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科公告称,代表公司1320名事业合伙人的深圳盈安财务顾问企业通过证券公司的集合资产管理计划,于5月28日通过深圳证券交易所证券交易系统购入公司A股股份3583.9231万股,占公司总股本的0.33%。
2014年5月28日,万科周刊发表《166年后的事业合伙人宣言》以这样一个吊诡的开头揭开了公司“事业合伙人制”的面纱:“一个幽灵,事业合伙人的幽灵,在大梅沙游荡。为了对这个幽灵进行神圣的围剿,旧房地产圈的一切势力,野蛮人和黑嘴、带路党和五毛、香港的激进派和华尔街的资本家,都联合起来了。” 这一天,万科公告称,代表公司1320名事业合伙人的深圳盈安财务顾问企业通过证券公司的集合资产管理计划,于5月28日通过深圳证券交易所证券交易系统购入公司A股股份3583.9231万股,占公司总股本的0.33%。这意味着,从去年开始“只闻楼梯响”的万科“事业合伙人制”终于落地。 事实上,在今日的中国商界,“合伙人制度”并不像“幽灵”一般鲜见。但在中国的房地产界,作为龙头老大的万科此举无疑是“第一个吃螃蟹”的尝鲜之举。不妨拨开“野蛮人”、“华尔街资本家”等的鬼影幢幢来探究下这个第一例“事业合伙人制”。 此“合伙人制”非彼“合伙人制”? 根据万科公告,“事业合伙人”制度包括跟投制度与股票制度。跟投制度即对于今后所有新项目,除旧改及部分特殊项目外,原则上要求项目所在一线公司管理层和该项目管理人员必须跟随公司一起投资,公司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以外的其他员工可自愿参与投资。员工初始跟投份额不超过项目资金峰值的5%。 此外,在万科的集团层面,将建立合伙人持股计划,也就是大约有两百多人的EP(经济利润)奖金获得者将成为万科集团的合伙人,共同持有万科的股票,可以共同掌握公司的命运。 不同于阿里、小米等公司层面的“合伙人”制度,万科的事业合伙人制度应该不是公司层面,而是项目层面的,按照当前中国公司法规定,万科的股份有限责任公司变更为合伙制企业存在困难,除非公司退市;在项目层面,万科正在推行的小股操盘、管理输出与合伙制可以结合。 所谓的“小股操盘”区别于过去是“大股操盘”,是万科从美国著名房地产开发商铁狮门学到的经验。以前万科与人合作项目,占一半以上股份,所费的资金较多。转型后,万科只占小股份,通过输出管理和品牌,这种轻资产模式有利于提升万科的净资产收益率,也意味着在同等的资产规模下可以支持更大的经营规模,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进而可以摆脱增长对股权融资的依赖,提高为股东创造回报的能力。 乃经理人进化必经之路? “3万员工、77万股东、180万业主。“这家企业不是家族私产,也不是一座金字塔,它的进一步成长,必然是乐高式、阿米巴式的。”万科内部人士说。 郁亮的解释与此类似:“事业合伙人有四个特点:我们要掌握自己的命运;我们要形成背靠背的信任;我们要做大我们的事业;我们来分享我们的成就。”换言之,不是大换血或发股票,而是在原有职业经理人基础上,身份角色的进化。 “我们能不能把现在管理层和股东的打工与老板的关系,转变为合伙人的关系?双方能不能更加信任与被信任?”郁亮说。 接近万科的观察人士称,万科可能借鉴阿里的经验,赋予合伙人更多的公司事务决策权和董事会席位,而非目前单纯的股权激励。 万科成立了推进事业合伙人机制的部门,叫“试错工作小组”,“ 可验证、可复制的制度创新,肯定源自一线试错。”万科内部人士说,与行业对手相比,万科一线公司有相当高的决策灵活度,并有同行羡慕不已的定价权,酷似春秋战国诸侯。 “君万之争”阴影:控制权保卫战? 万科推行事业合伙人制度,还有另一重担忧:即害怕公司控制权的旁落。 万科2013年年报显示,万科第一大股东为华润股份有限公司,持股仅14.7%,而包括王石、郁亮等高管在内的管理层持股总数,也不及万科最大的个人股东刘元生。 华润入股万科以来,一直以纯财务投资者的身份出现,对万科内部具体业务从未干涉过。但作为一家股权高度分散的公司,万科管理层也需时时面对外部夺权的威胁:股权的高度分散导致公司极易被举牌或被恶意收购。 万科提出的事业合伙人制也是出于这种考虑。从创始人王石引入华润,自己变为专业的职业经理人开始,万科就是一家没有实际控制人的公司,管理层对公司运营和决策享有绝对的话语权。其弱点则是,管理层持股极少,在董事会席位亦不多,与公司并无生死共存亡的关系,无法与“野蛮人”拼死到底;一旦公司控制权旁落,职业经理人和公司前景堪忧。 20年前,“君万之争”上演,以君安证券为首的几个股东联合“逼宫”,企图夺取公司控制权,幸亏当时君安阵营有人临阵倒戈,又出现了老鼠仓,万科这才挺过这关。 据悉,近期已有资本方想要举牌万科。另据郁亮透露,近期已经有若干家机构直接和万科“联系”。 万科建立事业合伙人制度或可以避免上述问题。以阿里为例,阿里的合伙人并不享有公司大部分股权,但可提名阿里大多数的董事,是否通过委任,则由股东会投票表决。若股东否决合伙人提名董事人选,合伙人可再另行提名人选。 稳定团队是主要目的? 合伙人制多出现在会计事务所、律师事务所、咨询公司等独立性较强的非上市公司。近年来,在互联网公司更多地出现了合伙人制度。比如阿里巴巴、小米等。合伙人制度便是万科高管团队在走访多家互联公司后取来的“经”。毫无疑问,万科拟通过合伙人制度,来重新界定公司与员工的关系,防止优秀人才的过度流失。 在2010~2012年间,万科高管大量出走,三年间大约有一半执行副总裁以及很多的中层管理人员离开,这也因此引发了关于万科“中年危机”的大讨论。 “我们需要搭建更大的舞台,通过事业合伙人的机制吸引并保有更多优秀的人才。万科现在的架构是最适合做平台式架构的公司。”郁亮说,提供带有创业性质的跟投制度,或能为管理层带来更多的益处,为保证其余投资人的利益,建立合伙人制度同时也是强调风险共担机制。 有机遇也有挑战是此次万科推出的跟投制度相互制衡的两因素,但外界更多是认为,万科此次变革除意在实现管理层个人利益价值体现的同时,也为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万科特色的职业经理人制度。 高管担心承压过大? “如果项目跟投失败,管理者个人承担风险的能力有多大?如果每个管理者都承担跟投所带来的巨大压力,会不会影响公司管理的整体水平?会不会对管理团队的稳定形成反向作用?”万科一区域公司总经理连珠炮似地提出了一系列担忧。 业内分析师也表示,成功与否,都需看企业能为跟投人提供多大资金支持及一旦投资失败后企业与跟投者的容忍度又是多少。 上述万科某区域总经理表示,在双重股权架构中,公司创始人或管理层只提供了小部分的资本,却享有与预期资本不成比例的、大得多的控制权,而一旦他们做出了错误决定,却又只需承担很小的责任,“合伙人制度”又怎么能避免这一点呢? 而万科另一高管则根据《合伙企业法》相关规定表示,通过跟投,让员工成为项目合伙人,那么万科作为上市公司,显然在项目中只能作为有限合伙人,必须由某个或某些员工充当普通合伙人、承担无限连带责任,整个项目应该是有限合伙企业。 “假若制度如此设计,员工自然会倾尽全力把项目搞好,因为一旦项目巨亏,由此可能承担无限连带责任,最可能吃亏的就是自己,这带给我们非常大的压力。”该高管如是说。 10年造200个亿万富翁? “希望万科第四个10年之后,可以培养出200个亿万富翁。”与万科“事业合伙人”制度相伴而生的还有一个无比美好的“创富神话”。然而,这个神话在不久的将来能成真吗? 2014年3月10日公司总裁郁亮从二级市场买入100万股万科股票。根据刚刚发布的万科年报,截至2013年年末,郁亮在万科公司的持股总量约为630万股,仅次于万科董事长王石的760万股。有券商分析认为,郁亮增持公司股票主要是为了提振投资者对万科公司的信心。 万科这样优质的房地产龙头企业,在资本市场上却缺乏良好表现。根据券商研究,目前A股房地产板块的估值水平创下近5年新低,包括万科在内的多家房企股价逼近净资产。 郁亮甚至在3月8日举行的年报业绩发布会上调侃称:“我每年给我女儿的压岁钱都折算成万科的股票。今年我女儿说,爸爸,能不能别再折算换成股票了吧。换成股票不仅今年的压岁钱蒸发了,连去年的也赔进去了。” 业内质疑:啥合伙制,就是房子不好卖了? 在万科踌躇满志要借由“事业合伙人”制度开启万科辉煌发展史上第四个十年时,那些“旧房地产势力”倒未必有绞杀这势头的想法,然而质疑声却从未停歇。 有业内人士表示:“大多数老板是不习惯合伙人制度的。合伙人制度很难,相互不信任、互不放权。合伙人制度愿景很好,真正实施到位很难,无根之水,主控权不在手上,变数太多。” 而至于“放权诸侯”的“经理人进化论”,业内认为这一定程度上遏制了盲目拿地的势头:“从拿地就决定了收益。合伙人制度绑定高管,就是要你全程负责,负责你自己的收益,你能不认真么?尤其是拿地和营销,万科这几年的重头戏。万科前几年还分股票,结果还是走了,现在等于有权了,有一定的话语权了,可以跟公司分利益了,那么拿地就会更谨慎了。” “你以为合伙人制度是啥?就是房子不好卖了!现在开始实行合伙人制度,晚了!这是要命的制度,很狼性!当年好赚钱的时候不搞,现在房子卖不动了,合伙人制度就是要大家一起死!”某房地产商“一语道破天机’。 更多房企老板担忧的是,即便万科的“事业合伙人”制度能够成功,也不代表这种模式可以在业界推广。“好多老板以为请个万科总,就能做到万科的程度,误区。大多数职业经理人是在管理制度下和团队下执行比较优秀。项目成败都不会因个人因素,都是公司背景体系资源综合因素,所以模仿都是表象。" |