”,是“苦想”、“反复地想”;另一个叫“think through”,是“想穿”、“想透”、“想通”的意思。只是反复地想,在表象堆里徘徊,带来的往往会是烦恼,“think over”眼中看到的只是弯弯的河床,看不到汩汩流过的河水,只有“think through”才有可能看明白河流的运动。
财务世界里有许多似是而非的概念,如果想不通,就会让人感到困惑并且痛苦。财务智慧的第一步就是强迫自己去想穿、想透那些让人反复想也想不通的有关财务的事,透过现象去发现实质。
世界上最大的谎言
俗话说“无利不起早”或者说“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这里所说的“利”和“利益”,都指好处,如果翻译成财务词汇,最接近的就是“利润”。
利润太重要了。我在商学院读书的时候,第一堂课就是学习商业的意义和企业存在的目的。利润是判断商业的最具意义的标准。管理学创始人彼得·德鲁克就认为,企业存在的目的就是使股东利益最大化。
而最能衡量股东利益的标准是股东权益报酬率(return on equity),简称为ROE,其计算公式的分子就是利润,分母是所有者权益即净资产。利润越高,权益报酬率就越高,股东也就越满意。
迈克尔·波特是研究战略管理的大师,他为中国企业设计的战略是:
首先,中国公司首要的任务是要了解投资的回报。中国的公司必须以盈利为中心进行管理,如果不这么做是不可能有好的战略的。因为如果你想做的事情只是不断地扩大规模,你就会面临很大的诱惑,让你不断地通过降价来满足所有客户的需求,紧接着就会损害到你的差异化战略和你的经营模式。但是如果你把企业的盈利设为你的第一目标,扩大规模设为第二目标,就会帮助你做出比较正确的决策。以前,中国的企业把政府主管部门交代的生产任务完成就可以了,而现代经济要求企业甚至可以不生产产品,但是必须产生利润。
波特言下之意是说,中国的企业追求利润的程度还是太不够,企业能够做大却不能做强。从规模上看,中国的很多企业都不小,但是盈利能力不够强,主要靠薄利多销,经济危机一来,市场需求减少,多销被终结,企业很快就开始亏损,甚至倒闭。这时,你就会发现,占据多大的市场份额并非当初想象得那么重要,利润才是关键。
股东们也依靠企业利润来判断股价。股东们的最大兴趣实际上不是在二级市场上通过买卖股票赚钱,炒股不是目的,二级市场风险太大而且不可控,投资企业的股东们最终期望的是分享经营利润,分得股利才是目的。对股东来说企业盈利多少,就意味着能分到多少。
股东变成了股民以后,股利似乎不再重要了。没有人指望靠股利存活。股票成了相对独立的商品,低买高卖,盈利取决于股价。股价跟很多因素有关,不过,有一个指标很重要,那就是市盈率(P/E),这是股民买卖股票的重要参数。市盈率计算公式的分子是每股的价格,分母是每股的利润,也称每股收益。市盈率低,表示股价被低估了,值得投资。因此,利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股价。利润降低,股价也降低。
企业的盈利能力也是向银行借债的安全保障。银行家依据利润的变化来决定贷款的额度。特别是在中国,利润指数是银行家最看重的数字。利润的高低决定贷款的规模。没有利润的企业在银行家眼里跟破产等同,寻求银行信贷的雪中送炭无异于缘木求鱼。银行的势利体现在对利润的高度重视上。
在企业内部,企业的经营管理层更是与利润休戚相关。经理人的职业生涯通常被利润操纵着。利润最大化是管理层的职责,也是所有职业经理人的成就感、荣誉感和个人报酬的最重要的来源。
扭亏为盈的经理人是董事会心目中的救世英雄。每年利润增长的快慢通常决定了经理人职位的升降。虽然,很多公司董事会利用平衡计分卡等工具对管理层进行综合评价,但是,关于利润的首善地位双方都心照不宣。管理层将自己头上的利润目标像瀑布一样层层分解到下面的各级员工身上,所有员工都在为目标利润日夜奋斗。
利润至高无上,一个简单的阿拉伯数字左右了很多人的命运。
然而,这个世界上最具戏剧意义的是,在现实中,这么重要的利润实质上根本不存在。
利润永远看不见摸不着,世界上没有一样具体的东西叫利润,甚至公司保险柜里也没有任何一笔具体叫做利润的钱。
在某种程度上利润毫无用处。利润不是现金,不能帮你付任何一笔账单,不能帮你付房租,不能帮你付水电煤气费,利润不能付给供应商,不能付薪水,不能付年终奖金,当然也不能靠利润请客吃饭。但就是这个抽象的、毫无用处的数字引得无数英雄竞折腰。
利润只存在于财务报表的虚拟世界里,只是一个统计后的财务数字。利润就好像人类的理想一样,人人都在说它,在算计它,但是没有人看到过它,也没有实现的可能。
利润从何而来呢?每到月底,财务部开始“做账”,往往要好几天才能做完。不做财务的人永远不明白为什么账不是记出来,而是“做”出来?把每天的账目加在一起不就结了吗?
把每天的流水账目加在一起的工作不叫做账,它有一个专有名称,叫做簿记。做这份工作的人叫簿记员,连会计都还不是呢。簿记员的职位最低,工作量最大。我在商学院实习的时候做过3个月的簿记员,差点绝望。不是因为太累或者薪水太低,实在是因为没有太大价值。只是机械地输入数字,任何受过初级训练的人都可以做。
簿记是不需要独立思考的。现在一些企业会将簿记工作外包,交给第三方服务机构来做,就像把卫生清洁工作外包给保洁公司一样。
账不是簿记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总账会计或财务经理每到月底会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做账。数字要经过人为的多次调整(“调账”),财务报表经过数遍的涂涂改改才能拿出来,直到这时大家才知道这个月是亏了还是赚了。
每到年底,这份工作会由更高级别的人来做。集团公司的CFO会和CEO一起躲在办公室里嘀嘀咕咕,在计算器上按来按去,商量应该报告多少收入费用,然后一起宣布公司今年的利润是多少,以及明年甚或10年以后的利润预测。
利润就是这样炼成的。为了保证利润的真实性,颇有威望的独立审计师会在来年春暖花开的时候跑来审计,然后出具一份无保留意见的证明—审计报告,签上合伙人的名字,盖上事务所的公章,以证明所宣布的利润是千真万确的,是存在的。
然而,不久之后就可能会有大胆的人跳出来说皇帝并没有穿衣服—利润虚假,利润是做出来的,不真实,财务在做假账!
给财务一个假设,它可以把地球撬起来
阿基米德曾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把地球撬起来。物理学的解释是,如果力臂足够长,你就可以用很小的力气搬动一个很重的物体。
实际上,从另一层面去理解这句话更有意义。那就是阿基米德的真正的意思其实是:给我一个假设,我可以把地球撬起来。
财务报告是一种真实的谎言,这种谎言与生俱来,是财务的原罪。所有的财务报告都是建立在一系列假设和估计基础上。没有这些假设的前提,财务报告就无法存在。
有人说,这世界上的谎言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一般的谎言;第二类是专业的谎言;第三类是统计后的数据。财务报告提供的就是些统计后的数据。这些数据不是现实,而是像哲学家所说的洞中的影子,它们最多只是对现实的反映。
这种反映现实的准确程度取决于数据背后的假设以及数据制造者的人为判断。假设不同,得出的结论就会有差异,这种差异有时会很大甚至完全相反。当我第一次发现财务报表居然是根据一系列假设建立起来的时候,我的第一感觉就是:只要给我一个假设,我可以做到任何别人做不到的事,包括撬动地球。
现代管理的核心之一是量化管理,不能量化的东西就无法分析,无法分析的东西就不能管理。但历史并不是都可以轻易准确量化的。要量化就需要假设、估测以及个人的主观判断。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国际通用会计准则不得不将一些通用的假设合法化,认定这些假设是可以接受的或者说是通用的。当然,这本身就是个悖论。
不仅量化历史困难,未来也无法准确量化。企业的现状永远与其对未来的影响联系在一起,而未来总是在估测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比如,预提和折旧就是其中两种最常见的估测工具。假如你购买一套机器设备,用它来帮你赚钱,这套机器设备变成了固定资产。卖给你机器的生产厂家说你可以用它7年,如果保养得好的话。你的朋友用过这种机器,告诉你说它只能用5年。你的实际使用情况也许是6年2个月零4天。但是,事先没有人知道,也没法知道。固定资产的折旧时间只能在5年和7年之间选择。依照财务人员遵循保守原则的特点,你会选5年,而卖机器设备的销售人员一定怂恿你选7年,这样显得这套机器买的很值。但是无论哪项选择,实际上都不是真实的。
改变预提和折旧的方法能让企业的财务报表在几分钟之内扭亏为盈,而这些改变又都在会计准则允许的范围之内。另外,选择不同的库存的计价方法也会导致不同的财务结果,比如是选择先进先出,还是后进先出。
利润的来源更是充斥了假定、估计和人为判断。从收入开始,到成本,到费用,每一个环节都有人为假设的灰色地带。收入的确认是个永远剪不断、理还乱的话题。成本和费用的基础是权责发生制,要求人为界定责任的归属、时间和大小。不同的人完全可以给出不同的判断。甚至,利用保守原则,高估损失,低估收入,也可能将利润往另一个方向调节,把利润像战备物资一样在丰年的时候储备起来,在荒年需要的时候再释放。
商业管理是科学也是艺术,财务是商业管理的一部分,也同样具有这样的两重性。商业决策根据的是个人经验加数据,财务也无法例外。毕竟,财务是由人来做。
我做过财务分析的工作,分析更是离不开假设。财务分析就是先设立一系列的假设,再搭建一堆的模型,然后进行各种各样的情景分析,最好的情况、最坏的情况,以及最有可能的情况等等。分析的结果完全取决于最初设立的假设条件。
同样的一件事,比如说收购一家食品工厂,你可以通过预测今后10年、20年的市场强劲需求,产量提高,规模化后成本降低,现金流滚滚而来等等,算出这个项目折算到今天的价值该值多少钱,从而判断此项决策是如何如何正确;你也可以改变假设条件,证明收购后文化冲突,规模化效应变成规模化矛盾,竞争对手会如何更积极应对,结果价格战无法避免,利润率必然按照负向曲线加速降低,论证出收购实属劳民伤财,不如将资金投入现有员工的福利,提高工作效率,提升企业的自然增长。
而实际的情况往往总是在这两种假设之外。
数字的弹性
操纵财务数字对专业财务人员来说实在不是一件困难的事。
许多做财务做久了的人,跟我一样迟早都会发现数字是具有弹性的。这已是专业里公开的秘密。
做账的确有很多技巧,比如财务报表里的折旧、预提、分摊、递延、减值准备等都存在人为的假设和判断。 一些公司也在利用合法的财务准则有技巧地进行合理的调账,在阳光下管理数字。比如,把费用的分类从一个项目转移到另一项目,根据市场的变化情况,合理地调整存货的减值准备,等等。
这时多数人往往会心痒难耐,特别是又碰巧遇到各种诱惑或者压力的时候,常常会用掌握的技巧调账。只是这种技巧如果使用得太频繁或者太过分的话,仿佛弹簧一般,总有一天会冲出弹性限度以外,而再难恢复的。
我刚过30岁的时候担任施乐中国公司的财务总监。有一年,我们的销售额没有能够完成计划,相差1 000万美元。但是年底的净利润却超过计划将近10万美元。就像一个在刀锋上跳舞的舞者,我在财务准则允许的最大限度内合法调账,在年中预测到销售很可能要滑坡的时候就释放了以前的很多费用方面的预提。最终,几次的内部审计和独立的外部审计都不得不承认利润的数字符合国际会计准则以及中国会计准则,尽管他们都很不情愿,但还是在审计报告上签了字。我那时候年轻,喜欢智力上的挑战,对自己的能力充满自信,看到审计师们脸上无可奈何的表情,感觉竟像是打了胜仗般。
不过,换到现在,我很可能不会再去挑战这些财务准则的极限,尽管它是允许的,但是,这终归不是个好习惯。经历的事多了以后,现在我更看重数字的质量,而不是纯粹的数量,长远的利益更重要些。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0

关注

0

粉丝

7142

主题
精彩推荐
热门资讯
网友晒图
图文推荐

小黑屋|Archiver|安德管仲网 ( 粤ICP备20002412号 )

GMT+8, 2024-12-22 20:21 , Processed in 0.059335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