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中国商界》2013年第10期封面图
零售告急
销售疲软、利润下滑固然可以理解,或许只是在大背景下不同阶段的偶然现象。但如果一个行业的从业者逐渐对其从事的行业失去信心、并转做其他的话,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了。
自2010年以来,原本靠零售起家的企业纷纷开始抛弃零售业,像河北保龙仓委身家乐福,江西洪客隆卖给华润万家,其背后都是转型做商业地产了。就连香港首富李嘉诚,现在也担心零售行业投资回报率太低,正准备将其旗下的百佳超市待价而沽。
零售业,似乎真的开始让从业者失去足够的信心。原因何在?太累太辛苦,只是表象;根本还是内地零售业的毛利率和净利润率太低。而在双低的背后进一步挖掘,零售企业固有的模式顽疾和政府、社会的偏见都跃然纸上。零售告急,该行动的不应仅仅只是零售企业。
—本刊编辑部
零售 谁还愿坚守?
黄荣
中国零售业从来不缺少跌宕起伏的故事。
8月初,零售行业迎来了“大地震”。华润创业在香港联交所发布公告,称与欧洲零售三强之一的Tesco PLC(Tesco)订立备忘录,成立一间合资企业,涵盖双方在内地及港澳的全部门店,华创与Tesco各占80%和20%的股份。
“从某种意义上说Tesco是卖掉了。只占这么少股份,等于被华润并购了,不过面子上好听一点。中国内地超市大鳄与欧洲零售老三之间的整合是零售业进入新阶段的标志。”另外一则消息也一直在触动业界的神经,香港首富李嘉诚正挂牌出售老牌企业百佳超市。
而对实体零售来讲,百佳真要出售,很可能引发蝴蝶效应。可以想象的是,在关注百佳出售的最终走向后,会有不少零售企业心生退意,实体零售遭遇的内外交困已经让很多企业捉襟见肘,根本无力找寻出路。在业界看来,李嘉诚对于旗下零售业务的放弃,至少是一针催化剂,或多或少会加速中国零售业的变局进程,使一批企业对零售业的未来前景心寒甚至彻底“死心”最终放弃在这个行业的发展。
众多区域零售商似乎又像2006年那般在“卖身”。不可否认,那些年,我们逛过的商家,正一家一家地消失,而这或许只是众多零售商们转移阵地的前奏。
主动撤离的悲哀
百佳出售计划一石激起千层浪,先不提可能接手的华润创业、日资永旺等即将掀起的争夺大战,单是李氏家族最终放弃扎根香港数十年、在内地耕耘20多年的百佳品牌,这一举动已足够让零售业震动,而这终将会是所有零售从业人的噩梦。
在内地众多人看来,李嘉诚的和记黄埔公司早已是一个传奇,百佳作为和记黄埔的品牌(屈臣氏公司下属品牌),就算在内地拓展不开,也不至于会落到必须转手他人的下场。
百佳内地业绩不好,在没有更好的战略前,暂时放弃内地业务也不是什么太大的损失,为何以连香港业务也一同打包出售?或者说,谁都似乎更有理由卖掉自己,但不应该是百佳首当其冲。况且,出售百佳业务也最多能套现20亿美元,就算传闻中的估值升至40亿美元,对于没有资金压力的和记黄埔而言,并不是一笔多大的生意。
据悉,在香港市场,百佳的市场占有率排名第二,仅次于惠康。资料显示,2011年和记黄埔曾通过出售新加坡港口资产获得了217亿港元的利润。和记黄埔7月20日披露,百佳超市去年收益总额为217亿港元,占和黄整体营业额3984亿港元的5.5%左右,在长和系全球业务中的占比更是微不足道。
另据和黄年报显示,2012年,其零售业务的税前利润增长率已经从2010年38%的最高点跌至8%。从贡献率上看,零售业务对和黄收益贡献率从2009年的48%,一直下降至2012年的37%。尤其值得关注的是,百佳超市的毛利也仅有2%—3%。
“这意味着,李嘉诚将数十亿资产放在银行,一年3%的定期存款利率的利息也比百佳一年创造的毛利高。”一位熟悉百佳的人士向记者表示,这或许是李嘉诚家族最终放弃百佳的根本原因所在。
值得关注的是,在国内零售行业来说,论创新能力,百佳无人能敌。论面对失败的勇气,同样无人能敌。然而,就是这样一个能否直面输赢、并有着无限创新能力的零售企业,如今却做出了“出售”计划,这不能不让人对百佳唏嘘,对零售企业的未来命运担忧。
耐人寻味地是,就在前些年,家乐福并购河北保定保龙仓,海航收购西安三棵树、上海家得利、广东梅州乐万家等,已掀起内外资零售巨头并购地方军热潮。
事实上,早在中国零售业开放之初,也曾上演过一轮声势浩大的并购大戏。2002年,曾是深圳本土最大零售超市的万佳百货被华润吞并;之后华润创业又过多次资本运作控股江苏苏果超市;随后,百思买收购五星电器[微博],天津家世界易主美国家得宝等等。
与前几年行业红火光景时不同,在当前的条件下,陷入困境难以自拔的企业已经失去了议价能力一部分挣扎在生存线上的企业也失去了继续经营零售行业的耐心。业内人士认为,两相比较,与前几年主动撤离不同,此一轮“出售潮”是主动性较强。
广州楚睿商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黄文杰表示,此前并购企业希望通过以最短的时效达到快速扩大占领市场的目的。零售企业为进一步扩大经营网络,增强竞争实力,取得区域市场优势地位,通过跨区并购及强强联合是最为迅速和有效的途径。
中投顾问零售行业研究员申正远指出,对和记黄埔而言,百佳超市仅仅是一笔投资,在资产价值最大化或这一领域前景出现波折前将之以最好的方式进行处理,是再合适不过的选择。
“前几次的洗牌都是大鱼吃小鱼,这一次很有可能上演小鱼吃大鱼的场景,这是整个零售业的悲哀,这对于零售行业的启发不是正面的。”一位资深零售人士表示。
零售业事关国际民生,但面对这个行业的独特性,国家的政策倾斜却难以到位。在这种情况下,能够坚定投资、不言放弃的零售品牌相当难得。百佳在内地坚持了23年,但如今最终选择退出。不可否认,行业并购在2013年继续风起云涌,而且步伐肯定会比之前更快。接下来,就看谁还会继续坚持了。
外资零售的中国困局
李嘉诚以精明著称,他的一举一动很具有风向标意义。“李嘉诚出售百佳或是为了回笼现金,以便转战欧洲市场。”逸马国际顾问公司总裁马瑞光表示。
的确,行业的发展离不开市场环境的走势,由于全球经济下行、中国宏观经济形势严峻,多位业内人士评价,“中国零售业的并购潮真正到来了。”
同是资本运作,如果是同业中的竞合和并购,例如年前
王府井(17.46, -0.19, -1.08%)
国际收购春天百货35%股权,王府井完全又能力是春天百货经营更好,那将会在行业中产生强强联合的集聚化影响,能够促进整个行业的发展。但若,资本为王,零售业最重视的运营退居到另一边,将会使行业发展进入到一个十分可怕的境地。
只不过,愈加扑朔迷离的宏观经济环境和残酷的市场竞争将一些零售商逼到生存底线,不得不出手求生。相比外资零售企业大肆扩张的2005年前后,如今的中国零售业似乎再也复制不出那样的好光景。在租金成本翻番、人力成本飙升这两座大山的压迫下,身处中国市场的内外资零售企业无一幸免。
有分析人士指出,未来3至5年,中国零售业将进入快速提高市场集中度的并购“黄金时代”。当然,这给了大型零售商或其他资本兼并整合、进一步提高市场集中度的大好机会,但同时,也使得零售业未来格局走向更加变数丛生。“但如果零售商们都以这种借口来退出零售圈,真的是这个行业的悲哀。 ”一位业界人士称。
接受记者采访的多位零售商表示,无论是乐购还是沃尔玛、家乐福,当下在中国市场的尴尬遭遇不过是各自“因”结出的“果”,但事实上,中国的零售大环境也在这一过程中推波助澜。
尽管家乐福高层对退出中国市场的传闻一再否认,但外界对其将抛弃中国市场的揣测并非空穴来风。据了解,家乐福以“7年退出7国市场”的速度缩减全球市场。在中国大陆市场,家乐福最近两年多来也关闭了至少6家门店。
“家乐福出售在华业务并不是不可能。”昭邑零售首席分析师刘晖表示,根据大型商超10-15年租约惯例,家乐福门店将开始集中面临新租约问题,而面对租金或集体涨两到三倍,将面临全面亏损。
零售企业的回报率越来越低,成本却越来越高,因此很难扩张。除了以上困难与压力,未来的五到十年,零售业将迎来门店、物业租赁大批到期,续租成本上涨,租金甚至将达到30%—50%的增长速度。零售行业将迎来竞争最为激烈的十年,行业的未来充满了变数。
“只要大环境没有根本性的转变,什么事情都有可能发生。”一位零售业资深人士认为。
“玩坏”的零售商
在此背景下,“不务正业”的零售企业越来越多。过去,零售企业往往通过PE和VC来获取融资。但在行业进入慢增长期、利润微薄的情况下,零售业特别是实体零售越来越难以获得资本的青睐。于是,零售企业开始做起自己的投资人,以抵抗微利的风险,或是开启多元化、综合性的经营之路。
“以前零售业主要依靠外延式、粗放式的扩张来扩大销售增长,但随着市场的饱和,这种扩张方式的成本越来越高、竞争越来越激烈,不当的规模扩张不仅会影响利润水平,甚至导致亏损,从而导致最终不得以被收购。”
全球最大的连锁便利店7-ELEVEN则当起了风险投资人,计划扶持零售和食品领域的创新企业。国美年内也将投资10亿元进入黄金零售业务,承担黄金业务的子公司全称为“多边金都”,在国美内部已被视为2013年的“1号业务”。
苏宁云商(10.92, -0.08, -0.73%)副董事长孙为民[微博]也表示,过去零售业靠产品经销差价,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但在互联网时代,企业不可能再通过上述传统方式获取巨大收益。苏宁也因此调整了盈利途径,“金融业务、数据业务、物流服务业务会成为我们新的利润增长点”。
零售企业投资趋向多元化,说到底还是由于行业利润微薄所致。尤其是近两年,整体经济发展放缓,消费动力不足,独守主业的零售企业很难继续保持增长,甚至不少企业已经出现了净利下滑的现象。向利润率更高的领域进军成为零售业自救的方式之一,而造成主业空虚。
“零售业渐渐从野蛮成长的阶段进入微利时代,转向其他领域寻求更高的回报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广东省流通业商会副秘书长黄华军表示,只不过,零售商的主业不能空置,可以多元,但主次必须分清。
业界普遍认为,健康的零售发展应该是基于高水准经营的基础上,以求资本有更好的回报。如果纯粹是资本上的运作,而忽视经营主体本身的实力的话,零售业将会非常的危险。
“沉沦”速度加快
中国零售业近年“沉沦”的速度可能比想象中快。2013年3月11日,曾联手富士康高调进入中国的欧洲消费电子连锁品牌万得城正式关闭中国所有门店,重演了去前全球最大家电零售商百思买兵败中国的惨状。类似的案例还有,美国DIY家居建材零售商家得宝宣布关闭在华所有7家门店。可以看出,零售业的“衰退”如今迅速扩大到所有企业、各个业态,且有不可收拾之势。
“业绩下滑、利润下降、亏损严重”成为零售行业现身频率最高的词。众所周知,国内不少零售企业在开店的速度上都有所减弱,有的甚至传出“瘦身”计划,混得差的零售商如今是越来越多。
而为了能在未来的零售业市场中争得话语权,其实包括沃尔玛、家乐福、华润万家等大型零售企业近几年来都在不断整合资源和优化产业链,希望以此打造出具有优势的核心竞争力。
不过,必须要面对的现实却是行业的不景气愈加严重。由商务部流通发展司和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发布的《2013中国零售业发展报告》显示,据测算,2012年企业净利润率为 2.46%,较上年下降0.19个百分点。
目前,零售业还面临着食品安全、价格上涨、舆论环境、限制购物卡等诸多不利因素。申正远也告诉记者,“这其实是让零售企业非常尴尬的问题,毕竟零售企业应该时刻注意经济环境的变化,使市场策略更有针对性和灵活性。”
商务部流通发展司司长向欣认为,在经济增速放缓,特别是在网络购物爆发式增长的冲击下,传统零售企业经营模式落后、组织化程度低、创新能力弱等方面的问题愈发突出。“现在许多零售企业已经沦为‘二房东’,通过向供应商收取进店费等各种费用,挤占供应商利润,丧失了作为商业企业起码的商业经营能力。”
“过去,中国零售业的核心在于解决‘货物’和‘渠道’,品牌和渠道常常混为一谈,但随着消费行为习惯的改变,居民主要以就近购物为主,那些品牌商超发现,在‘货’上面做出优势越来越难,靠精细化运营管理带来的绩效提升也难以抵消暴涨的房租和人工,淡出市场自然也在情理之中。”昭邑零售咨询首席分析师刘晖表示。
深圳市零售商业行业协会会长花涛表示:“成本的不断高企和后台系统滞后导致毛利无法提高,考验着整个外资和内资的零售企业。的确,难以开源,又难以节流,双重压力之下零售商正面临进退抉择。
“高成本不仅挤压了零售业利润,也逼退了大量物美价廉的产品,损害了消费者利益,与我国促进消费、扩大内需的政策导向背道而驰。”上海市商业经济研究中心主任齐晓斋说。
一位长期关注零售业的业内人士也指出,未来可能零售业人都不再注重经营,都在考虑怎样经营到一定程度卖掉变现。那中国的商业怎么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